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强击机——强5(超详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28:34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机,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
强-5由当时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为基础,重新进行机体设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歼-6(米格-19)仍然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战斗机,低空性能尤为出色,由它改进一种超音速强击机,应该说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在改造设计中,为了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原来的机头进气设计被改成了两侧进气,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同时加装了座舱装甲。因此强-5实际上是全新的机身加上米格-19的机翼、尾段组成的。陆孝彭还采用了新颖的面积率设计,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飞行员向下视角达到13.5,有利于对地攻击,但向后视野较差。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陆总在新世纪来临前夕因操劳过度去世,去世几天前仍在研究新机型具体改进计划。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强-5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嚣。甲型也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年12月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多了一些。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较油箱;改为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83年12月3日,强-5I设计定型。
强-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Ⅲ原来是为列-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嚣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Ⅱ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Ⅱ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稳定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克,装91千克TNT
500-3型: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
1000-3型: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克,装431千克TNT
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经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型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0-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Ⅲ,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机,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
强-5由当时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为基础,重新进行机体设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歼-6(米格-19)仍然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战斗机,低空性能尤为出色,由它改进一种超音速强击机,应该说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在改造设计中,为了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原来的机头进气设计被改成了两侧进气,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同时加装了座舱装甲。因此强-5实际上是全新的机身加上米格-19的机翼、尾段组成的。陆孝彭还采用了新颖的面积率设计,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飞行员向下视角达到13.5,有利于对地攻击,但向后视野较差。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陆总在新世纪来临前夕因操劳过度去世,去世几天前仍在研究新机型具体改进计划。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强-5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嚣。甲型也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年12月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多了一些。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较油箱;改为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83年12月3日,强-5I设计定型。
强-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Ⅲ原来是为列-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嚣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Ⅱ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Ⅱ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稳定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克,装91千克TNT
500-3型: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
1000-3型: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克,装431千克TNT
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经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型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0-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Ⅲ,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强-5乙是为了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19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机头入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装备我军,主要原因是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乙型的发展潜力不足。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19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1978年到19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后来“飞豹”要携带YJ-8,603所就将一架轰-5改装成“鹰式武器试验机”,试验了“飞豹”的导弹火控系统和YJ-8K导弹的结合操作,YJ-8这时才真正实现了空对舰功能。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但由于这架飞机与资料图片内的强-5鱼雷机不太相似,也有可能是后来改造的型号。
当时计划配备的“鱼-2”火箭动力鱼雷研制进度慢,性能低下,既便配备了,恐怕强-5鱼雷机的生存能力也很值得怀疑。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型号是强-5M。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位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1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1机翼中段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难从严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Ⅲ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Ⅱ改进型。K型在强-5Ⅱ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
强-5C是我国自行改进的型号,和歼教-7、歼-7MG参加了1987年巴黎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也算国家军工的光荣。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很快落伍了。而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使强-5“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因此在当前来看,强-5存在众多缺点:最大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过于落后,使得对地攻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举个例子来说,国内航空刊物在公开报道强-5M时曾引用飞行员原话,强-5原型使用普通炸弹低空水平轰炸一座普通桥梁时,需要四个架次进行攻击,而且还只能令桥梁受部分损伤;装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装置后的M型,用同样的炸弹和攻击方式,只需一架次就足以摧毁桥梁的一至两个桥孔,也就是说桥已经根本不能通过了。这说明了国内型号的强-5攻击精确度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飞行员的观感和经验。
由于我军对地支援的新贵歼轰-7、苏-30造价都较高,生产速度也不太快,一时也不可能全部淘汰装备数量很大的强-5。且我国周边潜在敌对势力的防空能力也参差不齐,强-5仍有发挥空间。对强-5仍应予以适应改进,办法之一就是改装新型电子设备,换装少量精确制导武器,这样代价小见效快,是较妥善的处理手段。
目前负责强-5工作的洪都飞机制造公司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目前尚未得到证实的改型包括强-5E、强-5F。1999年《洪都科技》杂志披露过被认为是强-5E的相关信息。该机外挂点减少到7个。但重要的是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挂2枚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由于强-5本身载弹量小,所以LS-500J较轻,有效射程仅12千米。对于该弹的其他性能尤其是CEP,目前尚不得而知。据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人士称,强-5E已携带LS-500J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较理想。强-5F则是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目前尚未见到该机携带任何武器。按推测的信息,长约2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由成都研制,半埋入于机腹。该吊舱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指示攻击目标。1个该吊舱可同时指挥4个平台。在试验中,4架强-5E在1架强-5F的指挥下,1分钟内投下8枚LS-500J激光制导炸弹,8个目标被同时推毁。但LS-500J的研制进度很成问题,搞了十几年,还处于试验阶段,是否有实用能力值得怀疑。
外电报道称LA-500J近似于俄罗斯的KAB-500Л(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该弹由位于莫斯科的国家研究生产协会(ΓΗΠΠ)于1972年开始研制,1975年投产,广泛装备对地攻击飞机。该弹为半主动激光制导炸弹,其结构与性能类似于美国第一代“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采用500千克低阻爆破炸弹作为战斗机。头部加装由小圆柱体和稳定环组成的风标式导引头,对准机载激光照射器照射的目标。尾部加装四片十字形配置的固定弹翼,起飞行稳定作用。全弹重534kg,全弹长3050㎜,弹体直径400㎜。装填195kg高爆炸药,翼展850㎜。
目前,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迫切希望继续改进强-5系列,这也是陆孝彭的遗愿。强-5D项目花的钱很少,E/F两型号也不会耗资太多,有较明显的效果。但尽管如此,强-5机体本身毕竟是老旧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代空地作战的需要,在E/F型装备之后老强-5预计将逐步退役,让位给成飞的FC-1、歼-7E等低档战斗机和歼-10多用途战斗机
可惜没图
在与台湾的战斗中,如果我们已经基本战场制空权,那么Q-5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而且也会是非常经济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提高导航与攻击的精度。
原文来自加特林空军世界,楼主转贴请说明,原文有大量配图:

http://airkiller.myrice.com/pla/q5.htm
好文章
要顶
同意自动步枪,转贴就要注明吗,是别人的就不要说是自己的!
我没说是自己的阿.下次会注意的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