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晚年贫病交加 为了稿酬写回忆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7:54
在中共早期的历史上,张国焘(1897年~1979年)的影响力绝对不在任何一个中共早期领袖人物之下,但当处于事业巅峰时期的张国焘率十万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将士转战川陕,觑视前来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毛泽东率领的一万多名红军时,他可能是意气风发,而不会想到自己会有一个如此悲凉的晚年生活。

在两岸三地间兜转

  张国焘在1921年7月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高层领导。但在红军长征时期,他却试图自立“中央”,随后遭到批评。到了1938年4月,他初借祭黄帝陵之机逃往国民党统治区。4月18日,中共中央将其开除党籍。

  到了1948年底,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象已现,国民党许多高官显要纷纷逃到台湾。张国焘把《创进》停刊,携带全家逃到了台北。尽管张国焘想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可一年过去了,国民党既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也没有过问他的生活。

  1949年冬天,因为原来租赁的房子被改作东南行政长官公署,潦倒的张国焘只好转往香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张国焘已在香港安顿下来,生活平淡无奇。但有一次,他因为“炒黄金”失败而几乎倾家荡产;祸不单行的是,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一天上街买菜时,不幸跌倒,摔断了臀盘骨,成了跛子,行动很不便。接连的打击,使张国焘处境极为困窘,经济与精神上的压力,令他一下子老了许多。

与国共保持“距离”   

  在香港,张国焘为了自己的安全,采取了“超然”的政治态度,与国、共两党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专与中间派人士来往。张国焘与同在港的原国民党桂系要人程思远来往密切,似乎对自己的过去有所省悟。

  1951年,青年党领导人谢澄平与程思远几经交换意见,决定组织一个定期座谈会。不久,原国民党要人张发奎、顾孟余邀张国焘出任新创办的反蒋介石刊物《中国之声》的社长,张国焘也发表过反蒋的文章。同年10月10日,由张发奎、顾孟余积极筹备的“自由民主战斗同盟”正式宣告成立。但好景不长,“战盟”成立不久即发生分裂,张国焘的《中国之声》社长一职也被张发奎派其亲信林伯雅接收。眼看积蓄日渐减少,张国焘夫妇很是焦虑。

  1953年的一天,当时正在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新闻工作的金尧如接到一个姓陈的打来的电话。此人在香港出版界工作,据说是陈独秀(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儿子。陈先生请金尧如向毛泽东转达张国焘想回国的口信。

  口信的大意是:在你们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愧疚。经过这两三年的思考,我决心回到党的身边,在你们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事业尽我一点绵薄之力,鞠躬尽瘁……

  不久,刘少奇以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名义传话:张国焘愿意回来是可以的,中央是欢迎的。但是,他必须首先写一个报告给中央,深刻检讨他在历史上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提出改过自新的保证,以表示自己的决心。金尧如当即电约陈先生,转告了刘少奇的话。第二天,陈某打电话给金尧如说:“张伯伯(张国焘)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他说这件事且搁一搁,慢慢再说吧。他要我谢谢你们。”

与美国人的接触

  1953年初夏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突然找到张国焘,向他了解有关中共党政领导人的情况。美国方面希望通过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的过去、性格、爱好、交往,推测出其在党和政府中的地位、关系,以至未来的内外政策。张国焘与建国后任领导职务的绝大多数高级干部都有过接触,甚至长期共事,掌握着普通人无法了解的情况。

  虽然张国焘脱离共产党之后,已经过去了15年,但美国人自有美国人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的过去,借以推测出这些人的现在和未来。美国人并未费很多周折便取得了张国焘的配合。

  1961年前后,美国堪萨斯大学派人找到张国焘,希望他能写写回忆录。从此,他投入回忆录的写作之中。在花费了四年时间后,终于写成了《我的回忆》共三册,约一百万字。在这四年期间,堪萨斯大学每月仅给他两千港币作为研究费用,所得到的却是他用心血写成的著作的英文版权。这样,实际上等到张国焘交稿时,全部费用已经所剩无几。直到香港一份报纸的月刊取得该书的中文版权后,他才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报酬。

远走加拿大 冻死在老人院

  1968年,大陆文革波及到香港。这使张国焘甚为惊慌,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和妻子远走高飞,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加拿大,投奔大儿子海威。

  张国焘、杨子烈来到了加拿大华裔较多的多伦多。张国焘的长子张海威此时正在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纽约当医生,三儿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张国焘夫妇到达多伦多后,与大儿子一家同住。但到多伦多不久,他和杨子烈发现大儿子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有些困难,便搬出了儿子家,住进免费的养老院。加拿大法律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即可接受政府福利救济。这样他们每月领到的养老金足够生活,有时还可到中国餐馆小酌一顿。

  1976年的一天,七十九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杨子烈也已年逾七旬,腿还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张国焘只得申请住进老人病院。老人病院地处多伦多郊区,因为是官办的慈善机构,所以条件很差。

  张国焘中风后行动不便,说话困难,发音不清楚,耳朵也不怎么管用,每日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室内活动。张国焘清楚,自己的日子已不多了。

  张国焘后来病重,便与杨子烈商量解决贫病交加的办法。杨子烈想起了一个人,便提醒说他当年到武汉向国民党政府投降时,热情接待他的是萍乡同乡、时任武汉市警察局局长的蔡孟坚。张国焘与蔡孟坚交往多年,颇为投缘。蔡孟坚现在就在美国,杨子烈认为可以请他帮忙。张国焘认为妻子的话有道理,就嘱咐她和蔡孟坚联系。
     
  蔡孟坚见到杨子烈后,问张国焘认识当今哪位台湾政要。杨子烈说当年在香港时,台湾当局曾派担任“外交部长”的黄少谷赴港访问张国焘。蔡孟坚说:张国焘任中共驻莫斯科首席代表时,王明曾将蒋经国打成托派,被判流放。是张国焘向俄共极力交涉,才改为准许蒋经国到列宁格勒军事学院旁听,后又争取蒋经国去工厂做工,使蒋经国免去了流放之苦。在重庆时,蒋经国曾与蔡孟坚一道探望过张国焘,二人无话不谈。张国焘对蒋经国有旧恩,此时应当求助于他。杨子烈表示同意。

  蔡孟坚遂致电台湾的黄少谷,告知张国焘在加拿大的窘境,说张国焘若病死、饿死在加拿大,则对张国焘本人及台湾均为一大讽刺。蔡孟坚请黄少谷将此情转告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蒋经国。

  蒋经国闻讯后想起张国焘的旧恩,唏嘘不已,请蔡孟坚捎钱给张国焘。不久,黄少谷的女婿、台湾驻纽约“总领事”夏功权便告知蔡孟坚,请他把蒋经国的1万美金支票转交给张国焘作医药费。蔡孟坚立即飞赴加拿大,将支票交与杨子烈。



  1979年11月26日,是张国焘的八十二岁生日。三个儿子将他从老人病院接到大儿子张海威的家中,天伦之乐使张国焘的心情好转起来,不愿再回到严寒难忍的老人病院。但不回老人病院又能去哪里?三个儿子都是勉强度日,再养活张国焘就更拮据,张国焘只能再回到他不愿去住的老人病院,当张国焘离开家时,杨子烈为他准备了几床毛毯,以抵挡严寒的侵袭。

  加拿大的冬天异常寒冷,大雪连绵不断。12月2日夜,病床上的张国焘翻身时把被子与毛毯弄到了地上,数次按铃叫护士却无反应。3日凌晨5时,张国焘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亲人赶到老人病院时,张国焘已去世多时。(摘自《读书参考》)在中共早期的历史上,张国焘(1897年~1979年)的影响力绝对不在任何一个中共早期领袖人物之下,但当处于事业巅峰时期的张国焘率十万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将士转战川陕,觑视前来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毛泽东率领的一万多名红军时,他可能是意气风发,而不会想到自己会有一个如此悲凉的晚年生活。

在两岸三地间兜转

  张国焘在1921年7月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高层领导。但在红军长征时期,他却试图自立“中央”,随后遭到批评。到了1938年4月,他初借祭黄帝陵之机逃往国民党统治区。4月18日,中共中央将其开除党籍。

  到了1948年底,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象已现,国民党许多高官显要纷纷逃到台湾。张国焘把《创进》停刊,携带全家逃到了台北。尽管张国焘想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可一年过去了,国民党既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也没有过问他的生活。

  1949年冬天,因为原来租赁的房子被改作东南行政长官公署,潦倒的张国焘只好转往香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张国焘已在香港安顿下来,生活平淡无奇。但有一次,他因为“炒黄金”失败而几乎倾家荡产;祸不单行的是,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一天上街买菜时,不幸跌倒,摔断了臀盘骨,成了跛子,行动很不便。接连的打击,使张国焘处境极为困窘,经济与精神上的压力,令他一下子老了许多。

与国共保持“距离”   

  在香港,张国焘为了自己的安全,采取了“超然”的政治态度,与国、共两党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专与中间派人士来往。张国焘与同在港的原国民党桂系要人程思远来往密切,似乎对自己的过去有所省悟。

  1951年,青年党领导人谢澄平与程思远几经交换意见,决定组织一个定期座谈会。不久,原国民党要人张发奎、顾孟余邀张国焘出任新创办的反蒋介石刊物《中国之声》的社长,张国焘也发表过反蒋的文章。同年10月10日,由张发奎、顾孟余积极筹备的“自由民主战斗同盟”正式宣告成立。但好景不长,“战盟”成立不久即发生分裂,张国焘的《中国之声》社长一职也被张发奎派其亲信林伯雅接收。眼看积蓄日渐减少,张国焘夫妇很是焦虑。

  1953年的一天,当时正在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新闻工作的金尧如接到一个姓陈的打来的电话。此人在香港出版界工作,据说是陈独秀(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儿子。陈先生请金尧如向毛泽东转达张国焘想回国的口信。

  口信的大意是:在你们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愧疚。经过这两三年的思考,我决心回到党的身边,在你们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事业尽我一点绵薄之力,鞠躬尽瘁……

  不久,刘少奇以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名义传话:张国焘愿意回来是可以的,中央是欢迎的。但是,他必须首先写一个报告给中央,深刻检讨他在历史上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提出改过自新的保证,以表示自己的决心。金尧如当即电约陈先生,转告了刘少奇的话。第二天,陈某打电话给金尧如说:“张伯伯(张国焘)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他说这件事且搁一搁,慢慢再说吧。他要我谢谢你们。”

与美国人的接触

  1953年初夏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突然找到张国焘,向他了解有关中共党政领导人的情况。美国方面希望通过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的过去、性格、爱好、交往,推测出其在党和政府中的地位、关系,以至未来的内外政策。张国焘与建国后任领导职务的绝大多数高级干部都有过接触,甚至长期共事,掌握着普通人无法了解的情况。

  虽然张国焘脱离共产党之后,已经过去了15年,但美国人自有美国人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的过去,借以推测出这些人的现在和未来。美国人并未费很多周折便取得了张国焘的配合。

  1961年前后,美国堪萨斯大学派人找到张国焘,希望他能写写回忆录。从此,他投入回忆录的写作之中。在花费了四年时间后,终于写成了《我的回忆》共三册,约一百万字。在这四年期间,堪萨斯大学每月仅给他两千港币作为研究费用,所得到的却是他用心血写成的著作的英文版权。这样,实际上等到张国焘交稿时,全部费用已经所剩无几。直到香港一份报纸的月刊取得该书的中文版权后,他才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报酬。

远走加拿大 冻死在老人院

  1968年,大陆文革波及到香港。这使张国焘甚为惊慌,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和妻子远走高飞,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加拿大,投奔大儿子海威。

  张国焘、杨子烈来到了加拿大华裔较多的多伦多。张国焘的长子张海威此时正在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纽约当医生,三儿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张国焘夫妇到达多伦多后,与大儿子一家同住。但到多伦多不久,他和杨子烈发现大儿子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有些困难,便搬出了儿子家,住进免费的养老院。加拿大法律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即可接受政府福利救济。这样他们每月领到的养老金足够生活,有时还可到中国餐馆小酌一顿。

  1976年的一天,七十九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杨子烈也已年逾七旬,腿还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张国焘只得申请住进老人病院。老人病院地处多伦多郊区,因为是官办的慈善机构,所以条件很差。

  张国焘中风后行动不便,说话困难,发音不清楚,耳朵也不怎么管用,每日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室内活动。张国焘清楚,自己的日子已不多了。

  张国焘后来病重,便与杨子烈商量解决贫病交加的办法。杨子烈想起了一个人,便提醒说他当年到武汉向国民党政府投降时,热情接待他的是萍乡同乡、时任武汉市警察局局长的蔡孟坚。张国焘与蔡孟坚交往多年,颇为投缘。蔡孟坚现在就在美国,杨子烈认为可以请他帮忙。张国焘认为妻子的话有道理,就嘱咐她和蔡孟坚联系。
     
  蔡孟坚见到杨子烈后,问张国焘认识当今哪位台湾政要。杨子烈说当年在香港时,台湾当局曾派担任“外交部长”的黄少谷赴港访问张国焘。蔡孟坚说:张国焘任中共驻莫斯科首席代表时,王明曾将蒋经国打成托派,被判流放。是张国焘向俄共极力交涉,才改为准许蒋经国到列宁格勒军事学院旁听,后又争取蒋经国去工厂做工,使蒋经国免去了流放之苦。在重庆时,蒋经国曾与蔡孟坚一道探望过张国焘,二人无话不谈。张国焘对蒋经国有旧恩,此时应当求助于他。杨子烈表示同意。

  蔡孟坚遂致电台湾的黄少谷,告知张国焘在加拿大的窘境,说张国焘若病死、饿死在加拿大,则对张国焘本人及台湾均为一大讽刺。蔡孟坚请黄少谷将此情转告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蒋经国。

  蒋经国闻讯后想起张国焘的旧恩,唏嘘不已,请蔡孟坚捎钱给张国焘。不久,黄少谷的女婿、台湾驻纽约“总领事”夏功权便告知蔡孟坚,请他把蒋经国的1万美金支票转交给张国焘作医药费。蔡孟坚立即飞赴加拿大,将支票交与杨子烈。



  1979年11月26日,是张国焘的八十二岁生日。三个儿子将他从老人病院接到大儿子张海威的家中,天伦之乐使张国焘的心情好转起来,不愿再回到严寒难忍的老人病院。但不回老人病院又能去哪里?三个儿子都是勉强度日,再养活张国焘就更拮据,张国焘只能再回到他不愿去住的老人病院,当张国焘离开家时,杨子烈为他准备了几床毛毯,以抵挡严寒的侵袭。

  加拿大的冬天异常寒冷,大雪连绵不断。12月2日夜,病床上的张国焘翻身时把被子与毛毯弄到了地上,数次按铃叫护士却无反应。3日凌晨5时,张国焘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亲人赶到老人病院时,张国焘已去世多时。(摘自《读书参考》)
据说曾和TG接洽过,TG说,对过去的事认个错就照顾一下.
都不容易呀:L
被老毛挤兑的结果,反差太大,实在没办法投了GMD。

这种人能平安终老已算是不错了。
原帖由 f22 于 2007-4-9 21:39 发表
据说曾和TG接洽过,TG说,对过去的事认个错就照顾一下.


还好没认错!认错的话解放后那么多次政治运动,你觉得他能躲过哪次?

认为张如果回来也能活到79年或是更长的请举手!
三个儿子也没有一个去照料一下?加拿大怎么也是个发达国家,一个家庭养活一个老头就这么困难?我只能说他的儿女不孝了.
好像教师\医生\工程师在西方都算高收入人群啊.高收入还养不了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