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战争艺术>里的新1军竟然是抄袭之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37:44
]]
昨天买回去看了前两篇,感觉不值25块,第一篇文不对题,根本就没有跟F-16作比较的内容,第二篇作者是按时间来叙事,场景一直在跳也没作说明,感觉有点乱,一开始有点看得稀里糊涂的。后几篇还没看。
本观察员早在一星期前就说这是垃圾地摊杂志,遭来其编辑社围攻,辱骂,我一个人说他不好,无所谓,关键是大家都说好不好.
对战争艺术的确是比较失望
书无所谓,关键是做杂志的那批混蛋,太让读者失望,
这样抄袭就太不应该了!:L
其实大家也知道由于国内的大环境所限制,做军刊的不容易,想当年的<战场><战争><前线>等等非常不错的军刊最终都不幸夭折,非常令人惋惜.所以我们作为军迷非常希望保留下来的火种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否认知兵堂的<突击>办的不错,比如威克岛和关于衡阳保卫战及解放战争与电影系列选题和文章都好,但是有了知名度和口碑不意味着就可以忽悠广大读者了,就可以自认老大为所欲为了.广大读者可以接受认可你也可以抛弃你,所以广告作得再好噱头摆的再好都没用关键还是练好内功踏踏实实的把杂志作好,用优秀的文章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最后就是态度问题,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对出版方的关心,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干吗气势汹汹还要恶语相向,同样在CD上提出意见HKDA的出版方就非常诚恳得接受并予以答复,两下比较谁对读者负责谁重视读者就一目了然.
看这下如何交代!
把原文扫描上来,对比一下!
顶一个  不买了!
今天看到了,仔细翻了一遍,确实不怎么样。
转身到旁边的旧书摊上找到了一本《东线》四,3块拿下。
……指责作者抄袭应该说是很严重的,提供《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有关内容的页码防范围,我想网上应该可以找到电子书,发上来比较一下不就清楚了。
<战争艺术>确实不咋的...
<战争艺术>确实不咋的...
好坏还是读者说了算,看你编书的嚣张!;P
楼主居然言辞凿凿声称战争艺术中的新一军抄袭,我特意把《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找来,说明一下,我手上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次印刷。花了一个多小时仔细查看比较,两本书有关缅甸作战的内容无论在段落结构还是写作笔法上都有很大不同,我不知道是我眼力不济,还是手上的那本书是假书。请楼主说明你的版本以及相关页码。
提醒一下,战史不同于文艺小说,有关时间、地点、部队、胜负都是历史,所有的书都是一样。难道这也叫抄袭?关键是看文章结构、文笔和叙述经过,是否雷同。

我希望楼主能为自己的话负责,请把更确切的证据公示出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另外,和平是现在社会的发展的潮流,难道楼主认为提出和平统一的也是汉奸?这样的逻辑,只能让人感到你的无知和愚昧。
原帖由 军情观察员 于 2007-4-11 11:29 发表
书无所谓,关键是做杂志的那批混蛋,太让读者失望,


你上窜下跳的表现非常精彩,一般类似你这种角色,只是在幕间客串下,你的表演有些过火,让人感觉是一种气急败坏的味道。累了的话,还是先下去喝杯茶再来。
哟,举证的来了,看看作者怎么说.
性价比太差,决定不买了
原帖由 光亭 于 2007-4-11 21:38 发表


你上窜下跳的表现非常精彩,一般类似你这种角色,只是在幕间客串下,你的表演有些过火,让人感觉是一种气急败坏的味道。累了的话,还是先下去喝杯茶再来。

刚喝完茶,俺可是主角,观察到垃圾杂志,然后尽量让大家不去买垃圾盗版杂志,减少读者损失/
看了一下,没买,不好听的话,狗shi
呵呵,我没有扫描仪,又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泡在网上打字,既然有某人要我举证,我只能将新1军一文中抄袭的部分分期分批打上来,,先选个特别恶劣抄也没抄全的例子:

<战争艺术>第138-139页:

         “ 尽快攻占密之那、开通对华交通路线,一直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战略目标。4月23日,史迪威另出奇兵,命令梅里尔准将组建奇袭密之那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第1纵队由美军5307团第3营和新30师88团组成,归金尼逊上校指挥;第2纵队由美军第5307团1营和第50师150团、骡马辎重团第3连、新22师山炮3连组成,归亨持上校指挥;第3纵队由美军5307团第2营及英军别动队第6队组成,归马基上校指挥。
        4月29日,中美混合突击支队自太克里出发,原定在5月12日占领密之那机场,不想途中与日军第114联队第2大队相遇,战斗耽误了行程。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之那西郊南圭河后,以美军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150团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迅速清理机场跑道,电告史迪威机场可以进行空降。尔后新30师第89团、第14团42团等部在美军战斗机掩护下,乘坐运输机和滑翔机赶到”

大家再请看<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1281-1282页:

       "4月23日,史迪威命令梅里尔准将在太克里(孟关东南约50公里,位于库芒山西麓、培奈河东岸)编成奇袭密之那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第1纵队由第5307团第3营及新30师第88团组成,归金尼逊上校指挥;第2纵队由第5307团第1营及第50师第150团、骡马辎重团第3连、新22师山炮第3连组成,归亨持上校指挥;第3纵队由第530团第2营及英军别动队第6队组成,归麦吉(亦称马基)上校指挥。尽快攻占密之那、开通对华交通路线,一直是中国驻印军进攻缅甸的战略目标,4月上旬,史迪威即决定奇袭密之那,但由于蒙巴顿反对攻占密之那,因而史迪威对英军保密。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以下简称“中美突击队”或“中美联军”)于4月29日自太克里出发,原定于5月2日到达密之那占领机场,因途中在沙劳卡阳、雷班、丁克高路等处与日军第114联队的第2大队相遇,经激战方将其击溃,行军进程因此延缓。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之那西郊南圭河后,即以美军第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切断密之那通往孟拱的公路,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守护机场的日军向火车站退去。第150团确实控制机场及其周围要点,并清理了飞行跑道,竖起风幡,即电告史迪威机场已可空降。已在各地机场整装待发的新30师第89团、第14团及炮兵、工兵各部队,自当日下午3时起,陆续空运到密之那"


     上面这两段文字,大家可以自行比较一下,除了个别字词上的变动,比如将"编成"改为"组建","进程延缓"改为"耽搁行程"以外,雷同率实在太多了吧!更可恶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里一句"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之那西郊南圭河后,即以美军第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切断密之那通往孟拱的公路,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守护机场的日军向火车站退去。第150团确实控制机场及其周围要点,并清理了飞行跑道,竖起风幡,即电告史迪威机场已可空降"被<战争艺术>新1军的作者愣缩写成"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之那西郊南圭河后,以美军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150团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迅速清理机场跑道,电告史迪威机场可以进行空降",抄也不知道抄全,原文中袭占西机场的是第2纵队,这样一缩写就成了150团一家的事情了,难道150团和第二纵队是一回事情?太不妥当了吧!
另外.<突击>第19期<硫黄岛群英谱>一文中,到底有多少是抄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父辈的旗帜>,要不要我给某人也来个连载?或者说,请拥有该书版权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来作个评判?;P

至于那条主旋律的尾巴,我把全文载在下面

"不同国家间的母亲应该联合起来,所有的母亲都会同意这一点,现在就停止杀戮,现在就停止"

如果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停止杀戮"会造成什么结果什么?某人能回答吗?!结果难道不正是纵容日本侵略者长期维持对中国人民的独裁和腐败的暴政,长期霸占中国吗?汪精卫这种汉奸的如意算盘正是如此,所以他才要在他的破旗上写上"和平,反*,救国"!如果这就叫"和平统一",那我只能说你的意识太超前了!
天下文章而已。呵呵。不生气不生气,有话好好说。
原帖由 lilili880 于 2007-4-11 22:19 发表
呵呵,我没有扫描仪,又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泡在网上打字,既然有某人要我举证,我只能将新1军一文中抄袭的部分分期分批打上来,,先选个特别恶劣抄也没抄全的例子:

第138-139页:

         “ 尽快攻占密之那、开 ...


太好了,这样的两段叫抄袭?!不一样的地方就叫没抄全?!
原帖由 lx123 于 2007-4-11 22:12 发表
看了一下,没买,不好听的话,狗shi

haha兄弟你要小心呀,他们的编辑在这里,很凶的,乱骂人.你说他狗shi 他还不得疯狂;P
老周,可以叫作者上来说说情况,
翻了翻,严重不值那个价,没买
楼上的你是本论坛第15个翻后没买垃圾杂志上当的:handshake 幸运呀!
原帖由 光亭 于 2007-4-11 22:38 发表


太好了,这样的两段叫抄袭?!不一样的地方就叫没抄全?!

那您的意思是《战争艺术》非要将《中国抗日....》一书一字不拉的全部般过来才叫抄袭不成,况且LZ也说了还有许多雷同之处,你还要人家一一打出撕掉你最后一层遮丑布不成。
    兄弟你还是学学著作权法对抄袭的定义把。“一、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为简略起见,以下统称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抄袭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一样,需具备四个要件:第一,行为具有违法性;第二,有损害的客观事实存在;第三,和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有过错。由于抄袭物需发表才产生侵权后果,即有损害的客观事实,所以通常在认定抄袭时都指经发表的抄袭物。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
二、从抄袭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也有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的行为,前者在著作权执法领域被称为低级抄袭,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哪怕就是抄了一两段也叫抄袭。
原帖由 lilili880 于 2007-4-11 22:31 发表
另外.第19期一文中,到底有多少是抄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要不要我给某人也来个连载?或者说,请拥有该书版权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来作个评判?;P

至于那条主旋律的尾巴,我把全文载在下面

"不同国家间的母亲应 ...

《突击》刊登的硫磺岛群英录,作者是在国外的一个中国女孩,最早发表在战场军事社区里面,这是链接。http://www.cww2.net/bbs/read.php ... toread--page-1.html,发表时间是06年4月。文章是1年前战场社区的管理员推荐给我的,实际的撰写时间应该更早,因为现在的文章是论坛服务器出毛病后重新贴的。我可以保证,她压根没见过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中文版,因为她几年前出国的时候这书的中文版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至于其他部分,如果你有疑问可以直接去战场军事社区注册后找原作者询问。
对了,如何学会尊重一位女性,一位未来母亲反对战争的呼声,你还需要学习和提高。
]]
原帖由 反物质 于 2007-4-11 22:58 发表
翻了翻,严重不值那个价,没买


和我一样 明智之举啊 一看印刷和包装就远远不如ZCWJ和HKDA
我是“新一军抗日战史”一文作者逢凡。首先简单自我介绍,鄙人现年30岁,说研究也好,说喜好也好,扎进国民革命军史料已达十年有余,平时不吸烟、不喝酒,闲钱都变成了一橱好书。“新一军抗日战史”全文约5万多字,楼主提到的“正面战场作战记”确系参考史料之一,但应该说不是主要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涉及新一军部分相当少,就拿楼主所说的密支那战役吧,在“正面战场作战记”中约有3000字的叙述,而拙文对此有7000余字的描述。说到“正面战场作战记”,拙文有关“反攻缅甸计划”部分反而有不少引用,“正面战场作战记”第八章的执笔者之一是王楚英,笔者曾与王先生有一定联系,并曾得到王先生多次鼓励。王先生作为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当年亲历其事。“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关于缅甸反攻部分,大部出自王先生的回忆。但拙文作为新一军战史,战斗经过侧重引用二史馆公布的“新38师战报”及孙立人等人来往电报。正如有些同好所说,战史不是小说,战前计划、战斗经过、战斗结果都是已经事实发生过的,不是作者可以想象的。笔者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无法穿越时空去亲身见证那一段战火岁月。作为一名民国军事历史爱好者,笔者有兴趣、有耐心多方收集史料,尽自己所能,力求自己的作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以下贴出拙作有关“密支那”的全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和“正面战场作战记”两厢对照一下,以判断是否“抄袭”。
风云际会密支那(上)
1944年4月,缅北战场上出现了国军第14师、第50师两支生力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4年3月19日,美国驻中缅印军总部将一份备忘录送致何应钦。内中提到:由于胡康山谷战术情况及发展,至恳立即再派兵一师予史迪威将军。此一师人在雷多区域之补给与维持问题,正由史迪威将军之参谋人员加以研究。事后即向本部保证,谓补给问题,能有办法。而史迪威将军亟盼获得此增加之兵力。中国军队在胡康山谷现阶段战役中之成功,须要利用此种情况,应作大胆强力之进攻,欲求实现此项军事原则——即当在战况良好及敌人软弱时,应痛加攻击——则立即增援胡康山谷之中国军队,实为最合理、最适切之举动。目前应迅速行动,以充分利用进攻部队之高涨士气,并乘此时之良好天气,继续采取攻势,是为至要。增援之师,不必完全有经过战事训练之经验,只须有增援部队作为进攻部队之后备军时,其存在与威力,即可使指挥官充分使用其进攻部队矣。一方面将用一切方法严格训练增援之师,并给以足量训练用之弹药,以期训练完成后,于可能之最短时间内担任任务。
经过军令部研究,考虑到现有师大都人数不足,决定增派两个师赴印。1944年4月,第54军所属的第14师、第50师紧急空运印度。第54军是陈诚军事集团劲旅,当时已由滇南移驻滇西祥云一带,团长以上轮流去印度兰姆伽参加过训练,下级军官也分期分批在滇西干训团受过训;同时军又统一开办了基层干部训练班两期,根据美军军事教材施以教育,军、师、团、营均派有美国军事联络组或联络官。第14师为陈诚嫡系精锐,1935年国军第一期整理师之一。淞沪会战血染罗店,成为抗战时期国军血肉长城的代表名词。此后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等,都有该师矫健的身影。第50师原为湘系谭道源部队,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无力恢复,交由陈诚集团整理。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等战役。空运组织勤务工作由美军负责,大体上以一个排为一个空运小组,乘一架运输飞机。部队原有的一切军事装备(除少量警卫用)和个人生活多余用品、衣物等,都在原地登记缴库。随军家属听候留守机关安排。在雷多仓库,少校以上军官发罗斯福呢和白布衬衣、裤各一套;上尉以下和士兵发给卡其操作服两套。
中国驻引军在孟拱河谷的较量中胜出,为进一步歼灭缅北日军,使中印公路早日畅通,总指挥部开始全力布置指挥对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攻击作战。密支那地处缅甸纵贯铁路的终点,是缅北的行政中心,公路四通八达,东面通过甘拜迪再向东延百里,便是我国滇西重镇腾冲。伊洛瓦底江经密支那城东折而向南,流向八莫。周围多山,标高皆在五百至一千米左右。城区西北是一个地形略有起伏的小平原,遍地丛林。铁路自南向北穿城而过,从日军兵营和射击场折向西行。在西、北各有飞机场一座,其中西飞机场可直接使用,北飞机场及拟建中的东飞机场则需再加整建才能使用。密支那既是一座水、陆、空具备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一处战略要地。若占领密支那,夺取飞机场,即可以加速打通中印公路的进程,早日恢复我国的国际交通线,使美国援华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提高我军作战能力,加速反攻;而且还可以大大改善中印空运航线和能力,将油管延伸至此,中美空军将随时能够得到燃料补充。
尽快攻占密支那、开通对华交通路线,一直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战略目标。4月21日。史迪威另出奇兵,命令梅里尔准将在孟关东南约五十公里的太克里编成奇袭密支那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第1纵队由第5307团第3营和新30师第88团组成,归金尼逊上校指挥;第2纵队由第5307团第1营和第50师第150团、骡马辎重团第3连、新22师山炮第3连组成,归亨特上校指挥;第3纵队由第5307团第2营及英军别动队第6队组成,归马基上校指挥。其时,马拉关未下,卡盟、孟拱犹在敌手。
4月29日,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从太克里出发,原定在5月12日到达密支那占领机场,不想沿途与日军第114联队第2大队相遇,战斗耽误了进程。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支那西郊南圭河后,以美军第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日军向火车站退却。第150团立即控制了机场及周围要点,迅速清理机场跑道,竖起风幡,电告史迪威机场可以进行空降。期间美国空军空袭摧毁了机场日军高炮部队,尔后新编第30师第89团、第14师第42团等相继于美国战斗机掩护下,乘坐运输机和滑翔机降落密支那,孙布拉蚌英军一部,亦南下密支那,协同作战。第56师团第148联队一个加强中队,工兵第12联队第1中队,第15师团机场守备大队分遣队,宪兵分遣队及少数缅甸伪军,总数一千多人,依据密支那市区建筑物和预设工事死守不退。
5月19日,第150团向当面之敌发动凌厉攻势,突进至车站附近,并破坏了铁丝网。日军凭借有利地形,以浓密火网阻挡我军前进,第150团团长黄春城顾虑第3营距离团主力过远,命令郭文轩营长撤回到机场与城区之间布置宿营。翌日清晨,黄团长又令郭营再向密支那开进,郭营长集合所部,四路纵队行军,自己骑马走在前头。当部队通过城区边缘进入日军暗堡火力射程后,敌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突然齐发,弹如连珠,可怜整整一个步兵营大部牺牲,只有轻伤者幸免于难,逃回机场团部,郭营长本人连尸体都没找到。入夜,密支那日军全线反攻,我军各部陷于苦战,直至次日拂晓,将日军反扑挫败,第150团趁势在八时半将车站攻克。
郭文轩营长的麻痹大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史迪威迁怒黄春城团长,将其撤职(因黄系廖耀湘同学、同乡,后调任新6军军部军务处长),改由副团长钟鹤皋升任团长,可这位钟团长没过几天,就精神分裂了,遂由第2营营长谭云生接替。这时战局对我还是有利的,倘若我军乘第150团取得车站突破,日军动摇之际,调动后续部队增援该团扩张战果,突入敌人纵深,极有可能一举而下密支那。可惜梅里尔准将在此关键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非但未能以留在西机场的第89团和美军第5307团主力增援第150团,相反仍保持原来的行军编组,让第1、3两个纵队分散在距西机场约九公里之遥的遮巴德附近,使中美突击队由于兵力分散而优势大减,更没有进行详细的敌情、地形的侦察和作好攻坚战的准备;尤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切断日军的增援、补给路线,以致日军第18师团第114联队第2、3大队得以从瓦扎和孟拱河谷战场先后进入密支那增援。
日军很快从密支那车站失守的惊慌中镇静下来,组织兵力和火力我反扑,第150团与后方指挥部的通讯联络被切断,美军总联络官孔姆中校借故离开火线,导致无法要求机场空军和炮兵支援。第150团第2、3营官兵被困车站附近,两日夜弹尽粮绝,奉命向跑马堤撤退,车站得而复失。
5月23日,史迪威偕参谋长博特纳、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飞抵密支那前线,撤换了梅里尔的职务,由博特纳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立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由麦可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各部;以亨特任第5307团指挥官。在密支那前线的中国军队由胡素、潘裕昆指挥,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予以撤消。
5月25日,根据史迪威命令,担任主攻的新30师主力向西郊攻击,第50师第150团和第14师第42团在跑马地一线负责牵制日军行动。因敌阵地坚固,新30师几天攻击下来,进展不大,第89团每天前进几百码,第88团一愁莫展。28日晨,第88团第1营在山炮、迫击炮支援下,先集中轻重火力向敌阵地猛烈射击,再以重机枪向密林扫射,消灭日军潜伏在树上的狙击手,继以步兵利用田埂掩蔽向敌迫近。就这样终日剧战,也仅推进了约三百码。还因伤亡过大而不得不停止攻击。第150团第3营于26日奉命由机场向密支那南郊出击,在毕塔工厂南端附近遭遇日军强烈抵抗,战至深夜,日军依仗人数优势和熟悉地形,渐渐将该营四面包围,欧阳爵营长亲在一线指挥战斗,不幸牺牲,部下官兵誓死拼杀,阵地屹然不动。28日晨,第150团副团长里健民亲率第2营前来增援,一个里应外合,将鬼子击溃,并乘胜纵深突击,但日军躲进工事,我进展甚微。
30日,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第十二号命令。命令指出,31日中午将联合攻击密支那。其中第150团及第89团向北攻击,务须竭力攻进;第42团及第88团、第89团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由阵地撤退一步。这位博特纳参谋长较之梅里尔更无实战经验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自己不敢身临前线,对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情况全凭各级联络官的报告,求功心切,只知道一味进攻。对中国军官心存轻视,拒不接受中国方面关于切断日军与孟拱、八莫通道的建议,使第56师团步兵团团长水上源藏所率领的第113联队一个大队、野炮一个大队及工兵第56联队主力等,在5月30日顺利自宛貌渡过伊洛瓦底将,增援密支那,从而使密支那日军兵力猛增至四千余人。
次日,国军经过调整后,再兴攻势。经过两个星期苦战,第150团、第42团先后突破并有力控制了密支那南区日军防线;新30师主力在强行通过开阔地区时蒙受较大伤亡,但也攻占了日军多处据点。考虑到各部拼死攻坚,伤亡惨重,密支那自南至南北高堤间,日军依据房舍、大树、竹丛等构成坚固据点,攻击越来越困难。经前线国军将领与指挥部争论,6月15日以后指挥部方面听由各部自行处理。
]
4、风云际会密支那(下)
驻印军为扭转被动局势,对战场实际进行了分析,认识到日军以市区为防御中心,以数千个大小工事构成网状堡垒群体。阵地非常隐蔽,即使相距咫尺,也难以发现目标,故造成进攻部队伤亡极重,以新30师第89团而言,人员仅剩一半,胡素师长甚至把师部特务连也大部分拨补至第一线连队了。同时由于丛林作战正面狭小,大部队不易展开,使得正规战法不能凑效。新30师参谋主任唐泊三意识到以血肉之躯硬拼不是办法,创造出了活动式堑壕战,即沿向密支那城进攻方向挖掘许多三条平行的蛇形堑壕,既可藏兵,又便于掩护。每当堑壕逼近日军碉堡工事时,士兵便用长竹竿前端捆绑弹药并以手雷引爆,快速插进日军工事最终消灭敌人。驻印军经过研究,制定了正面强攻与堑壕战并用的攻击战术。为整补部队,于16日至21日暂时停止了攻击。为防止日军乘机袭扰,各部队在阵地前预设了大量独发地雷,使鬼子得不尝失,付出相当代价。
21日,第150团沿着公路向前推进,并占领江边与公路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第42团也将火车修理厂占领大半。但第88团攻击受挫,一度攻占的射击场北端高地不久即为日军夺去。美军第5307团第1营试图向敌后渗透,不料被日军发觉,反被围在西打坡以北地区。为策应该部突围,第42团第1营向北机场迂回,28日夜通过机场时,美军工兵第309营的一个连前往联络,误入敌阵,伤亡一百二十多人。指挥部恐再蹈覆辙,急命第42团第1营于7月2日夜撤回第88团左翼。
接任梅里尔的博特纳无力扭转战局,相反大肆抱怨中国军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史迪威再次临阵换帅,于6月25日将博特纳撤职,另以魏赛尔继任。7月6日,郑洞国飞抵密支那前线视察,深刻意识到各部队胶着不动,拖延时日,多有不利。经过与前线各部队长磋商,决定在“七七”发动全面攻击,纪念以卢沟桥事变开启的全面抗战七周年。当晚,郑洞国电话向各部下达了攻击命令。
7月7日午后1时,在空军、炮兵掩护下,我发起全线进攻。激战至傍晚,右翼第150团在江边三角地区获得进展一百五十码;第42团将火车修理厂全部占领,该团后续由雷多空运到达的第3营适时投入战斗,超越主力,进迫市区攻克八角亭据点,营长黄晋隆、副团长宁伟、王竹章等先后在战斗中负重伤。7月8日以后,各团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各抽出一营兵力(第42团除外)调至第一线后方作短期的对敌据点攻击演习,其余各部队仍然自行掘壕攻击。胡素师长接替麦可姆任战地指挥官,负责密支那前线作战行动。13日,中美空军三十九架重轰炸机向密支那投下炸弹七百五十四吨,由此展开持续三天的进攻,密支那市区房屋损坏严重,街道大部被毁。第88团攻占了射击场北端高地及西南几个日军据点,第42团及第150团占领了八角亭和车站。
7月17日以后,日军在我空军和炮兵猛烈轰击下,逐步退守市区。狡猾的日军仅留一部兵力在表面阵地,大部则藏于掩蔽工事内。自知炮兵处于劣势,采用游动作战的方式,移置伊洛瓦底江东岸。并在城内设立城北、城中、城南三个守备区。城北地区以第114联队第3大队及联队支属队、第15机场守备队、密支那分遣队和气象分遣队担任守备;城中地区以第114联队第2大队及工兵第12联队一部担任守备;城南地区以第148联队第1大队和第15铁道兵联队一部,第55、第56联队伤愈官兵二百余人担任守备。国军方面,配属新编第22师作战的第149团奉命到密支那归建,新30师第90团也由雷多空运增援。
7月23日,史迪威再度飞抵密支那前线督战。其间第14师第42团一部在密支那市区以南强渡伊洛瓦底江,切断了密支那和八莫之间的公路,以阻止日军增援。24日晨,史迪威命令:新30师全力攻占密支那城区丁字路附近地区;第50师进攻横街附近地区;第14师攻击十字路附近地区;美军第5307团向日军北机场以南地区攻进。
7月25日,新30师第88团第2连、第89团第2、4、7连,前进至公路与铁道交叉点。27日,开始进入巷战。每一房每一屋都有敌三、四人防守,各部攻击要领甚差,以致进攻受阻,伤亡颇大。28日,驻印军改变打法,集中所有火力优先支援第50师方面,尔后再转移支援其他方面。密集的炮火使日军阵地一片火海,各攻击部队尾随炮兵的延伸射击,逐巷、逐屋进攻,至当日晚,捷报频传,第150团占据市区四条马路,第149团占领火车站一部,第88团在铁道北侧推进三百多码,第89团接近敌营房西北角,第90团进展最快,沿着铁道及南侧一直向东压迫日军,只有美军被阻于小溪附近,无大进展。
次日,在中美空军掩护下,驻印军攻势越来越猛。第149团突入车站中心。第150团在攻击中,一度遭到日军游动炮兵封锁,复由我空军和炮兵还击压制,一举占领第五条马路。第89团在重炮火力掩护下,突入新街市。第90团方面也有进展。第88团因敌工事坚固,进攻暂时受阻。第14师投入兵力单薄,只有步兵两迎参加市区战斗,只能策应友军作战。密支那城彻夜为战火笼罩,至31日,第150团已通过市区第六条马路,第149团将火车站全部占领,新30师及第14师各部队亦攻占若干重要目标,密支那市区已大半为驻印军控制。
日军防线行将崩溃,作起了逃窜打算。31日起强行驱赶市民至西打坡江边,在我空军和炮兵的轰炸下搭制竹筏,准备渡江之用。8月1日清晨,我军在密支那市以南的沿江警备部队,发现日军三五成群,分乘竹筏或汽油桶顺江而下,当即予以击沉或俘获。据俘虏交代,第114联队长丸山大佐已率领三百多人向江东撤退,有二百余人将会留在市区和密支那共存亡。眼看日军已成强弩之末,驻印军各部加紧攻击,第150团当晚攻占市区第七条马路,第14师步兵两营将十字路重要据点克复,与新30师取得联络,新30师第90团占领了敌营房修械所,第42团第2、3营也在伊洛瓦底江东将日军援兵击退。
8月2日,第50师师长潘裕昆鉴于当面之敌作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正面强攻损失太大,决定以师工兵连为基干,由副师长杨温传令各团招募敢死队员,乘夜潜入敌人后方。老华侨寸世祖,闻讯冒死赶到第50师师部,情辞恳切地向潘师长表示,自己熟悉城内地形,不惜一死愿为敢死队带路,帮助我军消灭日本鬼子。潘师长为其义勇感动,当即答应请求。第150团少尉排长崔复生得知招募敢死队员的消息时,应募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所需名额,崔排长放声大哭,硬是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添加进去。敢死队最后由一百零四人组成,携带轻便武器及通信器材,分成十五个小组,由师部参谋处副处长李大同中校担任队长。
3日凌晨3时,潘师长对敢死队员作行前动员,队员们抱着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踏向征尘,在寸老先生引领下,敢死队避开了敌人的工事和层层封锁,泥泞中匍匐进入街区,将敌通信设施完全破坏。拂晓时刻即向敌指挥所及各预定重要据点猛烈攻击,日军顿时陷入慌乱,我各攻击部队应声而起,不顾一切向敌冲杀。至晨8时,第150团和敢死队将市区第十一条马路完全攻占,残敌数百人丢盔卸甲向江中逃命,该团第1营和第149团第3营在嘹亮的冲锋号中展开追击,敌除少数渡江,大部被歼。胡素师长亲率第90团攻击日军最后死守的据点营房区,不断将手榴弹、掷弹筒投入,至午后3时,全部占领营房,日军密支那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大佐自杀。同日,在城北奋战的美军第5307团第3营和战斗工兵第209营,也将西打坡日军阵地占领。5日,我军肃清零星日军抵抗,完全控制密支那市区,并与西打坡美军取得联系。密支那战事至此方告结束,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胜利完成。
密支那战役是整个缅北反攻中最为激烈艰苦的一战,我军以伤亡六千六百多人的代价,费时近三月,才将这座战略重镇攻下。战役充分显示了中国驻印军勇者无惧、一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力量。但也暴露不少问题,失误主要表现为:一是,奇袭密支那机场后,犹豫不决,未能集中兵力攻下密支那城,变奇袭为攻坚,伤亡过重。二是,战场情报机构不健全,日军的情况始终没能确实掌握,造成战役初期对日军估计过低,后期又过高。三是,战场反谍组织欠缺,各期战斗部署、兵力伤亡及部队增加等情形,多被日军情报机构知晓。四是,驻印军各部联络不畅,协同不一致,造成部队间常常发生误会。此外,美军指挥官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武断,也是造成中国驻印军伤亡过大的原因。参加是役的驻印军前线将领在战役结束后,将逐次战斗的缺点写成意见,推举资深望重的胡素师长转呈史迪威参考,总结经验教训不妄是件好事,可史迪威不能接受,对胡素极度不满,强令胡师长即刻返国,遗职由该师少将参谋长吴行中接任。
密支那攻克后,中国驻印军便利用雨季到来,在南马、和平、孟拱、甘马因和密支那一带集结整补。军事委员会将中国驻印军扩编成两个军,重设副总指挥部,以郑洞国任副总指挥,下属新1军和新6军。新1军军长由孙立人晋任,辖新30师和新38师。新30师师长吴行中回任参谋长,另以副师长唐守治充任;新38师师长由第114团团长李鸿升任。新6军军长由廖耀湘晋任,辖第14师、第50师、新22师。第14师长龙天武和第50师师长潘裕昆任原职不变;新22师师长由副师长李涛充任。
为与滇西方面取得联系,驻印军与远征军举行了一次象征性的小规模会师。孙立人指派新38师孙蔚明连长指挥率领一个加强连,外加美国工兵、工程师、通讯兵、医生、摄影师等,于8月26日从孟拱南堤车站出发,通过杂草掩盖的荒凉古道,向高黎贡山进发。9月6日上午10时,加强连爬到海拔近二千七百米的高黎贡山口,到达中国国境界碑。大约一刻种后,从腾冲出发的远征军长官部直属工兵团中校团附胡振国也率部抵达山口,双方对着国界列成横队,互相敬礼,交换位置后又再恢复,简短而隆重的会师典礼便告完成。
笔者撰稿两年,第一次被人指责抄袭。怎么说呢,笔者以为战史关键是看视点和切入点,应该说期刊界至今尚未有类似拙作“新一军抗日战史”那样的稿子吧,笔者是指以新一军为主线,较完整展现其成立与印缅抗日经过,以及新一军将领与美方的合作和冲突。长达5万余字的稿件,参考文献若只凭“正面战场作战记”,想来也无法成文。感谢读者对撰稿的思路、结构、笔法提出意见,至于判断是否“抄袭”,希望大家仔细对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丝毫不影响笔者继续撰稿的热情。
另贴出拙文“博福斯山炮中国抗战记”(刊登于〈突击〉第19辑),也一并请楼主及广大同好斧正。
博福斯山炮中国抗战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炮的国家。十三世纪后期,我国的火药和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炮兵大量运用于战场,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有一句口号是:“炮兵征服,步兵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炮兵火力所造成的伤亡约占伤亡总数的54.4%。1930年代的中国,早已被西方工业文明远远抛在后面,虽有几家兵工厂能够自制火炮,但均为仿制品,设计和运用理念落伍过时。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军政部从山炮入手,锐意整建国军新式炮兵部队,于30年代末,在德国顾问团推动下,向瑞典采购卜福斯山炮。

一、国军制式山炮
在火炮大家庭中,山炮是一种炮管短,炮身、轮子可以分解拆卸分别携带的曲射炮,弹道类似于榴弹炮,适用于山地作战中摧毁敌人的阵地、堡垒、火力点。
1905年,江南制造局成功仿制德国克鲁伯75毫米十四倍山炮,是我国自制最早的一门后装管退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匹马驮载或一匹马挽曳,高低射界-8°——+15°,方向射界左右各2°,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日本明治41年式,制造民10年式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不甘落后,1924年,仿造出民13年式75毫米山炮,且数量相当可观,到全面抗战爆发,晋绥军炮兵部队至少装备了近三百门;1925年,沈阳兵工厂仿日本大正6年式,制成民14年式75毫米山炮。与沪造克式山炮相比,这些山炮炮身加长为口径十八倍,重量稍大,用六匹马驮载或二匹马挽曳,炮闩为螺式,炮弹种类开始多元化,榴弹5.74公斤、锥孔榴弹3.74公斤、破甲弹6.575公斤,此外尚有榴霰弹等。初速360米/秒,最大射程6400米。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炮兵营也从东征时的一个营扩编为一个团,装备俄造山炮十八门。1927年春,炮兵团团长蔡忠芴奉命从南昌到上海,将沿途掳获之炮扩充为两团两营,同时成立炮兵指挥部。1928年7月,经过编遣后,第1集团军拥有两个炮兵团,以山、野炮为主,装备极其混乱,有日造、俄造、德造,甚至还有老掉牙的沪造克式。1929年,军政部兵工署所拟制式兵器式样表中,山炮一项定为法国士乃德75毫米山炮。然而中央政府忙于应付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的挑战,以及“围剿”中共红军的苏区根据地,根本无法进行较有层次的兵工建设。相对能量产火炮的沈阳、太原兵工厂又不在中央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能够掌控的几家兵工厂,除了上海、汉阳分别能月产六门和二门火炮外,其余都只能搞点迫击炮。
1930年,中原大战发生。中央军对反蒋军在火炮方面并无优势,相反山炮数量明显少于晋绥军,中央军调集所有火炮,组成两个炮兵集团,以第2炮兵集团为例,总共有各类野炮三十门、日造150毫米重炮六门、大正6年式山炮十二门。津浦路上晋绥军密集的民13年式75毫米山炮,使中央军蒙受炮火损害甚巨。第2炮兵集团在后来的战斗详报上总结指出:我集团所属之炮兵连,编制不一。有四门制、有二门制。作战运用,殊感不便,国军炮兵编制,似有改善统一之必要;我炮兵挽马、驼马过少,体质薄弱,调教不良,每遇天雨及道路不良运动,因之迟滞,影响作战,实非浅鲜。国家马政机关,似宜从速设立改良马种,以备军用。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中国这样一个交通不发达,又缺乏机械化牵引能力的国家来说,发展可拆卸携带的山炮不愧为一条可行之路。因为柯利伯、魏泽尔担任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期间,正式参与了国民政府中原讨逆、江西“剿共”、淞沪及长城局部抗战诸役,并在国军陆军训练与组织之计划中渐具颇深影响力,国军在采用德式操典、训练与组织方式为准绳的同时,对外军购亦逐步倾向德国。起初德国军火公司认为有顾问的协助,大可垄断对华军火市场,以至出现价格高昂,品质不甚理想的尴尬局面。出于本身职责所在,有些较真的德国顾问有时往往建议我方改采其他国军武器,制式山炮仍意向法国的士乃德。卜福斯(Bofors)炮厂代表龙贝格来华推销,想方设法要见蒋介石,结果在南京、上海转悠了两个多月,始终未能见到。
中原大战后,德国军火商与上海德国商会公推开培教授与中国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俞大维商谈有关军火采购事项。德国礼和洋行华方经营代表丁福成曾以卜福斯炮厂代表的身份,多次向宋子文兜售卜福斯山炮。在魏泽尔的推动下,礼和洋行将卜福斯山炮的说明书、图样、照片,以及有关优点的参考资料,转交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并要求发给进口护照。为了证信卜福斯火炮的优良、准确、灵活,提供国民政府和军事技术人员实地观摩考察,礼和洋行先行赠送了山炮四门、高炮二门,配备炮弹若干,来华试放。试放地点在南京汤山射击场,军政部、参谋本部、炮兵学校、中央军校,及其他军事机关、军事学校都派员参观。何应钦、朱培德、俞大维、邹作华等一百五六十人受邀莅临。龙贝格亲自掌握试放,弹无虚发,射击目标准确,证明卜福斯山炮杀伤力强,操作灵活,移动轻便的优点,得到一致好评。龙贝格见缝插针,当场派送华方军政要人附有卜福斯山炮型的金表等物,还以高等茶点招待。这次试炮,厂方花费了约法币80余万元的款项,最后做成一笔大生意,制式山炮终由卜福斯山炮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为其德国顾问林德曼说服,坚持以法国士乃德山炮装备麾下军队,粤系外购的士乃德山炮数量不在少数,一直到抗战后期,粤系各军炮兵营均还有士乃德山炮数门。
法造士乃德M1923 75毫米山炮,炮身长1396.5公厘,膛线长1000公厘,螺式炮闩,制退复进形式为独立液体空气式,后座长度1000——1100公厘,双轮单脚式,高低射界(低轴)-10°——+22°、(高轴)0°——+22°,方向射界左右各5°,榴弹重6.330公斤,初速440米/秒、最大射程9600米;榴霰弹重6.525公斤,初速430米/秒,最大射程7850米,放列全长3430公厘,放列全重657公斤,行列全重677公斤,两马挽曳、七马驮载。

二、战前列装小试
卜福斯M1930 75毫米山炮是由瑞典博福斯厂制造生产。基本上瑞典卜福斯厂是德国克鲁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因此卜福斯山炮实为德国技术,只是产地在瑞典,此炮1930年开发成功,是当时最新式的山炮。国军所购型号炮管为口径之二十倍,全重785公斤,炮膛内有28条膛线右旋,缠度为七度九分四五秒,发射时装药燃烧之气体压力最大为2600大气压。炮弹重量为6.5公斤,初速分别是:一号装药250米/秒、二号装药230米/秒、三号装药450米/秒。最大射程9150米,高低射界-10°——+50°,方向射界-3°——+3°,由于炮膛线系右旋,射击所发“定偏”为右偏。炮身具有的可拆卸护板,厚约4.5厘米,以供炮组成员在射击时的基本保护。两个轮子间宽95厘米,轮子直径90厘米,高低瞄准机手轮转一圈等于20密位,方向瞄准机手轮转一圈等于2密位。炮身可分成八部载件由八匹马驮载或二匹马挽曳。
卜福斯山炮的炮闩设计,为半自动曲柄锁闩、水平滑楔式炮闩,炮弹装入后,炮闩当即自动关闭,发射后自动开启,退出炮筒,操作简便使发射速度得以增进,每分钟达到二十五发。该炮瞄准具为独立系统,与炮身不发生直接接触,在瞄准具设定高低与方向划分及距离时,炮身不用随着转动,待诸元装定后,只需将炮身指针和标尺指针相吻合,炮身即可到达射击方位之定位,实行发射。如此设计最大好处是,炮组成员在进行瞄准时,只要操作瞄准具,而无须反复调整沉重炮身,既省时又省力。该炮炮尾左右侧均有拉火装置,第一、第二炮手都可进行射击动作,同时在行直接瞄准射击或对活动目标射击时,第一炮手尤其能够迅速发射。该炮使用的炮弹,以榴弹为主,有破甲弹、地雷弹、高爆弹三种,其它还可发射烟雾弹、照明弹、燃烧弹、榴霰弹等特种弹。
与其他山炮相比,卜福斯山炮最大的特点是构造精巧、分解灵便。许多设计顾及到实战运用与道路不量地形运动便利性,而彰显优良。其中有三处装置,为当时大多数山炮不具备的优点:其一为车轮装有制动机,在骡马牵引时,无论是上下坡还是马匹受惊狂之际,都能发挥制动效果以使炮身稳定;其二为高低、方向射界制动机,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原有精度不变,以便在战斗中快速变换阵地。其三为炮架中架部分,附有小制退锄,在狭隘地形作战时,可卸取后架以行放列,射击较不会受到地形限制;同时后架向上翻起,更可缩短转弯半径,牵引状态下便于通过曲折路径。
1930年末,国民政府开始向卜福斯炮厂订购山炮和高射炮,山炮价格为每门1.6万美元,山炮弹每发20美元。第一批购入的只有十二门,装备教导总队炮兵连和炮校练习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日本入侵步步来临。1932年1月28日,第19路军在上海闸北奋起抵抗暴日,第5军、教导总队等部后续支援淞沪抗战,卜福斯山炮初试锋芒,卓有成效。随后大批卜福斯山炮陆续运抵中国,德国顾问团中的炮兵顾问也由五人增至十一人,警卫军炮兵旅改为炮兵第1旅,所属第1团、第5团各装备卜福斯山炮二十四门。1933年,蔡忠芴将军调任炮兵团干部训练班主任,训练炮兵初级干部及军士。11月,第一期结业后与炮兵第3团干部互换,继续第二期训练。1934年6月,第二期结业,编成炮兵第2团,以此两期炮兵干部中坚组成的第2、3两团随即编为炮兵第2旅,与第1旅一样,各团装备卜福斯山炮二十四门。
1934年5月,国军攻占苏区门户广昌,深入红军核心阵地。7月16日,蒋介石命令炮兵第1旅第5团第1营由孙生芝营长率领,从南京出发,经浙赣铁路输送至南昌,旋开广昌归北路军第3路军指挥,参加第五次“围剿”。7月底,汤恩伯第10纵队担任进攻石城的主力,红军的防御工事在卜福斯山炮侵彻力下,多为破坏。9月,左翼国军攻占石城,炮兵第1营转而配属东路军第3师、第9师等部进攻红军位于朋口以西的白衣洋岭主阵地,结果第3师第8旅就攻击位置时,即未侦察地形也未严格警戒,被红军突袭重创。第9旅求胜心切,盲目出击复又损失一个团。重新部署后,第36师担负进攻任务,宋希濂师长首先透过炮兵第1营的观测镜仔细侦察红军阵地,然后与孙生芝营长作了详细的作战协商。9月27日上午7时,炮兵第1营开始射击,二十分钟后,第108旅攻击前进,轻易夺取红军警戒阵地。9时,卜福斯山炮再度轰击红军主阵地右翼突出地带,红军十分顽强,与第36师第215团反复争夺左翼山峰,直到11时,由于伤亡过大而被迫退出。下午2时,红军放弃白衣洋岭主阵地。第36师于10月中旬进入长汀,第10师在后进入瑞金。
1935年夏,蔡忠芴率炮2旅随贺国光参谋团入川,为打开刘湘把持的川局,炮1旅分驻重庆周围各地训练,威慑川军整编工作的有序进行。同年秋天,炮兵第1旅第5团参加了秋季大演习,这次演习是针对日军由太湖以南、京杭路方面向南京进犯,国军如何因应反制的全面战况推演。炮兵第5团加入西军第5军,扮演拱卫首都南京的角色,由此蒋介石将炮兵第1旅视为“捍卫京沪的骨干”。1936年春,炮2旅从四川东下至浙江嘉兴,驻嘉兴大营,蔡忠芴兼任乍浦、澉浦要塞司令。两广六一事变后,炮2旅奉命南下,由福建进军广东。陈济棠的野心很快破灭,广东空军深明大义北上投奔南京,余汉谋等粤系将领也通电拥护中央,事变平息,炮2旅仍回嘉兴原防。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中央军由陇海路向陕西压境,炮兵第1旅第1团也在其列,后幸在各方努力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炮兵第1旅避免了又一次投入内战。

1934年炮兵第1旅、第2旅序列
炮兵第1旅 旅长 项致庄
炮兵第1团 团长 李汝炯
炮兵第5团 团长 洪士奇

炮兵第2旅 旅长 蔡忠芴
炮兵第2团 团长 蔡培元
炮兵第3团 团长 郑会煊

三、细说浦东神炮
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神圣抗战在卢沟桥打响。为牵制、分散日军兵力,引起国际干涉,国军准备主动出击上海。8月11日,驻守浙江嘉兴的炮兵第2旅第3团接到命令,由苏(州)嘉(兴)路开苏州归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8月13日,日军在闸北和虹口公园北的八字桥进行火力搜索,与国军发生步哨接触,淞沪会战正式揭开序幕。炮兵第3团在岭南山庄、江湾镇附近进入阵地,主要协同第87师、第88师攻击杨树浦等日军据点。9月,转移至大场以北,与新泾桥东北地区的炮兵第16团形成交叉火力,狠揍当面之敌。进入10月,炮兵第3团、炮兵第4团、炮兵第10团、炮兵第16团、教导总队炮兵营、炮兵学校练习队等统归炮兵指挥官刘翰东指挥,任务是以主力于小南翔以东,一部于马陆镇附近占领阵地,炮火全力指向唐桥站以西蕴藻浜南岸及广福以南地区,支援第19集团军、第21集团军战斗,对敌炮兵进行压制,短时间内行急袭射击。
比起浦西的漫天烽火,张发奎所负责的杭州湾北部、上海浦东战场相对比较沉寂,毕竟在南市方面隔着一个租界区,浦东方面隔着一条黄浦江。张发奎视卜福斯山炮为手中的一张王牌,在浦东洋泾附近不断袭击日军的侧背,策应左翼军作战。8月14日,炮兵第1旅旅长蔡忠芴奉命留下第2团第2营在嘉兴待命,亲率第1营与第57师开往浦东。在黄浦江管理所主任的帮助下,十二门卜福斯山炮由轮船三艘、拖船十二艘,顺利拖带过江。16日,第1营炮击杨树浦,第57师第337团进攻浦东沿江之敌,占领三菱、日清、太仓等日本公司码头。18日,第57师攻占老三井码头、日华纱厂,炮兵第2团第1营向邮船会社及新三井码头射击,但未能凑效。第57师改变打法,在20日以第337团便衣队奇袭邮船会社码头,经激烈交战,日军纷纷退入军舰。张发奎亲赴前线督战,炮兵第2团第1营猛轰新三井码头及其周围之敌,次日上午4时,第57师将进占新三井码头,浦东日军遂告肃清。张发奎调整部署,以炮兵第2团第2营三个连分别移驻杭州湾之澉浦、乍浦、金山卫,第1营在浦东构筑工事,射击浦西日军。
浦东炮兵的作战方针是:(一)炮兵阵地和观测所做到绝对隐蔽秘密。(二)不放弃任何有利机会,迅速准确地予敌舰以重创。做到我空军轰炸日舰时,一定打;日舰炮击浦西时,一定打;浦西求援时,一定打。(三)严禁盲目发炮,节约炮弹,提高命中率。浦东炮兵观测所设在耶苏教堂楼顶,辅助观测所在浦东江边英美烟草公司大楼楼顶,楼底装有有线电话与后方联系,为保密起见,设备全用麻袋掩盖,生恐夜深人静时,电话铃声被停泊在大楼前面黄浦江上的日寇旗舰“出云”号惊觉。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日军万没想到国军炮兵观测所就在眼皮底下。
9月10日下午4时30分,敌舰七艘拖着民船二十多只,每只载兵三十人,在炮火掩护下,向浦东春江码头、新三井码头登陆。炮兵第2团第1营协助第55师沉着应战,严行阻止,有五枚炮弹击中敌舰,敌不得逞而退去。9月18日,是日本侵略东北六周年国耻日,炮兵得到上级密令,我空军将在夜间空袭多处日军目标,浦东炮兵要及时予以支援。当晚10时左右,中国空军飞临黄浦江上空,江上敌舰一时大乱,探照灯无序地向天空搜索,高射火力对空齐鸣。炮兵第2团第1营集中十二门卜福斯山炮,向“出云”舰轰击,顿时弹如雨下,甲板上遍地开花,日舰舰炮也向浦东方向还击,可惜空军和炮兵都没能有效击中“出云”要害,但在精神上给敌打击不小。9月24日下午2时,炮兵第2团第1营有一弹命中大阪码头附近的日军汽船,一弹落在码头后面引发大火,敌舰于3时发炮十余发还击,我人员稍有伤亡。
10月10日,上峰命令孙生芝团长奇袭日军机场(原浦西高尔夫球场改建)。德国顾问比格尔亲自与孙团长侦察阵地,选定浦东江边英美烟草公司大楼东南,距离江边约三百米的地方为炮兵阵地。当夜10时,八门卜福斯山炮悄悄进入,每炮配弹百发,瞬发信管和碰炸信管各半。根据事先观察,每天拂晓前,机场灯火通明,从打开电灯到第一批飞机起飞,其间约有五十分钟,孙团长准备抓住这个时间完成奇袭任务。次日天蒙蒙亮,机场电灯亮后三分钟,一发试射弹证实测量准确,孙团长大声下令开炮,八门山炮以每分钟二十五发炮弹的最快速度,在八分钟内倾泻八百发炮弹于日军机场,接着全部安全撤离阵地。十分钟后,日舰以密集炮火向浦东炮轰,敌机十余架更番在黄浦江沿岸投下炸弹三百多枚,我伤亡官兵十多人。事后得悉,这次战果是击毁敌机五架,击伤七架。
浦东炮兵的一系列动作很快被上海媒体渲染为“神炮”,几位新闻记者抱着敬仰和好奇,经过炮兵营长同意,在竹林隐秘的炮兵阵地里,亲眼目睹了卜福斯山炮,并拍下了一些照片。第二天,张发奎在《时事新报》上看到了详尽的报道和照片,这个军事消息无疑是一个不该泄露的军事机密,张发奎立即命令炮兵转换位置。果不出所料,敌机在中午出现,把洋泾一带的竹林全数炸光,致使不少居民遭殃。事后记者处分,营长撤职,换来对战地新闻报导的一个教训。
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国军集中上海正面战事,对杭州湾殊于防范,金山卫只有第62师步兵一个营和炮兵第2团第2营第6连,郭文河连长迅速指挥炮连应战,但四门山炮显然无法顾及侧翼,日军从两翼对炮连渐成包围。第62师的一个营根本无法抵挡日军海、陆、空优势火力,郭连长使用出炮口即炸,五百米内杀伤力极大的零线子母弹,虽暂时延缓了日军进攻,但终究不能持久,只得毁炮撤退。因电话线被切断,孙生芝团长与炮兵第2营失去联络,炮兵第1营在张发奎大力交涉下,获得三十二辆柴油车装运,转辗退往南京。

1937年淞沪会战炮兵第2旅序列
炮兵第2旅 旅长 蔡忠芴
炮兵第2团 团长 孙生芝
炮兵第3团 团长 邵存诚\胡克先
四、怒吼大江南北
七七事变的消息见诸报端后,炮兵第1旅磨肩擦掌准备捍卫京沪。7月下旬命令终于来了,但目标不是上海,而是开赴华北战场,炮1旅北上燕赵大地,非分割配属素不相识的部队指挥,结果没有发挥卜福斯山炮真正的优良性能,还把炮丢了不少。
7月下旬,第5团奉命从南京搭乘火车到保定,车到邯郸时,团长史宏熹接到就地下车命令,第2营配属孙连仲第26路军,第1营配属关麟征第52军。关军长带着幕僚和炮兵第1营营长蓝守青侦察阵地,把全军各师团的任务分配完后,也未对炮营作具体指示,只是让蓝营长自己酌量打好了。第52军不久改守漕河之线,因仓促防御,炮营在失去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第2连人炮覆没,蓝营长被迫乘夜撤出阵地。由连附陈国忠率领的两门炮被守城部队假传命令,骗入保定城内,蓝营长只率了六门炮急急向石家庄撤退,复又返回正定参加背水防御。
正定城位于滹沱河北岸,第32军第141师担任防守之责,宋肯堂师长很重视中央炮兵部队配属作战,指令张联华旅长出城接应炮营渡河进城。蓝营长将观测所设在城北角城墙挖空加固的半永久工事中,第1连主阵地选在北关外,第3连主阵地设在城内。同时配属第141师守城的另一支炮兵部队——炮兵第6旅张任夫营,装备十二门野炮,负责主要战斗任务,蓝营则负责直接支援步兵。
10月3日拂晓,前进阵地开始遭到敌炮射击。中午,日军在战车掩护下,发起冲锋。十二门野炮和六门山炮弹药充足,以炽热火力进行拦阻,直至日没,日军不敢迫近守军阵地。10月4日,日军以一晚的时间增加了火炮数量,炮火铺天盖地砸向北关部队,蓝营第1连撤向南关,城东北宝塔附近的城墙被敌炮打开一个缺口,张任夫营长阵亡,野炮营撤出阵地。山炮观测所也落下炮弹,蓝营长与第3连失去联络,宋肯堂师长在此时表现出了英雄本色,亲率师部卫士将该连从火线上抢救下来,蓝守青营长激动地趋身向前握住宋师长双手,宋肯堂也感慨地说:“老弟,对得起你,我把阵地上的火炮拿下来了,今后由你负责了!张营长阵亡,他的部队暂时请你招呼一下。”10月中旬,炮兵第5团第1营撤至郑州待命,11月移驻洛阳休整。1938年元旦后,蓝守清带第1连、第3连前往汜水归第53军指挥,与日军隔黄河对峙。3月初,第3连改归第90军指挥,日军获知对岸国军炮兵只剩一个连,调集三十多门野炮由汽车牵引,大摇大摆呈一字形纵队向对岸沙滩开来。蓝营长待敌炮下架时,一声令下,三门卜福斯山炮痛快地一次又一次摆射,打得鬼子晕头转向。等到黄河北岸日军升起系留气球时,山炮早已撤出炮床,放在掩体侧面预先挖好的安全位置了。找不到目标,日军气球慢慢降落,重新收炮上架,这一切都被蓝营长在炮队镜中看得清清楚楚,复将山炮推返炮床,又是一顿好打,日军急忙逃命,气球都来不及收,任其朝东北方向飘移。断断续续的隔河炮战一直延续到下半年,第5团第1营才开赴鄂东地区,参加武汉会战。
1937年9月上旬,炮兵第1旅第1团奉命调至济南,沿黄河南岸齐河至周家口之线布防,其中炮兵第1营第3连在黄河北岸临邑县一带归第55军指挥。进入阵地第二天,丁正国连长就发现日军步骑不断向我步兵前沿阵地骚扰,当即下令发炮射击,日军人仰马翻,一处物资仓库亦中弹起火。丁连长本想在临邑父老面前痛歼日寇,与城池共存亡,但第55军军长曹福林受命,要不惜代价将炮连护送到济南待命。借着月黑风高,山炮用棉布包扎轮子,骡马用绳子扎紧嘴巴,所有官兵禁绝烟火和说话,偷偷越过了日军封锁线。丁连长又不顾一切,指挥弟兄们将山炮拉过桥面已遭破坏的黄河铁桥,进入济南西边马鞍山附近的炮兵阵地。次日下午3时左右,丁连长从望远镜中观察到黄河对面鹊山顶上有二十多个鬼子军官正拿着地图向我方窥视,丁连长立刻测算诸元,集中火力一顿猛射,日军军官横尸遍野。
1938年春,津浦路大军云集,炮连又奉命南移,先后配属第122师、第25师作战。4月中旬,改归第2师师长郑洞国指挥,防守江苏邳县运河东面的艾山一带。黄泥塘附近的火光证实日军在乘夜调动,郑师长下令开炮,丁连长遂向该处扰乱射击,火光很快消失眼前。拂晓太阳初升,透过十六倍炮队镜,麦地里日军钢盔和刺刀反射光闪闪发亮,原来鬼子是在隐蔽前进,炮连立马开火,日军虽血肉横飞,但顽固不退,反在飞机、火炮、战车掩护下,利用弹坑拼死潜进。艾山阵地一时被火海笼罩,枪炮声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运河浮桥和船只全被敌机炸了个稀巴烂。面对背水一战,丁连长认为日军炮兵、战车都无可能登上艾山,令全连四门卜福斯山炮全部瞄准日军步兵发射,鉴于目标密集,山炮用梯级射、排射、快放等措施,在三千米左右几乎百发百中,所到之处鬼子身首异处。长时间的发炮导致炮身发红,既要防止膛炸又要保证射击,官兵们把用水浸湿的军毯伏于炮身降温散热。激烈战斗持续约七天,炮连协助第2师歼敌千余,全连官兵各升一级。
1938年6月,战事深入华中重镇武汉,6月26日,日军突破国军马当要塞,直趋湖口、九江、瑞昌、武穴等地,意图从水路直逼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第三战区以第23集团军配备大量炮兵担任要击长江日军航运任务,炮兵阵地主要位于安庆、贵池一带。参战炮兵部队为:炮3团第1、2营,炮13团两个连,炮14团第3营第8连,炮19团一个连,以及战防炮、高射炮四个连。炮兵不分昼夜,要击长江日舰,共计击沉大型运输舰6艘,汽艇4艘,不同程度击伤400多艘大小舰船,有力配合了以第五、第九战区为主的武汉会战。

1937年7月炮兵第1旅序列
炮兵第1旅 旅长 史文桂
炮兵第1团 团长 李汝炯
炮兵第5团 团长 史宏熹
五、再战狼烟之地
淞沪、南京之战后,南北战场炮兵部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经过调整编并,炮兵第1旅辖炮兵第1团、炮兵第3团、炮兵第5团,炮兵第2旅撤消,炮兵第2团成为独立炮兵团,并将所属卜福斯山炮大部补充炮兵第1旅各团,本团换装俄造7.62毫米野炮和11.5毫米榴弹炮。旷日持久的武汉会战,又使炮兵部队蒙受极大损耗,复予再度调整,炮兵第1旅所属三个团每连以卜福斯山炮三门编成,也就是说卜福斯山炮已从1934年的四个团九十六门损耗到三个团五十四门。
1939年3月27日,日军攻占南昌,续向奉新、高安西南地区挺进,与第19集团军等部在锦江北岸进行激战。第1集团军自湖南浏阳驰援赣北,炮兵第1团第1营第3连配属第60军第184师防守大禾岭。大禾岭位于奉新西南数十华里,炮连观测所在霞坑涂,登上最高峰用炮队镜可以遥望南昌。奉新至鸦鸠岭一线之敌起先欺负国军没炮兵,占据山头用机枪封锁我前线步兵送饭的道路,害得我官兵很难吃上一顿饱饭。第184师万保邦师长要求丁正国连长想办法解决日军封锁线,丁连长跟着步兵弟兄到前线战壕转了一圈,发现狡猾的鬼子在群山之中的一个小山头上,布有十二挺轻机枪、两挺重机枪,一字排开正对我交通要道。返回后,丁连长精密测算敌我距离,先行试射一发,正确无误,遂连续发射数十发,一举摧毁日军机枪阵地,万师长高兴万分,传令嘉奖炮连。
日寇不甘失败,调来一门150毫米榴弹炮,射程约15000米,使我前线深受威胁。为了阻止敌炮猖狂之势,丁连长将两门卜福斯山炮拆解推进十二华里,利用黄昏突然向敌榴弹炮猛轰,达到目的后迅速撤回原地,如此相持到9月下旬,日军调集重兵大举进攻大禾岭。万师长下令炮连副连长张彤率两门卜福斯山炮先行撤至后方第1集团军总部,其余两门由丁连长率领继续随师作战。激战数日,我军渐渐失利,进出山口的要道被日军封锁,第184师被围在山中,幸好找到一位爱国农民,愿意做向导带部队辟路突围。考虑到山炮行动困难,万师长要丁连长把炮就地埋藏,可丁连长表示埋炮容易抗日难,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埋炮,万师长大受感动,派了一个特务营掩护炮连突围。
第184师官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卜福斯山炮分成八部载件,最重的摇架180公斤,最轻的护板105公斤,这般笨重的“行李”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困难可想而知,走着走着就拉在了最后面,要命的是特务营早已不见踪影,炮连险入迷路。好在官兵不畏艰辛,依靠地图和指针侥幸走出山区,抵达目的地上高。可张彤副连长所带的两门山炮就没有这样幸运,在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人炮俱失。
在历次长沙会战中也均有卜福斯山炮身影。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策应香港作战,日军第11军集结约12万人再度于湘北发动攻势,并演变为第三次长沙会战。位于岳麓山炮兵阵地的炮兵第1团第9连的两门卜福斯山炮与炮兵第2团第2营、炮兵第14团第4连,由第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统一指挥。1942年1月3日,长沙城外识字岭、东瓜山阵地告急,第3师师长周庆祥、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纷纷请求炮火支援,王若卿将一门卜福斯山炮对准进攻识字岭的日军射击,一分钟后,改用较大幅度的摆射,形成扇面打击,日军人仰马翻,识字岭险情瞬间缓和。炮兵全力协助第10军守城将士与敌血战,日军在1月4日晚再次败走长沙。
1942年,炮兵第1团第2营参加了浙赣会战。第三战区为确保浙赣铁路政治、经济要点,最初集中步炮兵主力,准备于金华、兰溪与敌决战。5月14日遵照指示,将决战地点改为衢州,炮兵主力遂向衢州集结。炮兵第1团第2营营长马相臣,所部编有五个连,共计十门卜福斯山炮,除第6连在两月前已派往福建马尾,其余均奉命死守衢州。第4连配属第86军第16师阵地,为衢江北岸游动炮兵;第5连及暂1、2连配属第86军第67师主阵地。
6月1日晨,第4连进出左侧步兵警戒阵地,急袭由衢江北岸向我进攻之敌,射击六十发,毙敌二百余。6月2日上午7时,第4连又分别对大塘、枫树塘、锦桥日军行急袭射击,敌伤亡逾百,向左翼逃避。次日下午2时,衢江北岸因第16师溃退,第4连骡马尽失,以士兵、炮夫搬运山炮,南撤至六马桥。本部邹参谋长建议第86军军长莫与硕请退江山整理,遭莫军长拒绝,并令在六马桥占领阵地,向东南、西北之敌射击。莫军长在当天早些时候下令第5连、暂1、2连六门卜福斯山炮与日军十二山炮实行炮战,敌炮多占暴露阵地,且射击不精,战至11时,三百发炮弹将敌炮全部制压。下午3时半,第5连、暂1连接到撤退命令,但为时已晚,胡溪桥已为步兵破坏,不得已退走雪漕渡,暂1连伤亡殆尽,山炮丢失。6月4日上午3时半,马营长率领第4、5连已撤至后溪街,莫军长指令第67师工兵连掩护各炮兵部队转进,未料六马桥已被日军占领,无法通过。第67师师长陈颐鼎下令炮兵着即进入衢州固守。10时,衢州城垣附近核心阵地全数为敌包围,右侧主阵地步兵向溃入城内,日军以密集队形向我接近,马营长与战防炮营长乐在中集中山炮、战防炮向敌猛射,协助步兵恢复城外主阵地大部。战至6日晚,卜福斯山炮弹八百余发已悉数用尽,当夜即将四门山炮分拆密埋,马营长率部突围不幸被俘,炮营官兵伤亡惨重。
尾声
1938年7月,德国在日德签有盟约的情况下命令顾问团离华,国军获得德造武器的大门被完全封死,卜福斯山炮在作战中日益损耗,没有途径得到补充。抗战中期,笨重的俄造野炮撑起了国军炮兵部队半边天,直到抗战后期,美造M1A1 75毫米山炮大量援华,国军才又拥有一款技术相对比较先进的山炮。作为战前炮兵建设的制式山炮,卜福斯山炮成为抗战初期国军炮兵部队的主力炮种,转战华北、华东、华中,实为功不可没。
"新一军抗日战史”全文约5万多字,楼主提到的“正面战场作战记”确系参考史料之一,但应该说不是主要的"就算如楼上所说,您只是作为了参考史料没有抄袭的意思,但是在ZZYS上的文章并没有与您的表述相符合.我们都知道如果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他人已出版的著作的相关资料或内容的话,按道理应该在文章后面编列出所引用的著作,作者和版权的相关消息,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和道德问题.而我并没有看到有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您的大作上,而我看了这么多年的各类严肃军事著作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外文原版的还是国内出版的在书后都有相关引用著作的一列表,更严谨的甚至那段或那个数据出于何处都有注释.我当然理解作为一名作者不可能都亲自去经历一下当时的历史然后才可以做文章,难道写战国七雄还要穿越下不成,所以参考他人的著作和相关历史资料很正常,但是在引用的时候注一下相关消息不仅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更是作者自己修养的表现.
     不管楼上再如何解释,您在发表的时候后面注释下应该是举手之劳把,同时做为负责的出版方也应该要求作者这样做吧,何必到了被众人议论时才出面花大量文字来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