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呼吁把大学经费直接拨给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00:48
来源:新京报

立法不能只批判不建设,而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才行。人大代表不能只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制度框架。

  中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拟了《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痛批四大名校掠夺教育资源,媒体一片喝彩声。但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立即站出来指责洪代表不公:洪代表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兼职。所谓“名校”如果是指教育部“985工程”所支持的高校的话,第一批34所中就包括洪代表任职的三所。所谓“四大名校”,除了清华与北大,复旦不时要与南大、浙大等校竞争才能挤进,而洪代表还是指上海交大很难进入第四。另外,清华和北大由教育部拨款18亿元;复旦与交大则由教育部拨款6亿元,上海市政府6亿元,合计12亿元。洪代表任职的三校其实与复旦、交大享受同样待遇。把复旦、交大与清华、北大并列为“四大名校”多少有些杜撰,不符合“985工程”的实际。

  洪代表的建议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即投入上的巨大落差,引起了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并且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可惜,他一方面希望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一方面又不愿意触犯自己所任职的学校的既得利益,甚至有为自己学校争利益嫌疑,也难怪被葛教授抓住。

  洪代表的建议,还透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种建议对现实只批判,不建设,没有可行的政策措施,没有操作性。这实际反映了一些代表对两会的传统态度:两会是提意见的地方,具体解决问题还要靠政府。

  人们谈论要加强两会的职能已经许久。那么,首先要加强什么职能呢?首先要把两会在法律上的地位落实。比如,人大是个立法机构。立法不能只批判不建设,而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才行。人大代表不能只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制度框架。比如,要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具体的教育券的立法。

  关于以教育券的方式解决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公的建议,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并在《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反复讨论过。我所针对的就是洪代表所指出的名校掠夺教育资源的现象。不过,其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政府不对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款,而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把教育经费直接送到学生手里。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以教育券的形式,给每一个达到一定考分并来自普通收入家庭的考生一笔教育经费,由考生来决定哪个大学最好,自己应该到哪里读书,自己手中这笔教育经费应该给谁。这样,赢得了学生的学校才能赢得经费。那些只管盖大楼而不顾学生利益和教育质量的学校,就会因为没人来就读而破产。这可能是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公平的办法,也保证了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原则。

  许多人对这样的建议不屑一顾,觉得太激进,“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从这次两会看,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和代表们的建议,正在朝教育券的方向移动。比如,政府已经宣布,拿出两百亿元作为政府奖学金和助学金,直接送到学生手里的资源已经比过去大幅度提高。问题是,如今中国的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两千万以上。就算有一千万需要资助,这笔钱摊到每个学生手里也才两百元,可谓杯水车薪。真要解决问题,让每个合格的学生能享受高等教育,这笔经费就要至少增加二三十倍。哪里来那么多钱?

  没有钱,主要是因为很多钱被瓜分滥用。这就是洪代表所提出的名校掠夺教育资源的问题。希望他的调查能更细致些,把所有掠夺教育资源的学校(包括自己所任职的学校)都列出来,提出个可操作性的方案。

  作为一个被代表的纳税人,以下是笔者给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高等教育的经费是有限的。钱直接拨到大学手里,就无法直接拨到学生手里。大学和学生之间在争夺直接教育拨款上,基本是一个零和游戏,此多则彼少。洪代表列举的“疯狂贷款大兴土木”、“欺世盗名成风”、“上市圈钱与民争利”等等腐败现象,一大原因就是一些大学可以轻易从政府那里拿来钱,如今要对之监察,监察本身也需要经费,还不如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断了其财源。而直接把钱给学生,学生则会更有责任地为自己的前途投资,把经费花在最要紧的地方。

  所以,笔者希望人大代表提出一个渐进改革的建议:在未来几年内,政府对大学的直接财政拨款按一定比例递减;同时,对学生的财政资助按大体相同的比例递增,逐渐把教育资源从那些不负责任的学校转到学生手里。这样,才能逼着大学建立健全财政纪律,降低教育成本,并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更有效率地利用。

(作者 知名学者薛涌)来源:新京报

立法不能只批判不建设,而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才行。人大代表不能只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制度框架。

  中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拟了《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痛批四大名校掠夺教育资源,媒体一片喝彩声。但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立即站出来指责洪代表不公:洪代表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兼职。所谓“名校”如果是指教育部“985工程”所支持的高校的话,第一批34所中就包括洪代表任职的三所。所谓“四大名校”,除了清华与北大,复旦不时要与南大、浙大等校竞争才能挤进,而洪代表还是指上海交大很难进入第四。另外,清华和北大由教育部拨款18亿元;复旦与交大则由教育部拨款6亿元,上海市政府6亿元,合计12亿元。洪代表任职的三校其实与复旦、交大享受同样待遇。把复旦、交大与清华、北大并列为“四大名校”多少有些杜撰,不符合“985工程”的实际。

  洪代表的建议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即投入上的巨大落差,引起了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并且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可惜,他一方面希望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一方面又不愿意触犯自己所任职的学校的既得利益,甚至有为自己学校争利益嫌疑,也难怪被葛教授抓住。

  洪代表的建议,还透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种建议对现实只批判,不建设,没有可行的政策措施,没有操作性。这实际反映了一些代表对两会的传统态度:两会是提意见的地方,具体解决问题还要靠政府。

  人们谈论要加强两会的职能已经许久。那么,首先要加强什么职能呢?首先要把两会在法律上的地位落实。比如,人大是个立法机构。立法不能只批判不建设,而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才行。人大代表不能只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制度框架。比如,要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具体的教育券的立法。

  关于以教育券的方式解决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公的建议,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并在《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反复讨论过。我所针对的就是洪代表所指出的名校掠夺教育资源的现象。不过,其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政府不对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款,而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把教育经费直接送到学生手里。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以教育券的形式,给每一个达到一定考分并来自普通收入家庭的考生一笔教育经费,由考生来决定哪个大学最好,自己应该到哪里读书,自己手中这笔教育经费应该给谁。这样,赢得了学生的学校才能赢得经费。那些只管盖大楼而不顾学生利益和教育质量的学校,就会因为没人来就读而破产。这可能是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公平的办法,也保证了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原则。

  许多人对这样的建议不屑一顾,觉得太激进,“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从这次两会看,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和代表们的建议,正在朝教育券的方向移动。比如,政府已经宣布,拿出两百亿元作为政府奖学金和助学金,直接送到学生手里的资源已经比过去大幅度提高。问题是,如今中国的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两千万以上。就算有一千万需要资助,这笔钱摊到每个学生手里也才两百元,可谓杯水车薪。真要解决问题,让每个合格的学生能享受高等教育,这笔经费就要至少增加二三十倍。哪里来那么多钱?

  没有钱,主要是因为很多钱被瓜分滥用。这就是洪代表所提出的名校掠夺教育资源的问题。希望他的调查能更细致些,把所有掠夺教育资源的学校(包括自己所任职的学校)都列出来,提出个可操作性的方案。

  作为一个被代表的纳税人,以下是笔者给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高等教育的经费是有限的。钱直接拨到大学手里,就无法直接拨到学生手里。大学和学生之间在争夺直接教育拨款上,基本是一个零和游戏,此多则彼少。洪代表列举的“疯狂贷款大兴土木”、“欺世盗名成风”、“上市圈钱与民争利”等等腐败现象,一大原因就是一些大学可以轻易从政府那里拿来钱,如今要对之监察,监察本身也需要经费,还不如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断了其财源。而直接把钱给学生,学生则会更有责任地为自己的前途投资,把经费花在最要紧的地方。

  所以,笔者希望人大代表提出一个渐进改革的建议:在未来几年内,政府对大学的直接财政拨款按一定比例递减;同时,对学生的财政资助按大体相同的比例递增,逐渐把教育资源从那些不负责任的学校转到学生手里。这样,才能逼着大学建立健全财政纪律,降低教育成本,并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更有效率地利用。

(作者 知名学者薛涌)
有点弗里德曼“教育劵”的味道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做,但绝对不能直接发钱,可以参考香港的做法--香港的大学学生都有专门的优惠券,可以到指定的地点低价购买电脑,优惠的部分由教育部门买单。但是把经费直接当成人民币发给学生就绝对完蛋了,肯定是吃喝玩下来,毁了学生。
把钱交到学生手里的话,多数会被挪作他用。。。。@@
知名也就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