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靶场装备试验:神炮手三发弹穿同一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14:03
靶道线上的“找弹兵”  
  
  试验时间:2007年3月×日试验项目:某新型迫击炮弹射表编拟精度试验试验任务:回收20发炮弹场区气温:-6℃,北风2-3级
  
  天还没亮透,连长白冰带领官兵们乘专用卡车出发了。
  
  “落区、落区,炮位射击完毕,可以组织回收弹药!”收到指令,连长白冰马上将人分成8组,徒步对方圆28公里的场区进行“人工扫描”。3个半小时过去了,官兵们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趟,终于找到了炮弹。战士们兴奋地把它高高举过头顶,脸上的表情就好像在比赛中夺冠一样,洋溢着自豪。对于“找弹兵”来说,这只是一次“家常便饭”。通常情况下,在警戒区里,陪伴他们的只有一部对讲机,一个小板凳和一面试验标志旗;在落弹区里,陪伴他们的是漫天风沙,心理上的寂寞和单调、枯燥的工作。除了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找弹兵”有的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年8月,某新型火炮进行实弹射击,一枚炮弹在落弹区没有爆炸。试验指挥要求寻找哑弹分析原因,重担压在了“找弹兵”身上。烈日炎炎,官兵们在地表近40℃的荒滩上搜索,一趟、两趟、三趟……仍然不见哑弹的踪影。
  
  当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努力寻找时,士官叶高森突然喊道:“找到了,在这儿”。可他用手刨开四周的沙土,发现原来是枚旧弹。落弹区内,大大小小的新旧弹孔加起来近万个,很容易给官兵造成假象,空欢喜一场。连长白冰提醒大家,炮弹是飞到半路掉下来的,速度和冲击力不会太大,找时要注意倾斜插入地面的弹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一个个假象被官兵识破。“连长!快来看,这里有个新弹孔”。大家犹如发现宝藏一样,马上凑了过来。“大家让开,让我来!”连长白冰小心翼翼将哑弹刨了出来。
  
  此时,他们已经在试验场区里连续工作了近10个小时。
  
  特殊材料制成的“颠弹兵”
  
  眼前的路,让笔者倒吸了口凉气。
  
  这是一条特别铺设的颠簸路。短短3.2公里的距离内,密布着130个深深浅浅的弹坑。试验技术指挥员杨伟涛告诉笔者,今天的任务是检验某型弹药引信在起伏不平的颠簸路上经受冲击的性能,我们要以10到15公里的速度往返行驶25次。
  
  出发前,官兵们先用帆布和尼龙网盖住弹药箱,然后在车箱前部装上了一块厚为5厘米的防护钢板。颠弹车行驶了一会儿便停了下来。指挥员杨伟涛打开车门,爬上车厢,一边用力来回推拉防护钢板,一边对笔者说:“这家伙可是保护我们的‘防弹衣’,为了安全起见,多检查几遍心里才踏实。”
  
  “没问题,继续前进!”车在坑坑洼洼的颠弹路上往返行驶着。一开始,笔者感觉还挺新鲜,就像坐花轿一样晃晃悠悠!心里正美时,笔者的头和驾驶室顶棚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所有的快乐迅速被疼痛所替代。看着笔者郁闷的表情,杨伟涛连忙从后备箱里拿出一顶棉帽扣在了笔者头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然间,驾驶员踩了一脚制动,紧接着传来的是弹药箱冲击防护钢板的刺耳声音。乖乖!这可是真家伙!此时,笔者紧张得全身都汗透了。“是不是车出故障了?”面对笔者的疑问,杨伟涛笑着解释:“现在是模拟战时复杂环境下的弹药运输试验,为了检测弹药引信抗撞击性能,要求驾驶员在最大时速下紧急制动。”
  
  当车往返行驶10次的时候,笔者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的感觉。驾驶员小陈告诉笔者:现在还算好,在七八月份做这个试验那才叫“爽”。烈日的炙烤下,驾驶室里温度至少45℃,加上
  
  发动机散出的热量,让人感觉身处“火炉”。可为了避免碰伤,大家不得不戴上棉帽、棉手套,一场试验下来就像洗了个“桑拿浴”……这就是“颠弹兵”,模拟战时不同条件下运输弹药的军人,他们每天就行走在这条路上。“颠弹兵”王雷调侃地用了句广告词概括了自己的工作:“这叫不走寻常路!”
  
  天天上“战场”的“神炮手”
  
  走进炮连,笔者认识了“神炮手”韩玉杰。个子不高,瘦瘦的他,与“神炮手”这个称呼在外表上多少有些不符。
  
  韩玉杰从小对武器有着浓厚兴趣。记得当新兵时,他问班长:“我们下连后能不能打真枪真炮?”班长笑着回答:“我们试验中心有个炮连,打的全是最新式的炮。如果你当了炮手,每年至少要打上千发弹。”现在,韩玉杰的梦想成为现实。一年365天,他和连队战友几乎天天上“战场”;服役这些年,他们至少打过炮弹几万发。韩玉杰成了操作火炮种类最多的士兵,每年都要操作各类火炮10多种。
  
  一次射击试验,小韩担任瞄准手。第一发弹发射完后,靶位报告,炮弹刚好穿过立靶中心。第二发弹发射完毕后,靶位报告,没有找到新的弹孔。第三发炮弹击发后,靶位传来同一个消息:没有找到新弹孔。这时,试验指挥皱起了眉头:“炮弹是不是脱靶了?”韩玉杰非常自信地报告试验指挥:“不可能。”
  
  没有找到新的弹孔,又没有脱靶,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试验指挥暂时停止了试验,核查工作立即展开。检查组一方面对火炮进行复位瞄准,另一方面对靶上的弹孔进行精确检测。一个小时后,两边检查的情况汇总,得出结论:3发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顿时,大家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韩玉杰。基地领导当场拍着韩玉杰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可真是神炮手啊!”
  
  韩玉杰有三绝:雾大能打,夜间能打,不用瞄准镜也能打。为了练就这过硬本领,韩玉杰每天灰尘满脸,身上的“火药味”洗都洗不掉。如今,“打炮”成了韩玉杰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韩玉杰对笔者说,和许多战友一样,他对“打炮”已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肩负的责任,“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编辑感言
  
  平凡也是一种崇高
  
  如果没有读这篇报道,大家可能想不到在装备科研战线还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战友。找弹、颠弹,他们的工作平凡而琐碎;荒凉的野外、漫天的沙尘,他们的生活枯燥而寂寞;未爆炮弹的危险、酷热严寒,这一串串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他们依然热爱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得兢兢业业,干得有滋有味。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公众的关注,他们唯一获得的只是内心的无愧。等到退伍的那一天,他们可以自豪地对家人说:作为一名军人,我完成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在装备科研领域,我军既需要尖端科技精英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需要像韩玉杰一样的普通官兵的默默奉献。他们所从事的平凡工作,虽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但关系到整个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成败,关系到武器装备最终的性能质量。平凡的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灌溉”着我军装备科研事业。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平凡也是一种崇高。敬礼,向默默奉献在装备科研战线的战友们!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纪保成 柳刚靶道线上的“找弹兵”  
  
  试验时间:2007年3月×日试验项目:某新型迫击炮弹射表编拟精度试验试验任务:回收20发炮弹场区气温:-6℃,北风2-3级
  
  天还没亮透,连长白冰带领官兵们乘专用卡车出发了。
  
  “落区、落区,炮位射击完毕,可以组织回收弹药!”收到指令,连长白冰马上将人分成8组,徒步对方圆28公里的场区进行“人工扫描”。3个半小时过去了,官兵们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趟,终于找到了炮弹。战士们兴奋地把它高高举过头顶,脸上的表情就好像在比赛中夺冠一样,洋溢着自豪。对于“找弹兵”来说,这只是一次“家常便饭”。通常情况下,在警戒区里,陪伴他们的只有一部对讲机,一个小板凳和一面试验标志旗;在落弹区里,陪伴他们的是漫天风沙,心理上的寂寞和单调、枯燥的工作。除了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找弹兵”有的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年8月,某新型火炮进行实弹射击,一枚炮弹在落弹区没有爆炸。试验指挥要求寻找哑弹分析原因,重担压在了“找弹兵”身上。烈日炎炎,官兵们在地表近40℃的荒滩上搜索,一趟、两趟、三趟……仍然不见哑弹的踪影。
  
  当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努力寻找时,士官叶高森突然喊道:“找到了,在这儿”。可他用手刨开四周的沙土,发现原来是枚旧弹。落弹区内,大大小小的新旧弹孔加起来近万个,很容易给官兵造成假象,空欢喜一场。连长白冰提醒大家,炮弹是飞到半路掉下来的,速度和冲击力不会太大,找时要注意倾斜插入地面的弹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一个个假象被官兵识破。“连长!快来看,这里有个新弹孔”。大家犹如发现宝藏一样,马上凑了过来。“大家让开,让我来!”连长白冰小心翼翼将哑弹刨了出来。
  
  此时,他们已经在试验场区里连续工作了近10个小时。
  
  特殊材料制成的“颠弹兵”
  
  眼前的路,让笔者倒吸了口凉气。
  
  这是一条特别铺设的颠簸路。短短3.2公里的距离内,密布着130个深深浅浅的弹坑。试验技术指挥员杨伟涛告诉笔者,今天的任务是检验某型弹药引信在起伏不平的颠簸路上经受冲击的性能,我们要以10到15公里的速度往返行驶25次。
  
  出发前,官兵们先用帆布和尼龙网盖住弹药箱,然后在车箱前部装上了一块厚为5厘米的防护钢板。颠弹车行驶了一会儿便停了下来。指挥员杨伟涛打开车门,爬上车厢,一边用力来回推拉防护钢板,一边对笔者说:“这家伙可是保护我们的‘防弹衣’,为了安全起见,多检查几遍心里才踏实。”
  
  “没问题,继续前进!”车在坑坑洼洼的颠弹路上往返行驶着。一开始,笔者感觉还挺新鲜,就像坐花轿一样晃晃悠悠!心里正美时,笔者的头和驾驶室顶棚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所有的快乐迅速被疼痛所替代。看着笔者郁闷的表情,杨伟涛连忙从后备箱里拿出一顶棉帽扣在了笔者头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然间,驾驶员踩了一脚制动,紧接着传来的是弹药箱冲击防护钢板的刺耳声音。乖乖!这可是真家伙!此时,笔者紧张得全身都汗透了。“是不是车出故障了?”面对笔者的疑问,杨伟涛笑着解释:“现在是模拟战时复杂环境下的弹药运输试验,为了检测弹药引信抗撞击性能,要求驾驶员在最大时速下紧急制动。”
  
  当车往返行驶10次的时候,笔者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的感觉。驾驶员小陈告诉笔者:现在还算好,在七八月份做这个试验那才叫“爽”。烈日的炙烤下,驾驶室里温度至少45℃,加上
  
  发动机散出的热量,让人感觉身处“火炉”。可为了避免碰伤,大家不得不戴上棉帽、棉手套,一场试验下来就像洗了个“桑拿浴”……这就是“颠弹兵”,模拟战时不同条件下运输弹药的军人,他们每天就行走在这条路上。“颠弹兵”王雷调侃地用了句广告词概括了自己的工作:“这叫不走寻常路!”
  
  天天上“战场”的“神炮手”
  
  走进炮连,笔者认识了“神炮手”韩玉杰。个子不高,瘦瘦的他,与“神炮手”这个称呼在外表上多少有些不符。
  
  韩玉杰从小对武器有着浓厚兴趣。记得当新兵时,他问班长:“我们下连后能不能打真枪真炮?”班长笑着回答:“我们试验中心有个炮连,打的全是最新式的炮。如果你当了炮手,每年至少要打上千发弹。”现在,韩玉杰的梦想成为现实。一年365天,他和连队战友几乎天天上“战场”;服役这些年,他们至少打过炮弹几万发。韩玉杰成了操作火炮种类最多的士兵,每年都要操作各类火炮10多种。
  
  一次射击试验,小韩担任瞄准手。第一发弹发射完后,靶位报告,炮弹刚好穿过立靶中心。第二发弹发射完毕后,靶位报告,没有找到新的弹孔。第三发炮弹击发后,靶位传来同一个消息:没有找到新弹孔。这时,试验指挥皱起了眉头:“炮弹是不是脱靶了?”韩玉杰非常自信地报告试验指挥:“不可能。”
  
  没有找到新的弹孔,又没有脱靶,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试验指挥暂时停止了试验,核查工作立即展开。检查组一方面对火炮进行复位瞄准,另一方面对靶上的弹孔进行精确检测。一个小时后,两边检查的情况汇总,得出结论:3发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顿时,大家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韩玉杰。基地领导当场拍着韩玉杰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可真是神炮手啊!”
  
  韩玉杰有三绝:雾大能打,夜间能打,不用瞄准镜也能打。为了练就这过硬本领,韩玉杰每天灰尘满脸,身上的“火药味”洗都洗不掉。如今,“打炮”成了韩玉杰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韩玉杰对笔者说,和许多战友一样,他对“打炮”已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肩负的责任,“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编辑感言
  
  平凡也是一种崇高
  
  如果没有读这篇报道,大家可能想不到在装备科研战线还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战友。找弹、颠弹,他们的工作平凡而琐碎;荒凉的野外、漫天的沙尘,他们的生活枯燥而寂寞;未爆炮弹的危险、酷热严寒,这一串串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他们依然热爱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得兢兢业业,干得有滋有味。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公众的关注,他们唯一获得的只是内心的无愧。等到退伍的那一天,他们可以自豪地对家人说:作为一名军人,我完成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在装备科研领域,我军既需要尖端科技精英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需要像韩玉杰一样的普通官兵的默默奉献。他们所从事的平凡工作,虽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但关系到整个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成败,关系到武器装备最终的性能质量。平凡的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灌溉”着我军装备科研事业。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平凡也是一种崇高。敬礼,向默默奉献在装备科研战线的战友们!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纪保成 柳刚
炮塔的样子好怪啊
靠,那个颠弹兵真不是人干的活!搞个自动驾驶的遥控汽车多好!
怕怕,玩命啊!
干吗要有人驾驶啊,遥控也可以啊,而且也不复杂啊
原帖由 请你喝茶1 于 2007-6-6 09:24 发表
炮塔的样子好怪啊

有点梅卡瓦化
这有啥神的,正常现象!
这要看靶板素什么材料,弹孔有多大滴说:D
:Q :Q :Q 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