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寒冰融化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9:57:20
中日寒冰融化了吗?


● 黄彬华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东京公园晨运、打太极,吸引了大批日本人的眼球;京都登门拜访当地农民、又与大学生一起打棒球,也让他们目睹了中国“平民总理”的风采,但让他们感到最大冲击的,还是温总理的“知日”表现。

  他打棒球是讨好日本人,但仍表现得不亢不卑,加上他柔软的身段,务实的作风,确实使很多日本人对他产生好感。在老一辈日本人心目中,甚至可从他身上看到他们崇敬的中国前总理周恩来的身影。因此,他最后的岚山之行,不仅把日本之行推到顶点,而且还划上完美的句点。

  中日虽然只有一水之隔,却是在相隔七年之后,才有中国总理再次踏上日本土地,显得情况特殊,而且意义重大。更何况,温总理是以“融冰之旅”自许的,不仅任务沉重,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关心。

  中日关系所以陷入谷底,首先是有人把历史沉渣再度搅浑,其次是日本的大国主义开始显现,再有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如此对抗亚洲国家的结果,是首脑外交活动的停顿,区域外交的受挫。中日之间原本势均力敌,但在时移势转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了世界瞩目焦点的今天,日本越复古就越显得它是在螳臂当车。


外交路线出尔反尔

  

  小泉自动下台,不仅给了中日关系一个转机,更给日本统治阶层重新思考、调整策略的绝佳机会。但安倍晋三的取代小泉纯一郎,既不是一个崭新政权的诞生,更不是一次真正的改朝换代,他甚至是以小泉政治继承人身份登场的,要求他公开“背叛”其前上司,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事,何况安倍的政治思想比小泉还要保守,唯一例外是他比小泉年轻。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具备比小泉更有弹性的思维,但他有更长的政治道路要走,形势迫使他不得不另求出路,结果便有了他上台第一个出访国家是中国(而非美国)的“创举”,甚至把其首次中国之行定义为“破冰之旅”。

  安倍的“创举”,在日本外交史上确实是史无前例,但熟悉日本政治风土的人却不会忘记,安倍是个保守派,充其量是个新保守主义者而已,他原本就没有这种政治远见和魄力,却因为小泉时代的经验教训,加上他周围智囊的鼓励,结果他只好吹着哨子上了“破冰之旅”。
换言之,安倍的外交革新不是他的原创,他不仅没有全盘计划,而且还有相当的保留,一旦失望或遭遇重大挫折,他可能随时回头,也可能再有180度的转变。
  在前政府执政期间,小泉与安倍共同策划了所谓大胆的朝鲜外交,甚至成功的同金正日联合签署了《日朝平壤宣言》,但在他们成功的让五名日本人回国之后,他们即刻又撕毁协约,使今天日朝关系更加僵硬。如此出尔反尔,这便是小泉外交的特性。

  温家宝的日本之行,连韩国传媒《朝鲜日报》也说,“看到众多日本人被温家宝的字字句句所感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此次访日是成功的。”

  温家宝此行,除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也在日本国会演说中获得如雷掌声,连日本著名政治学者猪口孝教授也说,他被演说内容深深感动。这在在说明日本之行是成功的。但是“融冰之旅”是否成功,除了日本民众的好感,在两国政府之间能够建立怎样的新关系,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显然这又是必须剖析的事项。

  首先,他对亚洲国家共同关注的历史问题,包括教科书、靖国神社,以及从军慰安妇等问题,到底作出了怎样的表态?外表上,他似乎对这些问题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对日政策已经改变?

  其次,日本传媒总把中日关系的紧绷,归罪于过去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特别是推行所谓“反日教育”,在中国造成反日示威,而中国今天“宣传日本”,是否犹如日本传媒所说,是在借助日本之行来教育中国民众呢?

  第三,“反对台湾独立”问题未能列入《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原因是安倍仍坚持其模糊战略,但中国的退让,是否会助长日本的台湾情意结呢?

改变对应历史方式

  历史问题的争论其实是个表象,包括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皇军曾奴役慰安妇等等,但日本政府一日不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越发暴露它不愿与亚洲和解,没有自我革新的能力。温家宝就借这次国会发表演讲的机会,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叙述中日交流的悠久历史,包括后期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和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史实。这比直接指责统治阶层更具教育意义,因为听众除了400余名日本参众两院国会议员,还有中日两国收看直接电视转播的民众。

  至于日本政府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责问题上,总不愿意通过国家文件对中国正式道歉这个关键问题,温家宝这次除了不再跟日本玩文字游戏之外,还在日本国会殿堂上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但是,他强调说:“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也许就是中国式外交的展现,一不斤斤计较对方如何道歉,二则坚持对方必须兑现其承诺。
有人分析,中国的“外交技术”已日益圆融和纯熟。温家宝此次到日本作“融冰之旅”,一固然是回应安倍的“破冰之旅”,表示善意;二是要趁势巩固这个得来不易的关系改善势头,让它成为正轨;三便是顺水推舟,将安倍的参拜靖国神社“模糊战略”改变为作茧自缚。安倍既然计划年内再访中国,而中国也明显暗示,国家主席胡锦涛会在明年访问日本,这期间便形成安倍超过一年不能参拜靖国神社的间隔,从此打破小泉许下的“首相将每年参拜”的承诺,间接也替安倍解除了沉重的外交重担。
  中日之间的龃龉,虽然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背景,但它所带来的现实后果就包括:一、中日的正常外交关系,遭到前首相小泉的冒进冲撞之后,日本已经体验到了“得不偿失”的苦果;二、日本硬要在南中国海加划一条“中间线”,既要扩大其领海范围,还要与中国分割南中国海的资源;三、日本要利用日美同盟作后盾,企图以“周边有事”作藉口,将其势力范围南扩到台湾海峡。

  因为有上述背景,中日关系要破冰不难,但要融冰却不简单。温家宝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提出五大原则,作为重建中日关系的指针: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从长远来看,这五大原则确实是改善关系的正确路线图,但日本的要求则是眼前的现实利益,所谓“战略互惠”。它包括,即使暂时不能实现在南中国海重新划界的愿望,也必须在海上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上,为日本安排一个出口。此外,为了避免两国海军在南中国海擦枪走火,日本希望能建立双方军事安全机制,也可间接迫使中国承认日本自卫队的合法地位。除此之外,日本从“政经分离”的主张,改变为“政经协调”的“两大车轮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中国更大开放其商品与资本市场。不然,对日本来说,就不能称为“战略互惠”,要长期维持良好关系也就困难了。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宣示中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1998年,签署《中日联合宣言》,倡导“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小泉上台,中日关系大规模倒退,从此进入“政冷经热”阶段。


破冰容易融冰困难

  

  中日要如何才能恢复正常关系呢?日本显然不愿附和中国再唱“中日友好”的歌了,特别是新保守主义抬头之后,他们曾公开主张,不需要顾虑亚洲国家的反应,直截了当作自己的主张,类似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姿态,取消给中国ODA日元贷款等等,结果,客观效果是日本在亚洲日益孤立。现在,日本终于作了政策修正,就是在中日联合公报中首次使用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字眼。

  中国经济实力在茁壮,过去仰赖日本经济援助的中国,现在成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甚至有越来越多日本人也承认,日本近期的经济复苏就是依靠中日贸易增长支撑的。日本再次出现经济衰退,打击将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危机感是促成安倍决心破冰的主要原因。由于安倍的鹰派立场鲜明,即使日本的极端右翼也不怀疑他有对日本不忠的意图,因此安倍的改变对华政策至今未受到重大阻碍。
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即使它不是安倍的主动选择,却是当今日本的唯一道路。但日本只要它不放弃其冷战思维,目的只在寻求现实利益,也许不久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难于确保两国关系能够正常发展。由于中日关系复杂,要破冰容易,要融冰就困难重重了。http://www.zaobao.com/yl/tx070423_501_3.html中日寒冰融化了吗?


● 黄彬华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东京公园晨运、打太极,吸引了大批日本人的眼球;京都登门拜访当地农民、又与大学生一起打棒球,也让他们目睹了中国“平民总理”的风采,但让他们感到最大冲击的,还是温总理的“知日”表现。

  他打棒球是讨好日本人,但仍表现得不亢不卑,加上他柔软的身段,务实的作风,确实使很多日本人对他产生好感。在老一辈日本人心目中,甚至可从他身上看到他们崇敬的中国前总理周恩来的身影。因此,他最后的岚山之行,不仅把日本之行推到顶点,而且还划上完美的句点。

  中日虽然只有一水之隔,却是在相隔七年之后,才有中国总理再次踏上日本土地,显得情况特殊,而且意义重大。更何况,温总理是以“融冰之旅”自许的,不仅任务沉重,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关心。

  中日关系所以陷入谷底,首先是有人把历史沉渣再度搅浑,其次是日本的大国主义开始显现,再有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如此对抗亚洲国家的结果,是首脑外交活动的停顿,区域外交的受挫。中日之间原本势均力敌,但在时移势转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了世界瞩目焦点的今天,日本越复古就越显得它是在螳臂当车。


外交路线出尔反尔

  

  小泉自动下台,不仅给了中日关系一个转机,更给日本统治阶层重新思考、调整策略的绝佳机会。但安倍晋三的取代小泉纯一郎,既不是一个崭新政权的诞生,更不是一次真正的改朝换代,他甚至是以小泉政治继承人身份登场的,要求他公开“背叛”其前上司,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事,何况安倍的政治思想比小泉还要保守,唯一例外是他比小泉年轻。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具备比小泉更有弹性的思维,但他有更长的政治道路要走,形势迫使他不得不另求出路,结果便有了他上台第一个出访国家是中国(而非美国)的“创举”,甚至把其首次中国之行定义为“破冰之旅”。

  安倍的“创举”,在日本外交史上确实是史无前例,但熟悉日本政治风土的人却不会忘记,安倍是个保守派,充其量是个新保守主义者而已,他原本就没有这种政治远见和魄力,却因为小泉时代的经验教训,加上他周围智囊的鼓励,结果他只好吹着哨子上了“破冰之旅”。
换言之,安倍的外交革新不是他的原创,他不仅没有全盘计划,而且还有相当的保留,一旦失望或遭遇重大挫折,他可能随时回头,也可能再有180度的转变。
  在前政府执政期间,小泉与安倍共同策划了所谓大胆的朝鲜外交,甚至成功的同金正日联合签署了《日朝平壤宣言》,但在他们成功的让五名日本人回国之后,他们即刻又撕毁协约,使今天日朝关系更加僵硬。如此出尔反尔,这便是小泉外交的特性。

  温家宝的日本之行,连韩国传媒《朝鲜日报》也说,“看到众多日本人被温家宝的字字句句所感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此次访日是成功的。”

  温家宝此行,除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也在日本国会演说中获得如雷掌声,连日本著名政治学者猪口孝教授也说,他被演说内容深深感动。这在在说明日本之行是成功的。但是“融冰之旅”是否成功,除了日本民众的好感,在两国政府之间能够建立怎样的新关系,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显然这又是必须剖析的事项。

  首先,他对亚洲国家共同关注的历史问题,包括教科书、靖国神社,以及从军慰安妇等问题,到底作出了怎样的表态?外表上,他似乎对这些问题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对日政策已经改变?

  其次,日本传媒总把中日关系的紧绷,归罪于过去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特别是推行所谓“反日教育”,在中国造成反日示威,而中国今天“宣传日本”,是否犹如日本传媒所说,是在借助日本之行来教育中国民众呢?

  第三,“反对台湾独立”问题未能列入《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原因是安倍仍坚持其模糊战略,但中国的退让,是否会助长日本的台湾情意结呢?

改变对应历史方式

  历史问题的争论其实是个表象,包括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皇军曾奴役慰安妇等等,但日本政府一日不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越发暴露它不愿与亚洲和解,没有自我革新的能力。温家宝就借这次国会发表演讲的机会,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叙述中日交流的悠久历史,包括后期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和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史实。这比直接指责统治阶层更具教育意义,因为听众除了400余名日本参众两院国会议员,还有中日两国收看直接电视转播的民众。

  至于日本政府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责问题上,总不愿意通过国家文件对中国正式道歉这个关键问题,温家宝这次除了不再跟日本玩文字游戏之外,还在日本国会殿堂上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但是,他强调说:“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也许就是中国式外交的展现,一不斤斤计较对方如何道歉,二则坚持对方必须兑现其承诺。
有人分析,中国的“外交技术”已日益圆融和纯熟。温家宝此次到日本作“融冰之旅”,一固然是回应安倍的“破冰之旅”,表示善意;二是要趁势巩固这个得来不易的关系改善势头,让它成为正轨;三便是顺水推舟,将安倍的参拜靖国神社“模糊战略”改变为作茧自缚。安倍既然计划年内再访中国,而中国也明显暗示,国家主席胡锦涛会在明年访问日本,这期间便形成安倍超过一年不能参拜靖国神社的间隔,从此打破小泉许下的“首相将每年参拜”的承诺,间接也替安倍解除了沉重的外交重担。
  中日之间的龃龉,虽然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背景,但它所带来的现实后果就包括:一、中日的正常外交关系,遭到前首相小泉的冒进冲撞之后,日本已经体验到了“得不偿失”的苦果;二、日本硬要在南中国海加划一条“中间线”,既要扩大其领海范围,还要与中国分割南中国海的资源;三、日本要利用日美同盟作后盾,企图以“周边有事”作藉口,将其势力范围南扩到台湾海峡。

  因为有上述背景,中日关系要破冰不难,但要融冰却不简单。温家宝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提出五大原则,作为重建中日关系的指针: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从长远来看,这五大原则确实是改善关系的正确路线图,但日本的要求则是眼前的现实利益,所谓“战略互惠”。它包括,即使暂时不能实现在南中国海重新划界的愿望,也必须在海上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上,为日本安排一个出口。此外,为了避免两国海军在南中国海擦枪走火,日本希望能建立双方军事安全机制,也可间接迫使中国承认日本自卫队的合法地位。除此之外,日本从“政经分离”的主张,改变为“政经协调”的“两大车轮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中国更大开放其商品与资本市场。不然,对日本来说,就不能称为“战略互惠”,要长期维持良好关系也就困难了。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宣示中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1998年,签署《中日联合宣言》,倡导“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小泉上台,中日关系大规模倒退,从此进入“政冷经热”阶段。


破冰容易融冰困难

  

  中日要如何才能恢复正常关系呢?日本显然不愿附和中国再唱“中日友好”的歌了,特别是新保守主义抬头之后,他们曾公开主张,不需要顾虑亚洲国家的反应,直截了当作自己的主张,类似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姿态,取消给中国ODA日元贷款等等,结果,客观效果是日本在亚洲日益孤立。现在,日本终于作了政策修正,就是在中日联合公报中首次使用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字眼。

  中国经济实力在茁壮,过去仰赖日本经济援助的中国,现在成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甚至有越来越多日本人也承认,日本近期的经济复苏就是依靠中日贸易增长支撑的。日本再次出现经济衰退,打击将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危机感是促成安倍决心破冰的主要原因。由于安倍的鹰派立场鲜明,即使日本的极端右翼也不怀疑他有对日本不忠的意图,因此安倍的改变对华政策至今未受到重大阻碍。
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即使它不是安倍的主动选择,却是当今日本的唯一道路。但日本只要它不放弃其冷战思维,目的只在寻求现实利益,也许不久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难于确保两国关系能够正常发展。由于中日关系复杂,要破冰容易,要融冰就困难重重了。http://www.zaobao.com/yl/tx070423_501_3.html
转载联合早报的文章,发错地方了,劳驾板主转杂谈.KAO,发这么多贴子,官怎么还升得这么慢??
确认那是冰吗
只有未来东京都的大火才能喊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