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 ON——越战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2:21
引子

  1966 年 10 月 5 日,“滚雷”行动,北越河内上空。

  呼号为“暴风 1”、“暴风 2”的两架美国空军 F-4C“鬼怪”战斗机正在为两架 EB-66 电子战飞机进行护航任务。“鬼怪”编队距离 EB-66 编队大约 10 公里左右,两个编队中所有的飞机都接到过几次电子警告—— 米格机就在这个空域,然而谁也没有发现米格的踪影。在攻击航线上飞行了一段时间后,EB-66 开始进行一次转弯飞行,一架 EB-66 的观察员向左侧望去,他发现一架飞机呈螺旋状往下坠去——“暴风 1”被击落了。整个空域依然一片寂静,没有敌机的踪影,没有雷达告警声,谁也不知道米格杀手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暴风 1”的后座雷达操纵员随即被营救小组救回,前坐飞行员失踪。生还的飞行员发誓说,他们是被导弹击落的,类似“响尾蛇”那样的导弹,绝不是萨姆。

 

  4 天后,还是在河内附近,一架海军的 F-4B 再次遭遇米格并被击落,生还的雷达操纵员说:“是的,我看见它了。是 MiG-21,它用导弹击落了我们。”

  这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战斗机首次被空空导弹击落,这两次空战也向全世界宣告:空战从此进入导弹互射的时代。

第二代战斗机·武器·越南空战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航空兵已经基本以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为主,在越南的空中力量主要有空军的 F-105、F-4C 和海军的 F-8、F-4B,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 A-1、A-5、A-4、A-6、A-7 等战斗机和攻击机,但越战早期真正成为空战主力的则主要是前面四种。这些飞机源自很标准的二代机思维,或者叫做冷战思维:大型、复杂、多用途、高空高速。因为想象中的欧洲战场拥有巨大的纵深和数以千计的战术核武器——很恐怖,也很简单。这要求西方的战斗机能够伴随轰炸机或者仅依靠自身快速穿越前沿并对苏联的内陆目标进行核攻击。在突防过程中美国战斗机将遭遇苏联截击机,更为主要的是,战斗机还将面对大群携带核弹的苏联轰炸机,因此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出于对速度的渴望,2 马赫成为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通常拥有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以往通常为战斗机采用的气泡式座舱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低阻的座舱盖——通常视野不佳,尤其是后方有较大观察盲区,但是阻力很小。

  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技术人员左右了军方的意见,当时在对待空战的观念上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太自信了,美国飞机设计师们和空军的一些决策者认为航炮在空战中将成为一个摆设,导弹决定了一切,因为空战的态势将趋向简单化:起飞—导弹拦截—脱离,于是在很多战斗机上没有安装机炮;不过美国海军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格斗将不可避免,因为海军战斗机要保护他们的舰队不被敌机攻击。因此海军的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保留了 4 门 20mm 机炮,而且海军也第一个购买了综合性能不错的 F-4B 战斗机。

  苏联人在总体战术思想上同美国人大同小异,不过苏联人设计武器向来很注重实用性,加上苏联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发动机、电子落后于美国,因此 MiG-21 虽然从设计思想上就是以导弹为主的战斗机,早期的飞机却仍安装了 2 门 30mm 机炮(后期的 MiG-21PF 等却没有了)。苏联空军和美国空军还有一点不同,苏联空军分为空军和防空军,其中防空军主要用来进行防御作战,因此战斗机无需很大的航程,只需从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飞在地面引导下进行拦截,MiG-21 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产物。

  然而实际的作战却让人大跌眼镜,至少对美国人是这样。

  1965 年 4 月 9 日是一个空战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国海军进行了一场空战,雷达制导的 AIM-7“麻雀”导弹正式登上空战舞台。当天上午,4 架 F-4B 在中国海南岛附近进入中国领空,于 13,000 米左右高度与前来拦截的 4 架中国 MiG-17 战斗机遭遇,空战就此爆发。客观的说,也许谁也没有真的想打这场空战。中国战斗机为了驱赶入侵者与“鬼怪”缠成一团,但是本着不开第一枪的原则没有开火;也许是米格咬的太紧了,最终高度紧张的“鬼怪”飞行员们在很近的距离上发射了共 8 枚“麻雀”和 2 枚“响尾蛇”导弹。所有的 10 枚导弹仅有 1 枚命中了目标:一架 F-4B。这架倒霉的飞机当时正被一架米格紧紧咬住,而米格在导弹飞来时恰好听从长机的命令进行右转弯脱离,于是这枚“麻雀”便冲向前面的“鬼怪”并最终将直线飞行的“鬼怪”击落。不过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剩下的 3 架美国战斗机在返回航空母舰的路程中先是一架由于机械故障而坠毁,然后在着舰时又有一架由于操作失误而坠入大海——就是那架击落了队友的飞机。最终仅有一架“鬼怪”安全着舰。美国人始终以为他们击落了一架米格,不过事实上 4 架 MiG-17 都安全返回了海南陵水机场。

  这场战斗已经暴露出了当时空空导弹的致命弱点:可靠性太低、敌我识别能力根本没有。虽然美国海军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问题,但是 10 发 1 中而且击落的不是敌机这一事实也说明导弹不像当初预计的那么好。

导弹的问题

  当然,空空导弹早就开始使用了,早在 1958 年,AIM-9B“响尾蛇”导弹就曾经在台湾海峡的空战中击落过 MiG-17。但是空空导弹作为一种主要的空战武器,其使用战术是在越南战争中才开始形成并完善。最早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是美国的 AIM-9B 和 AIM-7D/E,越南方面则主要使用苏联参照 AIM-9B 设计的 K-13“环礁”空空导弹。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空空导弹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飞行员们对其的相信程度恐怕还不如酒吧里认识的一夜情女郎。按照他们的说法,不出意外的话飞机上所有的导弹都是坏的。其实这倒不是导弹生产厂家收受贿赂不重视生产质量,一方面当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还不够精良;另一方面这些武器本是为了在欧洲使用,在潮湿炎热的越南故障率自然提高了。一枚导弹也许从仓库里拉出来的时候检测还正常,但是当它被挂在挂架上在潮湿的空气里低空飞行了数小时后某些零件出问题就不奇怪了,于是出现了“鬼怪”飞行员锁定了前方的米格但是扣动扳机后所有的导弹都不肯离开挂架的尴尬局面。

  另外空空导弹的使用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精度和性能的因素。早期大量使用的 AIM-7E 和 AIM-9B 抗干扰能力都很差,也不能攻击过载高于 3.5G 的目标;同时导弹对载机的状态要求很高,基本不允许载机做大过载机动。如果态势比较有利,美国战斗机一般选择从略微低处向前上方的米格发射导弹,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常会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射本身就是个复杂的过程。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 5 个动作,从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 4-5 秒,而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 2 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于是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通常一次发射至少两枚导弹,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将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不过这在战争中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另一个因素对导弹的使用影响巨大,尤其对“麻雀”导弹而言直接促成了其使用战术的形成,那就是敌我识别能力。在二代机设计之初预想的空战模式是战斗机依靠雷达发现敌机然后发射导弹,不过到了战场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首先米格根本就不一定从前方过来,这样雷达就无从发现敌机;其次虽然战斗机可以在 E-1(海军)和 EC-121(空军)这些早期预警机的支援下觉察到来袭飞机,但是一是预警机本身性能有限或者支援距离不够;二是即使知道了敌机来袭方向战斗机依然无法确定雷达上哪个目标是敌机(原因很简单,越南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米格来和美国打空战,空中大多数飞机都是美国的),因此为了防止误击美国军方要求战斗机飞行员必须等敌机进入目视范围内进行身份识别后才能对其开火——这个规定无疑完全牺牲了“麻雀”导弹的射程优势使其沦为一种视距内武器,与“响尾蛇”的任务发生重叠。实战中飞行员常会举棋不定到底使用哪个导弹,通常来说“麻雀”较重,发射后可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而“响尾蛇”较轻且具备较短的最小射程,因此飞行员常常选择先发射“麻雀”。

  随着越战的进行,一些新的空空导弹来到越南的空中,主要是“麻雀”和“响尾蛇”的一些改进型号,例如 AIM-7F、AIM-9D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弹的质量越来越好,不过由于在技术上还没有突破性的发展,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依然不高。在战争中还有一种导弹曾经昙花一现,那就是由 F-4D 携带的 AIM-4D“猎鹰”式红外格斗导弹。本来美国空军打算用这种导弹取代表现很糟糕的 AIM-9B“响尾蛇”,不过两次空战下来“猎鹰”的表现比“响尾蛇”更糟糕,飞行员愤怒的发现这种导弹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无法命中敌机,因此做出了毫不客气评价:“这简直就是一陀屎!”于是 AIM-4 不幸沦为最失败的空空导弹。

AIM-4D

  越南方面的情况则简单的多,他们从始至终都在使用“环礁”导弹,这种导弹并不比“响尾蛇”好到哪里去,因为苏联在电子方面还不如美国。

MiG-17:令人憎恨的小飞机

  随着“滚雷”行动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美国飞机遭遇了米格机。北越空军当时仅有少量的 MiG-17 战斗机,主要部署于河内附近。这些轻巧的战斗机通常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对前来空袭的美军攻击机群进行拦截,其主要目标是执行中低空轰炸的 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米格机的主要任务是迫使美国攻击机扔掉其炸弹从而破坏攻击任务,当然能击落敌机就更好,于是 F-105 不得不经常陷入与 MiG-17 格斗的局面。同原来设想的不一样,F-105 并不是携带一枚核弹从高空穿越敌方防线,而是携带了大量常规炸弹从中高度进入并对一个或多个战术目标进行常规轰炸。通常 F-105 以 4 机为一组、多批次从 5,000 米左右的高度进入北越(高了不行,无法寻找目标而且受到萨姆-2 导弹的威胁;低了也不行,不但耗油而且地面有大量的高炮),到目标区时下降高度进行轰炸。每架 F-105 携带 8 枚 MK117 750 磅炸弹,有些专门进行空战的 F-105 则携带两个副油箱和数枚导弹,多数时候轰炸编队有“鬼怪”战斗机护航。在轰炸编队进入北越上空时,MiG-17 便会以双机为一组从后下方偷偷摸摸的靠近并选择目标开火。美国人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原来预想中的依靠雷达告警器来显示来自各方位的威胁根本不管用,在越南潮湿的空气中雷达屏幕上往往什么明显的目标也不显示,即使有什么信号也淹没在复杂的地形背景噪声中了;而告警器则要么不叫要么乱叫,有些飞行员干脆把它给关掉了。这时飞行员们开始尝到低阻座舱设计的恶果了:看不到后面 6 点钟方向,他们根本不知道后面有飞机正在攻击。专门护航的“鬼怪”战斗机并不好到哪里去,前座的飞行员根本看不到后面,倒是雷达操纵员有时候能发现来袭的米格。根据战后的统计,在“鬼怪”进行的格斗中大约有 40% 的敌机是由后方的雷达操纵员发现的。

  MiG-17 是一种老式喷气战斗机,前身是朝鲜战争中声名显赫的 MiG-15。与 MiG-15 相比 MiG-17 的速度更快,同时保留了 MiG-15 的一些优点,比如轻巧灵活。MiG-17 的翼载荷比当时的美国战斗机都要小,而且这种老式飞机并不追求高速飞行能力,因此其盘旋性能非常优秀,足以在俗称“狗斗”(Dog Fight)的近距格斗中占据优势。对于美国飞机来说,MiG-17 的个头很小,加上多从后方过来,通常很难发现,一旦被其逼近,则会陷入格斗中,攻击/轰炸机必须投放掉炸弹以提高飞行性能,这是美国飞机最不愿意的。MiG-17 在低速时非常灵活,经常有“鬼怪”飞行员发现在自己从后方靠近 MiG-17 并准备用导弹进行攻击时,MiG-17 会陡然拉起,然后以快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做一个筋斗绕至自己的后方并用机炮开始攻击。“鬼怪”都没有机炮,一旦 MiG-17 靠的太近则导弹都无法使用,因此“鬼怪”飞行员必须注意控制速度,以保证和米格的距离;而导弹也很难锁定这种灵活的小飞机。F-105 虽然有一门“火神”机炮,但是一方面 F-105 太笨重,盘旋性能远不及 MiG-17;另一方面 F-105 通常执行攻击任务,平显上的武器操作状态通常打在空地模式,一旦碰上敌机往往来不及切换到空空模式(操作比较麻烦,那时候美国战斗机的通病),因此在与 MiG-17 的交锋中吃尽了亏,有不少 F-105 对 MiG-17 的击落纪录是飞行员靠肉眼估算提前量击落的,但是大量的 F-105 则丧生于 MiG-17 的 3 门机炮之下。唯一表现尚可的是美国海军的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这种飞机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要用机炮交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飞行员的训练上看都是最适合于和米格进行格斗的机种。事实上 F-8 的飞行员从来就是飞行员里最骄傲的一群,他们认为他们的空战技术是所有军种里最高的。不过 F-8 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盘旋性能并不比 MiG-17 好,而且有个很糟糕的毛病:机炮故障率太多,往往一次空战没完四门机炮就都不响了。F-8 没能改变战争初期美国战斗机吃亏的状况。

  MiG-17 不能携带导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它的威胁程度,美国飞机有时候会干脆扔掉炸弹然后逃跑,因为美国飞机速度快,所以 MiG-17 往往追不上逃走的美机。一旦美机陷入和 MiG-17 的近战,那么 MiG-17 则会逐渐降低高度和速度,使美国战斗机进入飞行性能低下的区域并与其进行盘旋占位,然后用 2 门 23mm 和 1 门 37mm 机炮对其进行攻击。37mm 炮弹威力巨大,通常命中一发便能摧毁一架战斗机,而且 37mm 炮比美国的 20mm“火神”机炮射程远,因此美国飞行员戏称 MiG-17 常能捡一个“金娃娃”,指 MiG-17 即使从远处随便打一炮就可能捡个大便宜。不过虽然 MiG-17 的炮弹火力比美国战斗机强,但是携弹量有限,通常只能做 2-3 次射击,加上 MiG-17 油料有限,所以一般也不可能长时间作战,一次袭击未果便也只能返航,有很多美国飞行员在被 MiG-17 咬住觉得已经没有希望逃脱的时刻却发现米格突然自行消失了。

  针对米格带来的种种麻烦,美国空军在开战后不久便开始着手一项名为“鸡毛掸子”的训练计划,其目的是寻找一套在空战中对付米格机、尤其是 MiG-17 的行之有效的战术。由于没有 MiG-17 飞机,空军用性能相近的 F-86F 战斗机代替 MiG-17 与现役战斗机进行对抗。到 1966 年中“鸡毛掸子I”行动结束,不久后又展开了“鸡毛掸子 II”行动,在这期间不断有前线空战的最新信息传来对一些逐渐形成的战术进行补充。美国人终于发现了 MiG-17 的弱点:爬升能力不佳。于是前线的飞行员们都学会了如何对付 MiG-17:遇到 MiG-17 千万不要与其盘旋,应该立刻爬升。如果 MiG-17 跟上来,那么它会比任何一种美国战斗机都先到达失速临界,此时的米格速度接近 0,在空中动弹不得,那么美国战斗机则可以滚转然后俯冲加速并对 MiG-17 进行反咬,这时的 MiG-17 就如同树林子里的火鸡一样等着你去打了。到了 1967 年底,就连笨重的 F-105 也能击落 MiG-17 了,最糟的情况也不过是扔掉炸弹爬升然后逃走。

  1966 年美国从以色列得到了一架叙利亚叛逃的 MiG-17,美国海、空军如获至宝,立刻开始派自己的试飞员试飞 MiG-17 战斗机。试飞的结论是:这是一架非常具有威胁性的飞机,但也存在很多缺点。加力燃烧器使得 MiG-17 拥有比美国战斗机都好的转弯率,但是 MiG-17 开加力的时间不能超过 3 分钟,甚至发动机处于最大军用推力的时间也不能超过 5 分钟。在中低空时,如果速度过高,那么 MiG-17 会出现不可控制的滚转现象;另外,如果 MiG-17 做大于 3.5G 过载的机动,那么机体会沿纵向颤振和俯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 MiG-17 的射击动作。MiG-17 的火力可谓强大,而且飞行员的观察视野非常好,这对以机炮为主的战斗机而言非常重要,同时也让企图从背后偷袭的美国战斗机很难得逞。试飞过 MiG-17 的飞行员告诫在越南的同行:“避免进入 MiG-17 机头前方 50,000 英尺内的‘射击区’,否则 MiG-17 的 37mm 炮会捡个金娃娃。”不过 MiG-17 的机炮系统在高速时效率很低,因此 MiG-17 面对高速飞行的美机往往缺乏攻击的机会,这是美国飞行员们经常感谢上帝的一件事情。

  MiG-17 并未就此消失,越南飞行员们在战术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不盲目跟随美国战斗机爬升,而是尽量诱使美国飞机进入低空并且与之水平盘旋。在目标的选择上也有所变化,主要寻找那些执行完任务返航的飞机,这些飞机油料所剩无几,通常会心慌意乱尽量脱离战斗,这就给了 MiG-17 机会。引子

  1966 年 10 月 5 日,“滚雷”行动,北越河内上空。

  呼号为“暴风 1”、“暴风 2”的两架美国空军 F-4C“鬼怪”战斗机正在为两架 EB-66 电子战飞机进行护航任务。“鬼怪”编队距离 EB-66 编队大约 10 公里左右,两个编队中所有的飞机都接到过几次电子警告—— 米格机就在这个空域,然而谁也没有发现米格的踪影。在攻击航线上飞行了一段时间后,EB-66 开始进行一次转弯飞行,一架 EB-66 的观察员向左侧望去,他发现一架飞机呈螺旋状往下坠去——“暴风 1”被击落了。整个空域依然一片寂静,没有敌机的踪影,没有雷达告警声,谁也不知道米格杀手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暴风 1”的后座雷达操纵员随即被营救小组救回,前坐飞行员失踪。生还的飞行员发誓说,他们是被导弹击落的,类似“响尾蛇”那样的导弹,绝不是萨姆。

 

  4 天后,还是在河内附近,一架海军的 F-4B 再次遭遇米格并被击落,生还的雷达操纵员说:“是的,我看见它了。是 MiG-21,它用导弹击落了我们。”

  这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战斗机首次被空空导弹击落,这两次空战也向全世界宣告:空战从此进入导弹互射的时代。

第二代战斗机·武器·越南空战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航空兵已经基本以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为主,在越南的空中力量主要有空军的 F-105、F-4C 和海军的 F-8、F-4B,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 A-1、A-5、A-4、A-6、A-7 等战斗机和攻击机,但越战早期真正成为空战主力的则主要是前面四种。这些飞机源自很标准的二代机思维,或者叫做冷战思维:大型、复杂、多用途、高空高速。因为想象中的欧洲战场拥有巨大的纵深和数以千计的战术核武器——很恐怖,也很简单。这要求西方的战斗机能够伴随轰炸机或者仅依靠自身快速穿越前沿并对苏联的内陆目标进行核攻击。在突防过程中美国战斗机将遭遇苏联截击机,更为主要的是,战斗机还将面对大群携带核弹的苏联轰炸机,因此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出于对速度的渴望,2 马赫成为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通常拥有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以往通常为战斗机采用的气泡式座舱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低阻的座舱盖——通常视野不佳,尤其是后方有较大观察盲区,但是阻力很小。

  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技术人员左右了军方的意见,当时在对待空战的观念上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太自信了,美国飞机设计师们和空军的一些决策者认为航炮在空战中将成为一个摆设,导弹决定了一切,因为空战的态势将趋向简单化:起飞—导弹拦截—脱离,于是在很多战斗机上没有安装机炮;不过美国海军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格斗将不可避免,因为海军战斗机要保护他们的舰队不被敌机攻击。因此海军的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保留了 4 门 20mm 机炮,而且海军也第一个购买了综合性能不错的 F-4B 战斗机。

  苏联人在总体战术思想上同美国人大同小异,不过苏联人设计武器向来很注重实用性,加上苏联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发动机、电子落后于美国,因此 MiG-21 虽然从设计思想上就是以导弹为主的战斗机,早期的飞机却仍安装了 2 门 30mm 机炮(后期的 MiG-21PF 等却没有了)。苏联空军和美国空军还有一点不同,苏联空军分为空军和防空军,其中防空军主要用来进行防御作战,因此战斗机无需很大的航程,只需从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飞在地面引导下进行拦截,MiG-21 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产物。

  然而实际的作战却让人大跌眼镜,至少对美国人是这样。

  1965 年 4 月 9 日是一个空战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国海军进行了一场空战,雷达制导的 AIM-7“麻雀”导弹正式登上空战舞台。当天上午,4 架 F-4B 在中国海南岛附近进入中国领空,于 13,000 米左右高度与前来拦截的 4 架中国 MiG-17 战斗机遭遇,空战就此爆发。客观的说,也许谁也没有真的想打这场空战。中国战斗机为了驱赶入侵者与“鬼怪”缠成一团,但是本着不开第一枪的原则没有开火;也许是米格咬的太紧了,最终高度紧张的“鬼怪”飞行员们在很近的距离上发射了共 8 枚“麻雀”和 2 枚“响尾蛇”导弹。所有的 10 枚导弹仅有 1 枚命中了目标:一架 F-4B。这架倒霉的飞机当时正被一架米格紧紧咬住,而米格在导弹飞来时恰好听从长机的命令进行右转弯脱离,于是这枚“麻雀”便冲向前面的“鬼怪”并最终将直线飞行的“鬼怪”击落。不过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剩下的 3 架美国战斗机在返回航空母舰的路程中先是一架由于机械故障而坠毁,然后在着舰时又有一架由于操作失误而坠入大海——就是那架击落了队友的飞机。最终仅有一架“鬼怪”安全着舰。美国人始终以为他们击落了一架米格,不过事实上 4 架 MiG-17 都安全返回了海南陵水机场。

  这场战斗已经暴露出了当时空空导弹的致命弱点:可靠性太低、敌我识别能力根本没有。虽然美国海军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问题,但是 10 发 1 中而且击落的不是敌机这一事实也说明导弹不像当初预计的那么好。

导弹的问题

  当然,空空导弹早就开始使用了,早在 1958 年,AIM-9B“响尾蛇”导弹就曾经在台湾海峡的空战中击落过 MiG-17。但是空空导弹作为一种主要的空战武器,其使用战术是在越南战争中才开始形成并完善。最早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是美国的 AIM-9B 和 AIM-7D/E,越南方面则主要使用苏联参照 AIM-9B 设计的 K-13“环礁”空空导弹。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空空导弹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飞行员们对其的相信程度恐怕还不如酒吧里认识的一夜情女郎。按照他们的说法,不出意外的话飞机上所有的导弹都是坏的。其实这倒不是导弹生产厂家收受贿赂不重视生产质量,一方面当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还不够精良;另一方面这些武器本是为了在欧洲使用,在潮湿炎热的越南故障率自然提高了。一枚导弹也许从仓库里拉出来的时候检测还正常,但是当它被挂在挂架上在潮湿的空气里低空飞行了数小时后某些零件出问题就不奇怪了,于是出现了“鬼怪”飞行员锁定了前方的米格但是扣动扳机后所有的导弹都不肯离开挂架的尴尬局面。

  另外空空导弹的使用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精度和性能的因素。早期大量使用的 AIM-7E 和 AIM-9B 抗干扰能力都很差,也不能攻击过载高于 3.5G 的目标;同时导弹对载机的状态要求很高,基本不允许载机做大过载机动。如果态势比较有利,美国战斗机一般选择从略微低处向前上方的米格发射导弹,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常会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射本身就是个复杂的过程。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 5 个动作,从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 4-5 秒,而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 2 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于是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通常一次发射至少两枚导弹,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将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不过这在战争中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另一个因素对导弹的使用影响巨大,尤其对“麻雀”导弹而言直接促成了其使用战术的形成,那就是敌我识别能力。在二代机设计之初预想的空战模式是战斗机依靠雷达发现敌机然后发射导弹,不过到了战场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首先米格根本就不一定从前方过来,这样雷达就无从发现敌机;其次虽然战斗机可以在 E-1(海军)和 EC-121(空军)这些早期预警机的支援下觉察到来袭飞机,但是一是预警机本身性能有限或者支援距离不够;二是即使知道了敌机来袭方向战斗机依然无法确定雷达上哪个目标是敌机(原因很简单,越南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米格来和美国打空战,空中大多数飞机都是美国的),因此为了防止误击美国军方要求战斗机飞行员必须等敌机进入目视范围内进行身份识别后才能对其开火——这个规定无疑完全牺牲了“麻雀”导弹的射程优势使其沦为一种视距内武器,与“响尾蛇”的任务发生重叠。实战中飞行员常会举棋不定到底使用哪个导弹,通常来说“麻雀”较重,发射后可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而“响尾蛇”较轻且具备较短的最小射程,因此飞行员常常选择先发射“麻雀”。

  随着越战的进行,一些新的空空导弹来到越南的空中,主要是“麻雀”和“响尾蛇”的一些改进型号,例如 AIM-7F、AIM-9D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弹的质量越来越好,不过由于在技术上还没有突破性的发展,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依然不高。在战争中还有一种导弹曾经昙花一现,那就是由 F-4D 携带的 AIM-4D“猎鹰”式红外格斗导弹。本来美国空军打算用这种导弹取代表现很糟糕的 AIM-9B“响尾蛇”,不过两次空战下来“猎鹰”的表现比“响尾蛇”更糟糕,飞行员愤怒的发现这种导弹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无法命中敌机,因此做出了毫不客气评价:“这简直就是一陀屎!”于是 AIM-4 不幸沦为最失败的空空导弹。

AIM-4D

  越南方面的情况则简单的多,他们从始至终都在使用“环礁”导弹,这种导弹并不比“响尾蛇”好到哪里去,因为苏联在电子方面还不如美国。

MiG-17:令人憎恨的小飞机

  随着“滚雷”行动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美国飞机遭遇了米格机。北越空军当时仅有少量的 MiG-17 战斗机,主要部署于河内附近。这些轻巧的战斗机通常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对前来空袭的美军攻击机群进行拦截,其主要目标是执行中低空轰炸的 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米格机的主要任务是迫使美国攻击机扔掉其炸弹从而破坏攻击任务,当然能击落敌机就更好,于是 F-105 不得不经常陷入与 MiG-17 格斗的局面。同原来设想的不一样,F-105 并不是携带一枚核弹从高空穿越敌方防线,而是携带了大量常规炸弹从中高度进入并对一个或多个战术目标进行常规轰炸。通常 F-105 以 4 机为一组、多批次从 5,000 米左右的高度进入北越(高了不行,无法寻找目标而且受到萨姆-2 导弹的威胁;低了也不行,不但耗油而且地面有大量的高炮),到目标区时下降高度进行轰炸。每架 F-105 携带 8 枚 MK117 750 磅炸弹,有些专门进行空战的 F-105 则携带两个副油箱和数枚导弹,多数时候轰炸编队有“鬼怪”战斗机护航。在轰炸编队进入北越上空时,MiG-17 便会以双机为一组从后下方偷偷摸摸的靠近并选择目标开火。美国人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原来预想中的依靠雷达告警器来显示来自各方位的威胁根本不管用,在越南潮湿的空气中雷达屏幕上往往什么明显的目标也不显示,即使有什么信号也淹没在复杂的地形背景噪声中了;而告警器则要么不叫要么乱叫,有些飞行员干脆把它给关掉了。这时飞行员们开始尝到低阻座舱设计的恶果了:看不到后面 6 点钟方向,他们根本不知道后面有飞机正在攻击。专门护航的“鬼怪”战斗机并不好到哪里去,前座的飞行员根本看不到后面,倒是雷达操纵员有时候能发现来袭的米格。根据战后的统计,在“鬼怪”进行的格斗中大约有 40% 的敌机是由后方的雷达操纵员发现的。

  MiG-17 是一种老式喷气战斗机,前身是朝鲜战争中声名显赫的 MiG-15。与 MiG-15 相比 MiG-17 的速度更快,同时保留了 MiG-15 的一些优点,比如轻巧灵活。MiG-17 的翼载荷比当时的美国战斗机都要小,而且这种老式飞机并不追求高速飞行能力,因此其盘旋性能非常优秀,足以在俗称“狗斗”(Dog Fight)的近距格斗中占据优势。对于美国飞机来说,MiG-17 的个头很小,加上多从后方过来,通常很难发现,一旦被其逼近,则会陷入格斗中,攻击/轰炸机必须投放掉炸弹以提高飞行性能,这是美国飞机最不愿意的。MiG-17 在低速时非常灵活,经常有“鬼怪”飞行员发现在自己从后方靠近 MiG-17 并准备用导弹进行攻击时,MiG-17 会陡然拉起,然后以快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做一个筋斗绕至自己的后方并用机炮开始攻击。“鬼怪”都没有机炮,一旦 MiG-17 靠的太近则导弹都无法使用,因此“鬼怪”飞行员必须注意控制速度,以保证和米格的距离;而导弹也很难锁定这种灵活的小飞机。F-105 虽然有一门“火神”机炮,但是一方面 F-105 太笨重,盘旋性能远不及 MiG-17;另一方面 F-105 通常执行攻击任务,平显上的武器操作状态通常打在空地模式,一旦碰上敌机往往来不及切换到空空模式(操作比较麻烦,那时候美国战斗机的通病),因此在与 MiG-17 的交锋中吃尽了亏,有不少 F-105 对 MiG-17 的击落纪录是飞行员靠肉眼估算提前量击落的,但是大量的 F-105 则丧生于 MiG-17 的 3 门机炮之下。唯一表现尚可的是美国海军的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这种飞机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要用机炮交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飞行员的训练上看都是最适合于和米格进行格斗的机种。事实上 F-8 的飞行员从来就是飞行员里最骄傲的一群,他们认为他们的空战技术是所有军种里最高的。不过 F-8 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盘旋性能并不比 MiG-17 好,而且有个很糟糕的毛病:机炮故障率太多,往往一次空战没完四门机炮就都不响了。F-8 没能改变战争初期美国战斗机吃亏的状况。

  MiG-17 不能携带导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它的威胁程度,美国飞机有时候会干脆扔掉炸弹然后逃跑,因为美国飞机速度快,所以 MiG-17 往往追不上逃走的美机。一旦美机陷入和 MiG-17 的近战,那么 MiG-17 则会逐渐降低高度和速度,使美国战斗机进入飞行性能低下的区域并与其进行盘旋占位,然后用 2 门 23mm 和 1 门 37mm 机炮对其进行攻击。37mm 炮弹威力巨大,通常命中一发便能摧毁一架战斗机,而且 37mm 炮比美国的 20mm“火神”机炮射程远,因此美国飞行员戏称 MiG-17 常能捡一个“金娃娃”,指 MiG-17 即使从远处随便打一炮就可能捡个大便宜。不过虽然 MiG-17 的炮弹火力比美国战斗机强,但是携弹量有限,通常只能做 2-3 次射击,加上 MiG-17 油料有限,所以一般也不可能长时间作战,一次袭击未果便也只能返航,有很多美国飞行员在被 MiG-17 咬住觉得已经没有希望逃脱的时刻却发现米格突然自行消失了。

  针对米格带来的种种麻烦,美国空军在开战后不久便开始着手一项名为“鸡毛掸子”的训练计划,其目的是寻找一套在空战中对付米格机、尤其是 MiG-17 的行之有效的战术。由于没有 MiG-17 飞机,空军用性能相近的 F-86F 战斗机代替 MiG-17 与现役战斗机进行对抗。到 1966 年中“鸡毛掸子I”行动结束,不久后又展开了“鸡毛掸子 II”行动,在这期间不断有前线空战的最新信息传来对一些逐渐形成的战术进行补充。美国人终于发现了 MiG-17 的弱点:爬升能力不佳。于是前线的飞行员们都学会了如何对付 MiG-17:遇到 MiG-17 千万不要与其盘旋,应该立刻爬升。如果 MiG-17 跟上来,那么它会比任何一种美国战斗机都先到达失速临界,此时的米格速度接近 0,在空中动弹不得,那么美国战斗机则可以滚转然后俯冲加速并对 MiG-17 进行反咬,这时的 MiG-17 就如同树林子里的火鸡一样等着你去打了。到了 1967 年底,就连笨重的 F-105 也能击落 MiG-17 了,最糟的情况也不过是扔掉炸弹爬升然后逃走。

  1966 年美国从以色列得到了一架叙利亚叛逃的 MiG-17,美国海、空军如获至宝,立刻开始派自己的试飞员试飞 MiG-17 战斗机。试飞的结论是:这是一架非常具有威胁性的飞机,但也存在很多缺点。加力燃烧器使得 MiG-17 拥有比美国战斗机都好的转弯率,但是 MiG-17 开加力的时间不能超过 3 分钟,甚至发动机处于最大军用推力的时间也不能超过 5 分钟。在中低空时,如果速度过高,那么 MiG-17 会出现不可控制的滚转现象;另外,如果 MiG-17 做大于 3.5G 过载的机动,那么机体会沿纵向颤振和俯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 MiG-17 的射击动作。MiG-17 的火力可谓强大,而且飞行员的观察视野非常好,这对以机炮为主的战斗机而言非常重要,同时也让企图从背后偷袭的美国战斗机很难得逞。试飞过 MiG-17 的飞行员告诫在越南的同行:“避免进入 MiG-17 机头前方 50,000 英尺内的‘射击区’,否则 MiG-17 的 37mm 炮会捡个金娃娃。”不过 MiG-17 的机炮系统在高速时效率很低,因此 MiG-17 面对高速飞行的美机往往缺乏攻击的机会,这是美国飞行员们经常感谢上帝的一件事情。

  MiG-17 并未就此消失,越南飞行员们在战术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不盲目跟随美国战斗机爬升,而是尽量诱使美国飞机进入低空并且与之水平盘旋。在目标的选择上也有所变化,主要寻找那些执行完任务返航的飞机,这些飞机油料所剩无几,通常会心慌意乱尽量脱离战斗,这就给了 MiG-17 机会。
沉帖要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