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谁敢说国民党单兵装备比日军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21:50
这张流传民间的照片拍摄于67年前的初冬,也就是1938年,抗日战争打响的第二年。有资料表明,这是一位在徐州会战中牺牲的川军战士。从此之外,我们便没有什么更多的有关他个人的信息。我们无从知道他姓甚名谁,从照片上,我们更无法辨认他的番号,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个年轻的士兵,有着一张川娃的脸。他阵亡了。身上用草绳扎着两件单薄的外衣御寒,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在60多年前那场血肉纷飞的战争年代里,像这位川娃子一样阵亡的无名士兵到底有多少,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翻阅了各种抗战的历史资料,了解到了当年恶劣的抗日战争环境下的士兵处境,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现在,让我告诉你们。

  如果仅仅从两种步枪之间或者两种轻机枪之间的比较来得出:中国军队的步兵装备不比日军差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结论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三八步枪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步枪比确实是比较落后的,其他的包括坦克、装甲车、火炮等等陆军装备都是相对落后的,而中国军队由于是主要由军阀武装组成的,所以武器装备是五花八门,几乎就是一个世界武器博览会,所以在这些武器中找出比日军优秀的太容易了。

  我先引用《李宗仁回忆录》敌我优劣之检讨(4)中的原话来开始我的论述吧:抗战开始时,全国军队不下数百万人,但是五花八门,杂乱不堪。就历史系统来说,有所谓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山西军、粤军、桂军、川军、滇军及其他各省地方军。就训练方面来说,各军训练方法极不一致。就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可说是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等一应俱全,国内的汉阳、金陵、巩县、沈阳、太原等兵工厂出品也各不同,故军队的配备,因军而异。就地域来说,有北方军人,有南方军人,其生活习惯和作战的适应性也各各不同。就征募方式来说,广西是征兵,中央及其他各省是募兵,也有征募并行的。就思想来说,“三民主义”之外,还有一支信仰马列主义的第八路军。这些军队的性能可说完全不同,战斗力的强弱也极悬殊。

  我先不去论什么一个班装备几支步枪几挺机枪,也不去论这些枪的质量好坏,我只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样五花八门的武器其后勤供应怎么办”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日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7.92和7.7两种口径,(两广部队用英国的步枪是7.7的口径),东北部队的步枪口径是6.5,而捷克ZB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7.92和7.7,英式的是7.7)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可是我的你用不了的现象。当然你从以上的装备中找出比三八步枪好的就太容易了,但真正你是统军之人你是用那统一的装备还是这种五花八门的武器(先不论好坏)。

  况且这些武器大多出自不同的国家,就是是国内仿制的也来自不同的工厂甚至作坊(川军和西北军很多是在作坊类的所谓工厂生产武器的),这些武器不仅技术图纸不一样,连使用的材料都不一样,(因为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钢铁企业,大部分的钢铁靠进口,) 这样我的步枪某个部件出问题了想用你的,可是你告诉我:“没门”

  对火炮的比较你们还是采用了惯用的伎俩,首先在国民党部队中装备和生产的火炮中找出一两种不比日本军队差比如德国造的150毫米的榴弹炮来证明不比日本差,可惜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一个150毫米的重炮团,然后只好改为:由于中国战场日军行动快且分散,轻装炮兵应用最广。就此类炮兵装技术备水平看,国军也不比日军差。这又好象很有道理,但请你们有空看看《兵器知识》2005第7、8两期的那篇《掷弹筒在中国》连掷弹筒这么简单的连炮都谈不上的兵器也是抗战开始后根据缴获的日本装备仿制生产的,其中国民党部队从1938年到1945年共生产40909具,而八路军则仿制了2500具,新四军仿制了2806具。真实的情况是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的“德式师”中央军第88、87师(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唯一完成的装备换装的两个师,当时蒋介石计划改装40个师。其师属炮兵也只有一个山炮营(75毫米山炮12门)和一个战防炮连(37毫米战防炮4门)。师以下的炮兵则主要是82毫米迫击炮(每团12门)和20毫米机关炮(每团6门)。其他的部队特别是地方部队许多战士连大炮长什么样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了。(《兵器》2005年8月《有心报国,无力杀敌》)这样最精锐的两个师的火炮装备都及不上日本一个师团装备的三分之一。

  

  对于兵的素质和战术的应用,在此我不想论及太多,因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素质决定了军人的素质,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这方面也建议你去看看(《兵器》2005年8月《有心报国,无力杀敌》)那里已经很好的说明了。

  这就是提中国军队装备不比日军差观点的人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揪住一两个小的问题就想来说明问题并且误导方向,两国之战,战的是综合国力,不是一枪一弹的优势。即使在开战初期你的装备有优势,但你的国家的科技,工业等等落后于别人,你的装备也会在不久被别人超过,战争的消耗是很可怕的,欧洲战场的一次坦克大会战往往双方战损的坦克均是大大几百甚至上千,没有庞大的工业基础为支撑,你拿什么去和别人拼。再说科技吧,谁都知道科技发展的速度在战争期间是最快的,看看二战德军的主战坦克就清楚了,二战初德军的坦克主战坦克大部分是10-20吨重,主炮以37毫米为主,在短短的5年后,他们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是在30-50吨,主炮则是75―122毫米了。其他的我就不用多说了,而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情况怎么样我想大家都比我清楚,但写文章是要有论据支持的,而且论据是需要有出处的,所以我现在列出部分指标:

  全面爆发抗战前夕日本国力

  在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面转化。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日本比较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已经成为工业强国。但日本也有其弱点,因为他的国土所限,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胶、羊毛以及铅、锌等军工产业所必需的有色金属原料,还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须依赖进口。日本军事工业最需要的铁矿,日本自身仅年产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也只满足所需的1/6,每年还要从中国、东南亚等处进口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大量增加了军事工业投资。1937年军事工业的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38万人左右。日军陆军的编制充实,特种兵数量大,装备较中国军队精良,而且士兵训练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输,极其顽强。

  

  日本海军当时共有现役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12艘。此外还有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2艘正在制造,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别属于陆军和海军。陆军共有54个作战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轻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侦察机中队15个,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日本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

  日本实行的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役。除陆军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共计448万多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资料来源: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全面爆发抗战前夕中国国力

  中国是个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当时的中国只是个虚弱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仅占10%。在这样的基础上,军事工业难以发达。到1937年,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等尚不能生产。飞机和舰艇虽然已经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须依赖输入。无批量生产的能力,就战争的需要来说,实际上等于不能制造。

  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共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组织领导及指挥并不统一,派系繁杂,矛盾很多。中央直属的70个师,其中40个以黄埔军校生为军官组建的师在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装备了一批输入的新式武器,素质较其他部队要好。中央军以外的地方势力军队,各有其自身军校培养的军官,有各自的军需制度,武器靠自己购买或者自办兵工厂生产,因而各部队装备差别很大,编制也不同。中央军的部队相对来说是最充实的。国民政府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仅仅完成20个调整师的整编,也没有装备齐全。日军一个常备师团与一个中国调整师的相比,人员是中国的2倍,步骑枪多1.5倍,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日本师团还有炮兵车和辎重车1000多辆,坦克24辆。而中国其他整理师及尚未整编各师的实力约为调整师的5至7成不等。由于运输工具缺乏,而征兵制又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所以中国军队在军需补给和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共有各种舰艇120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0多艘,排水量约为6万余吨。最好的舰艇也次于日本的重巡洋舰。

  中国空军当时正处于初建阶段,实力远逊于日本。当时共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因为依赖进口,缺乏零件的缘故,在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

  无疑,1937年的时候,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是悬殊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尚且一败涂地,那1937年呢?中国该怎样应对这场战争呢?这张流传民间的照片拍摄于67年前的初冬,也就是1938年,抗日战争打响的第二年。有资料表明,这是一位在徐州会战中牺牲的川军战士。从此之外,我们便没有什么更多的有关他个人的信息。我们无从知道他姓甚名谁,从照片上,我们更无法辨认他的番号,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个年轻的士兵,有着一张川娃的脸。他阵亡了。身上用草绳扎着两件单薄的外衣御寒,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在60多年前那场血肉纷飞的战争年代里,像这位川娃子一样阵亡的无名士兵到底有多少,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翻阅了各种抗战的历史资料,了解到了当年恶劣的抗日战争环境下的士兵处境,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现在,让我告诉你们。

  如果仅仅从两种步枪之间或者两种轻机枪之间的比较来得出:中国军队的步兵装备不比日军差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结论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三八步枪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步枪比确实是比较落后的,其他的包括坦克、装甲车、火炮等等陆军装备都是相对落后的,而中国军队由于是主要由军阀武装组成的,所以武器装备是五花八门,几乎就是一个世界武器博览会,所以在这些武器中找出比日军优秀的太容易了。

  我先引用《李宗仁回忆录》敌我优劣之检讨(4)中的原话来开始我的论述吧:抗战开始时,全国军队不下数百万人,但是五花八门,杂乱不堪。就历史系统来说,有所谓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山西军、粤军、桂军、川军、滇军及其他各省地方军。就训练方面来说,各军训练方法极不一致。就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可说是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等一应俱全,国内的汉阳、金陵、巩县、沈阳、太原等兵工厂出品也各不同,故军队的配备,因军而异。就地域来说,有北方军人,有南方军人,其生活习惯和作战的适应性也各各不同。就征募方式来说,广西是征兵,中央及其他各省是募兵,也有征募并行的。就思想来说,“三民主义”之外,还有一支信仰马列主义的第八路军。这些军队的性能可说完全不同,战斗力的强弱也极悬殊。

  我先不去论什么一个班装备几支步枪几挺机枪,也不去论这些枪的质量好坏,我只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样五花八门的武器其后勤供应怎么办”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日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7.92和7.7两种口径,(两广部队用英国的步枪是7.7的口径),东北部队的步枪口径是6.5,而捷克ZB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7.92和7.7,英式的是7.7)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可是我的你用不了的现象。当然你从以上的装备中找出比三八步枪好的就太容易了,但真正你是统军之人你是用那统一的装备还是这种五花八门的武器(先不论好坏)。

  况且这些武器大多出自不同的国家,就是是国内仿制的也来自不同的工厂甚至作坊(川军和西北军很多是在作坊类的所谓工厂生产武器的),这些武器不仅技术图纸不一样,连使用的材料都不一样,(因为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钢铁企业,大部分的钢铁靠进口,) 这样我的步枪某个部件出问题了想用你的,可是你告诉我:“没门”

  对火炮的比较你们还是采用了惯用的伎俩,首先在国民党部队中装备和生产的火炮中找出一两种不比日本军队差比如德国造的150毫米的榴弹炮来证明不比日本差,可惜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一个150毫米的重炮团,然后只好改为:由于中国战场日军行动快且分散,轻装炮兵应用最广。就此类炮兵装技术备水平看,国军也不比日军差。这又好象很有道理,但请你们有空看看《兵器知识》2005第7、8两期的那篇《掷弹筒在中国》连掷弹筒这么简单的连炮都谈不上的兵器也是抗战开始后根据缴获的日本装备仿制生产的,其中国民党部队从1938年到1945年共生产40909具,而八路军则仿制了2500具,新四军仿制了2806具。真实的情况是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的“德式师”中央军第88、87师(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唯一完成的装备换装的两个师,当时蒋介石计划改装40个师。其师属炮兵也只有一个山炮营(75毫米山炮12门)和一个战防炮连(37毫米战防炮4门)。师以下的炮兵则主要是82毫米迫击炮(每团12门)和20毫米机关炮(每团6门)。其他的部队特别是地方部队许多战士连大炮长什么样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了。(《兵器》2005年8月《有心报国,无力杀敌》)这样最精锐的两个师的火炮装备都及不上日本一个师团装备的三分之一。

  

  对于兵的素质和战术的应用,在此我不想论及太多,因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素质决定了军人的素质,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这方面也建议你去看看(《兵器》2005年8月《有心报国,无力杀敌》)那里已经很好的说明了。

  这就是提中国军队装备不比日军差观点的人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揪住一两个小的问题就想来说明问题并且误导方向,两国之战,战的是综合国力,不是一枪一弹的优势。即使在开战初期你的装备有优势,但你的国家的科技,工业等等落后于别人,你的装备也会在不久被别人超过,战争的消耗是很可怕的,欧洲战场的一次坦克大会战往往双方战损的坦克均是大大几百甚至上千,没有庞大的工业基础为支撑,你拿什么去和别人拼。再说科技吧,谁都知道科技发展的速度在战争期间是最快的,看看二战德军的主战坦克就清楚了,二战初德军的坦克主战坦克大部分是10-20吨重,主炮以37毫米为主,在短短的5年后,他们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是在30-50吨,主炮则是75―122毫米了。其他的我就不用多说了,而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情况怎么样我想大家都比我清楚,但写文章是要有论据支持的,而且论据是需要有出处的,所以我现在列出部分指标:

  全面爆发抗战前夕日本国力

  在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面转化。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日本比较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已经成为工业强国。但日本也有其弱点,因为他的国土所限,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胶、羊毛以及铅、锌等军工产业所必需的有色金属原料,还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须依赖进口。日本军事工业最需要的铁矿,日本自身仅年产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也只满足所需的1/6,每年还要从中国、东南亚等处进口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大量增加了军事工业投资。1937年军事工业的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38万人左右。日军陆军的编制充实,特种兵数量大,装备较中国军队精良,而且士兵训练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输,极其顽强。

  

  日本海军当时共有现役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12艘。此外还有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2艘正在制造,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别属于陆军和海军。陆军共有54个作战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轻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侦察机中队15个,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日本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

  日本实行的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役。除陆军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共计448万多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资料来源: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全面爆发抗战前夕中国国力

  中国是个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当时的中国只是个虚弱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仅占10%。在这样的基础上,军事工业难以发达。到1937年,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等尚不能生产。飞机和舰艇虽然已经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须依赖输入。无批量生产的能力,就战争的需要来说,实际上等于不能制造。

  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共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组织领导及指挥并不统一,派系繁杂,矛盾很多。中央直属的70个师,其中40个以黄埔军校生为军官组建的师在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装备了一批输入的新式武器,素质较其他部队要好。中央军以外的地方势力军队,各有其自身军校培养的军官,有各自的军需制度,武器靠自己购买或者自办兵工厂生产,因而各部队装备差别很大,编制也不同。中央军的部队相对来说是最充实的。国民政府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仅仅完成20个调整师的整编,也没有装备齐全。日军一个常备师团与一个中国调整师的相比,人员是中国的2倍,步骑枪多1.5倍,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日本师团还有炮兵车和辎重车1000多辆,坦克24辆。而中国其他整理师及尚未整编各师的实力约为调整师的5至7成不等。由于运输工具缺乏,而征兵制又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所以中国军队在军需补给和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共有各种舰艇120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0多艘,排水量约为6万余吨。最好的舰艇也次于日本的重巡洋舰。

  中国空军当时正处于初建阶段,实力远逊于日本。当时共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因为依赖进口,缺乏零件的缘故,在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

  无疑,1937年的时候,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是悬殊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尚且一败涂地,那1937年呢?中国该怎样应对这场战争呢?
苏联和芬兰呢???
日本的海空军的高技术兵器也不是在中国大陆为主战场...
法国和德国呢???
日本军舰总开不到东北、华北、以及大西南内陆腹地吧。
从31到37,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差距越拉越大,难道不是国民党政府和老蒋的责任吗?
还是国共对立不好,一山不能容2虎,老蒋错的比较多·
不能单纯地对比某个时间点;而是一段时间: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前工商业就已发展到"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皆惊."的程度了;而我国至八国联军之后始知发展工商之必要.双方的工商积累相差约半个世纪.

之后日本的政治统一,法治清明;而我国无论是内外力原因现实都是政令不一,纷乱不已,从晚清民国早期直至九一八前仍在中原大战.或有人言大战由蒋而起,那么无蒋,则阎桂冯可代之否?而中国彼时实力人物无非此数人.

其时,东北,晋绥,西北,华北,四川,两广都有当地军阀,多自我经营政治财政军事.及蒋战胜,仍然没来得及在政治经济上完全统一中国,日本即占我东北.

而如果要怪G党也怪不了多少,其实力有限.蒋虽多年围剿,耗费国力,仍有余暇进行十年建设.

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积累的原因,到彼辈来买单.

前面某位所提苏芬战争与中日大不相同,芬兰虽重工业不及苏联,但人民相对富足,素质较高,地形气候适合游击,且有英国为首的西方支援.

战争的结果也只是双方各让一步而已,苏联的目的只是夺土,并没有想灭芬.

其它,日军海空力量保证了军力的传输,海军还参与了不少战斗,空军更是其压倒国军的主要法宝之一.
]]
早年看过一些资料,但未记得书名.相关一些数据大概是:

战前日军士兵平均训练期有一年,实弹练习在百发以上;而国军平均不到三个月,且质量低劣,实弹练习平均三发.

日军军官战前学习训练一般在三年之上,还不包括少年军校培养时期,;国军除了黄埔,保定其它无法提上台面.

士兵之文化素质都不用说了.更早时郁达夫某次去日本,坐人力车,人力车夫在等他办事时在看报纸.与他交谈时政,问到中国的人力车夫会不会看报纸.

军队装备除了武器之外,通讯侦察设备也很重要.正常部队日军的中队一级都有无线电可以联络,国军其码要到师级.(特别情况例外).日空中侦察是其威力之一,而国军有的团长连望远镜都没有.

日军钢盔早已列装,国军有此的部队都很罕见(德式师)

以上资料多属记忆,原处难考.

故日军人数虽少而战力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