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817年:李愬雪夜下蔡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9:00
李愬雪夜入蔡州——战争的教科书

                                                                                
                                                                                 
                                                        来源:天中晚报
                                                                                
                                  一
                          最近一阵子,随着“老杜走天中”一篇接着一篇写下去,在读者中竟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许多读者或朋友有的电话垂询,有的当面直陈,问我写了这么多,为何不写“李愬雪夜入蔡州”。甚至有人当面愤愤地对我讲,从你的“悬瓠二桥”开始,到“平淮西碑”,到“真卿之死”,围着李愬这个名字绕来绕去,就是不见李愬“入蔡州”。那意思是说如果我再不动笔老老实实写出来,“走天中”就得打一半折扣。
                          其实,这正是我之困惑。心中想法,原本是想绕开这个话题,因为李愬雪夜入蔡州对于驻马店许多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甚至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有这个故事,何劳我画蛇添足,出力不讨好呢?
                          看来我想错了。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有人想亲近它。就像一台古装戏,内容一样,演员各异,说不定不经意间也碰个口彩。
                          那就各写各的,补上这一节。
                                                                                
                                  二
                          李愬雪夜入蔡州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少帅,时年只有34岁。
                          李愬,字元直,出身名门,是唐朝大将李晟之子。自己本无功名,29岁时才靠家族的名望入朝为官,在朝中位卑名轻。西元782年李希烈叛唐时,李愬还未出生,与那些叱咤风云、封爵割地的藩王相比,他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后生。然而谁又能想到50年后,就是他,在大唐帝国大厦即倾时挽国运于不倒,演出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战争神话。
                          那就让我们先从淮西割据讲起吧。
                          代宗时期,淮西设镇,领信阳、潢川、汝南三州之地,当时的淮西节度使是李忠臣。这个人贪婪好色,部下官吏凡有妻女美貌者,他都威逼淫之,并且还把军政大权交给妹夫张惠光。张惠光挟势骄横。不仅如此,后来,又任用张惠光的儿子为部将,暴横更甚于其父。当时的左厢都虞侯李希烈,在军中威望最高,看到这种情况便与大将丁蒿合谋,杀了张惠光父子并将李忠臣驱逐。李忠臣无奈,一个人骑马回京面上。代宗也只好顺水推舟,让李忠臣留京做事,将李希烈封为蔡州刺史。不久又升为淮西节度使,次年,又因李希烈平定“四镇之乱”有功,又委其兼领数镇节度使。
                          西元782年,李希烈自认为羽翼丰满,恃功而骄,借唐将朱滔、王武侯反唐,加入叛军。自此一统淮西天下,自称天下大元帅,与朝廷分廷抗礼,割剧局面始成。之后的50余年里,这些割据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台,经李希烈、陈仙奇、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搞了半个世纪的独 立王国,他们手握重兵,盘踞一方,给大唐王朝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平定淮西,以除忧患,唐皇们曾先后以严绶、韩弘为统帅,高霞寓、袁滋等为大将,进剿淮西。但由于这些统兵之人要么怯懦无能,要么各怀鬼胎,致使皇上投兵十万,逾时三载,却一无所获。比如严绶,皇帝让他镇守襄阳,并督导讨吴元济,可“绶无他才能,到军之日,倾府库,赉士卒,累年之经,一朝而尽,又厚赂宦官以结声援,拥八州之众万余人屯境上,闭壁数年,无尺寸功。元和十年,即西元815年,又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但韩弘却出于私心,只想着倚贼以自重,不愿淮西速平。甚至为了让部将中最力主平叛的李光颜服从他的意志,不惜在大梁城里找到一绝代佳人,教之歌舞丝竹,饰以珠宝金翠,耗资百万,派手下送给李光颜。但被李光颜委婉拒绝。以至到了最后,各路军马,损兵折将,大将高霞寓兵败铁城,全军覆没,仅自己得以逃脱。战事传到京城,举国骇惊。就在这时,身为太子詹事的李愬挺身而出。于是,宪宗皇帝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让宰相裴度统领三军,以李愬为先锋,进兵淮西,此决定英明果断,不但让大唐除却了忧患,也让李愬,这个在别人眼中庸碌之辈一战成名天下知。
                                                                                
                              三
                          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在西元817年10月10日。
                          那天下午,李愬突然号令三军,紧急集合,他命部将李祐、李忠义率三千人马做先锋,唐州刺史李愬进城率三千人马殿后,自己则引三千人马做主力,从驻地向遂平的文城进发,各路军马来了个六十里急行军,夜间到达汝南张柴村并迅速展开战斗,占领营寨。稍事休息后,他让部将丁士良带500将士留守此地,以断诸道桥梁,然后又命令继续前进,向蔡州进发。此时,将士们才知道,将军此次行动的目的是夺取蔡州捉拿吴元济。这个命令在当时让士兵听到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士兵个个大惊失色,自认为此行有去无还。但将士又都怕李愬,不敢抗命,只能冒死前行。
                          那天夜晚,部队在一场大风雪中又急行了六十里,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田野路断人绝。就这样,李愬带着兵勇,一直走到次日三四点钟,终于到达了城下,蔡州城自李希烈反唐起,官兵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到过了。因而,吴元济毫无察觉。
                          李祐、李忠义一马当先,率兵迅速在城墙上掘坎而上,正在睡梦中的守城士兵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一个个做了刀下鬼,只留下更夫不杀,让他们继续打更,城中毫不惊扰,平静如常。以至唐军大队人马悉数到达吴元济内城老巢,城中守将浑然不觉。
                          鸡鸣时分,刮了一夜的大风,下了一夜的大雪才渐渐消停。当李愬部将占据了吴元济的外衙,对方才发现情况异常,慌忙向吴报告。吴还在睡觉,听到报告不以为然,慌什么,这是俘掳抢东西罢了,等天亮把他们全部杀了就是了。稍后,又有士兵报,城池已经陷落。吴元济仍不在意,这一定是驻在洄曲的士兵到这里索取寒衣的吧。说着,才穿衣下地,走向庭院,却突听官军号令,响应者达万人之众。此时吴元济才恍然大悟,慌忙组   织部将登牙城抵抗。然而,此时大兵重重包围,他岂是大军的对手?相峙了半天,终于认输投降。至此,割据了52年之久的淮西在李愬雪夜入蔡州后一举定乾坤。所以后人在讲述这一战役时,都大加称赞李愬善用兵,“见可能断”。岂不知,李愬用兵,所谓“功夫在诗外”。他之所以能借风雪一夜未伤一兵一卒成功拿下敌之老巢,实在是预谋已久的结果,也是李愬为将之道的成功之处。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沉稳有谋的。
                          其一,是他攻于心计,稳扎稳打。
                          李愬上任之初,淮西将士气势沮丧,不言兵事,李愬却并不急于整肃军纪。他告诉士兵,皇上派我来,是让我安抚大家的,至于作战,那不是我的事。众将士便相信了他的话。随后,李愬又亲自抚慰伤兵,鼓舞士气。至半年后,一切准备就绪,这才下令袭蔡州。
                          其二,知人善任,用贤不疑。
                          李愬为了摸清吴元济的底细,在与叛军作战中,凡捉到的敌方官兵,总是以礼相待,不加侮辱,让他们主动归顺自己,从而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了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一次,部将捉到了吴元济军中一名军官丁士良。该人是吴的骁将。士兵们请求李愬把他的心挖掉。李愬见其面无惧色,暗自叹服,便叫人松绑,待之如故。感动得丁士良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我本不是淮西兵,而是在作战中被吴元济俘掳去的,原想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吴非但没杀我反而重用我,因此我视吴氏为再生,从此为吴家父子效力,今日又被将军所擒,自感死期到了,不想将军又让我活着,我愿以死报答将军的厚爱。于是,李愬把衣服、器械归还给他,并且“召入与语”和他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任命他为“捉生将”。在接受了丁士良的计谋让吴元济大将吴秀琳不战而降后,李愬同样以礼相待,让吴秀琳感激不尽,决心报效朝廷。吴秀琳部将中有个叫李宪的,智勇双全,李愬为其改名“忠义”,并加以重用。
                          在雪夜入蔡州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李祐也是一名降将。李祐原为吴元济的“骑将”,是吴军中骨干,在多次战斗中,屡屡杀害官军。李愬设计将他生擒后,许多部将请求杀掉他,李愬无奈,向李祐说明众将士不能原谅他的道理。一面对他采取保护措施,在派人押解李祐入京时,密奏皇上,请求释放李祐以为己用,特别强调如果杀了祐,克蔡州难以成功。在李愬的一再坚持下,宪宗下了赦免令,让他仍回李愬军中。李愬当即任命他为“六院兵子使”,让他配刀巡视,出入作战指挥部。对于李愬的信赖有加,李祐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表示以死相报,要助李愬平蔡成功。最终,李愬下定决心雪夜突袭蔡州,用的就是李祐之计。
                          其三,是诚信第一,言而有信。
                          当初,李祐出计谋让李愬袭蔡州,李愬引兵行至途中,士兵方知去攻蔡州,而带兵之将便是降将李祐和李忠义。因此,当“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着说,果落李祐奸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愬仍用贤不疑,足见其自信。
                          还有一位吴军大将董重质,在李愬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时,吴之所以极力反抗,正是因为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于是亲自访问董家,厚抚之,让其儿子董传道面见董重质,并许以不杀。因而拥兵万余的董骑着马,一个人回到蔡州向李愬投降。战事结束后,宪宗皇上认为董重质为吴元济主谋,屡败官兵,想把他杀掉。李愬并未忘记当初许愿,力陈道理,最终保住了董重质的性命。
                          最后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战事结束后,李愬大军凯旋,将士们问李愬,将军在取蔡州之前,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着大风大雪不停步,孤军深入敌老巢而不害怕,最终取得了胜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愬笑着说,当初攻朗山,失败的结果让敌方认为我们不行,对我不防备,攻打吴房虽胜利而不占据它是为了不让吴贼弃城回蔡州,拼力固城,目的就是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敌人不知道我们已逼近他们。孤军深入则大家拼死一战才有生机。所以看得远的人才能不顾近,考虑大事的人才忽略细小的事物,如果专想着小胜利,恤怀于自己的小败仗,先乱了自己,什么时候能立大功呢?
                          虽然李愬雪夜入蔡州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但天中大地的后人却从来没忘记过他。民间传说里李愬是骑着白马入城的,因此走过的桥便称为“白马桥”。为了迷惑吴军,他让士兵在离城三里许的水塘里击鹅鸭掩护大军前行,于是就有了鹅鸭池,包括战后而塑身立像的三公祠,还有历代的文人以李愬雪夜入蔡州为题,写下的数不胜数的诗词歌赋,都说明了李愬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李愬雪夜入蔡州——战争的教科书

                                                                                
                                                                                 
                                                        来源:天中晚报
                                                                                
                                  一
                          最近一阵子,随着“老杜走天中”一篇接着一篇写下去,在读者中竟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许多读者或朋友有的电话垂询,有的当面直陈,问我写了这么多,为何不写“李愬雪夜入蔡州”。甚至有人当面愤愤地对我讲,从你的“悬瓠二桥”开始,到“平淮西碑”,到“真卿之死”,围着李愬这个名字绕来绕去,就是不见李愬“入蔡州”。那意思是说如果我再不动笔老老实实写出来,“走天中”就得打一半折扣。
                          其实,这正是我之困惑。心中想法,原本是想绕开这个话题,因为李愬雪夜入蔡州对于驻马店许多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甚至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有这个故事,何劳我画蛇添足,出力不讨好呢?
                          看来我想错了。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有人想亲近它。就像一台古装戏,内容一样,演员各异,说不定不经意间也碰个口彩。
                          那就各写各的,补上这一节。
                                                                                
                                  二
                          李愬雪夜入蔡州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少帅,时年只有34岁。
                          李愬,字元直,出身名门,是唐朝大将李晟之子。自己本无功名,29岁时才靠家族的名望入朝为官,在朝中位卑名轻。西元782年李希烈叛唐时,李愬还未出生,与那些叱咤风云、封爵割地的藩王相比,他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后生。然而谁又能想到50年后,就是他,在大唐帝国大厦即倾时挽国运于不倒,演出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战争神话。
                          那就让我们先从淮西割据讲起吧。
                          代宗时期,淮西设镇,领信阳、潢川、汝南三州之地,当时的淮西节度使是李忠臣。这个人贪婪好色,部下官吏凡有妻女美貌者,他都威逼淫之,并且还把军政大权交给妹夫张惠光。张惠光挟势骄横。不仅如此,后来,又任用张惠光的儿子为部将,暴横更甚于其父。当时的左厢都虞侯李希烈,在军中威望最高,看到这种情况便与大将丁蒿合谋,杀了张惠光父子并将李忠臣驱逐。李忠臣无奈,一个人骑马回京面上。代宗也只好顺水推舟,让李忠臣留京做事,将李希烈封为蔡州刺史。不久又升为淮西节度使,次年,又因李希烈平定“四镇之乱”有功,又委其兼领数镇节度使。
                          西元782年,李希烈自认为羽翼丰满,恃功而骄,借唐将朱滔、王武侯反唐,加入叛军。自此一统淮西天下,自称天下大元帅,与朝廷分廷抗礼,割剧局面始成。之后的50余年里,这些割据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台,经李希烈、陈仙奇、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搞了半个世纪的独 立王国,他们手握重兵,盘踞一方,给大唐王朝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平定淮西,以除忧患,唐皇们曾先后以严绶、韩弘为统帅,高霞寓、袁滋等为大将,进剿淮西。但由于这些统兵之人要么怯懦无能,要么各怀鬼胎,致使皇上投兵十万,逾时三载,却一无所获。比如严绶,皇帝让他镇守襄阳,并督导讨吴元济,可“绶无他才能,到军之日,倾府库,赉士卒,累年之经,一朝而尽,又厚赂宦官以结声援,拥八州之众万余人屯境上,闭壁数年,无尺寸功。元和十年,即西元815年,又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但韩弘却出于私心,只想着倚贼以自重,不愿淮西速平。甚至为了让部将中最力主平叛的李光颜服从他的意志,不惜在大梁城里找到一绝代佳人,教之歌舞丝竹,饰以珠宝金翠,耗资百万,派手下送给李光颜。但被李光颜委婉拒绝。以至到了最后,各路军马,损兵折将,大将高霞寓兵败铁城,全军覆没,仅自己得以逃脱。战事传到京城,举国骇惊。就在这时,身为太子詹事的李愬挺身而出。于是,宪宗皇帝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让宰相裴度统领三军,以李愬为先锋,进兵淮西,此决定英明果断,不但让大唐除却了忧患,也让李愬,这个在别人眼中庸碌之辈一战成名天下知。
                                                                                
                              三
                          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在西元817年10月10日。
                          那天下午,李愬突然号令三军,紧急集合,他命部将李祐、李忠义率三千人马做先锋,唐州刺史李愬进城率三千人马殿后,自己则引三千人马做主力,从驻地向遂平的文城进发,各路军马来了个六十里急行军,夜间到达汝南张柴村并迅速展开战斗,占领营寨。稍事休息后,他让部将丁士良带500将士留守此地,以断诸道桥梁,然后又命令继续前进,向蔡州进发。此时,将士们才知道,将军此次行动的目的是夺取蔡州捉拿吴元济。这个命令在当时让士兵听到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士兵个个大惊失色,自认为此行有去无还。但将士又都怕李愬,不敢抗命,只能冒死前行。
                          那天夜晚,部队在一场大风雪中又急行了六十里,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田野路断人绝。就这样,李愬带着兵勇,一直走到次日三四点钟,终于到达了城下,蔡州城自李希烈反唐起,官兵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到过了。因而,吴元济毫无察觉。
                          李祐、李忠义一马当先,率兵迅速在城墙上掘坎而上,正在睡梦中的守城士兵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一个个做了刀下鬼,只留下更夫不杀,让他们继续打更,城中毫不惊扰,平静如常。以至唐军大队人马悉数到达吴元济内城老巢,城中守将浑然不觉。
                          鸡鸣时分,刮了一夜的大风,下了一夜的大雪才渐渐消停。当李愬部将占据了吴元济的外衙,对方才发现情况异常,慌忙向吴报告。吴还在睡觉,听到报告不以为然,慌什么,这是俘掳抢东西罢了,等天亮把他们全部杀了就是了。稍后,又有士兵报,城池已经陷落。吴元济仍不在意,这一定是驻在洄曲的士兵到这里索取寒衣的吧。说着,才穿衣下地,走向庭院,却突听官军号令,响应者达万人之众。此时吴元济才恍然大悟,慌忙组   织部将登牙城抵抗。然而,此时大兵重重包围,他岂是大军的对手?相峙了半天,终于认输投降。至此,割据了52年之久的淮西在李愬雪夜入蔡州后一举定乾坤。所以后人在讲述这一战役时,都大加称赞李愬善用兵,“见可能断”。岂不知,李愬用兵,所谓“功夫在诗外”。他之所以能借风雪一夜未伤一兵一卒成功拿下敌之老巢,实在是预谋已久的结果,也是李愬为将之道的成功之处。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沉稳有谋的。
                          其一,是他攻于心计,稳扎稳打。
                          李愬上任之初,淮西将士气势沮丧,不言兵事,李愬却并不急于整肃军纪。他告诉士兵,皇上派我来,是让我安抚大家的,至于作战,那不是我的事。众将士便相信了他的话。随后,李愬又亲自抚慰伤兵,鼓舞士气。至半年后,一切准备就绪,这才下令袭蔡州。
                          其二,知人善任,用贤不疑。
                          李愬为了摸清吴元济的底细,在与叛军作战中,凡捉到的敌方官兵,总是以礼相待,不加侮辱,让他们主动归顺自己,从而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了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一次,部将捉到了吴元济军中一名军官丁士良。该人是吴的骁将。士兵们请求李愬把他的心挖掉。李愬见其面无惧色,暗自叹服,便叫人松绑,待之如故。感动得丁士良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我本不是淮西兵,而是在作战中被吴元济俘掳去的,原想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吴非但没杀我反而重用我,因此我视吴氏为再生,从此为吴家父子效力,今日又被将军所擒,自感死期到了,不想将军又让我活着,我愿以死报答将军的厚爱。于是,李愬把衣服、器械归还给他,并且“召入与语”和他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任命他为“捉生将”。在接受了丁士良的计谋让吴元济大将吴秀琳不战而降后,李愬同样以礼相待,让吴秀琳感激不尽,决心报效朝廷。吴秀琳部将中有个叫李宪的,智勇双全,李愬为其改名“忠义”,并加以重用。
                          在雪夜入蔡州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李祐也是一名降将。李祐原为吴元济的“骑将”,是吴军中骨干,在多次战斗中,屡屡杀害官军。李愬设计将他生擒后,许多部将请求杀掉他,李愬无奈,向李祐说明众将士不能原谅他的道理。一面对他采取保护措施,在派人押解李祐入京时,密奏皇上,请求释放李祐以为己用,特别强调如果杀了祐,克蔡州难以成功。在李愬的一再坚持下,宪宗下了赦免令,让他仍回李愬军中。李愬当即任命他为“六院兵子使”,让他配刀巡视,出入作战指挥部。对于李愬的信赖有加,李祐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表示以死相报,要助李愬平蔡成功。最终,李愬下定决心雪夜突袭蔡州,用的就是李祐之计。
                          其三,是诚信第一,言而有信。
                          当初,李祐出计谋让李愬袭蔡州,李愬引兵行至途中,士兵方知去攻蔡州,而带兵之将便是降将李祐和李忠义。因此,当“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着说,果落李祐奸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愬仍用贤不疑,足见其自信。
                          还有一位吴军大将董重质,在李愬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时,吴之所以极力反抗,正是因为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于是亲自访问董家,厚抚之,让其儿子董传道面见董重质,并许以不杀。因而拥兵万余的董骑着马,一个人回到蔡州向李愬投降。战事结束后,宪宗皇上认为董重质为吴元济主谋,屡败官兵,想把他杀掉。李愬并未忘记当初许愿,力陈道理,最终保住了董重质的性命。
                          最后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战事结束后,李愬大军凯旋,将士们问李愬,将军在取蔡州之前,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着大风大雪不停步,孤军深入敌老巢而不害怕,最终取得了胜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愬笑着说,当初攻朗山,失败的结果让敌方认为我们不行,对我不防备,攻打吴房虽胜利而不占据它是为了不让吴贼弃城回蔡州,拼力固城,目的就是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敌人不知道我们已逼近他们。孤军深入则大家拼死一战才有生机。所以看得远的人才能不顾近,考虑大事的人才忽略细小的事物,如果专想着小胜利,恤怀于自己的小败仗,先乱了自己,什么时候能立大功呢?
                          虽然李愬雪夜入蔡州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但天中大地的后人却从来没忘记过他。民间传说里李愬是骑着白马入城的,因此走过的桥便称为“白马桥”。为了迷惑吴军,他让士兵在离城三里许的水塘里击鹅鸭掩护大军前行,于是就有了鹅鸭池,包括战后而塑身立像的三公祠,还有历代的文人以李愬雪夜入蔡州为题,写下的数不胜数的诗词歌赋,都说明了李愬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handshake
看看平淮西碑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李愬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并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