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中国工人援助蒙古国后遭驱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6:51
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曾派遣援蒙员工两万多人,帮助蒙古国建起了一座座工厂,一条条贯穿各地的马路。然而,这批劳工最后却被蒙古国驱逐。

  1949年10月6日,中华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仅六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就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天天后,中蒙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蒙两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调并建立了的善邻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庄诞触合作。1952年,中国和蒙古的贸易,与1947年相比,面粉增加了30%,小米增加了42%、烟草增加了47%。

  蒙古国总理乔巴山曾因国内劳动力短缺,向中国首任驻蒙大使吉雅泰提出,希望中国“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周恩来总理一直将这事记挂着,在1954年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率团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30周年国庆活动前,他亲自致电时任驻蒙古大使何英,让他与蒙古方面接洽,“希望了解蒙古在轻工业、手工业和劳动力方面的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

  蒙古方面于是大吐苦水,“蒙古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非常缺乏。因此,希望中国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业技术及劳动力方面给予帮助。大致需要1万工人,最好在1955年春耕前来一批,并携带家属,居留期间越长越好。”

  这还不算,蒙古方面还特别要求这一万工人最好是“翻译、医生、教员、政治工作人员也同时来”,并毫不客气的说“工人的工资和汇款问题,因为我们财政薄弱,我们希望中国工人的工资都用在蒙古,不寄回中国”。

  中国对蒙古国的请求,答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并请蒙古方面“早日提出所要求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种类和数量”。蒙古外长贾尔卡赛汗得知后,显得“非常高兴”。蒙古国在答复中将两国关系上升到兄弟般的情谊中去了:“你们的援助是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日益巩固的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光辉证明”。

  好话尽量说完了,蒙古副外长伊丹布递交了蒙古需要的劳动力总数以及详细名单。总数共计12250人,其中建筑工人9220人,农业工人2305人,工业工人725人。其中包括粗细木匠、泥瓦匠、制砖瓦、烧石灰、谷物蔬菜树木花卉种植、家具制造、厨师、裁缝、制靴、印染、桶匠等近四十个工种。蒙古国希望这些中国工人“能随身携带手工工具及某些急需的工具”,并希望4月1日就先来四千人帮助蒙古搞建设。不仅如此,蒙古方面提醒这只是1955年所需要的数字,以后年份的数字将另行提出。

  1955年4月,中蒙经过谈判,签订了《关于派遣中国员工到蒙古帮助建设的协定》,4月底,相关部门在东北三省开始了赴蒙工人的组织工作。当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中国工人半数以上在乌兰巴托,其余遍及蒙古各省,分别在二百多个企业里同蒙古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并主动传授生产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

  援蒙人员帮助蒙古国建筑了许多现代化的住宅,修建了宽阔坚固的街道,以及很多蒙古急需发展的经济项目。1960年9月,中国又根据协定,向蒙古派遣第二批援蒙人员,前后两次,中国共向蒙古派出了两万多名专家和工人,他们在蒙古高原上忘我地工作着,帮助蒙古建立了火柴厂、砖厂、水泥厂、木材加工厂,修建了沥青公路、现代化桥梁、运动场、体育馆、三十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等。

  这段时间,是中蒙关系史上最美好的时光,中国对蒙古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以及中国工人建设蒙古的干劲,使得蒙古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然而,当中苏关系紧张后,蒙古政府就将援蒙中方人员全部驱逐出境。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曾派遣援蒙员工两万多人,帮助蒙古国建起了一座座工厂,一条条贯穿各地的马路。然而,这批劳工最后却被蒙古国驱逐。

  1949年10月6日,中华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仅六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就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天天后,中蒙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蒙两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调并建立了的善邻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庄诞触合作。1952年,中国和蒙古的贸易,与1947年相比,面粉增加了30%,小米增加了42%、烟草增加了47%。

  蒙古国总理乔巴山曾因国内劳动力短缺,向中国首任驻蒙大使吉雅泰提出,希望中国“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周恩来总理一直将这事记挂着,在1954年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率团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30周年国庆活动前,他亲自致电时任驻蒙古大使何英,让他与蒙古方面接洽,“希望了解蒙古在轻工业、手工业和劳动力方面的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

  蒙古方面于是大吐苦水,“蒙古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非常缺乏。因此,希望中国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业技术及劳动力方面给予帮助。大致需要1万工人,最好在1955年春耕前来一批,并携带家属,居留期间越长越好。”

  这还不算,蒙古方面还特别要求这一万工人最好是“翻译、医生、教员、政治工作人员也同时来”,并毫不客气的说“工人的工资和汇款问题,因为我们财政薄弱,我们希望中国工人的工资都用在蒙古,不寄回中国”。

  中国对蒙古国的请求,答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并请蒙古方面“早日提出所要求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种类和数量”。蒙古外长贾尔卡赛汗得知后,显得“非常高兴”。蒙古国在答复中将两国关系上升到兄弟般的情谊中去了:“你们的援助是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日益巩固的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光辉证明”。

  好话尽量说完了,蒙古副外长伊丹布递交了蒙古需要的劳动力总数以及详细名单。总数共计12250人,其中建筑工人9220人,农业工人2305人,工业工人725人。其中包括粗细木匠、泥瓦匠、制砖瓦、烧石灰、谷物蔬菜树木花卉种植、家具制造、厨师、裁缝、制靴、印染、桶匠等近四十个工种。蒙古国希望这些中国工人“能随身携带手工工具及某些急需的工具”,并希望4月1日就先来四千人帮助蒙古搞建设。不仅如此,蒙古方面提醒这只是1955年所需要的数字,以后年份的数字将另行提出。

  1955年4月,中蒙经过谈判,签订了《关于派遣中国员工到蒙古帮助建设的协定》,4月底,相关部门在东北三省开始了赴蒙工人的组织工作。当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中国工人半数以上在乌兰巴托,其余遍及蒙古各省,分别在二百多个企业里同蒙古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并主动传授生产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

  援蒙人员帮助蒙古国建筑了许多现代化的住宅,修建了宽阔坚固的街道,以及很多蒙古急需发展的经济项目。1960年9月,中国又根据协定,向蒙古派遣第二批援蒙人员,前后两次,中国共向蒙古派出了两万多名专家和工人,他们在蒙古高原上忘我地工作着,帮助蒙古建立了火柴厂、砖厂、水泥厂、木材加工厂,修建了沥青公路、现代化桥梁、运动场、体育馆、三十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等。

  这段时间,是中蒙关系史上最美好的时光,中国对蒙古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以及中国工人建设蒙古的干劲,使得蒙古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然而,当中苏关系紧张后,蒙古政府就将援蒙中方人员全部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