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救生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19:57
不知哪位还有更多资料和图片?

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救生艇1988年投入使用。这艘深潜救生艇长15米,排水量35吨,最大下潜深度600米,可容纳4名艇员。每次对口救生人数为22人;在水下220米内可以开舱湿救6名人员。因艇上新设备了电视声成像声纳、定位声纳以及机械手等设备,所以它还能兼顾海洋调查和海底勘探等任务。
在此之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成功“海人”1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200米。1986年,上海交大与加拿大国际潜艇工程公司携手研制出两种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给上海救捞公司试用,救捞结果反映良好。不知哪位还有更多资料和图片?

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救生艇1988年投入使用。这艘深潜救生艇长15米,排水量35吨,最大下潜深度600米,可容纳4名艇员。每次对口救生人数为22人;在水下220米内可以开舱湿救6名人员。因艇上新设备了电视声成像声纳、定位声纳以及机械手等设备,所以它还能兼顾海洋调查和海底勘探等任务。
在此之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成功“海人”1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200米。1986年,上海交大与加拿大国际潜艇工程公司携手研制出两种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给上海救捞公司试用,救捞结果反映良好。
中国"蛙人"将潜7000米深海,可到达全球99.8%洋底

    在山东青岛开展的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将于近日公布结果。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在青岛开展下水深潜试验,届时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研制潜水器,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越6500米纪录,可到达全球99.8%洋底
    据《青岛早报》报道,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潜水器长8米、高3.4米、宽3米,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10吨的重量。
    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过6500米。中国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到达世界99.8%的洋底。

    容纳3名科研人员,5小时下潜7000米
    据《北京日报》报道,海洋探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且海底能见度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人体和普通设备都很难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沉船打捞、光缆铺设、资源勘探等工作。于是,科学家把海洋探索的重任托付在载人潜水器上。
    我国的潜水器外观近似一椭圆形球体,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是一个密闭的玻璃,潜水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里看到外面的世界。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7000米深度约需5小时,整个作业时长可达12小时。这种潜水器将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

    安保系统学“神六”,潜航员安全万无一失
    “7000米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工程师崔维成说:“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超深度载人深潜器,项目组对于潜航员的人身安全也予以充分考虑。在设计载人部分时,我们与负责‘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潜水器的载人球壳是钛合金的,其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潜航员应是科学家,选拔规格可比航天员
    我国从去年开始公开选拔潜航员,选拔规格可比航天员。潜水器潜航员对潜水器的结构、设备、操控和水下情况都要比乘员科学家熟悉。潜航员应该是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是一名科学家,而不仅是普通潜艇的驾驶员。潜航员主要的工作,是在深海环境下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能够熟练操纵潜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业,同时还要肩负起导航、通讯、轮机、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

    中国潜水器进化史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研制载人救生潜水器。典型代表是7103潜水艇,它下潜深度达300米。80年代中,我国开始研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典型代表是QSZ单人常压潜水器。80年代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研制出8A4水下机器人。它是一台以军用援潜救生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具有局部智能的、无人缆控作业型水下机器人。90年代,我国深潜器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1995年10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6000米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成功地下潜到5300米。2006年3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了“混合型水下机器人(ARV)”,可在大范围、大深度和复杂海洋环境下进行深海资源调查。200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下水探秘海底世界。

    来源:中国船舶信息中心
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与开发


崔维成
  周驰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本次节目的主持人周驰,我们会通过校园网络倾听各位专家的报告,真正做到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今天特别请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与开发。 请允许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崔维成教授。崔维成,1986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土木系结构可靠性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0年2月至1993年1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航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2月至1999年3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的技术与行政职务有: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所专业主任工程师,研究实验部主任,中国船舶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副总工程师。其间,1997年1月至1997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访问教授。1999年4月被教育部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10月,因工作需要,重新调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任所长。目前正在从事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
  他主持完成了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担任多本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办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站,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崔维成教授。
  崔维成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做报告,介绍一下目前我正在从事的工作,以及它的研究背景。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与开发。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时间还很短,实际上是去年10月份调回研究中心才开始的,这是个国家重大的背景项目,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的情况,等会儿可能会有提问,很专业的问题我可能不会回答的很透彻,将作为我今后研究的一个考虑。
  我们大家可能还清楚地记得在今年5月初,我们国家海军的一艘常规潜艇,361号潜艇,在内长山以东中国领海进行训练时,因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难。这是361潜艇的照片。361潜艇系“明”级潜艇,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这种艇在我们拥有的数量较多,共15艘,失事的361号潜艇是由江南厂建造的。潜艇失事在我们国家是第二次,第一次是50年代后期,在一次军事演习时,发生潜艇与水面潜艇相撞,潜艇上仅有一人逃生,但是最后还是死掉了,总共有30多人遇难。说起潜艇失事,大家肯定还记得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时沉没,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今天我主要讲潜水器,实际上各种各样的运载器,是打捞救生必不可少的工具。潜水器大概可以分成四类:缆控无人深潜器,简称ROV,可以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长时间、大功率的水下作业。深海拖曳测绘系统,简称TMS,由母船拖曳航行,特别适用于拖带水声装置进行全局性大面积的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无人无缆自治深潜器,又称自治水下机器人,简称AUV, 可以水下预编程航行,特别适用于区域性详细勘查。载人深潜器,简称HOV,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这里是一张四种类型水下深潜器的效果图。今天我实际上只讲四种里面的一种,就是深海载人潜水器。
  我今天分为四个方面讲,首先进一步讲载人潜水器与水下机器人的区别,因为很多同学对水下机器人比较熟悉;第二是我们国家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是对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最后介绍我们国家研究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目标,以及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这样的潜水器,对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
  在讲载人潜水器与水下机器人的区别之前,先介绍一下深海运载器的定义,它是运载各种电子装置、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的勘探和科学考察和开发作业的装备,它是人类能实现开发深海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深海运载器从大的角度分为载人和无人两大类。一般无人潜水器俗称水下机器人,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带缆、海底爬行、拖航和无缆四类;所有带缆自由航行潜水器90%是用于完成观察和视像摄影的记录工作,操作任务的比重逐步在提高。载人潜水器是指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同时人也可以参与操作与驾驶的潜水器。载人潜水器也可以分为三大类,系缆潜水器,浮力舱式潜水器和自由自航潜水器三种。目前大多数载人潜水器属于自由自航式潜水器,它自带能源,在水面和水下有多个自由度的机动能力。它主要用于海洋开发的勘探测绘和采样、施工期间的水下交通、基地人员的补给、水下系统装置的安装与检修等。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海底军事基地仓库建设服务,担负勘探、施工、人员输送以及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等工作,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救捞等任务。
  有关载人潜水器与无人潜水器谁优谁劣一直是争议的话题,我这里有有关两种潜水器用途的统计资料。为了对二十一世纪的深海装备做出发展规划,1997年由美国海洋科学界的一些领导们组成的深海科学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受美国海军研究局的委托,对美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106位专家进行了咨询调查,就是有关载人和无人的调查,在这里面我给出两个调查的结果。
  第一是关于在深度大于4500米,对不同类型的潜水器所需要的程度统计,认为载人潜水器很需要的占用的比例是52%,认为一般是24%,认为不需要是24%;对于无人的潜水器认为很重要占32%,一般是21%,不需要是47%,这是对比较深的深海而言。
  第二是采用载人潜水器完成不同深度科学研究的重要程度统计,在1500米至3000米认为载人潜水器很重要是89%,在3000至4500米认为很重要是85%,在4500至6000米认为很重要的是56%,从这两个表可以看出,载人潜水器在科学家心里认为还是很需要的。
  应该说无人和载人都各有特点,无人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修方便以及无人员生命危险等优点,所以从1975年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海洋开发领域很有前景。目前,ROV下潜深度已超过10000米,怎么提高ROV的作业能力是一个关键。
  但尽管无人遥控潜水器发展很快,至今为止,载人潜水器的作用仍是其它无人潜水器所无法替代的,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深海取样和测绘平台。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要求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联合使用,其经济性最好。因此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载人和无人潜水器技术将会共存,并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下面我再介绍在我们国家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各种用途、各种类型的深海潜水器不断问世,并在深海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深海生物基因研究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工作,但人类对浩瀚的海洋仍只认识了一小部分。因此海洋科学家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取样、测绘等作业,能在事先了解不够的复杂环境中获得创造性成果。
  特别是在复杂和恶劣的深海环境里进行观察和作业时,海洋科学家在深海现场直接观察,凭借专家的经验,将捕捉到的水下实际信息及时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迅速得出准确的处理意见或创造性的决策,操作机械手进行有效的水下作业,这只能通过载人潜水器来实现,是其他无人潜水器所难以替代的。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来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科研成果。归纳起来,在热液硫化物矿方面,1986年美国科学 家乘坐阿尔文号,在大西洋发现了TAG热液源;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以和平号命名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中部水域发现了又一个新的热液场--罗加乔夫热液场。另外还有一个例子,1995年俄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描述了用目测观察到的椎型“烟囱”类热液矿喷口情景。
在深海生物基因方面,1992年日本科学家乘坐Shinkai6500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鸟岛海域4146米深处发现古鲸遗骨及22块古鲸骨上附有寄生的小贝和深海虾群。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的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典型生物群。1995年美、日共同对大西洋、太平洋深海调查中,在奥尻岛海域发现日本海的深海系化学合成生物群。
  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乘坐Shinkai6500号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并对北海道西南海区1993年地震引起的海啸和海底扰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在深海打捞方面,1966年,美国ALVIN号与ROV联合作业,在西班牙的海域打捞出美军失落的氢弹(914米)。第二个例子是1986年2月,美国挑战者号宇航飞机失事,动用了三条载人潜水器和其它无人潜水器,回收了50吨的废片与残骸。1989年,前苏联核潜艇“ 共青团员”号失事沉没。MIR取得了海底沉积物样品,测量了环境水域的放射性剂量,并对艏部进行了密封作业以防止核泄漏。(1860米)
  下面我再讲一下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紧迫性。
  21世纪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问题是海洋高技术问题,象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一样,海洋高技术尤其是深海高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型的深海载人运载器技术就是海洋运载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深海高技术发展的前沿。
  (1)占领海洋资源、赢得世界“ 蓝色圈地运动”竞争的需要
  约占地球表面积49%、被认为“ 海洋公土”的国际海底区域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地理单元; 深海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圈占已在进行;制订有关勘探开发富钴结壳与热液硫化物的规章制度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赢得“蓝色圈地”的胜利就必须依靠深海高技术、依靠深海运载器技术。
  这是49%公海面积的示意图,绝大部分水深都是7000米以内,是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最近即将出台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文件“勘探开发热液硫化物和钴结壳的规定”明确指出,进行热液硫化物矿区详细测绘和精确小范围取样(包括在黑色烟囱处热液取样),需要采用深海载人潜水器。进行富钴结壳矿区小范围地貌观察和取样,需要采用深海载人潜水器。
  因此,在我们国家,立即着手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以赢得蓝色圈地运动的胜利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不仅具有迫切性而且具有更重要的前瞻性,是造福后代子孙的大事,战略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国外的情况。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他们通过深海载人技术已经在蓝色圈地中获得了胜利。另外我们国家也有一些背景,首先就是中俄合作的一些背景,这项工作曾经得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大力的支持,有一个参赞曾写过《俄罗斯高技术研究动向以及中俄大洋合作的思考》调研报告,提出在我们国家发展深海技术的必要性;我们国家的一些研究所与俄罗斯的研究院所接触,认为合作的可能性存在,而且提出三种可能的模式,就是联合研制,联合设计以及派遣顾问。俄罗斯先进的技术目前掌握在一大批老专家、技术人员的手里,他们也面临青黄不接,因此抓紧利用这样的有利时机为我们国家所用,当前应该是非常好的机遇。
  有关对海洋开发,实际上周边国家也非常重视,韩国计划在今后6至9年由釜山玉浦船厂开发载人潜水器;还有印度在在1981年就成立国家海洋发展局,其主要任务是海洋生物开发、深海矿产资源评估,并发展与之相应的深潜器、海洋数据采集系统、集矿机和定位系统等。
  第二是保护我国海洋国土和资源的需要。 我国管辖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达300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深海技术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维护海洋主权的力度;发展大深度载人深潜器是保卫我国海洋国土和资源斗争的迫切需要。
  第三是前沿科学与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中科院提出上天、下地、入海的口号,包括中脊及其热液作用研究领域,海沟—板块俯冲带研究领域,边缘海内的深部过程研究领域等,因此需要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
  另外是深海生物和基因研究领域。据研究表明,地球上约85%的物种,生活在海洋,不少物种甚至能生活在深海高压、缺氧、高温的恶劣环境中。利用深海载人潜水器,科学家可以进入海洋深处进行研究,并对深海生物基因在保温、保压条件下取样、采集和分析,或在现场环境进行培育。在目前越演越烈的争夺海洋物种基因、瓜分海洋这一人类最后一块共同领域的争斗中,深海载人潜水器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五洋”与“上九天” 中前者梦想的实现。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稳步提高的需要 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是弥补陆地资源不足、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我国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高度关注的政治需要;我国全面介入国际海底管理局有关机构,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际机构积极参加国际与海底区域事务的外交需要;打破西方国家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 我国将成为第三个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也应该成为少数几个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对我国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的辐射作用。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涉及冶金、机械、船舶制造、水下定位和通讯、材料、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推动深海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海洋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基因应用研究、乃至军工技术的大发展,促进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
  另外对我国过领域工程技术发展的辐射作用。因为深海载人潜水器面积还是比较宽,可以机械、船舶制造、水下定位和通讯、材料、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代表着深海高技术的领域的最前沿,因此深一步研制可以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国外发展概况
  实际上较早的载人潜水器是1929年,有一个潜水球,可以到300米深,以后各个国家陆陆续续开发出了不少潜水器,1964年美国阿尔文号到1500米;法国西亚纳号3000米;法国85年研制出6000米“NAUTILE”,以及前苏联和平一号、和平二号,目前最深的是日本深海6500,是89年研制成功的。
  归纳起来,应该说在50年代以前,载人潜水器基本上是无动力自浮式潜器;60年代开始动力推进式潜水器占主导地位。
  人类挑战海洋极限是在60年代初期完成,美国两个科学家乘坐载人深潜器到达了太平洋10913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到了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研制了世界著名的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运载器在九十年代中,充分显示了科学家能亲临深海现场进行直接观察和勘察的优越性。
  下面我对5艘6000米深海潜水器做一个介绍。这是法国鹦鹉螺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它可以在水下作业时间达到5个小时,可以进行多种海底样品的采集和其他作业的任务;鹦鹉螺号已经下潜过七百多次,已经完成了多个任务,包括搜索沉船;这是前苏联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照片;这是俄罗斯和芬兰联合研制的,带有十二套检测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貌设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源比较充足,它可以在水下17至20个小时,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进行过22次科学技术的考察,调查和取样海底热液硫化物矿、深海生物及浮游生物、海中山脊水温场的测量;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核辐射的考察、Titanic号沉船的水下摄影。
  日本深海6500号,是目前深度最大的载人潜水器,装有三维成像等先进的研究观察装置,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已下潜了四百余次。已完成调查锰结核、热液矿床、钴积壳,水深达6500米海洋的斜坡和大断层,从地球物理角度对日本岛礁沿线所出现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
  美国拥有载人运载器比较早的,64年就建立了Alvin号,工作深度为2000米,1974年改装后,工作深度达到4500米,这是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进行3000多次的深海科学考察,1968还建造了26吨的海涯号,但是已经停用了。
  总的来说,国外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发展是这样的,从20世纪40年代的浅海潜器开始,发展到今天先进的6000米级深海潜器,装备重量由大到小,从180吨到19吨;工作深度由浅到深,从100米至1000米至3000米至6000米。目前,美、俄等仍在筹建新型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以期保持和扩大在海洋领域高技术的优势,确保其在海洋的巨额经济利益。
  俄罗斯在载人潜水器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九十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两个6000米深海潜水器,一个是俄罗斯号,一个是领事号,由于缺乏经费,领事号完工期被拖延。这是俄罗斯号深海载人运载器的结构图。
  美国在过去二十年,基本上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到了近期根据调查,特别是阿尔文号即将面临“退役”,他们正在为了继续保证深海研究领域的优势,准备建造一艘新的6000米级的潜水器。当初美国曾准备改造海涯号和阿尔文号,但经过反复论证,搞一艘新的潜水器更加合理,因此Woods Hole研究所做出了建造一条新的6000米载人运载器的决定,预计2004年底完工。
  下面我对国内发展现状做一个介绍。
  我国在近十几年来,对各类潜水器技术的探索、研究、试验,开发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借助863计划、预研计划、大洋协会设备发展计划和海司航保部防救装备研制计划,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都组建了专门研究机构。
  国内已成功地研制了6000米无人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7B8军用水下机器人、捞雷潜器、常压潜水装具、灭雷潜器、移动式救生钟和7103深潜救生艇等;诸多技术方面都已取得实用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路径规划、动力定位、光学/声学图象识别及导引、力感机械手等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已基本具备研制各种潜水器的能力。
这是我们国家研制的8A4缆控水下机器人的照片,这是702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于1995年联合研制成功的,到目前为止是功率最大、作业能力最强的缆控水下机器人,能够完成水下设备的检测,不明危险区域的搜寻等等。
  这是RECON IV缆控无人水下机器人, 是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的。
  这是QSZ-I型常压潜水装具。这是702所于1987年研制的。它使潜水员不需加压而在常压的环境下潜至水下300米。潜水员可依靠自身的体力在水下着地移位。由于潜水装具的手、脚等关节都是可活动的,所以潜水员既可以直接进行水下观察,也可以用两手的夹持器及专用工具在水下进行作业。
  这是QSZ-II型常压潜水装具。这是七O二所在原QSZ-Ⅰ常压潜水装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研制成功的第二代常压潜水装具。于1992年完成。它主要是增加了四个螺旋桨推进器,水下电视和传感器等,并改善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使潜水员在水下的活动更加方便、快捷,潜水员在水下的活动半径可达50米。工作深度也是300米。它既可用作观察型载人潜器,也可用作观察型ROV。
  这是捞雷潜器,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701所联合研制的。
  该这是7103救生艇,该艇是上海交大、701所和武昌船厂联合研制的国内首条载人潜水器,长15米,重35吨,于1987年交付部队使用,1994~1996年进行了修理和现代化改装,加装了四自由度动力定位和集中控制与显示系统。从7103艇完善改装后的技术状态来看,该艇的设计救生深度可以满足我国潜艇极限深度的救生要求,新加装的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使该艇的操纵与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强度大大提高。在海流小于1.5节,水中能见度大于0.5米,失事潜艇没有大的纵横倾的情况下,7103艇可以进行对口干救。但由于7103艇是从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科研首艇,该艇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侧推能力低、横倾能力严重不足、对口救生系统不完善、缺乏水中直观观察手段(没有大的观察窗)、可靠性差等,使该艇对实际使用条件有较多的限制,尚不能形成战斗力。
  这是移动式救生钟,这是702所研制的目前我国最新的援潜救生装备之一。工作深度为200米。主要用于对失事潜艇内的人员实施救生。它可以跟潜艇的救生舱口进行对接,把人员接到救生钟内,然后救至水面船上。该钟有两个特点:1)救生钟下部有可以旋转的转裙,即使潜艇坐沉海底有倾斜,也仍然能实现对接。2)该钟还装有矢量布置的推力器,对口时还能提高抗流,目前正在青岛海域进行海试。
  探索者号 无人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这是在863-512主题支持下的首项工作深度为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702所承担的总布置和载体系统也是国内首次自行研制。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台机器人具有性能良好的水下搜索和勘查的执行机构,并为下一阶段中俄联合研制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积累了实践经验,提供了合作的技术基础 。
  CR-01A 无人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这是在863-512主题支持下的一项重点任务。702所还是负责总布置和载体系统的研制,包括阻力与推进系统、操纵性、结构等工作。在“CR-01”上,七O二所率先提出的低阻线型和高效艉推进器的优化、艏部槽道单向推力器的首次应用等,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863专家组和俄方合作专家的肯定。1995年该机器人在5300米深的洋底,成功地观察到锰结核的情况,并拍摄到了清晰的照片。
 “CR-02”自治水下机器人。这是在“CR-0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而研制的自治水下机器人。在“CR-02”上,七O二所开创性地提出并研制了对转槽道推力器,使得“CR-02”在仍采用原转速控制硬件的基础上,不增加总长的条件下大大提高其垂直面内的机动能力,为机器人的爬坡创造了条件。现在“CR-02”已完成海试,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大洋一号”上进行深海环境的勘察与测绘。
  这是我们国家研制的7B8军用智能机器人,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成功的。主尺度:4.33米X1.27米X1.76米,重1.69吨,工作深度为100米,于2000年成功演示了自主目标搜索、自主模拟作业等功能。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199年研制成功的深海拖曳测绘系统,它在太平洋C-C区海底多金属结核矿的勘查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副照片是702所主持或参与研制的各类潜水器。
  下面我在归纳一下我们国家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第一是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适应的环境主要是6000米深平坦地形的锰结合矿区,作业内容主要是声学、光学和水文测量;第二缆控水下机器人技术已较成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主要是为海洋石油勘探服务,故其工作深度限600米以浅。第三是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虽起步较早,但自八十年代后期起大量人力和物力集中在缆控和自治水下机器人。
  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们国家现在正在研制的深海载人运载器的研究目标以及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思路。
  它的研制目标是这样的:根据中国大洋协会勘查锰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矿硫化物和深海生物等资源的计划目标及要求: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一台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集成起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使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向世界展示我国科学技术的实力。这台潜水器将在21世纪我国研究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深海载人运载器的主要使命,(1)能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执行各种使命任务;(2)对热液喷口烟囱周围的水域进行温度测量;(3)对锰结核、钴结壳勘察、配有携带微型潜钻进行取芯作业;(4)对锰结核、沉积物、硫化物、深海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定点取样;(5)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等科学考察;(6)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调查;(7)地球和人类生命起源科学研究。(8)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它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高难度作业;(9)大深度洋底国防光缆铺设及其他军事领域应用。就是基本上能够完成国外现有的载人潜水器能够完成的各种使命。
  根据这个要求的使命任务以及总体的技术指标,我们可以归纳成四个大的亮点:
  第一,要求具备国际上同类载人潜水器最大的工作深度;第二针对作业目标具有稳定的悬停就位能力;第三能够进行实时高速传输图象和语言及及探测海底小目标的能力;第四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完成潜钻取芯和保真取样的能力,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所以五个重大的关键性能。根据进一步的细化分析,提出需要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重点关键技术:
  第一是海水的密封和结构强度技术;第二是载体机动性与控制技术;第三是远距离大数据量水声通信技术、高分辨率波束形成技术;第四是无源保真小型化采样工具技术;第五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可靠技术。对这五个重点关键技术进行分解的话,可以分为11个子项和分系统,这和其他国家不一致,是根据我国承担任务的几个单位的特点而决定的。第一是总体性能和总布置;第二是载体结构;第三是舾装;第四是压载与纵倾调节系统;第五是推进系统,第六是电力与配电系统;第七是观导与控制系统;第八是声学系统,第九是液压与作业系统,第十是生命支持系统,第十一是潜浮与应急抛载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四个准则,第一是载体的性能与作业要求一体化准则;第二是技术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统一化准则;第三是技术要素规范化准则;第四结构分快化,功能模块化统一的准则。
  那么在我们研制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方面,主要的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是这样的。第一是小体积密度钛合金厚球壳设计,加工技术;比重为0.55—0.6的大深度深海使用的浮力材料技术,目前国内没有解决能力,主要是依赖国际合作;第三是大深度密封技术,主要是国内技术的储备进行自主开发研究。潜水器六个自由度的机动性能以及高精度的非线性控制技术,在我们研究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这个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演练,把现有的技术进一步开发,就可以用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上。第三要解决就是远距离大数据量的水声通信技术和高分辨率的水声波束形成技术;第四是无动力源、保温保压的热液取样器技术;小型化的深海潜钻技术,潜水器性能与作业能力匹配技术,主要是消化国外的技术进行自行研制;最后就是将所有的部件进行系统的集成,使得总布置优化,这是我们解决的关键技术,这也是依靠我们国内自己的技术储备来解决。
  在研制载人潜水器里面最核心的因为有人,因此安全可靠是非常关键,怎么样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可靠技术,也是非常核心的技术。那么在我们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能够保证提供一套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统,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各系统安全可靠技术。主要是几个方面:第一是保证载人球壳在深海里面绝对的安全性,我们现在在设计过程中,有充分的余量,同时考虑加工工艺有严格的要求;另外在设计制造完毕以后,还要对大载人球壳在压力筒可以做到7700米(1.1倍)的打压,考核一定的时间,保证绝对的安全性;第二个安全性,就是在发生小的故障的时候,保证潜水器能够浮上来,可以有多种抛载的方式,每一套抛载的系统都采用冗余设计,因此能够在发生故障的时候,绝对能够浮上来,有了这两点基本上能够保证安全可靠的使用。在研制过程中,几个研制单位都通过ISO9000认证体系,因此所有的研制工作,必须在质量保证体系下开展工作。
  前面实际上已经讲过了,研制这样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对我们国家许多的领域都有辐射的作用,第一研究这样的潜水器,对我们冶金、机械、船舶制造、水下定位和通讯、材料、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都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做;第二就是有了深海载人潜水器,可以推动深海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海洋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基因应用研究,乃至军工技术的的大发展,促进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发展这样的潜水器并不是孤立的事情,应该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周驰 感谢崔教授给我们精采的报告,从潜艇的失事到圈地运动,我们看到更深远的含义,那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同学,也有很多老师他们正在积极的关注和关心我们的报告,也提出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提问和回答的阶段。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想请教崔教授的是,刚刚在您的报告中提到的蓝色圈地运动,还是权益争夺的问题,是否可以更加详细解释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崔维成 大家知道,占地球表面积71%的是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人类赖于生存的丰富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根据现在的国际海洋法,位于国家管辖海域之外的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这一区域及其蕴藏的丰富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
  国际海底区域作为最大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是21世纪国际争夺区域资源的重要焦点。
  目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圈占已经进行,并迅速转向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和生物基因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制订勘探开发富钴结壳与热液硫化物的规章制度,最近已提出了先期文件,其中第6点和第8点中明确指出:进行热液硫化物矿区特定海底场所详细测绘,精确小范围取样(包括在黑烟冒出的热液处的取样)以及对富钴结壳矿区小范围地貌视察和取样,都需要采用深海载人潜水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控制和占有这些资源的各种措施列入国家的发展计划,同时加紧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和开发,等待着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和开采的国际公约的出台,以期抢先获得“蓝色公土”的占有权,因此,快速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能够赢得这场世界“蓝色圈地运动”的胜利,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手段。
  周驰
  感谢崔教授的讲解,的确是对我们子孙后代非常举足轻重的事情。接下来请你讲一讲目前我国在载人潜水器中取得重大的突破,几大难点有哪些?
  崔维成
  在我的报告中以及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已经讲了,根据形势的需要,我国需要发展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但我国目前的水平只到达600米,与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6500米)的差距很大,日本在开发“深海6500”时,先搞了一个中间艇“深海2000”,而我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因此,技术上所遇到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其中,  最主要的几个难关就是:
  (1)小体积密度钛合金厚球壳设计、加工技术;目前国内只能焊接壁厚50毫米左右的球壳;而我们需要进行100多毫米厚壳的焊接。
  (2)比重为0.55~0.6的大深度深海使用的浮力材料技术。载人潜水器需要有固体浮力材料提供正浮力,比重越小,提供的浮力越多,但同时要求它能耐压,吸水性小,可机加工,这种材料在国内目前没有;
  (3) 大深度密封技术,对于载人潜水器来说,需要有许多耐压壳体,其密封性能非常重要,一旦载人球壳进水,就会危及生命。
  (4)高压海水泵,载人潜水器上浮下潜过程中浮力的调节采用一个可调压载水舱,需要经常不断地把海水打进打出,这是通过高压海水泵来实现的,目前能够在很大深度上工作的高压海水泵国内还没有。
以上四项技术主要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当然还有其它许多设备也需要从国外采购,但相比之下较容易。另外一个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总装集成,如何把这些设备安装成功能协调安全可靠的产品非常关键,也非常难,因为过去没有经验。这就是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以及大量的模型试验来实现的。
  周驰
  在载人潜水器的安全性、可靠性的方面,在报告和回答中反复强调钛合金的球壳的问题,那么这个材料是用什么做的,这个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崔维成
  深潜器目前耐压结构有两种材料,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是马氏体钢,其他都是钛合金,最新的技术也有用陶瓷复合材料等,但是我们这次还是选用性能比较稳定的钛合金进行加工制造,那么这是主体的结构材料,还有一些材料,包括轻外壳,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等。
  周驰
  在您的报告中,还有两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专业名词,一个是富钴结壳,另一个是深海生物资源,请问对人类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崔维成
  富钴结壳,是丰富的钴结壳的意思。大洋富钴结壳是一种主要赋存在太平洋底形似“圆台”的海山斜坡上,水深1000米~3500米,颜色似煤,形状为板,厚度一般为几毫米至十几厘米。资料显示,富钴结壳金属钴含量可高达2%,是陆地最著名的含钴矿床中含钴量的20倍;贵金属铂含量也相当于地球上地壳含铂量的80倍。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达10亿吨,钴金属量达数百万吨,经济总价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它是目前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
  对于深海生物,早在人类深海下潜的探险过程中,科学家就发现,在深达1万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有生物存在。如今,对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已被国际社会提上了议事日程。研究表明,生活在大洋深处的生物,物种丰富,功能各异,处于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中。在海洋深处的压力、温度和无光照条件下,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生物结构和代谢机制,使体内产生了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实,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嗜碱、耐压、嗜热、嗜冷、抗毒的各种极端酶等,是深海生物资源中最有应用价值的部分,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所在。
  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正在以几十亿美元的规模得到商业利用。利用深海运载器,科学家可以进行热液生物群及深部生物圈研究,并对深海生物基因在保温、保压条件下取样、采集和分析,在现场环境进行培育。在目前越演越烈的争夺海洋物种基因、瓜分海洋这一人类最后一块共同领域的争斗中,深海运载器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我国海洋产业,保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周驰
  下面的问题可能显得比较专业一点,目前的深潜器的作用有哪些?安全性有多高?
  崔维成
  深潜器的作用在报告中已有讲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 运载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地形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2)实施对钴结壳和硫化物的勘查,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并能利用潜钻进行钻取芯样作业;(3)进行热液喷口的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温保压储存样本;(4)有效完成上述环境内对沉积物、浮游生物、吸附在岩石上的生物和微生物的定点采样;(5)运载相关领域科学家亲临海底,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的配套任务;(6)也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包括换能器、声信标及采样器等)、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它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高难度作业。对于载人潜水器,在研制中安全性提到非常高的高度,但是可能有一些小的故障,在研制的过程中都有考虑,既然我们要采取安全第一的思想,一旦有小的故障马上就浮上来,修好再工作。根据国外的深潜器的使用情况,总体上是很安全的。当然安全性也需要有好的维护。
  周驰
  谢谢你。从你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包括研究所,为了准备超越日本6500载人器做了很多的工作。目前我们国家除了准备要超越日本6500载人器的工作,是否还有后续的工作?
  崔维成 我想肯定会有的,什么时候发展载人潜水器和什么时候发展无人潜水器一直有争论,应该是共同配合。作为载人潜水器,我们国家研制开发这样一个潜水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可能投入不会太大,但是要充分利用好,应该有相应配套的无人潜水器,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来,我相信我们国家会高度重视的。
  周驰
  谢谢崔教授。从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你一方面作为船舶研究中心的所长,又作为上海交大的特聘教授,是否从你的角度谈一谈上海交大应该以怎样比较良好的关系进行合作?
  崔维成
  好的。因为我是搞造船的,我自己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认为还是有前景的,现在世界的造船业已经到了东方,现在中韩日 三家的天下,但是跟日本、韩国相比,我们技术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落后重要的原因不是我们搞研究人少,研究水平低,而是现在的体制使得人员没有充分利用,我觉得研究所和高校应该各有侧重点,研究所把成果转化作为重点,应该把新方法、新思想里面好的方面吸收过来,经过理论和试验验证,最后转化成工程上可用的成果形式,应该侧重于成果转化;高校除了培养人才,在新思想、新方法探索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互补性的。目前我觉得有关这方面的互补性发挥不是很好,特别是上海交大和702所互补性就很强,除了已有的船舶水动力学和结构力学方面已有的合作以外,在水下工程,以及高性能船舶研制开发方面,也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回国后先在702所工作,1999年应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初来交大的一个想法,就是作为一个桥梁,推进上海交大和702所更加紧密的合作,这对推进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起的作用更大。
  作为长江学者,学校期望我在提高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地位方面发挥作用。我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来到交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开展工作,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梯队。从我个人的兴趣来说,我是更喜欢搞研究, 但回国后发现国家的最大急需不是搞研究的人,而是管理。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管理,搞研究的人很难开展工作和取得成果,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在702所承担了不少管理工作的原因。作为个人,自己的理想还必须融入到国家的需要中。这次由于工作需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领导希望我回到研究所担负起管理702所的重任。经过考虑, 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希望这次能够真正地促成交大与702所的全面合作, 推动双边的发展,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我回国,也是我为此奋斗一生的目标。
  周驰
  那么我想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方式很多,现在有很新的,也是未来比较主流的方式,就是在招生的时候,那些报考高校,或者是报考高校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候选人,是否也可以报考研究所?
  崔维成
  应该可以,我们所招生研究生是很早的,基本上跟交大一样,是国家第一批招研究生的,但是我们军工体系的研究所能够招研究生的指标非常有限,现在研究所发展,将来的趋势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固定研究人员的编制应该尽量压缩,尽量精炼,流动人员的比例加大,流动人员主要来自于研究生的资源,最近一段时间,高校研究生扩招的生源非常大,科学院系统的很多研究院所基本上做到一比一的程度,所以我们所的发展,也应该吸收更多在读的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我想对研究生的培养以及研究所的发展都是很好的。
  周驰
  对于建造载人潜水器这样的项目,如何用更好的方法保证质量,以
及如何避免相应的风险,是否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崔维成
  国家科技部非常重视,在我们研究的一开始,就马上把应用机制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进行了规划,现在国家分成几个体系,就是研制、水面支持保障、应用机制建立等等,对于应用机制建立这一块国家对深海潜水器应该是非常重视的。作为我们研制的深海潜水器来说,第一我们保证提供的产品是先进可靠的,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应该非常遵从科学,我们采取了所有的措施,对于没有把握的关键技术,都是靠一比一的模型,以及大量的模型实验进行验证,另外有一套严格的研制程序, 因为我们现在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程序来进行的。
  周驰
  在这个提问中也有很多是船舶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他们提出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可能现在国家有重航天,轻海洋,崔老师关于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
  崔维成
  应该说从国家投资的角度来说,搞造船工业的投资比航空航天要少一些,但是实际上现在最近一段时间,国家无论是对海军,造船工业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造船工业它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及是出口大型的产业,在2002年5月份,朱溶基做了一个批示,希望我们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有关部委正在落实,对船舶的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应该给予更大的重视,因此在我们国家,如果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的话,国家的支持会比较大,在我们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周驰
  谢谢您。我们学校的船舶与工程学院,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领域是比较先进的,那么你能不能谈一下我们学校这个专业与国外的研究其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崔维成
  应该说我们学校培养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质量实际上相对来说其是比较高的,因为现在国外总体上来说,造船行业在萎缩,因为刚才我讲了造船行业都到了东方,因此韩国和中国拥有造船专业的学生比较多一些,现在我们通过跟西方国家的对比,我们教育的差距也不能说很大,相比之下,我们学的东西,课时多一些,基础也扎实一些,但是对新的知识教育少一些,还有实用的技术,目前我们毕业的学生到了研究所,到了工厂,一些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比较欠缺一点,以后在提高实用的技术方面还可以做一些改进,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交大的教育还是可以。
  周驰
  就是在课本、知识的更新方面,以及与工程更加相关的一些技术方面更加下一些工夫;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高技术的发展,请问你认为在充满风险和探险的道理上,我们国家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是哪些方面?
  崔维成
  我们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方面很重视,国家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大洋矿产资源学会牵头组织,国内也有相应的研究组织机构,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发展,应该说现在最大的是体制问题,跟其他的发展应该是差不多,就是不同单位的联合,怎么把国内一流的力量组织好。因为搞一个共同的产品,不光是一个单位的产品做好,应该说所有的单位产品质量管理,这是我们面临主要的技术障碍。现在我们国家对一些研究项目总体投资规模也是比较大的,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分配不合理,没有组织更合理的队伍,使得我们研制的成果受到一些影响。
  周驰
  我听说过一些说法,就是对生产效率来说,中国的船厂可能落后于世界上先进的造船国家达到10倍乃至20倍左右,崔教授能否决权从生产模式,或者是物流方面谈谈这20倍究竟差距在哪里?
  崔维成
  刚才主持人说的数据基本上差不多的,我身边正好也有有关的数据,实际上我们国家船舶工业的产量基本上稳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们效率和国外相比来说,应该是低比较多,我们国家人均造船量只有国外的七分之一至十四分之一,用的工时数是日本的5.3倍,我们国家的差距主要是来自这几个方面,就是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比较差,我们承接新的船型,一般都是要引进国外的图纸;第二我们生产规模和生产装备水平之间不协调,我们现在制船规模的装备比较大,但是先进的装备比较少;第三我们国家的弱点就是我们重视船体建造,但是忽视设备,我们依赖国外的进口,使得很多利润被分走。第四我们产品结构不太合理,我们造的都是低附加值的船舶;第五我们生产集中比较差,现在国内的船厂比较多,很分散,而且内部有恶性竞争,这些因素导致我们整个的生产效率都比较低。
  周驰
  谢谢您。接下来一个问题是流体技术在深海开发应用方面的前景如何?
  崔维成
  真正搞一个任何工程的项目,包括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工程,包括海洋工程,这里面流体结构所有的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像我们搞载人潜水器的话,那里面线型优化,怎么使上浮下潜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等实用技术非常关键就是要对流体技术非常好,对机动性、操纵性、阻力以及运动的舒适性等,都是靠流体知识进行保障,因此在这些工程方面,特别是海洋工程方面,都是结构和水的体系,因此流体力学是非常有用的。
  周驰
  也给我们学流体的同学增加了信心。有一位同学说了他的经历,就是在他本科的时期,在12月份曾经做过大型国际会议的翻译,在此之前接触荷兰的船舶软件供应商,也陪他到了国内的船舶厂进行勘探,因为要找代理商,他说观察很多中国船厂,荷兰商人得出说中国船厂更多像装备厂,不像船厂,就是很多零件都是船厂自己制造,使得船厂非常庞大,人数众多,他说在荷兰或者是西欧国家,船厂应该是把很多资料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机构,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崔维成
  刚才讲到我们国家船厂生产效率比较低,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程度非常低,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就是反映我们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具体的体现。现在设计阶段到建造阶段,以及整个管理过程中,现在怎么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目前非常差。因为如果说高度信息化的话,分工更加合理,现在很多船厂合起来,这个部件在这个地方造,那个部件在那个地方造,但是现在船厂是自己造零件,而且信息共享还是比较差,因此怎么样来提高我们信息的共享程度,现在是我们船厂改造里面重要的任务。实际上现在有一些船厂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工作,比如说外高桥,他们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南通的中远川旗船厂,是我们国内船厂学习的楷模。
  周驰
  那么您以一个在这方面的专家身份,或者是船舶科学研究所的所长的身份,你谈一谈对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未来的一个展望。
  崔维成
  好的。现在我们国家刚才说了,从总体产量角度我们是稳居第三位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希望要做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因此我们怎么发展船舶科学,通过自治开发的瓶颈,用信息化的技术改造更新新船舶的技术,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在十年或者是更多的时间里面,使我国国力超过韩国,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战略目标。对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国家领导已经有所认识,前面讲到朱总理的批示,我们以朱总理的批示为起点,我们很多新的研究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我估计在今后五至十年我们中国造船业会出现比较大的飞跃;
第二我们国家重视以后,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改造,船坞的改造,硬件的建设也会得到比较大的更新,这一块也有很大的潜力,怎么样充分利用好设施,有的船厂进行合并,进行资源共享,我想今后五至十年我们国家船舶工业会有比较快的发展速度。
  周驰
  我们知道船舶这个行业,或者说是设计,或者是造船这个行业,它不但是一个跟名船相关的行业,更多精细化是对军工行业,在保守国家机密的前提下给我们阐述一下中国海军的发展?
  崔维成
  好的。在廿一世纪,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世界各主要军事工业强国均重新制定了本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在强化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在提高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将基础研究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美国海军近三年来,聚集一批船舶科学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对下一世纪舰船发展趋势的纲领性的思想,特别强调在船舶传统力学领域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船型等技术的重要性,以提高装备性能、加快装备升级。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战术思想、新的船舶技术的发展,导致美国在海军装备中不断地研制新型核潜艇和新型导弹战斗水面舰艇,其海上霸王的地位愈来愈不可动摇。英法等国在航母,特别是新型潜艇的研制是其海军发展的重点。在亚洲日本海军的重新崛起、印度海军的膨胀、台湾海军装备的美国化,在我们周边形成了严峻的态势。
  为了打赢一场东南沿海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海军面临着必须大力发展潜艇、驱护舰艇和精确制导水中兵器的历史使命。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近日,江泽民同志更坚决地指出,要继续大力发展军备。自主发展海军武备给我们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在廿一世纪,新型大深度核动力潜艇、大型驱逐舰、采用AIP技术的新型常规动力潜艇、新型高速鱼雷,以及中型航母必将成为海军发展的重点。
  由于军民船舶发展的迫切需求,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于这一事业,因此,我相信,在未来的50年中,在我国,对于船舶工程的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交大学生愿意投身于这一事业。
  周驰
  谢谢,作为有非常丰富的科研和经验的您,能否对交大学子提供一些科研乃至写论文的建议,因为从很多资料上看出你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
  崔维成
  好的。也不敢说非常有经验,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或者是作为一个有意在科研方面发展的青年来说,怎么样建立一套好的科学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我自己感觉从上大学开始,学习和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怎么样制定自己的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实施,在这方面确实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第一,你要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你现在搞科学,你就要明确科研的方向,在这一块你要明确方向,你能不能站的层次高一些,对领域做一个综述性的研究,对国内外的动态了解比较清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好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你很快能够站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然后你选择根据你自己的判断,以及跟周围同事的讨论,再结合我们国家具体的需求,再选择一些很有创新的,或者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当然无非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这样就结合具体的背景;第三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怎么样写作,写作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怎么样把自己的想法,思想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想这一块也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是采用模仿的方法,特别是过英文写作这一关的时候,通过模仿一些好的优秀的论文的结构、格式,感觉到对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果,我想有的同学也不妨去试一下。这是写作的能力。作为科研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最重要当然是勤奋,坚韧不拔的毅力,你自己认定目标就不放弃,不断追求,这是作为科学人员最重要的素质。
  周驰
  感谢崔老师分享你的经验和心得。请问崔老师正在研制的潜水器的国产化的比例是多少?
  崔维成
  应该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我们通过跟国外的合作,但是整个潜水器基本的设计都是我们国家承担的,因此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里面有一些关键的设备当然是采购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设备,因为这是现成的产品,我估计国产化的程度达到应该是50%以上。
  周驰 谢谢您。那么最后还有一些同学,可能是处于对祖国海军的支持,或者是对周边国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的担忧,他们说能不能请您谈一谈关于航母的开发,或者是核潜艇的开发等比较机密的问题,就是您能不能给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比较简单的介绍?
  崔维成 好的。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从海军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国家核潜艇,我们比较早拥有核潜艇,也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们核潜艇的数量也比较多,认为是核潜艇的强国,我们国家还应该对核潜艇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航母我们国家也是有需求的,我们国家在发展航母也做了一些工作,什么时候上马和不上马,应该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周边形势实际的发展,应该是需求还是有的,研究工作也是在做。
  周驰
  谢谢崔老师给我们做的精采的报告和与同学的在线的交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现在大家正在看的是报告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与开发,我们请到嘉宾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我校特聘教授崔维成教授,在两个小时时间里我们听到关于潜水器的报告,以及通过网络提问的方式跟崔教授对话,通过今天我们更加了解潜水器的开发,以及祖国的主权和国防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明天继续关注抗击非典在线谈的活动,明天由严敏老师带来2003年美国夏季电影综述报告,这个报告我相信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希望大家收看,本次活动到此结束,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哈工程1995-2005年“部分”公开项目获国家级奖项情况!
(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科技奖一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防科技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国防科技奖三等奖6项):


1995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5年,视频图像水下声传输试验研究项目,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NJ3、NJ4与NJ5三个主型号减摇鳍都获得了国家奖:NJ3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NJ4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J5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6年,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集成技术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舰载鱼雷轨迹测量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水下测距、导航、通信兼用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CR-01”6000m水下机器人,1997,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 鱼雷全程轨迹测量系统。鱼雷全程轨迹测量是海军鱼雷武器设计定型的重要支撑性技术。继“八五“期间为某型鱼雷设计及海上定型研制了“水下高速目标跟踪定 位和导引系统“后,又在“九五“期间为海军实验基地研制了“鱼雷全程轨迹测量系统“。在一些水声界权威人士为不可能获得测量数 据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某新型鱼雷的海上定型,为我国海军增添新的“杀手锏“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声工程学科,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水下目标图像的综合与处理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获奖成果名称:某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199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 199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总公司七一五所、南海海洋所、船舶系统工程部、海军第四试验区等。
◆“航空××(舰船)大辐运动和平台甲板上浪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98年12月。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 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水水下机器人是21世纪海洋高科技领域的支撑性技术和装备。我校发挥水声工程学科国内领先的地位和优势,在该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器人1997年成功地在太平洋海域进行了水下探矿、水文测量和海底底质取样等多项自主科学试验。该机器人的 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可研制深海水下机器人并有能力进行深海水下探测、水文测量和深海源开发的国家行列。 该项目被评为1998年我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我校作为参加单位,获得1997年中国科学院特等奖。<水声工程学科,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科院组织、我校作为参加单位共同完成>
◆ 7103深潜救生艇动力定位和集中显示系统。深潜救生技术是海军潜艇作战中失事救援的主体技术。1971年我校就作为副总设计师单位参加了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7103救 生艇)的研制。该项成果,解决了我国7103救生艇在大海流和混浊海水中救生的问题,属国际首创,总体科技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对国防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人类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深潜救生技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我校在发展我国 深潜救生技术方面大有可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学科,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039潜艇综合导航系统。发展组合导航系统是提高我国海军舰艇导航和作战自动化水平及快速反应能力的迫切需要。我校导航学科研制的舰船组合导航系统及设备 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研制的产品通过了ISO9000标准体系认证和海军二方认证。八种型号70多套设备装备在海军 各类舰艇上,其中包括驻港部队主力舰艇和多次出访美洲、大洋洲的海军编队的舰艇,经济效益在6000万元以上,工厂转产效益5000万元。此系统是国内最先进、可靠顶用的第一代潜用综合导航系统。该系统已交付部队2年多,航行一万三千多海里,运行良好。标 志着我国舰艇综合导航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舰船惯性技术 及其导航设备学科,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防科技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三等奖1项!
◆六自由度动力定位技术,2000,国防科技一等奖
◆双工型沉体探测打捞系统,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其双工功能(载人和揽控)属国内外首创,水面控制母船是我国第一艘带有动力定位系统的水面舰船。
◆水下高速运动目标三维弹道测量系统,是为海军试验基地某试验场区试验“杀手锏“武器-----“XXXX型潜射导弹“配套设备, 该项的研制成功及投入使用,为我国海军武器实验基地提供了“杀手锏“武器的测试手段,为保卫海防,早日统一祖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声工程学科,2000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制的xxx艇海水蒸发器水位调节器工程样机。该调节器为国内首创,国外未见报道,在国内舰船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中具有领先水平。该调节器已成为我国所有核潜艇造水系统的最新 应用产品,已安装了4条现役核潜艇,并签订了3条新艇的定货合同,总合同额达到 240万元。该调节器装艇使用后,提高了核潜艇造水系统的可靠性,为核动力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取得重要的军事效益和 经济效益。<船舶动力工程学科,2000年, 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1年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
◆"哈工程"水下机器人技术:它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模式识别、光纤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融合等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潜水器载体上,在无人驾驶情况下自主完成预定任务。我校负责总体部分以及系统集成、运动控制、声视觉、声导航、通讯、载体系统、规划与控制系统等技术部分,船舶、水声、计算机、信通等院系的近百人参与了研制。其紧密跟踪美俄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进展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总体性能与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九十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2001年获国防科工委的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徐玉如教授、桑恩方教授、顾国昌教授等承担并完成的水下机器人项目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月28日,徐玉如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为代表颁奖,并接见了获奖代表。该项目由我校牵头,702所、709所参与研制,是我校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之一。
◆2002年,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2年,SDC-1水下弹道(三维)测量系统,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高效低噪声海水排出技术及设备”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国防科工委 2002年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XXXXX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 顾国昌张汝波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3.1
◆在日前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郝燕玲教授课题组研制成功的某新型艇用综合导航显控台和动力设备公司的秦山600兆瓦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5年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三等奖4项!
◆2005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日前揭晓,哈尔滨工程大学申报的7个项目中有5项获奖,其中张志俭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一等奖,何祚镛、苏玉民、姚熊亮、傅毓伟等分别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4项三等奖。

 

1985年一年,学校就有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某型减摇稽、
◆被动雷达引导头、
◆7103救生艇浮力平衡微调和自动定深控制系统、
◆潜水行星齿轮减速器、
◆水平型循环水槽、
◆7103深潜救生艇推进逆变器
◆鱼雷全程轨迹测量系统。鱼雷全程轨迹测量是海军鱼雷武器设计定型的重要支撑性技术。继“八五”期间为某型鱼雷设计及海上定型研制了“水下高速目标跟踪定位和导引系统”后,又在“九五”期间为海军实验基地研制了“鱼雷全程轨迹测量系统”。在一些水声界权威人士认为不可能获得测量数据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某新型鱼雷的海上定型,为我国海军增添新的“杀手锏”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声工程学科,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103深潜救生艇动力定位和集中显示系统。深潜救生技术是海军潜艇作战中失事救援的主体技术。1971年我校就作为副总设计师单位参加了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7103救生艇)的研制。该项成果,解决了我国7103救生艇在大海流和混浊海水中救生的问题,属国际首创,总体科技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对国防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人类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深潜救生技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我校在发展我国深潜救生技术方面大有可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学科,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039潜艇综合导航系统。发展组合导航系统是提高我国海军舰艇导航和作战自动化水平及快速反应能力的迫切需要。我校导航学科研制的舰船组合导航系统及设备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研制的产品通过了ISO9000标准体系认证和海军二方认证。八种型号70多套设备装备在海军各类舰艇上,其中包括驻港部队主力舰艇和多次出访美洲、大洋洲的海军编队的舰艇,经济效益在6000万元以上,工厂转产效益5000万元。此系统是国内最先进、可靠顶用的第一代潜用综合导航系统。该系统已交付部队2年多,航行一万三千多海里,运行良好。标志着我国舰艇综合导航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舰船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学科,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双工型沉雷探测打捞系统。沉雷探测和打捞技术,是发展海军鱼雷武器的重要支撑性技术。我校发挥在船海工程方面的学科群体优势,以我校为主设计研制出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沉雷探测和打捞系统,为我国海军新型水中兵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其双工功能(载人和揽控)都属国内外首创。其中水面控制母船为我国第一艘带有动力定位系统的水面舰船。该潜器系统所发展的技术,可以推广到海洋开发、水下工程和海军***救援。自交付部队使用以来,已成功打捞出七条鱼雷。标志着我国沉雷探测和打捞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等学科联合完成,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CR-01 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深水水下机器人是21世纪海洋高科技领域的支撑性技术和装备。我校发挥水声工程学科国内领先的地位和优势,在该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器人1997年成功地在太平洋海域进行了水下探矿、水文测量和海底底质取样等多项自主科学试验。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可研制深海水下机器人并有能力进行深海水下探测、水文测量和深海资源开发的国家行列。该项目被评为1998年我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我校作为参加单位,获得1997年中国科学院特等奖。[水声工程学科,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科院组织、我校作为参加单位共同完成]

◆H/HCS-017型条带测深仪。海底地貌测量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军高科技战场准备所需的一项基础性技术。我校研制的国内第一套海洋海底测量仪,作为新型、大面积测量水下地形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我国海洋测量史上测绘手段的革命性飞跃,标志着我国海洋测绘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已于1998年3月正式装备我国海军最先进的中远测量船上,并已投入实际使用,被部队誉为适应现代化海上作业“可靠、顶用”的海底地形测绘装备。对我国海底测量,海洋资源调查,海底施工,湖泊、水库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打捞救生和高科技战场准备等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水声工程学科,1999年,中船总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我国南海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我校杨士莪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各重要水声单位参加的“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独立进行的南海海域重大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对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和未来的战场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声工程学科,1998年,中船总科技进步一等奖]

◆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水下智能化武器的广泛应用是21世纪海军装备发展的大趋势。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满足海军现代化建设对新型武器的需求,为实现在东南沿海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是涉及到潜水器设计、水动力、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水下目标的声与非声视觉的探测识别技术、信息融合与理解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学科的高科技项目,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工程特点。我校发挥船海领域多学科优势,在真实海洋环境下,完成系统集成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模拟试验,成果达到美国90年代末同期水平。为我国海军水下智能兵器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等学科联合完成,“智水Ⅱ型”机器人获1996年中船总科技进步一等奖,“智水Ⅲ型”机器人2000年通过国防科工委技术成果鉴定]

◆某型核潜艇培训模拟器。核动力潜艇培训模拟是我国某重大型号研制的重要保障条件。我校发挥在核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承接了这一重要任务。投资1550万元研制的某型核潜艇培训模拟器的初步建成,使我国新一代核潜艇操作人员培训、核仿真和核安全分析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船舶动力工程学科,2000年完成]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我校已经具备完整的舰船减摇鳍的设计生产技术,其产品已经标准化、系列化,装备了包括052护卫舰在内的238条海军舰艇,提高了海军舰艇的战斗能力和远洋能力。“九五”期间,创产值2000余万元,装备的舰船有5条出口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com
◆水下高速运动目标三维弹道测量系统,是为海军试验基地某试验场区试验“杀手锏”武器——“XXXX型潜射导弹”的配套设备,该项的研制成功及投入使用,为我国海军武器实验基地提供了“杀手锏”武器的测试手段,为保卫海防,早日统一祖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声工程学科,2000年,已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制的XXX艇海水蒸发器水位调节器工程样机,该调节器为国内首创,国外未见报道,在国内舰船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中具有领先水平。该调节器已成为我国所有核潜艇造水系统的最新应用产品,已安装了4条现役核潜艇,并签定了3条新艇的定货合同,总合同额达到240万元。该调节器装艇使用后,提高了核潜艇造水系统的可靠性,为核动力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取得重要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船舶动力工程学科,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SSB减纵摇装置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将用于实舰改装。我校船海力学学科发挥基础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优势,研制出SSB减纵摇装置,解决了百余年来困扰船海力学界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设计方案已列入我国海军2001年的舰船设备加装项目,将在各类型舰船上推广应用。这一装置的应用,将使舰艇耐波性有显著的改善,提高战斗力。该技术也可推广应用于民船上。此装置关于组合附体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对研发未来高耐波性单体排水式复合船型有重要价值。[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学科,1999年完成]

◆新型标量——矢量水听器及其使用技术,该技术的研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将使我国在水声检测与测量技术方面取得了飞跃式进步,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该项技术现正在向总参XXX系统的分系统应用转化。[水声工程学科,2000年结题]


◆研制的大直径测量仪解决了机械加工行业大直径在线测量的世界性难题,使我国大型水电站水轮机的生产检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应用于三峡水轮机组的生产加工。
m
◆代表我国高水平的数字化医院系统已装备大庆油田总医院。此系统实现了临床医学图象等信息的存储、分析处理和远程传输功能,并在国内首次将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直接联接到网络管理系统中。

◆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成,使我校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质量体系“双认证”的大学。证明我校在科研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已走在全国重点高校前列,标志着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主要科技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与世界接轨。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成,使我校初步成为船舶工业北方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国家电工电子类教学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我校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建成标志着我校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校“增军扩民”方针指导下,推广和转化以《中央储备粮库工程》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300多项,为地方经济发展创利3亿多元。

◆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的建筑面积为8200多平方米的逸夫科技馆,具有教学、会展、科技等综合性使用功能,工程质量优良(正在申报省优金牌),成为学校“九五”期间的标志性建筑
朱继懋,教授,深潜器专家,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4年毕业于全国第一届水动力研究班。朱继懋教授45年来始终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主要从事潜艇、潜水器及水下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为我国潜水器、水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1.20世纪60年代初主持了上海交大承担的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部分性能试验研究工作,设计研制成功水下阻力仪、水下自航仪、双反转螺旋桨自航仪等关键设备,解决了在水池进行潜艇性能研究的难题。首次提出了根据兴波阻力理论,采用低Fr数波谷来确定潜艇形状阻力的实验方法,为在船池进行潜艇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深潜救生艇。自1971年起担任该艇 总设计师兼总体组组长,提出了“深潜器设计的比重量分析法”,为深潜救生艇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用无线电遥控自航模型试验替代美国全尺度飞艇模拟的试验方法,缩短了试验周期,大大减少了费用。该艇在1986年实现了两艘潜艇水下对接,并从潜艇向深潜救生艇干转移7名艇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两艘潜艇在水下成功对接的国家,并打破了我国潜艇下潜深度的纪录。该成果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无人遥控潜水器,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了我国第 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HR-0l试验样机,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校排位第二)。在此基础上自主及与国内外合作完成了JH-0l、SJT-5、SJT-10、SJT-40等观察和作业型ROV系列的研制,并实际应用于生产,打破了外国在海上石油生产中对ROV的垄断。
        4.1994年自行研制成功MG-l型海缆埋设系统,同年完成中日海底光缆中方侧90公里海底光缆的埋设,1998年至今又连续完成了ML-01、ML-02、ML-03海底电缆埋设系统及MP-01电动挖沟敷设系统的研制,并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的作业状态监控和海底管线、埋设机拖体与作业船配合的综合导航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些系统已先后完成上海一嵊泗120公里海底电缆埋设、崇明-长兴岛18公里海底动力缆埋设,海南东方市101项目167.4公里油气管道的敷设等3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5.1993年开始主持6000米深海拖曳观察系统的研制工作,该项目使用图像压缩实时显示和数字传输技术,解决了电视信号在10000米同轴电缆中传输的技术难题,并在图像上同时显示GPS、深度、高度以及拖体姿态等参数,性能优于同期引进的设备。1995~1998年三次随科学调查船赴太平洋夏威夷海域执行多金属结构物勘探调查,均取得成功,为我国 15万平方公里深底资源的勘探与矿址的取舍起了关键性作用。该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2003年与国家海洋局海洋三所共同承接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五”课题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研制,
        研制一套深海高压厌氧环境生物基因连续培养,可实现智能温度控制并保持培养过程恒温的高温高压养护釜设备,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深海嗜高压、高温生物基因资源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制拟解决高压无菌、高压恒温、高压密封、恒压输送、高压阀件、精确温控、高压计量、培养过程自动扫描及监控等关键技术。日本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为研究和培养深海 生物基因,花费了上千万美元研制了一套设备,朱教授领导的研制组仅化了1000万元人民 币完成了全部有数字控制可以连续培养深海微生物的相应设备(温度0~3000)、压力(0~1000Kgf/cm2)超过日本(0~680Kgf/cm2)模拟控制的设备。2005年已完成并装备于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
        7.2000年以来完成两项“863”课题,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共同承担“820”主题“浅海重载装备智能控制技术”中“浅海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子项目,朱教授主持完成了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及试验研究工作,该装置的总体设计采用两台首尾全回转推进器,解决了装置在水下的动力定位及跟踪管线操纵控制的难题。用缩尺1/8的自航模模型模拟实际装置的全部运动及操纵与控制,试验难度较大,项目组在海洋工程实验室风、浪、流模拟环境作用下,进行装置的海底管线跟踪、动力定位、智能操纵控制的运动试验,完成了维修装置智能控制研究及自航模跟踪试验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819”主题“深海潜网设备和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潜网的设计参数,为国产深海潜网网架的制造、锚链系统设计和现场安装提供了方案并完成了配套装置上浮下潜系统设计制造,水下监视系统、自动投料机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在我国海域潜网养殖技术的装置及其抗风浪关键问题。该项目于2000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五”国家重点推广的“863”产业化项目,该项技术已获国家专利。
        8.朱教授在潜水器和水下工程技术领域工作几十年,他的工作和贡献,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肯定。他早在1980年就被邀请在西德国际海洋技术会议作专题报告,1982年在德国国家研究中心工作期间被聘为所长教授,1993年开始连续三次被联合国IOI(国际海洋学院)聘为教员,作为联合国培训国际海底委员会专家为企业家讲课。他负责研制的潜水器1997年入选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赴港参加庆回归展出和现场表演,得到香港科技界和回归执委会的表彰。1998年赴台参加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交流,在两岸科技交流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9.朱继懋教授热爱祖国,全身心致力于我国深潜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培养了中外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30名。1992年出版的专著“潜水器设计”目前亦是国内外同行设计潜水器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在朱教授培养带领下,上海交大水下工程研究所已拥有一支年轻有为、有独立工作能力、高理论水平的学术团队(博士生占60%),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深潜器和水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
        由于朱教授的成就和贡献,1984年被国务院特批为正教授,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特殊津贴。1977年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及个人嘉奖21次。
???:o :o :o
我也想报名来着
这种文章该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