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雷平:可敬、可恨、可悲的改革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2:27
斯托雷平:可敬、可恨、可悲的改革家
  

    斯托雷平何许人?中国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即使在俄国,恐怕也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可100年前,此公可是在俄罗斯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国务总理兼内政部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啊。

    正是这位权臣于1906年11月9日颁布昭令,取消在俄国存在了数百年的农村村社制度,从此农民获得自由,土地可以买卖,从而开启了一个对俄罗斯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改革,史称“斯托雷平改革”。100年来,俄国内外对这场改革的是非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即使到今天,俄罗斯评论家们谈起斯托雷平心情依旧十分复杂:

    “天才、暴君、自由派、爱国者”。

    “此公行为太超前了,他那个时代没法接受”。

    “关于他的书籍汗牛充栋,电影胶片长达数公里,但仍无法给这个人定性”。

     借着这100周年纪念日的气氛,我也一头扎进书堆里,对“斯托雷平”进行了一次恶补。可这一补才知道,此公可真不好惹,看了好几天的资料,都理不出个头绪来。那就只能谈点肤浅印象了。

    印象一:可敬。斯托雷平根红苗正,出身显贵。其外祖父曾任俄土克里米亚战争俄军总司令。其父也是沙俄将军,位居军长。文学泰斗列夫. 托尔斯泰是他家的远房亲戚,大文豪莱蒙托夫还是他的堂兄。虽然贵族出身,但他可不是纨袴之弟,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奋,23岁以优异成绩从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国家财产部和内务部,1902年,40岁的他成为当时沙俄最年轻的省长。

    在日俄战争失败和“1905年革命”之后,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内务部长,两个月后即任总理。当时,罗曼诺夫王朝风雨飘摇,俄国各地罢工、革命风起云涌。斯在省长的位置上就已经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危机。当上总理后即着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的施政纲领是:“自由改革,强大政权”。他首先从“三农”抓起,解散村社,还田于民,土地自由买卖,移民西伯利亚等。改革成效立竿见影:从1907到1914年间沙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粮食产量一举超过当时西方三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与阿根廷的总和,俄国成了“欧洲谷仓”、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改革的第7个年头,俄谷物产量达到8600万吨,这个纪录,即使到了1953年的苏联,也没有被打破。由于农业的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也繁荣起来,使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一次难得的“回光返照”。

    印象二:可恨。有改革就会有阻力。斯翁深知时不我待,求胜心切,对于反抗者已没有任何耐心,一律打倒镇压。他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将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而且要求法庭48小时内结案,24小时内执行判决。他上台前,一年才判9人绞刑,而他上台后仅8个月就有1102人被绞死。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他还强行将破产的农民赶往西伯利亚,而且条件极差,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导致无数人冻死饿死。开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也被称为“轱辘监狱”。

    对反对派如此,对国家杜马斯托雷平也不放在眼里,所有重要的改革法令他都绕开杜马发布,对杜马的质询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冷嘲热讽。他上台不久就解散第一届杜马,次年6月因与杜马在农业改革问题上激烈对抗,他再次解散杜马。此举被当时舆论称为“国家政变”。斯托雷平被称为“真正的独裁者”、“俄国的俾斯麦”。

    印象三:可悲。更令斯头疼的是,农业改革虽有成效,但也带来明显的社会不公。土地自由买卖到导致“一部分人先行暴富起来”,贵族和富农与普通农民的贫富差距悬殊,农民怨声载道。斯过于专注农业改革,城里的工人老大哥处境未有改善,他们也对斯有意见,各地抗议风潮不断。与此同时,各党派,无论是左还是右,都将矛头指向斯托雷平,民粹派指责斯解散传统的村社是俄国巨大的“灾难”;自由派指责斯借改革之名,行专制之实。甚至连他的远房亲戚托尔斯泰也对他颇为失望,批评他的土地私有化政策和以暴易暴的做法。斯托雷平左冲右突,精疲力竭。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坐不住了,本来是要让斯来收拾烂摊子的,因而忍痛赋予斯无限的权力。结果,他本人被斯架空了不说,局面却越来越糟,大有峰火连天之势,弄得他整日如坐干柴。就在尼古拉二世痛下决心,准备“挥泪斩马谡”之时,1911年9月14日,一个叫巴格罗夫的恐怖分子在基辅的戏院里一枪要了斯托雷平的命,斯的改革进程也嘎然而止。紧接着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更使俄国的航向与斯托雷平的设计背道而驰。最后需要交待的是,斯任内曾九次遭到暗杀未果,其中一次炸弹就在他的寓所里爆炸,死了27个访客,他的妻女也受重伤,而他却安然无恙。但这次在基辅他终未能躲过一劫。他也许已经预知总有一天会死于刺客手中,因此,他早就留下遗言:“我在哪里遇剌,就葬在那里。”他因此而被葬在基辅。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秦国商鞅、汉代晁错、“戊戌七君子”等等,他们与斯翁远不在一个时空,但其命运何其相似乃尔!难道,要改革就会有牺牲,这也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定律?斯托雷平:可敬、可恨、可悲的改革家
  

    斯托雷平何许人?中国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即使在俄国,恐怕也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可100年前,此公可是在俄罗斯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国务总理兼内政部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啊。

    正是这位权臣于1906年11月9日颁布昭令,取消在俄国存在了数百年的农村村社制度,从此农民获得自由,土地可以买卖,从而开启了一个对俄罗斯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改革,史称“斯托雷平改革”。100年来,俄国内外对这场改革的是非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即使到今天,俄罗斯评论家们谈起斯托雷平心情依旧十分复杂:

    “天才、暴君、自由派、爱国者”。

    “此公行为太超前了,他那个时代没法接受”。

    “关于他的书籍汗牛充栋,电影胶片长达数公里,但仍无法给这个人定性”。

     借着这100周年纪念日的气氛,我也一头扎进书堆里,对“斯托雷平”进行了一次恶补。可这一补才知道,此公可真不好惹,看了好几天的资料,都理不出个头绪来。那就只能谈点肤浅印象了。

    印象一:可敬。斯托雷平根红苗正,出身显贵。其外祖父曾任俄土克里米亚战争俄军总司令。其父也是沙俄将军,位居军长。文学泰斗列夫. 托尔斯泰是他家的远房亲戚,大文豪莱蒙托夫还是他的堂兄。虽然贵族出身,但他可不是纨袴之弟,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奋,23岁以优异成绩从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国家财产部和内务部,1902年,40岁的他成为当时沙俄最年轻的省长。

    在日俄战争失败和“1905年革命”之后,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内务部长,两个月后即任总理。当时,罗曼诺夫王朝风雨飘摇,俄国各地罢工、革命风起云涌。斯在省长的位置上就已经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危机。当上总理后即着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的施政纲领是:“自由改革,强大政权”。他首先从“三农”抓起,解散村社,还田于民,土地自由买卖,移民西伯利亚等。改革成效立竿见影:从1907到1914年间沙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粮食产量一举超过当时西方三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与阿根廷的总和,俄国成了“欧洲谷仓”、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改革的第7个年头,俄谷物产量达到8600万吨,这个纪录,即使到了1953年的苏联,也没有被打破。由于农业的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也繁荣起来,使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一次难得的“回光返照”。

    印象二:可恨。有改革就会有阻力。斯翁深知时不我待,求胜心切,对于反抗者已没有任何耐心,一律打倒镇压。他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将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而且要求法庭48小时内结案,24小时内执行判决。他上台前,一年才判9人绞刑,而他上台后仅8个月就有1102人被绞死。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他还强行将破产的农民赶往西伯利亚,而且条件极差,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导致无数人冻死饿死。开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也被称为“轱辘监狱”。

    对反对派如此,对国家杜马斯托雷平也不放在眼里,所有重要的改革法令他都绕开杜马发布,对杜马的质询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冷嘲热讽。他上台不久就解散第一届杜马,次年6月因与杜马在农业改革问题上激烈对抗,他再次解散杜马。此举被当时舆论称为“国家政变”。斯托雷平被称为“真正的独裁者”、“俄国的俾斯麦”。

    印象三:可悲。更令斯头疼的是,农业改革虽有成效,但也带来明显的社会不公。土地自由买卖到导致“一部分人先行暴富起来”,贵族和富农与普通农民的贫富差距悬殊,农民怨声载道。斯过于专注农业改革,城里的工人老大哥处境未有改善,他们也对斯有意见,各地抗议风潮不断。与此同时,各党派,无论是左还是右,都将矛头指向斯托雷平,民粹派指责斯解散传统的村社是俄国巨大的“灾难”;自由派指责斯借改革之名,行专制之实。甚至连他的远房亲戚托尔斯泰也对他颇为失望,批评他的土地私有化政策和以暴易暴的做法。斯托雷平左冲右突,精疲力竭。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坐不住了,本来是要让斯来收拾烂摊子的,因而忍痛赋予斯无限的权力。结果,他本人被斯架空了不说,局面却越来越糟,大有峰火连天之势,弄得他整日如坐干柴。就在尼古拉二世痛下决心,准备“挥泪斩马谡”之时,1911年9月14日,一个叫巴格罗夫的恐怖分子在基辅的戏院里一枪要了斯托雷平的命,斯的改革进程也嘎然而止。紧接着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更使俄国的航向与斯托雷平的设计背道而驰。最后需要交待的是,斯任内曾九次遭到暗杀未果,其中一次炸弹就在他的寓所里爆炸,死了27个访客,他的妻女也受重伤,而他却安然无恙。但这次在基辅他终未能躲过一劫。他也许已经预知总有一天会死于刺客手中,因此,他早就留下遗言:“我在哪里遇剌,就葬在那里。”他因此而被葬在基辅。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秦国商鞅、汉代晁错、“戊戌七君子”等等,他们与斯翁远不在一个时空,但其命运何其相似乃尔!难道,要改革就会有牺牲,这也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定律?
要改革,就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会反击,会动用手中原有的资源和势力进行反击。改革派,新生代,必然就会有牺牲。
这也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