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特里达提斯战争谈罗马人共和时期的军事优势(发表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6:59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写于2004年9月,是我第一次写军事历史方面的长文。写作本文的初衷是在网络上普及一下罗马共和时期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知识。由于本人的写作功底有限,也没有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写作此文的时候显得很乱,因为我不时的在描写战史的间歇插入关于罗马军事制度方面的文字。



         2005年10月,我有幸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突击》杂志的大当家本垒打,当时由于本人经济上的窘迫,我是非常希望能在《突击》上发表文章以获取一些稿费来贴补我当时的生活的。当时我就把这篇文章给本垒打看了,因为我这篇文章在很多军事论坛都贴过,所以在发表前显然是需要一定的修改的。在修改的时候,我走入了两个误区,说起来,这都是因为我是第一次给军事杂志投稿,没有经验的缘故。第一个误区是,我把文章篇幅死死的限制在3万字左右,这是因为我当初和本垒打在qq上谈的时候他说3万字最好。。。。。这导致了我在修改文章的时候非常的被动。我的原稿以前大概有3万3千字,为了让文章整体更为出采,我增加了大概3000字的内容(其中有我从《君子论》中找到的为我的文章某些地方增加说服力的论据,有我从军事角度推出罗马胜在制度的论述),这样,全文就达到了3万6千字。我想诸位读者恐怕很难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我惟恐突击不要我的稿件,出于两方面考虑,一,字数达到3万左右,二,一定要显得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于是,我努力的把字数削减到了3万1千,并努力的在文字上进行修改,这样改动的结果就是让我原先已经不怎么样的文笔更不怎么样了。。。。。



        2006年10月文章在《突击》第18期上发表后,在网络上有不少读者反映我的文章在文字功底上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来我才幡然醒悟,于是这次将文章原稿即2004年9月写成的稿件稍做修改,然后加进我后来让文章更出采而写的文字,遂定为2007年修改稿。



        不管怎么说,感谢本垒打/突击/知兵堂以及诸位支持我的人。



目录:
前言








后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前言: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罗马,在于她的强大,她的光荣,但是,为什么她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城邦最后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帝国?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的存在,本人本着客观的心态,希望能探寻其规律所在。如果诸位看官看完我的文章后,觉得没有浪费看完3万多字的时间,觉得有点收获,我就很欣慰了。


      古罗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选择了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来探讨罗马人的军事优势,原因如下:
      1,从历史背景上看,本文所描叙的战争的年代,正处于古罗马向帝国转化的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罗马人的贪污,欺诈,残酷到了极点,罗马史中记载了朱古达说的一句话:“如果能够替它找到买主的话,整个罗马称也可以买到。”切实反映了罗马统治阶级的贪污腐化。本文即将所展开的战争,其中的一个重要起因就在于罗马将领的贪婪。同时,这段时间风云变幻,有意大利人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斗争,骑士等级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罗马人与被征服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斗争。


      2,从战争规模上看,米特里达提斯战争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战争中苏拉,卢古鲁斯,庞培几位古罗马名将均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将道的运用比较多见。在战争中,各种各样的战斗,攻城,守城,野战,海战,步兵方阵对抗战车,步兵方阵对抗骑兵都有出现,能全面的展现古罗马军队的各个方面。



       3,从军事背景上看,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时期,有意大利本土的同盟战争,苏拉与马略的两雄之争,西班牙有“小汉尼拔”之称的塞留古与罗马之间的战争以及斯巴达克思起义,我想除了皮洛士的入侵以及汉尼拔的浩劫这两个时期外,没有那个时期更能展现罗马人强大的动员能力了。



       4,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早期,喀西约在战争中不加区别的大量使用了同盟者的部队,这种作战风格在古罗马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结果导致了失败。这个历史事情可以很好的引出罗马人的外交政策,以及如何高明的使用同盟者的力量。



       5,罗马人的最大力量之一是其非常合理的编制,而米特里达提斯在一次战局中打败卢古鲁斯正是因为他采用了罗马人的编制并采用罗马式的训练方式,我想这可以很好的看出罗马人编制的优势。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罗马人的外交政策。罗马人不仅精于战术,在外交策略上也颇有远见。他们一向努力拉拢那些对于其强大的帝国威胁较小的国家,并当一些小国受到较大国家的进攻时经常以友谊为借口加以干涉,以取得其信任,当罗马人需要的时候,这些小国往往能给予罗马人不小的支援,以对抗较强大的敌国。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话说,就是:“一个君主如果占有上面所说的在语言,习惯和文化与本国不同的地区,他应当使自己成为邻近弱小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它们当中较强大势力,同时还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和自己一般强大的势力利用任何意外事情插足那里”。在对待同盟者的问题上,罗马远较其它国家为高明与有远见,他们十分谨慎的选择同盟者,并严格遵守同盟条约,给予它们相当大的信任。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罗马人是如何做的吧。



         在《罗马史》第三卷萨谟尼安人的历史的第一部分,本人整理如下:
         罗马人打败了萨谟尼安人之后,囤兵坎佩尼亚,以防范萨谟尼安人的袭击。这些军士很快在坎佩尼亚人的奢侈放纵的生活习惯中腐化了,嫉妒这些人民的财富,因为他们自己是贫穷的。他们商量阴谋杀害他们并夺取他们的财产,强占他们的妻室。这个阴谋被一位将军马麦卡斯知道了,他假装不知道这个阴谋,就把一些军士解除武装,把他们当作应该免除长期兵役的士兵遣散了。他佯言有重要的事情,命令那些比较凶恶的士兵到罗马去,同时派遣一个军团将校监视他们。这些士兵都疑心他们的阴谋已经被泄漏了,于是离开了那个军团将校而逃跑了。他们释放所有那些正在田野工作的人和奴隶监狱中的人,尽他们的能力武装他们,向罗马进军,共有二万人。在离罗马约一天路程的地方,他们遇着科维那斯,科维那斯认为进攻他们是不聪明的。这两部分人秘密地彼此混合起了,士兵们象在亲戚朋友中间一样,带着呻吟和涕泣承认他们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说,所有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罗马所欠的债务。科维那斯了解了这一点后,他劝元老院免除这些人的债务。他夸大了战争的困难,不相信他有战胜这样大的一队人的力量,同时他担心他自己的军队多少是不忠诚的。他说,如果他战败了的话,危险更会大大地增加;如果战胜了的话,这个胜利本身对于国家是最可悲伤的,元老院被他的论据所感动,下令取消全体罗马人的债务,同时也赦免了这些叛军的罪过;于是这些叛军放下他们的武器,回到罗马来了。



      在《罗马史》第三卷萨谟尼安人的历史的第九部分,本人整理如下:
      驻扎在利吉姆的罗马士兵和他们的领袖狄西阿嫉妒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杀害他们,强奸他们的妻子。他们找到一个开脱这个罪行的借口,说利吉姆的公民们将出卖罗马驻军而投降皮洛斯。罗马人发现了这个罪行后,派遣非布利西阿去恢复秩序。他把城市交还给那些当时还活着的利吉姆人,把叛变的罪魁送到罗马去。这些人在广场被棒击后,就被枭首了,并且弃尸荒野。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罗马人对于他们的意大利同盟者的态度,他们小心的维护着其与同盟者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重视甚于对自己的一部分飞扬跋扈的军队,并且在第一个例子中,对阴谋杀害坎佩尼亚人的一部分士兵的监押甚至差点让他们自己遭受到流血内战的苦难。



       在罗马人以后的战争中,他们谨慎选择的盟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汉尼拔战争中,很多意大利同盟的忠心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罗马,即使是在战争中投靠了汉尼拔的同盟者,罗马人在战争胜利后也没有亏待他们,元老院赦免了所以那些倒向汉尼拔一边去的人,只有勃罗丁人不在赦免之列,因为即使在汉尼拔退出意大利 后,他们还是忠于汉尼拔的。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期的北非战场,西庇阿采取间接路线从西班牙直取迦太基。在这次战役中,马西尼萨的加盟使西庇阿对迦太基人的战争进行得较为顺利,如果没有马西尼萨,西庇阿难以短时间迫使汉尼拔回援北非,从而使汉尼拔十几年的辛苦经营付诸东流;如果没有马西尼萨,很难想象在撒马会战中西庇阿与汉尼拔的决战谁胜谁负,因为在撒马会战中马西尼萨的骑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撒马会战的结果改写,那么罗马史就得进行不小的改动了。



        在罗马人对叙利亚国王安条克的战争中,攸美尼斯的加盟为罗马人的胜利增添了一份分量不轻的砝码,在罗马人与安条克的决战中,他尤其表现突出,他首先率领轻步兵击败了马其顿方阵左边的战车部队,引起对方极大的恐慌与混乱,随后领导领导他自己的骑兵和在他指挥下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的骑兵打垮了马其顿方阵左边的其它部队。



        马西尼萨,攸美尼斯以及意大利同盟对罗马巨大贡献是罗马一直以来良好的同盟政策的结果,他们谨慎的选择同盟者,并小心的维护两者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利用其中有强大战斗力的同盟者的力量。在此我不得不佩服罗马人善于选择同盟者的眼光以及在对待同盟者上为了长远利益甚至不得不牺牲本身利益的远见。在此,让我们来反观一下另外一些国家或人物在选择与对待同盟者的做法吧。



        据说在汉尼拔被击败后,有一次同西庇阿讨论名将排序问题,汉尼拔说,如果他不被西庇阿击败,他将把自己排在亚历山大与皮洛士的前面,这个皮洛士的具体军事功绩《罗马史》上记载很少,我们现在很难具体考证他到底有多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过他在对待曾经和自己一同战斗过的人似乎不是很正确。



       《罗马史》记载,他在意大利失败后:他带着这十二条船舰逃跑的时候,还向意大利的罗克里人报了仇,由于他的驻军和驻军司令官对罗克里居民残暴,罗克里人把他的驻军和驻军司令官杀死了。他很残暴地屠杀和劫掠他们,甚至普罗瑟彼那女神庙的圣物也没有留下。



         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马其顿王柏修斯过去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主,可惜随着战争的进行,他越来越变为懦弱和轻率,甚至为了金钱而失去了一个可能扭转战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当基提人渡过多瑙河的时候,他们要求大量的金钱。但是柏修斯屡次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本来为钱而来的基提人回国去了。这样,柏修斯失掉了这些同盟者,这些同盟者人数很多,并且是正在恰好的时机到达的。



          在本文将详细讲叙的米特里达提斯战争中,本都国王因为不信任同盟者开俄斯,而对其怀恨在心,对其展开报复,而最终导致小亚同盟的离心,以致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间接的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选择同盟者上与罗马人相比是缺乏眼光与远见的。皮洛士不象一个将军而更象一个掠夺者,尽管在战争中掠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对曾经的同盟者大打出手却比较少见;马其顿王柏修斯则显然是缺乏远见的,他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小的财产而损失了更大的利益,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不明白如果军事失败,财宝将尽归他人所有,只有击败敌人,才能保住财富并有可能取得更多财富;至于米特里达提斯国王,则在选择同盟者上缺乏判断力,即眼光 ,误认为开俄斯人有敌对意识,以至后来犯下决策错误。



          当然,罗马人在外交上也有出现过违背和约的情况,例如在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中违约毁灭了迦太基,在与马其顿国王菲力缔结和约后大大怀疑菲力的忠诚而导致导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的爆发,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想到了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铁木真的好安答扎木合虽然乐于帮助弱者,却不能容下强者”,这句话可能能比较恰当的道出罗马对于其强大盟友的敌对心态。但是,相对其它国家来说,罗马人是比较值得信赖的。归根结底,罗马人所拥有的信誉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它自己的强大,用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解释,就是他们要成为弱小同盟者的首领,但是坚决打击可能威胁他们统治地位的强大势力。



         在战争中,军事打击与政治策略相辅相成方是正道,古往今来的最伟大的成功人物都深谙此道,既拥有政治头脑又具有军事天才的人物往往能成就伟业,如曹操,李世民,铁木真,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拿破仑,而只拥有军事天才的人物则难以取得他们的成就,西楚霸王项羽和战略之父汉尼拔都是如此。从上文来看,罗马人是擅长运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打击的。



         在本文即将介绍的战争中,罗马人因它良好的盟友政策同样抢占了先机,卑泰尼亚与卡巴多西亚即是罗马人进攻米特里达提斯的两颗棋子,卑泰尼亚由于以前罗马人给予的帮助而给予支援, 而卡巴多西亚人则由于与本都人的领土问题而倒向罗马。从“伐交”形势来看,罗马人是占有优势的。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写于2004年9月,是我第一次写军事历史方面的长文。写作本文的初衷是在网络上普及一下罗马共和时期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知识。由于本人的写作功底有限,也没有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写作此文的时候显得很乱,因为我不时的在描写战史的间歇插入关于罗马军事制度方面的文字。



         2005年10月,我有幸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突击》杂志的大当家本垒打,当时由于本人经济上的窘迫,我是非常希望能在《突击》上发表文章以获取一些稿费来贴补我当时的生活的。当时我就把这篇文章给本垒打看了,因为我这篇文章在很多军事论坛都贴过,所以在发表前显然是需要一定的修改的。在修改的时候,我走入了两个误区,说起来,这都是因为我是第一次给军事杂志投稿,没有经验的缘故。第一个误区是,我把文章篇幅死死的限制在3万字左右,这是因为我当初和本垒打在qq上谈的时候他说3万字最好。。。。。这导致了我在修改文章的时候非常的被动。我的原稿以前大概有3万3千字,为了让文章整体更为出采,我增加了大概3000字的内容(其中有我从《君子论》中找到的为我的文章某些地方增加说服力的论据,有我从军事角度推出罗马胜在制度的论述),这样,全文就达到了3万6千字。我想诸位读者恐怕很难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我惟恐突击不要我的稿件,出于两方面考虑,一,字数达到3万左右,二,一定要显得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于是,我努力的把字数削减到了3万1千,并努力的在文字上进行修改,这样改动的结果就是让我原先已经不怎么样的文笔更不怎么样了。。。。。



        2006年10月文章在《突击》第18期上发表后,在网络上有不少读者反映我的文章在文字功底上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来我才幡然醒悟,于是这次将文章原稿即2004年9月写成的稿件稍做修改,然后加进我后来让文章更出采而写的文字,遂定为2007年修改稿。



        不管怎么说,感谢本垒打/突击/知兵堂以及诸位支持我的人。



目录:
前言








后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前言: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罗马,在于她的强大,她的光荣,但是,为什么她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城邦最后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帝国?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的存在,本人本着客观的心态,希望能探寻其规律所在。如果诸位看官看完我的文章后,觉得没有浪费看完3万多字的时间,觉得有点收获,我就很欣慰了。


      古罗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选择了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来探讨罗马人的军事优势,原因如下:
      1,从历史背景上看,本文所描叙的战争的年代,正处于古罗马向帝国转化的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罗马人的贪污,欺诈,残酷到了极点,罗马史中记载了朱古达说的一句话:“如果能够替它找到买主的话,整个罗马称也可以买到。”切实反映了罗马统治阶级的贪污腐化。本文即将所展开的战争,其中的一个重要起因就在于罗马将领的贪婪。同时,这段时间风云变幻,有意大利人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斗争,骑士等级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罗马人与被征服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斗争。


      2,从战争规模上看,米特里达提斯战争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战争中苏拉,卢古鲁斯,庞培几位古罗马名将均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将道的运用比较多见。在战争中,各种各样的战斗,攻城,守城,野战,海战,步兵方阵对抗战车,步兵方阵对抗骑兵都有出现,能全面的展现古罗马军队的各个方面。



       3,从军事背景上看,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时期,有意大利本土的同盟战争,苏拉与马略的两雄之争,西班牙有“小汉尼拔”之称的塞留古与罗马之间的战争以及斯巴达克思起义,我想除了皮洛士的入侵以及汉尼拔的浩劫这两个时期外,没有那个时期更能展现罗马人强大的动员能力了。



       4,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早期,喀西约在战争中不加区别的大量使用了同盟者的部队,这种作战风格在古罗马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结果导致了失败。这个历史事情可以很好的引出罗马人的外交政策,以及如何高明的使用同盟者的力量。



       5,罗马人的最大力量之一是其非常合理的编制,而米特里达提斯在一次战局中打败卢古鲁斯正是因为他采用了罗马人的编制并采用罗马式的训练方式,我想这可以很好的看出罗马人编制的优势。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罗马人的外交政策。罗马人不仅精于战术,在外交策略上也颇有远见。他们一向努力拉拢那些对于其强大的帝国威胁较小的国家,并当一些小国受到较大国家的进攻时经常以友谊为借口加以干涉,以取得其信任,当罗马人需要的时候,这些小国往往能给予罗马人不小的支援,以对抗较强大的敌国。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话说,就是:“一个君主如果占有上面所说的在语言,习惯和文化与本国不同的地区,他应当使自己成为邻近弱小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它们当中较强大势力,同时还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和自己一般强大的势力利用任何意外事情插足那里”。在对待同盟者的问题上,罗马远较其它国家为高明与有远见,他们十分谨慎的选择同盟者,并严格遵守同盟条约,给予它们相当大的信任。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罗马人是如何做的吧。



         在《罗马史》第三卷萨谟尼安人的历史的第一部分,本人整理如下:
         罗马人打败了萨谟尼安人之后,囤兵坎佩尼亚,以防范萨谟尼安人的袭击。这些军士很快在坎佩尼亚人的奢侈放纵的生活习惯中腐化了,嫉妒这些人民的财富,因为他们自己是贫穷的。他们商量阴谋杀害他们并夺取他们的财产,强占他们的妻室。这个阴谋被一位将军马麦卡斯知道了,他假装不知道这个阴谋,就把一些军士解除武装,把他们当作应该免除长期兵役的士兵遣散了。他佯言有重要的事情,命令那些比较凶恶的士兵到罗马去,同时派遣一个军团将校监视他们。这些士兵都疑心他们的阴谋已经被泄漏了,于是离开了那个军团将校而逃跑了。他们释放所有那些正在田野工作的人和奴隶监狱中的人,尽他们的能力武装他们,向罗马进军,共有二万人。在离罗马约一天路程的地方,他们遇着科维那斯,科维那斯认为进攻他们是不聪明的。这两部分人秘密地彼此混合起了,士兵们象在亲戚朋友中间一样,带着呻吟和涕泣承认他们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说,所有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罗马所欠的债务。科维那斯了解了这一点后,他劝元老院免除这些人的债务。他夸大了战争的困难,不相信他有战胜这样大的一队人的力量,同时他担心他自己的军队多少是不忠诚的。他说,如果他战败了的话,危险更会大大地增加;如果战胜了的话,这个胜利本身对于国家是最可悲伤的,元老院被他的论据所感动,下令取消全体罗马人的债务,同时也赦免了这些叛军的罪过;于是这些叛军放下他们的武器,回到罗马来了。



      在《罗马史》第三卷萨谟尼安人的历史的第九部分,本人整理如下:
      驻扎在利吉姆的罗马士兵和他们的领袖狄西阿嫉妒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杀害他们,强奸他们的妻子。他们找到一个开脱这个罪行的借口,说利吉姆的公民们将出卖罗马驻军而投降皮洛斯。罗马人发现了这个罪行后,派遣非布利西阿去恢复秩序。他把城市交还给那些当时还活着的利吉姆人,把叛变的罪魁送到罗马去。这些人在广场被棒击后,就被枭首了,并且弃尸荒野。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罗马人对于他们的意大利同盟者的态度,他们小心的维护着其与同盟者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重视甚于对自己的一部分飞扬跋扈的军队,并且在第一个例子中,对阴谋杀害坎佩尼亚人的一部分士兵的监押甚至差点让他们自己遭受到流血内战的苦难。



       在罗马人以后的战争中,他们谨慎选择的盟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汉尼拔战争中,很多意大利同盟的忠心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罗马,即使是在战争中投靠了汉尼拔的同盟者,罗马人在战争胜利后也没有亏待他们,元老院赦免了所以那些倒向汉尼拔一边去的人,只有勃罗丁人不在赦免之列,因为即使在汉尼拔退出意大利 后,他们还是忠于汉尼拔的。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期的北非战场,西庇阿采取间接路线从西班牙直取迦太基。在这次战役中,马西尼萨的加盟使西庇阿对迦太基人的战争进行得较为顺利,如果没有马西尼萨,西庇阿难以短时间迫使汉尼拔回援北非,从而使汉尼拔十几年的辛苦经营付诸东流;如果没有马西尼萨,很难想象在撒马会战中西庇阿与汉尼拔的决战谁胜谁负,因为在撒马会战中马西尼萨的骑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撒马会战的结果改写,那么罗马史就得进行不小的改动了。



        在罗马人对叙利亚国王安条克的战争中,攸美尼斯的加盟为罗马人的胜利增添了一份分量不轻的砝码,在罗马人与安条克的决战中,他尤其表现突出,他首先率领轻步兵击败了马其顿方阵左边的战车部队,引起对方极大的恐慌与混乱,随后领导领导他自己的骑兵和在他指挥下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的骑兵打垮了马其顿方阵左边的其它部队。



        马西尼萨,攸美尼斯以及意大利同盟对罗马巨大贡献是罗马一直以来良好的同盟政策的结果,他们谨慎的选择同盟者,并小心的维护两者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利用其中有强大战斗力的同盟者的力量。在此我不得不佩服罗马人善于选择同盟者的眼光以及在对待同盟者上为了长远利益甚至不得不牺牲本身利益的远见。在此,让我们来反观一下另外一些国家或人物在选择与对待同盟者的做法吧。



        据说在汉尼拔被击败后,有一次同西庇阿讨论名将排序问题,汉尼拔说,如果他不被西庇阿击败,他将把自己排在亚历山大与皮洛士的前面,这个皮洛士的具体军事功绩《罗马史》上记载很少,我们现在很难具体考证他到底有多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过他在对待曾经和自己一同战斗过的人似乎不是很正确。



       《罗马史》记载,他在意大利失败后:他带着这十二条船舰逃跑的时候,还向意大利的罗克里人报了仇,由于他的驻军和驻军司令官对罗克里居民残暴,罗克里人把他的驻军和驻军司令官杀死了。他很残暴地屠杀和劫掠他们,甚至普罗瑟彼那女神庙的圣物也没有留下。



         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马其顿王柏修斯过去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主,可惜随着战争的进行,他越来越变为懦弱和轻率,甚至为了金钱而失去了一个可能扭转战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当基提人渡过多瑙河的时候,他们要求大量的金钱。但是柏修斯屡次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本来为钱而来的基提人回国去了。这样,柏修斯失掉了这些同盟者,这些同盟者人数很多,并且是正在恰好的时机到达的。



          在本文将详细讲叙的米特里达提斯战争中,本都国王因为不信任同盟者开俄斯,而对其怀恨在心,对其展开报复,而最终导致小亚同盟的离心,以致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间接的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选择同盟者上与罗马人相比是缺乏眼光与远见的。皮洛士不象一个将军而更象一个掠夺者,尽管在战争中掠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对曾经的同盟者大打出手却比较少见;马其顿王柏修斯则显然是缺乏远见的,他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小的财产而损失了更大的利益,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不明白如果军事失败,财宝将尽归他人所有,只有击败敌人,才能保住财富并有可能取得更多财富;至于米特里达提斯国王,则在选择同盟者上缺乏判断力,即眼光 ,误认为开俄斯人有敌对意识,以至后来犯下决策错误。



          当然,罗马人在外交上也有出现过违背和约的情况,例如在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中违约毁灭了迦太基,在与马其顿国王菲力缔结和约后大大怀疑菲力的忠诚而导致导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的爆发,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想到了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铁木真的好安答扎木合虽然乐于帮助弱者,却不能容下强者”,这句话可能能比较恰当的道出罗马对于其强大盟友的敌对心态。但是,相对其它国家来说,罗马人是比较值得信赖的。归根结底,罗马人所拥有的信誉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它自己的强大,用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解释,就是他们要成为弱小同盟者的首领,但是坚决打击可能威胁他们统治地位的强大势力。



         在战争中,军事打击与政治策略相辅相成方是正道,古往今来的最伟大的成功人物都深谙此道,既拥有政治头脑又具有军事天才的人物往往能成就伟业,如曹操,李世民,铁木真,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拿破仑,而只拥有军事天才的人物则难以取得他们的成就,西楚霸王项羽和战略之父汉尼拔都是如此。从上文来看,罗马人是擅长运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打击的。



         在本文即将介绍的战争中,罗马人因它良好的盟友政策同样抢占了先机,卑泰尼亚与卡巴多西亚即是罗马人进攻米特里达提斯的两颗棋子,卑泰尼亚由于以前罗马人给予的帮助而给予支援, 而卡巴多西亚人则由于与本都人的领土问题而倒向罗马。从“伐交”形势来看,罗马人是占有优势的。




         自认为是文明世界主宰的罗马人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彻底中击败了地中海强敌迦太基后,开始了大举东进,他们打败了曾经骄傲与勇敢的马其顿人,并击败了狂妄的叙利亚国王安条克,罗马的鹰旗在西班牙,北非,意大利,巴尔干以及小亚到处飘扬,似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罗马军团的短剑与盾牌,再大的土地也填不满他们征服他们所能看到的文明世界的勃勃野心,他们把战争与死亡带向敌人,而把财富带回罗马。此次,他们的兵锋指向了黑海附近的本都。当罗马人扩张到小亚的时候,罗马人与本都人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双方都在准备战争,所需要的不过是进行战争的理由罢了,战争,就象那变幻莫测的乌云一样,随时可能会爆发。



          亚细亚总督琉喜阿斯·喀西约出于对本都人的轻视,不顾卑泰尼亚与卡巴多西亚的反对,力劝他们向米特里达提斯进攻,尽管他们并不愿意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但是由于卑泰尼亚国王尼科美德曾经答应付给罗马的将军们和使者们很大一笔款子作为他复国的报酬,而这笔款子现在还没有付清,同时他还从他们的罗马人随员中以利息借了其他一些巨款,出于还清债务的需要,他不得不进攻本都人以掠夺大量财富,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从此拉开了长达几十年的米特里达提斯战争的序幕。



           战争象势不可挡的洪流一样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琉喜阿斯·喀西约更多的依靠的是罗马人百战百胜的锐气与幸运,而本都人则依靠战前充分的准备与勇敢,他们聚集了强大的军队,使用一切办法争取了一切可以争取过来的盟友,从罗马人迫不及待的想发动战争的态度来看,胜利似乎属于他们,然而胜利的天平往往倾向充足的准备,而非幸运与野心。



           “自古骄兵多致败,向来轻敌少成功”。轻率的喀西约在没有得到罗马元老院的意见之前,就开始从各地募集军队,仿佛一个伟大的凯旋正在罗马等待着他。他从俾泰尼亚、卡巴多西亚、巴夫拉哥尼亚和亚细亚的加拉西亚人中募集军队,总共聚集了步兵与骑兵共12万人,还有尼科美德的盟军5万步兵与六千骑兵(我比较怀疑这些数字),除此之外,在拜占庭还有一支罗马人的舰队守卫着黑海的出口,种种迹象表明,在这支大军中,罗马军团的比例是较低的,因为在意大利的同盟战争正在进行,应该抽不出很多的兵力派往小亚,同时罗马史中记载“罗马人决定同时恢复尼科美德和阿里俄巴赞尼斯两人的王国;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派遣一个以曼尼阿斯·阿揆略为首的使团到那里去,并且命令琉喜阿斯·喀西约协助这个使团完成使命。后者是负责统治帕加玛附近的亚细亚地区的,他有少数军队在他指挥之下”。从这段记载来看,喀西约手上不会有多少罗马军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如此大量的,不加选择的依靠那些战斗力参差不一的同盟军,这在古罗马时代恐怕是首次。



          让我们来看看对方的实力,本都人拥有步兵二十五万人,骑兵四万人,还有大量的战舰 。国王任命尼奥托勒马斯和阿基拉斯为将军指挥一部分军队,而他本人则指挥大部分军队。尽管双方的准备工作都很巨大,然而罗马人的准备显然要轻率得多。



          战争一触即发,战斗首先在在阿姆尼阿斯河畔展开,尼科美德与米特里达提斯的将军们这里遭遇。让我先来简要的介绍一下这里的地形:此地地势平坦,在平原上有一座小山。形势显然是对本都人不利的,因为尼科美德率领着他的全军,而尼奥托勒马斯和阿基拉斯仅带着他们的轻装步兵、阿卡提阿斯(国王的一个儿子)的骑兵和少数战车,双方先头部队首先展开了争夺战场上制高点的战斗,标枪如雨点般投向对手,做了一段时间英勇的战斗后,由于尼科美德人数的众多,本都人被一步步的从山上被赶下来,眼看形势危机,一旦完全失去小山,则有被包围的危险,尼奥托勒马斯把他所有的部队都投入支援先头部队,同时向米特里达提斯的儿子阿卡提阿斯求援。于是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血战,在一阵猛烈的投射武器之后,两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猛烈的碰撞到一起,真个是“戈如苇列,矢如飞蝗”,每一次投射都有如老鹰俯冲般迅敏有力,每一次挥砍都有如猛虎扑食般铿锵有力,双方发出野兽般的怒嚎,人类原始的血腥与尚武夹杂着勇气与荣誉,恐惧与绝望,在战场上影响着每一个接近死神士兵的身心,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象老虎一样有力,象豹子一样敏捷,同时又象狐狸一样的狡猾。然而,在这种正面较量中,人数的众多是个巨大的优势,尼科美德暂时胜利了,本都军队不敌败北,然而,在没有完全把敌人清除去战场前的胜利只能算半个胜利。为了扭转败局,阿基拉斯的部队越过平原(轻装部队对重装部队的机动优势与重整队列需要时间远少于重装部队的优势),从右侧向追逐者进攻,迫使尼科美德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他自己的侧翼,阿基拉斯施展他杰出的战术才能,巧妙的不断的进攻与撤退,有效的为尼奥托勒马斯重整他的队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他觉得时机到了的时候,他投入了古代战场上最具有突击力量的战车部队,装有镰刀的战车有如魔鬼一样飞驰而来,只觉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尼科美德人并不是象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一样久经战阵的部队,一时死伤惨重,尤其是被战车上的镰刀所慑服,不少士兵们被切成两半,还没有停止呼吸,或者被切为碎片,或者挂在镰刀上面,惨不忍睹,简直是人间地狱。这个极大的恐惧引起了整个队伍的混乱,本都人两面夹击下,虽然他们英勇的战斗了很长时间,但是败局已定,已无法挽回了,在阵亡了大 部分人之后,尼科美德只好带着他的残军逃入巴夫拉哥尼亚,而它的军营以及军营内的一切物资,都为米特里达提斯取得(可怜这些财富的大部分以前都是从本都国土上取得的,现在又物归原主了)。对于俘虏,国王都给以旅费,使他们回家,以此得到了仁慈的名声。



            这场战斗的失败使那些轻视本都人力量的罗马将军们恐惧了,他们看到了对方力量的强大与自己的虚弱。他们纷纷开始撤退(在什么时候应该逃跑这个方面,似乎是很多将领们表现最强判断能力的时候)。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我就一笔带过了。米特里达提斯国王麾下先锋队中一百骑兵打败了八百名尼科美德的骑兵,俘虏了其中的一些人,他也发给他们给养,遣散他们回家。曼尼阿斯退却时,被米特里达提斯的部将赶上,损失了大约一万人,他本人则逃往帕加玛。喀西约和尼科美德则逃往福里基亚的一个很坚固的要塞,他们在那里招兵买马,但是他们发现这些人没有战斗力,于是遣散他们并撤退了,喀西约带着他的那一部分军队退到阿巴密亚,尼科美德退到帕加玛,曼尼阿斯向罗得斯退却。当那些防守攸克星海出口的军队听到战败的消息后,他们也逃散了,把海峡以及他们所有的船舰都让给本都人。



            本都人狭其余威,陆续征服了小亚其它地方,在占领这些地方后,国王恢复境内各城市的秩序,任命总督统治各民族,并于不久后俘虏了曼尼阿斯·阿揆略,残酷的把熔化了的黄金灌入他的喉中,以谴责罗马人的受贿。



            此次罗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罗马将领们不加区别大量使用战斗力参差不齐的同盟军(请注意“不加区别大量使用战斗力参差不齐”这些词汇,这与我在第一篇所提到的谨慎的使用同盟者的力量是有很大区别的)造成的,而在战斗中主要的依靠罗马军团的力量则是以前罗马将领一贯的做法,对于不加选择的同盟者部队,我认为有四个方面不如自己本民族的部队,一,忠诚度;二,训练;三,纪律;四,与本民族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尤其是在忠诚和纪律方面,一旦阵线出现危机,这些人往往会传播战败的信息,并在逃跑时打乱本军阵型,导致己方军队的失败,在此我想引用一下《君王论》的作者的思想来加强我的观点的说服力,马基雅维里从意大利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出发指出:依赖于雇佣军和援军是意大利各国长期弱小的一个主要原因。援军考虑更多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雇佣军的眼中只有金钱。雇佣军和援军非但作战不力,而且如果他们胜利则要受他们的侮辱,如果他们失败则会为他们所抛弃。临阵脱逃,阵前倒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聪明的君主总是拒绝这样的军队,而注意培植自己的军队。马基雅维里甚至作出极端的断言:聪明的君主宁可靠自己的军队战败,也不靠别人取胜(这的确够极端)。



          在法萨卢会战中,恺撒在战前就预言庞培会将大量同盟者的军队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而主要依靠他的意大利士兵,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可惜的是,即使是庞陪如此做了,在庞培的阵线出现危机的时候,那些来自东方各国的同盟者部队就如惊弓之鸟般传播了整个军队战败的消息,从而导致了军队迅速的溃败。



          在罗马与安条克的作战中,这种现像就更为之多了,安条克在希腊的时候,轻率地信赖底比斯人、阿密南德和挨托利亚人,在进行大战之前,只有自己很少的军队,他和幕僚争论,是马上侵入帖撒利呢,还是等到冬季过了再侵入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流落在他幕下的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没有表示意见。在决定之前,安条克征求汉尼拔的意见。汉尼拔说如果安条克想征服帖撒利的话,不管是现在或在冬季完结的时候都是不难的,因为在经受许多痛苦而精疲力竭时,他们现在会转到安条克这一边来;如果安条克遭到不幸的话,他们又会转到罗马人那一边去,他说:“我们到此地来,没有自己的军队,只因为信任挨托利亚人。”汉尼拔是强烈主张先调来自己的军队的,而不要轻率的相信底比斯人、阿密南德和挨托利亚人的军队的,轻敌狂傲的安条克丝毫没有听取汉尼拔的意见,最终被罗马人赶出了希腊。



           在安条克与罗马军队在小亚的决战中,其军队中拥有大量的,来自不同民族的同盟者军队,包括加拉西亚人,马其顿,泰克托萨基人、特罗克密人、托利斯托波利人的加拉西亚部队和国王阿里阿累西斯所供给的卡巴多西亚人部队以及别的部落的混合部队,还有许多福里基亚、吕西亚、旁菲利亚、彼西底亚、克里特、特拉利斯和西里西亚的投石手、弓箭手、标枪手和轻盾兵以及来自达希人、密西亚、挨利马伊斯和阿拉伯的弓箭手,战斗开始之后,这些数量众多的军队在攸美尼斯强有力的打击下,自相践踏,在前几个回合失利的情况下产生了巨大的混乱,恐慌,并传染给整个左翼,导致了左翼的溃败,以致安条克的军营被攻破,尽管安条克的右翼在其领导下击破了罗马的左翼,可惜由于罗马人的顽强,没有击破军营,以致安条克的失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有名扬天下的马其顿方阵的参加,可惜由于安条克错误的部署而导致其失败,真是对其不败名誉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