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刘景刚的这些话,觉得大飞机发动机问题20年内还难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19:03
2007年01月23日 23:59:57 中财网
  --访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航空技术所副所长刘景刚   
  问:目前国产民用飞机发动机研制前景如何?
  刘景刚:国家已经将大飞机项目列为"十一五"规划的十六项重大专项之一,这对我国发展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很好地抓住。
  我国的航空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生产体系,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能力。虽然我们缺少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经验,但考虑到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具有很多共性技术,我们为军用航空发动机建立的研发体系和能力为先进民用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很多人对发动机研制的难度和规律还是理解得不太够。行业内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界,对于发动机独立先行的呼吁已有很长时间。一些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但是在行动和政策上步伐不大。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发展航空发动机工业,包括民用航空发动机,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也难怪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说明文件将航空发动机技术描绘成"是一个技术精深得使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的成果,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国家大量的投资。"
  有人说"航空发动机嘛,我们全部买国外的好了",但他们并未考虑能不能买得来?再者即使你买来了,无形中你的装备命运就掌握在人家手里,这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国防安全,还有国家经济安全。法国发展航空发动机的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立足自身,坚定自主研制,哪怕自研的发动机在技术水平上低一些,也不采用国外的发动机,绝对强调独立自主,法国人的意志到现在还是这样。
  问:既然你们早就意识到这点,为什么不在当年一航决定搞ARJ21项目之前,哪怕是同时,启动中国的自主发动机研制?  
  刘景刚:我们当然愿意这样做。但是钱从哪儿来?从国外的经验看,研制一台先进的大中型航空涡轮发动机,大致需要15亿-30亿美元,GE90的研制就花了30亿美元。   
  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一般要比飞机机体长3-5年,如果发动机和飞机的研制工作同时启动,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飞机的进度要求。更何况我们目前的民用发动机技术基础较差,技术储备不足,前期的技术基础工作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搞型号,势必在型号研制的过程中要"补课",这无形中会进一步拉长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周期,不可能满足ARJ21飞机即定的时间表。
  归根到底,我们长期以来受军品研制的影响太大,管理上和经费投入上过于偏重"型号牵引",在"技术推动"方面做得很不够,技术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通常是有了飞机型号才想到相应发动机的研制,对发动机和飞机机体的研制周期差异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发动机研制先行。
  问:国际上对于民机发动机研制的通行做法是怎样的?
  刘景刚:国外是先搞发动机的基础技术,不针对任何型号。美国搞了两个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计划,一是"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IHPTET)计划,着重研发能大幅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技术,1988年开始实施,2005年基本结束,历经18年,耗资约60亿美元;二是继IHPTET计划之后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通用的经济可承受航空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指导思想是在提高性能的同时,更加强调降低成本。以上两项技术计划都是美国政府投资,由美国国防部领导,生成的技术军民共用,从这一点来讲,美国政府间接支持了本国民用发动机的发展。按WTO规则要求,政府是不能直接投资本国企业从事民用发动机型号研制的。而这一点正好避开了WTO的规则限制。
  还有,国外航空发动机先进国家都早早步入了核心机、验证机的道路。先从发动机最核心的部分入手,建立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核心机研发平台。核心机研制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的发动机型号。利用一种核心机,通过核心机的缩放,再配上相应的低压系统,可以生成一系列不同型号的发动机。  
  问:最近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航空发动机正式进入小批量领先使用阶段,可不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一些军用发动机像欧美那样改为民用?
  刘景刚:可以,但没有那么简单。军用和民用发动机在技术上虽然有很多共性,但各自还有特有的关键技术。军用发动机更强调性能,打仗先要满足打赢,使用经济性、安全性、噪音和污染排放等都是第二位的。但民用发动机则不然,民用发动机更强调使用经济性、安全和环保特性,要为航空公司带来运营效益。以上两者的着重点不同,致使军、民用发动机在技术发展上各有侧重。要想实现军改民,必须要看你是否已经具备或有能力研发出相应级别民用发动机所需的特有技术。在这一点上,我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问:可以考虑模仿GE与法国斯奈克玛合资公司CFMI的成功模式,通过合资形式积累发动机研制能力吗?  
  刘景刚:迄今世界上并没有出现"第二个CFMI"。原因很简单,好的、成功的合作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简单就能模仿来的。其实,GE和斯奈克玛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恰谈合作时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发动机核心技术问题,美国担心其提供的发动机核心机技术被法国拿到。双方在合作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GE不让法方人员接触有关核心机方面的工作,也正是这方面的考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世界局势影响力的日趋增强,如今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国视为其未来的假想敌,会想尽办法来抑制中国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对外合作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零部件转包生产的水平,而且规模较小,这种合作处在产业链的最底端。未来的方向是朝着风险收益共享合作伙伴(RSP)模式发展,能够参与到发动机零部件的设计中去。然而,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即使像我国周边的日本和韩国这种航空转包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与西方某些著名航空发动机企业建立了RSP合作,如日本企业参与GE公司的GE90和GEnx项目等,但至今还只能算作西方企业的高级打工仔,学不到关键的核心机设计技术。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西方先进国家不会选择比自己技术水平和能力差距悬殊的对象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合作。更何况,但凡有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转包,出于防范的目的,人家也不会转到中国,而是转到日本、韩国或其他国家。 )
  问:我国航空工业领域里种种机会主义的表现,究竟该如何解决?
  刘景刚: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从最初的测绘仿制到如今"太行"的研制成功走过了近50年艰难、坎坷的道路,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严格地说,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完一个完整的自主研制全过程。特别是在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相比差距更大。造成这样的局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缺失一个科学、务实、长远、稳定的航空发动机战略规划来统领和指导整个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没有真正将航空发动机工业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常言道,"路线不定事业无就"。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产业,航空发动机工业不可能依靠别人来求得发展,别人也决不会真心帮助你,进而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因此,航空工业发展怕的就是路线上总摇摆不定,发展过程中经受不起外部"机会"的诱惑。
  我国在大飞机研制上已经有过"机会主义"带来的惨痛教训。很多航空界的老一辈人士对"运十"项目的夭折心痛不已。当时,正是我国想立志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关键时期,然而,恰逢此时美国麦道公司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机会"的诱惑最终摧毁了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运十"研发平台,国家的前期投资也近乎打了水漂。没过多少年,与麦道合作的飞机总装线也悄无声息地关了门,也许这正是美国人想看到的,说不定事后人家正端着酒杯心里美滋的说着:"想学核心技术,成为我们的对手,冲击我们垄断的市场,门儿都没有。"如今,国家已经把大飞机项目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我们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了,此时是不是国外的民机寡头们又会"头疼、惊慌"了呢?会不会改变一下策略故伎重演呢?"运十"下马后我们的大飞机发展工作停顿了20年,时间太长太长了,绝不能再出现"第二个停顿20年",时间上我们已经耽误不起了。
  我们在发展大飞机方面如此,在发展民用发动机上将来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呢?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不是通过合作能轻易学得到的,不要把别人当成傻子。中国人一点都不笨,"两弹一星"是怎么出来的?载人航天是怎么实现的?只有我们真正把航空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来发展,摈弃"机会导向",坚定"战略导向",相信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未来是前景光明的。 (记者 谢鹏)2007年01月23日 23:59:57 中财网
  --访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航空技术所副所长刘景刚   
  问:目前国产民用飞机发动机研制前景如何?
  刘景刚:国家已经将大飞机项目列为"十一五"规划的十六项重大专项之一,这对我国发展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很好地抓住。
  我国的航空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生产体系,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能力。虽然我们缺少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经验,但考虑到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具有很多共性技术,我们为军用航空发动机建立的研发体系和能力为先进民用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很多人对发动机研制的难度和规律还是理解得不太够。行业内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界,对于发动机独立先行的呼吁已有很长时间。一些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但是在行动和政策上步伐不大。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发展航空发动机工业,包括民用航空发动机,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也难怪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说明文件将航空发动机技术描绘成"是一个技术精深得使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的成果,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国家大量的投资。"
  有人说"航空发动机嘛,我们全部买国外的好了",但他们并未考虑能不能买得来?再者即使你买来了,无形中你的装备命运就掌握在人家手里,这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国防安全,还有国家经济安全。法国发展航空发动机的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立足自身,坚定自主研制,哪怕自研的发动机在技术水平上低一些,也不采用国外的发动机,绝对强调独立自主,法国人的意志到现在还是这样。
  问:既然你们早就意识到这点,为什么不在当年一航决定搞ARJ21项目之前,哪怕是同时,启动中国的自主发动机研制?  
  刘景刚:我们当然愿意这样做。但是钱从哪儿来?从国外的经验看,研制一台先进的大中型航空涡轮发动机,大致需要15亿-30亿美元,GE90的研制就花了30亿美元。   
  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一般要比飞机机体长3-5年,如果发动机和飞机的研制工作同时启动,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飞机的进度要求。更何况我们目前的民用发动机技术基础较差,技术储备不足,前期的技术基础工作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搞型号,势必在型号研制的过程中要"补课",这无形中会进一步拉长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周期,不可能满足ARJ21飞机即定的时间表。
  归根到底,我们长期以来受军品研制的影响太大,管理上和经费投入上过于偏重"型号牵引",在"技术推动"方面做得很不够,技术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通常是有了飞机型号才想到相应发动机的研制,对发动机和飞机机体的研制周期差异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发动机研制先行。
  问:国际上对于民机发动机研制的通行做法是怎样的?
  刘景刚:国外是先搞发动机的基础技术,不针对任何型号。美国搞了两个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计划,一是"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IHPTET)计划,着重研发能大幅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技术,1988年开始实施,2005年基本结束,历经18年,耗资约60亿美元;二是继IHPTET计划之后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通用的经济可承受航空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指导思想是在提高性能的同时,更加强调降低成本。以上两项技术计划都是美国政府投资,由美国国防部领导,生成的技术军民共用,从这一点来讲,美国政府间接支持了本国民用发动机的发展。按WTO规则要求,政府是不能直接投资本国企业从事民用发动机型号研制的。而这一点正好避开了WTO的规则限制。
  还有,国外航空发动机先进国家都早早步入了核心机、验证机的道路。先从发动机最核心的部分入手,建立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核心机研发平台。核心机研制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的发动机型号。利用一种核心机,通过核心机的缩放,再配上相应的低压系统,可以生成一系列不同型号的发动机。  
  问:最近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航空发动机正式进入小批量领先使用阶段,可不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一些军用发动机像欧美那样改为民用?
  刘景刚:可以,但没有那么简单。军用和民用发动机在技术上虽然有很多共性,但各自还有特有的关键技术。军用发动机更强调性能,打仗先要满足打赢,使用经济性、安全性、噪音和污染排放等都是第二位的。但民用发动机则不然,民用发动机更强调使用经济性、安全和环保特性,要为航空公司带来运营效益。以上两者的着重点不同,致使军、民用发动机在技术发展上各有侧重。要想实现军改民,必须要看你是否已经具备或有能力研发出相应级别民用发动机所需的特有技术。在这一点上,我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问:可以考虑模仿GE与法国斯奈克玛合资公司CFMI的成功模式,通过合资形式积累发动机研制能力吗?  
  刘景刚:迄今世界上并没有出现"第二个CFMI"。原因很简单,好的、成功的合作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简单就能模仿来的。其实,GE和斯奈克玛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恰谈合作时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发动机核心技术问题,美国担心其提供的发动机核心机技术被法国拿到。双方在合作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GE不让法方人员接触有关核心机方面的工作,也正是这方面的考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世界局势影响力的日趋增强,如今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国视为其未来的假想敌,会想尽办法来抑制中国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对外合作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零部件转包生产的水平,而且规模较小,这种合作处在产业链的最底端。未来的方向是朝着风险收益共享合作伙伴(RSP)模式发展,能够参与到发动机零部件的设计中去。然而,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即使像我国周边的日本和韩国这种航空转包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与西方某些著名航空发动机企业建立了RSP合作,如日本企业参与GE公司的GE90和GEnx项目等,但至今还只能算作西方企业的高级打工仔,学不到关键的核心机设计技术。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西方先进国家不会选择比自己技术水平和能力差距悬殊的对象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合作。更何况,但凡有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转包,出于防范的目的,人家也不会转到中国,而是转到日本、韩国或其他国家。 )
  问:我国航空工业领域里种种机会主义的表现,究竟该如何解决?
  刘景刚: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从最初的测绘仿制到如今"太行"的研制成功走过了近50年艰难、坎坷的道路,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严格地说,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完一个完整的自主研制全过程。特别是在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相比差距更大。造成这样的局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缺失一个科学、务实、长远、稳定的航空发动机战略规划来统领和指导整个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没有真正将航空发动机工业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常言道,"路线不定事业无就"。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产业,航空发动机工业不可能依靠别人来求得发展,别人也决不会真心帮助你,进而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因此,航空工业发展怕的就是路线上总摇摆不定,发展过程中经受不起外部"机会"的诱惑。
  我国在大飞机研制上已经有过"机会主义"带来的惨痛教训。很多航空界的老一辈人士对"运十"项目的夭折心痛不已。当时,正是我国想立志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关键时期,然而,恰逢此时美国麦道公司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机会"的诱惑最终摧毁了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运十"研发平台,国家的前期投资也近乎打了水漂。没过多少年,与麦道合作的飞机总装线也悄无声息地关了门,也许这正是美国人想看到的,说不定事后人家正端着酒杯心里美滋的说着:"想学核心技术,成为我们的对手,冲击我们垄断的市场,门儿都没有。"如今,国家已经把大飞机项目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我们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了,此时是不是国外的民机寡头们又会"头疼、惊慌"了呢?会不会改变一下策略故伎重演呢?"运十"下马后我们的大飞机发展工作停顿了20年,时间太长太长了,绝不能再出现"第二个停顿20年",时间上我们已经耽误不起了。
  我们在发展大飞机方面如此,在发展民用发动机上将来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呢?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不是通过合作能轻易学得到的,不要把别人当成傻子。中国人一点都不笨,"两弹一星"是怎么出来的?载人航天是怎么实现的?只有我们真正把航空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来发展,摈弃"机会导向",坚定"战略导向",相信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未来是前景光明的。 (记者 谢鹏)
技术、钱都不是问题,可怕的是窃国大盗!
或许已经在密秘中搞了多时,只是没有透出风来而已。:D
他们在想着怎么从外面弄来仿制在称自主知识产权呢
大致需要15亿-30亿美元,GE90的研制就花了30亿美元
---------------
纯属放屁!

外国一个工程师多少薪水?中国多少?
当年外国搞载人多少钱?我们才多少钱?

以前一汽二汽也说发动机中国人不可能搞出来,困难说了一大堆。

结果民企没几年就搞出来了。

军品生产不开放,不取消垄断,永远都落后!

中国几个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全是民企,华为这样的都是靠竞争才强大的。
中国一个在军工的工程师月薪能有300美圆就不错了,很多人还拿不到这个数。:L
支持楼上的观点,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但像发动机这样的项目也确实需要国家的政策提供强力支持才行。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2-4 22:43 发表
大致需要15亿-30亿美元,GE90的研制就花了30亿美元
---------------
纯属放屁!

外国一个工程师多少薪水?中国多少?
当年外国搞载人多少钱?我们才多少钱?

以前一汽二汽也说发动机中国人不可能搞出 ...
你可以等学霸给你科普一下我国发动机产业的现状.貌似人工费不是关键,:L :L :L 材料才是最关键的.还有别的等等.
如果有兴趣,暑假党和火星人可以看看一些过帖05年的,貌似曾有过某发动机的业内人士参与的有关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现状的大讨论.
大飞机无论如何一定要开始造了,如果不能造民机,就先造军机。如果不能造客机,就先造货机。
原帖由 1W1W 于 2007-2-5 10:49 发表
你可以等学霸给你科普一下我国发动机产业的现状.貌似人工费不是关键,:L :L :L 材料才是最关键的.还有别的等等.


工资占比例很高的,搞不好能有项目的3-4成。我们工资低是出了名的低,只占GDP的10%(改革开放那年,80年占16%,收入比例最高的一年,以后一年不如一年,‘国富民强’的结果),正常直在54%-65%,经济发达国家美 日 欧 都在58%左右,我们甚至不如一些3流国家,巴西还46%呢。:L :L :L :L :L ,如果在换算成购买力,我们的购买力比美圆强,那30亿美元估计的打个对折都还多。


官僚垄断体系效率是最低的。
要是把民企和港企放进来,估计10年就OK。
举个官僚垄断行业(房地产)普通住宅
每平米建筑成本800-1200。楼越高成本越大,不同城市略有差别,大城市贵些。
每平米地皮价格=地皮总价(单位为亩)/666.67(1亩折合为平米)*容积率(各个地皮,城市要求不同)

  把建筑成本和地皮价格+起来,基本就是房子的每平米的总成本(不分楼层,均价),大家可以和现在市面的报价对对看看有多暴利。


  为了避免抬杠,上纲上线,先说清,消息来源银行管房贷发放的,非柜台那类人员。
发动机在企业层面上,目前只有和毛子合资了一个军用发动机企业,以前连这么个企业也目有。只有几个小小的研究所(跟任何发动机企业比,很小) 。
]]
哎......就那样吧...
100年后,即2106年中国的大飞机将成功起飞.
原帖由 v12345 于 2007-2-5 13:19 发表
举个官僚垄断行业(房地产)普通住宅
每平米建筑成本800-1200。楼越高成本越大,不同城市略有差别,大城市贵些。
每平米地皮价格=地皮总价(单位为亩)/666.67(1亩折合为平米)*容积率(各个地皮,城市要求 ...


这个倒也不一定,现在许多城市楼面价已经很高了,拿南京来说,动辄地价超过400万/亩,而容积率,居民住宅往往要控制在2以内,折合楼面价要超过4000/平米.建筑成本与配套算1500/平米,也要5500/平米了.一个项目一般要3~4年完成,资金成本按照24%算,也要6800多/平米了,卖,也就7~8000/平米.
当然,早几年拿地的,那可就赚大了,要不要让他们缴纳"土地增值税"呢.
]]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2-5 18:57 发表
开放民企进入

就凭军用发动机的高利润,不出10年就可以搞出来

民企看到利润和打了兴奋剂差不多


指望沈飞搞,就和指望一汽搞出汽车发动机一样,几十年屁都搞不出来。
貌似某学霸说过,目前的民营资本是要短期效益的,不可能投个几十个亿等10年来等这个高风险的航空发动机项目的.一般我国一个发动机要15年左右的周期才能得到回报.民营资本能等的了吗?除非是李嘉诚那样有钱没出花,投个几亿玩玩,但如果项目失败,那民营资本将亏大了.反正这不是想象那么容易的.主要是基础的工业无法配套,貌似某业内的学霸说过,我国给国外加工的部件质量远高于给国内军工的.质量标准不一样.
]]
]]
只靠一家,永远搞不好。--------------------拜托,黎明和黎阳难道是一家企业吗???他们2者的关系难道不和成飞与沈飞的关系吗???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2-5 19:44 发表


你的逻辑很奇怪,因为你认为民企搞不出来,所以就不开放?

你根本没给民企机会啊!

就算民企搞不出来,你也得公平对待他们吧。


现在不是他们搞不搞得出来的问题,而是让不让他们搞的问题。


...

赞成给民企一个机会!
原帖由 hbao 于 2007-2-5 18:44 发表


这个倒也不一定,现在许多城市楼面价已经很高了,拿南京来说,动辄地价超过400万/亩,而容积率,居民住宅往往要控制在2以内,折合楼面价要超过4000/平米.建筑成本与配套算1500/平米,也要5500/平米了.一个项目一般 ...


  这楼本就4500左右,工程拖3,4年完工,那个开发商的事,这要算到成本里,那就没法说了。这样的高地价楼面不是高档公寓,就是写子楼,不是普通住宅。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2-5 19:44 发表


你的逻辑很奇怪,因为你认为民企搞不出来,所以就不开放?

你根本没给民企机会啊!

就算民企搞不出来,你也得公平对待他们吧。


现在不是他们搞不搞得出来的问题,而是让不让他们搞的问题。


...
呵呵,我并没说不给民企机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国家也在慢慢的开放.好了,我不是学霸,我的意见基本来自一些学霸.
飞机发动机民企是可以做的,不信去看各省的政府网站,只要看看对各行业的优惠就可以发现,不但可以做,还是重点鼓励对象,可这玩意是技术、资金高度集中行业,投资回报时间长,国内人材又只有那么几个,你们以为组装自行车啊,什么企业都能插一脚。还民企、港企一进来10年就解决呢!就港企那样,搞点小商品还行,这类家伙他本人都不敢想!
原帖由 ddyyaa 于 2007-2-5 20:04 发表
飞机发动机民企是可以做的,不信去看各省的政府网站,只要看看对各行业的优惠就可以发现,不但可以做,还是重点鼓励对象,可这玩意是技术、资金高度集中行业,投资回报时间长,国内人材又只有那么几个,你们以为 ...


马克思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

你知不知道军品的利润是多少?
原帖由 1W1W 于 2007-2-5 19:06 发表
貌似某学霸说过,目前的民营资本是要短期效益的,不可能投个几十个亿等10年来等这个高风险的航空发动机项目的.一般我国一个发动机要15年左右的周期才能得到回报.民营资本能等的了吗?除非是李嘉诚那样有钱没出花,投 ...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民企才注重短期效益,现在已经过了那段时间,现在国内除垄断行业,基本都是买方市场了,不搞高门槛的长期投资已经是没办法的事了。
另外,搞项目不是一定非要铺摊子,一开始就投很多很多钱把基建做起来,企业都会做迂回战术,先搞零部件,然后出整机。或者,采用一切靠租靠代工,自己只搞设计和总装的。还有不要以为企业做赔了,就真是赔了,行业内把这类作赔或做不下去的东西叫‘死档’也是狠卖钱的,后进企业为省时间和少走弯路,快速入门都会去买些这类东西。

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
]]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2-5 20:30 发表


恩,民企非常聪明,效率远远高于国企。

这早已是经济学的常识了。

中国目前最有活力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几个企业全是国企。
中国目前最有活力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几个企业全是国企。:D :D :D :D 呵呵,不是民营企业.;P ;P ;P
原帖由 ddyyaa 于 2007-2-5 20:04 发表
飞机发动机民企是可以做的,不信去看各省的政府网站,只要看看对各行业的优惠就可以发现,不但可以做,还是重点鼓励对象,可这玩意是技术、资金高度集中行业,投资回报时间长,国内人材又只有那么几个,你们以为 ...


别小看港企业,以前因为是殖民地,是不允许搞这些东西的,另外+上自身的条件和地位特殊性,会搞出来很多国际问题。
目前实际上很多发动机原材料的原始生产厂家基本都是我国民营企业,和挖煤的差不多,这些企业缺技术,无法进行深加工,所以最后利润都被国外的大企业拿去了.可见,如果民营企业连基础的都没去有耐性没有技术去发展,何谈技术更高的航空发动机呢?:(
民企怀疑中?这种大项目现阶段民企没实力。说说汽车发动机出了吉利和力帆是民企外,现在叫得上名字都是国企(奇瑞是地方国企)。就算你民企有钱,请问你的航空技术积累哪里来,人才哪里来。欧美人家是百年航空,美国人发明飞机,欧洲人一战就使用空军作战。中国49年开始一直是模仿人家的东西,也就近10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研制。没有国家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飞越的,如果你要说国家支持民企来完成。首先你民企得有实力接得了这个项目。算算现在在中国制造业里数得过来的好企业大部分是国企。
我不是贬低民营企业,可不少民营企业实在不匝地,看看陕西那挖煤的矿主,是个民营企业吧.可有几家发展成真正有实力的呢?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帖由 1W1W 于 2007-2-5 20:47 发表
我不是贬低民营企业,可不少民营企业实在不匝地,看看陕西那挖煤的矿主,是个民营企业吧.可有几家发展成真正有实力的呢?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知不知道华为?

陕西那挖煤的矿主是因为地方政府监管出了问题,无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安全成本违法生产的煤矿不查处,导致守法的民企成本相对过高竞争不过违法的企业,劣币驱逐良币。是政府出了问题。不是民企的问题。

你看看深圳,只要政府提供了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优秀的企业就会自然产生。中国几个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在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