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在伊拉克的中国人:时刻面临安全考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2:58:54
 环球时报赴伊拉克特派记者 程 刚 谷 棣

 U2107P1T1D13147962F21DT20070604105419.jpg
 在巴格达,有一家很有名的中国商城,开在一个基督教居民为主的街区。我们多方打听才了解到,现在,它还照常营业。店里除了当地雇员,还有3名中国雇员,他们从来不出商城一步。打烊以后,伊拉克当地雇员就把他们锁在商城里。吃的食品,都是伊拉克雇员给他们买回去。对于他们来说,稍有疏忽可能就意味着生死存亡。安全是所有驻守在伊拉克的中国人面临的第一问题。由于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持续恶化,这些同胞的命运更加牵动着国人的心。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次赴伊采访的重要任务之一。

  没有中国公司,伊拉克现有的通信网络基本废掉

  中国两家最大的通信公司华为和中兴在巴格达都还有人驻守。记者从一个在伊拉克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中国商人那里了解到,现在的伊拉克,最大的生意项目几乎全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当然也分一些给其他出兵伊拉克的国家的公司。有些美国商人是坐着私人飞机,带着大批的保镖来巴格达的。有一个美国商人甚至包下了巴格达的两个五星级酒店,用众多的保安牢牢守卫住又厚又高的水泥围墙。这位中国商人对我们说:“你想想吧,在伊拉克的生意得有多大,他才能这么干!”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伊拉克的一些通信项目还是必须交给中国公司来做,因为伊拉克原先的通信系统中很多主要的东西都是中国公司做的,要是不让中国公司参与重建,那就得把伊拉克现有的通信网络基本废掉。从中国驻伊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胡要武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兴公司在伊拉克的坚守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到去年年底,中兴公司在伊拉克的交换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45万线。

  既要争取项目,维护商业信誉,又要努力保证员工的安全,中国公司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尽可能少地保留在巴格达的人数,同时要求他们尽可能少地外出。两家中国通信公司在巴格达的办事机构都是在绿区外面的平民区里租的民房,雇有几个带枪的当地人负责安全。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都不出门,像买菜购物之类需要外出活动的事务全交给当地雇员办理。大多数的业务服务都可以通过接受电话咨询来完成。我们了解到,中国公司安排了不少伊拉克的相关人员到中国去培训,因此,很多问题靠伊拉克的技术服务人员就可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找中国驻当地的高级技术人员。必须外出的时候,一定由当地司机开车,有带枪的伊拉克人护送,而且,在路上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人都躺在车后座上,或者以其他姿势待在车里的低处,为的是不让外边的人看到车里有外国人。

  胡要武参赞告诉我们,中国使馆和这些中国公司都保持着联系。出于两边的安全考虑,大多数的联系都靠电话和互联网,至少每周都得通话。通常隔一两个月,中国公司的人就会借办事的机会到中国使馆来一次。胡参赞说,有时,明明说好要来,可是左等右等都不到,心里真是着急。今年使馆的春节活动就是这样,专门邀请中国公司的人过来,结果活动都快结束了,有一家公司的人还没有到,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才知道,他们来的路上发生了路边炸弹爆炸,路堵死了,为了安全,他们只好掉头回去了。

  随时可能遭遇危险

  在巴格达混乱的安全局势中,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时不时会遭遇一些高危的事件。有一天大清早,一家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在自己的住处门口看到有人在埋路边炸弹。天刚放亮以后,伊拉克的警察得到了情报,一队人马开到这里把路边炸弹起了出来。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因此非常担心埋炸弹的组织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是中国人向警察报的信,从而采取报复行动。在向使馆通报了这一情况后,这名中国留守人员赶紧转移到了使馆所在的饭店,整整避了3个月。而就在饭店里,他还碰上了一次流弹射入房内的险情,所幸没有受伤。

  还有一次,一家公司派驻巴格达的中国人到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去办事,路上碰到了一群警察打扮的人示意他停车接受检查,而当时他经过的这个区域恰恰是伊拉克非常乱的一个地方,再加上伊拉克媒体多次报道了武装分子化装成警察制造的劫持绑架事件,他当机立断毫不理会,而是让伊拉克司机加大油门冲了过去,结果这些穿警察制服的人真向他的车开了枪。好在他的车已经冲出了很远,人没有事,但后车身上还是中了几枪。这次遭遇后,这名中国员工很快就回了国。

  在巴格达待一段时间,有的人难免会放松安全这根弦。某中国公司的一位驻守人员就先后出了两次事,先是外出被抢劫,连护照都丢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出门拍照,结果被伊拉克警察盯上,因没有身份证件,当即被扣下。中国大使馆闻讯赶紧出面向伊警方证明他的身份,派人派车把他接了回来。胡要武参赞对我们说,保护中国人的安全中国使馆义不容辞,但从伊拉克的警察局把此人接出后,使馆还是严厉地批评了他。

  事实上,中国使馆已经多次在伊拉克对安全意识淡薄、行动不谨慎的中国人实施救援和保护。除了两次成功地营救出了被绑架的10多名中国人质,近一段时间以来,还对3批以不正当途径进入伊拉克、进入绿区非法打工的中国人采取了领事保护,比如把他们从美军手里接出来,再给他们办好证明遣送回国。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这个纷乱的国家丧生。和其他的大国的情况相比,这堪称一个了不起的外交成绩。而就在记者发稿前的一天,6月2日,连接巴格达和北部城市基尔库克的主要桥梁萨尔哈桥被炸毁;6名驻伊美军士兵遇袭身亡;巴格达东北部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10人在爆炸中死亡,25人受伤……

  伊北部的中国人数在增加

  在巴格达这个高危城市坚守的中国人已经很少了,而在相对比较安全的伊拉克北方库尔德自治地区,有数百名中国人,并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库尔德自治地区有3个省:苏莱曼尼亚、埃尔比勒和代胡克。我们先到的是苏莱曼尼亚,了解到当地有一个中餐馆,我们放下行李就直奔那里。

  确实,库尔德区的安全状况要比巴格达好得多,虽然路上也有不少检查站,但商店、行人、车流一切正常,山野风景好的地方,甚至有很多人家驱车出游休闲。这家中餐馆的店名叫“神龙阁”,店老板和厨师都姓梁,梁老板回国了,梁厨师掌着勺,他是四川人,到这里近4年了。一个在这里修路的建筑公司的老乡向老板推荐了他。做了一两年,觉得这里还真不错,索性又把夫人也叫了过来,现在饭店里当服务员,专门招呼中国顾客的就是他的夫人。梁厨师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应该是伊拉克唯一一家真正中国人做中国菜的中餐馆,巴格达原来有一家,现在太乱,不得不关了。而随着中国人到苏莱曼尼亚干项目的人逐渐增加,他们餐馆新近在市里又开了一家连锁店。

  在中餐馆打听到中国公司在这里新接了一个水泥厂的项目,据说陆陆续续要来的中国工人会有千把人。我们又联系上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陈工程师。应当说,这是一个市场抓得很准的项目,水泥生意现在是伊拉克最火暴的买卖。修围墙、设关卡、各项重建都需要水泥。目前,这个项目还处在准备阶段,是一个约旦商人投资的项目,水泥厂的建设交给了中国的企业。现在,中方只有10名管理人员到这里来打前站。陈工告诉我们,确实有很多中国工人对来伊拉克很担心,他们来重点也是看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还要请工人代表也过来实地考察,而且在合同中写进了比较严格的安全条款,比如建设工地要严格封闭、甲方必须提供足够的保安人员等等。如果项目得到商务部的最终批准,也是一个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项目,确实得有1000多中国人过来。

  在巴格达的中国使馆里,我们就听说有一家中国石油公司在一个挪威公司的石油项目里负责钻井采油,干得很不错。我们到了库尔德区后,也多次和这个采油项目的负责人联系,开始他表示很欢迎。但等我们已经到了代胡克,离他们只有1小时路程的时候,再和他们联系,却得到了被拒绝的答复。原来,不是他们不同意,而是挪威公司负责项目保安的部门坚决不肯答应我们进入。挪威公司不仅聘用了一家南非的知名国际保安公司,还花重金请当地的库尔德军队共同负责整个石油项目的安全。他们的安全措施严格之极,比如任何项目人员外出都必须得到保安部门批准,在保安人员的护卫陪同下才能出去,任何外来人员要进入项目区同样必须经过保安部门的审查批准,并且由项目保安人员专门来接才可以进入。我们的采访要求,这个项目的保安部门认为并无多大必要所以没有批准。虽然这个项目区所在的代胡克省从伊战开始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起爆炸之类的袭击事件,但考虑到伊拉克的总体安全局势和项目区处于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三国交界处的敏感地理位置,挪威石油公司在安全上还是不惜大量投入。采访虽然遭到拒绝,但是,国际大企业对海外工程,特别是对不稳定地区的海外工程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舍得支付巨大安全成本,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企业虽然已经越来越多地到海外拿项目、搞投资、干工程,而且去的不少都是危险地区,但相比而言,对安全成本的考虑和投入却远远不够,其实,不出事是幸运,出了事损失比安全投入要大得多。

  在伊拉克“利润与风险并存”

  6月1日,在我们一路奔波到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地区代胡克市的当晚,我们的老朋友、《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陈宪忠就在他前几天提到的巴格达烤鱼店热情地款待了我们。萨德尔是这家名为“巴哈尔”的烤鱼店老板,他告诉我们,因为战乱的原因,他带着全家人被迫把这家店从巴格达迁到北部,“生意当然比不上在巴格达的时候”。今年55岁的陈宪忠也和“巴哈尔”烤鱼店一样,被迫从巴格达来到北部。今年5月1日,他在代胡克市“库尔德斯坦中国贸易中心”开始试营业。老陈喜欢把这个中心叫“中国商城”,喜欢把它和在巴格达开的店称为“一南一北两个商城”。我们来的这一天,正好是北部商城营业1个月的日子,老陈豪爽地说:“你们给我带来了好运气,今天的营业额是最多的一天。”

  回顾自己6年来在伊拉克的下海经历,老陈还是想通过《环球时报》来告诉国内的同胞,特别是那些想来伊拉克做生意的中国人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在伊拉克“利润与风险并存”。老陈说,第一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巴格达的局势乱,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第二个考虑是,一定要找好合作伙伴,千万别叫人给骗了,要了解对方,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到“不见货款不发货”,这是在战乱地区做买卖不得不采取的方式,而且一旦被骗,也不要去死缠硬要,免得引祸上身;第三要考虑商品是否对路,应该说中国商品在巴格达不愁销路,但像他店里比较高档的落地式大座钟,伊拉克人的需求就不是很大。

  采访中,老陈指着一件用玉石精雕细刻的花鸟屏风,遗憾地说:“这实际上是好东西,可北部的人还不太识货。”但老陈强调,这样的屏风,最近两年他在巴格达的商城很容易地就卖了3件。从他当时的表情,我们看得出,把主要精力从巴格达那边抽出来,他是很不情愿的。其实,在老陈心中,还有一个遗憾,他讲到在伊拉克电视节目中,看到挪威油田项目的挪方人员在画面中都很神气,而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石油工人却只有一些模糊的工作背影。环球时报赴伊拉克特派记者 程 刚 谷 棣

 U2107P1T1D13147962F21DT20070604105419.jpg
 在巴格达,有一家很有名的中国商城,开在一个基督教居民为主的街区。我们多方打听才了解到,现在,它还照常营业。店里除了当地雇员,还有3名中国雇员,他们从来不出商城一步。打烊以后,伊拉克当地雇员就把他们锁在商城里。吃的食品,都是伊拉克雇员给他们买回去。对于他们来说,稍有疏忽可能就意味着生死存亡。安全是所有驻守在伊拉克的中国人面临的第一问题。由于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持续恶化,这些同胞的命运更加牵动着国人的心。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次赴伊采访的重要任务之一。

  没有中国公司,伊拉克现有的通信网络基本废掉

  中国两家最大的通信公司华为和中兴在巴格达都还有人驻守。记者从一个在伊拉克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中国商人那里了解到,现在的伊拉克,最大的生意项目几乎全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当然也分一些给其他出兵伊拉克的国家的公司。有些美国商人是坐着私人飞机,带着大批的保镖来巴格达的。有一个美国商人甚至包下了巴格达的两个五星级酒店,用众多的保安牢牢守卫住又厚又高的水泥围墙。这位中国商人对我们说:“你想想吧,在伊拉克的生意得有多大,他才能这么干!”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伊拉克的一些通信项目还是必须交给中国公司来做,因为伊拉克原先的通信系统中很多主要的东西都是中国公司做的,要是不让中国公司参与重建,那就得把伊拉克现有的通信网络基本废掉。从中国驻伊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胡要武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兴公司在伊拉克的坚守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到去年年底,中兴公司在伊拉克的交换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45万线。

  既要争取项目,维护商业信誉,又要努力保证员工的安全,中国公司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尽可能少地保留在巴格达的人数,同时要求他们尽可能少地外出。两家中国通信公司在巴格达的办事机构都是在绿区外面的平民区里租的民房,雇有几个带枪的当地人负责安全。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都不出门,像买菜购物之类需要外出活动的事务全交给当地雇员办理。大多数的业务服务都可以通过接受电话咨询来完成。我们了解到,中国公司安排了不少伊拉克的相关人员到中国去培训,因此,很多问题靠伊拉克的技术服务人员就可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找中国驻当地的高级技术人员。必须外出的时候,一定由当地司机开车,有带枪的伊拉克人护送,而且,在路上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人都躺在车后座上,或者以其他姿势待在车里的低处,为的是不让外边的人看到车里有外国人。

  胡要武参赞告诉我们,中国使馆和这些中国公司都保持着联系。出于两边的安全考虑,大多数的联系都靠电话和互联网,至少每周都得通话。通常隔一两个月,中国公司的人就会借办事的机会到中国使馆来一次。胡参赞说,有时,明明说好要来,可是左等右等都不到,心里真是着急。今年使馆的春节活动就是这样,专门邀请中国公司的人过来,结果活动都快结束了,有一家公司的人还没有到,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才知道,他们来的路上发生了路边炸弹爆炸,路堵死了,为了安全,他们只好掉头回去了。

  随时可能遭遇危险

  在巴格达混乱的安全局势中,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时不时会遭遇一些高危的事件。有一天大清早,一家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在自己的住处门口看到有人在埋路边炸弹。天刚放亮以后,伊拉克的警察得到了情报,一队人马开到这里把路边炸弹起了出来。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因此非常担心埋炸弹的组织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是中国人向警察报的信,从而采取报复行动。在向使馆通报了这一情况后,这名中国留守人员赶紧转移到了使馆所在的饭店,整整避了3个月。而就在饭店里,他还碰上了一次流弹射入房内的险情,所幸没有受伤。

  还有一次,一家公司派驻巴格达的中国人到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去办事,路上碰到了一群警察打扮的人示意他停车接受检查,而当时他经过的这个区域恰恰是伊拉克非常乱的一个地方,再加上伊拉克媒体多次报道了武装分子化装成警察制造的劫持绑架事件,他当机立断毫不理会,而是让伊拉克司机加大油门冲了过去,结果这些穿警察制服的人真向他的车开了枪。好在他的车已经冲出了很远,人没有事,但后车身上还是中了几枪。这次遭遇后,这名中国员工很快就回了国。

  在巴格达待一段时间,有的人难免会放松安全这根弦。某中国公司的一位驻守人员就先后出了两次事,先是外出被抢劫,连护照都丢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出门拍照,结果被伊拉克警察盯上,因没有身份证件,当即被扣下。中国大使馆闻讯赶紧出面向伊警方证明他的身份,派人派车把他接了回来。胡要武参赞对我们说,保护中国人的安全中国使馆义不容辞,但从伊拉克的警察局把此人接出后,使馆还是严厉地批评了他。

  事实上,中国使馆已经多次在伊拉克对安全意识淡薄、行动不谨慎的中国人实施救援和保护。除了两次成功地营救出了被绑架的10多名中国人质,近一段时间以来,还对3批以不正当途径进入伊拉克、进入绿区非法打工的中国人采取了领事保护,比如把他们从美军手里接出来,再给他们办好证明遣送回国。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这个纷乱的国家丧生。和其他的大国的情况相比,这堪称一个了不起的外交成绩。而就在记者发稿前的一天,6月2日,连接巴格达和北部城市基尔库克的主要桥梁萨尔哈桥被炸毁;6名驻伊美军士兵遇袭身亡;巴格达东北部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10人在爆炸中死亡,25人受伤……

  伊北部的中国人数在增加

  在巴格达这个高危城市坚守的中国人已经很少了,而在相对比较安全的伊拉克北方库尔德自治地区,有数百名中国人,并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库尔德自治地区有3个省:苏莱曼尼亚、埃尔比勒和代胡克。我们先到的是苏莱曼尼亚,了解到当地有一个中餐馆,我们放下行李就直奔那里。

  确实,库尔德区的安全状况要比巴格达好得多,虽然路上也有不少检查站,但商店、行人、车流一切正常,山野风景好的地方,甚至有很多人家驱车出游休闲。这家中餐馆的店名叫“神龙阁”,店老板和厨师都姓梁,梁老板回国了,梁厨师掌着勺,他是四川人,到这里近4年了。一个在这里修路的建筑公司的老乡向老板推荐了他。做了一两年,觉得这里还真不错,索性又把夫人也叫了过来,现在饭店里当服务员,专门招呼中国顾客的就是他的夫人。梁厨师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应该是伊拉克唯一一家真正中国人做中国菜的中餐馆,巴格达原来有一家,现在太乱,不得不关了。而随着中国人到苏莱曼尼亚干项目的人逐渐增加,他们餐馆新近在市里又开了一家连锁店。

  在中餐馆打听到中国公司在这里新接了一个水泥厂的项目,据说陆陆续续要来的中国工人会有千把人。我们又联系上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陈工程师。应当说,这是一个市场抓得很准的项目,水泥生意现在是伊拉克最火暴的买卖。修围墙、设关卡、各项重建都需要水泥。目前,这个项目还处在准备阶段,是一个约旦商人投资的项目,水泥厂的建设交给了中国的企业。现在,中方只有10名管理人员到这里来打前站。陈工告诉我们,确实有很多中国工人对来伊拉克很担心,他们来重点也是看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还要请工人代表也过来实地考察,而且在合同中写进了比较严格的安全条款,比如建设工地要严格封闭、甲方必须提供足够的保安人员等等。如果项目得到商务部的最终批准,也是一个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项目,确实得有1000多中国人过来。

  在巴格达的中国使馆里,我们就听说有一家中国石油公司在一个挪威公司的石油项目里负责钻井采油,干得很不错。我们到了库尔德区后,也多次和这个采油项目的负责人联系,开始他表示很欢迎。但等我们已经到了代胡克,离他们只有1小时路程的时候,再和他们联系,却得到了被拒绝的答复。原来,不是他们不同意,而是挪威公司负责项目保安的部门坚决不肯答应我们进入。挪威公司不仅聘用了一家南非的知名国际保安公司,还花重金请当地的库尔德军队共同负责整个石油项目的安全。他们的安全措施严格之极,比如任何项目人员外出都必须得到保安部门批准,在保安人员的护卫陪同下才能出去,任何外来人员要进入项目区同样必须经过保安部门的审查批准,并且由项目保安人员专门来接才可以进入。我们的采访要求,这个项目的保安部门认为并无多大必要所以没有批准。虽然这个项目区所在的代胡克省从伊战开始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起爆炸之类的袭击事件,但考虑到伊拉克的总体安全局势和项目区处于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三国交界处的敏感地理位置,挪威石油公司在安全上还是不惜大量投入。采访虽然遭到拒绝,但是,国际大企业对海外工程,特别是对不稳定地区的海外工程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舍得支付巨大安全成本,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企业虽然已经越来越多地到海外拿项目、搞投资、干工程,而且去的不少都是危险地区,但相比而言,对安全成本的考虑和投入却远远不够,其实,不出事是幸运,出了事损失比安全投入要大得多。

  在伊拉克“利润与风险并存”

  6月1日,在我们一路奔波到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地区代胡克市的当晚,我们的老朋友、《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陈宪忠就在他前几天提到的巴格达烤鱼店热情地款待了我们。萨德尔是这家名为“巴哈尔”的烤鱼店老板,他告诉我们,因为战乱的原因,他带着全家人被迫把这家店从巴格达迁到北部,“生意当然比不上在巴格达的时候”。今年55岁的陈宪忠也和“巴哈尔”烤鱼店一样,被迫从巴格达来到北部。今年5月1日,他在代胡克市“库尔德斯坦中国贸易中心”开始试营业。老陈喜欢把这个中心叫“中国商城”,喜欢把它和在巴格达开的店称为“一南一北两个商城”。我们来的这一天,正好是北部商城营业1个月的日子,老陈豪爽地说:“你们给我带来了好运气,今天的营业额是最多的一天。”

  回顾自己6年来在伊拉克的下海经历,老陈还是想通过《环球时报》来告诉国内的同胞,特别是那些想来伊拉克做生意的中国人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在伊拉克“利润与风险并存”。老陈说,第一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巴格达的局势乱,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第二个考虑是,一定要找好合作伙伴,千万别叫人给骗了,要了解对方,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到“不见货款不发货”,这是在战乱地区做买卖不得不采取的方式,而且一旦被骗,也不要去死缠硬要,免得引祸上身;第三要考虑商品是否对路,应该说中国商品在巴格达不愁销路,但像他店里比较高档的落地式大座钟,伊拉克人的需求就不是很大。

  采访中,老陈指着一件用玉石精雕细刻的花鸟屏风,遗憾地说:“这实际上是好东西,可北部的人还不太识货。”但老陈强调,这样的屏风,最近两年他在巴格达的商城很容易地就卖了3件。从他当时的表情,我们看得出,把主要精力从巴格达那边抽出来,他是很不情愿的。其实,在老陈心中,还有一个遗憾,他讲到在伊拉克电视节目中,看到挪威油田项目的挪方人员在画面中都很神气,而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石油工人却只有一些模糊的工作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