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空空导弹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6:23
AA-1


前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种 空对空导弹是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的K—5(军用型号PC—2y)。西方给这种雷达制导的导弹取名为AA—l,绰号“碱”。K—5之后的苏制空对空导弹被依次取名为AA—2、AA—3、AA—4等。

AA—l (K— 5)采用鸭式气动布局, 4个舵面在前, 4个三角形弹翼在后。其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雷达波束制导。在导弹飞向目标期间,需机载火控雷达始终照射目标。K—5于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1956年装备带有机载雷达的米格—17**y。在K—5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K—5M和K—51(军用型号PC—2yc)等改进型导弹,主要装备带有“绿宝石—2”机载雷达的前苏联第一种超1音速战斗机米格—19。

由于K—5的射程较近、速度较低、制导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对付轰炸机,60年代中期便已停产。

K—5空对空导弹长1.88米,弹径 0.178米,舵翼翼展0.32米,弹翼翼展0.58米,弹重82千克,战斗部重13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数2,使用高度16千米左右。


РС-1是苏联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空空导弹,也是苏联国土防空截击机用来拦截敌轰炸机的第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由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希姆基地区的第293厂第2试验设计局——现在的“火炬”(Фак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50年代初开始设计,于1956年投入批生产,1957年首次装备米格-17ПФ歼击机,70年代初停产,随后退出现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5(K-5)和Изд.1(Izd.1),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1У(RS-1U)。

西方情报机关直到1959年8月,才从苏联驻东德的第24战术航空军的一架米格-19ПМ携带的АРУ-4滑轨式发射架及其К-5空空导弹的图片上获悉该导弹的存在。由于不知道该导弹的苏联编号和名称,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碱”(Alkali)。

从苏联解体后透露给外界的消息表明,该弹并不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第2试验设计局的前身——第293厂设计局在马图斯•比斯诺瓦特的领导下,从1948年开始设计并试飞过的СНАРС-250(SNARS-250),才是苏联最早研制的空空导弹,并且是第一个雷达型空空导弹,计划用于苏联第一批装备机载雷达的歼击机——“拉沃奇金”200和“米高扬”И-320。该弹重250kg,战斗部重30kg,弹长4.2m,翼展1.08m,最大射程5km,采用第393设计局研制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除雷达型外,还研制了红外导引头和电视导引头。

但由于1954年第293厂转为生产ШБ(ShB)-32地空导弹,成立由彼得•格鲁辛领导的第2试验设计局取代前设计局,使СНАРС-250空空导弹未能完成试飞而被取消。但是,第2试验设计局在研制ШБ-32地空导弹的同时,却发展了自已的ШМ(ShM)空空导弹,这就是К-5空空导弹。ШБ-32和К-5导弹的总设计师均是德米特里•托马舍维奇。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一舱为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近炸引信装在头部,最大作用距离13米,破片杀伤战斗部装在引信之后,装填炸药为梯恩梯和黑索近混合炸药。第二舱为制导控制舱,采用无线电驾束式制导,将装在导弹尾部的定向天线接收的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运动,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第三舱为发动机舱,位于弹体中部,内装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电源,两个排气喷管位于该舱段后部的弹体两侧。第四舱为稳定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和冷气装置,弹体外部装十字形尾翼。第五舱为无线电天线接收机和控制装置舱,位于弹体尾部,用来接收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

作为雷达型空空导弹,该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是由于采用驾束式制导,必须与载机的火控雷达配合工作,使载机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同时,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的机载雷达作用距离不超过10km,由搜索转为自动跟踪的距离为3.2km,可发射导弹的距离为2.5km,导弹的射程受发动机推力限制不超过4.5km,导弹的作战高度受地杂波影响不低于2000m,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5km(РС-1/2У)

6~7km(РС-2УС)

10km(Р-55)

最小射程 1500m(РС-1У)

1200mm(Р-55)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雷达波束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82kg(РС-1У)

83.2kg(РС-2УС)

91kg(Р-55)

弹  长 1.88m(РС-1У)

2.45m(РС-1УС)

弹  径 200mm

翼  展 580mm(РС-1У)

654mm(Р-55)



AA-2


AA—2 “环礁”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该导弹是根据从中国获得的美制“响尾蛇 “AIM—9B的样品仿制的。苏联代号为K—13,西方国家称之为AA—2“环礁”。该弹最早装于米格—19C;于l959年2月进行了飞行试验。

1960年,AA—2投入批量生产,这种导弹的外形、尺寸和性能与 AIM—9B相似。其弹长为 2.83米,弹径0.127米,弹翼翼展0.53米,弹重75.3千克,射程7千米,最大速度M数2.5。

AA—2 在歼击机的整个速度范围内和昼夜间均可使用。六十和七十年代,前苏联对这种导弹进行过多次改进,其中有一种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的改进型 , 弹长增至3.5米。发射重量增至 93千克,射程 8千米。后期的红外制导型采用硫化铅制冷探测器,灵敏度有较大提高。

AA—2“环礁”主要装备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1、米格—23等,曾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概 述:这是前苏联最早批量生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代号K-13,是根据美国“响尾蛇”AIM-9B导弹研制而成,1961年开始服役,并曾出口30多个国家。这种导弹在越南战场上和中东战争中都曾广泛使用 。

主要性能:

全弹长2.84米

弹径0.127米

最大射程约7千米|

低空最大射程2~3千米,只能对目标尾追攻击。


该弹是苏联在对1959年获得的美国“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1958年首次用于空战)的残骸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并大量装备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种红外型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由伊凡•托罗波夫(1961年由安德烈•利亚平)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苏联军工设计局体制再次调整时改为现名。

该弹第一个型号于1960年投入生产,1961年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服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13(K-13)和Изд.310(Izd.310),空军使用代号为Р-3(R-3)。1961年7月9日,携带К-13空空导弹系统的米格-21战斗机首次在土希诺空军机场举行的航空节飞行表演中露面。随后,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2“环礁”(Atoll)。


该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与美国的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相似,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1舱为被动式红外导引头舱,内装反射式光学系统、圆形玻璃片调制盘、硫化铅目标热辐射接收器、三自由度陀螺目标位标器等,只能在昼间、晴天和偏离太阳角度大小20°的条件下工作,位标器最大偏转角±28°,制导时间21s。第2舱为舱机和能源系统舱,内装双控制通道舱机、驱动舱面偏转和涡轮发电机的燃气发生器、供给导弹单相交流电的电磁感应涡轮发电机。第3舱为战斗部舱,内装黑索近、梯恩梯和铝粉混合炸药,壳体爆炸形成的破片数量超过10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有效杀伤半径9~10m。第4舱为红外近炸引信舱,内装敏感目标热辐射的光电组件、热敏化学电池和保险执行机构(与触发引信共用),重量为3kg,只能在距目标距离9m以内、相对速度150~800m/s、交会角0°~30°的条件下工作。触发引信共有4个由钢制切刀和绕在切刀上的绝缘导线组成的信触发器,分别装在导弹的4片控制舵面后缘,导弹命中目标时该导线被切断,保险执行机构接通引爆电路,电雷管引爆战斗部。第5舱为火箭发动机舱,内装带八角星形内孔的单根圆柱形药柱,其端面和外表面有包覆层,重量36kg,燃烧时间超过1.7s,总冲量38kNs。4片稳定弹翼固定在第五舱后部外表面,与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最大射程 4.6km(Р-3)

7.6km(Р-3С)

7km(Р-13Р)

15km(Р-13М/М1

最小射程 1200m(Р-3С)

1000m(Р-13Р)

300~600m(Р-13М/М1)

最大速度 M2.5(Р-13М/М1)

使用高度 21000m

最大过载 10~11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除Р-13Р外的其他К-13型号)

半主动雷达(Р-13Р)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1.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75kg(Р-3С)

83.5kg(Р-13Р)

90kg(Р-13М/М1)

弹  长 2.837m(Р-3С)

3.417m(Р-13Р)

2.876m(Р-13М/М1)

弹  径 127mm

翼  展 528mm(Р-3С/Р-13Р)

AA-1


前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种 空对空导弹是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的K—5(军用型号PC—2y)。西方给这种雷达制导的导弹取名为AA—l,绰号“碱”。K—5之后的苏制空对空导弹被依次取名为AA—2、AA—3、AA—4等。

AA—l (K— 5)采用鸭式气动布局, 4个舵面在前, 4个三角形弹翼在后。其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雷达波束制导。在导弹飞向目标期间,需机载火控雷达始终照射目标。K—5于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1956年装备带有机载雷达的米格—17**y。在K—5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K—5M和K—51(军用型号PC—2yc)等改进型导弹,主要装备带有“绿宝石—2”机载雷达的前苏联第一种超1音速战斗机米格—19。

由于K—5的射程较近、速度较低、制导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对付轰炸机,60年代中期便已停产。

K—5空对空导弹长1.88米,弹径 0.178米,舵翼翼展0.32米,弹翼翼展0.58米,弹重82千克,战斗部重13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数2,使用高度16千米左右。


РС-1是苏联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空空导弹,也是苏联国土防空截击机用来拦截敌轰炸机的第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由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希姆基地区的第293厂第2试验设计局——现在的“火炬”(Фак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50年代初开始设计,于1956年投入批生产,1957年首次装备米格-17ПФ歼击机,70年代初停产,随后退出现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5(K-5)和Изд.1(Izd.1),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1У(RS-1U)。

西方情报机关直到1959年8月,才从苏联驻东德的第24战术航空军的一架米格-19ПМ携带的АРУ-4滑轨式发射架及其К-5空空导弹的图片上获悉该导弹的存在。由于不知道该导弹的苏联编号和名称,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碱”(Alkali)。

从苏联解体后透露给外界的消息表明,该弹并不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第2试验设计局的前身——第293厂设计局在马图斯•比斯诺瓦特的领导下,从1948年开始设计并试飞过的СНАРС-250(SNARS-250),才是苏联最早研制的空空导弹,并且是第一个雷达型空空导弹,计划用于苏联第一批装备机载雷达的歼击机——“拉沃奇金”200和“米高扬”И-320。该弹重250kg,战斗部重30kg,弹长4.2m,翼展1.08m,最大射程5km,采用第393设计局研制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除雷达型外,还研制了红外导引头和电视导引头。

但由于1954年第293厂转为生产ШБ(ShB)-32地空导弹,成立由彼得•格鲁辛领导的第2试验设计局取代前设计局,使СНАРС-250空空导弹未能完成试飞而被取消。但是,第2试验设计局在研制ШБ-32地空导弹的同时,却发展了自已的ШМ(ShM)空空导弹,这就是К-5空空导弹。ШБ-32和К-5导弹的总设计师均是德米特里•托马舍维奇。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一舱为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近炸引信装在头部,最大作用距离13米,破片杀伤战斗部装在引信之后,装填炸药为梯恩梯和黑索近混合炸药。第二舱为制导控制舱,采用无线电驾束式制导,将装在导弹尾部的定向天线接收的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运动,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第三舱为发动机舱,位于弹体中部,内装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电源,两个排气喷管位于该舱段后部的弹体两侧。第四舱为稳定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和冷气装置,弹体外部装十字形尾翼。第五舱为无线电天线接收机和控制装置舱,位于弹体尾部,用来接收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

作为雷达型空空导弹,该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是由于采用驾束式制导,必须与载机的火控雷达配合工作,使载机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同时,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的机载雷达作用距离不超过10km,由搜索转为自动跟踪的距离为3.2km,可发射导弹的距离为2.5km,导弹的射程受发动机推力限制不超过4.5km,导弹的作战高度受地杂波影响不低于2000m,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5km(РС-1/2У)

6~7km(РС-2УС)

10km(Р-55)

最小射程 1500m(РС-1У)

1200mm(Р-55)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雷达波束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82kg(РС-1У)

83.2kg(РС-2УС)

91kg(Р-55)

弹  长 1.88m(РС-1У)

2.45m(РС-1УС)

弹  径 200mm

翼  展 580mm(РС-1У)

654mm(Р-55)



AA-2


AA—2 “环礁”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该导弹是根据从中国获得的美制“响尾蛇 “AIM—9B的样品仿制的。苏联代号为K—13,西方国家称之为AA—2“环礁”。该弹最早装于米格—19C;于l959年2月进行了飞行试验。

1960年,AA—2投入批量生产,这种导弹的外形、尺寸和性能与 AIM—9B相似。其弹长为 2.83米,弹径0.127米,弹翼翼展0.53米,弹重75.3千克,射程7千米,最大速度M数2.5。

AA—2 在歼击机的整个速度范围内和昼夜间均可使用。六十和七十年代,前苏联对这种导弹进行过多次改进,其中有一种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的改进型 , 弹长增至3.5米。发射重量增至 93千克,射程 8千米。后期的红外制导型采用硫化铅制冷探测器,灵敏度有较大提高。

AA—2“环礁”主要装备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1、米格—23等,曾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概 述:这是前苏联最早批量生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代号K-13,是根据美国“响尾蛇”AIM-9B导弹研制而成,1961年开始服役,并曾出口30多个国家。这种导弹在越南战场上和中东战争中都曾广泛使用 。

主要性能:

全弹长2.84米

弹径0.127米

最大射程约7千米|

低空最大射程2~3千米,只能对目标尾追攻击。


该弹是苏联在对1959年获得的美国“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1958年首次用于空战)的残骸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并大量装备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种红外型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由伊凡•托罗波夫(1961年由安德烈•利亚平)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苏联军工设计局体制再次调整时改为现名。

该弹第一个型号于1960年投入生产,1961年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服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13(K-13)和Изд.310(Izd.310),空军使用代号为Р-3(R-3)。1961年7月9日,携带К-13空空导弹系统的米格-21战斗机首次在土希诺空军机场举行的航空节飞行表演中露面。随后,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2“环礁”(Atoll)。


该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与美国的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相似,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1舱为被动式红外导引头舱,内装反射式光学系统、圆形玻璃片调制盘、硫化铅目标热辐射接收器、三自由度陀螺目标位标器等,只能在昼间、晴天和偏离太阳角度大小20°的条件下工作,位标器最大偏转角±28°,制导时间21s。第2舱为舱机和能源系统舱,内装双控制通道舱机、驱动舱面偏转和涡轮发电机的燃气发生器、供给导弹单相交流电的电磁感应涡轮发电机。第3舱为战斗部舱,内装黑索近、梯恩梯和铝粉混合炸药,壳体爆炸形成的破片数量超过10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有效杀伤半径9~10m。第4舱为红外近炸引信舱,内装敏感目标热辐射的光电组件、热敏化学电池和保险执行机构(与触发引信共用),重量为3kg,只能在距目标距离9m以内、相对速度150~800m/s、交会角0°~30°的条件下工作。触发引信共有4个由钢制切刀和绕在切刀上的绝缘导线组成的信触发器,分别装在导弹的4片控制舵面后缘,导弹命中目标时该导线被切断,保险执行机构接通引爆电路,电雷管引爆战斗部。第5舱为火箭发动机舱,内装带八角星形内孔的单根圆柱形药柱,其端面和外表面有包覆层,重量36kg,燃烧时间超过1.7s,总冲量38kNs。4片稳定弹翼固定在第五舱后部外表面,与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最大射程 4.6km(Р-3)

7.6km(Р-3С)

7km(Р-13Р)

15km(Р-13М/М1

最小射程 1200m(Р-3С)

1000m(Р-13Р)

300~600m(Р-13М/М1)

最大速度 M2.5(Р-13М/М1)

使用高度 21000m

最大过载 10~11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除Р-13Р外的其他К-13型号)

半主动雷达(Р-13Р)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1.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75kg(Р-3С)

83.5kg(Р-13Р)

90kg(Р-13М/М1)

弹  长 2.837m(Р-3С)

3.417m(Р-13Р)

2.876m(Р-13М/М1)

弹  径 127mm

翼  展 528mm(Р-3С/Р-13Р)

AA-3


前苏联于6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AA—3“阿纳布”是一种既可装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也可以使用红外导引头的空对空导弹。[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AA—3 在前苏联的编号为R—9和R—98,该弹于l963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主要配备雅克—28、苏—ll、苏—15等战斗机。

AA— 3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型长 3.6米,红外制导型约长3.3米,导弹直径 0.22米,翼展 1.3米。发射重量:半主动雷达型为 270千克,红外型为260千克。战斗部重 40千克,射程 l9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时,该弹的有效射程主要受导引头接收目标回波灵敏度的限制。该弹于1965年开始服役。

70年代60年代初,比斯诺瓦特总设计师研制出P-8(西方国家称之为AA-3“阿纳布”)第一代中程空-空导弹,后于1965年又研制出P-98(西方国家仍称之为AA-3“阿纳布”)中程空-空导弹。P-98导弹后来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P-98MP和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P-98MT。

在俄罗斯推出Р-98的同时, 西方国家就已经装备了比Р-98先进得多的中程空-空导弹, 如美国的“麻雀”-7和法国的“玛特拉”-530。

弹长:3.3米(R-98T), 3.6米(R-98R)

弹径:220毫米

翼展:1.05米

弹重:270千克(R-98T), 275千克(R-98R)

战斗部重:40千克

制导:红外制导(R-98T),半主动雷达制导(R-98R)

射程:27公里

推进:固体火箭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一种中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取代仍在服役的РС-1/2近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后者的主要问题是射程短、与机载雷达不匹配。由于50年代中期,在РС-1/2导弹基础上改进的К-6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系统,最终未获准投入批生产,因此苏联国土防空空军决定研制中/远距新型空空导弹系统,装备新型防空截击机如雅克-28、米格-Е-152、苏-11、图-128等。当时,参加竞争研制的单位有四家飞机设计局和两家导弹设计局,从而造成研制工作大量重复。

米高扬和古列维奇两个设计局推出的导弹是两级式远距空空导弹,其系统代号为К-9或К-155,其载机为米格-Е-152截击机,在1961年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上由米格-Е-152截击机翼下挂两枚模型弹参加飞行表演,西方和北约集团给予其编号和命名为AA-4“锥子”(Awl),1962年随着米格-Е-152截击机计划被取消而停止发展。

拉沃奇金设计局推出的远距半主动雷达型导弹,其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15(K-15)和Изд.175(Izd.275),载机为Ла-250“水蟒”(Анаконда)远程截击机,整个系统代号为Ла-250К-15。由于该设计局研制任务重点转向用于莫斯科防空系统的В-300地空导弹和用于战略攻击任务的В-350巡航导弹,К-15导弹停止研制。

苏霍伊设计局推出的导弹代号为ПР-38,载机为该设计局的Т-37和П-37截击机,采用与К-80(Р-4)相似的气动外形,后随其载机计划被取消而停止发展。

参加竞争的两家导弹设计局:一是伊凡•托罗波夫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二是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前者推出的是К-7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系统,它是该设计局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系列,1955年开始设计,采用与К-5、К-6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但体积和射程均增大,共有К-7Л、К-7С、К-7СЗ和К-75四种型号,因试飞表明其性能欠佳而停止发展,该设计局则受命研制К-13空空导弹系统和3М9(SA-6)地空导弹.


最终获胜的是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它推出的是К-8半主动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和К-80半主动雷达型远距空空导弹。从1956年12月26日开始,应用了该设计局设计的苏联第一个空空导弹СНАРС-250的先进技术的原型导弹К-8,在雅克-25К和雅克-27К截击机上试飞,总共发射了49枚,其中5枚带真实战斗部,试射全部成功,两枚导弹直接命中无人驾驶的ИЛ-28靶机。此外,该弹还在米高扬-И-75Ф截击机上进行了大量试飞。该弹在1961年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上参加飞行表演,首次公开亮相,西方和北约集团给予其编号和命名为AA-3“阿纳布”(Anab)。该弹1961年进入现役,有多种改进型,70年代末停产,在空军服役的使用代号有Р-8(R-8)、Р-30(R-30)和Р-98(R-98)。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装在弹头后部,4片大切梢三角形弹翼装在弹体后部,4片弹翼后缘各带有1个横滚稳定片。关于该弹的性能,过去一直将其视为近距空空导弹。但是,从苏联解体后透露给外界的消息表明,该弹首先并不是为近距空战、而是为拦截空战设计的中距雷达型空空导弹,是苏联国土防空空军的第1个半主动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工作波段为I波段(8~10GHz),原型导弹Р-8的射程为12km,改进型导弹Р-30的射程为26km,最后改进型导弹Р-98的射程在26km以上。由于该系列导弹在结构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通过互换导引头的办法,使得能在其基本型——半主动雷达型基础上很快发展被动红外型,但由于受当时红外器件性能限制,早期红外型只能用于尾追攻击。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2km(Р-8Р/Т)

18km(Р-30Р/Т)

26km(Р-98Р/Т)

30km(Р-98МР/Т)

最小射程 2.0km(Р-8Т、-30Т)

1.8km(Р-98Т)

9km(Р-8Р、-30Р)

<9kmk(Р-98Р、-8МР)

最大速度 M2.8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制导(Р-8Р、-30Р、-98Р、-98МР)

被动红外制导(Р-8Т、30Т、98Т、98МТ)

引  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40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75kg(Р-8Р、-30Р)

227kg(Р-8Т、-30Т)

292kg(Р-98、98М)

弹  长 4.27m(Р-8Р、30Р、-98Р)

4.0m(Р-8Т、-30Т、-98Т)

弹  径 275mm


AA-4


50年代末期,前苏联在AA—2“环礁”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太长细比的空对空导弹,西方国家称其为AA—4“锥子”。

从外形上看, AA—4的确像一支刺人的锥子,它弹身细长,头部尖利,给人以锐不可当的感觉。该弹的弹径大约为0.3米,但其长度却有5米,AA—4的弹翼与尾翼均采用梯形平面形状,翼展1.52米。该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重约360千克,战斗部重50千克,其最大速度约M数2.6。虽然AA—4的外形尺寸和发射重量较大,但射程太近,性能也较落后,所

以很快便停产了。


该弹是米高扬和古列维奇两个飞机设计局为参予50年代中期苏联国土防空空军决定研制中/远距新型空空导弹系统的竞争而推出的一个空空导弹研制项目,设计局代号为К-9或К-155,拟装备其正在研制的米格-Е-152新一代防空截击机。当时,参加竞争的还有另外三家飞机设计局和两家导弹设计局。К-9是两级式远距空空导弹,曾在1961年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上由米格-Е-152截击机翼下各挂1枚模型弹参加飞行表演,西方和北约集团给予其编号和命名为AA-4“锥子”(Awl),1962年随着米格-Е-152截击机计划被取消而停止发展。

该弹的气动外形布局与К-8不同,采用全动式弹翼和固定式尾翼,分别装在弹体中部和尾部,呈X-X配置。关于该弹的性能,过去一直将其视为已经正式装备使用的、近距空空导弹。但是,从苏联解体后透露给外界的消息表明,该弹首先并不是为同战斗机近距空战、而是为拦截攻击轰炸机设计的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虽未能获准投产进入现役,但却是苏联早期研制成功的、最重的半主动雷达型远距空空导弹,其性能指标大大超出原先预测的数据,如弹重580kg、射程大于20km,其最初预测数值分别为360kg和9.2km。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0km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6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制导(К-9Р)

被动红外制导(К-9Т)

引  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50kg

动力装置 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580kg

弹  长 5.0m

弹  径 300mm

翼  展 1520m
AA-5


AA—5 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较大型的空对空导弹。该弹的苏联编号为R—4,它是在AA—3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中远距拦射型导弹。其外形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为十字形三角翼。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AA—5导弹分为雷达型和红外型两种。雷达型采用I/J波段半主动雷达制导,红外型则为全程被动红外制导。使用时,两种制导方式的AA—5可混装在机翼下。该弹弹长为5.3 米 (红外型) 或5.18米(雷达型),弹径0.3米,弹翼翼展1.3米,发射重量450千克, 战斗部重70千克,最大射程20千米,最大速度约为M数2.6。

AA—5 “灰”于60年代初期服役,主要装备在较大型的全天候截击机图—138、 米格—25等飞机上。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一种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属于第一代远距空空导弹,载机为苏联的第一种远程国土防空截击机——图-128。在50年代中期,苏联国土防空空军决定研制中/远距新型空空导弹系统,装备新型防空截击机如雅克-28、米格-Е-152、苏-11、图-128等。当时,参加竞争研制的单位有四家飞机设计局和两家导弹设计局,最终获胜的是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闪电”(Молния)机械制造设计局,它推出的К-8半主动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和К-80半主动雷达型远距空空导弹均被选中。К-80的系统编号为Изд.36(Izd.36),是专门为装备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新型远程截击机——图-128而设计的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与西方称之为“大鼻子”(Big Nose)的、“旋风”(Смерч)I波段、新型机载火控雷达配合,用来拦截攻击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和“鲨蛇”(Snark)洲际巡航导弹。

该弹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1年在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上,其原型导弹Р-80(R-80)随同载机参加飞行表演。该弹于1963年投入批生产,1965年进入现役,有多种改进型,代号改为Р-4(R-4),1991年代初才随其载机图-128退出现役。该系列空空导弹分为半主动雷达型和被动红外型两大类,其使用代号为:半主动雷达型Р-80Р(R-80R)和Р-4Р(R-4R);被动红外型Р-80(R-80T)和Р-4Т(R-4T)。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5“灰”(Ash)。

结构和性能特

该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两对弹翼和舵面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呈X-X配置。全弹采用模块化结构,分为4个舱段:第一舱为导引头,第二舱为引信战斗部,第三舱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舱为舱机和控制部分。模块化设计保证该弹在舱段结构上具有互换性,通过雷达导引头、红外导引头,以及雷达引信、光学引信等不同部件的互换使用,满足不同的作战使用要求。

弹头呈锥形,雷达导引头重量为36.5kg,红外导引头重量为27kg。弹体呈圆柱形,重量为105kg。弹体前部装引信和战斗部,雷达和光学引信的重量分别为12kg和17kg。弹体中部装发动机,带/不带装药时的重量分别为202kg和79kg。弹体后部装发动机喷管和舵机与控制部分,自动驾驶仪重量为13.5kg,蓄电池和变压器的重量分别为13.2kg和14.5kg。整个弹载系统的重量分别为89.7kg(Р-4Р)、80.2kg(Р-4Т)和85.2kg(Р-4ТИ),其中包括带气源的气动系统重量32.5kg。4片大的三角形弹翼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段的外壳上,含下部弹体的弹翼面积2.8m2,迎风面积1.754m2,平均气动翼弦2473.7mm。4片小的梯形舱面,活动安装在发动机喷管和舵机所在的尾部舱段的外壳上,一对舵面的迎风面积0.2417m2,最大舵面偏转角±35°,舵展1330mm。全弹重心位置在发射时和主动段结束时分别为平均气动翼弦的48%和42%、47.5%和41.5%、48.2%和41.2%。不带曳光管时全弹长分别为5.36m(Р-4Р/Т)和5.482m(Р-4ТИ)。

该系列导弹作为前苏联的第一代远距空空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最大有效射程达到40km,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其性能水平是先进的,是当时现役空空导弹中最大的一种,能够对飞行高度8~21km、位于载机下方7~8km、飞行速度达2000km/h、侧向机动过载不超过2g的空中目标进行攻击,其大的战斗部足以使一发导弹命中并击毁目标。

Р-4舱段结构图

1—导引头 2—引信战斗部 3—固体火箭发动机 4—弹翼 5—舵机和控制部分 6—舵面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5km(Р-4Р)

40km(Р-РМ)

20km(Р-4Т/ТИ)

最小射程 2000m

最大速度 M2.6

使用高度 8~21k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制导(Р-4Р/РМ)

被动红外制导(Р-4Т/ТИ)

引  信 主动雷达引信(Р-4Р/РМ、-4Т)

光学引信(Р-4ТИ)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53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483kg(Р-4Р/РМ)

489kg(Р-4Т)

485kg(Р-4ТИ)

弹  长 5.53m(Р-4Р/Т)

5.652m(Р-4ТИ)

弹  径 315mm

翼  展 1500mm


AA-6


AA—6 “毒辣”也是一种可互换红外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前苏联编号为R—40。该弹的外形与AA—3“阿纳布”很相似,但它的尺寸与发射重量要比AA—3大得多,是80年代以前,前苏联研制的最大的空对空导弹。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但其主操纵面不是鸭翼而是后弹翼。大后掠角梯形弹翼的后缘设有 4个操纵舵面,用以控制导弹的飞行。

R—40 的红外制导型主要有R—40TD和TDI,其弹头较粗、较圆钝;R—40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型目前已停止使用,其弹头较细,较尖锐。 R—40TD长5.98米,弹径0.36米,前翼翼展约0.71米,后翼翼展1.45米,发射重量460千克,战斗部重38千克,实际最大射程30千米(迎头),尾追最大射程仅12千米,该弹红外导引头的有效作用距离约为15—50千米。R—40TDI的发射重量更大一些,可达 472千克,战斗部重量增至55千克。 R—40的半主动雷达型比红外型更长,约达6.2米。

这种60年代中期研制,70年代初期装备部队的导弹,主要用于图—128、苏—15、米格—25、米格—31等大型作战飞机。它的射程虽然较远。但最大速度不高,机动性也不太好, 其发射允许过载不超过4—5g。

概 述:70年代初,“三角旗”导弹设计局和比斯诺瓦特总设计师共同研制出专门用于拦截高空目标的Р-40II中程空-空导弹(西方国家称之为AA-6“毒辣”)。后来,Р-40II1发展了两种 改型: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制导系统的Р-40PII1和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Р-40TII1。1970年开始服役,主要用于装备米格-25及米格-31飞机。

其配用的导引头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两种,可在地面互换。

主要性能:

全弹质量467千克

可攻击飞行高度30000米

飞行速度3500千米/时的目标。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二种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属于第二代远距空空导弹,载机为苏联的新一代远程国土防空截击机——米格-25П,用来拦击美国的B-70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和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由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闪电”(Молния)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2年2月开始配套研制一种新型远程空空导弹,取代现役的P-4导弹,给出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40(K-40)和Изд.46(Izd.46)。

该弹1969年投入批生产,1970年开始装备米格-25П,在空军服役的使用代号为:半主动雷达型Р-40Р(R-40R)和被动红外型Р-40Т(R-40T)。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6“毒辣”(Acrid)。该弹于1991年停产,至今仍在俄罗斯和各出口国家的空/海军服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К-5和К-8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装在弹头后部,4片大切梢三角形弹翼装在弹体后部,4片弹翼后缘各带有1个横滚稳定片。两对弹翼和舵面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呈X-X配置。该弹在结构上亦采用舱段布局,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舵机和能源,战斗部和引信,主发动机,助推发动机和指令接受装置。这种模块化舱段布局使该弹在舱段结构上具有互换性,通过雷达/红外导引头等不同部件的互换,形成一个能满足不同作战使用要求的空空导弹系列。

该弹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主发动机在前,两个排气喷口位于发动机舱后部的弹体两侧,与相邻弹翼的后缘平齐;助推发动机舱位于弹体后部,用于导弹发射时使之加速。受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结构特点使该导弹成为前苏联/俄罗斯的空空导弹武库中导弹长度之最(长6.3m),比其后继型Р-33(长4.15m)远距空空导弹和正在研制的Р-37(长4.232m)和Р-72(长5.60m)超远距空空导弹都长。这种有利于弹道稳定的细长弹体,加上有利于重心稳定的发动机喷口在弹体两侧配置,使该导弹特别适宜于高空高速拦截攻击。

该弹在制导系统结构上的特点,是首次采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加惯性制导作为中制导、半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制导作为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技术,两个大的边条形无线电接收天线装在弹翼正前方的弹体两侧,一个后视无线电接收天线装在导弹的流线型尾部的正下方。该弹在引信配置上的特点,是同时采用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激光引信,前者的两对小的收发天线分别安装在两个大的边条形无线电接收天线的两侧,后者的4个引信窗口分别处于舵机舱段弹体两侧。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米格-25П机翼下各挂1枚Р-40Р和Р-40Т

最大射程 50km(Р-40P)

80km(Р-40РД)

20km(Р-40Т)

50km(Р-40ТД)

最小射程 2000m

最大速度 M2.2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修正加惯性中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Р-40Р/РД)

无线电指令修正加惯性中制导和被动红外末制导(Р-40Т/ТД)

引  信 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激光引信(Р-40Р/РД、P-40Т/ТД)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40kg

动力装置 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475kg(Р-40Р)

500kg(Р-40РД)

475kg(Р-40Т/ТД)

弹  长 6.3m(Р-40Р/РД)

5.8m((Р-40Т/ТД)

弹  径 310mm
AA-7


由前苏联于60年代中期研制,7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的R—23空对空导弹是米格—33战斗机的标准拦射武器,该弹的北约编号为AA—7,绰号“尖顶”。罗马尼亚曾专利仿制生产,代号为 A—911。R—23的导引头也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制导两种。后来的改进型称之为R—24,但R—24在外形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AA—7 “尖顶”导弹采用三翼面气动布局。主弹翼采用大后掠角梯形翼,在主弹翼之前有 4个鸭式舵,在主弹翼之后还有 4个辅助控制尾舵。该弹的机动性能较好,射程也较远,红外型R—23T的射程为15千米左右,雷达型R—33R的射程可达20千米。但其最大速度较低,只达到M数3。

AA—7红外型的弹长为4.16米,雷达型的弹长为4.55米,弹径0.20米,翼展1.4米。红外型的发射重量为 215千克,战斗部重40千克;半主动雷达制导型的发射重量略重一些,达235千克。


1973年,“三角旗”导弹设计局推出了P-23(西方国家称之为AA-7“尖顶”)中程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后来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P-23T和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P-23P。P-23P导弹的雷达寻的制导系统是在用脉冲方法对信息进行累计-等差处理基础上,采用多普勒截获原理。P-23P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俄罗斯在中程空-空导弹方面超过了西方。1978年以后,英国才迟迟推出装有单脉冲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中程空-空导弹。

随后,“三角旗”导弹设计局在进一步提高P-23导弹功重比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又推出了P -24(西方国家仍称之为AA-7“尖顶”)导弹。P-24后来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P-24T和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P-24P。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种中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属于第二代中距空空导弹,载机为苏联的新一代歼击机——米格-23。研制单位是由伊凡•托罗波夫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苏联军工设计局体制再次调整时改为现名。1961年,安德烈•利亚平取代伊凡•托罗波夫,任该设计局总设计师。该弹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23和Изд.340(Izd.340),1969年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服役,空军使用代号为Р-23Р(R-23R)。

该弹有多种改进型,70年代末发展的改进型Р-24Р/Т(R-24R/T),于1981年开始服役。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7“尖顶”(Apex)。该系列导弹曾大量出口,并在中东战场使用,至今仍在俄罗斯和各出口国家的空/海军服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首次采用带固定式小前翼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即4片小的切梢三角形安定面装在弹体前部,4片大的切梢三角形弹翼固定安装在弹体中部,4片小的后斜切梢舵面装在弹体尾部。这种独特的气动外形布局,使该弹获得较大的横向过载,有利于提高末端攻击时的机动性;此外,舵面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由于该弹是专门为俄罗斯前线战术空军战斗机与敌战斗机实现中距空战而设计的,因此与专门为拦击敌轰炸机而设计的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有显著区别,既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还要求过载大、稳定性好。

在改进研制过程中,曾与1971年完成仿制的美国“麻雀”空空导弹的样弹——代号为К-25,进行数次竞争性对比试射,表明其总体性能居于优势,即机动性更好、射程更远、抗干扰性更好,因而获准投入批生产,放弃了仿制的美国“麻雀”空空导弹的样弹К-25。在研制К-23/24上所积累的经验,如闭环液压舵机、活动式舵面等,为后来研制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Р-27提供了技术储备。


最大射程 35km(Р-23Р)

25km(Р-23Т)

25km(Р-24Р)

35km(Р-24Т)

最小射程 40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Р-23Р/24Р)

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和被动红外末制导(Р-23Т/24Т)

引  信 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激光引信(Р-40Р/РД、Р-40Т/ТД)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25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23kg(Р-23Р)

217kg(Р-23Т)

250kg(Р-24Р)

248km(Р-24Т)

弹  长 4.46m(Р-23Р)

4.18m((Р-23Т)

4.8m(Р-24Р/Т)

弹  径 200mm(Р-23Р/Т)

230mm(Р-24Р/Т)

翼  展 1000mm(Р-23Р/Т)

972mm(Р-24Р)

1000mm(Р-24Т)



AA-8


AA—8 “蚜虫”是西方国家给 R—60空对空导弹起的编号和绰号。 R—60是前苏联70年代中期的产品,从其外形尺寸和发射重量看,它堪称是世界上战斗机使用的最小的空对空导弹。

AA—8(R—60)尺寸虽小,但却有三组翼面,头部装有很小的矩形固定翼,其后是三角形舵面,在导弹的尾部则装有4个后掠角很大的弹翼。该弹的基本型采用红外制导,但也可以换装 J波段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引头。

AA—8(R—60)导弹长2.08米,弹径0.13米,翼展0.39米,发射重量 45 千克,战斗部重3.5千克,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数2.5。由于这种导弹尺寸小,重量轻,几乎可以挂在任何型号

的战斗机上。目前主要用于米格—21、苏—22、米格—33等战斗机。

AA—8(R—6)的基本型只能从目标尾部进行攻击,其改进型R—60M也仅具备实施有限的迎头攻击能力,该弹由于战斗部较小,威力有限,即使能击中目标,也不一定能将其击毁。


概 述:这是1967年,前苏联“三角旗”导弹设计局推出了具有全方位攻击能力,装有红外自动寻的的AA-8蚜虫空中格斗导弹。这种导弹可以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昼夜24小时进行近距离空中格斗。在前苏联国土防空军中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苏-15、苏-24、苏-25各种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以及米-24武装直升机都装备有此型导弹。

AA-8的气动布局特殊,寻标头後方装有4片长方形固定稳定翼,与梯形尾翼共同确保飞弹的飞行稳定性,弹体前段还装有4片三角形弹翼,用来控制飞弹的飞行方向。控制翼後方的弹体装有2组主动抚线电近棱引信天线,弹体中段还装有一具功能不明的条板。AA-8装有一个重量6公斤的高爆破片弹头,据说内含约0.6公斤的铀材, 它的弹头重量仅有K一13飞弹弹头的53%、美制响尾蛇飞弹弹头的67%以下,由于弹头过轻影响了此种飞弹的效能,AA-8在实战中甚至发现无法有效击落敌机的情形。

初期的AA-8仅具备尾追攻击能力,苏联於1970年代末期推出AA-8M改良型,配备有光电引信和改良型寻标头,具备准全向位攻击能力,其前半球的最大射程增至5公里。该系列飞弹後来再改良出最新的AA-8MK,据说能与MiG一29或Su一27战斗机的头盔瞄准具运动追踪、锁定目标,其有效射程在0.4至5公里之间,仅0.4公里的最短有效射程使它在近距离空战中享有战术优势。AA-8在Su一27所配备的武器系统中算是较旧型的一种, Su一27最多仅挂载6枚AA-8执行任务。

主要性能:

全长2.08公尺

弹径0.13公尺

翼展0.13公尺

发射重量65公斤

弹头重量6公斤

有效射程3至5公进里(AA-8M)

基本情况

Р-60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个真正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属于第三代近距空空导弹。该弹由位于莫斯科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于60年代末研制,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60(K-60)和Изд.62Izd.62),1973年投产,1975年服役,空军使用代号为Р-60(R-6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8“蚜虫”(Aphid)。

据西方早期报道,该弹同前苏联/俄罗斯的其他早期空空导弹一样采用可互换的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导引头,迄今为止未见其雷达型装机服役,只有红外型投入批生产并装备部队使用。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的结构特点是重量轻。它是世界上最轻的现役空空导弹,称之为“袖珍”导弹,全弹重45kg,长2.14m,弹径120mm。由于重量轻,可采用双导轨发射架,齐射攻击空中机动目标。该弹在气动外形布局上,首次采用双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有4片矩形固定鸭翼,其后有4片三角形活动舵面,尾部有4片三角形切梢弹翼,每片弹翼后缘各有一个横滚稳定用的陀螺舵。双鸭式气动布局有利于提高导弹的升力,头部的4片固定鸭翼起反安定面作用,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该弹采用主动雷达引信,两根天线装在前弹体活动舵面后部,用边条盖住,该引信利用红外导引头指令工作,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Р-60舱段结构图

1—导引头 2—战斗部 3—舵面及舵机控制部分 4—引信 5—固体火箭发动机 6—弹翼 7—尾喷管

 Р-60导弹发射包线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2km

最小射程 300m

最大速度 M2.5

使用高度 0~20000m

最大过载 30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主动雷达或光电引信

战 斗 部 连续杆式,重3.5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45kg

弹  长 2.14mm

弹  径 120mm

翼  展 430mm

AA—8 “蚜虫”是西方国家给 R—60空对空导弹起的编号和绰号。 R—60是前苏联70年代中期的产品,从其外形尺寸和发射重量看,它堪称是世界上战斗机使用的最小的空对空导弹。

AA—8(R—60)尺寸虽小,但却有三组翼面,头部装有很小的矩形固定翼,其后是三角形舵面,在导弹的尾部则装有4个后掠角很大的弹翼。该弹的基本型采用红外制导,但也可以换装 J波段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引头。

AA—8(R—60)导弹长2.08米,弹径0.13米,翼展0.39米,发射重量 45 千克,战斗部重3.5千克,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数2.5。由于这种导弹尺寸小,重量轻,几乎可以挂在任何型号的战斗机上。目前主要用于米格—21、苏—22、米格—33等战斗机。

AA—8(R—6)的基本型只能从目标尾部进行攻击,其改进型R—60M也仅具备实施有限的迎头攻击能力,该弹由于战斗部较小,威力有限,即使能击中目标,也不一定能将其击毁。
AA-9


80年代初,前苏联专为新型的米格—31截击机研制了一种重型的中远距空对空导弹,该弹的编号为R—33,北约国家称之为AA—9“阿摩司”。

该弹采用窄长的边条式弹翼。 尾舵位于弹翼之后, 其翼展比弹翼稍大一些。从总体布局上看 , AA—9与美国的AZM54AH不死鸟”颇多相似之处,弹径也一样,同为 0.381米。该弹的长度约为4.15米,亦与“不死鸟”差不多。但AA—9的发射重量达 490千克、比“不死鸟”略重一些。AA—9 是目前现役空对空导弹中最重的,其有效射程可达 100千米。

AA—9 采用多功能雷达导引头,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既可打入侵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也可用于攻击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能同时拦截 4个目标。

AA—9 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加大导弹燃尽速度和平均速度。 它在米格—31M上用的是冷发射方式。据称,其机动性能比美国的“不死鸟”导弹要好。

概 述:80年代初,为进一步提高远程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由“三角旗”导弹设计局研制出P-33(西方国家称之为AA-9“阿摩斯”)远程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为米格-31截击机专门研制的远程空对空导弹,1982年开始服役。它是目前世界上已服役的质量最大、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

弹制导方式为,前几秒钟由程序控制,然后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弹道,靠近目标后改用接收目标的雷达回波进行跟踪,在离目标20米之内可将任何作战飞机击落。

装备P-33导弹的米格-31战斗截击机可借助相控阵雷达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将导弹导向其中4个目标,也可以通过相控阵雷达对目标进行断断续续照射来制导导弹。

P-33导弹可用于简单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在有自然和电子干扰和以地面为背景的情况下,全方位攻击各种机动目标和非机动目标,如飞机、直升机,以及巡航式导弹。目前,在俄罗斯国土防空兵中只有米格-31战斗截击机装备有这种导弹。

主要性能:

全弹质量490千克

全弹长4.15米

弹径0.38米。1990年的改进型对轰炸机迎头攻击是最大射程达120千米以上。

基本情况

Р-33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三种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属于第三代远距空空导弹。该弹由位于莫斯科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2年 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部队服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100(K-100),空军使用代号为Р-33(R-33)。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9“阿摩司”(Amos)。

该弹在设计思想上与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F-14装备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相似,与机载火控雷达相配合,实施远距拦射攻击。据西方早期报道,该弹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但在1991年巴黎航展上展出的型号是采用半主动雷达末制导,因而比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型号要便宜得多。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的外形结构与美国的“不死鸟”运距空空导弹相似,而与前苏联/俄罗斯的所有近/中距空空导弹有很大不同。它有4片切梢三角形弹翼和4片矩形尾翼。内部结构分为5个舱段:雷达天线罩、制导和引信、战斗部、发动机、控制舵机。制导方式包括惯导和指令修正中制导加半主动雷达末制导,与其配用的机载制导雷达为“拦阻网”(Заслон)L波段脉冲多普勒电子扫描雷达,搜索距离360km,可同时跟踪10个、攻击4个目标,既可攻击飞行高度26000~28000m的高空侦察机,也可攻击飞行高度25~50m的低空入侵的攻击飞机和巡航导弹。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引信,其条状天线分布在弹体外测。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第一个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远距空空导弹。其性能与美国的“不死鸟”运距空空导弹相近,仅最大射程差一些,为120km,“不死鸟”最大为200km。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20km

最小射程 10~20km

最大速度 M3.5

使用高度 25000~28000m(最大)

最大过载 4~6g

制导系统 惯导和指令修正中制导加半主动雷达末制导

引  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47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490kg

弹  长 4.15mm

弹  径 380mm

翼  展 900m



AA-11


R—73 导弹是前苏联 8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先进的红外格斗导弹,北约国家称其为“射手”AA—ll。该弹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可挂载在米格—21、米格—23、米格—29、苏—27等飞机上,能在昼间和夜间对作机动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实施攻击。

该弹的布局形式与 R—60差不多,但导引头更先进、弹体更长、射程也远得多。

R—73的弹长约2.9米,弹径 0.17米,翼展约 0.51米,战斗部重 8千克。它分为两种型号,一种是MIKl,重约105千克;一种是 MK2,重约l10千克。该弹采用主动雷达近炸引信,导引头可与飞行员头盔瞄准具联动,达到快速瞄准跟踪、快速发射的要求。其离轴发射角约为60度。

R—73 使用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尾喷口内装有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因而其过载能力很强,最大可达40g, 能攻击做 12g机动的目标。这种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导弹的最小发射距离仅 300米,是所有现役空对空导弹中最小的,而其最远发射距离则可达30千米,在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中也是比较大的。


概 述: 1982年,“三角旗”导弹设计局研制成功R-73K(西方国家称之为AA-11“射手”)近距空中格斗导弹。这种导弹采用了舵面位于弹翼前的“鸭”式气动布局,弹翼上采用了稳定副翼,弹翼前采用了前升力小翼,弹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并对称。是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格斗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之一。

R-73K导弹装带有深致冷光电探测器的红外寻的制导系统,这种系统大大提高了寻的的灵敏度和截获目标的距离,并保证了导弹的全方位攻击能力。目前,俄罗斯国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都装备有这种导弹。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飞机机头偏离目标达55度的条件下仍可发射导弹;另一特点是能与头盔瞄准具连接,飞行员“看准“哪一个目标,导弹即同步跟踪,提高了作战效能。

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最近透露了R-73近距空空导弹的两种型别:一种是R-73EL,采用改进的激光近炸引信,可提供出口;另一种是仍在研制的K-74ME,将装具有60°离轴能力的新导引头,而普通R-73导引头的离轴角为40°。新导引头更加灵敏,可使其最大攻击距离从30千米增加到40千米。 R-73向后发射型已由苏-27作了试射。它是一种修改的R-73,在支架和发射轨上向后挂载,而且装有一个助推器。其面向前方的助推器喷管由一个气动整流罩覆盖,整流罩在助推器点火时被吹掉。助推器使导弹离开发射架,而且克服导弹的大部分负速度。接着主发动机点火,脱开连接的助推器,而且推力的增加使导弹在发射飞机后部30米时克服导弹的负速度。然后,在发射前锁定目标的导弹导引头继续跟踪目标,而加速的导弹弹体在助推期间燃气舵偏转器的帮助下,可作±180°的转弯,使导弹飞向目标。 发射飞机的飞行员不能目视确定这种导弹已锁定于所选的目标。然而,与从发射架向前发射,并转向后半球飞行的导弹比较,维姆佩尔这种向后发射的方法可在发射前锁定,并减少攻击目标所需的时间。向后发射R-73的最大攻击距离为10~12千米,最小攻击距离为1千米,而且可攻击50米至13000米高度的目标。它在离发射轨达60度角可进行有效攻击,而且可在亚音速和超音速情况下发射。向后发射R-73可能首先在苏-32FN上使用。

主要性能:

全弹长2.9米

弹径0.17米

全弹质量105千克。

基本情况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两个主要从事空空导弹设计的集团——“闪电”(Молния)和“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之间进行竞争的产物。前者取胜,推出的是首次采用气动与推矢控制方案的机动性极好的全向攻击空空导弹,代号为Р-73;后者失败,推出的是美国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的翻版,机动性差且无发展潜力,代号为Р-14。Р-73由“闪电”设计局于1976年开始研制。

但在1981年12月的国防机构改组中,由于“闪电”设计局的主要任务已从1976年转向航天领域,正在研制“暴风雪”航天飞机。因此,一大批“闪电”设计局的机载导弹设计师,连同Р-73空空导弹研制项目,均转入“三角旗”设计局,使之成为前苏联唯一的空空导弹设计局,并继续研制Р-73空空导弹,使之在1983年开始服役。Р-73(R-73)是导弹本身的编号,导弹系统的编号为Изд.73(Izd.73)。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1“射手”(Archer)。

该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其战术技术性能比美国现役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响尾蛇”的最新型号AIM-9L/M领先10年;而北约组织早在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第四代空空导弹——AIM-132先进近距空空导弹几经周折,进展迟缓,至今仍在由英国独家研制之中。因此,西方国家现在没有能与Р-73相抗衡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由红外导引头、控制舱、主动雷达引信舱、连续杆式战斗部舱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在气动外形布局上,与Р-60(AA-8)近距空空导弹相同,即采用双鸭式气动布局,但在结构上有重大区别:

1)在头部加装4片风标式活动翼面,用来测量迎角,以改善导弹飞行品质,防止超过临界迎角而失速。

2)在尾部4片矩形弹翼的后缘各装有1片活动副翼,取代传统的陀螺舵,以限制横滚角速度,从而保证导弹飞行弹道的稳定性。

3)首次在近距空空导弹上应用推力矢量与空气动力综合控制技术,即在尾喷口四周加装4片偏转舵面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与空气动力控制相结合,使导弹的控制通道由传统的双通道控制变为5通道控制,即2个喷流偏转舵控制通道、2个空气动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个副翼控制通道,从而使导弹在主动段上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60g。

4)红外导引头位标器离轴角±45°~±60°,具有很强的离轴发射能力,由于采用氮气致冷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和脉冲调频技术,增强了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全向攻击能力。连续杆式战斗部爆炸后的扩展半径为4m。

Р-73导弹结构图

1—反安定面 2—控制舵面 3—控制装置 4—自动驾驶仪 5—燃气发生器 6—战斗部 7—固定火箭发动机 8—横滚稳定副翼 9—红外导引头 10—迎角传感器 11—舵机 12—主动雷达引信 13—发射电缆接头 14—电源 15—弹翼 16—副翼驱动装置 17—燃气舵机 18—燃气偏转舵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0km(Р-73МД1)

30km(Р-73МД2)

最小射程 300m

最大速度 M3.7

使用高度 ≤20000m

最大过载 50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主动雷达

战 斗 部 连续杆式,重8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05kg(Р-73МД1)

110kg(Р-73МД2)

弹  长 2.901m(Р-73МД2)

3.200m(Р-73МД2)

弹  径 170mm

翼  展 510mm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两个主要从事空空导弹设计的集团——“闪电”(Молния)和“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之间进行竞争的产物。前者取胜,推出的是首次采用气动与推矢控制方案的机动性极好的全向攻击空空导弹,代号为Р-73;后者失败,推出的是美国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的翻版,机动性差且无发展潜力,代号为Р-14。Р-73由“闪电”设计局于1976年开始研制。


但在1981年12月的国防机构改组中,由于“闪电”设计局的主要任务已从1976年转向航天领域,正在研制“暴风雪”航天飞机。因此,一大批“闪电”设计局的机载导弹设计师,连同Р-73空空导弹研制项目,均转入“三角旗”设计局,使之成为前苏联唯一的空空导弹设计局,并继续研制Р-73空空导弹,使之在1983年开始服役。Р-73(R-73)是导弹本身的编号,导弹系统的编号为Изд.73(Izd.73)。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1“射手”(Archer)。

该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其战术技术性能比美国现役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响尾蛇”的最新型号AIM-9L/M领先10年;而北约组织早在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第四代空空导弹——AIM-132先进近距空空导弹几经周折,进展迟缓,至今仍在由英国独家研制之中。因此,西方国家现在没有能与Р-73相抗衡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该弹由红外导引头、控制舱、主动雷达引信舱、连续杆式战斗部舱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在气动外形布局上,与Р-60(AA-8)近距空空导弹相同,即采用双鸭式气动布局,但在结构上有重大区别:

1)在头部加装4片风标式活动翼面,用来测量迎角,以改善导弹飞行品质,防止超过临界迎角而失速。


2)在尾部4片矩形弹翼的后缘各装有1片活动副翼,取代传统的陀螺舵,以限制横滚角速度,从而保证导弹飞行弹道的稳定性。


3)首次在近距空空导弹上应用推力矢量与空气动力综合控制技术,即在尾喷口四周加装4片偏转舵面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与空气动力控制相结合,使导弹的控制通道由传统的双通道控制变为5通道控制,即2个喷流偏转舵控制通道、2个空气动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个副翼控制通道,从而使导弹在主动段上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60g。


4)红外导引头位标器离轴角±45°~±60°,具有很强的离轴发射能力,由于采用氮气致冷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和脉冲调频技术,增强了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全向攻击能力。连续杆式战斗部)

30km(Р-73МД2)

最小射程 300m

最大速度 M3.7

使用高度 ≤20000m

最大过载 50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主动雷达

战 斗 部 连续杆式,重8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05kg(Р-73МД1)

110kg(Р-73МД2)

弹  长 2.901m(Р-73МД2)

3.200m(Р-73МД2)

弹  径 170mm
很好的文章,使我们了解更全面。
···能不能来个图啊···总感觉这个帖子是刷分的···:L
:victory: LZ辛苦,受教了,多谢:handshake
我收藏了,不过不能拿来做参考文献啊。LZ是自己写的吗?要是转载的话说明下从那里摘抄的。
郁闷,一张图都没有:L
还可以了!很全~
没图发起很费力
配图呀。。。。是转载还是自己写的呀?
没包括AA-10的全集...不要告诉我AA-10不是苏联的.;P
不算全的"全"集,"转载"二字也没标明
不错,
辛苦了。
新年快乐!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好全收下了 !!
分别配上图片就完美了
咋没有“杨树”呢?就是性能差也不能不提啊~~
不明白毛子当年为什么要搞出蚜虫这个小东西,他们的武器不都追求大威力吗?怎么在空空导弹上这么抠门?明知自己技术不如人家,却偏要搞什么小巧精致,不失败才怪呢!总之,感觉AA8这东西一点都不符合毛子的暴力美学,真失败!
蚜虫是个好东西,没他苏联的强击机和截击机都没有自卫手段了。
AA10就是空空火箭R27
手机党悲剧啊,回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