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探索中国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11:16
探索中国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庞中英
  中国和亚洲都处在巨大的变化中,如何再造中国与亚洲的关系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在回顾2003年和展望2004年的时候,笔者想谈谈中国与亚洲的关系问题。
根深蒂固的周边观

  中国长期以来是在国家之间而不是“地区”层次上处理她与亚洲的关系的。这种情况应该说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总结对外关系成就时,中国从来都是分别阐述在对日关系、对朝鲜半岛关系、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对印度的关系、对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样的双边关系,很少分析中国与亚洲的整体关系。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中国仍然具有不自觉的地区主义思想,这就是把亚洲当作中国的“周边”。“周边”本质上是个“地区”概念,只是这里的“周边”不包括中国,于是形成了“中国”与自己的“周边”这样的与中国—亚洲关系。

  如果中国接受现代地区主义的思想,她与亚洲的关系将与现在的“中国对中国的周边”这样的模式大不相同。所以,中国需要把“周边”上升为“地区”,把中国彻底融入地区,不再按照传统的中国中心思路区别中国与中国的周边,把“睦邻友好”政策发展为“地区融合”政策。

  中国在亚洲的未来作用,就是要努力使这个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演变为一个真正的地区。

  过去一年的许多东亚和美国的舆论,“中国的亚洲外交”是个热门话题。不少论者认为东亚将来出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经济秩序。日本著名评论家船桥洋一写道(《朝日周刊》2003年11月7日):“美国担心,东南亚可能纳入中国的经济区,东亚的地区主义可能纳入中国新的朝贡贸易体系”。

  《中国是如何修建帝国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11月7日)的长篇述评认为,“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可能会重新确立其封建统治鼎盛时期享有的战略核心地位——那时亚洲各国为了获得优惠的贸易条件,纷纷向北京进贡并承认中国的优势地位”。

不可能复兴“朝贡体系”

  到底什么是“朝贡体系”?就笔者所知,中国学者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并不很多,反而是日本学者对“朝贡体系”做了大量研究。滨下武志教授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中有这样的概括:历史上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亚洲经济圈”。

  朝贡(册封)是支撑排外的中华帝国体系的手段,“它是将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将中央-外省-藩部-朝贡诸国-互市(通商)诸国作为连续的中心——周边关系的总体来把握”。他强调,这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和国际秩序。

  新加坡国际问题专家张朱照(音译,Teo Chu Cheow)《中国“复活”朝贡体制》一文(《海峡时报》2003年11月27日)中指出,朝贡体制为的是中国获得国内稳定和繁荣的外部安全;中国的皇帝处在这个体制的中心,他安抚外围的朝贡国或者王国,实行“予多取少”的原则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结果,周边国家尊重中国皇帝,不断向中国表达善意,加强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中心位置。

  这名新加坡学者认为,崛起的中国试图恢复历史,这方面的迹象是中国最近的地缘政治举动:中国坚决拒绝日本首相访华,除非他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为越南树立“兄弟般的榜样”,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举行海军演习,在朝鲜半岛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与亚细安在 2010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

  张朱照认为中国与亚细安的自由贸易区计划是“朝贡体系”在东南亚的某种继续。这已经体现在其“早期丰收计划”中,中国做出大量让步,向东南亚农产品开放市场。他的结论是,中国推行的新地区主义与明清皇帝搞的“朝贡体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到亚洲的现实和未来,是否真的出现了“朝贡体系”的某种迹象?未来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关系是否将是新的朝贡关系?拟议中的“东亚共同体”是否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经济圈?

不是“中心国”和“霸权国”

  当提出这些问题时,笔者想到国际关系理论的著名范式“霸权稳定论”。该理论解释了二战以后出现的世界经济秩序,美国作为霸权国自愿承担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代价。该理论认定,若没有这样的霸权国,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可能的。在冷战时,为了抗衡苏联,美国不惜巨额贸易逆差,单方面向盟国开放市场,支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朝贡体系论”与“霸权稳定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的“中心国”类似后者的“霸权国”。两者都很“慷慨”,以期建立起一种秩序,前者为“中华秩序”,后者是“自由秩序”。

  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并未再次变成亚洲的“中心国”,更非亚洲的“霸权国”。中国经济即使有可能超过日本,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即使如此,顶多也是与日本等在亚洲平起平坐。现实上,亚洲的霸权国,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这样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即使在本世纪中叶,中国也不大可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超过美国。

  所以,一些美国人和亚洲人在今天谈论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新“朝贡体系”,即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不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也是过虑了。

  如上所述,地区主义是与“朝贡体系论”和“霸权稳定论”有着本质区别的另一种国际秩序观。地区主义的形成当然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大国起带头作用,但地区主义强调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原则。

  笔者认为,中国不大可能在亚洲地区复兴“朝贡体系”秩序。因为亚洲早已不是历史上的亚洲,中国的所谓“周边”早已不是几个藩属国。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在亚洲有着广泛深入的存在和影响。这是一个变化了的亚洲,一个全球化的亚洲。历史不可能循环,中国必须探索她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

中国的“亚洲政策”需要充实

  这些年来,亚洲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与亚洲地区的复杂互动中,为了安全和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亚洲。

  2003年,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亚洲政策”,越来越把亚洲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试图按照新的思路驾御与亚洲的关系。不过,这一方针还比较笼统,缺少理论上的规范定义。至于到底如何与亚洲亲善和合作,仍然是不具体的。

  亚洲对中国来说具有中心性,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亚洲。为此,中国需要与亚洲建立起新的关系,需要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来定义这种关系。这种新理论,不可能是任何西方版本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非历史上出现过的“朝贡体系论”,而可能是推动中国与亚洲关系“和平变化”的地区主义。地区主义是国家之间和平、合作和融合的理论,只有地区主义才是中国与亚洲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式。

·作者是北京国际关系学者、南开大学教授探索中国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庞中英
  中国和亚洲都处在巨大的变化中,如何再造中国与亚洲的关系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在回顾2003年和展望2004年的时候,笔者想谈谈中国与亚洲的关系问题。
根深蒂固的周边观

  中国长期以来是在国家之间而不是“地区”层次上处理她与亚洲的关系的。这种情况应该说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总结对外关系成就时,中国从来都是分别阐述在对日关系、对朝鲜半岛关系、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对印度的关系、对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样的双边关系,很少分析中国与亚洲的整体关系。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中国仍然具有不自觉的地区主义思想,这就是把亚洲当作中国的“周边”。“周边”本质上是个“地区”概念,只是这里的“周边”不包括中国,于是形成了“中国”与自己的“周边”这样的与中国—亚洲关系。

  如果中国接受现代地区主义的思想,她与亚洲的关系将与现在的“中国对中国的周边”这样的模式大不相同。所以,中国需要把“周边”上升为“地区”,把中国彻底融入地区,不再按照传统的中国中心思路区别中国与中国的周边,把“睦邻友好”政策发展为“地区融合”政策。

  中国在亚洲的未来作用,就是要努力使这个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演变为一个真正的地区。

  过去一年的许多东亚和美国的舆论,“中国的亚洲外交”是个热门话题。不少论者认为东亚将来出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经济秩序。日本著名评论家船桥洋一写道(《朝日周刊》2003年11月7日):“美国担心,东南亚可能纳入中国的经济区,东亚的地区主义可能纳入中国新的朝贡贸易体系”。

  《中国是如何修建帝国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11月7日)的长篇述评认为,“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可能会重新确立其封建统治鼎盛时期享有的战略核心地位——那时亚洲各国为了获得优惠的贸易条件,纷纷向北京进贡并承认中国的优势地位”。

不可能复兴“朝贡体系”

  到底什么是“朝贡体系”?就笔者所知,中国学者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并不很多,反而是日本学者对“朝贡体系”做了大量研究。滨下武志教授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中有这样的概括:历史上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亚洲经济圈”。

  朝贡(册封)是支撑排外的中华帝国体系的手段,“它是将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将中央-外省-藩部-朝贡诸国-互市(通商)诸国作为连续的中心——周边关系的总体来把握”。他强调,这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和国际秩序。

  新加坡国际问题专家张朱照(音译,Teo Chu Cheow)《中国“复活”朝贡体制》一文(《海峡时报》2003年11月27日)中指出,朝贡体制为的是中国获得国内稳定和繁荣的外部安全;中国的皇帝处在这个体制的中心,他安抚外围的朝贡国或者王国,实行“予多取少”的原则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结果,周边国家尊重中国皇帝,不断向中国表达善意,加强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中心位置。

  这名新加坡学者认为,崛起的中国试图恢复历史,这方面的迹象是中国最近的地缘政治举动:中国坚决拒绝日本首相访华,除非他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为越南树立“兄弟般的榜样”,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举行海军演习,在朝鲜半岛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与亚细安在 2010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

  张朱照认为中国与亚细安的自由贸易区计划是“朝贡体系”在东南亚的某种继续。这已经体现在其“早期丰收计划”中,中国做出大量让步,向东南亚农产品开放市场。他的结论是,中国推行的新地区主义与明清皇帝搞的“朝贡体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到亚洲的现实和未来,是否真的出现了“朝贡体系”的某种迹象?未来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关系是否将是新的朝贡关系?拟议中的“东亚共同体”是否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经济圈?

不是“中心国”和“霸权国”

  当提出这些问题时,笔者想到国际关系理论的著名范式“霸权稳定论”。该理论解释了二战以后出现的世界经济秩序,美国作为霸权国自愿承担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代价。该理论认定,若没有这样的霸权国,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可能的。在冷战时,为了抗衡苏联,美国不惜巨额贸易逆差,单方面向盟国开放市场,支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朝贡体系论”与“霸权稳定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的“中心国”类似后者的“霸权国”。两者都很“慷慨”,以期建立起一种秩序,前者为“中华秩序”,后者是“自由秩序”。

  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并未再次变成亚洲的“中心国”,更非亚洲的“霸权国”。中国经济即使有可能超过日本,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即使如此,顶多也是与日本等在亚洲平起平坐。现实上,亚洲的霸权国,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这样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即使在本世纪中叶,中国也不大可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超过美国。

  所以,一些美国人和亚洲人在今天谈论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新“朝贡体系”,即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不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也是过虑了。

  如上所述,地区主义是与“朝贡体系论”和“霸权稳定论”有着本质区别的另一种国际秩序观。地区主义的形成当然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大国起带头作用,但地区主义强调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原则。

  笔者认为,中国不大可能在亚洲地区复兴“朝贡体系”秩序。因为亚洲早已不是历史上的亚洲,中国的所谓“周边”早已不是几个藩属国。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在亚洲有着广泛深入的存在和影响。这是一个变化了的亚洲,一个全球化的亚洲。历史不可能循环,中国必须探索她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

中国的“亚洲政策”需要充实

  这些年来,亚洲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与亚洲地区的复杂互动中,为了安全和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亚洲。

  2003年,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亚洲政策”,越来越把亚洲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试图按照新的思路驾御与亚洲的关系。不过,这一方针还比较笼统,缺少理论上的规范定义。至于到底如何与亚洲亲善和合作,仍然是不具体的。

  亚洲对中国来说具有中心性,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亚洲。为此,中国需要与亚洲建立起新的关系,需要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来定义这种关系。这种新理论,不可能是任何西方版本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非历史上出现过的“朝贡体系论”,而可能是推动中国与亚洲关系“和平变化”的地区主义。地区主义是国家之间和平、合作和融合的理论,只有地区主义才是中国与亚洲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式。

·作者是北京国际关系学者、南开大学教授
应该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与每一个国家的交往都是我国亚洲战略的一部分,都是为这个整体而服务的。我很喜欢“融合”这个词汇,它应该是中国亚洲战略的目标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各国与中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对整个亚洲都是有利的。我不喜欢“中心国”与“霸权国”这两个提法,它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色彩,极易引起亚洲各国的戒心,而且它也是西方国家强加于我们的,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朝贡贸易出现于周朝,它是各诸侯国向王室的纳贡,因此也不能作为我们的方针。
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汉奸了。比较现实的是:服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争当亚洲代理人。
以下是引用沧__浪__之__水.在2004-1-3 2:57:00的发言:
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汉奸了。比较现实的是:服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争当亚洲代理人。
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以下是引用沧__浪__之__水.在2004-1-3 2:57:00的发言:
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汉奸了。比较现实的是:服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争当亚洲代理人。

霉国岂容中国壮大.
以下是引用沧__浪__之__水.在2004-1-3 2:57:00的发言:
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汉奸了。比较现实的是:服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争当亚洲代理人。

关键是美国不愿意亚洲有这么个强大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