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评15空降勇士:不可盲目说“不惜一切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4:30
中国军网成都7月14日电 题:“空降15勇士”,历史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全国广大军民持续关注空降兵赴地震灾区特种侦察小分队回望
历史是公正的。当你为祖国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时,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2008年6月30日,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授予59名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空降15勇士”第一人、空降兵赴地震灾区特种侦察小分队队长李振波大校榜上有名。
新华社播发的李振波先进事迹称:5月12日晚,中央军委命令空降兵组织一支小分队伞降灾区执行侦察报告灾情任务。他积极请战,坚决要求参加这次任务。14日上午,他带领1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特种侦察小分队,在无地面引导、无对空指挥、无气象资料条件下,第一个跳离机舱,率领小分队从4999米的高空伞降到茂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茂县灾情。他带领小分队冒着多次余震在灾区奋战7个昼夜,翻越4座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1000余人,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追随李振波,“空降15勇士”再次受到全国军民的热切关注。广大网友把最亲切、最温暖、最公正的语言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们:15勇士,历史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
1. 15勇士的英勇行为受到胡主席的高度赞扬
7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长篇通讯《深情厚爱励三军——党中央中央军委关心抗震救灾官兵纪实》。文中首次公开披露:当15名空降兵勇士在无地面引导、无对空指挥、无气象保障情况下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茂县后,胡 锦 涛主席立即给军委领导同志打电话,询问这些官兵的安全情况。当了解到伞兵们全部安全着陆并已展开救援工作后,胡主席十分欣慰,对他们的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赞扬。
另据报道:5月14日,在“空降15勇士”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茂县的当天,中央军委领导当即给于褒奖:空降兵特种侦察小分队克服复杂气候地形影响伞降成功,值得表扬。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救灾部队要有“尖刀”精神,哪里最需要,就千方百计冲向哪里。
现在乃至将来,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空降15勇士”的先进事迹和英勇行为,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第一时间(5月15日2时05分)通过国家通讯社向全世界报道“空降15勇士”先进事迹的记者(与新华社记者孙茂庆、徐壮志合作),作为一名曾经考察过众多重大先进典型的新闻宣传干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给“空降15勇士”一个典型定位?
其实,这个先进典型早已被广大网友所接受、所亲近、所关注,他们的“定位”让我敬佩不已:“在我军光荣历史上,前有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今天让我们铭记四川震区抢险的15名伞兵勇士吧……”
与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齐名,这是广大网友对“空降15勇士”的最高褒奖。这一“典型定位”尽管不是来自官方,但却是最高明的、最准确的、最理性的。看到这一“典型定位”,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广大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
谁也无法否认,“空降15勇士”早已走进全国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谱”。他们值得称道,他们值得崇敬!
我真诚祝愿:“空降15勇士”,请记住“人在青山在”这句话。你们一定要好好活着,为你们的亲人,为我们的国家。你们一定要好好奋斗,为军队的使命,为领土的安全!
我郑重建议:在我们下一代孩子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一篇文章:《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让我们的孩子在记住“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的同时,也记住“空降15勇士”吧!
3.一张“15勇士全家福”传递的重要军事信息
6月19日至6月29日,“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全国巡回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一位上海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拍摄的《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新华社5月20日播发),在上海展厅中引人注目。
5月20日18时10分,在空军某军用机场一块绿色草坪上,刚刚归来的15名伞降勇士接受了第一时间报道他们在4999米高空伞降成功的记者的现场采访。身背行囊的李振波大校,翕动着干裂的嘴唇对我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孙茂庆说:“14日我第一个跳出机舱后,主伞没有开,下降到大约700米时,我沉着迅速地打开了备份伞。按照‘空中选片、地面选点’的空降要求,一方面准确选点,一方面引导后续的伞兵向我集结。在一片复杂的地形下着陆20分钟后,其他14名伞兵也迅速集结到我的身旁。”采访之后,我在空降兵部队为15勇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抓怕了《空降15勇士今归营》的组照。
这一《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5月20日晚上被新华社、中新社同时播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光明网在第一时间争相推出。当晚,新华社还在第一时间播发了我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孙茂庆一起采写的通讯《15勇士今日归营——空降兵赴四川茂县灾区侦察小分队7个昼夜战斗回望》。此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一重大新闻。
一张“15勇士全家福”,还是用一台价值2000元的普通相数码机拍摄的,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有军事专家称: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这是一张以正视听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空降15勇士”全部安全归营,所有有关“15勇士多有牺牲”的传闻被彻底攻破!
我当时注意到,《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的后面,网友跟帖不断,大家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你们终于平安归来,全国人民为你们欢呼,你们是当代最勇敢的中国人!
同时,广大网友还表达了一个重要而鲜明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牺牲,避免无谓牺牲更英雄!我们要勇于、善于、勤于为活着的英雄而歌唱!
5月15日,著名作家王海鸰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伞兵们,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引起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
我在济南军区第一通信总站工作时,王海鸰曾经代理过总站副政委,我们曾经相处很长一段时间,从中深受教益。如今,看到王海鸰老师热切关注着“空降15勇士”的安危,我的心头一热,泪水滴到了电脑的键盘上……
王海鸰老师在博文中说:夜里上网查看地震消息,百度上一网民的留言让我热泪盈眶,是留给空降兵某军的,留言曰:某军的伞兵们听好了,你们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
在网上搜索有关《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一文(与新华社记者孙茂庆、徐壮志合写)的留言,我才知道:“空降15勇士”的安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新华社播发的《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一文权威声明:“截止记者发稿时,15位伞降英雄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仍积极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李振波、王军伟、李志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然而,一些网友不知是何用意,在网上这样散布:空降汶川伞兵死亡4人、失踪10人!并且,这一谣言一夜间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可耻地漫延。
网友同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空降兵兄弟在茂县高空那“纵身一跳”,是中国空降兵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在没有准确气象资料、没有地面指挥引导、也没有地面标识的情况下通过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在世界跳伞史上都绝无仅有!我们的空降兵兄弟与您一样,也都是有父母、有妻子、有儿女的,你们为什么要随意散布让他们的亲人撕心裂肺的谣言?
15勇士的安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位广东网友留言:“十五勇士,我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你们为了灾区人民尽快脱离苦难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你们的壮举将会影响整整一代人!十三亿中国人民将会永远记住你们耀眼的名字!!!!!!!!!!!!!!!”一位河南网友留言:“十五勇士,你们是我最敬重的解放军,愿菩萨保佑你们!!!!!!!!!”
7月5日,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谭淑惠、陈欣一起,在什邡一座帐篷里采访了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空降15勇士”第一人李振波大校。谭淑惠在谈及不少人盛传的“战前遗书”时,李振波说:我和其他14名战友们从没有写过所谓的“遗书”。
李振波说:作为一名空降兵战士,你没有资格去想“牺牲”!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处于危难之时,你必须全心去想“胜利”,全力去争取“胜利”,去争取捍卫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最大胜利!
李振波还说:中国军人历来忠于祖国、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军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胜利”而不是“牺牲”。军人的最高追求应当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李振波补充说:战友们没有写“遗书”,但都写了“请战书”。他们在12日夜接到伞降灾区的命令后,立即连夜点伞、做准备。13日飞到茂县上空,由于海拔太高、天气条件恶劣,舱门甚至都结了冰,飞机在上空盘旋多次,也未找到合适的伞降时机。于是,队伍根据指挥转飞成都某空军机场,择机再行伞降。14日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第一批7名伞兵离机后,第二批8名伞兵也接着成功实施了伞降。
针对当时一些网友的疑惑,著名航空专家宋心之老师在接受“新华军事”采访时答疑说:运输机大规模伞降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气象条件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前几日的茂县、汶川等震中地区降雨较多、云层较厚。由于云层干扰,地面能见度较低,飞机在多山地区飞行,发生危险概率极高。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硬跳,不仅无法对灾区群众进行有效的救援,还可能造成救援人员的无谓伤亡,直接影响救援工作进展。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试想: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都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丢到了一边?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盲目地去讲“不惜一切代价”?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对任何事务的评价,都应该有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绝不能一边高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一边在搞主观主义、本位主义。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那么我们宁肯“没有英雄可以宣传”。也正因为如此,5月下旬曾经有多家新闻媒体向我约稿,要我在前线做一篇有关“15勇士写遗书”的大文章,我都拒绝了。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讲实事求是,同时要有人文关怀!
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两个月时间里,一句“灾区流行语”让我牢记于心:看到了降落伞,乡亲们就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5·12”之后的那些天,一个个降落伞,牵系着一次次神兵天降;一个个降落伞,牵系着一批批救命食品……
对于李振波大校来说,这句“灾区流行语”应当更加熟悉。回想在茂县着陆那一刻,李振波的心情依旧没有平复。5月14日那天,当飞到150米高度的时候,地面看得越来越清楚,15勇士的心里也越来越难过,很多房子倒塌,城里的乡亲们全部躲在了外面,街上、广场上。
当乡亲们突然发现天空出现一朵一朵降落伞时,地面上一片沸腾,人群涌动着,15勇士的降落伞操纵到哪里,乡亲们激动地奔跑到哪里,向每一朵降落的伞花涌过去。当勇士们着陆收好伞后,大伙儿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谢谢你们!”一位大爷老泪纵横:“娃娃们,你们辛苦了!”
此情此景,伞降勇士们的鼻子也酸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他们没让眼泪落下来,“我们要坚强,特别是在灾区的百姓面前!”
李振波带领侦察小分队昼夜不停地向前开进。当行至汶川与茂县交界处的偏僻村庄牟托村时,队员们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巨大的山体几乎全部滑下来埋住20多辆车,路上还滞留大量群众,河对岸四川音乐学院的47名大学生受困,他们大多数受伤,一人伤势很重。此时,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严重滑坡,把学生全部埋住。李振波赶紧把这一情况上报,并建议派直升机前来救援。
紧急开辟机降场!队员们勘察、选点,终于找到一块净空条件较好的平地。定好座标,指挥群众和对岸的学生马上平整场地,画出十字形的直升机联络符号,用对空电台与飞行员取得联系,引导直升机机降送物资、转送伤员。一路上,他们共计开辟直升机机降场10处,引导伊尔运输机空投4架次。当飞机开始源源不断地呼啸而至,把物资送到群众手中并及时转运伤员时,沿途群众无不感慨地拉住他们的手感谢不已:“你们是灾区的福星,降落伞给我们带来生机!”
行至七星关景区,队员们发现这里滞留了300多游客,断粮缺水,情况十分危急!“你们不能再等下去啦,现在就跟我们走!”李振波果断发动群众,把勘察到的出山地形图提供给他们,并护送游客出山。当爬出险峻的大山望见通向外界的安全的大路时,群众在李振波的身后欢呼起来。队员们又赶紧用卫星电话给游客的家里报平安。电话的那边,传来家人们喜极而泣的哭声。一传十,十传百,一会儿功夫,300多名游客的家人都在第一时间获悉平安的消息!
7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播出一个专题片:《<铭记>之空降兵15勇士·向死而生》。我和李振波大校一起观看时,一直眼含热泪。
我的泪水为“空降15勇士”的坚强、坚定、坚守而流。为了携带更多的设备,15人出发时每人只随身穿了一套迷彩服,带了不足3天的干粮和饮水。从5月17日起,他们开始断粮,没有水喝,更没有药品,夜幕降临,只能钻进降落伞里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他们跳伞下去时,穿的衣服就是一身迷彩服。第一天晚上,温差比较大,15人就钻在我们伞的洞里边睡了一晚上,半夜都冻醒了,好多战士三四点钟就爬起来了,靠跺跺脚来御寒……
李振波的女儿、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旻,和同学一起观看了《向死而生》。她说,“我爸以前出发执行任务,之前一般都会跟我说,但这次走得很匆忙,什么都没说。直到他执行完伞降任务,我才知道他们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伞降到灾区的。当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险境,所以也没怎么担心,现在看电视,才有些后怕!”
李振波的妻子盛亚玲,观看《向死而生》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5月14日早上,盛亚玲从电视新闻得知,有关部门作出伞降灾区救援的命令。那边天气不符合伞降条件,丈夫对那边地形也不熟悉,伞兵出身的盛亚玲不禁为他们担心。她多次地拨打丈夫手机,始终是盲音,她的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中午,读大三的女儿打电话询问爸爸的消息。盛亚玲安慰女儿:你爸爸有经验,他和战友们一定是安全的。下午3时,盛亚玲的手机响了,传出丈夫气喘吁吁的声音:“一切平安,我们15个人安全着陆”,刚说完电话就挂了。盛亚玲赶紧回拨过去,却一直无法打通。一刹那,盛亚玲眼圈就红了……
看完《向死而生》,李振波心潮起伏,首先回想起7月1日空军首长在北京接见他时说的一句话:争做第一流的贡献、干出第一流的成绩、不争第一位的功劳。
记者认为:所有抗震救灾者的功绩,都在接受历史的检验、时间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
记者相信:“空降15勇士”的功绩,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写在抗震救灾历史的记忆里! (特约记者 申进科)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7/0714_340_651647.shtml中国军网成都7月14日电 题:“空降15勇士”,历史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全国广大军民持续关注空降兵赴地震灾区特种侦察小分队回望
历史是公正的。当你为祖国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时,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2008年6月30日,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授予59名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空降15勇士”第一人、空降兵赴地震灾区特种侦察小分队队长李振波大校榜上有名。
新华社播发的李振波先进事迹称:5月12日晚,中央军委命令空降兵组织一支小分队伞降灾区执行侦察报告灾情任务。他积极请战,坚决要求参加这次任务。14日上午,他带领1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特种侦察小分队,在无地面引导、无对空指挥、无气象资料条件下,第一个跳离机舱,率领小分队从4999米的高空伞降到茂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茂县灾情。他带领小分队冒着多次余震在灾区奋战7个昼夜,翻越4座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1000余人,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追随李振波,“空降15勇士”再次受到全国军民的热切关注。广大网友把最亲切、最温暖、最公正的语言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们:15勇士,历史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
1. 15勇士的英勇行为受到胡主席的高度赞扬
7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长篇通讯《深情厚爱励三军——党中央中央军委关心抗震救灾官兵纪实》。文中首次公开披露:当15名空降兵勇士在无地面引导、无对空指挥、无气象保障情况下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茂县后,胡 锦 涛主席立即给军委领导同志打电话,询问这些官兵的安全情况。当了解到伞兵们全部安全着陆并已展开救援工作后,胡主席十分欣慰,对他们的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赞扬。
另据报道:5月14日,在“空降15勇士”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茂县的当天,中央军委领导当即给于褒奖:空降兵特种侦察小分队克服复杂气候地形影响伞降成功,值得表扬。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救灾部队要有“尖刀”精神,哪里最需要,就千方百计冲向哪里。
现在乃至将来,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空降15勇士”的先进事迹和英勇行为,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第一时间(5月15日2时05分)通过国家通讯社向全世界报道“空降15勇士”先进事迹的记者(与新华社记者孙茂庆、徐壮志合作),作为一名曾经考察过众多重大先进典型的新闻宣传干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给“空降15勇士”一个典型定位?
其实,这个先进典型早已被广大网友所接受、所亲近、所关注,他们的“定位”让我敬佩不已:“在我军光荣历史上,前有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今天让我们铭记四川震区抢险的15名伞兵勇士吧……”
与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齐名,这是广大网友对“空降15勇士”的最高褒奖。这一“典型定位”尽管不是来自官方,但却是最高明的、最准确的、最理性的。看到这一“典型定位”,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广大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
谁也无法否认,“空降15勇士”早已走进全国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谱”。他们值得称道,他们值得崇敬!
我真诚祝愿:“空降15勇士”,请记住“人在青山在”这句话。你们一定要好好活着,为你们的亲人,为我们的国家。你们一定要好好奋斗,为军队的使命,为领土的安全!
我郑重建议:在我们下一代孩子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一篇文章:《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让我们的孩子在记住“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的同时,也记住“空降15勇士”吧!
3.一张“15勇士全家福”传递的重要军事信息
6月19日至6月29日,“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全国巡回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一位上海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拍摄的《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新华社5月20日播发),在上海展厅中引人注目。
5月20日18时10分,在空军某军用机场一块绿色草坪上,刚刚归来的15名伞降勇士接受了第一时间报道他们在4999米高空伞降成功的记者的现场采访。身背行囊的李振波大校,翕动着干裂的嘴唇对我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孙茂庆说:“14日我第一个跳出机舱后,主伞没有开,下降到大约700米时,我沉着迅速地打开了备份伞。按照‘空中选片、地面选点’的空降要求,一方面准确选点,一方面引导后续的伞兵向我集结。在一片复杂的地形下着陆20分钟后,其他14名伞兵也迅速集结到我的身旁。”采访之后,我在空降兵部队为15勇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抓怕了《空降15勇士今归营》的组照。
这一《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5月20日晚上被新华社、中新社同时播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光明网在第一时间争相推出。当晚,新华社还在第一时间播发了我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孙茂庆一起采写的通讯《15勇士今日归营——空降兵赴四川茂县灾区侦察小分队7个昼夜战斗回望》。此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一重大新闻。
一张“15勇士全家福”,还是用一台价值2000元的普通相数码机拍摄的,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有军事专家称: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这是一张以正视听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空降15勇士”全部安全归营,所有有关“15勇士多有牺牲”的传闻被彻底攻破!
我当时注意到,《空降15勇士今归营》组照的后面,网友跟帖不断,大家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你们终于平安归来,全国人民为你们欢呼,你们是当代最勇敢的中国人!
同时,广大网友还表达了一个重要而鲜明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牺牲,避免无谓牺牲更英雄!我们要勇于、善于、勤于为活着的英雄而歌唱!
5月15日,著名作家王海鸰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伞兵们,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引起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
我在济南军区第一通信总站工作时,王海鸰曾经代理过总站副政委,我们曾经相处很长一段时间,从中深受教益。如今,看到王海鸰老师热切关注着“空降15勇士”的安危,我的心头一热,泪水滴到了电脑的键盘上……
王海鸰老师在博文中说:夜里上网查看地震消息,百度上一网民的留言让我热泪盈眶,是留给空降兵某军的,留言曰:某军的伞兵们听好了,你们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
在网上搜索有关《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一文(与新华社记者孙茂庆、徐壮志合写)的留言,我才知道:“空降15勇士”的安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新华社播发的《15勇士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一文权威声明:“截止记者发稿时,15位伞降英雄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仍积极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李振波、王军伟、李志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然而,一些网友不知是何用意,在网上这样散布:空降汶川伞兵死亡4人、失踪10人!并且,这一谣言一夜间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可耻地漫延。
网友同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空降兵兄弟在茂县高空那“纵身一跳”,是中国空降兵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在没有准确气象资料、没有地面指挥引导、也没有地面标识的情况下通过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在世界跳伞史上都绝无仅有!我们的空降兵兄弟与您一样,也都是有父母、有妻子、有儿女的,你们为什么要随意散布让他们的亲人撕心裂肺的谣言?
15勇士的安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位广东网友留言:“十五勇士,我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你们为了灾区人民尽快脱离苦难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你们的壮举将会影响整整一代人!十三亿中国人民将会永远记住你们耀眼的名字!!!!!!!!!!!!!!!”一位河南网友留言:“十五勇士,你们是我最敬重的解放军,愿菩萨保佑你们!!!!!!!!!”
7月5日,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谭淑惠、陈欣一起,在什邡一座帐篷里采访了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空降15勇士”第一人李振波大校。谭淑惠在谈及不少人盛传的“战前遗书”时,李振波说:我和其他14名战友们从没有写过所谓的“遗书”。
李振波说:作为一名空降兵战士,你没有资格去想“牺牲”!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处于危难之时,你必须全心去想“胜利”,全力去争取“胜利”,去争取捍卫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最大胜利!
李振波还说:中国军人历来忠于祖国、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军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胜利”而不是“牺牲”。军人的最高追求应当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李振波补充说:战友们没有写“遗书”,但都写了“请战书”。他们在12日夜接到伞降灾区的命令后,立即连夜点伞、做准备。13日飞到茂县上空,由于海拔太高、天气条件恶劣,舱门甚至都结了冰,飞机在上空盘旋多次,也未找到合适的伞降时机。于是,队伍根据指挥转飞成都某空军机场,择机再行伞降。14日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第一批7名伞兵离机后,第二批8名伞兵也接着成功实施了伞降。
针对当时一些网友的疑惑,著名航空专家宋心之老师在接受“新华军事”采访时答疑说:运输机大规模伞降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气象条件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前几日的茂县、汶川等震中地区降雨较多、云层较厚。由于云层干扰,地面能见度较低,飞机在多山地区飞行,发生危险概率极高。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硬跳,不仅无法对灾区群众进行有效的救援,还可能造成救援人员的无谓伤亡,直接影响救援工作进展。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试想: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都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丢到了一边?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盲目地去讲“不惜一切代价”?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对任何事务的评价,都应该有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绝不能一边高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一边在搞主观主义、本位主义。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那么我们宁肯“没有英雄可以宣传”。也正因为如此,5月下旬曾经有多家新闻媒体向我约稿,要我在前线做一篇有关“15勇士写遗书”的大文章,我都拒绝了。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讲实事求是,同时要有人文关怀!
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两个月时间里,一句“灾区流行语”让我牢记于心:看到了降落伞,乡亲们就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5·12”之后的那些天,一个个降落伞,牵系着一次次神兵天降;一个个降落伞,牵系着一批批救命食品……
对于李振波大校来说,这句“灾区流行语”应当更加熟悉。回想在茂县着陆那一刻,李振波的心情依旧没有平复。5月14日那天,当飞到150米高度的时候,地面看得越来越清楚,15勇士的心里也越来越难过,很多房子倒塌,城里的乡亲们全部躲在了外面,街上、广场上。
当乡亲们突然发现天空出现一朵一朵降落伞时,地面上一片沸腾,人群涌动着,15勇士的降落伞操纵到哪里,乡亲们激动地奔跑到哪里,向每一朵降落的伞花涌过去。当勇士们着陆收好伞后,大伙儿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谢谢你们!”一位大爷老泪纵横:“娃娃们,你们辛苦了!”
此情此景,伞降勇士们的鼻子也酸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他们没让眼泪落下来,“我们要坚强,特别是在灾区的百姓面前!”
李振波带领侦察小分队昼夜不停地向前开进。当行至汶川与茂县交界处的偏僻村庄牟托村时,队员们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巨大的山体几乎全部滑下来埋住20多辆车,路上还滞留大量群众,河对岸四川音乐学院的47名大学生受困,他们大多数受伤,一人伤势很重。此时,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严重滑坡,把学生全部埋住。李振波赶紧把这一情况上报,并建议派直升机前来救援。
紧急开辟机降场!队员们勘察、选点,终于找到一块净空条件较好的平地。定好座标,指挥群众和对岸的学生马上平整场地,画出十字形的直升机联络符号,用对空电台与飞行员取得联系,引导直升机机降送物资、转送伤员。一路上,他们共计开辟直升机机降场10处,引导伊尔运输机空投4架次。当飞机开始源源不断地呼啸而至,把物资送到群众手中并及时转运伤员时,沿途群众无不感慨地拉住他们的手感谢不已:“你们是灾区的福星,降落伞给我们带来生机!”
行至七星关景区,队员们发现这里滞留了300多游客,断粮缺水,情况十分危急!“你们不能再等下去啦,现在就跟我们走!”李振波果断发动群众,把勘察到的出山地形图提供给他们,并护送游客出山。当爬出险峻的大山望见通向外界的安全的大路时,群众在李振波的身后欢呼起来。队员们又赶紧用卫星电话给游客的家里报平安。电话的那边,传来家人们喜极而泣的哭声。一传十,十传百,一会儿功夫,300多名游客的家人都在第一时间获悉平安的消息!
7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播出一个专题片:《<铭记>之空降兵15勇士·向死而生》。我和李振波大校一起观看时,一直眼含热泪。
我的泪水为“空降15勇士”的坚强、坚定、坚守而流。为了携带更多的设备,15人出发时每人只随身穿了一套迷彩服,带了不足3天的干粮和饮水。从5月17日起,他们开始断粮,没有水喝,更没有药品,夜幕降临,只能钻进降落伞里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他们跳伞下去时,穿的衣服就是一身迷彩服。第一天晚上,温差比较大,15人就钻在我们伞的洞里边睡了一晚上,半夜都冻醒了,好多战士三四点钟就爬起来了,靠跺跺脚来御寒……
李振波的女儿、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旻,和同学一起观看了《向死而生》。她说,“我爸以前出发执行任务,之前一般都会跟我说,但这次走得很匆忙,什么都没说。直到他执行完伞降任务,我才知道他们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伞降到灾区的。当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险境,所以也没怎么担心,现在看电视,才有些后怕!”
李振波的妻子盛亚玲,观看《向死而生》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5月14日早上,盛亚玲从电视新闻得知,有关部门作出伞降灾区救援的命令。那边天气不符合伞降条件,丈夫对那边地形也不熟悉,伞兵出身的盛亚玲不禁为他们担心。她多次地拨打丈夫手机,始终是盲音,她的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中午,读大三的女儿打电话询问爸爸的消息。盛亚玲安慰女儿:你爸爸有经验,他和战友们一定是安全的。下午3时,盛亚玲的手机响了,传出丈夫气喘吁吁的声音:“一切平安,我们15个人安全着陆”,刚说完电话就挂了。盛亚玲赶紧回拨过去,却一直无法打通。一刹那,盛亚玲眼圈就红了……
看完《向死而生》,李振波心潮起伏,首先回想起7月1日空军首长在北京接见他时说的一句话:争做第一流的贡献、干出第一流的成绩、不争第一位的功劳。
记者认为:所有抗震救灾者的功绩,都在接受历史的检验、时间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
记者相信:“空降15勇士”的功绩,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写在抗震救灾历史的记忆里! (特约记者 申进科)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7/0714_340_651647.shtml
担心代价的话,上甘岭是受不住的。
针对当时一些网友的疑惑,著名航空专家宋心之老师在接受“新华军事”采访时答疑说:运输机大规模伞降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气象条件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前几日的茂县、汶川等震中地区降雨较多、云层较厚。由于云层干扰,地面能见度较低,飞机在多山地区飞行,发生危险概率极高。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硬跳,不仅无法对灾区群众进行有效的救援,还可能造成救援人员的无谓伤亡,直接影响救援工作进展。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试想: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都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丢到了一边?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盲目地去讲“不惜一切代价”?为什么一些人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对任何事务的评价,都应该有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绝不能一边高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一边在搞主观主义、本位主义。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是片面地“以牺牲论英雄”,那么我们宁肯“没有英雄可以宣传”。也正因为如此,5月下旬曾经有多家新闻媒体向我约稿,要我在前线做一篇有关“15勇士写遗书”的大文章,我都拒绝了。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讲实事求是,同时要有人文关怀!


话说得滴水不漏
原帖由 qianjizhao 于 2008-7-14 15:48 发表
担心代价的话,上甘岭是受不住的。



话得两头说,要不是战前狂挖坑道保存自己,就一句不惜一切代价,也是守不住上甘岭的
向这些勇士致敬,任何时候电视里看到他们离机跳伞的镜头都挺感动的。
还是有个问题。
这次这15名空降勇士是属于特种侦察兵而不是一般的伞兵吗?这次在灾区空降所携带的装备是不是比他们一般训练或作战条件下要多?象这种特种兵是不是作战时也只携带少量的食物,多数时候是靠“野外生存”呢(看杂志电视什么的,总介绍特种兵在任何地区都能生存,包括找野菜充饥、生吃蛇、鱼什么的)?还有,文章中说他们“只能钻进降落伞里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靠跺跺脚来御寒”,那真的在战斗或者训练中,特种兵是怎么御寒的呢?尤其要在西藏地区或者东北地区进行伞降侦察、作战的这种空降特种侦察兵。不过不知道我们的伞兵也没有能力在西藏地区执行成建制的空降任务。
向15勇士致敬!!!
不怕牺牲,  但不作无谓的牺牲!!!
:“在我军光荣历史上,前有大渡河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今天让我们铭记四川震区抢险的15名伞兵勇士吧……”

大渡河七勇士?

我怎么记得是十七勇士?
不惜一切代价并没有错,只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任务之前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