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整合倒退 反华情绪背后作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8:16
就在东盟成员国准备连手打造一个紧密团结、遵守规则的经济集团之际,成员国之间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和投资纠纷,却使其内部关系急剧倒退,甚至恐怕打回无关紧要的地区组织原形——而这一次倒退,还可能产生灾难性影响。

    上月,东盟成员国同意加快建立讨论已久的地区自由贸易区,把取消关税、促进资本跨边境自由流通的时间表提前五年,即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更重要的是,东盟还一致同意把这个相对非正式的组织,转变成一个法定实体,赋予它制裁违规成员国的权力(或者说有点类似中央政府的权力)。

    那些是东盟异常大胆的行动,该组织成立四十年来,一直是个“清谈式”的地区俱乐部,成员国从不视它为一个达成有约束力的贸易和投资协议的平台。东盟 1967年成立之初,是为了促进地区安全、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如今已增加到十个成员国,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文莱。扩大后的东盟使它有望在更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经济竞争,并抗衡中国的经济崛起。

    去年,东盟原则上同意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协议如果付诸实施,到2010年,东盟和中国将超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东盟较小的经济体来说,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不过倘若潜在情况发生变化,例如该地区最近可见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中方可能就会对这个自由贸易区失去兴趣。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国在东盟的总投资去年达到13亿美元,其中包括2006年新注入的两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贸易额去年打破历史记录,高达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预计今年将增至1700亿美元。到今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在这些统计资料的背后,中国对东盟一些转型中的经济体,仍然代表着潜在的威胁。事实证明,中国吸走了大量原本会流向东南亚的外国资金;这过程尽管缓慢,但肯定会把东盟在全球生产供应链中的地位滑落,中国在供应链扮演主导的角色,而东盟却沦为纯粹中国的原料和商品供应者。

    自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巨大的统一市场为跨国生产商提供了“规模经济利益”(即大规模生产可获的经济利益),而这是仍然四分五裂的东盟市场无法媲美的。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曾经凭着相对开放的经济,吸引了大批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型外国投资;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因为亚洲各国政府,如今几乎一律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因此,加快经济和金融整合,已成为恢复并保持东南亚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的关键。这就是今年1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得出的结论。

自相矛盾的讯号

    不过,尽管东盟公开宣布加快经济自由化计划,但其个别的成员国,却发出了与之相悖的贸易保护主义信号。尤其是泰国,它最近就实施了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对某些外资采取具争议性的资本控制措施,这些显然与东盟现在竭力推崇的经济自由化运动相矛盾。

    此外,彭博通讯社最近一则报道暗示,为了给股市投机买卖降温,越南也可能很快对外国股票交易实施类似的资本控制。

    不过,最令人怀疑个别东盟成员是否真有政治决心实现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是,东盟一些重要成员国之间,近期发生了一些涉及政治因素的贸易和投资纠纷。比方说,资本充裕的新加坡当下向邻国大力投资,此举本来就是东盟声称所鼓励的;然而,新加坡的进取投资取态,却明显使它成为区内一些国家忿怨的“出气袋”。

新加坡以19亿美元收购泰国臣那越集团(Shin Corp)所引发的矛盾,连月来不断升级,这就是一个争论最激烈、且最具潜在危害性的例子。执政的泰国军政府一再表示,新加坡拥有泰国政府特许经营的通讯卫星,会有损泰国的国家安全,军队领导人甚至曾含糊地警告要把这些资产收归国有。

    那边厢,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政客也宣称,新加坡在当地两家电信公司的投资,可能违反了当地的反垄断法——但却是在交易双方达成数额巨大的交易足足4年之后,才提出这一投诉!印度尼西亚最近还效仿马来西亚,下令禁止向新加坡出口填海造地所需的海砂。

    这些各自私下的双边冲突,肯定会扰乱东盟的统一市场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东盟的绝大多数成员国,于彼此之间很少有贸易往来,却反而是争夺相同国际市场的激烈对手,尤其是在纺织、电子和商品出口等领域。东盟地区内的贸易,数十年来仅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0~25%,而当中主要还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的双边贸易,占了其中的40%。

    由于存在这些结构性障碍,东盟经济整合既对成员国没有好处,也更难在短期和中期内实现目标。

    不过,这些涉及跨境投资(而非产品贸易)的最新一轮民族主义冲突,还突显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转变——可能会使东盟的广泛自由化目标变成泡影,即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尤其是中国资金到区内。

种族因素

    泰国与新加坡之间就电信领域投资的矛盾,深深卷入了泰国迟迟未决的政治危机。泰国军方领导人公开指责说,新加坡投资于包括卫星在内的泰国电信基础设施领域,是侵犯泰国国家主权之举。

    被政变推翻的前总理他信及其家族控制的秦那越集团,去年向新加坡淡马锡集团(Temasek)出售了独立电视台,现在掌权的军政府向该电视台罚款二十多亿美元,事实上已等如宣布该电视台破产。另外,有关秦那越集团转让给淡马锡的移动电话公司亿旺信息(Advanced Info Services),军政府如今更扬言要取消它的兴建—经营—转移(Build-Operate-Transfer)特许权。

   如果泰国真的取消亿旺信息的特许权,新加坡在这家公司的19亿美元投资将等如化为乌有。这样,外界不禁会质疑是否代表泰国政府要全面没收外国投资。新加坡纵然想解决这件事,也不能指望东盟未经考验的纷争解决机制,因为它历史上一直回避调停区内的经济纠纷。

    另一方面,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矛盾背后,可能还有一道更强劲的暗流。尽管政府官员没有说,地区内的主流媒体也没报道,但一些观察家认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拉西亚当前对新加坡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其实隐含反华情绪的因素,因为华人占有新加坡总人口的80%。

    华人是东南亚的少数民族,历来在他们移居的国家保持低调,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华人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2%,但他们控制了该国的巨额财富)。不过,随着中国在区内影响力不断提高,华人最近开始以更自信的姿态突显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区内的民族主义政客无疑也注意到这种社会趋势。

    如果东盟地区不断升温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积极到海外投资的关键时刻爆发,甚至演变成公开的排华情绪和行动(就像1998年席卷印度尼西亚全国的反华排华浪潮),北京肯定会对加强与东盟金融关系之议另有想法。1998年暴动之后,印度尼西亚华人带着资金逃到新加坡,北京曾试图使雅加达政府与印度尼西亚华人和解,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幕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被视为地区经济开放典范的东盟成员国,如今都泛起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某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东盟当下正值经济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种开倒车的现象却是前所未见的。(文/ Shawn W Crispin)

www.singtaonet.com就在东盟成员国准备连手打造一个紧密团结、遵守规则的经济集团之际,成员国之间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和投资纠纷,却使其内部关系急剧倒退,甚至恐怕打回无关紧要的地区组织原形——而这一次倒退,还可能产生灾难性影响。

    上月,东盟成员国同意加快建立讨论已久的地区自由贸易区,把取消关税、促进资本跨边境自由流通的时间表提前五年,即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更重要的是,东盟还一致同意把这个相对非正式的组织,转变成一个法定实体,赋予它制裁违规成员国的权力(或者说有点类似中央政府的权力)。

    那些是东盟异常大胆的行动,该组织成立四十年来,一直是个“清谈式”的地区俱乐部,成员国从不视它为一个达成有约束力的贸易和投资协议的平台。东盟 1967年成立之初,是为了促进地区安全、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如今已增加到十个成员国,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文莱。扩大后的东盟使它有望在更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经济竞争,并抗衡中国的经济崛起。

    去年,东盟原则上同意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协议如果付诸实施,到2010年,东盟和中国将超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东盟较小的经济体来说,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不过倘若潜在情况发生变化,例如该地区最近可见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中方可能就会对这个自由贸易区失去兴趣。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国在东盟的总投资去年达到13亿美元,其中包括2006年新注入的两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贸易额去年打破历史记录,高达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预计今年将增至1700亿美元。到今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在这些统计资料的背后,中国对东盟一些转型中的经济体,仍然代表着潜在的威胁。事实证明,中国吸走了大量原本会流向东南亚的外国资金;这过程尽管缓慢,但肯定会把东盟在全球生产供应链中的地位滑落,中国在供应链扮演主导的角色,而东盟却沦为纯粹中国的原料和商品供应者。

    自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巨大的统一市场为跨国生产商提供了“规模经济利益”(即大规模生产可获的经济利益),而这是仍然四分五裂的东盟市场无法媲美的。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曾经凭着相对开放的经济,吸引了大批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型外国投资;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因为亚洲各国政府,如今几乎一律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因此,加快经济和金融整合,已成为恢复并保持东南亚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的关键。这就是今年1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得出的结论。

自相矛盾的讯号

    不过,尽管东盟公开宣布加快经济自由化计划,但其个别的成员国,却发出了与之相悖的贸易保护主义信号。尤其是泰国,它最近就实施了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对某些外资采取具争议性的资本控制措施,这些显然与东盟现在竭力推崇的经济自由化运动相矛盾。

    此外,彭博通讯社最近一则报道暗示,为了给股市投机买卖降温,越南也可能很快对外国股票交易实施类似的资本控制。

    不过,最令人怀疑个别东盟成员是否真有政治决心实现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是,东盟一些重要成员国之间,近期发生了一些涉及政治因素的贸易和投资纠纷。比方说,资本充裕的新加坡当下向邻国大力投资,此举本来就是东盟声称所鼓励的;然而,新加坡的进取投资取态,却明显使它成为区内一些国家忿怨的“出气袋”。

新加坡以19亿美元收购泰国臣那越集团(Shin Corp)所引发的矛盾,连月来不断升级,这就是一个争论最激烈、且最具潜在危害性的例子。执政的泰国军政府一再表示,新加坡拥有泰国政府特许经营的通讯卫星,会有损泰国的国家安全,军队领导人甚至曾含糊地警告要把这些资产收归国有。

    那边厢,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政客也宣称,新加坡在当地两家电信公司的投资,可能违反了当地的反垄断法——但却是在交易双方达成数额巨大的交易足足4年之后,才提出这一投诉!印度尼西亚最近还效仿马来西亚,下令禁止向新加坡出口填海造地所需的海砂。

    这些各自私下的双边冲突,肯定会扰乱东盟的统一市场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东盟的绝大多数成员国,于彼此之间很少有贸易往来,却反而是争夺相同国际市场的激烈对手,尤其是在纺织、电子和商品出口等领域。东盟地区内的贸易,数十年来仅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0~25%,而当中主要还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的双边贸易,占了其中的40%。

    由于存在这些结构性障碍,东盟经济整合既对成员国没有好处,也更难在短期和中期内实现目标。

    不过,这些涉及跨境投资(而非产品贸易)的最新一轮民族主义冲突,还突显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转变——可能会使东盟的广泛自由化目标变成泡影,即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尤其是中国资金到区内。

种族因素

    泰国与新加坡之间就电信领域投资的矛盾,深深卷入了泰国迟迟未决的政治危机。泰国军方领导人公开指责说,新加坡投资于包括卫星在内的泰国电信基础设施领域,是侵犯泰国国家主权之举。

    被政变推翻的前总理他信及其家族控制的秦那越集团,去年向新加坡淡马锡集团(Temasek)出售了独立电视台,现在掌权的军政府向该电视台罚款二十多亿美元,事实上已等如宣布该电视台破产。另外,有关秦那越集团转让给淡马锡的移动电话公司亿旺信息(Advanced Info Services),军政府如今更扬言要取消它的兴建—经营—转移(Build-Operate-Transfer)特许权。

   如果泰国真的取消亿旺信息的特许权,新加坡在这家公司的19亿美元投资将等如化为乌有。这样,外界不禁会质疑是否代表泰国政府要全面没收外国投资。新加坡纵然想解决这件事,也不能指望东盟未经考验的纷争解决机制,因为它历史上一直回避调停区内的经济纠纷。

    另一方面,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矛盾背后,可能还有一道更强劲的暗流。尽管政府官员没有说,地区内的主流媒体也没报道,但一些观察家认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拉西亚当前对新加坡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其实隐含反华情绪的因素,因为华人占有新加坡总人口的80%。

    华人是东南亚的少数民族,历来在他们移居的国家保持低调,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华人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2%,但他们控制了该国的巨额财富)。不过,随着中国在区内影响力不断提高,华人最近开始以更自信的姿态突显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区内的民族主义政客无疑也注意到这种社会趋势。

    如果东盟地区不断升温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积极到海外投资的关键时刻爆发,甚至演变成公开的排华情绪和行动(就像1998年席卷印度尼西亚全国的反华排华浪潮),北京肯定会对加强与东盟金融关系之议另有想法。1998年暴动之后,印度尼西亚华人带着资金逃到新加坡,北京曾试图使雅加达政府与印度尼西亚华人和解,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幕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被视为地区经济开放典范的东盟成员国,如今都泛起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某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东盟当下正值经济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种开倒车的现象却是前所未见的。(文/ Shawn W Crispin)

www.singta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