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国发展超出印度人想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3:23
中国发展超出印度人想象


本报驻印度记者 牛卫东

  23岁的陈捷得是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去年8月,他获得印度政府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一年。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他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新鲜”。

  印度学生的中国印象——







  2003年11月,中印在南京联合举办“中国-印度中小企业技术产品展览会”。图为印度商人手捧印度玩偶

  “德里的立交桥比北京差远了”

  近日,《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了刚刚回国度寒假的陈捷得。刚一见到记者,陈捷得就兴奋地聊起了他在北京看雪的感受。“元旦之前,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城市白茫茫一片。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下雪,所以我拍了不少照片。”

  除了下雪,陈捷得对中国还有很多新鲜的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远远超出一般印度人的想象。”陈捷得说,如果天天看印度媒体,会觉得中印差不多,都是两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硬件强一些,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软件有优势,正向着“世界办公室”的方向努力。

  但是,在中国呆了一段时间后,陈捷得感到,印度媒体的报道显然有点过时了。“当我刚一踏上北京的土地时,现代化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到处是高楼大厦、豪华宾馆,道路又宽又直,立交桥一会儿一座、一会儿一座。德里人常向外地的印度人夸耀自己的立交桥和内环线、外环线,但是跟北京相比,真的是差远了。”

  “中印城市发展早已不在一个档次”

  陈捷得对北京的交通秩序也深有感触。他说,在北京的大街上,车辆严格分道行驶,显得非常有序。这同印度的交通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印度,大家开车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规则可言。

  在北京,陈捷得非常喜欢傍晚时分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空中飘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那一刻我觉得,历史与现实在天安门广场神奇地交融了。”

  周末的时候,陈捷得还会经常去爬香山或者逛颐和园。在半年的时间里,陈捷得还游览过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几个城市。“中国的文化底蕴真可谓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像是一张历史的名片。”陈捷得说,他没去过中国农村,所以不能全面对比中印的差异。但仅就城市建设而言,印度和中国早已不在一个档次了。

  “中国青年缺乏感恩意识”

  陈捷得用“非常愉快”来形容他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来中国10天后,他就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了。他喜欢吃北京的烤鸭和浇汁鱼。语言大学校门口附近的成都小吃城,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的宫爆鸡丁和麻辣烫,让他“流连忘返”。

  陈捷得是一个爱运动的小伙子,他特意把伴随自己多年的板球拍和一筒板球带到北京。他原以为找球友会比较困难,但没想到很快就有一帮中国朋友迷上了板球。陈捷得感到,中国人比印度人更爱运动,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陈捷得在北京结交了许多同龄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人对工作和学习更加投入,对未来的期待也更高。而印度青年中随遇而安的人比较多。不过,陈捷得隐隐感到,中国青年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淡漠,缺乏一种感恩的意识。这与印度青年有着显著不同。印度青年对自己成长道路上父母的付出与支持牢记在心,总是想着回报。

  谈到生活在北京的不足,陈捷得认为北京的污染比较严重。德里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北京,但是天空比北京要蓝,站在德里的楼顶上,满眼绿色。相对而言,北京的树太少了,高楼大厦一座挨着一座,令人产生压抑感。“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大众的一些基本需求。”


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印关系——

中国人喜欢交朋友

  中国人期望和印度人交朋友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书籍。对我来说,中国总是充满着神秘感,但多次访问这个国家后,我对中国的印象有了改变。

  到中国访问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人非常保守,他们不喜欢和外国人,尤其是印度人有太多往来,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心目中,印度人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过我现在相信,中国人期望与印度人发展友好关系,同时也希望中印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我的一些朋友曾认为,中国人比较保守和粗鲁,不过我认为,中国人比其他民族的人要更加开放和友好。我访问过北京、成都等中国城市,几乎在每个城市,我都能和中国学者和同事友好相处。他们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礼貌待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接待来访客人的方式,他们对客人就像对上帝一样,带着无限尊重与友善。

  以上这些是在中国的印度人对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印象。在印度国内,印度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中国人。近年来,印度人对中国服装、食品和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印度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印度人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到印度访问交流。

  中印处理政治关系日趋成熟

  中印关系中这种人与人接触的方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认为这也反映在政治领域。中印两国的领导人实现了正式互访,两国在处理政治关系上也日趋“成熟”。2006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无疑是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胡主席访印表明,中印双方都愿意搁置分歧,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

  从中印双边的角度来看,中印都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惠及中印两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发展中印关系的“五点建议”,体现了中印关系的新动向。两国将更加关注“政治互信、贸易合作、文化与社会交往、边界问题”,“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以上几点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印共同利益逐渐扩大

  我认为,在“9·11”恐怖袭击、朝核危机和胡锦涛的南亚之行等事件之后,中印关系将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长;第二,中印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与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互动;第三,中印对各自的看法。

  很多因素表明,2006年是中印关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一年。从2006年的各种发展趋势来看,中印关系的前景将更为乐观。这种乐观是基于两国共同利益的逐渐扩大。中印两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中,将会有更加深入的交流。

  中印两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未来20年里,中印两国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将会使中印分别成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如何发展两国的关系,将会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问题留给中国人和印度人来决定。(Jagannath Prasad Panda 作者为印度国防研究和分析研究院学者 翻译:杨光辉)中国发展超出印度人想象


本报驻印度记者 牛卫东

  23岁的陈捷得是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去年8月,他获得印度政府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一年。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他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新鲜”。

  印度学生的中国印象——







  2003年11月,中印在南京联合举办“中国-印度中小企业技术产品展览会”。图为印度商人手捧印度玩偶

  “德里的立交桥比北京差远了”

  近日,《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了刚刚回国度寒假的陈捷得。刚一见到记者,陈捷得就兴奋地聊起了他在北京看雪的感受。“元旦之前,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城市白茫茫一片。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下雪,所以我拍了不少照片。”

  除了下雪,陈捷得对中国还有很多新鲜的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远远超出一般印度人的想象。”陈捷得说,如果天天看印度媒体,会觉得中印差不多,都是两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硬件强一些,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软件有优势,正向着“世界办公室”的方向努力。

  但是,在中国呆了一段时间后,陈捷得感到,印度媒体的报道显然有点过时了。“当我刚一踏上北京的土地时,现代化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到处是高楼大厦、豪华宾馆,道路又宽又直,立交桥一会儿一座、一会儿一座。德里人常向外地的印度人夸耀自己的立交桥和内环线、外环线,但是跟北京相比,真的是差远了。”

  “中印城市发展早已不在一个档次”

  陈捷得对北京的交通秩序也深有感触。他说,在北京的大街上,车辆严格分道行驶,显得非常有序。这同印度的交通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印度,大家开车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规则可言。

  在北京,陈捷得非常喜欢傍晚时分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空中飘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那一刻我觉得,历史与现实在天安门广场神奇地交融了。”

  周末的时候,陈捷得还会经常去爬香山或者逛颐和园。在半年的时间里,陈捷得还游览过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几个城市。“中国的文化底蕴真可谓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像是一张历史的名片。”陈捷得说,他没去过中国农村,所以不能全面对比中印的差异。但仅就城市建设而言,印度和中国早已不在一个档次了。

  “中国青年缺乏感恩意识”

  陈捷得用“非常愉快”来形容他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来中国10天后,他就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了。他喜欢吃北京的烤鸭和浇汁鱼。语言大学校门口附近的成都小吃城,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的宫爆鸡丁和麻辣烫,让他“流连忘返”。

  陈捷得是一个爱运动的小伙子,他特意把伴随自己多年的板球拍和一筒板球带到北京。他原以为找球友会比较困难,但没想到很快就有一帮中国朋友迷上了板球。陈捷得感到,中国人比印度人更爱运动,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陈捷得在北京结交了许多同龄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人对工作和学习更加投入,对未来的期待也更高。而印度青年中随遇而安的人比较多。不过,陈捷得隐隐感到,中国青年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淡漠,缺乏一种感恩的意识。这与印度青年有着显著不同。印度青年对自己成长道路上父母的付出与支持牢记在心,总是想着回报。

  谈到生活在北京的不足,陈捷得认为北京的污染比较严重。德里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北京,但是天空比北京要蓝,站在德里的楼顶上,满眼绿色。相对而言,北京的树太少了,高楼大厦一座挨着一座,令人产生压抑感。“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大众的一些基本需求。”


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印关系——

中国人喜欢交朋友

  中国人期望和印度人交朋友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书籍。对我来说,中国总是充满着神秘感,但多次访问这个国家后,我对中国的印象有了改变。

  到中国访问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人非常保守,他们不喜欢和外国人,尤其是印度人有太多往来,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心目中,印度人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过我现在相信,中国人期望与印度人发展友好关系,同时也希望中印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我的一些朋友曾认为,中国人比较保守和粗鲁,不过我认为,中国人比其他民族的人要更加开放和友好。我访问过北京、成都等中国城市,几乎在每个城市,我都能和中国学者和同事友好相处。他们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礼貌待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接待来访客人的方式,他们对客人就像对上帝一样,带着无限尊重与友善。

  以上这些是在中国的印度人对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印象。在印度国内,印度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中国人。近年来,印度人对中国服装、食品和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印度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印度人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到印度访问交流。

  中印处理政治关系日趋成熟

  中印关系中这种人与人接触的方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认为这也反映在政治领域。中印两国的领导人实现了正式互访,两国在处理政治关系上也日趋“成熟”。2006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无疑是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胡主席访印表明,中印双方都愿意搁置分歧,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

  从中印双边的角度来看,中印都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惠及中印两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发展中印关系的“五点建议”,体现了中印关系的新动向。两国将更加关注“政治互信、贸易合作、文化与社会交往、边界问题”,“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以上几点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印共同利益逐渐扩大

  我认为,在“9·11”恐怖袭击、朝核危机和胡锦涛的南亚之行等事件之后,中印关系将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长;第二,中印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与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互动;第三,中印对各自的看法。

  很多因素表明,2006年是中印关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一年。从2006年的各种发展趋势来看,中印关系的前景将更为乐观。这种乐观是基于两国共同利益的逐渐扩大。中印两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中,将会有更加深入的交流。

  中印两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未来20年里,中印两国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将会使中印分别成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如何发展两国的关系,将会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问题留给中国人和印度人来决定。(Jagannath Prasad Panda 作者为印度国防研究和分析研究院学者 翻译:杨光辉)
中印应该共同发展,对抗对彼此有什么好处?
去年胡哥去了印度,看了个景就去印度隔壁呆了一个多礼拜,中国政府对印度就是这么简单,不是朋友、敌人,一个牌桌上点头之交而已,但是中国手里的牌又是同花又是顺子,所以印度不想输的太惨最好学乖点——拿中国的地赶紧还了。
原帖由 matrix2388 于 2007-2-3 15:11 发表
去年胡哥去了印度,看了个景就去印度隔壁呆了一个多礼拜,中国政府对印度就是这么简单,不是朋友、敌人,一个牌桌上点头之交而已,但是中国手里的牌又是同花又是顺子,所以印度不想输的太惨最好学乖点——拿中国 ...

小巴那是咱兄弟,当然不是阿三可以比的
他说,在北京的大街上,车辆严格分道行驶,显得非常有序。:L


估计也就比印度好点了...
总跟阿三比没意思,我们的目标是大洋对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