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新动向:建设性合作关系已不可逆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3:54
美国对华政策新动向:建设性合作关系已不可逆转  

--------------------------------------------------------------------------------
2006年12月24日

  中新网12月24日电 第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2月中旬在北京登场。双方都派出了强大阵容,可谓史无前例。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分析称,此次会议背后,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中美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密切,“建设性合作关系”已经不可逆转。这次战略经济对话,就是推进这种关系的重要步骤,而美国在开启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显示出了少有的积极主动精神。美国的表现揭示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

  经济利益: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动力

  文章说,冷战后,美国将维护“一超独霸”地位确立为全球战略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美国要从安全、经济、政治三个领域同时入手,即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推进民主。这三者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成“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这个框架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三大支柱的排序和在具体问题上的侧重点。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扩展经济都是一大支柱,美国深知,要想维护“一超独霸”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仍然是基础。冷战后美国出台的所有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设专章来讲经济问题,强调要同其他重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关系。

  文章分析说,扩展经济是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最重要动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列出了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居首位。尽管1990年代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经贸关系却飞速发展。在国会讨论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允许中国加入WTO问题时,美国两大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布什上台后,一度称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态度比较强硬,特别是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双边关系再次跌进低谷。但是即使在这时,美国仍然称中国是“经济上的伙伴”,表示需要同中国发展关系。在中美关系处于困难时期,经济成了维系双边关系的主要纽带。当然,“9·11”后,中美关系又增加了反恐合作这根纽带。

  深度捆绑:中美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利害攸关方”

  文章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美国战略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就是美国如何应对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保守派提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文明上与美国差异甚大的中国,如果崛起,无论是否以和平方式,都会对美国的世界地位和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应及早动手,遏制中国,阻止中国的崛起。而务实派则认为,中国崛起是源于自身的动力,美国阻挡不了,如果美国硬要给中国捣乱,只能是两败俱伤,这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应当同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合作,这样可以使美国利用中国崛起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自由派也主张同中国合作,认为美国可以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影响中国,塑造中国,将中国塑造成美国的伙伴或朋友,这样,崛起的中国就不但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而且还会成为美国可借重的力量。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2005年9月份提出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等于是一锤定音,肯定了务实派和自由派的主张。2006年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使用了“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这个表述。旨在指导整个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也用了这个词。

  文章分析称,美国之所以将中国看成是“利害攸关方”,除了在反恐防扩、地区安全等事务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外,就是在经济上也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且两国经济利益已经深度捆绑,谁也离不开谁,“利害攸关”,欲损俱损,欲容俱容。美国四位著名战略专家在《中国:一个两面性的国家》一书中指出:“美国从与中国的日益增长的经济互动中每年实质上获益700亿美元,平均每户625美元。”

  文章说,美国是靠商业立国的国家,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不会眼看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被竞争对手拿去。美国也是精通战略的国家,它明白眼下它的安全威胁并不是来自于崛起的中国,虽然美国将中国看成是最主要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但毕竟应对现实的威胁更紧迫,毕竟美国“正处在长期化的反恐战争”中;而且美国也认识到,中国正在变,正在“转型”中,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口”上的大国。美国的对华战略不应将“潜在的对手”过早地变成现实的敌人,而是应当借重它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在合作中塑造它,促使它转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经济合作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影响中国。对华经济合作蕴涵着多重战略考量,难怪会出现“战略经济对话”一词。(刘建飞)美国对华政策新动向:建设性合作关系已不可逆转  

--------------------------------------------------------------------------------
2006年12月24日

  中新网12月24日电 第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2月中旬在北京登场。双方都派出了强大阵容,可谓史无前例。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分析称,此次会议背后,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中美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密切,“建设性合作关系”已经不可逆转。这次战略经济对话,就是推进这种关系的重要步骤,而美国在开启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显示出了少有的积极主动精神。美国的表现揭示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

  经济利益: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动力

  文章说,冷战后,美国将维护“一超独霸”地位确立为全球战略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美国要从安全、经济、政治三个领域同时入手,即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推进民主。这三者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成“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这个框架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三大支柱的排序和在具体问题上的侧重点。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扩展经济都是一大支柱,美国深知,要想维护“一超独霸”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仍然是基础。冷战后美国出台的所有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设专章来讲经济问题,强调要同其他重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关系。

  文章分析说,扩展经济是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最重要动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列出了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居首位。尽管1990年代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经贸关系却飞速发展。在国会讨论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允许中国加入WTO问题时,美国两大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布什上台后,一度称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态度比较强硬,特别是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双边关系再次跌进低谷。但是即使在这时,美国仍然称中国是“经济上的伙伴”,表示需要同中国发展关系。在中美关系处于困难时期,经济成了维系双边关系的主要纽带。当然,“9·11”后,中美关系又增加了反恐合作这根纽带。

  深度捆绑:中美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利害攸关方”

  文章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美国战略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就是美国如何应对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保守派提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文明上与美国差异甚大的中国,如果崛起,无论是否以和平方式,都会对美国的世界地位和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应及早动手,遏制中国,阻止中国的崛起。而务实派则认为,中国崛起是源于自身的动力,美国阻挡不了,如果美国硬要给中国捣乱,只能是两败俱伤,这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应当同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合作,这样可以使美国利用中国崛起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自由派也主张同中国合作,认为美国可以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影响中国,塑造中国,将中国塑造成美国的伙伴或朋友,这样,崛起的中国就不但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而且还会成为美国可借重的力量。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2005年9月份提出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等于是一锤定音,肯定了务实派和自由派的主张。2006年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使用了“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这个表述。旨在指导整个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也用了这个词。

  文章分析称,美国之所以将中国看成是“利害攸关方”,除了在反恐防扩、地区安全等事务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外,就是在经济上也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且两国经济利益已经深度捆绑,谁也离不开谁,“利害攸关”,欲损俱损,欲容俱容。美国四位著名战略专家在《中国:一个两面性的国家》一书中指出:“美国从与中国的日益增长的经济互动中每年实质上获益700亿美元,平均每户625美元。”

  文章说,美国是靠商业立国的国家,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不会眼看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被竞争对手拿去。美国也是精通战略的国家,它明白眼下它的安全威胁并不是来自于崛起的中国,虽然美国将中国看成是最主要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但毕竟应对现实的威胁更紧迫,毕竟美国“正处在长期化的反恐战争”中;而且美国也认识到,中国正在变,正在“转型”中,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口”上的大国。美国的对华战略不应将“潜在的对手”过早地变成现实的敌人,而是应当借重它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在合作中塑造它,促使它转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经济合作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影响中国。对华经济合作蕴涵着多重战略考量,难怪会出现“战略经济对话”一词。(刘建飞)
华裔任特使 美国转型外交:中国是“重中之重”  

--------------------------------------------------------------------------------
2006年12月24日

  中新网12月24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分析称,美国经济界与外交界同时出击,推进对中国的“转型外交”。

  文章说,深受美国总统布什信赖的新任财长保尔森访华,两国发表了《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一个新的中美对话、沟通机制由此诞生。而且这个机制参加人员的级别要高于此前存在的中美战略对话。美国经济界出于自身的利益,确实希望发展中美关系,那么能代表美国整体利益的外交界又如何呢?

  文章说,美国国务卿赖斯作为外交总管虽然主要关注反恐防扩、极端伊斯兰和中东问题,但是一个月前她却有惊人举措:任命华裔花样滑冰运动员关颖珊为美国首任公共外交特使。此举非同寻常。这不仅在于赖斯首创了公共外交特使这一岗位,开辟了美国外交史的新纪元,还在于在有如此重要意义事情上,竟然是由一位华裔为“首任”。其中的奥妙很值得人们品味。

  文章指出,美国设立公共外交特使或许并不令人惊讶,因为这实际上是赖斯“转型外交”的重要举措。2006年1月,赖斯提出“转型外交”这一新理念。其基本精神是,为贯彻布什政府在全球推进民主这一战略任务,美国的外交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外交官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更加贴近驻在国的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国情,增强美国的影响力。“转型外交”的“新前线”是像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埃及和南非这样的新兴大国以及非洲、拉美和中东的转型国家,重点是新兴大国。

  当然,赖斯在提出转型外交时,主要还是针对外交官,让他们改变工作方式,而且要调整外交人员的派驻结构,将更多的外交岗位由欧洲等盟国转移到“新前线”,此外还要增加派驻点,在一些国家的较大城市至少派驻一名外交官。

  文章说,“转型外交”所带来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而且落实起来也不容易。世界上将近200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尚没有设立美国的外交机构,要是都设派驻点,就需要花很多钱,而要增加预算,还要惊动国会。为了尽快落实转型外交,赖斯开始利用民间的外交资源和力量,设立公共外交特使就是一招。按说,美国公共外交资源是很丰富的,而且对促进世界了解美国,拉近各国同美国的关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设立公共外交特使则使民间外交力量与官方渠道结合起来,民为官用,官民结合,可谓是个创举。

  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许多民间人物,特别是名人,在担负外交使命,促进世界对美国的了解,增进各国人民对美国的好感上,比外交官所能发挥的作用还要大。将民间外交资源开发出来,可谓是无本万利的事情。

  文章认为,赖斯选定关颖珊为首任公共外交特使更能表明她的意图。转型外交的新前线主要是亚洲和非洲的非白人国家,一位黄皮肤的特使肯定要比白皮肤的更有亲和力,更易被接受。特别是选定一位华裔,寓意极为深刻。很明显,一个能讲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在北京和香港都有亲戚的关颖珊,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她工作起来也更便利。由此可见,赖斯是将中国当成了转型外交重点的重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美国心目中,中国是崛起大国中势头最猛者,是头号“超级大国候补”,但是中国又是最大的“转型国家”和 “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能否转型成功,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对中国的“转型外交”,既可以通过扩大接触、交往来影响中国,促使中国向美国所期望的方向走,而且还可以促进中国在反恐、防扩、经贸、能源、地区安全、全球事务等方面同美国合作,最终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看来,美国是经济界与外交界同时出击,推进对中国的“转型外交”。(刘建飞)
美国就是要对中国施加影响,使中国朝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
  ……设立公共外交特使则使民间外交力量与官方渠道结合起来,民为官用,官民结合,可谓是个创举。……
  美国现在用了民间大使,而中国大陆自周恩来同志统战以来,一直重视民间外交力量的作用。“以侨为桥”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6-12-24 22:36 发表
  ……设立公共外交特使则使民间外交力量与官方渠道结合起来,民为官用,官民结合,可谓是个创举。……
  美国现在用了民间大使,而中国大陆自周恩来同志统战以来,一直重视民间外交力量的作用。“以侨为桥 ...


当初是中国想分化美国内部,现在是美国想分化中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