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弹炮合一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0:38
所谓“弹炮合一”,就是将导弹和火炮安装在同一基座上,两者同时旋回,甚至同时俯仰,接受同一火控系统控制,构成一个火力单元。


弹炮合一系统的主要优点:

可以充分发挥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速射火炮在不同距离上拦截来袭导弹的特长,做到取长补短。小口径速射火炮的最佳拦截区段在1000米距离之内;而防空导弹在1000米距离之内由于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制导系统往往处在启动阶段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作战效能不高,经过启动阶段进入正常工作阶段后,性能逐渐趋于稳定,在有效射程内,其命中概率受距离增加的影响很小。因此,弹炮合一系统可在整个拦截区段上使小口径速射火炮与防空导弹形成最佳互补,提高系统的反导效能;

可缩短两种武器抗击同一目标的反应时间,增强全系统拦截多目标的能力。由于防空导弹和火炮共架,并接受同一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因此,可缩短全系统在目标指示和交接、武器分配和调转的时间。此外,相对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来说,由于弹炮合一系统的交战距离和火力密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其抗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可共用本地甲板空间坐标系,有利于降低分布式系统间由于甲板变形引起的坐标误差,提高数据解算精度。

可减少武器系统的设备重复,减少全系统的体积重量,并可减少全系统的操作维修人员,从而降低系统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弹炮合一系统的主要缺点:

增加了全系统的旋回重量,影响旋转和俯仰加速度,对随动系统的性能相应提出较高要求;


全新研制的弹炮合一系统炮架、甲板下结构、随动系统等都须重新设计,成本较高;组合型弹炮合一系统必须考虑组合后的系统物理特性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如系统刚性、振动、强度等,某些修改的技术难度不亚于新开发。


在役的、在研的的各种弹炮合一系统。

在役的两种:大名鼎鼎的卡什坦;还有一种是美国的“海火神”(Sea Vulcan),该系统由2枚毒刺防空导弹和1门M197型3管20mm炮组成,与之配套的有:光学瞄准系统、火控系统和供弹系统。导弹射程为500~6000米,射高为300~4800米,火炮的射程在2000米之内,射速为750发/分(若采用无链供弹系统,射速可达1500发/分),现安装在泰国“Hysucat18”型江河巡逻艇上。

在研或有过方案的主要有:法国“萨莫斯”,该系统在“沃尔康”光电跟踪器和GAU-8/A型7管30mm炮两位一体的综合体上安装了4枚西北风防空导弹;德国的毛瑟-沃克公司在“迈达斯”系统中的4管27毫米火炮的炮塔上方安装了2枚毒刺;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由4枚拉姆防空导弹和GAU-12/U型5管25mm炮组成的弹炮合一系统;俄罗斯的Vikhr-K系统,由2~4枚为卡50直升机设计的Vikhr导弹和改进型AK306或AK630组成;还有方案把4枚通古斯塔系统中的9M311-1M导弹安装在AK630M炮塔的两侧托架上,加上新型光电火控系统,用于AK630系统的升级换代。另外还有西班牙的“撒丁”方案。

当然,不能少了中国76型双37+2枚霹雳的创意。


卡什坦和其他各型的差异极其明显,首先是对付的目标,可根据其火力配备大致推测:SA-N-11的射程比毒刺、西北风、Vikhr等都要大许多,因此在对付具备末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时,更有可能在目标进入机动弹道之前摧毁目标,相应地提高了毁伤概率;SA-N-11的待发弹和备弹的数量都是所有系统中最多的,分别为8枚和32枚,直接增加了卡什坦的系统重量,但抗饱和攻击能力大大提高;2门AO18总射速达10000发/分,在上述系统中是最高的,满足对付具有高机动性不易预测弹道目标的“窗口射击”理论的射速要求,当然要真正做到“窗口射击”,炮管卡箍等都需重新设计,以形成和目标域相应的弹丸散布覆盖图形。因此,卡什坦系统具备对付高速高机动、弹道智能化的下一代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大部分技术条件,这一点和拉姆相似,已装舰拉姆系统在射程、待发弹数量等方面都可和卡什坦媲美。


其次是共架的方式。上述系统中,只有卡什坦没有采用现成的炮塔或炮架,其余的都是在成熟的舰炮装置上加装导弹组成;从研究的角度,方案阶段的全局考虑对系统性能优化的作用远大于后期改装的影响,如近防导弹的选用,其他系统都采用了红外或红/紫外双模的发射后不管型导弹,不需要制导雷达或指令装置,适于改装,但性能受限;而卡什坦的SA-N-11具有指令控制和激光半主动两种方式(一说是激光指令制导方式,拉姆则采用了红外和半主动雷达相结合的体制),林林总总的雷达和光电设备促成了弹炮合一、三位一体的系统架构,因此,从一开始就作为整体来研制的卡什坦的综合性能不是这些临时“凑合”的弹炮共架系统所能比拟的。


由此,在考察这些“弹炮合一”系统的时候,卡什坦应该单列考虑,16年前正式列装的卡什坦在达到现在拉姆的反导水平时所采用的种种技术手段,使得卡什坦在某些性能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以及研制初衷都是卡什坦和其他CIWS并行不悖、互补共存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卡什坦的出现代表了CIWS发展的一种方向,拉姆的出现则诠释了在这种方向上不同的解决之道。


再看看这些“凑合”的弹炮共架系统。根据加装近防导弹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了对付不同性质的目标,即以导弹来防御直升机。这类系统可以确定的有“海火神”——泰国的江河中对抗反舰导弹的概率几乎为零;AMS27-4——根据毒刺的性能和在阿富汗的优异表现以及毛瑟的宣传,加装毒刺就是为对抗飞机特别是直升机;俄罗斯的Vikhr+AK306/AK630——这种组合仅见于小艇,AK306本身射速不足以对抗反舰导弹,射程不足以对抗直升机,加装Vikhr至少解决了一半问题;中国的双37+霹雳更不待多说。

另一类是为了扩大近程防御范围或作为近程防御的辅助手段,这从加装导弹的性能可以推测。法国军舰都没有近防舰炮武器系统,近程反导主要依靠导弹,因此“萨莫斯”上的西北风可视作GAU-8/A的火力补充,目标是一致的;而拉姆的反导性能有目共睹,加装后如用于反直升机似乎大材小用了。


从战术应用上看,老毛子一向强调系统冗余,舰炮、导弹多有雷达、光学、人工几重备份,设备重复且采用分布式;而且技术水平使得这些设备的重量、体积都较大,因此,当同时采用舰炮、导弹完成近程防御时,弹炮合一、三位一体的架构对于降低系统复杂程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系统总重量有很大的好处,这应该是卡什坦总体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反观美国,密集阵本身已是三位一体,拉姆的制导方式也决定了对舰载设备的依赖性较低,不存在重复设备,不需要和密集阵共用目标精确跟踪数据,现代网络技术也能保证搜索数据的实时传送,从战术上摒除了弹炮共架的必要性,而且为抗饱和攻击的大待发弹数量的设计,使弹炮合一的技术实现较困难;如采用弹库,则将颠覆密集阵原有的不穿透甲板设计原则,弊大于利。


这些分类比较可以有助于分析中国海军弹炮合一系统发展的方式。

中国海军现有近程防御舰炮系统包括:双37舰炮、仿AK230炮、仿AK630炮以及7管30炮。其中,双37舰炮除非采用双重命中体制或新型弹药,否则反导能力有限,目前看来不是发展重点;仿AK630见于穿浪导弹艇2208号和新型护卫舰525/526号,从配置来看,应该是高效费比要求的产物;7管30炮则见于168-171各舰,外形和荷兰“守门员”相似。其中最先进的要属7管30炮。

7管30炮的论证源于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反舰导弹的出色表现,之后各国又争相采购“飞鱼”导弹和发展与之对抗的近程防御系统,当时国外第一代反导多管小口径舰炮刚刚服役不久,AK630约10年,密集阵和达多仅几年,守门员、海上卫士、梅罗卡等尚在试验或研制阶段,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但从7管30炮的技战术规格看,起点不低,许多新技术在当时仅隐约见于国外某些系统或方案,如闭环校射、模块化、跟踪雷达/光电/火炮三位一体、垂直捷联基准、转管自动机等;但技术储备的不足导致研制周期过长,立项时的一些先进指标在其他近程防御舰炮系统服役并大放异彩的同时逐渐趋于平庸甚至落后;有鉴于此,在还未定型时,就有专家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改进研制方案,因此,至少从光电设备上就可以发现不断改进的痕迹,但无论怎样改进,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都没有跳出第一代近程防御舰炮系统的模式,时隔近二十年之后的服役虽然为时未晚,但终究已难尽如人意。


再来根据作战目标选择导弹。如果为打直升机加装导弹并应用于小型舰艇,那么无疑仿AK630应该是最佳平台,导弹则选用HN、QW系列中的发射后不管的型号,数量4枚足以;但在驱护舰上,无论HH7、SA-N-7都可以拒直升机于10公里以外,HN、QW难有用武之地。如果为反导,那么选择的范围就小多了,可能用于近程反导的导弹包括HN6、QW3/4、HH7(FM80/90)、道尔等,其中HH7、道尔显然无法融合到弹炮合一系统中,HN6、QW3/4则符合弹炮合一的重量、尺度条件,但HN6、QW4的射程、发射率差强人意,和SA-N-11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如果要达到卡什坦或拉姆的性能,和SA-N-11多有相似点的QW3应该是最佳选择。当然,简单地加装HN6、QW4,扩展防御范围也无可厚非,但在技战术性能上没有质的飞跃。


还有弹炮共架的方式。HN6、QW4等共架形式较简单,无论是仿AK630还是7管30炮,炮塔两侧安装托架和相应的射控装置即可;当然增加了火炮的旋回重量,驱动电机的功率势必增大;结构重量增加,全系统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发生,如固有振动频率的变化等。如果是为对付下一代反舰导弹饱和攻击,那么即使采用QW3,整个系统的架构都要进行全新设计:仿AK630和7管30炮的射速显然都达不到要求;QW3的总体设计、制导方式决定了共架不可能简单地用托架“一肩挑”。因此,方案有二:一是参考卡什坦,采用2门7管30炮或仿AK630的自动机,筒装QW3两侧各2或4,下设弹库,炮架上加装半主动激光制导用照射装置,这种方案和现有舰炮系统的架构几乎没有共通之处,无法充分利用成熟产品和技术,重新设计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系统本身重量和占用空间大,适装性差。方案二是参照拉姆+密集阵的组合形式,即设计不穿透甲板的多联装QW3发射装置(可改进自7管30炮的炮架),上有半主动激光制导用照射装置;跟踪调舷的数据可取自舰载快反雷达(卡什坦同样需要从搜索雷达获取数据)或7管30炮的光电设备,既能满足大载弹量,应付饱和攻击的要求,又能利用现有成熟装备,系统设计难度较小,虽然两者加起来占用甲板面积较大,但具体装舰时可分可合,适装性仍强于前一方案。


另外,弹炮合一的概念应该有所修正,美国在SSDS中所提出的密集阵+拉姆的近程防御体制对传统空间坐标范畴的弹炮结合形式形成挑战;而且,上世纪后期出现的如意大利NA30之类的反导指控系统,就已最大程度上整合了所有可用的舰载硬反导武器,包括近程反导导弹、中口径间接命中体制舰炮、小口径近程防御舰炮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弹炮合一的反导系统。因此,今天的弹炮合一系统可以增加网络化、扁平化的元素,处于作战实时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发挥各自的反导能力,甚至跨舰、跨编队的反导武器,只要需要都可以加入对同一目标的作战,从而系统化地组成弹炮合一。


总之,弹炮合一系统的优势在某些技战术条件下有所体现,如:将卡什坦与老毛子的CIWS进行纵向比较,进步和优势明显,但和拉姆+密集阵的横向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成熟舰炮加装导弹抗击直升机,适用于快艇防空,在大中型战舰上运用就嫌画蛇添足了。因此,中国弹炮合一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作战目标;现有火炮、导弹技术水平;CIWS架构;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不囿于物理上的弹炮合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形成有别于分布式系统的网络化、扁平化弹炮合一系统。所谓“弹炮合一”,就是将导弹和火炮安装在同一基座上,两者同时旋回,甚至同时俯仰,接受同一火控系统控制,构成一个火力单元。


弹炮合一系统的主要优点:

可以充分发挥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速射火炮在不同距离上拦截来袭导弹的特长,做到取长补短。小口径速射火炮的最佳拦截区段在1000米距离之内;而防空导弹在1000米距离之内由于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制导系统往往处在启动阶段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作战效能不高,经过启动阶段进入正常工作阶段后,性能逐渐趋于稳定,在有效射程内,其命中概率受距离增加的影响很小。因此,弹炮合一系统可在整个拦截区段上使小口径速射火炮与防空导弹形成最佳互补,提高系统的反导效能;

可缩短两种武器抗击同一目标的反应时间,增强全系统拦截多目标的能力。由于防空导弹和火炮共架,并接受同一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因此,可缩短全系统在目标指示和交接、武器分配和调转的时间。此外,相对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来说,由于弹炮合一系统的交战距离和火力密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其抗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可共用本地甲板空间坐标系,有利于降低分布式系统间由于甲板变形引起的坐标误差,提高数据解算精度。

可减少武器系统的设备重复,减少全系统的体积重量,并可减少全系统的操作维修人员,从而降低系统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弹炮合一系统的主要缺点:

增加了全系统的旋回重量,影响旋转和俯仰加速度,对随动系统的性能相应提出较高要求;


全新研制的弹炮合一系统炮架、甲板下结构、随动系统等都须重新设计,成本较高;组合型弹炮合一系统必须考虑组合后的系统物理特性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如系统刚性、振动、强度等,某些修改的技术难度不亚于新开发。


在役的、在研的的各种弹炮合一系统。

在役的两种:大名鼎鼎的卡什坦;还有一种是美国的“海火神”(Sea Vulcan),该系统由2枚毒刺防空导弹和1门M197型3管20mm炮组成,与之配套的有:光学瞄准系统、火控系统和供弹系统。导弹射程为500~6000米,射高为300~4800米,火炮的射程在2000米之内,射速为750发/分(若采用无链供弹系统,射速可达1500发/分),现安装在泰国“Hysucat18”型江河巡逻艇上。

在研或有过方案的主要有:法国“萨莫斯”,该系统在“沃尔康”光电跟踪器和GAU-8/A型7管30mm炮两位一体的综合体上安装了4枚西北风防空导弹;德国的毛瑟-沃克公司在“迈达斯”系统中的4管27毫米火炮的炮塔上方安装了2枚毒刺;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由4枚拉姆防空导弹和GAU-12/U型5管25mm炮组成的弹炮合一系统;俄罗斯的Vikhr-K系统,由2~4枚为卡50直升机设计的Vikhr导弹和改进型AK306或AK630组成;还有方案把4枚通古斯塔系统中的9M311-1M导弹安装在AK630M炮塔的两侧托架上,加上新型光电火控系统,用于AK630系统的升级换代。另外还有西班牙的“撒丁”方案。

当然,不能少了中国76型双37+2枚霹雳的创意。


卡什坦和其他各型的差异极其明显,首先是对付的目标,可根据其火力配备大致推测:SA-N-11的射程比毒刺、西北风、Vikhr等都要大许多,因此在对付具备末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时,更有可能在目标进入机动弹道之前摧毁目标,相应地提高了毁伤概率;SA-N-11的待发弹和备弹的数量都是所有系统中最多的,分别为8枚和32枚,直接增加了卡什坦的系统重量,但抗饱和攻击能力大大提高;2门AO18总射速达10000发/分,在上述系统中是最高的,满足对付具有高机动性不易预测弹道目标的“窗口射击”理论的射速要求,当然要真正做到“窗口射击”,炮管卡箍等都需重新设计,以形成和目标域相应的弹丸散布覆盖图形。因此,卡什坦系统具备对付高速高机动、弹道智能化的下一代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大部分技术条件,这一点和拉姆相似,已装舰拉姆系统在射程、待发弹数量等方面都可和卡什坦媲美。


其次是共架的方式。上述系统中,只有卡什坦没有采用现成的炮塔或炮架,其余的都是在成熟的舰炮装置上加装导弹组成;从研究的角度,方案阶段的全局考虑对系统性能优化的作用远大于后期改装的影响,如近防导弹的选用,其他系统都采用了红外或红/紫外双模的发射后不管型导弹,不需要制导雷达或指令装置,适于改装,但性能受限;而卡什坦的SA-N-11具有指令控制和激光半主动两种方式(一说是激光指令制导方式,拉姆则采用了红外和半主动雷达相结合的体制),林林总总的雷达和光电设备促成了弹炮合一、三位一体的系统架构,因此,从一开始就作为整体来研制的卡什坦的综合性能不是这些临时“凑合”的弹炮共架系统所能比拟的。


由此,在考察这些“弹炮合一”系统的时候,卡什坦应该单列考虑,16年前正式列装的卡什坦在达到现在拉姆的反导水平时所采用的种种技术手段,使得卡什坦在某些性能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以及研制初衷都是卡什坦和其他CIWS并行不悖、互补共存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卡什坦的出现代表了CIWS发展的一种方向,拉姆的出现则诠释了在这种方向上不同的解决之道。


再看看这些“凑合”的弹炮共架系统。根据加装近防导弹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了对付不同性质的目标,即以导弹来防御直升机。这类系统可以确定的有“海火神”——泰国的江河中对抗反舰导弹的概率几乎为零;AMS27-4——根据毒刺的性能和在阿富汗的优异表现以及毛瑟的宣传,加装毒刺就是为对抗飞机特别是直升机;俄罗斯的Vikhr+AK306/AK630——这种组合仅见于小艇,AK306本身射速不足以对抗反舰导弹,射程不足以对抗直升机,加装Vikhr至少解决了一半问题;中国的双37+霹雳更不待多说。

另一类是为了扩大近程防御范围或作为近程防御的辅助手段,这从加装导弹的性能可以推测。法国军舰都没有近防舰炮武器系统,近程反导主要依靠导弹,因此“萨莫斯”上的西北风可视作GAU-8/A的火力补充,目标是一致的;而拉姆的反导性能有目共睹,加装后如用于反直升机似乎大材小用了。


从战术应用上看,老毛子一向强调系统冗余,舰炮、导弹多有雷达、光学、人工几重备份,设备重复且采用分布式;而且技术水平使得这些设备的重量、体积都较大,因此,当同时采用舰炮、导弹完成近程防御时,弹炮合一、三位一体的架构对于降低系统复杂程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系统总重量有很大的好处,这应该是卡什坦总体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反观美国,密集阵本身已是三位一体,拉姆的制导方式也决定了对舰载设备的依赖性较低,不存在重复设备,不需要和密集阵共用目标精确跟踪数据,现代网络技术也能保证搜索数据的实时传送,从战术上摒除了弹炮共架的必要性,而且为抗饱和攻击的大待发弹数量的设计,使弹炮合一的技术实现较困难;如采用弹库,则将颠覆密集阵原有的不穿透甲板设计原则,弊大于利。


这些分类比较可以有助于分析中国海军弹炮合一系统发展的方式。

中国海军现有近程防御舰炮系统包括:双37舰炮、仿AK230炮、仿AK630炮以及7管30炮。其中,双37舰炮除非采用双重命中体制或新型弹药,否则反导能力有限,目前看来不是发展重点;仿AK630见于穿浪导弹艇2208号和新型护卫舰525/526号,从配置来看,应该是高效费比要求的产物;7管30炮则见于168-171各舰,外形和荷兰“守门员”相似。其中最先进的要属7管30炮。

7管30炮的论证源于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反舰导弹的出色表现,之后各国又争相采购“飞鱼”导弹和发展与之对抗的近程防御系统,当时国外第一代反导多管小口径舰炮刚刚服役不久,AK630约10年,密集阵和达多仅几年,守门员、海上卫士、梅罗卡等尚在试验或研制阶段,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但从7管30炮的技战术规格看,起点不低,许多新技术在当时仅隐约见于国外某些系统或方案,如闭环校射、模块化、跟踪雷达/光电/火炮三位一体、垂直捷联基准、转管自动机等;但技术储备的不足导致研制周期过长,立项时的一些先进指标在其他近程防御舰炮系统服役并大放异彩的同时逐渐趋于平庸甚至落后;有鉴于此,在还未定型时,就有专家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改进研制方案,因此,至少从光电设备上就可以发现不断改进的痕迹,但无论怎样改进,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都没有跳出第一代近程防御舰炮系统的模式,时隔近二十年之后的服役虽然为时未晚,但终究已难尽如人意。


再来根据作战目标选择导弹。如果为打直升机加装导弹并应用于小型舰艇,那么无疑仿AK630应该是最佳平台,导弹则选用HN、QW系列中的发射后不管的型号,数量4枚足以;但在驱护舰上,无论HH7、SA-N-7都可以拒直升机于10公里以外,HN、QW难有用武之地。如果为反导,那么选择的范围就小多了,可能用于近程反导的导弹包括HN6、QW3/4、HH7(FM80/90)、道尔等,其中HH7、道尔显然无法融合到弹炮合一系统中,HN6、QW3/4则符合弹炮合一的重量、尺度条件,但HN6、QW4的射程、发射率差强人意,和SA-N-11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如果要达到卡什坦或拉姆的性能,和SA-N-11多有相似点的QW3应该是最佳选择。当然,简单地加装HN6、QW4,扩展防御范围也无可厚非,但在技战术性能上没有质的飞跃。


还有弹炮共架的方式。HN6、QW4等共架形式较简单,无论是仿AK630还是7管30炮,炮塔两侧安装托架和相应的射控装置即可;当然增加了火炮的旋回重量,驱动电机的功率势必增大;结构重量增加,全系统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发生,如固有振动频率的变化等。如果是为对付下一代反舰导弹饱和攻击,那么即使采用QW3,整个系统的架构都要进行全新设计:仿AK630和7管30炮的射速显然都达不到要求;QW3的总体设计、制导方式决定了共架不可能简单地用托架“一肩挑”。因此,方案有二:一是参考卡什坦,采用2门7管30炮或仿AK630的自动机,筒装QW3两侧各2或4,下设弹库,炮架上加装半主动激光制导用照射装置,这种方案和现有舰炮系统的架构几乎没有共通之处,无法充分利用成熟产品和技术,重新设计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系统本身重量和占用空间大,适装性差。方案二是参照拉姆+密集阵的组合形式,即设计不穿透甲板的多联装QW3发射装置(可改进自7管30炮的炮架),上有半主动激光制导用照射装置;跟踪调舷的数据可取自舰载快反雷达(卡什坦同样需要从搜索雷达获取数据)或7管30炮的光电设备,既能满足大载弹量,应付饱和攻击的要求,又能利用现有成熟装备,系统设计难度较小,虽然两者加起来占用甲板面积较大,但具体装舰时可分可合,适装性仍强于前一方案。


另外,弹炮合一的概念应该有所修正,美国在SSDS中所提出的密集阵+拉姆的近程防御体制对传统空间坐标范畴的弹炮结合形式形成挑战;而且,上世纪后期出现的如意大利NA30之类的反导指控系统,就已最大程度上整合了所有可用的舰载硬反导武器,包括近程反导导弹、中口径间接命中体制舰炮、小口径近程防御舰炮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弹炮合一的反导系统。因此,今天的弹炮合一系统可以增加网络化、扁平化的元素,处于作战实时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发挥各自的反导能力,甚至跨舰、跨编队的反导武器,只要需要都可以加入对同一目标的作战,从而系统化地组成弹炮合一。


总之,弹炮合一系统的优势在某些技战术条件下有所体现,如:将卡什坦与老毛子的CIWS进行纵向比较,进步和优势明显,但和拉姆+密集阵的横向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成熟舰炮加装导弹抗击直升机,适用于快艇防空,在大中型战舰上运用就嫌画蛇添足了。因此,中国弹炮合一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作战目标;现有火炮、导弹技术水平;CIWS架构;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不囿于物理上的弹炮合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形成有别于分布式系统的网络化、扁平化弹炮合一系统。
好帖!:victory: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