宋晓军:中国发展大推力火箭的意义很深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4:10
中国发展大推力火箭的意义很深远        
  发布者:探访宋晓军  发布时间:2007-06-21    最后更新:2007-07-02

昨天下午《环球时报》记者就今天出版的报纸头版文章“中国要造大推力火箭”与我聊了一段时间,今天我看到报纸,用了下面这段谈话内容:

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大推力火箭一旦成功,将标志中国航天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有自己的航天发展计划,将射箭轨道空间站、建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搞深空宇航、一箭发射更多的卫星……从航天商业角度看,中国也将可以提供发射大载荷、运载到更高轨道或更深空间的服务,使积累的航天投入获得更好的回报;运载技术的提高还可以推动卫星等航天器的技术发展。
我知道报纸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有些话不能你说什么就登什么,就如我去年在珠海航展见到“长征5”总师时,他也不会对我说什么一样。但是我还是想在搏客里将我与《环球时报》记者的谈话梳理一下。
我记得我谈到了大推力火箭的军事意义。其中我列举了美俄最近因反导系统部署的争议。其中俄罗斯最强硬也是最本质的反应是试射了RS-24弹道导弹。当时很多专家都对俄罗斯专家宣称的RS-24是否是多弹头产生了质疑。众所周知,目前俄罗斯用大推力火箭发射的多弹头地地弹道导弹SS-18(2006年时85枚、弹头850枚)的制造商是乌克兰南方科学生产联合体,尽管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8月透露,俄正寻求与乌克兰合作延长该导弹的服役时间,即使乌克兰同意了,但是作为1979年部署的SS-18也最多服役到美国在东欧开始部署反导系统的2010~2015年。而退役的可携带10枚弹头的SS-24“手术刀”,亦是在乌克兰生产的。
也就是说,RS-24要实现SS-18那样可以携带10个分弹头,要么俄罗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又造了新的大推力火箭,要么在弹头技术上有了惊人的飞跃。原来SS-18的大推力火箭已改为“第聂伯”运载火箭,今年4月成功实现了一箭14星。大多分析家认为,这两者就俄罗斯现有的财力和技术水平来看,都难以马上实现。因此俄罗斯只是为了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作出一种姿态。甚至有消息认为,最好的可能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在性能与“白杨M”导弹接近的现有“起点”卫星运载火箭上加装一级火箭,从而将1.2吨的载荷提高到3.6吨以上,从而基本具备10枚弹头的运载能力,但导弹射程可能因此降到6500千米左右,而且这种改装还可以最大可能地利用“白杨M”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车(TEL)。
不管怎么说,前苏联解体后,大约有40%的弹道导弹火箭技术转移给了乌克兰,即使是现在最牛的“白杨M”导弹,当初也是从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转移到俄罗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的。也就是说,原苏联的“心肝宝贝”——大推力火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是要与已经发生了“颜色革命”的乌克兰分享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要能独立完成大推力火箭的研发制造,其军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我还与《环球时报》记者谈到了一个社会意义。未来10年是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特定条件下迫使中国必须自行研发航天技术,今天能走到独立研发大推力火箭的地步,对别的关键性战略产业会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简单地说就是经验和信心。经验有管理的有科研技术的有人才培养的等等,信心更为重要。这种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比如大飞机和第三代核电站等的自主研发的大型项目。
从中国航天技术的起步到今天开始研发大推力火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借鉴:我们既不能盲目延续“革命化打败机械化”和“大跃进”的激情,也不能盲目的自卑。特别是在大飞机和第三代核电技术上,很多自卑心理已经到了很扭曲的程度,这种扭曲是只看发达国家今天的成熟结果,不看人家走过的研发历程,甚至有人到了“只允许外国人研发试验过程中犯错误不允许中国人在研发试验过程中犯错误”的非理性程度。
其实关于大推力火箭的研发,还有很多可以说的,我先说这么多,希望网友从不同角度、特别是产业和技术角度加以补充。中国发展大推力火箭的意义很深远        
  发布者:探访宋晓军  发布时间:2007-06-21    最后更新:2007-07-02

昨天下午《环球时报》记者就今天出版的报纸头版文章“中国要造大推力火箭”与我聊了一段时间,今天我看到报纸,用了下面这段谈话内容:

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大推力火箭一旦成功,将标志中国航天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有自己的航天发展计划,将射箭轨道空间站、建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搞深空宇航、一箭发射更多的卫星……从航天商业角度看,中国也将可以提供发射大载荷、运载到更高轨道或更深空间的服务,使积累的航天投入获得更好的回报;运载技术的提高还可以推动卫星等航天器的技术发展。
我知道报纸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有些话不能你说什么就登什么,就如我去年在珠海航展见到“长征5”总师时,他也不会对我说什么一样。但是我还是想在搏客里将我与《环球时报》记者的谈话梳理一下。
我记得我谈到了大推力火箭的军事意义。其中我列举了美俄最近因反导系统部署的争议。其中俄罗斯最强硬也是最本质的反应是试射了RS-24弹道导弹。当时很多专家都对俄罗斯专家宣称的RS-24是否是多弹头产生了质疑。众所周知,目前俄罗斯用大推力火箭发射的多弹头地地弹道导弹SS-18(2006年时85枚、弹头850枚)的制造商是乌克兰南方科学生产联合体,尽管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8月透露,俄正寻求与乌克兰合作延长该导弹的服役时间,即使乌克兰同意了,但是作为1979年部署的SS-18也最多服役到美国在东欧开始部署反导系统的2010~2015年。而退役的可携带10枚弹头的SS-24“手术刀”,亦是在乌克兰生产的。
也就是说,RS-24要实现SS-18那样可以携带10个分弹头,要么俄罗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又造了新的大推力火箭,要么在弹头技术上有了惊人的飞跃。原来SS-18的大推力火箭已改为“第聂伯”运载火箭,今年4月成功实现了一箭14星。大多分析家认为,这两者就俄罗斯现有的财力和技术水平来看,都难以马上实现。因此俄罗斯只是为了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作出一种姿态。甚至有消息认为,最好的可能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在性能与“白杨M”导弹接近的现有“起点”卫星运载火箭上加装一级火箭,从而将1.2吨的载荷提高到3.6吨以上,从而基本具备10枚弹头的运载能力,但导弹射程可能因此降到6500千米左右,而且这种改装还可以最大可能地利用“白杨M”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车(TEL)。
不管怎么说,前苏联解体后,大约有40%的弹道导弹火箭技术转移给了乌克兰,即使是现在最牛的“白杨M”导弹,当初也是从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转移到俄罗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的。也就是说,原苏联的“心肝宝贝”——大推力火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是要与已经发生了“颜色革命”的乌克兰分享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要能独立完成大推力火箭的研发制造,其军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我还与《环球时报》记者谈到了一个社会意义。未来10年是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特定条件下迫使中国必须自行研发航天技术,今天能走到独立研发大推力火箭的地步,对别的关键性战略产业会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简单地说就是经验和信心。经验有管理的有科研技术的有人才培养的等等,信心更为重要。这种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比如大飞机和第三代核电站等的自主研发的大型项目。
从中国航天技术的起步到今天开始研发大推力火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借鉴:我们既不能盲目延续“革命化打败机械化”和“大跃进”的激情,也不能盲目的自卑。特别是在大飞机和第三代核电技术上,很多自卑心理已经到了很扭曲的程度,这种扭曲是只看发达国家今天的成熟结果,不看人家走过的研发历程,甚至有人到了“只允许外国人研发试验过程中犯错误不允许中国人在研发试验过程中犯错误”的非理性程度。
其实关于大推力火箭的研发,还有很多可以说的,我先说这么多,希望网友从不同角度、特别是产业和技术角度加以补充。
老jc的网管a老宋同志这些年都没有学习业务,与时俱进,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军事论坛与军事爱好者的素质可是大有进步的。他写这些东西搁老舰船,还会得到附和,包括我,但现在看来,是漏洞百出,惨不忍睹,不但基本方向错误,而且常识也极其不靠谱。
这篇文章欲盖弥彰的意思,就是我国发展长5大功率运载火箭,将对我国新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产生很大的作用,他举SS18和SS27的例子就是这个目的。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早期的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的确是在一起发展的,譬如美国的宇宙神、大力神系列,既是运载火箭也是洲际导弹。但是不久以后,人们就发现军用与民用的要求差异很大,所以导弹与火箭很快就分道扬镳了。美国最早,60年代中期,民兵导弹服役后,导弹与火箭就分开发展了。前苏联迟了10年,“质子”火箭是第一种与导弹无关的火箭。我国第一代ICBM,东风5型和长征2火箭,实际就是一个东西。这个阶段过后,我国再也不会将导弹与火箭合并发展,前者是固体燃料,后者是讲究无毒、环保、经济的液体燃料。目前,火箭与导弹方面的后进国家,如印度,还在将导弹与火箭合并发展。
原帖由 G6-52L 于 2007-7-13 22:11 发表
老jc的网管a老宋同志这些年都没有学习业务,与时俱进,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军事论坛与军事爱好者的素质可是大有进步的。他写这些东西搁老舰船,还会得到附和,包括我,但现在看来,是漏洞百出,惨 ...

呵呵,说的好,不过换个角度看,和《环球时报》掺和到一起能出什么好货色? 《环》可是垃圾YY文的大垃圾堆, 从垃圾堆里就算千挑万选也不会是对身体有益的东西。
常识性错误也很多,譬如白杨M导弹是由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转给莫斯科热工研究所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莫斯科热工研究所是前苏联专业的固体导弹研究所,而众所周知,白杨M是1985年服役的白杨的改进型,而白杨又是1979年服役的先锋中程导弹的改进型,这个系列都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一手操办的。再如,我国自主研发的下一代核电站CNR1000根本不是第三代,而是第二代,三代核电站是纯粹引进。

希望一些人指点江山之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老宋关于航天的东西,一直错误很多。最近又看到他的其他一些东西,唉,是不是老了
第三代核电站启动技术转让 2013年投入商业运营  

--------------------------------------------------------------------------------
  2007年07月25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国宝认为,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从商务谈判阶段转到项目建设和技术转让实施阶段。

    2013年投入商业运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海阳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及分包商分别签订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4个机组的核岛设计及部分主设备采购合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及主要分包商签订了AP1000技术转让合同。转让的技术包括AP1000主泵技术、AP1000爆破阀技术、安全壳技术、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一体化封头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从项目伊始就参与了全面谈判和引进工作。总经理蒋新生对记者说,通过依托项目的实施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将逐步实现第三代核电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加强和提高中方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能力。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透露,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第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计划2013年底在浙江三门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这也将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了AP1000核电技术的核电站。他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将高质量完成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工作,确保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个依托项目4台核电机组按计划建成并安全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核电升级

    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是唯一得到美国核管会最终设计批准的新三代+核电站。中国此次引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了独特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与以往的核电技术相比,较大幅度地简化了系统设备数量,降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中国内地核电装机容量约800万千瓦,仅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在运行的11座核电机组,以压水堆技术为主,包括3座国产的、两座从俄罗斯引进的和4座从法国引进的,还有从加拿大引进的两座重水堆。这些核电技术基本属于第二代。

    按照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核电机组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达到4%。在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核电将成为电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权威人士认为,我国核电正在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第三代核电,符合世界新一代核电发展方向。
  

来源:东方早报
第三代核电站启动技术转让 2013年投入商业运营  

--------------------------------------------------------------------------------
  2007年07月25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国宝认为,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从商务谈判阶段转到项目建设和技术转让实施阶段。

    2013年投入商业运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海阳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及分包商分别签订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4个机组的核岛设计及部分主设备采购合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及主要分包商签订了AP1000技术转让合同。转让的技术包括AP1000主泵技术、AP1000爆破阀技术、安全壳技术、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一体化封头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从项目伊始就参与了全面谈判和引进工作。总经理蒋新生对记者说,通过依托项目的实施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将逐步实现第三代核电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加强和提高中方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能力。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透露,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第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计划2013年底在浙江三门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这也将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了AP1000核电技术的核电站。他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将高质量完成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工作,确保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个依托项目4台核电机组按计划建成并安全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核电升级

    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是唯一得到美国核管会最终设计批准的新三代+核电站。中国此次引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了独特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与以往的核电技术相比,较大幅度地简化了系统设备数量,降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中国内地核电装机容量约800万千瓦,仅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在运行的11座核电机组,以压水堆技术为主,包括3座国产的、两座从俄罗斯引进的和4座从法国引进的,还有从加拿大引进的两座重水堆。这些核电技术基本属于第二代。

    按照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核电机组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达到4%。在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核电将成为电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权威人士认为,我国核电正在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第三代核电,符合世界新一代核电发展方向。
  

来源:东方早报
我的朋友说现在当官的卖国已经到了无耻的地步,比如铁道部还有发改委,自从江垃圾上台后我国自主就被丢进垃圾桶了,还好这一届领导集体认识到了自主的重要性但是要让当官从卖国主义里出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