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修路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56:09
在朝鲜修路的日子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秦轩 特约撰稿 肖涵 最后更新:2012-08-31


一群建筑工人经过朝鲜大同江畔的主体思想塔。 (南方周末资料图)





编者按:朝鲜劳动党中央行政部部长张成泽近期访华,与中国在开发特别经济区领域签订了数个协议,中方表示,愿与朝鲜“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而中国商人在朝鲜的铁矿合作项目纠纷成为最近有关朝鲜的热门新闻。在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话语系统中,邻国朝鲜的面目呈现多样化。
即便中朝关系被世界上众多观察家视为“特殊”,即便近年来两国边贸和旅游兴盛,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对朝鲜也只能远远观望或走马观花,普通朝鲜人怎么生活、如何思考、怎样看待中国和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仍是稀缺的信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修路工老李。因为修路,他在朝鲜罗先特区生活了几个月。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朝鲜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家庭、工作、节日和中国人的交往。这是当下关于朝鲜最鲜活的记录之一。
从中朝圈河口岸至朝鲜罗津港的公路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尾声。从2011年4月开始,上千中国人在50公里的公路线上工作、生活了一年多。
2011年8月初在大连见到老李,他已经回国多日,正在准备朝鲜的一个新项目。
按照国内的叫法,老李在朝鲜干的是包工头的活儿,负责圈河到罗津港公路线上大概10公里的一段施工。说起他此前在朝鲜修路的经历,他叫南方周末记者打开笔记本电脑,在“谷歌地图”找到朝鲜的鸟瞰图。
“好几个弯那儿就是圈河口岸。”老李指着谷歌地图上黄色曲线说。他的手指在图上移动,停留在了东经130°26′2.00″,北纬42°26′13.68″的位置。随着鸟瞰图慢慢放大,一个蓝色屋顶慢慢清晰了起来。老李说,那里是清鹤疗养院。
从圈河通往罗津港的公路就从疗养院东侧穿过。2011年,老李就工作在这一带。在朝鲜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住在清鹤疗养院。
地图上,疗养院被树丛环绕,有一条小路通向公路。小路旁有几亩属于疗养院的田地。地里有几块白色的斑点。老李说那是地里的大石头。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像中国的农民一样把石头清理掉。
老李在朝鲜的故事,就是以清鹤疗养院为中心展开的。
老李参与修筑的公路工程图。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自带粮食的“疗养”
清鹤疗养院属于罗先市卫生系统,距离圈河20公里,向北翻过山是豆满江地区,南下则是先锋郡。
按照朝鲜的规定,罗先特区的人每年可以免费到疗养院疗养一段时期。不过,老李发现,来疗养的人寥寥无几。时间久了,疗养的人必须自备粮食,而且疗养院也不提供洗澡的热水。
疗养院西南不远有个小村落。因为中国人要来,公路沿线的人早早就被告知与中国人接触的相关纪律。小村落严格遵守了规定,不过这一年中,村民们靠向参与修建公路的中国人卖啤酒和零食小发了一笔。
疗养院自然也接到了同样的通知。因为有中国人在这里住,规定得更加细致、全面。
疗养院的生活是按部就班的。每天清晨,疗养院的员工会起来扫地。他们的扫把其实是扎起来的树条。
院子里有时候会有小孩子过来打打排球。院子里也有乒乓球台。
疗养院有电话交换机,和谍战片里的相似,插头的那种,上面布满蜘蛛网似的电话线。管理电话机的人收入可以达到每月1万朝币(根据当地边贸兑换比例,400朝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比院长的收入都高。不过,其中一个话务员2011年还是辞职回了家,帮家里经营小卖部。
公路对面山上有股泉水,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疗养院用管子把水引了进来,作生活用水。要想到澡堂洗澡,需要另外接一根管子,把水引到澡堂里。
疗养院有自留地,可以种些计划外粮食。有的地很旱。老李曾建议疗养院把水引到地里。朝鲜员工觉得是个好主意,但最终还是没人做。
疗养院的田里种的是苞谷、土豆和艾蒿。土豆熟的时候,4个疗养院的员工驻扎在公路口日夜放哨,他们没遇到一个偷土豆的贼。
罗津先锋经济特区的日常场景。 (CFP/图)
朝鲜人都喜欢过节
老院长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疗养院多留下点什么。2011年,疗养院从政府争取到韩国同胞给的赞助,可以兴建一座新楼,不料却和修路的中国施工队产生了争论。因为公路还没有修好,疗养院运送沙土石料水泥的车又要从公路上过。车会把路压坏,但不过又不行。不过,除了这一次分歧,平时双方还是很和睦的。
不干活的时候,朝鲜人的生活要比中国工人更丰富。老李记得,2011年7月下旬,男人们去军训,疗养院里的护士、女性后勤人员住到一起,晚上经常弹吉他到后半夜。
青年节那天,疗养院里的几个年轻人骑自行车去琵琶岛湾,回来又接着烧烤。老李记得有个姑娘车后放着一箱啤酒,进大门的时候摔了一地。
8月15日是朝鲜的祖国光复纪念日。一大早,疗养院的人起来打扫完卫生就不干活了,在宿舍门前架起铁板烤肉。附近修路的朝鲜人也放假,过来喝酒。旁边摆一台能放CD的音响,看上去和中国1990年代的音响差不多。人们一边烧烤一边跳舞,直到下午三四点。
老李说,朝鲜人都愿意过节,因为可以不干活了。
墙上的画像有变化
老李刚到时,有保卫部的人管着,气氛有些“拘谨”。但日子久了,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隔阂慢慢消除了。老李带了个小相机,开始给朝鲜人照相,他们不大乐意。像选举、过节什么的,他去拍照,有人还会阻拦,不过终于也给他拍到些疗养院工作人员的照片。
秋天的时候,老李溜到隔壁村去串门。他在朝鲜做生意多年,但进人家的机会并不多。老李发现,那些人家里挂的画像有变化。现在是挂着三幅领袖画像,金日成、金正日以及两人的合影。8年前,当时挂的是金日成、金正日以及金正日母亲的画像。
老李所在工地时不时丢东西。中方去跟朝鲜的领导交涉,对方不认账。去年6月,有偷东西的被当场抓住,工人们给押送到罗先市去。中国方面负责人很高兴,奖给施工队5万块钱。
不过,送到罗先也就没了下文,东西还是会丢。从此以后,再抓到偷东西的,工人就直接送到保卫部。老李有次看到保卫部的人动手打贼,打了好几个耳光,踹几脚,训导一番给放了。
有时候,罗先市的领导会过来监督视察一下。老李发现,朝鲜领导的车要么是中国的,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老式丰田。驾驶座在右侧。
有手机的多是女人
闲聊的时候,老李劝疗养院的员工辞职,告诉他们可以去中国人开的宾馆饭店打工,那样挣得会多一些。有些人不愿意去,觉得在疗养院虽然挣得少,毕竟是铁饭碗。但也有人辞职下海。
老李了解到,有的朝鲜工人每月可以领到1700朝币工资,另外可以到粮店领到25公斤粮食,包括10公斤苞米和15公斤大米。
有的人是临时工,没有编制,一个月收入就是20公斤大米。“她是个幼儿园的老师,手风琴拉得特别好。”老李说。
到8月,松茸下来,沿途会有朝鲜妇女举着一个松茸站在路边。篮子放在远处的林子里。这是非法的买卖。按照规定,朝鲜人必须把采到的松茸直接卖给合作社。
老李注意到,周围20岁左右的男孩很少见,大多数去当兵。在朝鲜,当兵有的要7年,11年。中年男人多是退伍军人。
老李很少能看到胖子,其中一个是开小巴的汽车司机。“也许是走的地方多吧。”老李说。
有些朝鲜人在中国人的工地上打工。中国工人觉得朝鲜工人对现代工具和修路缺乏认知。不过,疗养院院长却总说中国人就知道吃饭睡觉,干活打牌(朝鲜人几乎人人都会一样乐器,还能歌善舞)。
2011年夏天,疗养院附近也有了朝鲜手机信号,而原先,只有30公里外的罗先有信号。老李注意到,一般有手机的都是女人,男人很少。他猜测因为许多女人都在做生意,才用得上。他暂时没看到一部智能手机。
朝鲜的电视台经常放一些翻译的中国电视剧,《潜伏》、《重庆谈判》什么的。主题是反特或者是“文革”年代上山下乡。有些中国的老歌朝鲜人也会唱。闲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社会主义好》什么的。不过最流行的是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也是北京朝鲜饭馆演出的保留曲目。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21在朝鲜修路的日子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秦轩 特约撰稿 肖涵 最后更新:2012-08-31

一群建筑工人经过朝鲜大同江畔的主体思想塔。 (南方周末资料图)
  • 标签
  • 朝鲜
  • 修路工
  • 中朝关系
  • 打印
  • 字体





编者按:朝鲜劳动党中央行政部部长张成泽近期访华,与中国在开发特别经济区领域签订了数个协议,中方表示,愿与朝鲜“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而中国商人在朝鲜的铁矿合作项目纠纷成为最近有关朝鲜的热门新闻。在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话语系统中,邻国朝鲜的面目呈现多样化。
即便中朝关系被世界上众多观察家视为“特殊”,即便近年来两国边贸和旅游兴盛,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对朝鲜也只能远远观望或走马观花,普通朝鲜人怎么生活、如何思考、怎样看待中国和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仍是稀缺的信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修路工老李。因为修路,他在朝鲜罗先特区生活了几个月。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朝鲜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家庭、工作、节日和中国人的交往。这是当下关于朝鲜最鲜活的记录之一。
从中朝圈河口岸至朝鲜罗津港的公路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尾声。从2011年4月开始,上千中国人在50公里的公路线上工作、生活了一年多。
2011年8月初在大连见到老李,他已经回国多日,正在准备朝鲜的一个新项目。
按照国内的叫法,老李在朝鲜干的是包工头的活儿,负责圈河到罗津港公路线上大概10公里的一段施工。说起他此前在朝鲜修路的经历,他叫南方周末记者打开笔记本电脑,在“谷歌地图”找到朝鲜的鸟瞰图。
“好几个弯那儿就是圈河口岸。”老李指着谷歌地图上黄色曲线说。他的手指在图上移动,停留在了东经130°26′2.00″,北纬42°26′13.68″的位置。随着鸟瞰图慢慢放大,一个蓝色屋顶慢慢清晰了起来。老李说,那里是清鹤疗养院。
从圈河通往罗津港的公路就从疗养院东侧穿过。2011年,老李就工作在这一带。在朝鲜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住在清鹤疗养院。
地图上,疗养院被树丛环绕,有一条小路通向公路。小路旁有几亩属于疗养院的田地。地里有几块白色的斑点。老李说那是地里的大石头。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像中国的农民一样把石头清理掉。
老李在朝鲜的故事,就是以清鹤疗养院为中心展开的。
老李参与修筑的公路工程图。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自带粮食的“疗养”
清鹤疗养院属于罗先市卫生系统,距离圈河20公里,向北翻过山是豆满江地区,南下则是先锋郡。
按照朝鲜的规定,罗先特区的人每年可以免费到疗养院疗养一段时期。不过,老李发现,来疗养的人寥寥无几。时间久了,疗养的人必须自备粮食,而且疗养院也不提供洗澡的热水。
疗养院西南不远有个小村落。因为中国人要来,公路沿线的人早早就被告知与中国人接触的相关纪律。小村落严格遵守了规定,不过这一年中,村民们靠向参与修建公路的中国人卖啤酒和零食小发了一笔。
疗养院自然也接到了同样的通知。因为有中国人在这里住,规定得更加细致、全面。
疗养院的生活是按部就班的。每天清晨,疗养院的员工会起来扫地。他们的扫把其实是扎起来的树条。
院子里有时候会有小孩子过来打打排球。院子里也有乒乓球台。
疗养院有电话交换机,和谍战片里的相似,插头的那种,上面布满蜘蛛网似的电话线。管理电话机的人收入可以达到每月1万朝币(根据当地边贸兑换比例,400朝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比院长的收入都高。不过,其中一个话务员2011年还是辞职回了家,帮家里经营小卖部。
公路对面山上有股泉水,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疗养院用管子把水引了进来,作生活用水。要想到澡堂洗澡,需要另外接一根管子,把水引到澡堂里。
疗养院有自留地,可以种些计划外粮食。有的地很旱。老李曾建议疗养院把水引到地里。朝鲜员工觉得是个好主意,但最终还是没人做。
疗养院的田里种的是苞谷、土豆和艾蒿。土豆熟的时候,4个疗养院的员工驻扎在公路口日夜放哨,他们没遇到一个偷土豆的贼。
罗津先锋经济特区的日常场景。 (CFP/图)朝鲜人都喜欢过节
老院长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疗养院多留下点什么。2011年,疗养院从政府争取到韩国同胞给的赞助,可以兴建一座新楼,不料却和修路的中国施工队产生了争论。因为公路还没有修好,疗养院运送沙土石料水泥的车又要从公路上过。车会把路压坏,但不过又不行。不过,除了这一次分歧,平时双方还是很和睦的。
不干活的时候,朝鲜人的生活要比中国工人更丰富。老李记得,2011年7月下旬,男人们去军训,疗养院里的护士、女性后勤人员住到一起,晚上经常弹吉他到后半夜。
青年节那天,疗养院里的几个年轻人骑自行车去琵琶岛湾,回来又接着烧烤。老李记得有个姑娘车后放着一箱啤酒,进大门的时候摔了一地。
8月15日是朝鲜的祖国光复纪念日。一大早,疗养院的人起来打扫完卫生就不干活了,在宿舍门前架起铁板烤肉。附近修路的朝鲜人也放假,过来喝酒。旁边摆一台能放CD的音响,看上去和中国1990年代的音响差不多。人们一边烧烤一边跳舞,直到下午三四点。
老李说,朝鲜人都愿意过节,因为可以不干活了。
墙上的画像有变化
老李刚到时,有保卫部的人管着,气氛有些“拘谨”。但日子久了,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隔阂慢慢消除了。老李带了个小相机,开始给朝鲜人照相,他们不大乐意。像选举、过节什么的,他去拍照,有人还会阻拦,不过终于也给他拍到些疗养院工作人员的照片。
秋天的时候,老李溜到隔壁村去串门。他在朝鲜做生意多年,但进人家的机会并不多。老李发现,那些人家里挂的画像有变化。现在是挂着三幅领袖画像,金日成、金正日以及两人的合影。8年前,当时挂的是金日成、金正日以及金正日母亲的画像。
老李所在工地时不时丢东西。中方去跟朝鲜的领导交涉,对方不认账。去年6月,有偷东西的被当场抓住,工人们给押送到罗先市去。中国方面负责人很高兴,奖给施工队5万块钱。
不过,送到罗先也就没了下文,东西还是会丢。从此以后,再抓到偷东西的,工人就直接送到保卫部。老李有次看到保卫部的人动手打贼,打了好几个耳光,踹几脚,训导一番给放了。
有时候,罗先市的领导会过来监督视察一下。老李发现,朝鲜领导的车要么是中国的,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老式丰田。驾驶座在右侧。
有手机的多是女人
闲聊的时候,老李劝疗养院的员工辞职,告诉他们可以去中国人开的宾馆饭店打工,那样挣得会多一些。有些人不愿意去,觉得在疗养院虽然挣得少,毕竟是铁饭碗。但也有人辞职下海。
老李了解到,有的朝鲜工人每月可以领到1700朝币工资,另外可以到粮店领到25公斤粮食,包括10公斤苞米和15公斤大米。
有的人是临时工,没有编制,一个月收入就是20公斤大米。“她是个幼儿园的老师,手风琴拉得特别好。”老李说。
到8月,松茸下来,沿途会有朝鲜妇女举着一个松茸站在路边。篮子放在远处的林子里。这是非法的买卖。按照规定,朝鲜人必须把采到的松茸直接卖给合作社。
老李注意到,周围20岁左右的男孩很少见,大多数去当兵。在朝鲜,当兵有的要7年,11年。中年男人多是退伍军人。
老李很少能看到胖子,其中一个是开小巴的汽车司机。“也许是走的地方多吧。”老李说。
有些朝鲜人在中国人的工地上打工。中国工人觉得朝鲜工人对现代工具和修路缺乏认知。不过,疗养院院长却总说中国人就知道吃饭睡觉,干活打牌(朝鲜人几乎人人都会一样乐器,还能歌善舞)。
2011年夏天,疗养院附近也有了朝鲜手机信号,而原先,只有30公里外的罗先有信号。老李注意到,一般有手机的都是女人,男人很少。他猜测因为许多女人都在做生意,才用得上。他暂时没看到一部智能手机。
朝鲜的电视台经常放一些翻译的中国电视剧,《潜伏》、《重庆谈判》什么的。主题是反特或者是“文革”年代上山下乡。有些中国的老歌朝鲜人也会唱。闲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社会主义好》什么的。不过最流行的是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也是北京朝鲜饭馆演出的保留曲目。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21
中朝关系





直率的老院长
工作期间,我住在清鹤疗养院。这座疗养院属于罗先特区,在圈河-罗津港公路距离圈河口岸20公里处。
疗养院院长姓朴,是个很活跃的人。今年58岁,在我没来之前,我们这帮人没有比他岁数大的,所以大家都习惯叫他“老院长”!老院长再有三两年就要退休了,退休之前,他还有个愿望就是把疗养院的规模扩大,好给疗养院留下更多的财产,也算这辈子没白干。自从他有了这个想法,就有事没事的往罗津跑。市里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也替他操心,终于得到了一个美籍韩国人的支持,给他投资25万美元,让他再建一栋楼。
老院长的性格挺直率,待人也很热情,成天没事就坐在院子里和我们闲聊。有一天,老院长到我的宿舍,我就利用这机会和他学点朝语,我们没什么教材,也没有什么规矩,我指着屋里地上放的青菜一样一样学着朝语单词。我发音不准,他就笑话我,我们正说笑着挺来劲的时候,忽然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
那地方,老院长是一把手,其他人都是他的手下,谁来对我们来讲也无所谓,我俩照常说笑不误。可来的并不是疗养院的人,而是一帮穿着整齐制服的干部模样的人,他们看到老院长在我的屋里,领头的顿时大声斥责了起来。这时候的老院长失去了以往的威风,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仔细一看,我才觉着来者确实有点气度不凡。领头那位四十多岁,穿着一套笔挺的制服,胸前佩戴有劳动党旗样的领袖像章,身材高大,严肃的四方脸,眼睛直视对方,不怒自威。
我看这时的老院长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叽地溜出了我的房间,那几个人也跟了过去,用更严厉的语言把老院长训了一顿。一会儿翻译走了过来跟我解释了一下,原来,领头的是一位上面来视察的领导。老院长可能是违反了外事纪律,所以挨了批。
面带笑容的保卫部指导员
中国人施工期间,朝鲜的保卫部门派专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疗养院里有一个房间,门上镶嵌着一颗五角星,这就是当地保卫部的办公室。保卫部指导员是位四十多岁的男士,消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套正统的“正日装”天天穿在身上。
那天我们想起来要和老院长喝两杯,一位保卫指导员借机也来到了我们中间。由于是第一次一块吃饭,开始大家都很拘谨。他也一样。过了一会,大家才习惯了。我们大家在一起,一边吃、一边喝,他还一边指着桌子上的菜不断地称赞菜肴的美味,显得很文雅、稳重,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为了打破冷场,保卫指导员还不时地主动提起一些话题,我们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对这问题,朝鲜人开始总是很避讳,你要问一般的朝鲜人,他也许不会随便说出来,可和保卫部的人聊,他爽快地告诉我们:“三千!”
“三千?”我们是不是听错了?因为当时的人民币与朝币的兑换率是1∶400,算起来这三千块朝币大概也就值人民币六七块钱,这也太少了。那么少可怎么生活呢?所以我们都不敢相信!可是他又一次肯定地说:“三千!”我们又问:“是不是有补贴?”他点了点头回答说:“有!”
“你们朝鲜男人在家里干不干家务活呀?”他摇了摇头说:“别人干不干我不知道,我可没时间干家务活,因为我太忙了!每天从清晨起来,一直到午夜才能休息,因为我负责大约20平方公里,几千人口的治安保卫工作,所以我非常的忙!”
看他回答问题挺随便的样子,我也不吝恭维他一把。我说:“你这么辛苦一定是位优秀的保卫干部了!”他说:“国家强大,人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他又说:“为了国家的安全,我这么辛苦也是应该的!”语气真诚而庄严。
话题一转,我们又问起了他家的情况,他家有两个男孩,一个七岁,一个五岁,老婆在林场苗圃工作。他接着说:“我们的工资都不高,可我们什么都是免费的,从住房、医疗到孩子上学都是不花钱的,粮食也是国家低价卖给我们的,那些工资够用了!”
经过了那次交往我们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对我们不那么严肃了,而且还经常面带笑容。
唱志愿军战歌的朝鲜老兵
“血盟”这个词,是纪念日的礼花,却不是平日普通中朝老百姓能够分享的友情。抗美援朝的老兵去朝鲜悼念客死异乡的战友,不会再有阿妈妮们送上金达莱。中国的游客去平壤的胜利纪念馆志愿军厅参观,反倒可能和导游在谁是战争的主力问题上发生分歧。
我难得遇到亲历朝鲜战争的老兵,和他一起唱志愿军军歌。歌声的共鸣比言语要有效率得多。共鸣是两国关系最真实的证明,但这样的共鸣已经不太容易听到。
疗养院的院子里经常有一位老人在这里闲逛,他不高的身材,消瘦的体格,看那样子有点有气无力。我跑朝鲜好多年接触的差不多都是年轻人,对老一代的朝鲜人还没有过多的接触,所以我对这位老人很感兴趣,因为他们生活的这些年正是中朝关系错综复杂的时期,从五十年代抗美援朝“鲜血凝成”的友谊;到六十年代中苏对抗“新冷战”朝鲜的尴尬;从1992年中韩建交朝鲜的烦恼;到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就是说中朝关系的这些年他们都是亲历者。
一天,同事在翻译的陪同下和这位老人在院里聊天,我看机会来了就凑了过去。通过了解,我才知道这位老人是转业老军人,今年78岁了,1950年参加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多次参战,也许是没有直接在一线参加战斗吧,一次也没受过伤,他前后一共当了40年的兵,1990年60岁时才退役。当了40年兵?我一听就来了精神,你想啊!一个当了40年的兵肯定不会是一般战士,我就问他,退伍的时候是什么军衔?他给我比划了一下好像是两杠四星,“两杠四星”在国内就是大校军官,那可是师级呀!最小也是副师级吧!我又问他是什么职务,这句话我一问,这位一句中国话都不说的朝鲜老人顺口说出了一句标准的中国话——“参谋长”!唉!以前的传言这回得到印证了,原来就听人说中国人在朝鲜人民军里只能当参谋长,连这个职务的称呼都习惯用了中国话,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前在朝鲜的军队里中国人当军事主官的挺多,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人在部队里能当上参谋长也就寥寥无几了,而军事主官一般都是纯朝鲜人。
朝鲜战争期间,咸镜北道这一带是朝鲜唯一没有受到战争创伤的地区,罗先更是朝鲜的大后方。我知道也故意问他:“美国人打到这里了吗?”他摇了摇头,我又问:“打到惠山了吗?”(惠山——中国长白县对面的朝鲜城市)他说:“美国鬼子还没打到那里,中国就出兵了。”
随着话题的展开,我无意中哼起了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随着歌曲的节奏老人跟着我一齐唱了起来,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可那共同的旋律,共同的歌声唱得连翻译也有点蒙头转向,也许他奇怪中国人和朝鲜人竟能同唱一首歌。看来想当年这首歌不仅在志愿军中传唱,在人民军中也流行一时。
应该这么认为,“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战斗友谊”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它真正体现在战争中,随着时间的久远,也许会被淡化,也许新一代不会把它记在心上,可历史是不会被淹没的。
在闲聊的这段时间里老人不停地向翻译要香烟,他几乎是一根接一根地吸,看来老人的烟瘾是很大的!说着说着他又指了指我的“将军肚”对翻译说:“你看他的身体多好!”接着又说:“你们生活好,我们粮食不够吃!”
找我看病的饲养员
我非常赞同免费医疗这个制度,也许它能对生命有所保证,可朝鲜的“免费医疗”是不是真的有效?所有这些还是有待探讨。
以前我多次去过朝鲜,对那边也算了解,知道那边有东西缺,这次入朝我就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药品,我带的更全,你看像防拉肚的“黄连素”,管头痛的“索霉痛”,管消化的“酵母片”,管心绞痛的“丹参片”,治烫伤的“烫伤膏”,治感冒的“感冒片”、“头孢”,包手的胶带,擦药的棉球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诊所,谁有了什么小毛病也都来找我,好像我就是“大夫”了!也别说,就我这“二五眼”大夫也治好了一些病,于是附近的朝鲜人有病都不去找大夫了全都来找我。实际上我住的地方就是疗养院,院长、副院长都是医生,虽然他们能给人看病,却没有太多药来治病,而我虽然不会看病可常用药都有,服务态度还好,到我这来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治好病。
这话还要从饲养员的黄皮疮开始。
因为我们剩的泔水需要处理,疗养院的老院长就和我们约定,那些东西给他们拿去喂猪,由饲养员每天去取,就这样饲养员天天都会到我的房间来。
刚开始,有点公事公办的意思,她来了,我把泔水桶拿出来叫她拎走,没有语言、没有交流!时间长了,也不能总是这样啊!有时我就给她点什么吃的东西,开始她还什么都不要,次数多了,也就没什么客气的了。
那几天我发现她总用手帕捂着自己的嘴,原来她的上嘴唇上长了一块黄皮疮,看样子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我指了指那个地方,问她为什么不上点药?她摇摇了头。那意思好像是说没有药。
她走后,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小药箱,回屋一翻,有一管烫伤药膏,我看了看说明书,发现上面有消炎止痛功效,我想长什么疮都是病菌引起的炎症,只要有消炎功效,用在什么地方估计都能有作用。第二天,我就给她上上了,上了几次,我发现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疮慢慢地消炎结疤,没多少天就痊愈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块痕迹,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就从这开始我能治病的消息就传了出去,一些朝鲜人有点小毛病都来找我。
这个疗养院是当地政府设立的一个公立疗养院,当地人都可以来这里享受每年40天免费的带薪疗养,估计这么好的条件在中国恐怕都会挤破头,搞不好还要走后门!可这里却是另一番天地,来疗养的人寥寥无几,工作人员很清闲,原因就是这里的食堂不供饭,疗养的人要自己带粮食,想吃特殊的还要自己做,房间里冷要自己烧炕,而且这里交通也不太好,人员来往都很费劲。所以,能来疗养的人必须是家里粮食有结余,人有闲工夫的,这就使很多人无法享受到这样的优惠。
另外,这里的医疗条件也很一般,诊疗室、注射室、病房都很简陋,没有消毒设施,医疗器械不是很健全,无法提供一次性器具,也从没见过他们这些医护人员穿过白大褂、戴过白帽子。
朝鲜的选民们
2011年7月24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对朝鲜人来讲可意义非凡,因为这天是朝鲜的选举日!我对于能够直击朝鲜人的选举颇为得意。朝鲜选举的事,也许报纸杂志都有报道,但我可是亲历。
7月24日是个星期天。想着和家里联系一下。我出了门,找到信号就开始和家里联系,手里拿着电话,嘴里说着话,眼睛没事就四处乱看。
我突然发现平时都穿着干活衣服的朝鲜人忽然换了装,女人穿起了五颜六色的长裙,男人也穿起了正装,一个个整整齐齐打扮得很漂亮,都匆匆地从我面前走过,我很好奇,这一定是有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家结婚?我就拦住一个人向他打听。我不会说朝鲜话,就用双手拇指对着动了动,好像是拜天地的意思。可能这个手势全世界通用,他一下子就懂了,笑着对我摇了摇头。我不明白,决定过去看看,反正做中午饭时间还够用,就回去取了照相机跟了过去。
到了现场,那里聚集了好多穿着整齐的朝鲜人,在音响放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我看到这个情景也跟着兴奋了起来,赶紧拿起照相机就拍照,这时有人跑过来制止。我赶紧当着他的面删掉了照好的照片,还赔着笑脸把相机藏在了兜里。由于都是熟人,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他也没好意思再难为我,我无奈只好离开了现场,远远地望着。
一会儿音乐停了,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讲了几句话,接着又放了一段录音,后来就看到在场每个人都拿着一张纸片排着整齐的队伍,往一个投票箱投票。啊!这下子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在选举投票。可具体是选什么?
一个朝鲜朋友告诉我,“我们是在选举市人民会议代表!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四年一次的大事,必须庄重、严肃、认真对待,所以大家都身着礼服载歌载舞,以表达我们当家做主,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的心情!”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19
   朝鲜选民那段  嗯  确实很煽情
很好,还有没有下文
很好,继续{:soso_e163:}
好,了解一下,请继续。
还有没有?
下面呢?
没有了?不过瘾啊
难道下面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