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的“高考移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27:00
高考移民是每年高考前后都能听到的话语,这其中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但这绝不是当代人的智慧,在古代,“高考”就出现了移民现象,只是那时不将其称为移民,而称之为“冒籍”,即冒充别处的籍贯参考,其实质和今天的高考移民并没有两样。

史料记载,宋之前基本无冒籍之说。宋初举人被黜者还可以击登闻鼓声冤,上命重试,必多见收,当时称为“还魂秀才”。而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防士如防夷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明朝的“高考”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开国后,颇有点缺少干部,明太祖很是破格提拔了一些人,但干部的来源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明朝一开始对科考就比较在意。洪武丁丑会试天下,进士已定,因所取多南人,士论不服,始命重试,而先中者及考官刘三吾等皆得罪。实际上这次会考还有人为之掉了脑袋。此事的结果使明朝的科考变得较为复杂,最为复杂处在于科考分了南北中。

《明史·选举二》记载: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进入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一百人左右为准,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当时的南卷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则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州。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北人的学问不及南人,而科考又要兼顾南北,所以要求试卷不仅外面要写上姓名,并要写明是南卷或北卷。分南北中卷的做法在清朝时也得到延续。

根据这样的政策去推想,北卷可能会比南卷简单,这就可能使南人冒充北人参加考试。事实上在明朝多有南人冒充北人参加科考的事,《万历野获编》记载:国初冒籍之禁颇严,然而不甚摘发。唯景泰四年(此时已分了南北卷)顺天举冒籍者十二人,当时礼部请照例论罪,其办法是:已中式者斥不录,未中式者终身不许入试。应该说这样的处罚是比较严厉的,对遏制冒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当时的言官认为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始令斥回者仍许再考。至成化四年南京的言官弹劾吏部左侍郎章纶纵容儿子章玄应冒籍京卫军余,侥幸京闱中式……此事告到皇上那儿,结果是革斥章玄应,令再入试,章又中了浙江试第二十名,并在乙末科登高第成为显官。这样的事在嘉靖年间也多有发生,陶大顺在嘉靖间先冒籍在顺天府乡试中夺魁,被发现后斥归,后在浙江参加乡试得中第四名,后中了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在顺天中式的陆光祚、毛延魁、陈策都因冒籍而遭弹劾,礼部的意见是发回原籍,皇上的意见则是姑准存留,但不许今科入试;嘉靖四十三年,顺天乡试,给事中辛自修又指出章礼等五人冒籍。实际上这些冒籍者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是当年不得入试,下次还可再考。但到了万历十三年,也是在顺天试后,冒籍之说纷起,发现浙人冯诗等八人冒籍,这次的处罚是颇为严厉的,不仅将冯诗等二人枷示于顺天府前,连同其他六人俱发为民,禁锢终身,即终身不得参加科考。由此可知所谓冒籍大都是南人冒充北人的籍贯参加科考。

时下高考的录取分数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各地重点大学的录取最大差距能达百分或百分以上。这样的差距颇有点像当年的南卷与北卷了,这必然会带来“高考移民”的现象,这其实是对高考政策的一种反动,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个人寻求一条出路,这也造成了某些地方高考移民人数能达几万,远比古代冒籍人数多多矣。如此之多的高考移民集中在一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仅靠堵是很难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如长久不能解决必将使高考的公平公正大打折扣。古有“冒籍”,今有移民。是人心太古还是人心不古?这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难道不值得思考?认识这样的规律应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高考移民是每年高考前后都能听到的话语,这其中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但这绝不是当代人的智慧,在古代,“高考”就出现了移民现象,只是那时不将其称为移民,而称之为“冒籍”,即冒充别处的籍贯参考,其实质和今天的高考移民并没有两样。

史料记载,宋之前基本无冒籍之说。宋初举人被黜者还可以击登闻鼓声冤,上命重试,必多见收,当时称为“还魂秀才”。而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防士如防夷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明朝的“高考”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开国后,颇有点缺少干部,明太祖很是破格提拔了一些人,但干部的来源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明朝一开始对科考就比较在意。洪武丁丑会试天下,进士已定,因所取多南人,士论不服,始命重试,而先中者及考官刘三吾等皆得罪。实际上这次会考还有人为之掉了脑袋。此事的结果使明朝的科考变得较为复杂,最为复杂处在于科考分了南北中。

《明史·选举二》记载: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进入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一百人左右为准,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当时的南卷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则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州。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北人的学问不及南人,而科考又要兼顾南北,所以要求试卷不仅外面要写上姓名,并要写明是南卷或北卷。分南北中卷的做法在清朝时也得到延续。

根据这样的政策去推想,北卷可能会比南卷简单,这就可能使南人冒充北人参加考试。事实上在明朝多有南人冒充北人参加科考的事,《万历野获编》记载:国初冒籍之禁颇严,然而不甚摘发。唯景泰四年(此时已分了南北卷)顺天举冒籍者十二人,当时礼部请照例论罪,其办法是:已中式者斥不录,未中式者终身不许入试。应该说这样的处罚是比较严厉的,对遏制冒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当时的言官认为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始令斥回者仍许再考。至成化四年南京的言官弹劾吏部左侍郎章纶纵容儿子章玄应冒籍京卫军余,侥幸京闱中式……此事告到皇上那儿,结果是革斥章玄应,令再入试,章又中了浙江试第二十名,并在乙末科登高第成为显官。这样的事在嘉靖年间也多有发生,陶大顺在嘉靖间先冒籍在顺天府乡试中夺魁,被发现后斥归,后在浙江参加乡试得中第四名,后中了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在顺天中式的陆光祚、毛延魁、陈策都因冒籍而遭弹劾,礼部的意见是发回原籍,皇上的意见则是姑准存留,但不许今科入试;嘉靖四十三年,顺天乡试,给事中辛自修又指出章礼等五人冒籍。实际上这些冒籍者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是当年不得入试,下次还可再考。但到了万历十三年,也是在顺天试后,冒籍之说纷起,发现浙人冯诗等八人冒籍,这次的处罚是颇为严厉的,不仅将冯诗等二人枷示于顺天府前,连同其他六人俱发为民,禁锢终身,即终身不得参加科考。由此可知所谓冒籍大都是南人冒充北人的籍贯参加科考。

时下高考的录取分数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各地重点大学的录取最大差距能达百分或百分以上。这样的差距颇有点像当年的南卷与北卷了,这必然会带来“高考移民”的现象,这其实是对高考政策的一种反动,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个人寻求一条出路,这也造成了某些地方高考移民人数能达几万,远比古代冒籍人数多多矣。如此之多的高考移民集中在一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仅靠堵是很难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如长久不能解决必将使高考的公平公正大打折扣。古有“冒籍”,今有移民。是人心太古还是人心不古?这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难道不值得思考?认识这样的规律应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人,永远是人力资源过剩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