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军队信息化莫变成盲目攀比的达标竞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1:29
军报:军队信息化莫变成盲目攀比的达标竞赛
2007年03月13日 10:51解放军报

开展达标竞赛,是人们在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创造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达标竞赛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它在引导人们重视目标实现的同时,却容易让人忽视目标背后的目的。

关于这一点,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思想上的转变就足以说明问题。1958年,杜拉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此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世界的企业和管理部门所接受。40年后的1998年,这位大师认为目标管理过时了,领导者和管理者应“高举目的,降低目标”。在他看来,实行目标管理,有些领导者通常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把小目标细化为各个具体目标。优点是提高了管理效率,但由于目标到人,大家各行其是,因而也往往忽略了大目标,达不到领导活动的真正目的。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喊出响亮的口号,提出赶超的目标,于是便层层加码,给下属单位和部门下任务、定指标,下属单位和部门只好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和指标,完不成难免就凑数字、加水分。为什么社会流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说法?说穿了就是指标导向在作祟。可见,遇事就想通过达标竞赛来推动,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为了尽快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宏伟目标,各级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在推进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形势喜人。但也有一种倾向不容忽视,那就是以达标竞赛的心态,通过相互竞争甚至盲目攀比来搞信息化建设。比如,有的单位把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当作普遍任务来完成,不论人员能力学识如何,一律都要写论文、搞研究,甚至具体规定必须完成多少篇文章,既牵涉了官兵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太大的理论指导价值。有的看到别的部队把网络建到营连,立即就提出把网络建到班排;别人购置了“奔腾”微机,立即就购置更为先进的“双核”电脑,完全不顾其多少功能都被当成了“摆设”。还有的一听说别的单位培养和引进了多少名博士、硕士,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也要引进,结果使得“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

应当看到,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一项“等不得”,也“慢不得”的宏伟大业,需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需要有迎难而上、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需要建立把广大官兵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有效机制。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不断以最新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科学实践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其内在规律办事;是一项以打赢为目的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实际,使实劲,求实效;更是一项需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努力的“接力赛”,必须从长计议,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历史经验告诫我们:一项工作要求太急,目标定得过高,只会逼着下面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企求一口吃成胖子,往往欲速则不达;一心想出成果,结果结出苦果;为了争彩头,反而吃苦头!这样的教训,我们已有不少了。

欲速则不达。忽视或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求快,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更可能适得其反。有人指出:“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但是,军队现代化的“硬件”可以压缩,也比较好压缩;别人盖大楼用一年,我们可以昼夜突击,半年完成,可“软件”的压缩就没那么容易了。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站在新军事变革的新起点上,需要我们有豪情,有自信,但千万不能将浮躁当豪情、将冒进当自信。重任在肩,一定要想着困难、想着扎实工作,而不能总想着欢呼、想着报喜,昨天刚开过部署会,今天就恨不得达到预期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大多只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幻觉。确保军队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克服盲动急躁情绪和一味求快倾向,着力在打基础、管长远上下功夫,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扎扎实实的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向前推进。(■西成 校伟)
军报:军队信息化莫变成盲目攀比的达标竞赛
2007年03月13日 10:51解放军报

开展达标竞赛,是人们在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创造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达标竞赛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它在引导人们重视目标实现的同时,却容易让人忽视目标背后的目的。

关于这一点,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思想上的转变就足以说明问题。1958年,杜拉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此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世界的企业和管理部门所接受。40年后的1998年,这位大师认为目标管理过时了,领导者和管理者应“高举目的,降低目标”。在他看来,实行目标管理,有些领导者通常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把小目标细化为各个具体目标。优点是提高了管理效率,但由于目标到人,大家各行其是,因而也往往忽略了大目标,达不到领导活动的真正目的。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喊出响亮的口号,提出赶超的目标,于是便层层加码,给下属单位和部门下任务、定指标,下属单位和部门只好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和指标,完不成难免就凑数字、加水分。为什么社会流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说法?说穿了就是指标导向在作祟。可见,遇事就想通过达标竞赛来推动,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为了尽快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宏伟目标,各级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在推进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形势喜人。但也有一种倾向不容忽视,那就是以达标竞赛的心态,通过相互竞争甚至盲目攀比来搞信息化建设。比如,有的单位把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当作普遍任务来完成,不论人员能力学识如何,一律都要写论文、搞研究,甚至具体规定必须完成多少篇文章,既牵涉了官兵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太大的理论指导价值。有的看到别的部队把网络建到营连,立即就提出把网络建到班排;别人购置了“奔腾”微机,立即就购置更为先进的“双核”电脑,完全不顾其多少功能都被当成了“摆设”。还有的一听说别的单位培养和引进了多少名博士、硕士,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也要引进,结果使得“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

应当看到,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一项“等不得”,也“慢不得”的宏伟大业,需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需要有迎难而上、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需要建立把广大官兵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有效机制。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不断以最新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科学实践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其内在规律办事;是一项以打赢为目的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实际,使实劲,求实效;更是一项需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努力的“接力赛”,必须从长计议,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历史经验告诫我们:一项工作要求太急,目标定得过高,只会逼着下面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企求一口吃成胖子,往往欲速则不达;一心想出成果,结果结出苦果;为了争彩头,反而吃苦头!这样的教训,我们已有不少了。

欲速则不达。忽视或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求快,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更可能适得其反。有人指出:“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但是,军队现代化的“硬件”可以压缩,也比较好压缩;别人盖大楼用一年,我们可以昼夜突击,半年完成,可“软件”的压缩就没那么容易了。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站在新军事变革的新起点上,需要我们有豪情,有自信,但千万不能将浮躁当豪情、将冒进当自信。重任在肩,一定要想着困难、想着扎实工作,而不能总想着欢呼、想着报喜,昨天刚开过部署会,今天就恨不得达到预期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大多只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幻觉。确保军队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克服盲动急躁情绪和一味求快倾向,着力在打基础、管长远上下功夫,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扎扎实实的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向前推进。(■西成 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