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5:49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历史简介: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她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船厂建成下水,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五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为中国的大洋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现代化改装:

为了适应中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变以顺利完成十五计划所提出的新任务,在国家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论证,中国大洋协会于2002年对“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改装的重点内容是:增装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

改装的主要目的是:将“大洋一号”建设成为一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在未来10~15年期间满足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需求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
基本情况:

船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

旗帜:中国

母港:青岛

类型:海洋科学考察船(无限海区)

1、船舶主要参数

长度   104.5米
宽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吨
全速        16节
巡航速度  12节
续航力   
定员        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2、主、辅推进系统

2台3500马力柴油机单桨单舵推进系统

动力定位系统(Simrad)

1台735kw艏部全回转推进器(HRP)

1台550kw艉部槽道式推进器(HRP)

2台1600千瓦轴带发电机

3台柴油辅机

3、通信导航系统

广域差分GPS

卫通B站

卫通C站

e-mail(卫通互联网接入)

高精度光纤罗经和运动参考系统(Phins, Octons)

电罗经

雷达

  调查系统:

  1、甲板收放机械

1部10/25吨液压A型架(艉部)

1部1.5吨液压A型架(右舷舷侧)

1部4吨13米衡张力液压折臂伸缩吊车(艉部右舷)

1部4吨14米液压折臂吊车(艉部左舷)

1部1吨10米液压折臂吊车(艏部左舷)

1台9吨液压减张力拖曳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光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同轴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钢绳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CTD绞车

1台 600米电动磁力仪绞

 2、主要调查设备

多波束测深系统(SeaBeam2112. 360)

高精度双频(12kHz和36kHz)条幅式测深系统、探测深度50-11000米,150个波束,波束角2°×2°,实时进行横摇、纵摇和升沉改正。

浅地层剖面系统(Simrad Topas-018)

全海洋宽带非线性差频浅地层剖面系统,最大穿透深度 > 150米,分辨率30 cm。

6000米深拖声学系统(Benthos)

系统由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深水多波束组成,工作深度6000米,可高精度地探测深海底地形、地貌和浅地层结构。

6000米深拖光学系统 (Simrad 和上海交大ST-6000)

由海底电视、照相系统组成,工作深度6000米,实时传输电视图像信号,可现场观察海底矿藏和生物的赋存情况。

6000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Posidonia6000)

长程超短基线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统,工作深度可达6000米,为深拖、ROV和各种水下取样设备提供高精度位置数据。

声学释放系统

可为深海锚系、应答器等设备提供声学应答和释放

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系统(AUV)  

通过预先编制程序进行控制的遥控潜器,带有海底电视、照相、测深测扫、浅地层剖面仪和长基线定位设备,可在6000米海底进行观测。

3000米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

潜深3000米的遥控无人潜器,搭载有海底电视、照相系统,温度、化学传感器和二个机械手,可在海底取岩石、沉积物和生物样,或利用传感器进行环境要素原位探测。

38kHz ADCP(RDI)

多普勒相控阵声纳系统,测量海流的流速和方向,观察深度达800米。

150kHz ADCP(RDI)

高精度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系统,观察深度达380米。

铯光泵海洋梯度磁力仪(G880)

高灵敏度、高采样速率和高梯度容限的磁力梯度测量系统,可消除日变影响,具有较高的异常分辨率。

海洋重力仪(Lacost 和KSS2-2)

高灵敏度、高采样速率的海洋重力测量系统。用于反演推断海底地质构造背景和资源分布。

48道地震系统*

可进行多次覆盖作业,能压制层状波,提高信噪比,得到海底深部底层的信息。

地震空压机系统

有5台  立升      Pa空压机。

CTD(Seabird和FalmoutI CDT)

提供全海洋温、盐和深剖面资料,工作深度达7000米,可搭载并集成其他环境要素传感器。

6000米深海锚系

由海流计、浮球、声学释放器、锚链、缆绳和重块组成,根据需求可搭载沉积物捕获器和其他设备与传感器或,可在6000米海底工作一年以上。

深海照相机系统(Benthos3000和800型)

工作深度可达6000米的海底照相机系统,一次连续拍照分别为3000张和800张。

多管取样器

8管沉积物取样器,可获得长度超过0.5m的无扰动沉积样品。

3000米浅地层钻机*

由钻具、液压和电源系统、水下电视、机架和甲板控制单元组成,可在水深3000米的海底进行钻进岩石取样。

电视抓斗*

由抓斗、液压和电源系统、水下电视、机架和甲板控制单元组成,可在水深4000米的海底进行热液硫化物和其他地质样品的取样。

深海沉积物保真取样器*

可在水深4000米的海底进行保压沉积物取样,为生物基因研究提供样品。

3、主要实验室

网络中心

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

重力和ADCP实验室

磁力实验室

地震实验室

地震空压机室

ROV和AUV实验室

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

地质实验室

化学和生物实验室

水文实验室

生物基因实验室

X荧光分析实验室

甲板试验室

4、生活和公共设施:

住  舱       ------54间(有单元卫浴的24间)

餐  厅       ------2间

会议室       ------2间

健身房       ------1间

桑拿间       ------1间

洗衣房       ------1间

公共卫生间   ------7间

卫星电视系统

公共网络服务系统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历史简介: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她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船厂建成下水,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五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为中国的大洋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现代化改装:

为了适应中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变以顺利完成十五计划所提出的新任务,在国家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论证,中国大洋协会于2002年对“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改装的重点内容是:增装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

改装的主要目的是:将“大洋一号”建设成为一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在未来10~15年期间满足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需求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
基本情况:

船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

旗帜:中国

母港:青岛

类型:海洋科学考察船(无限海区)

1、船舶主要参数

长度   104.5米
宽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吨
全速        16节
巡航速度  12节
续航力   
定员        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2、主、辅推进系统

2台3500马力柴油机单桨单舵推进系统

动力定位系统(Simrad)

1台735kw艏部全回转推进器(HRP)

1台550kw艉部槽道式推进器(HRP)

2台1600千瓦轴带发电机

3台柴油辅机

3、通信导航系统

广域差分GPS

卫通B站

卫通C站

e-mail(卫通互联网接入)

高精度光纤罗经和运动参考系统(Phins, Octons)

电罗经

雷达

  调查系统:

  1、甲板收放机械

1部10/25吨液压A型架(艉部)

1部1.5吨液压A型架(右舷舷侧)

1部4吨13米衡张力液压折臂伸缩吊车(艉部右舷)

1部4吨14米液压折臂吊车(艉部左舷)

1部1吨10米液压折臂吊车(艏部左舷)

1台9吨液压减张力拖曳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光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同轴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钢绳缆绞车

1台10000米液压CTD绞车

1台 600米电动磁力仪绞

 2、主要调查设备

多波束测深系统(SeaBeam2112. 360)

高精度双频(12kHz和36kHz)条幅式测深系统、探测深度50-11000米,150个波束,波束角2°×2°,实时进行横摇、纵摇和升沉改正。

浅地层剖面系统(Simrad Topas-018)

全海洋宽带非线性差频浅地层剖面系统,最大穿透深度 > 150米,分辨率30 cm。

6000米深拖声学系统(Benthos)

系统由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深水多波束组成,工作深度6000米,可高精度地探测深海底地形、地貌和浅地层结构。

6000米深拖光学系统 (Simrad 和上海交大ST-6000)

由海底电视、照相系统组成,工作深度6000米,实时传输电视图像信号,可现场观察海底矿藏和生物的赋存情况。

6000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Posidonia6000)

长程超短基线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统,工作深度可达6000米,为深拖、ROV和各种水下取样设备提供高精度位置数据。

声学释放系统

可为深海锚系、应答器等设备提供声学应答和释放

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系统(AUV)  

通过预先编制程序进行控制的遥控潜器,带有海底电视、照相、测深测扫、浅地层剖面仪和长基线定位设备,可在6000米海底进行观测。

3000米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

潜深3000米的遥控无人潜器,搭载有海底电视、照相系统,温度、化学传感器和二个机械手,可在海底取岩石、沉积物和生物样,或利用传感器进行环境要素原位探测。

38kHz ADCP(RDI)

多普勒相控阵声纳系统,测量海流的流速和方向,观察深度达800米。

150kHz ADCP(RDI)

高精度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系统,观察深度达380米。

铯光泵海洋梯度磁力仪(G880)

高灵敏度、高采样速率和高梯度容限的磁力梯度测量系统,可消除日变影响,具有较高的异常分辨率。

海洋重力仪(Lacost 和KSS2-2)

高灵敏度、高采样速率的海洋重力测量系统。用于反演推断海底地质构造背景和资源分布。

48道地震系统*

可进行多次覆盖作业,能压制层状波,提高信噪比,得到海底深部底层的信息。

地震空压机系统

有5台  立升      Pa空压机。

CTD(Seabird和FalmoutI CDT)

提供全海洋温、盐和深剖面资料,工作深度达7000米,可搭载并集成其他环境要素传感器。

6000米深海锚系

由海流计、浮球、声学释放器、锚链、缆绳和重块组成,根据需求可搭载沉积物捕获器和其他设备与传感器或,可在6000米海底工作一年以上。

深海照相机系统(Benthos3000和800型)

工作深度可达6000米的海底照相机系统,一次连续拍照分别为3000张和800张。

多管取样器

8管沉积物取样器,可获得长度超过0.5m的无扰动沉积样品。

3000米浅地层钻机*

由钻具、液压和电源系统、水下电视、机架和甲板控制单元组成,可在水深3000米的海底进行钻进岩石取样。

电视抓斗*

由抓斗、液压和电源系统、水下电视、机架和甲板控制单元组成,可在水深4000米的海底进行热液硫化物和其他地质样品的取样。

深海沉积物保真取样器*

可在水深4000米的海底进行保压沉积物取样,为生物基因研究提供样品。

3、主要实验室

网络中心

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

重力和ADCP实验室

磁力实验室

地震实验室

地震空压机室

ROV和AUV实验室

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

地质实验室

化学和生物实验室

水文实验室

生物基因实验室

X荧光分析实验室

甲板试验室

4、生活和公共设施:

住  舱       ------54间(有单元卫浴的24间)

餐  厅       ------2间

会议室       ------2间

健身房       ------1间

桑拿间       ------1间

洗衣房       ------1间

公共卫生间   ------7间

卫星电视系统

公共网络服务系统
 2000年3月7~8日 在青岛召开了船改座谈会,来自国内十九个单位的专家参会,成立了由魏文良、严宝兴、边信黔、逯松荣、吕文正、朱继懋、朱维庆、张国祯等八位同志组成的船改专家组,魏文良和吕文正分别担任正副组长。会后海洋二所提交了“关于大洋矿产资源十五勘探研究开发技术保障建议”。

  2000年3月~4月 同701所上海分部签署技术要求书,同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动力定位可行性研究协议(包括风洞和水池试验),由708所提出艉部甲板起吊方案。

  2000年4月18日~19日 在北京京岭饭店举行了“‘十.五’任务大型调查设备和样品库建设论证会”

  2000年5月 增补708研究所的郭彦良研究员为船改专家组成员。

  2000年6月9~14日 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前期论证研究项目评审会和第二次船改专家组会议。期间参观“远望四号”“雪龙号”。

  2000年7月3日~4日 北海分局组织了“大洋一号”船恢复性修理试验论证会,来自国内十五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了对主机、轴带发电机、变距桨的码头和海上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2000年6月~9月 开展设计招标工作:7月底下达设计要求书,委托701所和708所分别进行方案设计。要求8月底前将方案设计材料交到我办。

  2000年8月3日~6日 北京京岭饭店举行第三次船改专家组会议听取国外设备厂商介绍,对设备进行初步评估,初步拟订考察团出访提纲。

  2000年8月 为解决技术部人员少、工作强度大及设备引进工作需要专人负责,借调海洋二所陶春辉在技术部帮助工作。

  2000年9月7日~9日 在苏州举行“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方案设计评审会,经专家评审由无记名投票确定:701所承担增改装设计任务。

  2000年9月13日 701所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报送“关于成立‘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设计技术指挥线的报告”

  2000年10月12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发文“关于‘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设计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意由吴念担任总设计师,何崇德、于开金担任副总设计师,严宝兴担任技术顾问组组长。

  2000年10月12日 在青岛举行了修船工作协调会,对特检及2001年航次备航工作进行协商。

  2000年11月23日~24日 在杭州举行第四次船改专家组会议对增改装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同时为船舶组出访进行准备。

  2000年12月3日~22日 船舶考察团一行7人赴挪威、英国、美国等三国进行调查船和船舶设备的考察。

  2001年1月20日 先期开展了大洋一号部分设备的更换,共四种设备185万元。

  2001年2月14日 701所提交“大洋一号”改装电力推进的可行性论证意见

  2001年2月26日~27日 在上海召开了“大洋一号”船增改装技术专家组第五次会议,会议就《“国外海洋科学调查船及船舶设备考察团”考察报告》、“大洋一号”船尾部甲板改造专题研究的初步结果、《“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调查船增改装方案设计修改建议》、《“大洋一号”增改装设计计划进度安排》四个专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

  2001年2月 委托701所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降低艉部甲板后船舶的强度、振动、稳性等的计算校核。

  2001年2月 开展“大洋一号”船网络信息集成系统方案研究的立项。

  2001年3月底 701所提交“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调查船搭载载人浅器的可行性的初步意见”。

  2001年3月底 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交了动力定位系统技术方案补充论证。

  2001年4月16日~18日 在杭州召开了《“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方案设计(修改)》审查会。

  2001年4月 “大洋一号”船进青岛4808厂进行出航前修理,同时进行倾斜试验。701所组织人员对“大洋一号”进行了实船勘验。

  2001年4月 开展船厂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大连造船厂、山海关造船厂、青岛北海船厂

  2001年5月5日~26日 船改仪器设备专家组一行6人出访挪威、法国、美国三国。

  2001年5月底 发出邀标书和招标文件,共有大连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船厂、海军4808厂、中华造船厂、澄西船厂等六家船厂参加投标。

  2001年6月1日 与701所正式签署设计合同。

  2001年6月上旬 各投标人对“大洋一号”进行实船勘察。

  2001年6月15日 招标工作组在上海商讨船厂招标事,并发布投标人补充须知。

  2001年6月26日 在杭州举行开标仪式和评标会议,来自国内10个单位的11位专家以无记名方式确定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第三事业部(424厂)为第一预中标人。并向财政部提交了“关于‘大洋一号’科考船改装施工招投标的报告”。

  2001年8月 与上海中华造船厂签署了船厂合同。

  2001年7月20日 在北京开展“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进口设备(船舶)谈判

  2001年8月中旬 在上海进行后甲板起吊设备的谈判。

  2001年9月 在杭州进行动力定位的谈判。

  2001年9月 由海洋二所和701所合作完成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系统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2001年10月19日 中华造船厂发来传真通报了船厂的工程组织安排:成立了船厂工程领导小组,工程办公室、设立了三总师(总设计工艺师、总建造师、总检验师)

  2001年10月24日 大洋协会办公室对701所的设备选型报告进行了批复。

  2001年11月5日~6日 在上海召开“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船改领导小组由郭世勤、滕征光、吴念、何光耀、王康善等同志组成,同时还成立了增改装工程工作组。

  2001年11月底 “大洋一号”执行完航次任务抵达青岛

  2001年11月28日 大洋协会办公室对701所提出的改装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给予批复。

  2001年11月29日~12月1日 在杭州召开了“大洋一号”船调查系统(实验室及调查设备)和网络系统技术协调会议。

  2001年12月12日 在青岛“大洋一号”船上召开了“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进口设备接口协调会。

  2001年12月底 “大洋一号”提前靠泊上海中华造船厂码头

  2001年12月30日 在上海召开“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李家彪接替王康善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船改工程的几个主要节点,对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2年1月28日 在上海中华船厂举行了开工仪式。

  2002年2月 我办同701所和海洋二所签署了大洋一号科考船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系统(一期)合同。

  2002年2月25日 在上海举行绞车等设备安装协调会。

  2002年3月17日~24日 我办由郭世勤副主任带团一行四人赴挪威进行动力定位系统的工厂验收,赴荷兰进行全回转推进器的工厂验收。

  2002年5月23日 我办由沈继刚副主任带团一行三人赴美国进行甲板收放设备的工厂验收。

  2002年4月5日 在上海召开“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大洋协会毛彬秘书长接替生病住院的郭世勤副主任主持领导小组会,会议根据工程出现的困难对工程进度节点进行了调整,交船期延至9月15日。

  2002年6月 开展大小会议室特装论证。

  2002年6月14日 在上海召开了“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调查设备安装及实验室内装协调会。

  2002年6月底 “大洋一号”船船长崔晓军等三人赴挪威参加动力定位操作培训。

  2002年7月在杭州召开与增改装工程有关单位参加的“大洋一号”船档案工作会议。

  2002年7月14日至8月27日 “大洋一号”船在4805厂进坞,进行全回转推进器、侧推、水下声学设备的安装以及螺旋桨等设备的拆检。

  2002年8月30日 在杭州召开“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领导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对于工程中出现的困难领导小组采取了实事求是态度,坚持质量第一,会议确定将完工工期定在12月中旬。

  2002年10月12日 在杭州召开“大洋一号”船仪器设备安装协调会。对仪器设备安装暴露的问题以及海试工作进行了协调和部署。

  2002年11月20日 “大洋一号”倾斜试验在中华船厂码头进行。

  2002年12月2日~7日 “大洋一号”船赴东海试航,试航基本成功。

  2002年12月8日 在上海召开了“大洋一号”增改装工程领导小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会议对试航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就收尾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2年12月18日 在上海举行了“大洋一号”船交船完工仪式。

  2002年12月27日 “大洋一号”船驶离上海中华造船厂码头返航青岛。结束为期一年的改装。
海洋报讯 记者李明春 孙银玲报道 1月8日上午9时18分,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宣布,执行中国大洋DY115-19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现在起航。随后“大洋一号”船拉响汽笛,向青岛告别,向祖国告别,再一次踏上赴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航程。

“大洋一号”起航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码头举行了简短的欢送仪式。

  欢送仪式由北海分局局长王志远主持,财政部、外交部代表;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张元福;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党委书记毛彬、北海分局党委书记马克松及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所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到码头送行。

  据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介绍,本航次共有国内外15个单位130多人次参与,其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队员占了多数。海上首席科学家按不同航段的任务目标分别由来自4个单位的专家担任,这体现了大洋工作高层次协作的特点。同时,首席科学家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从第一、第二航段的首席陶春辉博士,第三航段的首席韩喜球博士,第四航段的首席周怀阳博士,到第五航段的马维林博士,有的不超过40岁,有的刚40出头。而本航次“大洋一号”船船长甄松刚只有39岁。在过去的15年里,大洋考察已经造就了一支优秀的船员队伍和科考队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中,他(她)们将和中国的大洋事业一起茁壮成长。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介绍,本航次计划220天,从1月8日开始,分6个航段,至8月15日结束。调查区域涉及西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海上调查将以2005年环球航次的成果为基础,以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探查及相关的科学与环境调查为主要任务。希望通过此次综合调查,在填补我国洋底热液活动区发现的空白上有所突破,解决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瓶颈问题,找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和异常区,取得地质、生物、环境样品和资料;同时继续对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其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调查。

  与2005年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不同,本次调查中,“大洋一号”将先赴西南印度洋海域。陶春辉说,这是基于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成果的影响和对洋底热液活动现象和影响以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的重视。

  据悉,我国对大洋脊热液活动区的调查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讨论的《关于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和富钴结壳资源勘探规章》,将有可能在近期出台并成为各实力国家申请相关资源矿区的依据。在首次环球科考中,科学家们对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重点海域进行了热液硫化物相关项目的调查,在三大洋洋中脊分别获取了宝贵的海底热液区岩石、硫化物烟囱和生物样品及大量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印度洋中脊发现了新的热液异常区。这些成果不仅让科学家们振奋不已,同时,也为本航次提供了工作靶区和基础资料。
主机

1、型号:   PC2-5L

2、额定功率:   3500马力×2台 

3、额定转速:   520转/分 

4、耗油量    155克/马力·小时

付机

1、型号:   NTA—855M 

2、额定功率:    300马力×3台 

3、额定转速:    1500转/分 

4、耗油量: 156克/马力·小时

发电机

1、轴带发电机:   额定功率 1600KW×2台   额定电压 400V   COSφ 0.8   频率:   50HZ 

2、停泊发电机:   额定功率 200KW×3台   额定电压 400V   频率 50HZ   COSφ 0.8


锅炉

1、型号:   LSK1.5—0.7(立式) 

2、蒸发量:    1.5吨/小时×1台 

3、最大工作压力:   7公斤/厘米2

4、耗油量:    160公斤/小时
阅! 好! 顶!
谢科普。
不错,值得一顶
多来点图片就好了.顶
没意思:lol :Q :hug:
船上装了这么多设备,排水量才5600吨?
怪不得船型看得那么厚实呢!原来是毛子货改装的
小的科学城~
一个海洋大国,必需是个海洋科技强国
不错,顶一下
到时候去日本海多调查调查;P
这可是好东西啊,水下很重要的啊,潜艇的一些航道,水文有他就更加强了啊。
这个应该多多益善,海洋科学研究很需要。
这船原来在俄罗斯当运煤船用,被中国买回来才重新干起了老本行。:D
很喜欢这条船……
比较关心船员的X生活;P
楼上有人真没意思,包括管理层!
期待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