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60年前美国人笔下的中国土改档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2:26
《翻身》:60年前美国人笔下的中国土改档案
2007年01月30日 13:21文摘周报

《翻身》的作者———美国来华的志愿者韩丁,亲历了中国的土地改革。该书以韩丁在小张庄亲手记录的档案资料为蓝本撰写。更值得一提的是,韩丁回国后,为了利用这批土改档案写作,与美国的反华势力展开了18年之久的斗争,终于使得这批档案“翻身”……

■为新中国培训了第一代拖拉机手

韩丁(原名WilliamHinton)1919年出生在芝加哥。18岁那年,韩丁就靠着在船上打工抵偿旅费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让他第一次结识了中国,也是他此后60多年与中国产生亲密联系的开始。

1942年,韩丁阅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书里的故事让他对曾经去过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正准备报名参军,但因听力问题没有被批准,但却被送到了美国战情新闻办事处工作(OWI),而正是这次机会让他有缘与中国发生了更深一层的联系。

1945年韩丁作为OWI的一名职员被派往中国重庆,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这里谈判,他在这里见到了周恩来和毛泽东。短暂的停留让他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47年他再次争取到来华的机会,而这一次机会的获得是他所学专业帮的忙。

那一年,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捐赠给中国一批拖拉机,并派技术人员随团援助。韩丁是学农业的,他要求作为拖拉机技师来华援助。到中国不久,他就被派到冀南解放区负责一项发展计划。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和同事们一起,为中国培训了第一代拖拉机手。据他的朋友伊沙贝尔·克鲁克回忆,1949年10月1日,当来华的美国朋友正在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韩丁正在冀南平原的土路上修理一辆抛锚的农用卡车。韩丁后来撰写的《铁牛》一书,描写的就是他教中国年轻人如何使用和维修农机的故事。

■积累了大量的土改档案资料

1947年秋天,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在全世界范围结束工作以后,宣布来华的美国技术人员全部回国。但韩丁没有走,他请求继续留在中国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虽然他照管的拖拉机因为缺油搁置一旁,但不久他又有了继续留下的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大学邀请他教授英语。

1948年春,韩丁刚刚安顿下来教书,北方大学的教职工就有一半的成员要离开学校到农村参加土改工作,到各个村庄去调查农民的实际情况。送走了同事,韩丁也坐不住了,他直接来到范文澜校长的办公室,表述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一时刻是我一生中最想看到,最想投身的时刻。我能不能参加一个工作队呢?哪怕做个观察员,能够直接了解土改是怎么回事呢?

3天以后,他的请求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条件是每周仍要回学校教几堂英语课,并因此安排他到离学校最近的张庄参加土改。

1948年3月6日,他和翻译戚云一起来到张庄,农民的贫困生活让韩丁很震惊,但他很快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土改运动中。虽是观察员,他却尽可能地把自己变成农民,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浑身带着泥巴,很快就成了老乡们的知心朋友。他与张庄的农民兄弟结下了深厚友谊,也记录了大量该地区土改工作的翔实资料。

就这样,这位美国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白天劳动,晚上就坐在农民的炕头上,用蟹行书在线绳缝制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中国北方一个偏僻村庄正在发生并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变革。笔记竟然积累了一千多页。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了,但是随后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那时候,韩丁结束了土改工作,一个人背着20多斤重的档案资料,徒步翻越太行山,东下华北平原。遇到飞机轰炸,他就像母亲保护婴儿一样伏在这些档案资料上。经过千辛万苦,韩丁终于带着这批记录中国土改的文字走出了战争。

■为了要回档案,走上法庭

1953年,韩丁回到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在“麦卡锡主义”的控制下,海关“出于安全”,没收了韩丁的全部档案资料。于是韩丁就到美国各地演讲,仅在回国的第一年他就进行了300场演讲。群众的热烈反应让他发现,美国的百姓很渴望了解中国,但是在当时的美国,除了媒体上的反共宣传以外,没有任何真实情况。他很希望尽快将自己了解的真情公之于众,也更加意识到要写这本书的重要性,于是下决心要回档案资料。

由于海关隶属于财政部,韩丁状告美国财政部侵占私人财产。两年后韩丁胜诉,海关通知他到华盛顿去取笔记本。到了华盛顿,海关又说那些笔记本已经被参议院伊斯特兰委员会拿走了,韩丁只好重新起诉状告伊斯特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麦卡锡”分子为反共设立的。韩丁本人也因此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在这期间,韩丁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政治迫害使他找不到任何技术性质的工作,只能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并在一家农场里从事农业劳动。

逆境之下的韩丁并没有屈服,而是更顽强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场官司打了5年,进行了4次旷日持久的诉讼。1958年,韩丁终于拿回了他的全部笔记。在朋友和纽约一个基金会的帮助下,韩丁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稿的起草、编写工作。美国远东问题专家、自由撰稿人苏珊沃伦,很热情地参加了书稿的讨论和编辑,给予韩丁难得的帮助。1966年,根据索回的档案资料,韩丁终于创作完成了以张庄土改为背景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翻身》。

《翻身》由美国《每周评论》出版社出版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年就卖了20万册,先后被翻译成德、法、日、意、西、中等7种语言,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目,影响深远。(据《档案春秋》刘守华/文)
《翻身》:60年前美国人笔下的中国土改档案
2007年01月30日 13:21文摘周报

《翻身》的作者———美国来华的志愿者韩丁,亲历了中国的土地改革。该书以韩丁在小张庄亲手记录的档案资料为蓝本撰写。更值得一提的是,韩丁回国后,为了利用这批土改档案写作,与美国的反华势力展开了18年之久的斗争,终于使得这批档案“翻身”……

■为新中国培训了第一代拖拉机手

韩丁(原名WilliamHinton)1919年出生在芝加哥。18岁那年,韩丁就靠着在船上打工抵偿旅费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让他第一次结识了中国,也是他此后60多年与中国产生亲密联系的开始。

1942年,韩丁阅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书里的故事让他对曾经去过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正准备报名参军,但因听力问题没有被批准,但却被送到了美国战情新闻办事处工作(OWI),而正是这次机会让他有缘与中国发生了更深一层的联系。

1945年韩丁作为OWI的一名职员被派往中国重庆,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这里谈判,他在这里见到了周恩来和毛泽东。短暂的停留让他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47年他再次争取到来华的机会,而这一次机会的获得是他所学专业帮的忙。

那一年,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捐赠给中国一批拖拉机,并派技术人员随团援助。韩丁是学农业的,他要求作为拖拉机技师来华援助。到中国不久,他就被派到冀南解放区负责一项发展计划。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和同事们一起,为中国培训了第一代拖拉机手。据他的朋友伊沙贝尔·克鲁克回忆,1949年10月1日,当来华的美国朋友正在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韩丁正在冀南平原的土路上修理一辆抛锚的农用卡车。韩丁后来撰写的《铁牛》一书,描写的就是他教中国年轻人如何使用和维修农机的故事。

■积累了大量的土改档案资料

1947年秋天,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在全世界范围结束工作以后,宣布来华的美国技术人员全部回国。但韩丁没有走,他请求继续留在中国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虽然他照管的拖拉机因为缺油搁置一旁,但不久他又有了继续留下的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大学邀请他教授英语。

1948年春,韩丁刚刚安顿下来教书,北方大学的教职工就有一半的成员要离开学校到农村参加土改工作,到各个村庄去调查农民的实际情况。送走了同事,韩丁也坐不住了,他直接来到范文澜校长的办公室,表述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一时刻是我一生中最想看到,最想投身的时刻。我能不能参加一个工作队呢?哪怕做个观察员,能够直接了解土改是怎么回事呢?

3天以后,他的请求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条件是每周仍要回学校教几堂英语课,并因此安排他到离学校最近的张庄参加土改。

1948年3月6日,他和翻译戚云一起来到张庄,农民的贫困生活让韩丁很震惊,但他很快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土改运动中。虽是观察员,他却尽可能地把自己变成农民,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浑身带着泥巴,很快就成了老乡们的知心朋友。他与张庄的农民兄弟结下了深厚友谊,也记录了大量该地区土改工作的翔实资料。

就这样,这位美国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白天劳动,晚上就坐在农民的炕头上,用蟹行书在线绳缝制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中国北方一个偏僻村庄正在发生并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变革。笔记竟然积累了一千多页。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了,但是随后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那时候,韩丁结束了土改工作,一个人背着20多斤重的档案资料,徒步翻越太行山,东下华北平原。遇到飞机轰炸,他就像母亲保护婴儿一样伏在这些档案资料上。经过千辛万苦,韩丁终于带着这批记录中国土改的文字走出了战争。

■为了要回档案,走上法庭

1953年,韩丁回到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在“麦卡锡主义”的控制下,海关“出于安全”,没收了韩丁的全部档案资料。于是韩丁就到美国各地演讲,仅在回国的第一年他就进行了300场演讲。群众的热烈反应让他发现,美国的百姓很渴望了解中国,但是在当时的美国,除了媒体上的反共宣传以外,没有任何真实情况。他很希望尽快将自己了解的真情公之于众,也更加意识到要写这本书的重要性,于是下决心要回档案资料。

由于海关隶属于财政部,韩丁状告美国财政部侵占私人财产。两年后韩丁胜诉,海关通知他到华盛顿去取笔记本。到了华盛顿,海关又说那些笔记本已经被参议院伊斯特兰委员会拿走了,韩丁只好重新起诉状告伊斯特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麦卡锡”分子为反共设立的。韩丁本人也因此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在这期间,韩丁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政治迫害使他找不到任何技术性质的工作,只能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并在一家农场里从事农业劳动。

逆境之下的韩丁并没有屈服,而是更顽强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场官司打了5年,进行了4次旷日持久的诉讼。1958年,韩丁终于拿回了他的全部笔记。在朋友和纽约一个基金会的帮助下,韩丁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稿的起草、编写工作。美国远东问题专家、自由撰稿人苏珊沃伦,很热情地参加了书稿的讨论和编辑,给予韩丁难得的帮助。1966年,根据索回的档案资料,韩丁终于创作完成了以张庄土改为背景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翻身》。

《翻身》由美国《每周评论》出版社出版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年就卖了20万册,先后被翻译成德、法、日、意、西、中等7种语言,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目,影响深远。(据《档案春秋》刘守华/文)
看不到吧
1980年前后曾经出过一批,现在是很难找到了。

不过这本书实在会给用浪漫主义理解土改的人当头一棒:L
任何革命都是残酷的.
用浪漫主义理解残酷会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美~是不是值得去追求,就看个人的理解了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1-30 16:12 发表
1980年前后曾经出过一批,现在是很难找到了。

不过这本书实在会给用浪漫主义理解土改的人当头一棒:L


说这种话只能证明某些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也许还停留在汉奸婆子张爱玲提倡油头粉面的上海小男人和扭扭捏捏的女妖精的那种浪漫主义.

你或许不懂什么叫复兴,因此你理解不了,复兴一个伟大民族的那种浪漫主义,而土改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必不可少的一步.

你或许不懂什么叫平等,因此你理解不了,几千年来一直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那种浪漫主义.

如果我们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站在自由平等的高度,土改为什么不是浪漫主义呢?
冲锋队员火炬游行的场景也很浪漫,同理。

以残酷为美,确实是一种美学观点,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于,把目的合理作为手段合理的遁词,最后就毁了目的本身。
不土改才残酷呢,不要总站在少数人利益角度看问题嘛.
猛士君也用类比了~
;P ;P :P (专利费拿来~不然,拖出去~割JJ~~:P )
从多数人的利益考虑,用暴力解决问题成了习惯,就是灾难。

一句话,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楼上:不是类比,就是同一类事情,宏大的气势是蒙人的最好办法。去看看1936年纳粹党的纽伦堡大会,绝对是激动人心的,和百万红卫兵在天安门接受检阅一样。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这是胡说八道
不同的地方土改的气氛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极端一些有的地方和平一些。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猛士君这句话让本人想起了
“最腐败的民主也要胜过最开明的专制.”
;P ;P :P
]]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1-31 19:46 发表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猛士君这句话让本人想起了
“最腐败的民主也要胜过最开明的专制.”
;P ;P :P


胜过,要看用什么标准。

如果是军事对抗,那相反的结果经常出现,请参见鬼子田中芳树的作品。

偶只针对那些无力靠自己的力量左右自己命运的普通人而言。
原帖由 月亮之上 于 2007-1-31 17:36 发表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这是胡说八道


有论点,无论据,无论证……等于零。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31 18:54 发表
不同的地方土改的气氛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极端一些有的地方和平一些。


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和土改是否暴烈,并没有相关的关系。比如关中地区,基本就没多少地主,可以暴力行为依然层出不穷。

而且,暴力行为,往往是被诱导出来的……制造紧张气氛,很好的手段。

土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至于暴烈行为,则是鼓舞士气夺取政权的需要。
原帖由 462532169 于 2007-2-1 07:14 发表
暴力解决是人类数千年来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会如此.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如此,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个现实的政治家,那又怎会把自己凌驾和超然于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上呢?那些非暴力的思想只会存在于一些空想的"和平主义"者的大脑里!
既然暴力无法避免,目的就是根本,就是我们评价暴力的唯一标准.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用暴力不是灾难.战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润滑剂~
99年中国依然阅兵,依然气势宏大,依然激动人心!



如果自己没有控制暴力指向的能力,那对暴力最好还是警惕点好。

暴力也是会上瘾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容易判定的禁止使用暴力的界限,那么,今天我整你,下次你整我……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2-1 12:34 发表


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和土改是否暴烈,并没有相关的关系。比如关中地区,基本就没多少地主,可以暴力行为依然层出不穷。

而且,暴力行为,往往是被诱导出来的……制造紧张气氛,很好 ...



没错,,不觉得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从而采取暴力手段有什么不对!革命不是请客送礼~枪秆子里出政权嘛!

套用毛老人家的说话方式:"没错,我们就是要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先是地主对农民使用暴力,才会有土改时农民对地主使用暴力。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指的是集团对集团,阶级对阶级。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对大秦先生这昏句话,我想我不必加以批驳,因为他的错误太明显了.

我只想奉劝一句,IQ值不高的人,最好有自知之明,不要指望这辈子创造什么成语.;P ;P ;P
原帖由 威海卫 于 2007-2-1 14:58 发表
先是地主对农民使用暴力,才会有土改时农民对地主使用暴力。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指的是集团对集团,阶级对阶级。


地主对农民的暴力持续了2000年,而农民呢?土改只几年时间嘛.也可以说中国农民圆了2000年来的梦想.

单就"平等"二字,地主就没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有人用暴力手段对楼上的搞财产平等,估计他就没这么大方了。

掏钱包的时候最能反映人的真实心理,高调是最容易叫的。
]]
原帖由 月亮之上 于 2007-2-2 23:26 发表
"最不义的巧取要胜过最正义的豪夺。"

对大秦先生这昏句话,我想我不必加以批驳,因为他的错误太明显了.

我只想奉劝一句,IQ值不高的人,最好有自知之明,不要指望这辈子创造什么成语.;P ;P ;P


不必加以批驳,和无法批驳,在外在表现上一样,就是没有批驳。至于内心怎么想的,随便自己怎么说,比如我就说我不屑拿美国的赏金,不屑说出拉登的动向……这可是一个掩盖自己无能的好办法啊,大家记住了。

“指望创造成语”,是谁呢?反正我可从来没这么说过。那么,虚构别人的想法,这种货色的IQ又有多高。
原帖由 月亮之上 于 2007-2-8 10:09 发表
你在土改问题上理屈词穷,现在开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一个聪明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利益不能和民族利益相冲突,这就是我给你的回答.

那种1949年还想买块地收租子的人是何其愚蠢和痴呆啊!这种人的孙子比较弱智是不奇怪的,对土改耿耿于怀是不奇怪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说,这位是君子,言行一致,对于用暴力搞财产平等是接受的,大家记住了。他自己承认的,以后大家缺钱可以找他,可以白给的。

“这种人的孙子比较弱智是不奇怪的”——偶一样知道自己脑子不聪明,所以只能多下点死力气多学习多思考,在网络上给这位水平类似的人搞搞知识普及。

至于说理屈词穷,先说主张联邦制是分裂国家,后来又改换话题——这算不算理屈词穷之后的脱身伎俩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