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濒危鸟类——黑颈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5:49

  黑颈鹤属鹤科鹤属,无亚种,别称“西藏鹤”、“仲仲”、“阿克仲”(藏语)、“藏鹤”、“高原鹤”,云南寻甸县称之为“老雁”、“大雁鹅”,云南昭通市大山包一带叫之“雁鹅”、“黑雁”、“黑脑壳雁鹅”等。黑颈鹤名列我国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
   黑颈鹤是惟一一种生活在高原的鸟类。高原生活严酷,气候变化大,冬天积雪多,食物短缺,加之幼鹤成活率低,因此,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全球只有200只黑颈鹤。20年来由于保护工作加强和新越冬地及新越冬种群的发现,使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上升到7000只左右,这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但是,如果人类不继续对它加以保护,7000只左右的黑颈鹤仍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目。大家所熟知的旅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地球上曾有50亿之多的旅鸽,仅一百多年就全部灭绝了。可以这样说,黑颈鹤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一旦忽略了相关保护工作,那么它的灭绝就只是时间问题。
   黑颈鹤为大型飞行涉禽,高1.2-1.5米,成鹤体重7公斤左右,具有足长、喙长、颈长的典型涉禽类特征。它的颈、尾和初级、次级飞羽为黑色,体羽为灰白色。在乌蒙山区一带,它的栖息地不同,灰白色覆盖的程度也不同,贵州草海四周有众多小型铅锌矿、冶炼厂,空气污染严重,黑色粉尘多,故当地黑颈鹤体羽偏黑色。昭通大山包海拔高,空气清新,有两个较大的水库,沼泽面积大,黑颈鹤经常洗澡,故体羽偏白。而会泽县长海子水库四周的山坡坡度大,形成的沼泽地少,黑颈鹤洗澡不方便,红土地的灰尘就给黑颈鹤羽毛添上一些土黄色。



    黑颈鹤体态丰满,举止端庄,俨如身穿燕尾服的绅士,颇有贤人君子的风度,有时又像腰系黑裙子的芭蕾舞演员那么婀娜多姿。它长期养成的性格使它呈现出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高洁神态。
黑颈鹤的头顶有一块裸露的皮肤,呈朱红色,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
  黑颈鹤的气管十分发达,整个结构就像一支弯曲的管乐器,无怪乎它的呜叫高吭、响亮、激昂,颇带音乐味。《诗经》形容丹顶鹤的诗句“鹤鸣于九泉,声闻于野”,同样也适合黑颈鹤。
   黑颈鹤的脚较长,适合在沼泽地行走,飞行时自然地拖在后面,天冷时有的也会把脚缩在腹下。
   黑颈鹤栖息范围非常小,除中国外,仅有极少数在不丹栖息,原来在印度和越南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分布范围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黑颈鹤的繁殖地,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是黑颈鹤越冬地。一般越冬时间为5个月左右,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上旬是其越冬期,所以在越冬地的老百姓有种说法:“来时不过九月九,去时不过三月三”。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一般都有十几只至几百只在一起生活。刚飞到越冬地时黑颈鹤胆很小,特别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盘旋,直到它们认为安全了才会慢慢降落下来。



    黑颈鹤在繁殖地主要以家族集群为主,占地范围比较大,每一对鹤大约占地2—4平方公里。一对繁殖鹤一年只下两个蛋,经过31至33天,大约6月上旬,孵化的幼鹤就出壳了。出壳后的幼鹤经常打斗,有时体弱的幼鹤就会在打斗中死亡。这也是生物界优胜劣汰的结果。幸存下来的幼鹤生长非常快,它必须在10月上旬以前学会飞行,否则当成鸟南迁时,幼鹤留在繁殖地,就会遭遇气候、食物和天敌带来的灾难,往往只有死路一条。
   黑颈鹤的集群形式有三种:家族集群,两成两幼或者两成一幼,少有一成一幼的;同种集群,多见于越冬期,一般由亚成鹤及若干个鹤的家庭成员组成;还有一种是异种集群,常与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在一起生活。
  黑颈鹤野生种群数量尽管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威胁黑颈鹤生存的因素仍然存在。
黑颈鹤以植物为主食,也吃一些小鱼虾、土蚕等。在越冬地则主要吃当地的农作物,如土豆。玉米、荞麦、燕麦、萝卜等。但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黑颈鹤被迫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自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印度、越南还有数百只黑颈鹤生活,云南很多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有不少黑颈鹤出没,但现在这些地区黑颈鹤都已绝迹,被逼上“梁山”了。
   黑颈鹤离不开湿地。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湿地沙化现象严重,造成黑颈鹤食物短缺,在越冬地主要依赖农民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农作物和春播种子为生,这就引生出“人鸟争食”的矛盾,农民为阻止黑颈鹤到农地里觅食,伤害黑颈鹤的事时有发生。



   云贵高原的沼泽,大多是泥炭型沼泽,当地农民在沼泽湿地挖“海垡”作燃料,不但破坏了湿地生态,还直接威胁到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因而“人鸟争地”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突显出来。
   在黑颈鹤繁殖地,牧民有拾蛋的习惯。每年5月,牧民把鹤巢里的蛋拿走,这也是黑颈鹤繁殖率低的一个原因。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瓦杰瓦尔斯基第一次在我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1932年,我国学者陆鼎恒先生开始研究黑颈鹤,并考察认定我国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均有黑颈鹤分布。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曾对黑颈鹤的分布进行过调查,后因“文革”而中断。我国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颈鹤是1978年才开始的,截止到2002年,已有百余篇关于黑颈鹤的论文发表。我国西宁、北京动物园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已成功地进行了黑颈鹤的人工繁殖。
   现在全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有3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成立,给黑颈鹤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昭通还成立了“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他们在城市和乡村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保护黑颈鹤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大雪覆盖、食物短缺时,协会的成员们还对巧家、昭通、永善、会泽等县市的黑颈鹤进行人工投食,数量达5万多斤。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来关爱黑颈鹤。

  黑颈鹤属鹤科鹤属,无亚种,别称“西藏鹤”、“仲仲”、“阿克仲”(藏语)、“藏鹤”、“高原鹤”,云南寻甸县称之为“老雁”、“大雁鹅”,云南昭通市大山包一带叫之“雁鹅”、“黑雁”、“黑脑壳雁鹅”等。黑颈鹤名列我国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
   黑颈鹤是惟一一种生活在高原的鸟类。高原生活严酷,气候变化大,冬天积雪多,食物短缺,加之幼鹤成活率低,因此,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全球只有200只黑颈鹤。20年来由于保护工作加强和新越冬地及新越冬种群的发现,使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上升到7000只左右,这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但是,如果人类不继续对它加以保护,7000只左右的黑颈鹤仍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目。大家所熟知的旅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地球上曾有50亿之多的旅鸽,仅一百多年就全部灭绝了。可以这样说,黑颈鹤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一旦忽略了相关保护工作,那么它的灭绝就只是时间问题。
   黑颈鹤为大型飞行涉禽,高1.2-1.5米,成鹤体重7公斤左右,具有足长、喙长、颈长的典型涉禽类特征。它的颈、尾和初级、次级飞羽为黑色,体羽为灰白色。在乌蒙山区一带,它的栖息地不同,灰白色覆盖的程度也不同,贵州草海四周有众多小型铅锌矿、冶炼厂,空气污染严重,黑色粉尘多,故当地黑颈鹤体羽偏黑色。昭通大山包海拔高,空气清新,有两个较大的水库,沼泽面积大,黑颈鹤经常洗澡,故体羽偏白。而会泽县长海子水库四周的山坡坡度大,形成的沼泽地少,黑颈鹤洗澡不方便,红土地的灰尘就给黑颈鹤羽毛添上一些土黄色。



    黑颈鹤体态丰满,举止端庄,俨如身穿燕尾服的绅士,颇有贤人君子的风度,有时又像腰系黑裙子的芭蕾舞演员那么婀娜多姿。它长期养成的性格使它呈现出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高洁神态。
黑颈鹤的头顶有一块裸露的皮肤,呈朱红色,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
  黑颈鹤的气管十分发达,整个结构就像一支弯曲的管乐器,无怪乎它的呜叫高吭、响亮、激昂,颇带音乐味。《诗经》形容丹顶鹤的诗句“鹤鸣于九泉,声闻于野”,同样也适合黑颈鹤。
   黑颈鹤的脚较长,适合在沼泽地行走,飞行时自然地拖在后面,天冷时有的也会把脚缩在腹下。
   黑颈鹤栖息范围非常小,除中国外,仅有极少数在不丹栖息,原来在印度和越南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分布范围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黑颈鹤的繁殖地,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是黑颈鹤越冬地。一般越冬时间为5个月左右,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上旬是其越冬期,所以在越冬地的老百姓有种说法:“来时不过九月九,去时不过三月三”。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一般都有十几只至几百只在一起生活。刚飞到越冬地时黑颈鹤胆很小,特别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盘旋,直到它们认为安全了才会慢慢降落下来。



    黑颈鹤在繁殖地主要以家族集群为主,占地范围比较大,每一对鹤大约占地2—4平方公里。一对繁殖鹤一年只下两个蛋,经过31至33天,大约6月上旬,孵化的幼鹤就出壳了。出壳后的幼鹤经常打斗,有时体弱的幼鹤就会在打斗中死亡。这也是生物界优胜劣汰的结果。幸存下来的幼鹤生长非常快,它必须在10月上旬以前学会飞行,否则当成鸟南迁时,幼鹤留在繁殖地,就会遭遇气候、食物和天敌带来的灾难,往往只有死路一条。
   黑颈鹤的集群形式有三种:家族集群,两成两幼或者两成一幼,少有一成一幼的;同种集群,多见于越冬期,一般由亚成鹤及若干个鹤的家庭成员组成;还有一种是异种集群,常与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在一起生活。
  黑颈鹤野生种群数量尽管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威胁黑颈鹤生存的因素仍然存在。
黑颈鹤以植物为主食,也吃一些小鱼虾、土蚕等。在越冬地则主要吃当地的农作物,如土豆。玉米、荞麦、燕麦、萝卜等。但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黑颈鹤被迫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自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印度、越南还有数百只黑颈鹤生活,云南很多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有不少黑颈鹤出没,但现在这些地区黑颈鹤都已绝迹,被逼上“梁山”了。
   黑颈鹤离不开湿地。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湿地沙化现象严重,造成黑颈鹤食物短缺,在越冬地主要依赖农民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农作物和春播种子为生,这就引生出“人鸟争食”的矛盾,农民为阻止黑颈鹤到农地里觅食,伤害黑颈鹤的事时有发生。



   云贵高原的沼泽,大多是泥炭型沼泽,当地农民在沼泽湿地挖“海垡”作燃料,不但破坏了湿地生态,还直接威胁到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因而“人鸟争地”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突显出来。
   在黑颈鹤繁殖地,牧民有拾蛋的习惯。每年5月,牧民把鹤巢里的蛋拿走,这也是黑颈鹤繁殖率低的一个原因。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瓦杰瓦尔斯基第一次在我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1932年,我国学者陆鼎恒先生开始研究黑颈鹤,并考察认定我国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均有黑颈鹤分布。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曾对黑颈鹤的分布进行过调查,后因“文革”而中断。我国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颈鹤是1978年才开始的,截止到2002年,已有百余篇关于黑颈鹤的论文发表。我国西宁、北京动物园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已成功地进行了黑颈鹤的人工繁殖。
   现在全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有3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成立,给黑颈鹤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昭通还成立了“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他们在城市和乡村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保护黑颈鹤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大雪覆盖、食物短缺时,协会的成员们还对巧家、昭通、永善、会泽等县市的黑颈鹤进行人工投食,数量达5万多斤。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来关爱黑颈鹤。
以前在动物园见过
在偶们云南啊.:lol
在昭通大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