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够?日本人数十年找不到大庆油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40:30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恐怕没有任何一种矿产资源能像石油那样引发系列的国际争端,即便是现在,石油仍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对于资源稀缺的日本而言,石油更是维系该国发展的生命线。从上世纪初开始,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进军中国东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找石油,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还是“遗失”了著名的大庆油田。
日俄合作探测东北油田

  在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时期,当局曾派出大量专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在寻找其他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曾进行过油田的找矿工作。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日本人曾在原东清铁路沿线的牡丹江、辽宁锦州和阜新、内蒙古的扎赉诺尔以及河北省的丰宁一带寻找过石油。
  
  据曾任满铁地质调查所参事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的回忆,早在1928年初,由于当时各方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下决心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带国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二十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探察,无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为此,满铁已经投入了三万多日元,云云。”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派地质专家前往调查。

找不到油:半途而废还是技术不够?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自由。其中,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地区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使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2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
  
  1939年在辽宁阜新,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为探测煤矿,曾从煤层下找出石油类的矿物,但因没有什么开采价值而放弃。其实,这里与解放后发现的辽河油田仅一山之隔。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宣告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寻找油田吧”。

  于是,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到1941年,因美国开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军方迫于形势的需要,将与石油有关的勘测队伍和人员全部予以征用,把他们派往印尼的苏门答腊和打拉根,在东北地区只留些小型设备。
  
  在探矿技术方面,当时日本在物理探矿技术方面还很落后,1928年开始向美国学习物理探矿技术,但在方法上必须是发现了矿石露头后再进行地质结构的调查,所以只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找矿。像在我国东北这样广大的区域内进行勘探,一般应采用地震探矿的方法。这是日本人在勘探方法上的局限性。
  
  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战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并对个中的原因进行“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八百米。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深的钻探技术,总之是越深越困难,听说实际上并没有钻探。而且,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一千米深,还差不足两百米”。

  森川清似乎觉得战前日本的钻探技术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恐怕没有任何一种矿产资源能像石油那样引发系列的国际争端,即便是现在,石油仍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对于资源稀缺的日本而言,石油更是维系该国发展的生命线。从上世纪初开始,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进军中国东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找石油,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还是“遗失”了著名的大庆油田。
日俄合作探测东北油田

  在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时期,当局曾派出大量专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在寻找其他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曾进行过油田的找矿工作。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日本人曾在原东清铁路沿线的牡丹江、辽宁锦州和阜新、内蒙古的扎赉诺尔以及河北省的丰宁一带寻找过石油。
  
  据曾任满铁地质调查所参事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的回忆,早在1928年初,由于当时各方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下决心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带国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二十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探察,无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为此,满铁已经投入了三万多日元,云云。”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派地质专家前往调查。

找不到油:半途而废还是技术不够?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自由。其中,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地区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使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2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
  
  1939年在辽宁阜新,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为探测煤矿,曾从煤层下找出石油类的矿物,但因没有什么开采价值而放弃。其实,这里与解放后发现的辽河油田仅一山之隔。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宣告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寻找油田吧”。

  于是,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到1941年,因美国开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军方迫于形势的需要,将与石油有关的勘测队伍和人员全部予以征用,把他们派往印尼的苏门答腊和打拉根,在东北地区只留些小型设备。
  
  在探矿技术方面,当时日本在物理探矿技术方面还很落后,1928年开始向美国学习物理探矿技术,但在方法上必须是发现了矿石露头后再进行地质结构的调查,所以只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找矿。像在我国东北这样广大的区域内进行勘探,一般应采用地震探矿的方法。这是日本人在勘探方法上的局限性。
  
  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战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并对个中的原因进行“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八百米。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深的钻探技术,总之是越深越困难,听说实际上并没有钻探。而且,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一千米深,还差不足两百米”。

  森川清似乎觉得战前日本的钻探技术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美国石油老板怕日本人找到石油后就不从他们那里进口石油,所以也给了他们假情报。
幸亏倭寇没有找到!中国的石油属于中国!
原帖由 中国闪电 于 2007-4-18 08:40 发表
幸亏倭寇没有找到!中国的石油属于中国!


幸亏什么呀?以日本人的猪脑子也想把中国灭了?

在没灭中国之前就去强挑美国,这种找死的做法不是劣等民族怎么可能干得出来?
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