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新思路浮出(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4:35
编者按:岁末年初,在密集的反恐炮声和错综复杂的全球关系网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中美关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它正朝着改善、合作、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中美之间频繁的互访与交流、军事关系坚冰融化、在反恐和其他国际事务上的磋商与合作,都给2003年抹上了10几年来中美关系最亮丽的一道彩虹。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斯在最新的有关中美关系的主题演讲中说:“中国在本地区和世界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大……中国最为突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经济的稳定时期,中国绝不会主动制造麻烦和危险。”应该说,哈斯对中国的需要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他的演讲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一讲话能最终演化为美国政府的具体政策,积极地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就在美国政策制定者发表他们的对华政策新看法和新思路的同时,中美关系的天空突然下了场阵雨:先是台湾媒体透露美军可能赴台“观察”军演,然后是以色列《国土报》透露美国逼以色列冻结对华军事技术出口,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则打赢了指控波音公司和休斯公司涉嫌对华提供卫星和火箭技术的官司。



  这的确是场奇怪的雨。美国人思维和行为的交错体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同时也给人们认识美国对中国的定位设置了障碍。怀着良好和平愿望和发展信念的中国人,不得不在为中美关系改善而欣喜的同时关注这些时而捣乱的消极事件,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来判断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



  中国经济迅速成长,成就惊人;中国的军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军费正在翻番;中国的政治稳定。但是,中国不是威胁……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两国致力于建立一种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适应新时代的、真正的“冷战后”新型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新思路浮出  哈斯报告“有骨头有肉”



  岁末年初,历来是美国人盘点庆功的日子。所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了它36岁“生日”的庆祝活动。美国大型组织的这类活动基本千篇一律,无非是午宴、晚宴、头面人物的演讲之类。这次主题演讲,请来的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斯。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而实实在在题为“中国和美中关系的未来”,打印出来,长达8页纸,内容完全称得上“有骨头有肉”。哈斯的演讲,回答的是有关美国对华政策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便是如何定位中国。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多年间,美国的政治家们一直在尽这番努力。从“中国垮台论”到“中国威胁论”,从对手到伙伴,性质迥异,不一而足。哈斯这次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力量。中国经济迅速成长,成就惊人;中国的军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军费正在翻番;中国的政治稳定。但是,中国不是威胁。哈斯指出,中国最为突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经济的稳定时期,中国绝不会主动制造麻烦和危险。何况战后的欧洲历史已经证明,欧洲国家和曾经是纳粹的德国可以和平共处至今,因此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都没有理由成为危险,成为代价高昂的大国竞争甚或冲突的由头。一个强大、和平、繁荣的中国是可以预见的。第二、是如何定位中国的作用。



  哈斯说,中国在本地区和世界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大。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越来越大,外贸已排名全球第四,吸引外资之多为全球第二。有权威人士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是全球经济的第二号。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员往来频繁而且数量庞大。30多年来,美国的政界为了如何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吵吵嚷嚷。现在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已然包含在国际体系之内了。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员,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是众多国际公约的签字方。中国所要做的,是担负起与它的实力同时上升的责任。第三、顺理成章的,也是最核心的,当然是如何定位美中关系。



   对这一双边关系,哈斯用了最高级的“重要”(MOSTIMPORTANT)来形容,可以理解为最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极端重要。耐人寻味的是,他没有使用一般美国政治人士喜欢使用的套话“最重要的之一”。足见目前美中关系对美国的分量。哈斯说,美中关系始于“冷战”正酣的特殊时期,那时美中关系的基础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旦共同的对手消失,美国对中国的定位随即趋于混乱,甚至把中国视为对手亦或敌人。现在,美国欢迎中国的强大,欢迎中国为一个繁荣、和平、自由的世界秩序做出贡献。美国外交的“整合”理念,应该成为对华政策的指导。哈斯明确提出,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接触”政策是不够的,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两国致力于建立一种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适应新时代的、真正的“冷战后”新型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定位,首先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信心,其次来自于对国际合作的需求。



哈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哈斯的这篇演讲,反映出美国政府高层对华政策的思路正日趋成型。



  美国国务院的政策规划司,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美国国务院下设的司局级单位,多称为“局”(Bureau),第一把手,统称“助理国务卿”,副手称“助理国务卿帮办”,也有称“办公室”的,第一把手往往是一个大使。惟有政策规划司,没有称呼,英文是简单的PolicyPlanningStaff,司长头衔也是很“谦虚”的Director。Director这个字,就是在美国国务院之内,也是指处长。但政策规划司是国务院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直接对国务卿负责的单位之一,换句话说,其他的司局都只有建议权,只有这几个单位,对外交决策有倾向性的影响力。



政策规划司的司长,被称为国务卿外交决策的主要顾问,排起礼宾顺序来,都在助理国务卿之前。历任司长个个好生了得,第一任司长,就是大名鼎鼎、用八千字电报挑起一场40年冷战的乔治·凯南。现任司长哈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是牛津大学博士,做过布鲁金斯研究所的副所长,常年为主流媒体写有关外交问题的社论,出版过9本外交问题专著。他的从政经历也不同凡响:先后供职于国务院、国防部,老布什执政期间曾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近东及南亚事务主任,1991年还因对“沙漠风暴”行动决策的贡献受到总统奖励。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入主国务院之后,有多名亲信尾随而至,占据助理国务卿及助理国务卿帮办之职,哈斯是其中之一。他过去的副手,是可以坐在鲍威尔家客厅里和夫人聊着天等国务卿归来的角色,不久前刚刚升任国务卿办公室主任。



    哈斯“整合”理念与美国对外战略大调整



  美国外交的“整合”理念,就是哈斯上任后的首创。“9·11”事件之后,由于美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整合”的概念更为清晰和完整。哈斯提出用“整合”概念来指导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将美中关系放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在美中关系30多年的发展中,还是罕见的。无独有偶,国务卿鲍威尔2002年11月的时候曾给一群中学校报记者举办外交问题吹风会,实际上类似“扫盲”,专门讲到中国,他给中国下的定义是“美国需要集中关注的伟大国家”。



  美国对华政策的新思路,来源于“9·11”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大调整。正如美国人自己所说,“9·11”使美国从“冷战”后的狂妄自大之中多少有些清醒过来,明白美国虽然是惟一超级大国,却也不是无往不胜的。这与当年科索沃战争时候的巅峰和颠狂状态,不可同日而语。



  也正是“9·11”后,哈斯提出“后冷战时代”只是一个过渡,以传统外交关系与国家间的交融为特点的“后后冷战时代”已经出现,这一时代更为稳定,更为长久。事实上,这也是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体现。与前不同的是,美国终于开始面对和接受这一点。美国副国务卿格罗斯曼有一篇题为“21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讲,其中提到现代世界的几大趋势之前三位,分别为反恐战争、全球化和自由市场。这三大趋势,无一是美国一家可以完全把握,非要大国加强合作不可。正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美国明智的战略考虑,也关乎美国的现实需要。



  近来,以色列在美国的压力下宣布中止与中国的一切军售合同。以色列报纸曝出内幕说,以色列国防部认为,这是美国在为自己打开中国的军火市场预做准备。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消息。(《环球》杂志 卿晨)编者按:岁末年初,在密集的反恐炮声和错综复杂的全球关系网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中美关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它正朝着改善、合作、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中美之间频繁的互访与交流、军事关系坚冰融化、在反恐和其他国际事务上的磋商与合作,都给2003年抹上了10几年来中美关系最亮丽的一道彩虹。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斯在最新的有关中美关系的主题演讲中说:“中国在本地区和世界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大……中国最为突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经济的稳定时期,中国绝不会主动制造麻烦和危险。”应该说,哈斯对中国的需要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他的演讲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一讲话能最终演化为美国政府的具体政策,积极地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就在美国政策制定者发表他们的对华政策新看法和新思路的同时,中美关系的天空突然下了场阵雨:先是台湾媒体透露美军可能赴台“观察”军演,然后是以色列《国土报》透露美国逼以色列冻结对华军事技术出口,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则打赢了指控波音公司和休斯公司涉嫌对华提供卫星和火箭技术的官司。



  这的确是场奇怪的雨。美国人思维和行为的交错体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同时也给人们认识美国对中国的定位设置了障碍。怀着良好和平愿望和发展信念的中国人,不得不在为中美关系改善而欣喜的同时关注这些时而捣乱的消极事件,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来判断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



  中国经济迅速成长,成就惊人;中国的军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军费正在翻番;中国的政治稳定。但是,中国不是威胁……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两国致力于建立一种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适应新时代的、真正的“冷战后”新型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新思路浮出  哈斯报告“有骨头有肉”



  岁末年初,历来是美国人盘点庆功的日子。所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了它36岁“生日”的庆祝活动。美国大型组织的这类活动基本千篇一律,无非是午宴、晚宴、头面人物的演讲之类。这次主题演讲,请来的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斯。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而实实在在题为“中国和美中关系的未来”,打印出来,长达8页纸,内容完全称得上“有骨头有肉”。哈斯的演讲,回答的是有关美国对华政策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便是如何定位中国。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多年间,美国的政治家们一直在尽这番努力。从“中国垮台论”到“中国威胁论”,从对手到伙伴,性质迥异,不一而足。哈斯这次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力量。中国经济迅速成长,成就惊人;中国的军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军费正在翻番;中国的政治稳定。但是,中国不是威胁。哈斯指出,中国最为突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经济的稳定时期,中国绝不会主动制造麻烦和危险。何况战后的欧洲历史已经证明,欧洲国家和曾经是纳粹的德国可以和平共处至今,因此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都没有理由成为危险,成为代价高昂的大国竞争甚或冲突的由头。一个强大、和平、繁荣的中国是可以预见的。第二、是如何定位中国的作用。



  哈斯说,中国在本地区和世界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大。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越来越大,外贸已排名全球第四,吸引外资之多为全球第二。有权威人士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是全球经济的第二号。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员往来频繁而且数量庞大。30多年来,美国的政界为了如何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吵吵嚷嚷。现在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已然包含在国际体系之内了。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员,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是众多国际公约的签字方。中国所要做的,是担负起与它的实力同时上升的责任。第三、顺理成章的,也是最核心的,当然是如何定位美中关系。



   对这一双边关系,哈斯用了最高级的“重要”(MOSTIMPORTANT)来形容,可以理解为最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极端重要。耐人寻味的是,他没有使用一般美国政治人士喜欢使用的套话“最重要的之一”。足见目前美中关系对美国的分量。哈斯说,美中关系始于“冷战”正酣的特殊时期,那时美中关系的基础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旦共同的对手消失,美国对中国的定位随即趋于混乱,甚至把中国视为对手亦或敌人。现在,美国欢迎中国的强大,欢迎中国为一个繁荣、和平、自由的世界秩序做出贡献。美国外交的“整合”理念,应该成为对华政策的指导。哈斯明确提出,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接触”政策是不够的,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两国致力于建立一种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适应新时代的、真正的“冷战后”新型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定位,首先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信心,其次来自于对国际合作的需求。



哈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哈斯的这篇演讲,反映出美国政府高层对华政策的思路正日趋成型。



  美国国务院的政策规划司,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美国国务院下设的司局级单位,多称为“局”(Bureau),第一把手,统称“助理国务卿”,副手称“助理国务卿帮办”,也有称“办公室”的,第一把手往往是一个大使。惟有政策规划司,没有称呼,英文是简单的PolicyPlanningStaff,司长头衔也是很“谦虚”的Director。Director这个字,就是在美国国务院之内,也是指处长。但政策规划司是国务院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直接对国务卿负责的单位之一,换句话说,其他的司局都只有建议权,只有这几个单位,对外交决策有倾向性的影响力。



政策规划司的司长,被称为国务卿外交决策的主要顾问,排起礼宾顺序来,都在助理国务卿之前。历任司长个个好生了得,第一任司长,就是大名鼎鼎、用八千字电报挑起一场40年冷战的乔治·凯南。现任司长哈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是牛津大学博士,做过布鲁金斯研究所的副所长,常年为主流媒体写有关外交问题的社论,出版过9本外交问题专著。他的从政经历也不同凡响:先后供职于国务院、国防部,老布什执政期间曾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近东及南亚事务主任,1991年还因对“沙漠风暴”行动决策的贡献受到总统奖励。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入主国务院之后,有多名亲信尾随而至,占据助理国务卿及助理国务卿帮办之职,哈斯是其中之一。他过去的副手,是可以坐在鲍威尔家客厅里和夫人聊着天等国务卿归来的角色,不久前刚刚升任国务卿办公室主任。



    哈斯“整合”理念与美国对外战略大调整



  美国外交的“整合”理念,就是哈斯上任后的首创。“9·11”事件之后,由于美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整合”的概念更为清晰和完整。哈斯提出用“整合”概念来指导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将美中关系放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在美中关系30多年的发展中,还是罕见的。无独有偶,国务卿鲍威尔2002年11月的时候曾给一群中学校报记者举办外交问题吹风会,实际上类似“扫盲”,专门讲到中国,他给中国下的定义是“美国需要集中关注的伟大国家”。



  美国对华政策的新思路,来源于“9·11”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大调整。正如美国人自己所说,“9·11”使美国从“冷战”后的狂妄自大之中多少有些清醒过来,明白美国虽然是惟一超级大国,却也不是无往不胜的。这与当年科索沃战争时候的巅峰和颠狂状态,不可同日而语。



  也正是“9·11”后,哈斯提出“后冷战时代”只是一个过渡,以传统外交关系与国家间的交融为特点的“后后冷战时代”已经出现,这一时代更为稳定,更为长久。事实上,这也是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体现。与前不同的是,美国终于开始面对和接受这一点。美国副国务卿格罗斯曼有一篇题为“21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讲,其中提到现代世界的几大趋势之前三位,分别为反恐战争、全球化和自由市场。这三大趋势,无一是美国一家可以完全把握,非要大国加强合作不可。正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美国明智的战略考虑,也关乎美国的现实需要。



  近来,以色列在美国的压力下宣布中止与中国的一切军售合同。以色列报纸曝出内幕说,以色列国防部认为,这是美国在为自己打开中国的军火市场预做准备。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消息。(《环球》杂志 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