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驱逐民族精神?--袁崇焕守墓人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31:34
]]
“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为了一个世代相传的祖训,佘家17代人恪守这个诺言。6月24日,为袁崇焕大将军默默守墓376年的佘家第17代传人佘幼芝女士不远千里再次从北京来到东莞市石碣镇,将儿子的车祸赔偿金2.8万元捐赠给正在筹建中的袁崇焕博物馆,以了结余家第18代传人誓守袁将军墓的心愿。据佘幼芝透露,佘家第18代守墓人选仍在考虑之中,共有6个人符合要求。

60多岁的佘幼芝,是个普通的北京老太太,手持着一根拐杖,中等身材,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她含着眼泪告诉记者:“今天是我平平三周年的忌日,又赶上袁将军博物馆的筹建研讨会,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也要来东莞看看 …… ”在感伤的气氛中,佘幼芝夫妇开始向记者讲述佘家充满辛酸曲折的漫长守墓史。

历经5个世纪

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将军因皇太极施反间计而背上“卖国”罪名,被崇祯帝处以凌迟(分尸)极刑。全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而袁崇焕的部下,有一位籍贯在顺德榕桂马冈的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

临终时,他立下“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的祖训,其时1630年8月。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一段为袁崇焕墓守墓史,且秘不外传。

150年后,清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袁崇焕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佘家守墓也为人知。改革开放后,袁崇焕祠、墓和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北京市出资60万元对袁崇焕祠进行了修缮,佘家才恋恋不舍迁出了袁墓祠。

谈到搬迁的事,佘幼芝的眼泪又止不住地往下流:“那是我一生最难过的一天,即使知道平平出车涡的事,我也没有这样痛苦,因为我违背祖训,离开了袁墓祠!”一旁的佘幼芝丈夫焦立江补充告诉记者:“去年春季,经过不断申请,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8平方米的房子,两口子都为能够重新为袁将军守墓高兴不已。”

谁知佘家心中情

据佘幼芝介绍,自从祖宗立下了守墓遗训以来,佘家向来都是代代单传,到了佘幼芝这一代依然就她一人,这守墓的担子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忧伤地说:“我们佘家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生病就去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活过70岁……”记者心里一急,竟冲口而出:“你儿子遭遇到不幸,那以后谁来继续守墓呢?”

据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透露,要担当守墓的职责并不只有佘幼芝一人,她还有堂兄等亲戚。1970年,佘幼芝母亲病逝后,佘幼芝承担做了第17代守墓人,为了恢复祖先守墓的事业到处奔走。

因为佘幼芝的“执著”,使得焦立江差点要与她闹离婚。“以前我也压根不知道袁崇焕为何人,看见她不顾家地东奔西跑的,我也生闷气了。”在有了孩子以后,佘幼芝仍旧在为保护袁墓祠奔走,常常忘记给孩子做饭。

“袁祟焕给你工资吗?人家守金子,你守黄土!”佘幼芝执著地守墓遭到了外人的嘲笑。直到她写了一首诗:“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接墓中人,袁帅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袁崇焕字)情,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佘家心中情。”焦立江才明白妻子心中的苦楚,决定支持妻子继续为袁将军守墓。

爱子志愿守墓却遭车祸

据佘幼芝介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东莞水南村就开始修建袁崇焕纪念园,并邀请佘幼芝夫妇前来石碣镇为袁将军守墓,“自己一把年纪了,恐怕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只能把希望放在儿子身上”。

2003年,面对东莞方面的热情邀请,年仅29岁的焦平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表示愿意自已过去工作时,却不幸在前往吉林劝说女友一起守墓的路上突遇车祸告别了人世。

谈到儿子,佘幼芝第三次流下了眼泪:“平儿从小就想改姓为佘、表达为袁将军守墓的意愿。为完成儿子的心愿,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儿子的骨灰送到了东莞,并埋在袁将军的衣冠冢旁边。这次听说要筹建袁崇焕博物馆,我们决定将车祸赔偿得到的2.8万元捐献出来,弥补平儿没有实现来石碣水南守墓的遗憾。”

据了解,这也是300多年来,第二个埋在袁崇焕将军旁边的佘家人,第一个为当初冒死偷回袁将军头颅的佘义士。

谁是第十八代守墓人?

“守墓很辛苦,也是件很光荣的事,需要守墓人作出巨大的牺牲。”据佘幼芝介绍,在世的佘家人总共还有六口,有佘幼芝的堂兄,堂兄的儿子和孙子等人。到底谁会是第十八代的守墓人呢?佘幼芝告诉记者:“还在考虑之中,但我还会继续努力完成好第17代守墓人的职责。”
走进位于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的大门,还隐约能闻到油漆的味道。两进的小院,过了祠堂,后面就是青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的墓园。墓园内有一大一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小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


  就在这寥寥几间房的院落里,和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平行的还有一间面积不小的屋子,上面挂了一个牌子:“佘幼芝办公室、接待室”。为什么在面积不大的袁崇焕墓遗址里设立一个人的办公室,她和这个墓有什么关系?


  佘幼芝,一位67岁的老太太,佘家的第17代。她的先祖就是袁崇焕墓旁边的无字墓碑下埋葬的那个无名人,现在被称作“义士”的佘家先祖。当年袁崇焕背负“谋叛”罪名被崇祯皇帝冤杀,佘家先祖冒险将其遗骨收葬,并立下家训,让佘家世代秘密守墓。迄今为止,佘家守墓已经376年了。一名美联社记者在采访后曾经感慨地说:“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


  在被拆迁安置到金鱼池小区的佘幼芝家里,提到袁崇焕墓刚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老太太激动得哽咽了,“我真是太欣慰了。这么多年我没有白跑。”


  佘家世代都严格遵循祖先遗愿,一直守着袁崇焕墓,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这个院子搬进搬出,只剩下佘幼芝一个佘姓人时,她发现,世代守墓的任务只有她来接替了。看到已经在“文革”时被毁掉的墓,佘幼芝开始为重建墓奔走。上有婆婆,下有一儿一女,还要到精密仪器门市部上班的佘幼芝让朋友们不能理解,也让和她一起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丈夫不能理解。佘老太太说:“他当时都要和我离婚了,我们的分家清单都写好了。”


  而现在,佘幼芝的老伴焦立江,已经成了佘幼芝的得力助手,“退休后,我有时间了,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将几十年来所有关于袁崇焕墓的资料、宣传都整理了出来。”焦立江手里拿着四五页书写工整的目录,里面分门别类登记了各种文字、图片、实物的存放地。“而且,我还是最终同意让我的儿子改姓佘,好让他们佘家能继续守墓。可惜,我的儿子后来死于车祸。”


  盘着头的佘幼芝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就剪了一次头发。“我觉得头发最能说明年代的延续。我头发又长得慢,70年代的时候,为了恢复墓园,我发誓直到恢复那天再剪头发,1992年,北京市政府拨款修复时,我剪了,然后就一直到现在。”2002年,经过复杂的搬迁腾退和修缮重建后,袁崇焕祠、墓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我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把墓园完整恢复,佘家能有后人继续守护下去。不管是我剩下的唯一的女儿,还是其他支的佘家人,必须要目的单纯,不能图别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手里终止。”


摄影/本报记者 李艳明 文/本报记者 薛丽娟
近两年来,由于中央十套“百家讲坛”节目的影响,袁崇焕渐渐为大众所熟知,许多人并且已知道袁崇焕墓就位于北京市崇文区。

  然而,真正拜谒过袁墓的人就不多了。11日上午,在游过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之后,本人决定去袁墓祭拜这位英烈。

  在打听到第16人--眼看就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报亭的姑娘终于向我指出了袁墓的准确位置和线路。

  将信将疑地走进一个小区的大铁门,仍忍不住再次向保安询问一次,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大步往里走,终于来到在电视、图片上已见过多次的袁崇焕祠墓门前。

  进门前,先环顾了一下周边环境,但见居民楼以泰山压顶之势包围着袁崇焕祠墓,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右后方还在新建高楼,传来阵阵震耳欲聋的“咣咣”声。

  以一种难受的心情迈进大门,院子里空无一人,往左拐有一间平房,就是售票处,门票2元,与售票员攀谈,才知道本人是今天的第三位访客,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多。

  整个景点分两部分,前祠后墓,祠的两侧有东西两个展室,每个仅有10余个平方米,展出的是关于袁崇焕的文史资料和少量复制品。祠堂之简陋让人顿生悲凉,没有常见的塑像,而是一幅画像,估计是普通印刷品,而不是名家手笔,挂画像的屏风不是什么名贵木料,而是密度板!四周墙壁上也只有画着袁崇焕生平事迹的纸质画作,有点历史感的石雕只有一块,且字迹模糊不清。

  从屏风后面出去,就是袁崇焕的长眠之地了,墓区狭小,中间为袁崇焕之墓,左边为佘义士之墓,袁墓前有一块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佘墓前也有一块小一些的墓碑,字迹模糊不清。墓区此外再无他物。

  游览完毕,与售票员闲谈,得知文革中袁崇焕墓也被当作“四旧”,惨遭破坏,只有墓碑被砌入水泥中才得以保存下来,但上面的字迹已经毁坏;后来,墓园被中学辟为操场,原先的文物有的散落各处,里面住进十多户百姓,直到九十年代才搬出。

  无论生前死后,袁崇焕都堪称人世间最不幸的人:

  1、在明王朝最危急的时候,作为兵部检事的六品小官袁崇焕,没有向上级请示,单枪匹马独自到关外考察。不久回京,向上级汇报完关外形势后道:“只要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果然,他先后取得了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使明朝得以渐时获得安全。有人指出,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满清很可能过不了他这一关,历史将被改写。崇祯曾经叹息他不能得到一位像岳飞那样的良将,事实上袁崇焕丝毫不比岳飞逊色,而且,岳飞即使不被冤杀,也无力挽救南宋小朝廷,因为当时的蒙元王朝是不可战胜的巨兽,相反,袁崇焕却有可能让明王朝继续苟延残喘。
  一位如此有功、有才、有德的臣子,最后却惨遭冤杀,而且死得极其恐怖:据史料记载,京城百姓误信袁崇焕是汉奸,行刑时“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2、袁崇焕被害150年后,即清乾隆晚期才得以昭雪(岳飞死后60年即被平反,当时还是南宋年间),身后无子,一般百姓早已将其遗忘。同为民族英雄,其在民间的影响远逊岳飞、文天祥,让人更多一份悲凉。

  最后,从售票员口中得知,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本有一儿一女,感人至深的守墓壮举本可继续传承,然而天丧忠良,两年前儿子赴广东处理有关袁崇焕事宜时竟遇车祸而亡,二十出头,还未娶妻生子,这就意味着佘家断了香火,佘女士已近七旬,不可能再生育了,十七代守墓到此终结,今后袁崇焕墓将由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祭扫之事,佘幼芝女士将作为特别顾问继续她本人的扫墓义举,直到百年.
民心的反噬

最初知道袁崇焕的经历,是早先读金庸小说<碧血剑>的后记里一篇<袁崇焕>评传,那时印像不深,金庸的评传写得很好,只是我看的时候还太小。后来大学里重读金庸又看到这篇文章,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的了。

皇太极退兵以后,北京解围,袁崇焕被崇祯帝判为凌迟处死,凌迟自宋代被确立为法定刑,大概可算是中国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民间又称活剐,是一刀一刀地行刑,据说整个行刑过程甚至可以长达数天。不过袁崇焕的死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因为他最后被北京城的老百姓活吃了。<明史.袁崇焕列传>只是一句“遂磔崇焕于市”轻轻带过,在<明季北略>里却有这样的记录,“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的头颅,最后被传视九边,这个九边是笼统的说法,主要是指中国北方边境的一些军事重镇。崇祯的意思大概是要杀一儆百,但是他显然没有达到目的,因为“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梁启超和金庸都作过很好的分析,特别是金庸,除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外,他还提及了袁崇焕和崇祯帝朱由检两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毛泽东和李自成对崇祯的评价都不算差,除了那句著名的“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外,崇祯自杀前对长公主所说的那句奈何生于帝王家也使后人平添了对他的许多好感。然而,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有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却也暴露无疑。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袁崇焕的死因,我只想说一说民众对於袁崇焕那颗被传视九边的头颅的反映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东汉末年张角造反的时候,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张角是个想当皇帝的人,他牢牢记得民心可用这四个字。但所谓民心,是大势所趋,这个势的核心正是利。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拿到了土地改革的现实好处,虽然他们得到的关于将来的种种许诺以后大都未能实现。也正是因为利之所趋,仁义道德所塑造的民心显得那么不可靠,以至于它随时有反噬的可能性。而这种反噬,却又往往十分讽刺地借着仁义道德的名义。

早在宁远第一次大捷的时候,民众对於袁崇焕的态度就曾有过微妙的变化。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带兵十三万进攻宁远城,宁远的守兵只有一万。攻城战打到后来,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就要家破人亡,民众十分惊惶,抱怨袁崇焕为了一己私利,荼毒全城百姓。谁知道历史的手笔就是那么出人意料,宁远城的一发炮弹打伤了不世的枭雄努尔哈赤,并致使他后来伤重而死。宁远一解围,满城大哭,视袁崇焕为再生父母。这里面民众的态度已经值得深思。

崇祯二年皇太极出奇兵从西路进攻,绕过袁崇焕的宁远防线,直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部分兵回京救援,在北京城门口与十倍兵力于己方的皇太极激战。按袁崇焕的意思,全部兵力撤进北京城,依靠大炮的优势等待宁远的步兵主力回师再与皇太极决战。但因为诸多因素,此时的崇祯对袁崇焕已是疑忌太深,拒绝袁崇焕带兵进入北京城,同时北京的老百姓也称袁崇焕的部队是汉奸军。

这里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自宋以降,因为屈辱过甚,主战派总是以爱国的姿态出现,即使战败,也少过错,如果不幸身死,甚至可以名垂青史,而与外族的和议几乎一律被视为卖国;而袁崇焕此前曾与皇太极进行秘密谈判,皇太极也已同意与明帝国的往来中将低明朝皇帝一等,客观说这是个有利的谈判,但是由於崇祯对全局理解能力的匮乏,朝中清流与佞臣的一致反对,以及民众对“和谈”的抵制,使得这次谈判中途流产。北京的民众面对“汉奸”袁崇焕时,他们早已忘记眼前这个人正是三次宁远大捷的指挥者,也早已忘记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才使清兵近二十年不能入关,他们甚至忽视了眼前的事实,袁崇焕率兵连夜兼程从宁远回师,在北京城下为着一群辱骂自己为卖国贼的人浴血奋战。这是何等的荒诞?站在北京城头上的民众戴着“爱国主义”的眼镜,一下子就看到了汉奸。
 
另一方面则不是文化传统所能解释的。袁崇焕当年的主考官正是东林党人的骨干,而他自己也属东林一派。为什么北京城的老百姓对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都表示了足够的同情,却对同为东林一派的袁崇焕如此苛刻?除了袁崇焕倔强的性格因素,除了“卖国”这个足以把人杀一千遍的帽子以外,还有别的。

相比于岳飞,以及与袁崇焕同朝代的于谦,袁崇焕的死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悲剧意义,因为他不但被当权者所杀害,而且遭到了老百姓的唾弃,他的这种悲惨死法,在历史上我能联想到的是董卓,后者被点了天灯。联系宁远第一次大捷时民众的表现,就可以发现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民众的特殊反映。北京城的老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这种仇恨让人心生疑惧,因为就算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只怕也不能如此报复。这里最直接的原因是清兵在城外的烧杀(直接涉及民众自身的利益),以及袁崇焕为等待主力的按兵不动,使得北京城的民众更加相信袁崇焕是个汉奸,而清兵正是他引入关的,这种匪夷所思的猜想在特殊时期不幸地比事实更有市场。

面对杨涟左光斗,面对袁崇焕,民众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回答,避害趋利作为一种本能再次得到了体现。鲁迅在<药>中所记录的那种民众的麻木,还有代表正确想法(这个词可能不太确切)的人与民众的隔离以及不被后者所理解的状况,在这里都反映了出来。一个比较残酷的解释是,北京城的民众给予左光斗和杨涟的是事不关己的廉价同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甚至蒙蔽到可以把自己的守护者生吞活剥。

人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状况下的疯狂(这种疯狂在集体状态下很容易得以滋长)是很可怕的,对死亡与丢失财富的恐惧和对责任的逃避心态结合在一起,使这个群体很容易地去寻找替罪羊,并将“爱国主义”以十分廉价的方式改造成暴行的同名词。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责怪崇祯时期北京城老百姓的意思,首先这毫无意义,其次这些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所特有的,而是藏在所有人体内的作为禀性的思维方式。时至今日,袁崇焕的头颅早已不知去向,即使真的象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所写的那样被安葬,恐怕也已化为尘土,只是崇祯时期北京民众的这种想法,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退的迹象
冯武勇

  1630年,一代抗清儒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冤杀,其帐下 谋士佘氏舍家忘死偷葬袁帅首级。从此,300多年来, 佘 家世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后感慨无比: “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 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家第17 代守墓人佘 幼芝女士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而“忠义” 二字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佘义士冒死葬忠魂

在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校园内佘家小屋的后面,便是 青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墓园。墓园内有一 大一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楷书,小 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则是佘家先祖的墓。 佘家先祖的称谓已无从查考,连佘幼芝也说不上来, 但后人一般以佘义士名之。袁崇焕系广东籍明朝一代名将。 天启六年(1626),在宁远一役中大挫金军,努尔哈赤本人 亦为袁军大炮重创身亡。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败金 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但崇祯帝轻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 间计,将袁逮捕下狱。次年8月袁被凌迟处死,行刑当日, 沿途一些误信他通敌的人一人一口咬他身上的肉,死得极 其惨烈。 佘义士是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一位谋士,在袁被害后, 他含悲衔愤冒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 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死 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 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 袁崇焕身后150年,清朝乾隆帝为他平了反。 同时为 他及佘氏修坟以旌气节。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 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 护袁墓,不得动迁。当时每年清明,周恩来、宋庆龄、朱 德等都前来祭拜袁墓。

问世间“义”为何物

文革开始后,“红小将”的大锤便毫不留情地砸烂了 袁墓、袁祠。佘幼芝欲哭无泪,那可是佘家人战战兢兢守 了300多年的袁将军英灵啊。 当时,佘家所有与袁崇焕,与守墓有关的照片、书等 都付之一炬,佘幼芝当时抢救出来的唯一一件东西是她父 母与外婆的合影。 文革后,袁墓已面目全非,墓园被中学辟为操场,原 先的文物有的散落学校各处,面对这一切,1978年起,她 到处奔走呼吁,以期修复袁崇焕之墓。 很多人对佘幼芝的举动不理解。 1990年,佘幼芝因膝关节病入院,在她最无助的时候, 写过一首诗自勉,内中有这么一句:“苦守灵园三百载, 谁知我氏心中情。”在她的床头,恭录着袁将军的一句话 “心苦后人知”。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袁崇焕墓终于重建起来。1992 年4月5日清明节,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迎来了文革以来第 一批祭奠的人们。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几年的发辫。 当初她曾发誓: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在佘家,有一个专用帐本,上面记载了每一笔海内外 捐款的来源和支出,除了用于袁墓的维护与祭祀,这些钱 款谁也不能动,而在他们家中,我看到除了一台十四英寸 的黑白电视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当地文物局曾一度要雇专人清扫袁墓,佘幼芝婉言谢 绝了:“为修墓国家已经花了不少钱,请人扫墓又得花钱, 还是我来扫吧。”

谁来继续守墓

如今,佘幼芝老人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 看到袁祠的恢复。但如今的袁祠大院里住有十六、七户人 家,光搬迁、安置就是个大难题。另一个叫佘幼芝大伤脑 筋的是佘家第十八代计从何出。佘家后人到如今只剩佘幼 芝一家六口在此坚守着,佘幼芝的哥哥,即佘家第十七代 中的“掌门长子”在文革中便搬走了。 不过,佘幼芝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都 明确表示愿意继续守下去。爱人焦老师竭力支持,但他表 示,得继续“考验”儿女:“因为光守墓仅仅是表面的东 西,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接下去,教育后人”,“要 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 手里终止。”
希望不会又有人跳出来说:此墓不利民族团结!:L
谁敢~
就把谁拖出去~割JJ~
;P ;P :P
这些文物部门的都是猪头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2-2 22:57 发表
谁敢~
就把谁拖出去~割JJ~
;P ;P :P

连岳武穆都能被贬得一无是处,施大将军也可以高大光辉,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人性之弱点...:( :( :L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2-3 11:36 发表

连岳武穆都能被贬得一无是处,施大将军也可以高大光辉,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施琅的功绩比岳飞大得多了。
2003年9月,当时百步正在JC上连载<天眼>,跟贴中讨论到袁督师的坟墓搬迁问题,当时一些船员商量着去拜揭督师的墓.我当时去的时候,也是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基本情况上面也有人说了,差不多.票价很便宜,当时是一元.
不过我觉得,文物单位所说的"文物单位、文物建筑中不能住居民,不得动烟火"是有道理的,虽然让佘老太太不能再守墓让大家感情上不好接受,但从科学的角度,文物保护场所不能有明火,因此需要她搬迁是绝对有必要的.
汪先生的功绩也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