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中国说崛起,日本讲第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01:37
王选:中国说崛起,日本讲第一
2007年04月05日 12:07环球时报

日语里没有“崛起”这个词

词语运用的“当”与“不当”,是在这个词语的文脉和背景下的讨论。近日有文章谈到日本人不喜欢谈“崛起”(参见本报1323期11版文章)。日语里本来没有这个词,有一个相近的表达,意思是“站起来、挺立起来”,含有不为失败所折,不为困难而倒,再起来的意思。这个词好强的日本人经常用。

假设“崛起”这个词,日语里有,恐怕用起来,也不会是像汉语中那样的意思。在日本列岛上,“崛起”会让人产生的联想,也许只有火山活动了。日本人常常爱把自己的国家比作一条漂浮在海洋上的船。海上的船,祈求的是平稳,提防的是起落,“沉没”则是与生俱来的威胁。

“崛起”这个词,起初中国人是用来描述日本的战后高速发展。有关日本的书里,不时会出现“ (日本)奇迹般地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亚洲人的骄傲”等等。

记忆里,那时候我们对于日本在世界的“崛起”,作为亚洲人,多少也有一些兴奋、赞赏和钦佩。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中国年轻人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心想着要向日本学习。没有听说谁用日本的“过去”抵消当时日本的“今天”。那时候,大家低着头学,学习日本人的认真、努力和坚忍不拔。却是成功了的日本,不时以它内藏的骄傲,让人想到它的“过去”。

1990年,美国著名东亚研究学者傅高义的著作《日本世界第一》风行全球的时候,日本舆论讨论的社会性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化和社会的非国际化,具体包括对于亚洲人的歧视、文化的排他性、或者说对异文化的非宽容性。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的财富使它的国民足迹遍及全球,身心开朗、彬彬有礼的日本年轻人觉得凡是非日本的事物更具吸引力。 但是,当年的社会性问题,仍然不时地作为一个话题,出现在现在的日本英文报纸上。

80年代末的一天,日本某家电视台请一些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参加了一个现场直播的讨论节目。会场上,一位非常有名、属于个位数之内的日本“中国通”对中国留学生说:“你们到日本来,是为了个人能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是吗?”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来留学,是为了学习本领,建设祖国。”这么一个回答显然使那位日本学者感到非常意外。日本有数的中国研究者怎么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我惊讶不已:“原来日本人是这么看我们的。”

骄傲似乎是各国“精英”的通病,但是骄傲的表达,因为文化的原因,可以在方式上很不同。

“世界第一”让日本人骄傲

傅高义的《日本世界第一》在日本也是长期畅销书之一。这本著作曾经给日本人带来的自信和骄傲不可估量。

在讨论日本的“国际化”问题时,日本舆论也开始提出日语是否能成为国际语。日本数一数二的社会语言学家出了一本专著,加入这个讨论,书名就叫“日语是否能成为国际语。”我在东京的书店里翻了一下,没有买。那时日本的书,对于打工谋生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真是太贵了。

国际社会的交流需要一种大家通用的语言,英语从最初殖民者的语言、二战战胜国的语言,到约定俗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国际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球不知多少亿人、几代的教育,才学会使用这门语言。因为“日本世界第一”,就有必要来考虑“日本是否能成为国际语”吗?如果每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后,都要让本国的语言成为国际语的话,那世界还能有国际语吗?

当然,日语没有取代英语成为国际语。不是世上的人不学,而是日语作为语言所有的各种特性决定的。

每个民族都有来劲的词语

日语中虽然没有“崛起”一词,但是有“世界第一”的说法。日语中的“世界第一”,没有“第”字,意思和汉语中的是一样的。

随便找一家日本企业去参观,主人在介绍时,有可能提到他们公司的某个“世界第一”或者“日本第一”。日本的媒体、广告经常用“世界第一”来形容日本的某一事、物或人。用得那么多,日本人、在日本的外国人都听顺耳了。到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更是没有意见,“是吗,就这型号,那我也买一个带回国去。”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拥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第一”,以在竞争漩涡中立身。

所以,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让他们说了感到来劲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不同的。问题不仅在于词语不同,说的时候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当日本人瞄准了某个“世界第一”之后,就仔细考虑,制定计划,然后一眼盯着那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目标,等那个“世界第一”到手之后,才开始说。对已成为自己“掌中之物”的“世界第一”,日本人说起来一点不客气,而且底气十足。在日本人看来,还没有成“世界第一”的时候,不能说。说了,可能招来更大的竞争风险,万一不成,还要被人笑话。

中国的国情就不同,中国人想做点事,往往是需要先说的,而且要大声说,为了让大家听见,成为一种社会动员的手段。就像冲锋之前要把鼓擂得震天响,觉得气足了,胆也壮了,于是一咬牙,横下一条心,冲出去。

可是中国那么大,就这么敲,还有很多人听不见,所以还要说了又说。能让人激动起来的,往往是“崛起”那样听起来带劲的词语。汉语里“行动要跟上去”的说法,也许也是这么来的。


美国人说“崛起”是为赚钱

“崛起”这个词语,有些人听来“不当”,这可能是因为它往往与“大国”弄到一起去谈了。自称为大,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有点儿傲慢之嫌。换一“小国崛起”,人们反刮目相看。中国之大,还需要特别地说吗?况且“大有大的难处”,日本就不需要搞计划生育。 

不过,“日本世界第一”也罢,“中国崛起”也罢,从出版的英文书籍的名字来看,都是美国人先说起来的。美国人向来好作惊人之语,为此电影卖座,书畅销,好赚日本人的钱、中国人的钱和世界上更多人的钱。(作者是中国对日战争索赔著名民间人士。)
王选:中国说崛起,日本讲第一
2007年04月05日 12:07环球时报

日语里没有“崛起”这个词

词语运用的“当”与“不当”,是在这个词语的文脉和背景下的讨论。近日有文章谈到日本人不喜欢谈“崛起”(参见本报1323期11版文章)。日语里本来没有这个词,有一个相近的表达,意思是“站起来、挺立起来”,含有不为失败所折,不为困难而倒,再起来的意思。这个词好强的日本人经常用。

假设“崛起”这个词,日语里有,恐怕用起来,也不会是像汉语中那样的意思。在日本列岛上,“崛起”会让人产生的联想,也许只有火山活动了。日本人常常爱把自己的国家比作一条漂浮在海洋上的船。海上的船,祈求的是平稳,提防的是起落,“沉没”则是与生俱来的威胁。

“崛起”这个词,起初中国人是用来描述日本的战后高速发展。有关日本的书里,不时会出现“ (日本)奇迹般地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亚洲人的骄傲”等等。

记忆里,那时候我们对于日本在世界的“崛起”,作为亚洲人,多少也有一些兴奋、赞赏和钦佩。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中国年轻人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心想着要向日本学习。没有听说谁用日本的“过去”抵消当时日本的“今天”。那时候,大家低着头学,学习日本人的认真、努力和坚忍不拔。却是成功了的日本,不时以它内藏的骄傲,让人想到它的“过去”。

1990年,美国著名东亚研究学者傅高义的著作《日本世界第一》风行全球的时候,日本舆论讨论的社会性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化和社会的非国际化,具体包括对于亚洲人的歧视、文化的排他性、或者说对异文化的非宽容性。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的财富使它的国民足迹遍及全球,身心开朗、彬彬有礼的日本年轻人觉得凡是非日本的事物更具吸引力。 但是,当年的社会性问题,仍然不时地作为一个话题,出现在现在的日本英文报纸上。

80年代末的一天,日本某家电视台请一些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参加了一个现场直播的讨论节目。会场上,一位非常有名、属于个位数之内的日本“中国通”对中国留学生说:“你们到日本来,是为了个人能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是吗?”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来留学,是为了学习本领,建设祖国。”这么一个回答显然使那位日本学者感到非常意外。日本有数的中国研究者怎么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我惊讶不已:“原来日本人是这么看我们的。”

骄傲似乎是各国“精英”的通病,但是骄傲的表达,因为文化的原因,可以在方式上很不同。

“世界第一”让日本人骄傲

傅高义的《日本世界第一》在日本也是长期畅销书之一。这本著作曾经给日本人带来的自信和骄傲不可估量。

在讨论日本的“国际化”问题时,日本舆论也开始提出日语是否能成为国际语。日本数一数二的社会语言学家出了一本专著,加入这个讨论,书名就叫“日语是否能成为国际语。”我在东京的书店里翻了一下,没有买。那时日本的书,对于打工谋生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真是太贵了。

国际社会的交流需要一种大家通用的语言,英语从最初殖民者的语言、二战战胜国的语言,到约定俗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国际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球不知多少亿人、几代的教育,才学会使用这门语言。因为“日本世界第一”,就有必要来考虑“日本是否能成为国际语”吗?如果每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后,都要让本国的语言成为国际语的话,那世界还能有国际语吗?

当然,日语没有取代英语成为国际语。不是世上的人不学,而是日语作为语言所有的各种特性决定的。

每个民族都有来劲的词语

日语中虽然没有“崛起”一词,但是有“世界第一”的说法。日语中的“世界第一”,没有“第”字,意思和汉语中的是一样的。

随便找一家日本企业去参观,主人在介绍时,有可能提到他们公司的某个“世界第一”或者“日本第一”。日本的媒体、广告经常用“世界第一”来形容日本的某一事、物或人。用得那么多,日本人、在日本的外国人都听顺耳了。到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更是没有意见,“是吗,就这型号,那我也买一个带回国去。”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拥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第一”,以在竞争漩涡中立身。

所以,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让他们说了感到来劲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不同的。问题不仅在于词语不同,说的时候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当日本人瞄准了某个“世界第一”之后,就仔细考虑,制定计划,然后一眼盯着那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目标,等那个“世界第一”到手之后,才开始说。对已成为自己“掌中之物”的“世界第一”,日本人说起来一点不客气,而且底气十足。在日本人看来,还没有成“世界第一”的时候,不能说。说了,可能招来更大的竞争风险,万一不成,还要被人笑话。

中国的国情就不同,中国人想做点事,往往是需要先说的,而且要大声说,为了让大家听见,成为一种社会动员的手段。就像冲锋之前要把鼓擂得震天响,觉得气足了,胆也壮了,于是一咬牙,横下一条心,冲出去。

可是中国那么大,就这么敲,还有很多人听不见,所以还要说了又说。能让人激动起来的,往往是“崛起”那样听起来带劲的词语。汉语里“行动要跟上去”的说法,也许也是这么来的。


美国人说“崛起”是为赚钱

“崛起”这个词语,有些人听来“不当”,这可能是因为它往往与“大国”弄到一起去谈了。自称为大,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有点儿傲慢之嫌。换一“小国崛起”,人们反刮目相看。中国之大,还需要特别地说吗?况且“大有大的难处”,日本就不需要搞计划生育。 

不过,“日本世界第一”也罢,“中国崛起”也罢,从出版的英文书籍的名字来看,都是美国人先说起来的。美国人向来好作惊人之语,为此电影卖座,书畅销,好赚日本人的钱、中国人的钱和世界上更多人的钱。(作者是中国对日战争索赔著名民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