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 两万中国工人拖家带口援助蒙古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54:52
2007年05月19日 10:03世界新闻报  作者: 姚百慧   编辑: 胡楠
两万多人自带工具 援助工种四十多
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援蒙人员两万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贯穿蒙古各地。
新中国成立刚半个月,中蒙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由于当时蒙古国国内劳动力短缺,蒙古国总理乔巴山就向中国首任驻蒙大使吉雅泰提出,希望中国“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中国方面答应慎重考虑此事。
居留时间越长越好
1954年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率团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30周年国庆活动。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就致电时任驻蒙古大使何英,让他与蒙古方面接洽,“希望了解蒙古在轻工业、手工业和劳动力方面的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
蒙古方面对中国的提议深表感谢。当时的总理泽登巴尔在接见乌兰夫时说:“蒙古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非常缺乏。因此,希望中国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业技术及劳动力方面给予帮助。大致需要1万工人,最好在1955年春耕前来一批,并携带家属,居留期间越长越好。”
蒙古国总理还提出了特别请求,要中国的“翻译、医生、教员、政治工作人员也同时来”,“工人的工资和汇款问题,因为我们财政薄弱,不客气地说,我们希望中国工人的工资都用在蒙古,不寄回中国”。
厨师裁缝自带工具
乌兰夫回国后,把蒙古的要求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国方面很快答应了蒙古国的请求,并在12月8日,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致信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答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并请蒙古方面“早日提出所要求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种类和数量”。
两天后,中国驻蒙古大使何英,将这封信亲自交给了蒙古外长贾尔卡赛汗。贾尔卡赛汗“非常高兴”。1955年1月14日,蒙古方面回信对中方表示热忱的谢意。信中还说:“你们的援助是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日益巩固的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光辉证明,这个帮助对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次日,蒙古副外长伊丹布来向何英递交了蒙古需要的劳动力总数以及详细名单。总数共计12250人,其中建筑工人9220人,农业工人2305人,工业工人725人。其中包括粗细木匠、泥瓦匠、制砖瓦、烧石灰、谷物蔬菜树木花卉种植、家具制造、厨师、裁缝、制靴、印染、桶匠等近40个工种。
蒙古在备忘录中说,这只是1955年所需要的数字,以后年份的数字将另行提出。备忘录除了提及泽登巴尔总理说的中国提供医务、教育、翻译人员外,还强调,希望中国工人“能随身携带手工工具及某些急需的工具”,并希望4月1日就先来4000人帮助蒙古搞建设。
中蒙商谈顺利完成
何英立刻把这一情况向国内做了汇报,并3次致电外交部,同时提出建议说,由于蒙古方面的要求很急,需求又大,最好能让蒙古派代表团到北京进行商谈。
1月19日,外交部就此事专门请示了周总理,请总理早日指示专人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共同讨论签约以及如何派遣劳动力等问题。
1955年2月4日,外交部致电何英,要他与蒙古方面联系。希望蒙古在2月25日派代表来北京进行具体商谈,蒙古政府答应了。
2月16日,中蒙在北京为援助劳动力问题开始谈判。经过14次会谈,两国于4月7日正式签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生产建设的协定》。其间,蒙古方面组成了以政治局书记杜固苏伦为首的工人接待委员会,负责中国工人来蒙事宜。
1955年4月底,相关部门在东北三省开始了赴蒙工人的组织工作。当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中国工人半数以上在乌兰巴托,其余遍及蒙古各省,分别在200多个企业里同蒙古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并主动传授生产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
蒙古国总理盛赞工人们
中国工人的忘我劳动让蒙古人感激不已。蒙古国总理泽登巴尔专门找来何英,夸赞中国工人“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工作甚努力”。泽登巴尔还道歉说,蒙方对他们的“各方面照顾都不够”。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援蒙人员两万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贯穿蒙古各地。很多蒙古急需发展的经济项目都是在中国工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中国对蒙古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以及中国工人建设蒙古的干劲,给中蒙关系史留下了最美好的一页。2007年05月19日 10:03世界新闻报  作者: 姚百慧   编辑: 胡楠
两万多人自带工具 援助工种四十多
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援蒙人员两万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贯穿蒙古各地。
新中国成立刚半个月,中蒙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由于当时蒙古国国内劳动力短缺,蒙古国总理乔巴山就向中国首任驻蒙大使吉雅泰提出,希望中国“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中国方面答应慎重考虑此事。
居留时间越长越好
1954年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率团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30周年国庆活动。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就致电时任驻蒙古大使何英,让他与蒙古方面接洽,“希望了解蒙古在轻工业、手工业和劳动力方面的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
蒙古方面对中国的提议深表感谢。当时的总理泽登巴尔在接见乌兰夫时说:“蒙古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非常缺乏。因此,希望中国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业技术及劳动力方面给予帮助。大致需要1万工人,最好在1955年春耕前来一批,并携带家属,居留期间越长越好。”
蒙古国总理还提出了特别请求,要中国的“翻译、医生、教员、政治工作人员也同时来”,“工人的工资和汇款问题,因为我们财政薄弱,不客气地说,我们希望中国工人的工资都用在蒙古,不寄回中国”。
厨师裁缝自带工具
乌兰夫回国后,把蒙古的要求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国方面很快答应了蒙古国的请求,并在12月8日,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致信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答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并请蒙古方面“早日提出所要求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种类和数量”。
两天后,中国驻蒙古大使何英,将这封信亲自交给了蒙古外长贾尔卡赛汗。贾尔卡赛汗“非常高兴”。1955年1月14日,蒙古方面回信对中方表示热忱的谢意。信中还说:“你们的援助是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日益巩固的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光辉证明,这个帮助对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次日,蒙古副外长伊丹布来向何英递交了蒙古需要的劳动力总数以及详细名单。总数共计12250人,其中建筑工人9220人,农业工人2305人,工业工人725人。其中包括粗细木匠、泥瓦匠、制砖瓦、烧石灰、谷物蔬菜树木花卉种植、家具制造、厨师、裁缝、制靴、印染、桶匠等近40个工种。
蒙古在备忘录中说,这只是1955年所需要的数字,以后年份的数字将另行提出。备忘录除了提及泽登巴尔总理说的中国提供医务、教育、翻译人员外,还强调,希望中国工人“能随身携带手工工具及某些急需的工具”,并希望4月1日就先来4000人帮助蒙古搞建设。
中蒙商谈顺利完成
何英立刻把这一情况向国内做了汇报,并3次致电外交部,同时提出建议说,由于蒙古方面的要求很急,需求又大,最好能让蒙古派代表团到北京进行商谈。
1月19日,外交部就此事专门请示了周总理,请总理早日指示专人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共同讨论签约以及如何派遣劳动力等问题。
1955年2月4日,外交部致电何英,要他与蒙古方面联系。希望蒙古在2月25日派代表来北京进行具体商谈,蒙古政府答应了。
2月16日,中蒙在北京为援助劳动力问题开始谈判。经过14次会谈,两国于4月7日正式签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生产建设的协定》。其间,蒙古方面组成了以政治局书记杜固苏伦为首的工人接待委员会,负责中国工人来蒙事宜。
1955年4月底,相关部门在东北三省开始了赴蒙工人的组织工作。当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中国工人半数以上在乌兰巴托,其余遍及蒙古各省,分别在200多个企业里同蒙古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并主动传授生产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
蒙古国总理盛赞工人们
中国工人的忘我劳动让蒙古人感激不已。蒙古国总理泽登巴尔专门找来何英,夸赞中国工人“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工作甚努力”。泽登巴尔还道歉说,蒙方对他们的“各方面照顾都不够”。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援蒙人员两万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贯穿蒙古各地。很多蒙古急需发展的经济项目都是在中国工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中国对蒙古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以及中国工人建设蒙古的干劲,给中蒙关系史留下了最美好的一页。
可惜啊,当时还有统一的一线希望,据说其内阁成员还有支持统一的,但是被清洗了!内人党和外人当彻底分家,然后文革清算内人党!1991外人党倒台,后又选举上台,不知道是否可以先搞统外人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