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欠薪与台海危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2:38
民工欠薪与台海危局
        这两者都是今年的热点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有的,既然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要说它们的关系。当然还有其它的事情,也要说到。简而言之,不能很好的解决民工工资问题,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解决台湾省统一的问题。

        温总理说我们为了统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有学者指出,所谓一切代价,包括外国抵制奥运,经济倒退二十年等等。外国抵制奥运其实不值一提,那指是一件买卖做赔了,无关大局。关键是经济倒退二十年。这用那样严重吗?不一定。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太依赖于出口了,确实很容易受到打击。

        一个比方
        打个比方。现中国有两家企业,各有一个老板和一个工人。一家制鞋,一家制帽。每个人都需要一鞋一帽。那么制鞋的企业生产四双鞋,制帽的企业生产四顶帽。制鞋的老板给工人两双鞋做工资,自己留两双做收入,制帽的也一样。这样,制鞋的老板和工人各拿出一双鞋来换帽子,制帽者同。则四个人都一人一鞋一帽,这是简单生产的情况。但是老板总是要追求更大的利润,所以只给工人一双鞋做工资,可能是工资低,也可能是欠薪,总之工人只得到一双鞋。这样,制鞋的工人无法买帽子,制帽的工人无法买鞋子。而老板呢?每人都有鞋子和帽子,但也各有一双鞋子或一顶帽子卖不出去。这样就产生危机了,生产过剩了。但是不要忙,还有海外市场呢。假设美国需要鞋子而不需要帽子,则可以出口鞋子,帽子仍留在手中。这时中国就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内需不旺,表现为帽子卖不出去,二是居民存款激增,但却不去消费,这是老板卖鞋子的钱,三是工人困苦,没钱消费。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者工资
        拿中学生都懂的那点政治经济学知识说话。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劳动没有价值,不过劳动力是有价值的。简而言之,劳动力价值就是他养活自己,满足他正常的生活需求,以及抚养子女(劳动力在生产)所需的部分。劳动力价值易与劳动力的价格搞混,劳动力的价格受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供需关系受劳动力供应与需求的结构的影响。我国政府以前着重强调前一点,如所谓每年新增劳动力一千万之类,新政府开始注意到后一点。
        劳动力的价格应是多少,确实有点不好说。“乡下人,好养活,有一口饭吃就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说法,许多老板这样想,也这样做,因此许多企业尽量压低民工的工资,并且尽可能拖欠。“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爱说的一句号,说的时候不只有没有想过,劳动力价格这样低是否有些不正常?乡下人进城,真的不需要,也不想吃一点好的,去看看电影,他们不要养孩子吗?
        民工工资的两重性,或者矛盾,必须注意,即它既是成本,也是需求。所谓成本一目了然,劳动力成本低,产品成本也就降低,产品好卖。民工工资构成需求,往往注意得不够,民工的工资是构成我国内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民工需求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这是内需增长的主要部分——但是增长的前提是他们能够挣到钱。
        劳动力价格的另一个矛盾就是,劳动力低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但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把劳动力价格升上去。这需要解释一下。劳动力价格低,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的动力,难道劳动力价格高了,经济就不发展了?津津乐道于劳动力价格低,对此习以为常,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我们中国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是出力出汗去提高别人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民工做牛做马地工作还被拖欠工资,一方面洋洋自得地说中国的便宜商品给美国人多少多少好处,这是可耻的。为何不给民工一个合理的工资,把这些好处给中国人自己?

        出口与内需
        经济增长,大体上有两个动力,一是出口,二是内需。
        用出口带动增长比较简单,工作好做,因为东西便宜就好卖,中国人工本来就便宜,压低工资产品就更便宜,而且降低成本和商人逐利的本能是一致的,不用说服,无需强制。
        扩大内需就复杂一点。扩大内需,关键是调整分配关系,实质就是增加劳动者收入。但是前几年把扩大劳动者收入给妖魔化了,说是劫富济贫,不关心是否应付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这一回事。直接生产者的工资不好涨,就给政府机关涨工资,今年又涨了,一则效果有限,二则有人有意见,但是给自己涨工资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出口带动增长的迷梦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人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同时把这更多的产品消费掉。如果消费不了这么多产品,增长率低一点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日本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失去了十年,但是不像中国这样追逐经济的增长率。我们注重增长率,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解决就业问题,据说每年新增1000万的劳动力(是吗?),不达到每年7%(或更多)的增长,就有人没活干,没饭吃。
        经济增长,大体上有两个动力,一是出口,二是内需。这两者,前面已经说到,在工人工资上是有矛盾的。但是相比较之下,促进出口还是比较容易。
        回到前面的那个比方。中国新增了一个劳动力,一个老板,于是新建立了一家手套厂,吸纳了这个劳动力。现在有六个人,每个人要消费鞋子,帽子和手套。假设每个工人可以生产六件产品。则无论老板工人,每人一鞋一帽一手套,正好产销平衡。可是制鞋的老板不知道给工人三双鞋的工资,鞋能不能卖出去,而且从逐利的本性也不愿给他这么多的工资,所以还是给他一双鞋的工资。制帽制手套的老板也是这样,于是市场上就有三鞋三帽三手套卖不出去。如果只有国内市场,危机就发生了,但是还有国际市场,所以可以把三双鞋卖给美国。如果美国不需要手套,那么经济的危险程度要高于前面只有两家工厂的情景,那时只有帽子卖不出去。如果美国恰好也需要帽子,那么经济状况在表面上要好于前面的情景,因为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老板挣了更多的钱,国家有了更多的外汇结余。

        出口拉动的恶性循环
        出口的本意是互通有无,等价交易,一旦以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简而言之,为了出口,要压低成本,于是工人收入减少,国内需求萎缩;国内需求的萎缩,进一步促进对产品出口的依赖。

        出口经济的危害
        1、破坏内需;前面提到,工人的收入有生产成本和国内需求这相互矛盾的两方面,企业当然希望降低成本,但是降低了成本也就缩小了市场,庞大的商品堆积与狭小的市场需求的矛盾,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在西方世界造成了无数次经济危机。我前面打的比方也是一样,没有国外市场,我们就有三鞋三帽三手套卖不出去,就要有危机。有危机就要解决危机,即使不能根除危机,总能带来劳动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定提高。但是由于有国外市场的存在,我们生产的产品可以卖到国外去,就避免了危机的发生。没有危机也就无需解决,好像很健康,其实进入了恶性循环。
        2、生产与收入脱节。这是对劳动者而言。在出口经济的大发展中,劳动者的收入的内需一面被忽视,只表现为成本,被极力压缩,因此收入与经济增长脱节。近些年来,总有底层劳动者怀疑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不是真实的,原因即在此。
        3、草根经济,危害国家安全。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不要只看到几千亿的商品,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所谓产品能否售出的惊险一跳,掌握在外国手里,一旦有事,例如台湾省的武力统一,使出口受挫,就把整个循环打断,立刻使数以千万计的像牛马一样被役使的民工连一点草料也得不到。我国在台湾问题上腰杆不硬,原因在此。
        4、毒化国民意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说话。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无论老板还是工人,其生计都依赖于出口,仰洋人鼻息,害怕冲突。例如要收复台湾,政府就不能不考虑这些企业与工人的生计问题;而且一旦开战,就不仅仅是经济倒退的问题,而且产生严重的社会安定的问题,形成对军事统一的政策的反对势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大体上买办化的时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汉奸卖国贼辈出的一个时代。
        5、损己利人。为了促进出口,激励压低成本,实际是损中国工人,利外国消费者。由于中国经济形成依赖国外的生产循环的结构,我们不但不敢打破这种损己利人的交易,还反对打破这种现状,例如维持一个低估的人民币汇率,这一点一会还要说。
        6、长远的看,损己不利人。中国的廉价商品充斥海外,使洋人做着生产退步福利不退步的迷梦,但是是危机总是要爆发的,到时候中外一起受连累。

        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是今年特别热闹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进而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我国政府是拒绝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国拒绝的理由?有说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吗?没有。在闹得最热闹的时候,我听过沈骥如先生的一次讲座,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沈先生是有名的宦乡先生唯一的弟子(研究生?)。他的说法是:我们的态度是,在人民汇率问题上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也是我们政府的态度。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保持高汇率,没有以邻为壑,是有贡献的,不能总让中国做贡献。简而言之,一、人民币汇率低估了,二、汇率估值时高时低,是正常的,三、保持汇率的稳定对大家有好处,做生意方便,四、人民币值高估时中国做贡献,低估时中国占便宜,不能总让中国吃亏。
        应该说我国在97年的对策是成功的、正确的,因为风波只是一时的,当时中国挺过去了,所以现在说话很硬气。但是有一个规律中国就不爱说了,那就是在一个国家高速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币值通常是低估的,总要面临一个升值的压力。日本就是这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日元对美元大概就是个二百五,日本人在出口上占了很大的便宜(真的吗?),美国不干了,逼日元升值,很短时间日元升到100比1左右。一般认为这导致日本90年代的“失去的十年”。现在我想,所谓失去,可能其实是误解,如果80年代日元的升值确实是回归实际价值的话,那只说明日本不再需要通过吃亏的对外贸易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日本可以承受提高汇率(实际是实现等值的汇率)带来的出口的“失去的十年”的话,我国则是根本承受不起的。如前所述,我国的生产过程的循环严重依赖于国外市场,不到国内市场发育成熟哪一天,我国决不允许,也无法承受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生产循环的打断。这一点,我们清楚,外国人也清楚,正因为大家都清楚,更反映出日本人在压迫人民币升值一事上用心的歹毒。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客观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转移,我们能挺一时,提不了一世,时间可不多了。
        关于汇率问题,有几点必须澄清,一是人民币值的低估,实际是中国吃亏,很简单,谁愿意赔本做生意,谁又愿意高价买东西?之所以我们要维持人民币的低估,只是由于中国畸形的生产循环依赖国外市场,通过一种吃亏的机制实现汪洋大海一般的劳动力大军有活干、有饭吃。早一点改变这种情况,让我们能放心的让人民币实现正常汇率,中国人民可以早一天停止吃亏。
        二是人民币升值,新的汇率是否真正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内需与外贸是平衡的,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如果汇率的不平衡仅仅是由于疯狂出口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那么很可能现在的汇率并没有真的被低估。
        三是形成现在这种在汇率上吃亏硬挺的尴尬局面,是与政府的能力的高低有关的。当然在这一点上不能责人太严,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太大了,能稳定地发展这么些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不过我们还是要问一下,以前的政府在促进内需上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

扩大内需
        以前的政府,在扩大内需上其实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只不过总有使错了力的感觉。略说一二。
        涨工资。前面说到,内需不振,关键是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工厂的成本,轻易涨不得,也不该由政府作主涨工资,所以就给政府机关涨工资,涨了好几次,让民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吃皇粮的人还是有限,再三裁两裁,对扩大内需作用有限。
        利息税。
        按说征收利息税在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目的不纯,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想法,通过征收利息谁来促进大家把钱取出来消费。有人开玩笑说:搞计划经济,把老百姓钱包里的钱都给计划进去了。玩笑归玩笑,真能促进内需吗?有奇人鼓吹两套房的理论,没有人信以为真。当时就有人指出,不要只看到银行里有几万亿存款,要注意到存款的结构,有钱的人真有钱,他的消费你刺激不了,他总不能一天吃一百斤鱼翅吧?这种消费其实也不是好事。没钱的人真没钱,再刺激他也不会把棺材本拿出来买酒喝,除非他绝望了。
        全世界都是经济低弥的时候减税,只有中国是加税,这也算是有中国特色的总理经济学吧!
        教育产业化。
        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现在真是甚嚣尘上。把教育产业化作为促进增长,刺激消费的手段,真是笑话。这里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说一下。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既符合增长率迷梦的要求,也像征收利息税一样符合促进内需的要求。一句话,把老百姓的棺材本给算计进去了。
        国人一向重视教育,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打工仔收入虽低,还是要结婚生子,无论男孩女孩,要教育他,好,教于产业化了,棺材本拿出来了,GDP增加了,内需增加了。可是,同样的这笔钱,也许男的愿意喝点酒,女的愿意抹个粉儿,或者小夫妻俩去看个电影什么的,现在好,交了学费了。
        上过中学的人多多少少学过一点政治经济学,知道劳动力是有成本的,劳动力的成本除了吃饭穿衣,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其中的一大块。我国一向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投入不多,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政府有了点钱,不说补一补历史的欠帐,倒要通过教育产业化算计老百姓的钱,同时增加中国生产力的成本。
        一句话,教于产业化,增加成本,抑制消费,破坏内需。
        该做没做的。
        这样的事有很多,这里只说几个最显著的。
        一是户口,暂住证,收容遣送制度。这几个问题都是相关的。
        暂住证,收容遣送制度,积极的作用很小,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民工的成本。先说收容遣送。许多民工穷得叮当响,揣着百十来块钱出来闯天下,几天找不着工作,被遣送回去,这一来一回的成本足以让他在也出不来。办暂住证,收管理费北京是半年50,多乎哉,不多也?只是不知他管什么了?
        户口则是一件大事,围绕户口产生无数的问题。现在春运又快到了,说一说民工的流动。户口限制民工不能在打工的地方生根,只能流来流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民工成长为某个行业的熟练工人,以及民工同老板在工资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于是这种流动性在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民工教育。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中国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对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能更好的工作,能够挣到更多的钱,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技能)和目标(工资)。
        三是民工工资。这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民工能多挣钱,而是让民工能够及时拿到钱。现在如火如荼搞的是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前任政府在此事上做得太少,是否怕影响经济发展?千万不要把民工工资问题视为单纯的道德问题或公平问题,它根本关乎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这里提出这三个问题,因为这都是新政府在解决的。
        收容遣送制度,人民骂了好多年,死人、失踪也不是今年才有,它却“我自岿然不动”。今年出个孙志刚事件,雷厉风行地就把它给废了。关于民工教育,今年出了一个规划,关于今后几年对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解决民工欠薪,也不用多说,总理亲自追欠薪,旗帜鲜明地表了态。
        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民工从半工半农向非农的转化,有利于他们在稳定的工作中提高技能,并获得更高的收入,这对改善中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是极其必要和有利的。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总结一下。中国经济不正常的依赖外贸,结构失衡,危害极大,不打台湾,也得解决此问题。现政府正在解决这一问题,完成之前,不能打台湾。

        后话,个人评价问题。
        对领导人进行观察,一要把个人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方向,与个人魅力区分开。二要准确认识工作与成绩的联系。
        说说第一代。毛主席的个人品德,工作能力,与个人魅力都没的说,只有工作方向,后期出了大问题,带错了路,在前期也还是超一流的。
        名声甚佳的朱总理,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都不错。工作能力和方向,有的一说。
        举个例子,北京小孩户口随父随母问题,早就在说,朱总理在位的时候,北京顶着就是不办,新core上台,今年北京就出了一个便民30条,新生儿户口随父随母自便,未成年子女几年内次第解决。
        再举个例子,已说过的收容遣送制度,怎么一下子就解决了呢?
        第三个例子,民工工资问题,以前年年说,但是越来越严重。怎么温总理亲自一要,就雷厉风行地解决起来了呢?前几天看新闻,宁夏居然以“挪用资金罪”把拖欠民工工资的人给抓起来了,真是好笑,这是楚王好细腰,好多宫女把自己饿死的事的现代翻版。这种上行下效、矫枉过正的事在朱总理那里为何没有?
        再举一个例子。有人搞中国富豪排行榜,一看,大富豪纳税不多,据说高层震怒。于是税务局出了个文件,说是利润不分配的要按分配利润那样先把税交了。这又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税务制度,全世界独此一家。所有高速发展的企业都不愿过多的分配利润,希望把资金用于发展,而且中国民营企业往往感到资金紧张,借贷无门。这下好,不分利润也要交税。新core上台,这个文件就废掉了。
        再一个例子,近来有名的孙大午案。这个案子反映资金匮乏是中国民营资本发展的严重障碍。朱总理则是严格控制金融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和集资的。大银行不愿作小业务,民营小银行不许建立。好几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里生息,既不流入生产,也不进行消费,让人受不了,就收利息税。孙大午,现在放出来了。
        朱总理,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令人高山仰止。不过则工作能力和方向上,有点问题。有人说他老人家是计划经济的脑袋,是有点谱的,在粮食流通体制上,就受到批评。计划也没计划好,这话说早了有人不服,现在全国闹电慌,长沙这样的省会城市居然蜡烛脱销,值得检讨(不一定要怪总理,但总是上届政府的责任吧?)。朱总理的政府,对出口是否有点迷信?消气外交,可能就是怕影响出口,消来消去,不免英雄气短。

        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错误是难免的,希望得到指正。有些事是听说的,不一定准确,如税务局的文件,有心人可以查一下。民工欠薪与台海危局
        这两者都是今年的热点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有的,既然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要说它们的关系。当然还有其它的事情,也要说到。简而言之,不能很好的解决民工工资问题,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解决台湾省统一的问题。

        温总理说我们为了统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有学者指出,所谓一切代价,包括外国抵制奥运,经济倒退二十年等等。外国抵制奥运其实不值一提,那指是一件买卖做赔了,无关大局。关键是经济倒退二十年。这用那样严重吗?不一定。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太依赖于出口了,确实很容易受到打击。

        一个比方
        打个比方。现中国有两家企业,各有一个老板和一个工人。一家制鞋,一家制帽。每个人都需要一鞋一帽。那么制鞋的企业生产四双鞋,制帽的企业生产四顶帽。制鞋的老板给工人两双鞋做工资,自己留两双做收入,制帽的也一样。这样,制鞋的老板和工人各拿出一双鞋来换帽子,制帽者同。则四个人都一人一鞋一帽,这是简单生产的情况。但是老板总是要追求更大的利润,所以只给工人一双鞋做工资,可能是工资低,也可能是欠薪,总之工人只得到一双鞋。这样,制鞋的工人无法买帽子,制帽的工人无法买鞋子。而老板呢?每人都有鞋子和帽子,但也各有一双鞋子或一顶帽子卖不出去。这样就产生危机了,生产过剩了。但是不要忙,还有海外市场呢。假设美国需要鞋子而不需要帽子,则可以出口鞋子,帽子仍留在手中。这时中国就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内需不旺,表现为帽子卖不出去,二是居民存款激增,但却不去消费,这是老板卖鞋子的钱,三是工人困苦,没钱消费。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者工资
        拿中学生都懂的那点政治经济学知识说话。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劳动没有价值,不过劳动力是有价值的。简而言之,劳动力价值就是他养活自己,满足他正常的生活需求,以及抚养子女(劳动力在生产)所需的部分。劳动力价值易与劳动力的价格搞混,劳动力的价格受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供需关系受劳动力供应与需求的结构的影响。我国政府以前着重强调前一点,如所谓每年新增劳动力一千万之类,新政府开始注意到后一点。
        劳动力的价格应是多少,确实有点不好说。“乡下人,好养活,有一口饭吃就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说法,许多老板这样想,也这样做,因此许多企业尽量压低民工的工资,并且尽可能拖欠。“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爱说的一句号,说的时候不只有没有想过,劳动力价格这样低是否有些不正常?乡下人进城,真的不需要,也不想吃一点好的,去看看电影,他们不要养孩子吗?
        民工工资的两重性,或者矛盾,必须注意,即它既是成本,也是需求。所谓成本一目了然,劳动力成本低,产品成本也就降低,产品好卖。民工工资构成需求,往往注意得不够,民工的工资是构成我国内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民工需求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这是内需增长的主要部分——但是增长的前提是他们能够挣到钱。
        劳动力价格的另一个矛盾就是,劳动力低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但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把劳动力价格升上去。这需要解释一下。劳动力价格低,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的动力,难道劳动力价格高了,经济就不发展了?津津乐道于劳动力价格低,对此习以为常,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我们中国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是出力出汗去提高别人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民工做牛做马地工作还被拖欠工资,一方面洋洋自得地说中国的便宜商品给美国人多少多少好处,这是可耻的。为何不给民工一个合理的工资,把这些好处给中国人自己?

        出口与内需
        经济增长,大体上有两个动力,一是出口,二是内需。
        用出口带动增长比较简单,工作好做,因为东西便宜就好卖,中国人工本来就便宜,压低工资产品就更便宜,而且降低成本和商人逐利的本能是一致的,不用说服,无需强制。
        扩大内需就复杂一点。扩大内需,关键是调整分配关系,实质就是增加劳动者收入。但是前几年把扩大劳动者收入给妖魔化了,说是劫富济贫,不关心是否应付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这一回事。直接生产者的工资不好涨,就给政府机关涨工资,今年又涨了,一则效果有限,二则有人有意见,但是给自己涨工资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出口带动增长的迷梦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人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同时把这更多的产品消费掉。如果消费不了这么多产品,增长率低一点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日本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失去了十年,但是不像中国这样追逐经济的增长率。我们注重增长率,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解决就业问题,据说每年新增1000万的劳动力(是吗?),不达到每年7%(或更多)的增长,就有人没活干,没饭吃。
        经济增长,大体上有两个动力,一是出口,二是内需。这两者,前面已经说到,在工人工资上是有矛盾的。但是相比较之下,促进出口还是比较容易。
        回到前面的那个比方。中国新增了一个劳动力,一个老板,于是新建立了一家手套厂,吸纳了这个劳动力。现在有六个人,每个人要消费鞋子,帽子和手套。假设每个工人可以生产六件产品。则无论老板工人,每人一鞋一帽一手套,正好产销平衡。可是制鞋的老板不知道给工人三双鞋的工资,鞋能不能卖出去,而且从逐利的本性也不愿给他这么多的工资,所以还是给他一双鞋的工资。制帽制手套的老板也是这样,于是市场上就有三鞋三帽三手套卖不出去。如果只有国内市场,危机就发生了,但是还有国际市场,所以可以把三双鞋卖给美国。如果美国不需要手套,那么经济的危险程度要高于前面只有两家工厂的情景,那时只有帽子卖不出去。如果美国恰好也需要帽子,那么经济状况在表面上要好于前面的情景,因为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老板挣了更多的钱,国家有了更多的外汇结余。

        出口拉动的恶性循环
        出口的本意是互通有无,等价交易,一旦以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简而言之,为了出口,要压低成本,于是工人收入减少,国内需求萎缩;国内需求的萎缩,进一步促进对产品出口的依赖。

        出口经济的危害
        1、破坏内需;前面提到,工人的收入有生产成本和国内需求这相互矛盾的两方面,企业当然希望降低成本,但是降低了成本也就缩小了市场,庞大的商品堆积与狭小的市场需求的矛盾,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在西方世界造成了无数次经济危机。我前面打的比方也是一样,没有国外市场,我们就有三鞋三帽三手套卖不出去,就要有危机。有危机就要解决危机,即使不能根除危机,总能带来劳动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定提高。但是由于有国外市场的存在,我们生产的产品可以卖到国外去,就避免了危机的发生。没有危机也就无需解决,好像很健康,其实进入了恶性循环。
        2、生产与收入脱节。这是对劳动者而言。在出口经济的大发展中,劳动者的收入的内需一面被忽视,只表现为成本,被极力压缩,因此收入与经济增长脱节。近些年来,总有底层劳动者怀疑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不是真实的,原因即在此。
        3、草根经济,危害国家安全。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不要只看到几千亿的商品,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所谓产品能否售出的惊险一跳,掌握在外国手里,一旦有事,例如台湾省的武力统一,使出口受挫,就把整个循环打断,立刻使数以千万计的像牛马一样被役使的民工连一点草料也得不到。我国在台湾问题上腰杆不硬,原因在此。
        4、毒化国民意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说话。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无论老板还是工人,其生计都依赖于出口,仰洋人鼻息,害怕冲突。例如要收复台湾,政府就不能不考虑这些企业与工人的生计问题;而且一旦开战,就不仅仅是经济倒退的问题,而且产生严重的社会安定的问题,形成对军事统一的政策的反对势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大体上买办化的时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汉奸卖国贼辈出的一个时代。
        5、损己利人。为了促进出口,激励压低成本,实际是损中国工人,利外国消费者。由于中国经济形成依赖国外的生产循环的结构,我们不但不敢打破这种损己利人的交易,还反对打破这种现状,例如维持一个低估的人民币汇率,这一点一会还要说。
        6、长远的看,损己不利人。中国的廉价商品充斥海外,使洋人做着生产退步福利不退步的迷梦,但是是危机总是要爆发的,到时候中外一起受连累。

        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是今年特别热闹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进而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我国政府是拒绝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国拒绝的理由?有说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吗?没有。在闹得最热闹的时候,我听过沈骥如先生的一次讲座,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沈先生是有名的宦乡先生唯一的弟子(研究生?)。他的说法是:我们的态度是,在人民汇率问题上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也是我们政府的态度。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保持高汇率,没有以邻为壑,是有贡献的,不能总让中国做贡献。简而言之,一、人民币汇率低估了,二、汇率估值时高时低,是正常的,三、保持汇率的稳定对大家有好处,做生意方便,四、人民币值高估时中国做贡献,低估时中国占便宜,不能总让中国吃亏。
        应该说我国在97年的对策是成功的、正确的,因为风波只是一时的,当时中国挺过去了,所以现在说话很硬气。但是有一个规律中国就不爱说了,那就是在一个国家高速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币值通常是低估的,总要面临一个升值的压力。日本就是这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日元对美元大概就是个二百五,日本人在出口上占了很大的便宜(真的吗?),美国不干了,逼日元升值,很短时间日元升到100比1左右。一般认为这导致日本90年代的“失去的十年”。现在我想,所谓失去,可能其实是误解,如果80年代日元的升值确实是回归实际价值的话,那只说明日本不再需要通过吃亏的对外贸易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日本可以承受提高汇率(实际是实现等值的汇率)带来的出口的“失去的十年”的话,我国则是根本承受不起的。如前所述,我国的生产过程的循环严重依赖于国外市场,不到国内市场发育成熟哪一天,我国决不允许,也无法承受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生产循环的打断。这一点,我们清楚,外国人也清楚,正因为大家都清楚,更反映出日本人在压迫人民币升值一事上用心的歹毒。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客观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转移,我们能挺一时,提不了一世,时间可不多了。
        关于汇率问题,有几点必须澄清,一是人民币值的低估,实际是中国吃亏,很简单,谁愿意赔本做生意,谁又愿意高价买东西?之所以我们要维持人民币的低估,只是由于中国畸形的生产循环依赖国外市场,通过一种吃亏的机制实现汪洋大海一般的劳动力大军有活干、有饭吃。早一点改变这种情况,让我们能放心的让人民币实现正常汇率,中国人民可以早一天停止吃亏。
        二是人民币升值,新的汇率是否真正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内需与外贸是平衡的,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如果汇率的不平衡仅仅是由于疯狂出口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那么很可能现在的汇率并没有真的被低估。
        三是形成现在这种在汇率上吃亏硬挺的尴尬局面,是与政府的能力的高低有关的。当然在这一点上不能责人太严,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太大了,能稳定地发展这么些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不过我们还是要问一下,以前的政府在促进内需上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

扩大内需
        以前的政府,在扩大内需上其实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只不过总有使错了力的感觉。略说一二。
        涨工资。前面说到,内需不振,关键是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工厂的成本,轻易涨不得,也不该由政府作主涨工资,所以就给政府机关涨工资,涨了好几次,让民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吃皇粮的人还是有限,再三裁两裁,对扩大内需作用有限。
        利息税。
        按说征收利息税在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目的不纯,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想法,通过征收利息谁来促进大家把钱取出来消费。有人开玩笑说:搞计划经济,把老百姓钱包里的钱都给计划进去了。玩笑归玩笑,真能促进内需吗?有奇人鼓吹两套房的理论,没有人信以为真。当时就有人指出,不要只看到银行里有几万亿存款,要注意到存款的结构,有钱的人真有钱,他的消费你刺激不了,他总不能一天吃一百斤鱼翅吧?这种消费其实也不是好事。没钱的人真没钱,再刺激他也不会把棺材本拿出来买酒喝,除非他绝望了。
        全世界都是经济低弥的时候减税,只有中国是加税,这也算是有中国特色的总理经济学吧!
        教育产业化。
        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现在真是甚嚣尘上。把教育产业化作为促进增长,刺激消费的手段,真是笑话。这里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说一下。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既符合增长率迷梦的要求,也像征收利息税一样符合促进内需的要求。一句话,把老百姓的棺材本给算计进去了。
        国人一向重视教育,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打工仔收入虽低,还是要结婚生子,无论男孩女孩,要教育他,好,教于产业化了,棺材本拿出来了,GDP增加了,内需增加了。可是,同样的这笔钱,也许男的愿意喝点酒,女的愿意抹个粉儿,或者小夫妻俩去看个电影什么的,现在好,交了学费了。
        上过中学的人多多少少学过一点政治经济学,知道劳动力是有成本的,劳动力的成本除了吃饭穿衣,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其中的一大块。我国一向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投入不多,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政府有了点钱,不说补一补历史的欠帐,倒要通过教育产业化算计老百姓的钱,同时增加中国生产力的成本。
        一句话,教于产业化,增加成本,抑制消费,破坏内需。
        该做没做的。
        这样的事有很多,这里只说几个最显著的。
        一是户口,暂住证,收容遣送制度。这几个问题都是相关的。
        暂住证,收容遣送制度,积极的作用很小,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民工的成本。先说收容遣送。许多民工穷得叮当响,揣着百十来块钱出来闯天下,几天找不着工作,被遣送回去,这一来一回的成本足以让他在也出不来。办暂住证,收管理费北京是半年50,多乎哉,不多也?只是不知他管什么了?
        户口则是一件大事,围绕户口产生无数的问题。现在春运又快到了,说一说民工的流动。户口限制民工不能在打工的地方生根,只能流来流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民工成长为某个行业的熟练工人,以及民工同老板在工资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于是这种流动性在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民工教育。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中国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对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能更好的工作,能够挣到更多的钱,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技能)和目标(工资)。
        三是民工工资。这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民工能多挣钱,而是让民工能够及时拿到钱。现在如火如荼搞的是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前任政府在此事上做得太少,是否怕影响经济发展?千万不要把民工工资问题视为单纯的道德问题或公平问题,它根本关乎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这里提出这三个问题,因为这都是新政府在解决的。
        收容遣送制度,人民骂了好多年,死人、失踪也不是今年才有,它却“我自岿然不动”。今年出个孙志刚事件,雷厉风行地就把它给废了。关于民工教育,今年出了一个规划,关于今后几年对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解决民工欠薪,也不用多说,总理亲自追欠薪,旗帜鲜明地表了态。
        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民工从半工半农向非农的转化,有利于他们在稳定的工作中提高技能,并获得更高的收入,这对改善中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是极其必要和有利的。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总结一下。中国经济不正常的依赖外贸,结构失衡,危害极大,不打台湾,也得解决此问题。现政府正在解决这一问题,完成之前,不能打台湾。

        后话,个人评价问题。
        对领导人进行观察,一要把个人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方向,与个人魅力区分开。二要准确认识工作与成绩的联系。
        说说第一代。毛主席的个人品德,工作能力,与个人魅力都没的说,只有工作方向,后期出了大问题,带错了路,在前期也还是超一流的。
        名声甚佳的朱总理,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都不错。工作能力和方向,有的一说。
        举个例子,北京小孩户口随父随母问题,早就在说,朱总理在位的时候,北京顶着就是不办,新core上台,今年北京就出了一个便民30条,新生儿户口随父随母自便,未成年子女几年内次第解决。
        再举个例子,已说过的收容遣送制度,怎么一下子就解决了呢?
        第三个例子,民工工资问题,以前年年说,但是越来越严重。怎么温总理亲自一要,就雷厉风行地解决起来了呢?前几天看新闻,宁夏居然以“挪用资金罪”把拖欠民工工资的人给抓起来了,真是好笑,这是楚王好细腰,好多宫女把自己饿死的事的现代翻版。这种上行下效、矫枉过正的事在朱总理那里为何没有?
        再举一个例子。有人搞中国富豪排行榜,一看,大富豪纳税不多,据说高层震怒。于是税务局出了个文件,说是利润不分配的要按分配利润那样先把税交了。这又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税务制度,全世界独此一家。所有高速发展的企业都不愿过多的分配利润,希望把资金用于发展,而且中国民营企业往往感到资金紧张,借贷无门。这下好,不分利润也要交税。新core上台,这个文件就废掉了。
        再一个例子,近来有名的孙大午案。这个案子反映资金匮乏是中国民营资本发展的严重障碍。朱总理则是严格控制金融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和集资的。大银行不愿作小业务,民营小银行不许建立。好几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里生息,既不流入生产,也不进行消费,让人受不了,就收利息税。孙大午,现在放出来了。
        朱总理,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令人高山仰止。不过则工作能力和方向上,有点问题。有人说他老人家是计划经济的脑袋,是有点谱的,在粮食流通体制上,就受到批评。计划也没计划好,这话说早了有人不服,现在全国闹电慌,长沙这样的省会城市居然蜡烛脱销,值得检讨(不一定要怪总理,但总是上届政府的责任吧?)。朱总理的政府,对出口是否有点迷信?消气外交,可能就是怕影响出口,消来消去,不免英雄气短。

        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错误是难免的,希望得到指正。有些事是听说的,不一定准确,如税务局的文件,有心人可以查一下。
very good ,This views could be taken to college classroom for students as discussing titles,unfortunately to me that, perhaps, I have to teach economics to some stupid students next year .thank you ,maybe I will use your views if i cann't escape from that course and that students .
好文~触及了目前社会上许多问题的根本!!
好文章,楼主好水平。
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过了一轮了,几位朋友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