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历史专题]   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纪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8:44:29
]]
http://news.sohu.com/20070208/n248120262.shtml

2007年02月08日10:30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周末


  十年前,那个令人悲伤的夜晚

  □本报记者 张 悦 赵 蕾

  “65329999”。

  1997年2月19日晚11时许,路透社驻中国首席记者马珍的传呼机显示出这串数字。这是让马珍心跳加速的数字。它蕴藏着一个秘密。

  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个传呼极端重要,其含义是“邓小平去世”,只有发信息的“知情人士”和马珍两人知道。

  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前,另一串数字出现在传呼机上——来自另一位知情人士,含义依然是“邓小平逝世”。

  “只有我们知道打传呼的人是谁,他们彼此也不认识。”马珍的同事林氵光耀说,他立即回电话核实消息。

  与此同时,马珍的电话响了,来电者是位高级别官员,说话简单而含蓄:“别睡觉了,今晚要出大事。”

  从三个不同渠道的消息,印证了一个当年全世界最重大的新闻。
  最后时刻

  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对这位生活规律的老人来说,这样的例外绝少发生。

  虽然也有先例,比如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但保健医生发现这次情况不妙。老人咳嗽不止,不能畅快呼吸,不能下咽食物。身边的医生已不能应付局面,只好把邓小平送进医院。

  让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刘金田至今仍感到安慰的是,他们参与创作的系列纪录片《邓小平》成为老人有生之年看到的最后一部电视片。

  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元旦那天,下了雪,老人躺在沙发上看完《新闻联播》后,仍有兴致地欣赏其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他问,“是谁啊?”

  随身医护人员黄琳笑了:“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

  那个人走近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动动嘴角,笑一笑。什么也不说,只一集一集地看下去。黄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话一句句重复出来,黄忽然感到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羞涩。

  “那部片子我参与了创作,话语非常平实,小平同志是反对个人崇拜的,我们也不试图神化他,但小平同志仍然对我们偶尔描述他功绩的句子感到不好意思。”刘金田说。

  中南海里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依然忙于国务——1月,总理李鹏去了辽宁,政协主席李瑞环去了海南,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去了江苏和上海,副总理朱镕基去了重庆,常委胡锦涛也按计划出访南美三国。

  这时正是新年和春节之交,一年之计在于春,党和国家领导人事务繁忙。这期间,政治局委员们接到通报说小平同志病情稳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办了。

  春节前夕,邓小平没有回家过年,但他仍然可以在医院会见前来看望的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

  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在谈话中,邓小平请江泽民等转达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节日祝贺,并希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当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召开党的十五大两件大事办好。

  进入2月,人们敏感地注意到,那些已经出京的领导人,全都缩短行程,匆匆赶回京城。

  一位当时的部级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他很早就接到中央通知,说小平同志快不行了,这段时间要待在北京。

  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的刘金田接到上级电话,“说小平同志不行了,要求我立即回京。”接到电话的还有刘的其他同事。几天时间内,他们完成了《悼词》、《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和《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三个文件。

  老人从早到晚陷入疾病的折磨中。黄琳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

  专家说:“他的心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病,肝脏也好,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后来神经系统不太好。由于帕金森病影响他咳嗽,影响他吃东西,后来只能吞咽,也影响他活动。他患帕金森症的时间也长,治了十几年,到后来情况越来越差,再后来就是呼吸的问题了。”

  采访过多位邓小平医生的研究者余玮说,那些医护人员便是小平临终时刻的见证者,他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平民化的小平。

  据透露,小平病重期间,他的家属与他一样,一点特殊要求都没有,不干涉医护小组的方案,小组完全自己做主。当然,每一套方案实施前,医疗组还是要请家属签字,家属只是履行手续,对医疗组特别信任、放心。

  医护人员看到邓小平痛苦的样子特别难受,脸上难免露出愁容,老人会说那么发愁干嘛,高兴起来。

  1997年2月19日傍晚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老人的呼吸功能已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邓小平夫人卓琳带着全家人向他告别。四天以前,她就写信给中央,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医生傅春恩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进行全力抢救。”

  到晚上9点0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这个晚上,恒温病房内依旧温暖如春,窗外的冰雪却是一派北国气象,老人在这里走完他最后的历程。
  平静告别

  当一辆饰有黄黑两色绸带的白色灵车开上长安街时,尽管从位于五棵松的301医院到八宝山只有2500米,但挤满了首都各界人士和从各地赶来的10多万人民群众。

  有几个年轻人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很多人想起了1976年的1月15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

  “跟当年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感觉和情绪有一些相似,很悲痛。”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刘忠德回忆说。

  事实上,当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0天之后,1月19日,邓小平的大头像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色调极为暗淡。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

  1997年3月3日,《时代》创刊74周年之际,邓小平第8次登上它的封面,只是,这次他看不见一个轮回后外界对后来者的期盼:《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3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在《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小平就位列其中。

  在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逝世及其追悼活动往往超越一个人的逝世本身,这种“超越”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比如周恩来和胡耀邦逝世后的情形。

  这样的时刻往往敏感而揪心。

  政治分析家则倾向于将邓小平的去世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的去世联系在一起。

  2月20日,新华社发表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和《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其形式级别和毛泽东主席同格。但没有像1976年那样发布《全国各地举行追悼仪式的通知》、《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予陆海空3军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和《中央委员会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的紧急电报》等文件。

  一位新华社资深记者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我下楼上班时,电梯服务员很平静地说:‘小平走了。’上班的路上很平静。我用从业30多年记者的眼光和敏感,在沿途搜索当年毛泽东逝世时的情景,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和21年前9月9日相重复的痕迹。”

  20日凌晨4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上街采访,其时只有农贸批发市场人头攒动忙于买卖的人们从记者口中得知这一不幸,一位卖菜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语言反映出人们对邓小平的感情:“要不是小平俺们现在哪能卖菜挣钱哪”

  记者继而问她:“那你担心不担心邓小平逝世会影响现在的政策呢﹖”

  “我不担心,改革开放都快二十年了变不回去了要变也是往好了变你说呢﹖”

  在广东深圳深南大道上邓小平的巨幅照片前,很多市民、企业人士自发地献花圈、默哀,悼念邓小平,一时比较拥堵。

  深圳市公安局因此开了一个维持悼念现场秩序的会,当时的公安局长在会上说,我们讲清楚了,这是悼念小平同志的活动,是群众自发的,民警维持秩序的时候一定要以礼相待。

  刘忠德回忆说,当时中央的意思是,小平同志虽然走了,但是(他力推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变,“当时也有种种担心,但最终能实现平稳过渡,在我看来,说明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赞成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
  平稳过渡,不留遗言

  一个以江泽民为主任的459人的治丧委员会正式成立。治丧委员会没有设副主任。

  邓小平逝世后,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过渡危机”。实际上,邓小平主动从政治舞台淡出以后,很平稳地完成了新老交替。

  他相信已完成第二代向第三代领导的过渡,成功地实现了1985年接受迈克·华莱士采访时的承诺:如果我在去世前退休,这会有助于实现现行政策的连续性。

  小平去世后的几天,中央电视台多次在节目中播放邓小平肯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镜头。

  和毛泽东离世那种撕心裂肺的场景相比,邓小平离世给社会带来的震动要小得多,这是后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经常提及的,而这正是他自己的希望,也是他晚年多种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生前再三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2·19”距香港回归日只剩131天。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日早上悲痛地表示,“一国两制”概念创造者无法亲眼目睹香港回归,感到十分难过及悲痛。

  同样在这天,《大公报》一记者匆匆从深圳赶回香港,他在中环地铁站做了随机采访。采访了大约100个人。

  采访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你知道今天中国发生什么重要的事吗?二、你认为邓小平的逝世对中国大陆或香港未来走向影响大不大?三、你觉得邓的逝世会影响香港回归吗?

  采访结果,百分之八十六的人知道邓小平去世;多数人认为这是件大事,但不认为会影响中国大陆或香港社会的未来走向;多数人也不认为会影响香港回归。

  刘金田透露,小平在最后的日子里思维清晰,但他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那段时间,老人有时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异常清醒,还是不说话——他已经不再评价别人,也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黄琳觉得他一定明白自己已病入膏肓,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他在1992年说了那么多话,现在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黄琳这样想。

  可是那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只是淡淡地说:“该说的都说过了。”

  “南方讲话就是邓小平最后的政治嘱托。大局已定之后,他就不再过问什么了。”刘金田说。
]]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那年没有人挂红灯笼,也没有人放焰火。

  各地电视台停放了之前热播的《蜀山奇侠传》等电视剧,转而播放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

  在刚刚兴起的海外中文论坛上,有人用惠特曼写给遇刺的林肯的诗缅怀改革开放的“船长”邓小平——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同样在这个10年前的春节,《东方时空》的编导林芳棋(化名)正在离昆明不太远的一个小村子等待元宵节,那里有十几个六七十岁的小脚老奶奶,舞着一条乌黑的龙。

  有一天,拍摄间隙,她和同事坐在屋外晒太阳。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飘出了哀乐,同事说:是不是小平不行了?赶去村委会问,果然是。同事又说了:这片子不成了,估计元宵不会办灯会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又对了。

  老太太们也知道消息了,竟眼含泪花。她们说:感谢毛主席,因为他们解放了妇女,不用裹小脚了;感谢邓主席,因为他让我们穿上了毛涤卡。

  林芳棋准备放弃预定的元宵拍摄计划打道回府,老太太忽然问:可不可以用送村里老人的方式送邓大人一程。这是她们自己的方式,每逢村里红白喜事,都要请老太太们舞龙助兴。

  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在自己门前的泥土地上插上当地特产的一米长的大香,老太太们穿着蓝色的半长褂,她们的小脚踩着玲珑的绣花鞋,在袅袅香烟中,一条乌黑的龙在金色的云上凌空高蹈,一群村里的孩子在后头跟着撒欢……

  “历史和政治其实离百姓很近,这是我以前完全不懂的道理。”林芳棋说。

  “老太太可能不知道何谓历史观、谓政治,但她们心明眼亮,就算居住偏远,历史和政治在她们心里和家里的账本一样清楚。”

  林芳棋后来和她的同事调整拍摄计划,这个节目和胡锦涛陪同小平家属撒骨灰的片断在同一天播出。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向老人家致敬,虽然不是他的每个决定我都赞成,但想想,竟是咱们这些人在为他辩护,唉...
向老人家致敬。
很厌恶某些人非要把毛和邓对立起来的做法……
过几天置顶吧...
邓公.....
邓小平万岁!听起怎么这么别扭啊,同样是国家领导人,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十年了啊……小平,你好!
]]
原帖由 伟哥A. 于 2007-2-9 10:08 发表
在近代中国领导人中,我最敬佩的是邓公!!!
没有邓公复出后所搞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强大。邓公不但搞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而且还结束了中国5000年来的封建帝皇独裁统治社 ...



没有太祖皇帝的开国固本打下根基,世祖的开创盛世也就无从谈起了
]]
小平同志最后的牵挂:关注分配问题与两级分化
2007年02月09日 10:36南方周末

分配出问题是实践的问题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学术研讨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共同富裕”,这跟当前公众所关心的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问题有很多交叉点。请问,现在的贫富悬殊跟初期小平理论所强调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有一定关系?

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邓小平所说的“先富后富”,指的是富裕次序、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共同富裕的一个捷径,而不是富的愈富、穷的愈穷的两极分化,当时之所以强调先富后富,是针对当时“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还很严重的情况。

李占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主任):邓小平文选三卷翻下来,小平自己讲了很多注重效率的话,但没有说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话是一个中央文件说的,那话在当时情况下也肯定是对的。邓小平提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因此他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快一点的带动发展慢的,加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捷径”。

记者:公众和学界思考的是,中国社会目前所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是怎么逐渐形成的?

杨春贵: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在第一次分配中,一些人靠非法致富;一些行业靠垄断致富;以及国家公务员在不同地区不规范分配,等等。这些都是违背邓小平所主张的按劳分配和按经营好坏分配的原则的。还有就是在第二次分配中,税收制度不够健全,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投入不足,同时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致使一部分群众未能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显然都不是邓小平所主张的。相反,邓小平主张,要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

小平关注“两极分化”问题

记者:小平同志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问题的?

许新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1985年和1986年他曾经有段时间集中讲过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但那时他对中国能否防止两极分化,既充满自信,又不无担忧。他告诫大家:“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邪路了”。1992年时还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但是等到1993年,他的话里面就没有“如果”了,“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看得出,他的担忧在增加。

李占才:改革开放之初普天之下都是无产阶级,大学毕业在哪里工作转正以后每月都拿53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区差”每月62元),收入悬殊的问题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不是很尖锐,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收入差距的扩大,严格说是在“十五”期间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邓小平对两极分化从始至终一直很警觉,但辩证地看,小平也是有个认识过程的。1986年9月接见美国记者华莱士时他还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但他晚年时就意识到了分配不公要出问题,1992年底时他说,“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等到1993年跟邓肯谈话时,就意识到“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他对此很担忧,“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应该说,这时候收入差距问题还不是很严峻,但邓小平还是很敏锐。

初始阶段,邓小平认为只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可以防止两极分化。1993年他与邓肯谈话时明确提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那么,我们要想防止两极分化趋势的扩大,必须注重在分配政策方面做文章。

记者:要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是如何切分这个“蛋糕”的?制度上的考虑是什么?

杨春贵: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提的是一些原则。第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制度保证,二是对“先富起来的个人”采取“征收所得税”,三是对困难群众,“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第四,“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钱来办教育、修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二次分配来达成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些重大决策同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针对新的情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翻译评价邓小平:在独特历史关头他无法取代
2007年02月09日 10:35

上世纪80年代,我有幸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多次陪同他会见各国政要。到了1987、1988年间,为了彻底废除终身制,为了给年轻一代领导人提供更多的领导机会,邓小平多次提出今后不再接见外宾了。

有一次我陪同邓小平会见外宾之后,邓小平对在场的外交部领导再次提出:“今后不用再给我安排会见外宾了。”邓小平稍加停顿之后,又补充说:“除了两个美国人,一个是尼克松,一个是基辛格。尼克松来,我要请他吃饭。基辛格来,我要跟他见面。不忘老朋友嘛。”由此可见基辛格在邓小平心中的重要性。

上世纪80年代,我多次见过基辛格博士,包括于1985年和1987年两次陪同邓小平会见基辛格博士。在邓小平去世之后的岁月里,我也有多次机会同基辛格博士会面,但是大多都是行色匆匆,并无机会细聊。2006年10月11日和12日,由基辛格博士担任主席的美国国际研究与战略中心在中国外交学会的协办下,在北京召开题为《关注中国》的重要会议。当时正值召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朝鲜刚于10月9日进行了核试验,联合国正在审议推选韩国外交通商部部长潘基文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一时间中国和东北亚再次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基辛格博士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访华,意义非同一般。

我应邀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一小时的报告,专门介绍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基辛格博士亲自担任会议主席。

我与基辛格博士再次重逢,感到格外高兴。基辛格博士头发全白了,充满智慧的硕大头颅深深地陷入他那宽阔的肩膀,步伐略显迟缓,毕竟他已是83岁高龄了,唯一没有变化的是他那低沉迟缓的带有浓重德语口音的声音,每次发音,似乎整个胸腔腹腔都在协助他的咽喉工作。我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我陪同基辛格博士两次访问中国的几幅珍贵照片,包括邓小平接见基辛格博士的照片。我们一起翻阅着老照片,往事涌上心头,恰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异常感觉。

基辛格博士仔细端详着照片里的人物。伸手指着邓小平,不断地说:“他是伟人啊!他是伟人啊!”他又指着照片中的我,拖着他那深沉缓重的低音诙谐地说:“那个时候你很瘦,我也很苗条,20年过去了,我们共同发福了。”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基辛格博士在照片上一一签字留念。

我在发言中,回忆起当年邓小平力挽狂澜,推行改革开放,把中国带上了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我把1978年之后的中国比喻成“新新中国”,而“新新中国”从1978年至今,只用了28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演讲完毕之后,基辛格博士用他那特有的历史眼光跟我们说:“1971年我对中国进行了秘密访问,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作出了贡献。当时美国政府禁止美国人买中国货。1972年,为了配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作为一种友好姿态,我们决定允许每个美国游客可以购买100美元的中国货,但是只能在香港购买,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内地真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买。”他稍事停顿,略加思考后接着说:“当时如果有人跟我说,中国30多年后会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说他是个疯子。”

基辛格博士接着对我们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我来到中国,拜访了邓小平、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当时邓小平描绘的中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前景……即便是当时听信了邓小平的说法,我们也很难相信他所说的这一切都能够实现。但是邓小平说到做到。他说到的全都做到了。”

基辛格博士话锋一转,侧过头来问我:“高先生,你陪同我两次会见邓小平。我要问你一个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邓小平改变了中国,这是事实。但是只有邓小平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当时如果不是邓小平,而是换了别人,那么中国也能够取得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当时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20多年来,特别是在离开邓小平的岁月里,这恰恰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没想到基辛格博士在大会上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对基辛格博士和与会者说:“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我认为,在那个特殊年代,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是独一无二的,邓小平是无法取代的。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新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光明。我认为,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杰出的政治领袖,邓小平也是中华民族的先知。而先知是无法取代的。”

基辛格博士和与会者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

谨以此文纪念邓小平去世十周年。(作者为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的翻译;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

(高志凯 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今天的国强民富和上网乱讲都是拜托此公的.
向他致敬,一生伏首拜小平.
原帖由 中华大融合 于 2007-2-9 11:49 发表



没有太祖皇帝的开国固本打下根基,世祖的开创盛世也就无从谈起了


废话,没有5000年的中华文明更不会有太祖,没有日寇的侵华战争,也不会有老毛打败老蒋取得政权,而老毛统治时期,老毛带给中国人民的是没完没了,无穷无尽的巨大灾难,包括现在的一党专政、贪官污吏等中国的许多问题,都是拜老毛所赐
  邓小平其实比较毛泽东贡献更大。我们今天能够有上网的自由,要感谢他。
人无完人
功过后人评
]]
楼上此言差矣,过去说功过后人评是因为评说当朝容易招致杀头灭门,所以当朝之事由后人评说.
如今评说时政应该没有此祸,谓之言论自由.也算是参政议政吧.这是好事啊.
香山大漠,你怎么阴魂不散啊,:@ 多日不见,又大放劂词了:@
  今天我们能够在此聚会,批评或者赞扬邓小平,都要感谢改革,感谢邓小平
啧啧,都是说邓好的,且看炮楼里是怎么说邓的:
买办.
收了外国人的钱.
...
]]
原帖由 f22 于 2007-2-9 18:30 发表
啧啧,都是说邓好的,且看炮楼里是怎么说邓的:
买办.
收了外国人的钱.
...

炮楼是说的 。。。。。。。。。。。。
  什么叫做炮楼?
唉....................................
大漠总算说了句中听话!
后无来者?不一定!!!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2-10 00:50 发表
大漠总算说了句中听话!
后无来者?不一定!!!

结束中国5000年来的封建帝皇独裁统治时代,结束中国1000多年来的闭关锁国状态的,除了邓公的改革开放,将来谁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说,后无来者,不但是肯定的,而且是绝对的!!!
原帖由 过期密码 于 2007-2-9 22:56 发表
  什么叫做炮楼?

不是还说的陈忠言的专栏吧 :D
再给邓公上支香吧
什么都不说了,给他老人家上柱香吧。
  改革开放是中华复兴的重要一步骤。邓小平是民族英雄!
  再道一声:小平,你好!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2-8 22:17 发表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那年没有人挂红灯笼,也没有人放焰火。

  各地电视台停放了之前热播的《蜀山奇侠传》等电视剧,转而播放以邓小平为主 ...



亲爱的楼主,您在7楼的原话我不能说你是胡说八道,那你肯定是居心叵测.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用在天津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并用人格担保:那一年元宵节的傍晚,鞭炮比往年都响、比往年都亮。震耳欲聋之规模均超过以往。楼主你凭什么说[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你说这话的动机是什么?为何不了解事实就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