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朝鲜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6:27
朝代兴衰,过客毁誉,一部中国近代史真够人细细观赏、品味的。

就说老袁早年吧。

那时,老袁还是小袁,不爱念书爱骑马,所以也就不能考取什么功名。但他不安于乡,一把火把诗文书籍付之一炬,自语:“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以自误岁月?”可见那时的小袁还是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终于,他带着几十个人从原籍跑到山东的登州府(今蓬莱),找到过继父亲的好友、一位叫吴长庆的“庆军”首领当了兵。开始时吴统领并未重用他,于是,小袁大为感喟地对战友说:“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并不是吃不上饭才来从军的。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把守海防重镇,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之气慨,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袁的这番慷慨激昂的表白传到了吴长官的耳朵里,袁遂得以重用。

未久,袁世凯就随庆军一道去驻军朝鲜了。

那时的朝鲜,与越南、蒙古等周边小国一样,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朝鲜,他凭自己的能力很快就成为吴长庆倚重的主要佐将,待吴奉召回国后,他一跃而为三位主要将领之一。

那时,袁世凯才二十三四岁,却表现出了卓而不群的治军才干和灵活而又不失原则的处世手段。

抄两个有关袁世凯在朝鲜的故事可为佐证。

第一个故事:清军某军官因凌辱韩国人而违犯军规,袁世凯按军纪欲将其处以极刑。吴长庆闻知后,亲至袁住处说情。吴怕袁不给面子,就坐着不走。袁请吴公翻阅案上的图书,自己借故出去了一会儿。等他一回来,便向长官请罪,禀报说自己刚才已经把那个军官斩了。吴长庆倒也不愧为领军人物,他非但不责怪部下不给面子,反而大笑赞曰:“执法就应该这个样!”过后,吴长庆常告诫在营中当兵的亲戚们:你们可别以为在我手下干事就胆敢犯法,我能饶恕你们袁某也不会饶恕你们。

这样一位铁腕带出的军队,能不纪律严明?敢不奋勇上阵?日后回中国,袁世凯在天津之郊的小站练兵,只两年就带出了一支海内第一劲旅、后来人称“北洋军”的新建陆军,靠的正是这股子六亲不认、执法如山的狠劲儿。

第二个故事:彼时朝鲜政局动荡,日本人正在那里拼命培植反华势力,觊觎取中国而代之。高丽人内部有了亲清派与亲日派之分,且亲日派正在磨刀霍霍,风传将于近日发动政变,推翻亲清的政权。正在此危急关头,袁与另两位将领接到去参加朝鲜邮电总局落成典礼的邀请。他们已探知,此为鸿门宴,亲日派将即席扑杀他们。去则性命难保,不去则有失宗主国之国格,真是进退两难(不知这一次是不是韩国人利用宴席搞政变的发轫之作,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就是有好几位韩国总统是在吃饭时被部下刺杀从而使江山异主的?)。那二位胆怯,称去不得也。但袁世凯不惧,他怀揣武器提前一小时即赴筵,令对方措手不及。酒席刚开始不久,他即起身告辞,并含笑手牵政变头目一路谈笑出了大门――此一传奇情节,若编成戏文传唱下来,岂不妙哉?只可惜主角晚年不保,“卖国贼”的“盛名”掩盖了其早年的壮举。

两天后,图谋不轨者不死心,又宴请了中国驻朝商务与税务官员和除日本公使之外的各国公使。席间,果然有人持刀而入。袁世凯闻讯,亲率二百清兵前往弹压。日本兵直接出面保护宫中的政变分子,双方对峙情势危急!好一个袁世凯,不待国内指令到达,即与另二将全力攻入宫中救出韩国国王并打垮政变力量。从此,在国内籍籍无名的袁世凯凭其超人的胆识和能力主持了朝鲜的国政,并受到大臣们的拥戴,该国内政外交,悉尊袁意。为了维持政局稳定,他还为朝鲜王室编练了一支“镇抚军”。

但一个袁世凯岂能挽住既倒的狂澜?在日本人的压力之下,虚弱的中国政府不得不让日本分享了朝鲜宗主国的地位!袁世凯奉命回国后,曾愤然向管辖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建议趁列强势力尚未严重干涉朝鲜之际,“我政府应立即彻底收拾朝鲜,建为一个行省。”但惟一了解国情和世情的李中堂正遭一般昏庸的朝臣的忌恨呢,哪能再把属下一个小官儿的大胆倡言转奏朝廷?

资望极高的李鸿章很是赏识袁世凯,曾为袁下了十六字评语:“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高,实在是高!李中堂对袁世凯的评价无法不让朝廷动心,于是,在李的荐举下,袁世凯再回高丽人那儿当了中国最高驻守官——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

但是,在狐假虎威的朝鲜亲日派的欺凌下,老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除了他一连娶的两房高丽姨太太尚能为之稍解忧烦外,他的影响越来越萎缩。后来,日人趁中国国力虚弱,竟鼓动朝鲜人把大炮架到了袁的官署门口!可怜的老大帝国连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属国?做这等全权代表还有什么全权?苦捱了若干日子,袁世凯终于接到朝廷命令,1894年六月十五日那天,他心情幽愤地降下了大清国的龙旗,黯然启程返国。随之,日军占领了王宫,胁迫朝鲜国王发表声明:“自兹脱离中国,独立自主……”

嗣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

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正是在朝鲜半岛的杯俎折冲,使这个并无科举功名的职业军人成为十八世纪黄昏中国政坛上的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世人盖谓“小站练兵”使袁世凯崭露头角,其实不辱使命的驻外经历才是他走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视野的根本原因。说他靠投机钻营而步入政坛,恐有失公允。“乱世之奸雄”和“治世之能臣”往往是同一个人,史学家笔下的曹操是这样的人,袁世凯不也算是一个吗?朝代兴衰,过客毁誉,一部中国近代史真够人细细观赏、品味的。

就说老袁早年吧。

那时,老袁还是小袁,不爱念书爱骑马,所以也就不能考取什么功名。但他不安于乡,一把火把诗文书籍付之一炬,自语:“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以自误岁月?”可见那时的小袁还是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终于,他带着几十个人从原籍跑到山东的登州府(今蓬莱),找到过继父亲的好友、一位叫吴长庆的“庆军”首领当了兵。开始时吴统领并未重用他,于是,小袁大为感喟地对战友说:“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并不是吃不上饭才来从军的。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把守海防重镇,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之气慨,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袁的这番慷慨激昂的表白传到了吴长官的耳朵里,袁遂得以重用。

未久,袁世凯就随庆军一道去驻军朝鲜了。

那时的朝鲜,与越南、蒙古等周边小国一样,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朝鲜,他凭自己的能力很快就成为吴长庆倚重的主要佐将,待吴奉召回国后,他一跃而为三位主要将领之一。

那时,袁世凯才二十三四岁,却表现出了卓而不群的治军才干和灵活而又不失原则的处世手段。

抄两个有关袁世凯在朝鲜的故事可为佐证。

第一个故事:清军某军官因凌辱韩国人而违犯军规,袁世凯按军纪欲将其处以极刑。吴长庆闻知后,亲至袁住处说情。吴怕袁不给面子,就坐着不走。袁请吴公翻阅案上的图书,自己借故出去了一会儿。等他一回来,便向长官请罪,禀报说自己刚才已经把那个军官斩了。吴长庆倒也不愧为领军人物,他非但不责怪部下不给面子,反而大笑赞曰:“执法就应该这个样!”过后,吴长庆常告诫在营中当兵的亲戚们:你们可别以为在我手下干事就胆敢犯法,我能饶恕你们袁某也不会饶恕你们。

这样一位铁腕带出的军队,能不纪律严明?敢不奋勇上阵?日后回中国,袁世凯在天津之郊的小站练兵,只两年就带出了一支海内第一劲旅、后来人称“北洋军”的新建陆军,靠的正是这股子六亲不认、执法如山的狠劲儿。

第二个故事:彼时朝鲜政局动荡,日本人正在那里拼命培植反华势力,觊觎取中国而代之。高丽人内部有了亲清派与亲日派之分,且亲日派正在磨刀霍霍,风传将于近日发动政变,推翻亲清的政权。正在此危急关头,袁与另两位将领接到去参加朝鲜邮电总局落成典礼的邀请。他们已探知,此为鸿门宴,亲日派将即席扑杀他们。去则性命难保,不去则有失宗主国之国格,真是进退两难(不知这一次是不是韩国人利用宴席搞政变的发轫之作,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就是有好几位韩国总统是在吃饭时被部下刺杀从而使江山异主的?)。那二位胆怯,称去不得也。但袁世凯不惧,他怀揣武器提前一小时即赴筵,令对方措手不及。酒席刚开始不久,他即起身告辞,并含笑手牵政变头目一路谈笑出了大门――此一传奇情节,若编成戏文传唱下来,岂不妙哉?只可惜主角晚年不保,“卖国贼”的“盛名”掩盖了其早年的壮举。

两天后,图谋不轨者不死心,又宴请了中国驻朝商务与税务官员和除日本公使之外的各国公使。席间,果然有人持刀而入。袁世凯闻讯,亲率二百清兵前往弹压。日本兵直接出面保护宫中的政变分子,双方对峙情势危急!好一个袁世凯,不待国内指令到达,即与另二将全力攻入宫中救出韩国国王并打垮政变力量。从此,在国内籍籍无名的袁世凯凭其超人的胆识和能力主持了朝鲜的国政,并受到大臣们的拥戴,该国内政外交,悉尊袁意。为了维持政局稳定,他还为朝鲜王室编练了一支“镇抚军”。

但一个袁世凯岂能挽住既倒的狂澜?在日本人的压力之下,虚弱的中国政府不得不让日本分享了朝鲜宗主国的地位!袁世凯奉命回国后,曾愤然向管辖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建议趁列强势力尚未严重干涉朝鲜之际,“我政府应立即彻底收拾朝鲜,建为一个行省。”但惟一了解国情和世情的李中堂正遭一般昏庸的朝臣的忌恨呢,哪能再把属下一个小官儿的大胆倡言转奏朝廷?

资望极高的李鸿章很是赏识袁世凯,曾为袁下了十六字评语:“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高,实在是高!李中堂对袁世凯的评价无法不让朝廷动心,于是,在李的荐举下,袁世凯再回高丽人那儿当了中国最高驻守官——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

但是,在狐假虎威的朝鲜亲日派的欺凌下,老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除了他一连娶的两房高丽姨太太尚能为之稍解忧烦外,他的影响越来越萎缩。后来,日人趁中国国力虚弱,竟鼓动朝鲜人把大炮架到了袁的官署门口!可怜的老大帝国连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属国?做这等全权代表还有什么全权?苦捱了若干日子,袁世凯终于接到朝廷命令,1894年六月十五日那天,他心情幽愤地降下了大清国的龙旗,黯然启程返国。随之,日军占领了王宫,胁迫朝鲜国王发表声明:“自兹脱离中国,独立自主……”

嗣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

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正是在朝鲜半岛的杯俎折冲,使这个并无科举功名的职业军人成为十八世纪黄昏中国政坛上的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世人盖谓“小站练兵”使袁世凯崭露头角,其实不辱使命的驻外经历才是他走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视野的根本原因。说他靠投机钻营而步入政坛,恐有失公允。“乱世之奸雄”和“治世之能臣”往往是同一个人,史学家笔下的曹操是这样的人,袁世凯不也算是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