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长安的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9:13
文章来源:看史海
9_27200249.jpg
唐朝诗人白居易盛赞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也称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但最喜欢吃新鲜荔枝的,莫过于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可是,杨贵妃身在长安,为什么还能吃到远在岭南的新鲜荔枝呢?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动。而在商周时期,驿递即已具雏型,如商朝时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则建有烽火台,但当时主要是传递军事情报。后来,渐渐的古人运用智慧,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邮驿制度,形成了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车传送称为“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就称“驿”。所以,历代的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到了汉朝才开始称为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另外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靠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则称为“亭”。由邮递和驿站机构所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是归朝廷管理,专供政治及军事用途,任务是负责诏令与文书的传递、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当然,民间通信是依靠专人递送或便人捎带。

古代“驿吏”的职责类似现在的邮差,但这些“古代邮差”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与现代邮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应甲《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驿吏”来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僻远地区的贫苦驿站,作为一种惩罚。把降职官员调任为驿吏,足见驿吏的地位卑微。另明朝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上载:“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这是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虽然驿吏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常年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实则苦不堪言。

邮驿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建立后才取代了邮驿。

在古代荔枝又称为“离枝”,因为它不能离开树枝,一离开树枝,则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天以后即使不腐烂 ,也没什么好味道了。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上提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就是说荔枝是很不容易保鲜。由此可见,唐玄宗当时就是利用驿站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在《选唐诗》上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是说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所以,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无疑是用人民的生命和驿站良马换来的,而为了满足统治者私心,驿传不免成了一种残民的措施。晚唐诗人杜牧还写了《过华清宫》,来讥讽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文章来源:看史海
9_27200249.jpg
唐朝诗人白居易盛赞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也称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但最喜欢吃新鲜荔枝的,莫过于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可是,杨贵妃身在长安,为什么还能吃到远在岭南的新鲜荔枝呢?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动。而在商周时期,驿递即已具雏型,如商朝时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则建有烽火台,但当时主要是传递军事情报。后来,渐渐的古人运用智慧,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邮驿制度,形成了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车传送称为“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就称“驿”。所以,历代的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到了汉朝才开始称为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另外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靠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则称为“亭”。由邮递和驿站机构所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是归朝廷管理,专供政治及军事用途,任务是负责诏令与文书的传递、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当然,民间通信是依靠专人递送或便人捎带。

古代“驿吏”的职责类似现在的邮差,但这些“古代邮差”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与现代邮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应甲《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驿吏”来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僻远地区的贫苦驿站,作为一种惩罚。把降职官员调任为驿吏,足见驿吏的地位卑微。另明朝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上载:“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这是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虽然驿吏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常年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实则苦不堪言。

邮驿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建立后才取代了邮驿。

在古代荔枝又称为“离枝”,因为它不能离开树枝,一离开树枝,则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天以后即使不腐烂 ,也没什么好味道了。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上提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就是说荔枝是很不容易保鲜。由此可见,唐玄宗当时就是利用驿站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在《选唐诗》上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是说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所以,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无疑是用人民的生命和驿站良马换来的,而为了满足统治者私心,驿传不免成了一种残民的措施。晚唐诗人杜牧还写了《过华清宫》,来讥讽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也没那么严重!如果摘的时候连枝连杆摘的话再采取些保温保湿遮阳的措施,放上一个星期还是能吃的~~~不会“臭酒”——变质了会发酵有股酒味,当然有吃鲜香的不能超过三天。
原帖由 leelek 于 29/1/07 10:14 发表
也没那么严重!如果摘的时候连枝连杆摘的话再采取些保温保湿遮阳的措施,放上一个星期还是能吃的~~~不会“臭酒”——变质了会发酵有股酒味,当然有吃鲜香的不能超过三天。


哈哈,宫廷标准和俺们老百姓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哦.;P
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
好奇的是如果送的是军情信件, 会不会有“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
难道送军情的驿吏会心地善良些?
當時的情況是:摘下來后放在筐裏,上面還放了冰塊降溫。這樣保鮮期延長了。5天之内送到的,沒死幾匹馬。那些是杜撰的。;P ;P ;P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7-1-29 09:47 发表
當時的情況是:摘下來后放在筐裏,上面還放了冰塊降溫。這樣保鮮期延長了。5天之内送到的,沒死幾匹馬。那些是杜撰的。;P ;P ;P


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这句明显是杜撰的, 信口胡勒, 驿站的马不是可以随便死的。

为了表现残暴而残暴不如直接说这些马用人血喂养方能一日千里。
因为杨玉环够骚够浪,所以能吃到!!
原帖由 剿日巨炮 于 30/1/07 00:22 发表
因为杨玉环够骚够浪,所以能吃到!!


9494.到处都是的说.:D :D 你想得也太.....:$
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

拜托,苏东坡是因为这个来的岭南么?
吃荔枝会上火 ;funk
切!~~你就不懂了~~上火是吃的不够多!;P 你不能只吃一点,要吃就吃个饱决不会上火!还有吃的时候连荔枝核顶上的那个结也一连啃下来,绝不会上炎!
原帖由 leelek 于 2007-1-31 21:37 发表
切!~~你就不懂了~~上火是吃的不够多!;P 你不能只吃一点,要吃就吃个饱决不会上火!还有吃的时候连荔枝核顶上的那个结也一连啃下来,绝不会上炎!

对头,老兄看来经常吃,荔枝要连皮咬,据说皮上的苦涩味有降火之功效,用手去皮那就没那个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