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究竟有没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7:25
.
        一、有没有确定的“二十八个(半)”名单?

        关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自认是成员之一的盛岳(曾用名盛忠亮)认为确有其事,并提供了其自认为“确凿无疑”的这样一份名单(由盛本人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张琴秋(沈泽民之妻),张闻天(洛甫或思美),陈昌浩,陈绍禹(王明),陈原道,秦邦宪(博古),朱阿根,朱子纯(女),何克全(凯丰),何子述,夏曦,肖特甫,李竹声,李元杰,孟庆树(陈绍禹之妻),沈泽民,盛忠亮(又名盛岳),孙济民,宋泮民,杜作祥(陈昌浩之妻),王稼祥,王保礼,汪盛荻,王盛荣,王云程,杨尚昆,殷鉴,袁家庸。”

        对于上述名单,盛解释说:“以下名单是确凿无疑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但首先要指出的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这一名称,原是‘反对派分子’给取的,到底这二十八个是哪些人凑起来的,就有些主观随意性和流动性。因此,这一个反对反对派分子提供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成员可能和另一个反对派分子提供的有某些出入。尽管如此,我相信下列名单中的人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可确定的成员。”

        而另一位名列其中的杨尚昆,则认为“当时确有以王明为核心的教条宗派,主要是指一部分靠近中大支部局的党员,在政治立场和思想情绪上比较一致,但是,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成员。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只是别人对他们的一种笼统的说法,所指的人也不尽相同,谁也没有列出过一个确定的名单来。”.
        一、有没有确定的“二十八个(半)”名单?

        关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自认是成员之一的盛岳(曾用名盛忠亮)认为确有其事,并提供了其自认为“确凿无疑”的这样一份名单(由盛本人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张琴秋(沈泽民之妻),张闻天(洛甫或思美),陈昌浩,陈绍禹(王明),陈原道,秦邦宪(博古),朱阿根,朱子纯(女),何克全(凯丰),何子述,夏曦,肖特甫,李竹声,李元杰,孟庆树(陈绍禹之妻),沈泽民,盛忠亮(又名盛岳),孙济民,宋泮民,杜作祥(陈昌浩之妻),王稼祥,王保礼,汪盛荻,王盛荣,王云程,杨尚昆,殷鉴,袁家庸。”

        对于上述名单,盛解释说:“以下名单是确凿无疑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但首先要指出的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这一名称,原是‘反对派分子’给取的,到底这二十八个是哪些人凑起来的,就有些主观随意性和流动性。因此,这一个反对反对派分子提供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成员可能和另一个反对派分子提供的有某些出入。尽管如此,我相信下列名单中的人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可确定的成员。”

        而另一位名列其中的杨尚昆,则认为“当时确有以王明为核心的教条宗派,主要是指一部分靠近中大支部局的党员,在政治立场和思想情绪上比较一致,但是,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成员。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只是别人对他们的一种笼统的说法,所指的人也不尽相同,谁也没有列出过一个确定的名单来。”
.
        二、究竟是“二十八个半”还是“二十八个”?

        盛岳提供的名单只有二十八人,没有提及另外的“半个”。
        杨尚昆也认为,“还有人说‘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半个’是指一名共青团员,年纪很轻,所以称为‘半个’。这更经不起推敲。因为参加10天总结大会的是党员,团员不参加,更没表决权。”
        而另有资料则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半个”确有其人,是指当时只是共青团员的徐以新。
.
        三、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和含义

        盛岳在他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1971年由美国纽约派拉贡书局独家出版发行。国内内部限量发行,作者[美]盛岳,奚博铨等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一书中称:“面对着强大的第二条路线联盟,所谓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采取了坚定的立场。他们得到拥护党支部局和学校领导的学生的支持。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联合起来,更多的是由于他们思想立场一致而不是由于有任何正式的组织。他们也无需单独成立组织,因为他们控制了党支部局,且有俄国当局支持他们。而且,这一集团没有公认的领袖。”“米夫并没有特别挑选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当中的任何人,作为他的集团成员。米夫没有创立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不过是由于他们在中山大学斗争中表现突出,为米夫所看中,当成一支对有用的有训练的力量罢了。因为这二十八人成了中山大学所有‘反党’派别的敌人,结果,大家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做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意思是说他们不过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尾巴(Tag—neds)而已。”盛还在该书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概貌、简历、发展和归宿。
.
        杨尚昆在他的回忆录中(《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说:“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实的问题,不是理论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当事人和党史界一直有争论。”“当时确有以王明为核心的教条宗派,主要是指一部分靠近中大支部局的党员,在政治立场和思想情绪上比较一致,但是,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成员。”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杨尚昆还引用了传闻:“有人说,1929年夏,在支部局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最后表决时只有28名党员拥护支部局,因此得名。”杨尚昆接着讲:“这根本不是事实。那次党员大会上的表决,支持支部局的共有90多票,另外还有30票是苏联人,但仍居少数。以吴玉章同志为例,他本来对支部局工作‘有许多意见’,后来支部局委员夏曦告诉他说:现在有人要利用工作中的缺点来反党。并向吴老提示:我们首先要说支部局的路线是正确的,然后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吴老说:‘有这样一回事吗?要反党我就不赞成!’他在总结大会上的发言就持这个态度。但吴老决不是宗派分子。教条宗派的基础是错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情绪,所以它是可以分化的。以后的历史证明,王明的教条宗派经过多次分化,经延安整风分清路线后,这个宗派就不存在了。我认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不合事实,也不准确。应当说:确确实实有王明的教条宗派,但并没有什么‘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
        1980年,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邀请了19位当年中山大学的学员,开了一次调查会,杨尚昆出席会议。会上达成的共识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王明教条宗派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说明它的性质和危害,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专用名词。
        杨尚昆还在他的回忆录中作了以下补充:“米夫和王明在学校培植这个宗派是有政治野心的。米夫是想在中国党内安插亲信,王明则想趁机在党内夺取最高权力。”“但不能因此认为,凡是在中大支持支部局、受教条宗派影响的人都有政治野心。应当说,他们的动机是很复杂的,有的是出于对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信任,有的是限于组织纪律的约束,有的是政治上受蒙蔽,不可一概而论。但是,怀有政治野心、至死不服从真理的王明,将永远遭受历史的谴责。”
对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可以说争论仍然继续着。我们需要更多的真实资料来对上述历史进行进一步的考证。所幸的是,随着大批珍贵历史资料解密年限的逐步到来,以及国际间历史研究交流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将大有可为,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不啻是福音。
“二十八个半”(或“二十八个”的说法,在特定时期是存在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有其特殊的含义;而作为一个整体,似乎又不是一个“宗派”就能概括的。
如杨所言,至迟到延安整风,“二十八个半”已肯定没有了。
这是后来做的结论,实际上到文革时期,28个半的问题还经常牵连到一些人。
康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11-3 14:17 发表
这是后来做的结论,实际上到文革时期,28个半的问题还经常牵连到一些人。
康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那是政治需要.
文革时期,只要不是主席有定论的,什么可能都有.
对它的认定自然是后来的.仅就"二十八个半"作为团体或组织或概念来说,实际时间应该并不长.消失之日或许还要早于杨讲的时间.
原帖由 赤子之心 于 2007-11-4 22:16 发表
那是政治需要.
文革时期,只要不是主席有定论的,什么可能都有.
对它的认定自然是后来的.仅就"二十八个半"作为团体或组织或概念来说,实际时间应该并不长.消失之日或许还要早于杨讲的时间.

最显著的标志,可否算是遵义会议前的博、洛“分手”?
这应该是最显著的标志。
事实也应如杨所言,当年被视为“二十八个半”里的一些人,并不就是“宗派”原因,而且在回国之前已经“分化”了——尽管身上的烙印要数年之后才被去掉,数十年后又被翻起旧账。
本文主要采纳了杨、盛(忠亮)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证。
张闻天、陈昌浩等人也有相关回忆,但因为一些原因,主要还是参照官方的说法,所以就不必再一一搬上来了。
关于“二十八个半”的由来,还有许多“说法”。由于事隔几十年,当事人的回忆有很大出入。

当时中山大学特别班的学员江泽民说:当时“把是否继续大会讨论问题,提交大会表决。结果到会的四五百名党团员中,举手同意停止大会讨论的,只有出席会议的王明一伙中的28名党员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共青团员”。
陈修良认为是会议结束时对支部局的报告进行表决。她说:“后来没有办法,只好付表决,看谁拥护支部局的报告。五百多人投反对票的是压倒多数,赞成支部局的只有二十八个人,因十八个人(原文如此,疑为笔误——林注)都立在大会台的左面,所以大家很容易计算举手的人数都是什么人。”
李一凡、唐有章、张崇文等人认为,大会是对是否改组团支部局进行表决。
李一凡写道:“由于在这次斗争中,团支部局里除书记陈昌浩拥护王明一伙外,其余委员全都站在以李剑如、余笃山、郭秉元等同志为首的广大党团员群众一边,党支部局决定解散团支部局。但是,当把解散团支部局的决议案提交大会表决时,举手赞成的只有寥寥29个人。”
唐有章记得的情况与李一凡所述大体相似。
张崇文对表决情况写道:“在‘十天大会’的第十天,也就是索里茨发言之后两天,支部局把一个《解散团支部局的决议案》提交上午的大会表决。原来,整个团支部除陈昌浩之外,所有成员都一起与广大党、团员群众站在一起,坚决反对王明一伙。因此,支部局作出了解散团支部局的决定。但表决的结果,由于许多原来追随王明的人已受了索里茨发言的影响,举手赞成的仅有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