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步兵》:一支半自动步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1:43:14
2007年第6期《世界军事》杂志刊登了李钢林的“《怀念步兵》:一支半自动步枪”,与上期的“《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相辅相成,实在是难得的好文,本MM不辞辛苦将其打出来,大家分享一下。

《怀念步兵》:一支半自动步枪



                                                作者:李钢林



       枪,是军人的生命。在解放军步兵部队中,对枪的热爱与爱护更是达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本文讲述的,便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国步兵军营中的一个军人与枪的故事。



    我写《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的时候忽略了一个细节,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用过的那支枪还有一个故事。



    2006年夏日的一个上午,我去采访一位退休的老军人,想找他打听一些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的消息。他们曾是战友。



    我提前在电话里与老人约见面时,就说明我不是他们部队的,只是小时候在武汉看过那位姓王的战士的刺杀表演,想了解一些有关他的情况等等,老人答应了,但并没有表示出多少热情,有点勉强。



    我知道,不是同一个部队出来的人,在感情上总是隔一层。再说,我在他面前是新兵,又隔了一层,这话虽不能明说,但这是军队的一个行规,现在叫“潜规则”,其实,古今中外的军队概莫能外。



    见面哪天,我带了一根铁锹把子。司机为把这根铁锹把子放进奥迪车里费了好大劲。



    我们见面的地点,在当地驻军的一个招待所里。



    老人很精神,70多岁,中等个。不胖不瘦,腰板溜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没想到,老人一见我手持一根铁锹把子,立即笑容绽开。敬礼,握手之后,我立即申明:我不懂刺杀,今天来此是想向前辈求教关于刺杀之事,还想了解一些有关那位姓王的战士的事情,想写写关于步兵,老人一笑,不答。



    他不看我,注视着我手里的锹把子,张嘴一笑,随手一把从我手中抽走了锹把子,握在自己手中,然后一边低头审视,一边侧儿听我说明来意。我感觉,我被他认同了,就在他拿过锹把子瞬间。



    我带这根锹把子,确实是为了以此为枪,向老人请教刺杀的要领和基本概念。这至少比我们凭空谈刺杀要好些,可以请老人拿着锹把子比画几下,以了解一下关于刺杀的基本要领,要不,我连刺杀的基本要领都不懂,见都没见过,就去写关于刺杀的故事,那洋相就出大了。



    我的采访是从向老人请教关于刺杀的要领开始的。一说到刺杀,老人非常兴奋,二话不说,起身就比画:他站在屋子中间,右手持锹把,立正,出枪,成刺杀预备姿势,防左刺,防右刺,突刺等等,他一一作示范,一一讲解每个分解动作,口令简洁,洪亮,动作到位,出枪带风,我仿佛感觉他是在向连队示范刺杀的动作和要领,我完全被他吸引住了。



    末了,老人右手杵这锹把子,半个屁股搭在沙发边坐下。他额头乍汗,气喘吁吁,侧身对我叹道:“老了,老了,不是当年了。你说,还有什么问题?”



    我敢断定:这么多年,他肯定没这么兴奋过;这么多年,我也没享受过这种观看步兵练刺杀的亢奋了;尽管他手持的是一根锹把子,不是枪;尽管他面对我一个不懂刺杀的人。



    我向老人说明了当年在武汉对那位姓王的战士的崇拜,说明了我当年看他进行刺杀表演的兴奋感,老人说,当年他在连队练刺杀的情况就是那样。他是一个好兵,刺杀拔尖、英勇顽强;很能吃苦,群众关系也好;当年的兵都那么练的。



    不过,他在“大比武”后期就经常去外军区比武,常不在连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他就被调走了。开始,大家不知道他调到哪里去了,上级也不让问,后来见报了,大家才知道,他被调到北京去了,调到当时天天见报的一个权力极大的单位去了,红极一时,可是时间不长,他就销声匿迹了,这是1966—1967年的事情,他离开连队以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



    老人提供了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的一个细节:大约是70年代后期,他回过他的老连队,一到连队,他就报他的枪号:XX—XXXXXX,前面是2位数,横杠后面是6位数,非要找他当年用过的那支不可。那是一支最早装备的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结果还是找到了。他坐在炕头上仔细地核对了枪号,然后把那枝枪抱在怀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一边哭一边用袖子反复擦枪,擦了又擦。他拉开枪栓,仔细地往枪膛里看,用食指在枪膛里仔细地摸,摸着摸着,他笑了,一脸傻笑。他在连队什么要求也没提,就办了这么一件事,就回老家去了。





    那时,他的脑子已经有问题了。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了,身体也垮了,背也驼了,连枪也举不起来了,连队的人他也都不认识了。当时,他30多岁,已经转业回老家去了。



    老人说,他再回连队时就是个傻乎乎的样子。当年离开连队时才二十一二岁,也就是一个副连职干部。他是一个步兵,长于刺杀,精于练兵,把他调到北京那么一个大单位去搞政治,搞“文化大革命”,那不是害他吗?结果,没搞多久就变成了那个样子了,后来,就转业回老家了。这样的结局,连队当年的老人都没想到,连队的新人就更不知道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关于他离开连队之后的情况,连里谁也不清楚,谁也不去问,谁也不去说,因为,说不清。



    老人在叙述那位姓王的战士回连队看枪的细节时很认真,他一再告诉我那支枪的枪号是多少,我觉得枪号不重要,没有记录。



    我觉得这些资料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调到北京后就没有关于刺杀的故事了,后来,他回连队去看看他用过的枪,这也很正常,一支半自动步枪又有多大的事情呢,再说,他的军人生涯已经结束了,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练刺杀的故事,自然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能是我的忽略引起了老人的不满,没想到老人突然冒出一句话:“那条枪上有一条命!”我当时吓了一跳。



    老人说,他这一辈子爱枪,见过的,用过的枪多了,五花八门,万国造,但就是忘不了那支国产的“6式”自动步枪。那条枪的事情虽然与那位姓王的战士无关,但他肯定知道,要不他都那个样子了,怎么还忘不了那个枪号,还要回连队去看看那条枪呢?



    老人说,其实,关于那支枪的事情,连队的老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因为,没法说。老人欲言又止。



    我劝老人:“您都70多了,有什么不可以说呢?您怕什么嘛!”老人鼓起勇气对我说:“好,那我就跟你一个人讲,这可是真事,不是我瞎说……咳!说不清啊!”



    于是,老人给我讲了关于那支“56式”半自动步枪的故事。



    不过,下文中的“我们”,不是指今天的我们,而是他们,即我前面那茬兵再前面的那茬兵,即从朝鲜回来的那茬兵。



    “大比武”(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兵练得很厉害,史称“大比武”时期)之前,大概是1963年—1964年,我们部队第一次换装自己国产的轻武器,此前,部队的轻武器装备都是二战后期的苏制装备。



    连长说,上级准备给我们连换装,换成国产的新枪,先装备一个步兵排试用,步枪、机枪和冲锋枪全换新的。当时,我们一个步兵排编4个班:3个步兵班1个机枪班。全连各排都想争,最后落实到一排,于是,一排疯了,其余的各排也疯了,前者因为高兴,后者因为嫉妒。



    那天午饭前,新枪就到了,是师里的“嘎斯51”汽车直接拉来的。师里的军械科长押车,从师军械仓库直接送到连里,连枪带弹,全是墨绿色的大木箱。连长宣布先接枪,后吃饭,最后是全连卸车,拆箱,擦枪,干了一个下午,午饭改成晚饭吃了。



    新枪全部装箱油封着,一个箱子里10支枪,枪头对枪托分别立姿架着,上下两层,枪上涂满黄油。我们在师里军械员指导下换装。



    我们擦了2天,新枪全部上架。然后,大家把旧枪擦净,用黄油封好,装箱,装车运到军械库封存,留给民兵用。



    当时,大家大家兴奋哪!要多高兴有多高兴。全连一起擦枪,谁都爱不释手,别的排都有点嫉妒,有的战士还为自己没拿到新枪哭了。当时我们住的是苏式营房,一个步兵排住一间大屋,紧挨着门口就是枪架,枪架上焕然一新:“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枪身的烤蓝瓦蓝瓦蓝;木制枪托蜡黄蜡黄;枪刺银灰而不反光。



    看着枪架上的一排新枪,一排吴排长和战士们比娶了媳妇还高兴。



    你想嘛,我们当时的枪都是1952年装备的苏制二战后期的那批轻武器,入朝作战就用它,回国后还接着用,这次用国产的新枪成建制地装备自己,而且是步枪,冲锋枪和机枪子弹全部通用,全都是7.62毫米,能不高兴吗?!



    原来,我们步兵用的是“步骑枪”,又长又重,打一发,拉一次枪栓,再瞄准,再打。一个班的射击都形不成密集火力。“步骑枪”的子弹也比我们的7.62的大。



    我们的“56式”半自动就先进多了,每次装10发,所谓半自动,就是自动退壳,自动装弹,虽不能连发,但比“步骑枪”方便多了,瞄准打就是了,不用拉枪栓,而且射击精度好。



    当时的苏制的冲锋枪是“花管子”,枪管上套着一个带孔的散热管,弹夹细长,直的,装弹30发,但用的是“54式”手枪弹,射程短。这是但是步兵班长和副班长的装备。



    我们国产的“56式”冲锋枪,也是装弹30发,但改成7.62毫米步枪弹后,火力增强了,射速和射程比苏制冲锋枪都有提高。枪托是木制的,射击感觉比不能折叠的铁枪托要好。





    过去的苏制“德普”式班用机枪的弹盒,是一个扁平的大圆盘,装弹100发。大圆盘大圆盘筘在枪背上,射击时枪身不稳,携带也不方便。



    “56式”班用机枪的弹盒小多了,装在枪身的下方,同样装弹100发,射击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携带也方便多了。





    改装后,排长还是“54式”手枪,步兵班长和副班长改用“56式”冲锋枪,战士改用“56式”半自动步枪,机枪班装备“56式”班用机枪2挺。



    全排的所有轻武器子弹均为7.62毫米,通用,只有手枪例外。



    第三天上午,举行授枪仪式,团长来了,亲自给一排的每个战士授枪。



    新枪在桌子上放成一排,团长亲自点名一一授枪。授枪时,团长非常严肃地说:“记住你的枪号,枪就是你的生命,好好爱护枪!”每个战士接枪时都郑重地大声回答:“是!”



    授枪完毕,全连宣誓。每个人都右手持枪,左手举拳,齐声宣誓。老人回忆当年的誓词:“枪是我的第二生命,我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她……”誓言震天动地,说到此,老人很激动,眼圈发红。



    最后是团长讲话。团长说,现在我们国家自己能早枪弹了,不容易啊!同志们,过去为了一条枪,要死多少人啊!我们过去的枪是万国造,弹也是万国造,队伍拉出来,枪弹五花八门,枪械弹药保障困难哪!同志们,我们长期都是这种情况,枪弹都卡在人家手里。1952年之后好一点,部队换装了统一的苏制装备。这也是我们花钱买人家的,我们自己但是造不了啊,现在好了,同志们,我们有了自己国产的枪弹。大家一定要好好练,要熟悉枪,爱枪,把训练搞上去。



    团长最后说:“谁把枪搞坏了,枪毙!吴排长,你听见没有?”



    吴排长高声答道:“是!”



    当时,新武器训练的主要科目是射击训练和轻武器分解结合。



    我问老人:“射击训练怎么练啊?”



    “就是趴着练呗,练瞄准,来年击发,练臂力,天天练,”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子,举起锹把子成立姿射击状:侧身,举枪,瞄准,击发。一看动作就不一样。这显然不是摆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动作准确到位,很自然,有样。



    我也比画了一下,老人上前纠正我的射击动作,并把我右手食指的头两节掰直,与第三节成90度角,说,要这样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轻轻地压在扳机上。我做击发动作时,食指总是弯成半弧状,像与人拉钩子的样子,老人没再说什么。



    枪支的分解结合,是最经常的训练科目。枪是必须天天擦的,每天一小擦,每周一大擦,擦枪时就的分解结合。当时有专门的枪支分解结合训练,先把前枪分解开,再把枪装起来,这就叫“轻武器分解结合训练”。



    最初是团里的军械员作分解结合示范,因为是新枪嘛,大家都得学,后来就是排长组织大家训练了:先在桌上或地上铺上床单,再把战士的眼睛蒙上,然后先把枪支分解,再把枪支结合起来。大家比速度,比准确性。



    当时,练得多,天天练。排长严格,战士也认真,大家天天分解,天天结合,把枪支的结构搞得清清楚楚,熟悉的像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时间长了,人对枪就有感情了,都记得自己的枪号,都恨不得每天抱着枪睡觉,谁动一下都不行。夜里紧急集合时,谁都不会摸错枪。



    吴排长是一个内向的人,言语不多,但非常细心。他每天亲自扫地,生怕谁把细小的部件忘掉了,丢掉了。每支枪上自带的擦枪工具,他都一一核对,如果谁遗忘了,他都要仔细核对,悉数放回枪托上的工具孔里。检查时,每把枪他都要拿起来摇一下,通条没装到位,他都当着战士的面严肃批评,然后亲自装好。每天晚上熄灯后,他都打着手电筒把每条枪全部检查一遍后才睡觉。



    谁都没想到,新枪发到排里不到两周,吴排长自杀了。



    记得那天是星期六(那时,星期六不是休息日),上午进行射击训练,全排都趴在训练场上练射击。吴排长发现一个新战士的击发声音不对,就上前去检查,亲自测试,结果,击发的声音还是不对。他反复地检查了枪支后,就把那个战士撤回去了。当时,他还跟那个新战士谈了一会儿,让他不要着急,当时大家都没在意。



    当天一整个下午,和第二天一整天,吴排长都要求大家仔细地打扫卫生,清理内务。排长自己在大屋里,在去操场的路上,和在操场上一遍遍地走,低着头走。



    星期天晚上熄灯后,吴排长没有就寝。半夜里,大家听到了一声枪响,在营房后面的土坡上,吴排长开枪自杀了。他把手枪插在自己嘴里开的枪。



    吴排长就安葬在他自杀的那个土坡上。



    安葬那天,全连都在,团长亲自到场,团长非常沉重。他亲自扶棺下葬,第一个举锹填土。坟茔堆起来了,团长脱帽,默默地站在全连方阵的最前面。他面对吴排长的坟头,低头站了很久。



    当着全连的面,团长什么都没说。回来的路上,团长独自走在队列的最前面。他自言自语道:“那天话说重了,天大的事情也顶不了吴排长一条命啊!”这话被连长听见了。



    团长和连长一起回到营房。连长下令:一排把所有床板,被褥和枪械全部搬到室外。挖开铺地砖,全部过筛,一根钉子都不许漏掉。其余各排协助一排进行清理。



    不到一小时,要找的东西找到了,那是一根撞针:约食指那么长,如火柴棍一般粗细,在窗台的窗缝里找到了。一个新战士擦枪时忘了装撞针。



    那个新战士把撞针交给连长,连长交给团长。团长叫新战士拿来那支半自动步枪,亲自打开枪机,卸开枪栓,把撞针装上,然后开合枪机,击发,枪里发出大家都很熟悉的击发声,全连都听到了。



    团长郑重地把枪授予那个战士,说:“要接受教训,这条枪上有你排长的一条命!好好爱护这条枪!”



    新战士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老人说,吴排长的死最后没有结论,团党委开会也没有结论,那时,自杀是不好做结论的。



    “那怎么通知他的家属呢?”我问。



    “他没有家属,也没结过婚,他是一个孤儿,没有人可通知。”老人说。



    “吴排长的心可能太重了,这又不是他的直接责任,最多就是一个处分嘛。”我说。



    “不在处分如何,在心。军人担负着一份责任,这份责任就是枪。”



    “吴排长这个人的责任心强,交给他的事情靠得住。在朝鲜的时候,有一次,前送一批枪支弹药,暂放在一个隐蔽的小山洞里,由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看护着,后来,前面的部队转移了,也来不及通知他们,他们就一直在那里守着,七八天没有任何消息,就守着那些枪械和弹药。后来打进攻,一个连队从那里经过时才发现了他们,战斗小组的人都饿死了,就剩下他一个人还有一口气,结果,那批枪支弹药管了大用。



    当时,那个连队的子弹几乎用尽,枪支也有损坏,没有那批武器,连队就穿插不到规定的位置。当时,枪弹金贵啊!团长就是当时的那个连长。



    “太可惜了,他是当时连队最老的兵,经过实战考验,他死之前就已经下令他当副连长了,他也知道,只是还没来得及宣布。”老人说。



    老人很伤感,说:“我们一起出来26个人,都分到这个连,都去了朝鲜,回国的时候只剩下2个人,吴排长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老人说:“关于那支枪的事情全连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没法说啊。吴排长连一个烈士都不是。那支半自动步枪就放在一排的枪架上,她在我们全连干部战士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她是大家的‘枪神’。谁都知道她摆放的位置,谁都记得她的枪号,就是不说。”



    老人说,事发之时,那位姓王的战士还没入伍,但他用过那支半自动步枪,他应该知道那条枪的故事。



    我觉得我应该结束采访了,说这些过去的事情让老人伤感,不好。我感谢老人给我说了关于那支半自动步枪的事情,我能感受老人对枪的感情,我能感受到这支枪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告辞时,老人把锹把子递给了我。



    听到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评估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写作价值,一个步兵排长为了一根撞针自杀,值吗?我无法解说这个自杀行为的心理动机,我也不知道吴排长当时是怎么想的。



    一支半自动步枪算什么呢?在高技术兵器层出不穷的今天,枪似乎与今天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已经毫无关系了。今天,枪,似乎已经蜕变为军人舞台上一个打不响的道具;军人,似乎变成了一个穿着军装的电脑操作员;在现代战争的故事里,人们似乎已经把枪给遗忘了。



    我想象,吴排长应该是一个忠实的步兵,他爱枪。在他心中:枪,至高无上。有枪则可能生;没枪则肯定死;交枪是投降;枪是步兵的生死所系,是步兵的责任所系。



    如果要问:什么是步兵的最爱?那肯定是枪,这是步兵的标志,也是军人的标志,不管是什么时代。不爱枪,那肯定不是步兵,不是军人。



    我不觉得吴排长丢人,他敢于为他的枪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枪而死,这是步兵的至爱在发亮,是步兵的责任在闪烁,尽管他的死使人伤感和惋惜。



    我感觉吴排长对枪的至爱,就是步兵最独特的情感,也是步兵最显著的标志。



    于是,我决定把这一篇补上。



    那天,我陪着老人往外走,大门口有卫兵站岗,我们经过时,卫兵行持枪礼,老人无视而过,我问老人:“就是卫兵用的那种半自动步枪吗?”



    “不是!”老人很明确。



    “那不是‘56式’半自动步枪吗?现在改进了。”我解释道。



    “那种枪是给人看的,不是打仗的!用这种枪打仗要死人!”老人很坚定。



    “怎么会?”我不解。



    “反光!”老人说。



    我注意到,卫兵的半自动步枪上没有烤蓝,白光闪闪,这是镀过银的枪。



    我向老人敬礼,告别。握手时,老人说:“你不是步兵出身,你不懂枪,也不会射击。”



    我笑着反问老人:“您怎么知道呢?”



    老人嘴角一撇,含笑说:“你看看你的右手食指,”我用右手食指作击发状,老人也伸出右手食指作击发状,对比一看,完全不一样。



    老人转身上车走了。



    右手食指?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不解。(编辑:金昊)○
2007年第6期《世界军事》杂志刊登了李钢林的“《怀念步兵》:一支半自动步枪”,与上期的“《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相辅相成,实在是难得的好文,本MM不辞辛苦将其打出来,大家分享一下。

《怀念步兵》:一支半自动步枪



                                                作者:李钢林



       枪,是军人的生命。在解放军步兵部队中,对枪的热爱与爱护更是达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本文讲述的,便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国步兵军营中的一个军人与枪的故事。



    我写《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的时候忽略了一个细节,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用过的那支枪还有一个故事。



    2006年夏日的一个上午,我去采访一位退休的老军人,想找他打听一些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的消息。他们曾是战友。



    我提前在电话里与老人约见面时,就说明我不是他们部队的,只是小时候在武汉看过那位姓王的战士的刺杀表演,想了解一些有关他的情况等等,老人答应了,但并没有表示出多少热情,有点勉强。



    我知道,不是同一个部队出来的人,在感情上总是隔一层。再说,我在他面前是新兵,又隔了一层,这话虽不能明说,但这是军队的一个行规,现在叫“潜规则”,其实,古今中外的军队概莫能外。



    见面哪天,我带了一根铁锹把子。司机为把这根铁锹把子放进奥迪车里费了好大劲。



    我们见面的地点,在当地驻军的一个招待所里。



    老人很精神,70多岁,中等个。不胖不瘦,腰板溜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没想到,老人一见我手持一根铁锹把子,立即笑容绽开。敬礼,握手之后,我立即申明:我不懂刺杀,今天来此是想向前辈求教关于刺杀之事,还想了解一些有关那位姓王的战士的事情,想写写关于步兵,老人一笑,不答。



    他不看我,注视着我手里的锹把子,张嘴一笑,随手一把从我手中抽走了锹把子,握在自己手中,然后一边低头审视,一边侧儿听我说明来意。我感觉,我被他认同了,就在他拿过锹把子瞬间。



    我带这根锹把子,确实是为了以此为枪,向老人请教刺杀的要领和基本概念。这至少比我们凭空谈刺杀要好些,可以请老人拿着锹把子比画几下,以了解一下关于刺杀的基本要领,要不,我连刺杀的基本要领都不懂,见都没见过,就去写关于刺杀的故事,那洋相就出大了。



    我的采访是从向老人请教关于刺杀的要领开始的。一说到刺杀,老人非常兴奋,二话不说,起身就比画:他站在屋子中间,右手持锹把,立正,出枪,成刺杀预备姿势,防左刺,防右刺,突刺等等,他一一作示范,一一讲解每个分解动作,口令简洁,洪亮,动作到位,出枪带风,我仿佛感觉他是在向连队示范刺杀的动作和要领,我完全被他吸引住了。



    末了,老人右手杵这锹把子,半个屁股搭在沙发边坐下。他额头乍汗,气喘吁吁,侧身对我叹道:“老了,老了,不是当年了。你说,还有什么问题?”



    我敢断定:这么多年,他肯定没这么兴奋过;这么多年,我也没享受过这种观看步兵练刺杀的亢奋了;尽管他手持的是一根锹把子,不是枪;尽管他面对我一个不懂刺杀的人。



    我向老人说明了当年在武汉对那位姓王的战士的崇拜,说明了我当年看他进行刺杀表演的兴奋感,老人说,当年他在连队练刺杀的情况就是那样。他是一个好兵,刺杀拔尖、英勇顽强;很能吃苦,群众关系也好;当年的兵都那么练的。



    不过,他在“大比武”后期就经常去外军区比武,常不在连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他就被调走了。开始,大家不知道他调到哪里去了,上级也不让问,后来见报了,大家才知道,他被调到北京去了,调到当时天天见报的一个权力极大的单位去了,红极一时,可是时间不长,他就销声匿迹了,这是1966—1967年的事情,他离开连队以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



    老人提供了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的一个细节:大约是70年代后期,他回过他的老连队,一到连队,他就报他的枪号:XX—XXXXXX,前面是2位数,横杠后面是6位数,非要找他当年用过的那支不可。那是一支最早装备的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结果还是找到了。他坐在炕头上仔细地核对了枪号,然后把那枝枪抱在怀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一边哭一边用袖子反复擦枪,擦了又擦。他拉开枪栓,仔细地往枪膛里看,用食指在枪膛里仔细地摸,摸着摸着,他笑了,一脸傻笑。他在连队什么要求也没提,就办了这么一件事,就回老家去了。





    那时,他的脑子已经有问题了。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了,身体也垮了,背也驼了,连枪也举不起来了,连队的人他也都不认识了。当时,他30多岁,已经转业回老家去了。



    老人说,他再回连队时就是个傻乎乎的样子。当年离开连队时才二十一二岁,也就是一个副连职干部。他是一个步兵,长于刺杀,精于练兵,把他调到北京那么一个大单位去搞政治,搞“文化大革命”,那不是害他吗?结果,没搞多久就变成了那个样子了,后来,就转业回老家了。这样的结局,连队当年的老人都没想到,连队的新人就更不知道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关于他离开连队之后的情况,连里谁也不清楚,谁也不去问,谁也不去说,因为,说不清。



    老人在叙述那位姓王的战士回连队看枪的细节时很认真,他一再告诉我那支枪的枪号是多少,我觉得枪号不重要,没有记录。



    我觉得这些资料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调到北京后就没有关于刺杀的故事了,后来,他回连队去看看他用过的枪,这也很正常,一支半自动步枪又有多大的事情呢,再说,他的军人生涯已经结束了,关于那位姓王的战士练刺杀的故事,自然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能是我的忽略引起了老人的不满,没想到老人突然冒出一句话:“那条枪上有一条命!”我当时吓了一跳。



    老人说,他这一辈子爱枪,见过的,用过的枪多了,五花八门,万国造,但就是忘不了那支国产的“6式”自动步枪。那条枪的事情虽然与那位姓王的战士无关,但他肯定知道,要不他都那个样子了,怎么还忘不了那个枪号,还要回连队去看看那条枪呢?



    老人说,其实,关于那支枪的事情,连队的老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因为,没法说。老人欲言又止。



    我劝老人:“您都70多了,有什么不可以说呢?您怕什么嘛!”老人鼓起勇气对我说:“好,那我就跟你一个人讲,这可是真事,不是我瞎说……咳!说不清啊!”



    于是,老人给我讲了关于那支“56式”半自动步枪的故事。



    不过,下文中的“我们”,不是指今天的我们,而是他们,即我前面那茬兵再前面的那茬兵,即从朝鲜回来的那茬兵。



    “大比武”(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兵练得很厉害,史称“大比武”时期)之前,大概是1963年—1964年,我们部队第一次换装自己国产的轻武器,此前,部队的轻武器装备都是二战后期的苏制装备。



    连长说,上级准备给我们连换装,换成国产的新枪,先装备一个步兵排试用,步枪、机枪和冲锋枪全换新的。当时,我们一个步兵排编4个班:3个步兵班1个机枪班。全连各排都想争,最后落实到一排,于是,一排疯了,其余的各排也疯了,前者因为高兴,后者因为嫉妒。



    那天午饭前,新枪就到了,是师里的“嘎斯51”汽车直接拉来的。师里的军械科长押车,从师军械仓库直接送到连里,连枪带弹,全是墨绿色的大木箱。连长宣布先接枪,后吃饭,最后是全连卸车,拆箱,擦枪,干了一个下午,午饭改成晚饭吃了。



    新枪全部装箱油封着,一个箱子里10支枪,枪头对枪托分别立姿架着,上下两层,枪上涂满黄油。我们在师里军械员指导下换装。



    我们擦了2天,新枪全部上架。然后,大家把旧枪擦净,用黄油封好,装箱,装车运到军械库封存,留给民兵用。



    当时,大家大家兴奋哪!要多高兴有多高兴。全连一起擦枪,谁都爱不释手,别的排都有点嫉妒,有的战士还为自己没拿到新枪哭了。当时我们住的是苏式营房,一个步兵排住一间大屋,紧挨着门口就是枪架,枪架上焕然一新:“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枪身的烤蓝瓦蓝瓦蓝;木制枪托蜡黄蜡黄;枪刺银灰而不反光。



    看着枪架上的一排新枪,一排吴排长和战士们比娶了媳妇还高兴。



    你想嘛,我们当时的枪都是1952年装备的苏制二战后期的那批轻武器,入朝作战就用它,回国后还接着用,这次用国产的新枪成建制地装备自己,而且是步枪,冲锋枪和机枪子弹全部通用,全都是7.62毫米,能不高兴吗?!



    原来,我们步兵用的是“步骑枪”,又长又重,打一发,拉一次枪栓,再瞄准,再打。一个班的射击都形不成密集火力。“步骑枪”的子弹也比我们的7.62的大。



    我们的“56式”半自动就先进多了,每次装10发,所谓半自动,就是自动退壳,自动装弹,虽不能连发,但比“步骑枪”方便多了,瞄准打就是了,不用拉枪栓,而且射击精度好。



    当时的苏制的冲锋枪是“花管子”,枪管上套着一个带孔的散热管,弹夹细长,直的,装弹30发,但用的是“54式”手枪弹,射程短。这是但是步兵班长和副班长的装备。



    我们国产的“56式”冲锋枪,也是装弹30发,但改成7.62毫米步枪弹后,火力增强了,射速和射程比苏制冲锋枪都有提高。枪托是木制的,射击感觉比不能折叠的铁枪托要好。





    过去的苏制“德普”式班用机枪的弹盒,是一个扁平的大圆盘,装弹100发。大圆盘大圆盘筘在枪背上,射击时枪身不稳,携带也不方便。



    “56式”班用机枪的弹盒小多了,装在枪身的下方,同样装弹100发,射击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携带也方便多了。





    改装后,排长还是“54式”手枪,步兵班长和副班长改用“56式”冲锋枪,战士改用“56式”半自动步枪,机枪班装备“56式”班用机枪2挺。



    全排的所有轻武器子弹均为7.62毫米,通用,只有手枪例外。



    第三天上午,举行授枪仪式,团长来了,亲自给一排的每个战士授枪。



    新枪在桌子上放成一排,团长亲自点名一一授枪。授枪时,团长非常严肃地说:“记住你的枪号,枪就是你的生命,好好爱护枪!”每个战士接枪时都郑重地大声回答:“是!”



    授枪完毕,全连宣誓。每个人都右手持枪,左手举拳,齐声宣誓。老人回忆当年的誓词:“枪是我的第二生命,我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她……”誓言震天动地,说到此,老人很激动,眼圈发红。



    最后是团长讲话。团长说,现在我们国家自己能早枪弹了,不容易啊!同志们,过去为了一条枪,要死多少人啊!我们过去的枪是万国造,弹也是万国造,队伍拉出来,枪弹五花八门,枪械弹药保障困难哪!同志们,我们长期都是这种情况,枪弹都卡在人家手里。1952年之后好一点,部队换装了统一的苏制装备。这也是我们花钱买人家的,我们自己但是造不了啊,现在好了,同志们,我们有了自己国产的枪弹。大家一定要好好练,要熟悉枪,爱枪,把训练搞上去。



    团长最后说:“谁把枪搞坏了,枪毙!吴排长,你听见没有?”



    吴排长高声答道:“是!”



    当时,新武器训练的主要科目是射击训练和轻武器分解结合。



    我问老人:“射击训练怎么练啊?”



    “就是趴着练呗,练瞄准,来年击发,练臂力,天天练,”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子,举起锹把子成立姿射击状:侧身,举枪,瞄准,击发。一看动作就不一样。这显然不是摆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动作准确到位,很自然,有样。



    我也比画了一下,老人上前纠正我的射击动作,并把我右手食指的头两节掰直,与第三节成90度角,说,要这样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轻轻地压在扳机上。我做击发动作时,食指总是弯成半弧状,像与人拉钩子的样子,老人没再说什么。



    枪支的分解结合,是最经常的训练科目。枪是必须天天擦的,每天一小擦,每周一大擦,擦枪时就的分解结合。当时有专门的枪支分解结合训练,先把前枪分解开,再把枪装起来,这就叫“轻武器分解结合训练”。



    最初是团里的军械员作分解结合示范,因为是新枪嘛,大家都得学,后来就是排长组织大家训练了:先在桌上或地上铺上床单,再把战士的眼睛蒙上,然后先把枪支分解,再把枪支结合起来。大家比速度,比准确性。



    当时,练得多,天天练。排长严格,战士也认真,大家天天分解,天天结合,把枪支的结构搞得清清楚楚,熟悉的像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时间长了,人对枪就有感情了,都记得自己的枪号,都恨不得每天抱着枪睡觉,谁动一下都不行。夜里紧急集合时,谁都不会摸错枪。



    吴排长是一个内向的人,言语不多,但非常细心。他每天亲自扫地,生怕谁把细小的部件忘掉了,丢掉了。每支枪上自带的擦枪工具,他都一一核对,如果谁遗忘了,他都要仔细核对,悉数放回枪托上的工具孔里。检查时,每把枪他都要拿起来摇一下,通条没装到位,他都当着战士的面严肃批评,然后亲自装好。每天晚上熄灯后,他都打着手电筒把每条枪全部检查一遍后才睡觉。



    谁都没想到,新枪发到排里不到两周,吴排长自杀了。



    记得那天是星期六(那时,星期六不是休息日),上午进行射击训练,全排都趴在训练场上练射击。吴排长发现一个新战士的击发声音不对,就上前去检查,亲自测试,结果,击发的声音还是不对。他反复地检查了枪支后,就把那个战士撤回去了。当时,他还跟那个新战士谈了一会儿,让他不要着急,当时大家都没在意。



    当天一整个下午,和第二天一整天,吴排长都要求大家仔细地打扫卫生,清理内务。排长自己在大屋里,在去操场的路上,和在操场上一遍遍地走,低着头走。



    星期天晚上熄灯后,吴排长没有就寝。半夜里,大家听到了一声枪响,在营房后面的土坡上,吴排长开枪自杀了。他把手枪插在自己嘴里开的枪。



    吴排长就安葬在他自杀的那个土坡上。



    安葬那天,全连都在,团长亲自到场,团长非常沉重。他亲自扶棺下葬,第一个举锹填土。坟茔堆起来了,团长脱帽,默默地站在全连方阵的最前面。他面对吴排长的坟头,低头站了很久。



    当着全连的面,团长什么都没说。回来的路上,团长独自走在队列的最前面。他自言自语道:“那天话说重了,天大的事情也顶不了吴排长一条命啊!”这话被连长听见了。



    团长和连长一起回到营房。连长下令:一排把所有床板,被褥和枪械全部搬到室外。挖开铺地砖,全部过筛,一根钉子都不许漏掉。其余各排协助一排进行清理。



    不到一小时,要找的东西找到了,那是一根撞针:约食指那么长,如火柴棍一般粗细,在窗台的窗缝里找到了。一个新战士擦枪时忘了装撞针。



    那个新战士把撞针交给连长,连长交给团长。团长叫新战士拿来那支半自动步枪,亲自打开枪机,卸开枪栓,把撞针装上,然后开合枪机,击发,枪里发出大家都很熟悉的击发声,全连都听到了。



    团长郑重地把枪授予那个战士,说:“要接受教训,这条枪上有你排长的一条命!好好爱护这条枪!”



    新战士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老人说,吴排长的死最后没有结论,团党委开会也没有结论,那时,自杀是不好做结论的。



    “那怎么通知他的家属呢?”我问。



    “他没有家属,也没结过婚,他是一个孤儿,没有人可通知。”老人说。



    “吴排长的心可能太重了,这又不是他的直接责任,最多就是一个处分嘛。”我说。



    “不在处分如何,在心。军人担负着一份责任,这份责任就是枪。”



    “吴排长这个人的责任心强,交给他的事情靠得住。在朝鲜的时候,有一次,前送一批枪支弹药,暂放在一个隐蔽的小山洞里,由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看护着,后来,前面的部队转移了,也来不及通知他们,他们就一直在那里守着,七八天没有任何消息,就守着那些枪械和弹药。后来打进攻,一个连队从那里经过时才发现了他们,战斗小组的人都饿死了,就剩下他一个人还有一口气,结果,那批枪支弹药管了大用。



    当时,那个连队的子弹几乎用尽,枪支也有损坏,没有那批武器,连队就穿插不到规定的位置。当时,枪弹金贵啊!团长就是当时的那个连长。



    “太可惜了,他是当时连队最老的兵,经过实战考验,他死之前就已经下令他当副连长了,他也知道,只是还没来得及宣布。”老人说。



    老人很伤感,说:“我们一起出来26个人,都分到这个连,都去了朝鲜,回国的时候只剩下2个人,吴排长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老人说:“关于那支枪的事情全连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没法说啊。吴排长连一个烈士都不是。那支半自动步枪就放在一排的枪架上,她在我们全连干部战士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她是大家的‘枪神’。谁都知道她摆放的位置,谁都记得她的枪号,就是不说。”



    老人说,事发之时,那位姓王的战士还没入伍,但他用过那支半自动步枪,他应该知道那条枪的故事。



    我觉得我应该结束采访了,说这些过去的事情让老人伤感,不好。我感谢老人给我说了关于那支半自动步枪的事情,我能感受老人对枪的感情,我能感受到这支枪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告辞时,老人把锹把子递给了我。



    听到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评估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写作价值,一个步兵排长为了一根撞针自杀,值吗?我无法解说这个自杀行为的心理动机,我也不知道吴排长当时是怎么想的。



    一支半自动步枪算什么呢?在高技术兵器层出不穷的今天,枪似乎与今天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已经毫无关系了。今天,枪,似乎已经蜕变为军人舞台上一个打不响的道具;军人,似乎变成了一个穿着军装的电脑操作员;在现代战争的故事里,人们似乎已经把枪给遗忘了。



    我想象,吴排长应该是一个忠实的步兵,他爱枪。在他心中:枪,至高无上。有枪则可能生;没枪则肯定死;交枪是投降;枪是步兵的生死所系,是步兵的责任所系。



    如果要问:什么是步兵的最爱?那肯定是枪,这是步兵的标志,也是军人的标志,不管是什么时代。不爱枪,那肯定不是步兵,不是军人。



    我不觉得吴排长丢人,他敢于为他的枪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枪而死,这是步兵的至爱在发亮,是步兵的责任在闪烁,尽管他的死使人伤感和惋惜。



    我感觉吴排长对枪的至爱,就是步兵最独特的情感,也是步兵最显著的标志。



    于是,我决定把这一篇补上。



    那天,我陪着老人往外走,大门口有卫兵站岗,我们经过时,卫兵行持枪礼,老人无视而过,我问老人:“就是卫兵用的那种半自动步枪吗?”



    “不是!”老人很明确。



    “那不是‘56式’半自动步枪吗?现在改进了。”我解释道。



    “那种枪是给人看的,不是打仗的!用这种枪打仗要死人!”老人很坚定。



    “怎么会?”我不解。



    “反光!”老人说。



    我注意到,卫兵的半自动步枪上没有烤蓝,白光闪闪,这是镀过银的枪。



    我向老人敬礼,告别。握手时,老人说:“你不是步兵出身,你不懂枪,也不会射击。”



    我笑着反问老人:“您怎么知道呢?”



    老人嘴角一撇,含笑说:“你看看你的右手食指,”我用右手食指作击发状,老人也伸出右手食指作击发状,对比一看,完全不一样。



    老人转身上车走了。



    右手食指?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不解。(编辑:金昊)○
苏制“德普”式班用机枪装弹100发“是错误的,可能老人岁数大了,口误而已。
]]
这证明你对你LP调教得不够
D总啊,那是没法调教的..................
刺刀打败原子弹!军队和人民有这种精神,了不起!但是,应该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精神吧,不然就会走火入魔。虽然这种精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辩证法。
  难道璜教授家里的姐姐和萝莉都能够懂?那也太奇怪了。
好文章 很感人:)
看了世界军事那篇姓王的战士之后
再看见其相对合理悲惨的结局

不禁唏嘘
所谓的国产新枪还是仿苏联的制式武器,老人恐怕也不了解的.
原帖由 瓦连京2代 于 2007-5-28 18:08 发表
所谓的国产新枪还是仿苏联的制式武器,老人恐怕也不了解的.

瓦二看文章不认真,看看团长授枪时说的话吧
恩,楼主辛苦了~
主要是太长了,不得不佩服下。
至于楼主的性别问题,俺是一个“冷酷的现实主义者”,楼主是男是女不关偶事~
;P ;P :P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8 13:35 发表
刺刀打败原子弹!军队和人民有这种精神,了不起!但是,应该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精神吧,不然就会走火入魔。虽然这种精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辩证法。

请君再去读一遍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为了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李钢林的意思,您还可以多找几个比你强滴朋友一起阅读交流~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0:42 发表

请君再去读一遍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为了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李钢林的意思,您还可以多找几个比你强滴朋友一起阅读交流~

呵呵,请王兄不吝赐教,小弟洗耳恭听:D
LZ真是MM么?捏捏先:lol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7-5-29 13:10 发表
LZ真是MM么?捏捏先:lol

小心别人告你性骚扰。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2:16 发表

呵呵,请王兄不吝赐教,小弟洗耳恭听:D

您读了那篇文章没有?
:L :L ;funk
]]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4:42 发表

我当然是读了才有感而发呀!难道您觉得我是那种只看了标题就忙着发言挣积分的人吗?论坛上的人本是素不相识,只因志趣相投彼此结交,没什么利害关系利益纠葛,也不必强词夺理争强斗胜。您无需三缄其口,还请阁 ...

可俺总不能为了君一句话就跑回家去拿来那期杂志,再将部分原文一段一段打上来吧~
俺不是楼主,偶懒啊~:')
呼叫楼主将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亦打出来~
(偶不会为了一句话就免费......)
;P ;P :P
大哥,您不是在玩我吧;funk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5:11 发表
大哥,您不是在玩我吧;funk

再说一遍~
俺不会为了一句话就跑回家去拿那期《世界军事》来网吧来免费教育~
俺没那么高尚,至于您觉得在下是在玩您的话~
请您在站内搜索下在下的几个帖子并认真仔细阅读(在下的帖子还是不多滴~),如果您看完后还说在下是在玩您~
那么偶亦无话可说~
;P ;P :P
这篇文章在网上随便就能搜出来,你居然说要跑回家拿杂志来网吧.。我只是请您解释一下自己那句话——“为了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李钢林的意思,您还可以多找几个比你强滴朋友一起阅读交流”,而您则要我先在站内搜索下足下的几个帖子并认真仔细阅读;funk 要不是我自己一时兴起发言了,也不至于如此叨扰王兄,惭愧惭愧:L 我也无话可说了,咱们正好可以就此打住了:D
PS:欢迎其它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5:28 发表
这篇文章在网上随便就能搜出来,你居然说要跑回家拿杂志来网吧.。我只是请您解释一下自己那句话——“为了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李钢林的意思,您还可以多找几个比你强滴朋友一起阅读交流”,而您则要我先在站内搜索下 ...

网上文章和实体书的差别您不是不知道吧~
在下当时是买了那期《世界军事》来看滴,要用论证依据来说明,肯定是用实体书更有说服力~
不过依在下愚见,您还不够......;P

您理解不了是您的事情,在下没有义务和责任免费指导某人~

在下要您站内搜索下小生滴文章并认真仔细阅读,是为了证明在下所言非虚~
您不愿意,在下亦无话可说~

;P ;P :P
您还是先去读点书再来吧~
CN~
哈哈哈~
;P ;P :P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5:38 发表

网上文章和实体书的差别您不是不知道吧~
在下当时是买了那期《世界军事》来看滴,要用论证依据来说明,肯定是用实体书更有说服力~
不过依在下愚见,您还不够......;P

您理解不了是您的事情,在下没有义务和 ...

网上的文章,包括咱们论坛上的好多文章,都是从实体书上转载下来吧?用不着一定要找实体书来对照吧。俺主要是舍不得这个钱。
不过依在下愚见,您还不够......;P

您理解不了是您的事情,在下没有义务和 ... ——我请阁下直言不讳,这就是您想说的?那我算是受教了。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5:42 发表
您还是先去读点书再来吧~
CN~
哈哈哈~
;P ;P :P

多读书倒是正理,多谢指教。:b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6:04 发表

网上的文章,包括咱们论坛上的好多文章,都是从实体书上转载下来吧?用不着一定要找实体书来对照吧。俺主要是舍不得这个钱。
不过依在下愚见,您还不够......;P

您理解不了是您的事情,在下没有义务和 ... ...

有钱上网,没钱买《世界军事》?
《世界军事》2007年第5期只要4元RMB~
您不会连4元RMB都出不起吧~
哈哈哈哈~
恩是扎宝咧~
(这个“宝”就是宝贝的意思~偶常对偶那尿床滴小不点说~;P )
;P ;P :P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6:53 发表

有钱上网,没钱买《世界军事》?
《世界军事》2007年第5期只要4元RMB~
您不会连4元RMB都出不起吧~
哈哈哈哈~
恩是扎宝咧~
(这个“宝”就是宝贝的意思~偶常对偶那尿床滴小不点说~;P )
;P ;P :P

原来您是有家小的人,那多少算是前辈了。实际上,我上网不用钱,而且《世界军事》内容一般般,不想买。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6:05 发表

多读书倒是正理,多谢指教。:b

首先,在下湘中王平要大声滴对您说:
“我是锄禾,您是当午~”


“刺刀打败原子弹!军队和人民有这种精神,了不起!但是,应该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精神吧,不然就会走火入魔。虽然这种精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辩证法。”
这是汝在六楼说的话~

那么
1 汝认为李钢林比你还要差,当了那么多年滴兵却连这些都不懂吗?
2 退一万步来说,难道《世界军事》这个就全国来说都是很有名气滴军事杂志,他的编辑连这个都不懂吗?
3 “这么多年过去了,见过不同时期的各种兵,听过各种各样的战争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大家都觉得,还是那位姓王的战士更像一个战士,他刺杀过硬,有威风,那是真功夫;他还有刺刀打败原子弹的信念,这就非同一般,尽管他不过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步兵,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他也知道原子弹的厉害,不过,在他心中,任何武器都不过是一把与敌人搏杀的刺刀,拼的就是人的胆略和意志。”
   这是《世界军事》2007年第5期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第17面右半部分从上往下数第24至第34行的原文
虽然不要求大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只要你接受了9年制义务教育未将所学还给老师的话,还是看得懂滴~

最后,在下在大声滴对您说
我太阳汝父之内人~
;P ;P :P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7:09 发表

原来您是有家小的人,那多少算是前辈了。实际上,我上网不用钱,而且《世界军事》内容一般般,不想买。

这个口气,很象某人哦,汝不会是象以前铁血的大雁那样是某人喂滴一条“道格”吧~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7:09 发表

原来您是有家小的人,那多少算是前辈了。实际上,我上网不用钱,而且《世界军事》内容一般般,不想买。

既然汝说《世界军事》内容一般般,那么汝为何要看《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一文?
《世界军事》2007年第5期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作者:李钢林
李钢林同志作为一名军龄几十年的老兵,一位军中作家难道比起汝这厮都不如?
《世界军事》杂志的编辑们难道亦不如汝?
汝上次还说《参考消息》报亦是一般般,长沙没去过,没看过《长沙晚报》~
............
果然,恩是一扎宝啊~
(这个“宝”就是宝贝滴意思~)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7:11 发表

1 汝认为李钢林比你还要差,当了那么多年滴兵却连这些都不懂吗?
2 退一万步来说,难道《世界军事》这个就全国来说都是很有名气滴军事杂志,他的编辑连这个都不懂吗?
3 “这么多年过去了,见过不同时期的各种兵,听过各种各样的战争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大家都觉得,还是那位姓王的战士更像一个战士,他刺杀过硬,有威风,那是真功夫;他还有刺刀打败原子弹的信念,这就非同一般,尽管他不过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步兵,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他也知道原子弹的厉害,不过,在他心中,任何武器都不过是一把与敌人搏杀的刺刀,拼的就是人的胆略和意志。”

我的意思就是要反对极左。因为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可能变成谬误。极左的后果想必您也清楚。至于作者李钢林和那位王姓战士,我没批评他们的意思。但我确实担心他们会有极左的毛病,因为受环境影响,那个时代的人比其它年代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7:11 发表

最后,在下在大声滴对您说
我太阳汝父之内人~
  

如果我冒犯了您,我愿意道歉并请求原谅。但请您尊重我的母亲,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补充内容 (2012-6-13 16:30):
今天偶尔看到这个帖子了。自己当年性格真好,面对这样的人参估计居然都没有举报投诉;现在可没那么好脾气了。可惜这位嚣张的王平兄早已滚蛋了。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7:27 发表

我的意思就是要反对极左。因为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可能变成谬误。极左的后果想必您也清楚。至于作者李钢林和那位王姓战士,我没批评他们的意思。但我确实担心他们会有极左的毛病,因为受环境影响,那个时代的 ...

您就是原铁血大雁一般的人物,多说无益~
再说一句:
    刺刀见红是步兵之魂
                          ———苏沃洛夫
玩文字游戏,你以为俺和你一样智商60以下?
;P ;P :P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7:14 发表

既然汝说《世界军事》内容一般般,那么汝为何要看《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一文?

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好啊,所以我认认真真的看了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7:23 发表
《世界军事》2007年第5期 怀念步兵》:想起一位姓王的战士
作者:李钢林
李钢林同志作为一名军龄几十年的老兵,一位军中作家难道比起汝这厮都不如?
《世界军事》杂志的编辑们难道亦不如汝?
汝上次还说《参考消息》报亦是一般般,长沙没去过,没看过《长沙晚报》~
............
果然,恩是一扎宝啊~
(这个“宝”就是宝贝滴意思~)


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另外,你绝对搞错人了。我肯定没有说过那些话,因为我就是湖南人,当然去过长沙。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5-29 17:13 发表

这个口气,很象某人哦,汝不会是象以前铁血的大雁那样是某人喂滴一条“道格”吧~

这个,同上,您大概搞错人了:D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7:31 发表

如果我冒犯了您,我愿意道歉并请求原谅。但请您尊重我的母亲,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您不是冒犯了在下~
您是亵渎了《世界军事》杂志的编辑们、那位姓王的战士 、作家李钢林和许许多多滴军人。

汝可以怀疑我们滴信仰,但是汝不能怀疑我们(当时对祖国和人民)滴真诚。

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浪费俺跑回家去拿书滴时间~

............
恩,最后汝果然是一扎宝啊~
(这个“宝”就是宝贝滴意思~)
;P ;P :P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5-29 17:38 发表

这个,同上,您大概搞错人了:D

没有,汝滴心态,行文滴风格语气以及学识~
都不是可以仿效滴~
汝真是一人才啊~他们给汝多少钱一月啊?
在下离开军中已久,还是这个臭脾气。
对看不惯滴、缺乏基本常识滴人与事都会有选择滴加以痛击~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