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3:21
《中国新闻周刊》: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2007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恰恰存在于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之中。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是传统遗留给现代的一宗珍贵遗产,家庭对于人的身心健全及社会井然有序,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家庭,及由家庭扩展而形成的家族、宗族,作为古典中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儒家思想中被置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在现实中,家庭、家族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父母教养子女,子女侍奉高堂,家人、族人相互支持,解决了个人民生基本难题。从政治角度看,家族、宗族作为一个社会治理单位,供应教育、水利、道路等大多数公共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专制皇权的暴虐,令人们在当时制度环境下保有最大限度的尊严。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受欧洲大陆唯理主义思想影响,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人的愚昧,而这种愚昧的根源则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组织形态——尤其是家庭。他们认为,这些是压迫性制度,是束缚人性的制度,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冲破这些束缚,否定旧道德,打烂旧的社会秩序,包括打烂家庭。这种观念促使文人们一直渲染家庭、家族的黑暗、腐败,家庭伦理的恶毒、愚昧,他们把家庭想象成专制社会的细胞,把家庭视为一种压迫机制。

  于是,走出家庭,就成为一些自命先进的中国人寻求个性解放的通途。“娜拉出走”经由胡适先生的大力推介,成为两三代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哲学命题。在现代文学中,青年离开家庭成为一个十分引入瞩目的母题。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们80年代的文艺片与90年代以来宫廷大片一脉相承,不管是财主家还是皇家,没有爱,也没有责任,充斥其中的惟有阴谋、猜忌与血腥杀戮。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家庭在受过教育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急剧改变。

  不过,真正改变人们家庭观念的,是50年代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动员民众走出小家,奉献大家。不少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据此设计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就替代了家庭的很多功能。在城市,长期人为控制的低工资制度使妇女必须离家工作才能养活家人,为此,单位全面地建立了幼儿园,家庭丧失了其最为重要的育儿功能。至于在政治运动中夫妻决裂、子女斗争父母的事情,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

  80年代以后,家庭价值又面临另一方向的冲击,与上个世纪初类似,个性解放观念再度流行,发展到极端,就是种种性解放言论。而这一次由于教育普及,极端崇尚个性解放、蔑视家庭的观念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这些观念因其合乎人的本能,而被广泛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中国比任何西方国家都要更“现代”。因为,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人们生活于现代与古典、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平衡中。一方面,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理念获得广泛传播;但另一方面,保守的社会组织及思想流派,比如欧洲的教会、美国的保守主义仍然享有强大影响力,他们坚持传统,尤其侧重维护家庭价值。

  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恰恰存在于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之中。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是传统遗留给现代的一宗珍贵遗产,家庭对于人的身心健全及社会井然有序,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性当然意味着个人应当享有更高程度的自主、尊严与自由,应当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组成家庭及组成何种家庭。但假如人性并未有根本变化,则家庭就将一直是人最重要的精神归宿和安全堡垒。

  当代中国的很多个人心理问题、道德伦理失序与社会秩序问题,均与家庭价值失落直接相关。比如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个人生活压力过大,青少年犯罪,某些城市群体生活放纵,某些官员、商人包养二奶,独生子女不理解某些基本社会伦理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相互慰藉、相互扶持的功能。

  因此,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重建的主体当然就是社会,就是每个家庭。不过,知识界的观念转变也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在主流知识界及公共舆论中,支持个性解放的理念一枝独秀。相反,保守的理念,包括保守家庭价值的声音,却十分微弱。这就导致了观念市场的失衡,而失衡的观念也导致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失衡,也即过分强调个性解放,而忽略了家庭对于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价值。目前正在复兴的儒学能否为现代中国人提供某种制衡性的伦理规范,在观念的市场上为家庭价值辩护?

  当然,重建家庭价值,政府也有一些事情要做,也即,废除那些可能损害家庭价值的政策。目前有不少社会、经济政策在有意无意地无视家庭存在,或者损害家庭的凝聚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时候,应当为家庭发挥作用留出足够空间,谨防“国家家长主义”挤压、取代家庭的正当功能。 ★《中国新闻周刊》: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2007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恰恰存在于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之中。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是传统遗留给现代的一宗珍贵遗产,家庭对于人的身心健全及社会井然有序,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家庭,及由家庭扩展而形成的家族、宗族,作为古典中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儒家思想中被置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在现实中,家庭、家族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父母教养子女,子女侍奉高堂,家人、族人相互支持,解决了个人民生基本难题。从政治角度看,家族、宗族作为一个社会治理单位,供应教育、水利、道路等大多数公共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专制皇权的暴虐,令人们在当时制度环境下保有最大限度的尊严。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受欧洲大陆唯理主义思想影响,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人的愚昧,而这种愚昧的根源则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组织形态——尤其是家庭。他们认为,这些是压迫性制度,是束缚人性的制度,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冲破这些束缚,否定旧道德,打烂旧的社会秩序,包括打烂家庭。这种观念促使文人们一直渲染家庭、家族的黑暗、腐败,家庭伦理的恶毒、愚昧,他们把家庭想象成专制社会的细胞,把家庭视为一种压迫机制。

  于是,走出家庭,就成为一些自命先进的中国人寻求个性解放的通途。“娜拉出走”经由胡适先生的大力推介,成为两三代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哲学命题。在现代文学中,青年离开家庭成为一个十分引入瞩目的母题。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们80年代的文艺片与90年代以来宫廷大片一脉相承,不管是财主家还是皇家,没有爱,也没有责任,充斥其中的惟有阴谋、猜忌与血腥杀戮。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家庭在受过教育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急剧改变。

  不过,真正改变人们家庭观念的,是50年代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动员民众走出小家,奉献大家。不少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据此设计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就替代了家庭的很多功能。在城市,长期人为控制的低工资制度使妇女必须离家工作才能养活家人,为此,单位全面地建立了幼儿园,家庭丧失了其最为重要的育儿功能。至于在政治运动中夫妻决裂、子女斗争父母的事情,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

  80年代以后,家庭价值又面临另一方向的冲击,与上个世纪初类似,个性解放观念再度流行,发展到极端,就是种种性解放言论。而这一次由于教育普及,极端崇尚个性解放、蔑视家庭的观念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这些观念因其合乎人的本能,而被广泛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中国比任何西方国家都要更“现代”。因为,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人们生活于现代与古典、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平衡中。一方面,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理念获得广泛传播;但另一方面,保守的社会组织及思想流派,比如欧洲的教会、美国的保守主义仍然享有强大影响力,他们坚持传统,尤其侧重维护家庭价值。

  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恰恰存在于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之中。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是传统遗留给现代的一宗珍贵遗产,家庭对于人的身心健全及社会井然有序,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性当然意味着个人应当享有更高程度的自主、尊严与自由,应当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组成家庭及组成何种家庭。但假如人性并未有根本变化,则家庭就将一直是人最重要的精神归宿和安全堡垒。

  当代中国的很多个人心理问题、道德伦理失序与社会秩序问题,均与家庭价值失落直接相关。比如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个人生活压力过大,青少年犯罪,某些城市群体生活放纵,某些官员、商人包养二奶,独生子女不理解某些基本社会伦理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相互慰藉、相互扶持的功能。

  因此,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重建的主体当然就是社会,就是每个家庭。不过,知识界的观念转变也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在主流知识界及公共舆论中,支持个性解放的理念一枝独秀。相反,保守的理念,包括保守家庭价值的声音,却十分微弱。这就导致了观念市场的失衡,而失衡的观念也导致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失衡,也即过分强调个性解放,而忽略了家庭对于美好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价值。目前正在复兴的儒学能否为现代中国人提供某种制衡性的伦理规范,在观念的市场上为家庭价值辩护?

  当然,重建家庭价值,政府也有一些事情要做,也即,废除那些可能损害家庭价值的政策。目前有不少社会、经济政策在有意无意地无视家庭存在,或者损害家庭的凝聚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时候,应当为家庭发挥作用留出足够空间,谨防“国家家长主义”挤压、取代家庭的正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