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浙江义乌掀起圈地狂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9:54
当义乌廿三里镇如甫村的村民领取了每人4万

  多元的土地征用费后,他们将失去土地,和如甫村的村民稍显不同的是,吴溪叶村村民叶银生进行了激烈的抵制,但是他最终还是同样失去了土地。

  《经济》杂志调查发现,在这场义乌圈地狂潮中,土地的承包者农民成为了配角,主角是基层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者,他们合谋借公共利益之名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结果基层政府手中囤积的土地越来越多。

  这场义乌圈地狂潮背后的利益引擎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义乌每年几万亩的巨大缺口使土地变成聚敛财富的核反应堆,一个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中一半的土地出让,就有3亿多元的利润。

  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面前,义乌在圈地狂潮中出现的所有离奇事件都不难理解。义乌遍地的工业园区,德清县狂卖土地指标,结果是一方面大量土地被征用,另一方面开发区土地利用率低下,成片土地闲置撂荒。最终,基层政府成为圈地狂潮的最大赢家。

  义乌圈地狂潮让中国土地制度的异化暴露无遗。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制度安排,实质上确立了两类土地不同的地位和增值空间,集体土地往往因为巨大的利益预期而被圈占,保护农地的初衷因某些规则的变通而大打折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3 18:19:36编辑过]
当义乌廿三里镇如甫村的村民领取了每人4万

  多元的土地征用费后,他们将失去土地,和如甫村的村民稍显不同的是,吴溪叶村村民叶银生进行了激烈的抵制,但是他最终还是同样失去了土地。

  《经济》杂志调查发现,在这场义乌圈地狂潮中,土地的承包者农民成为了配角,主角是基层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者,他们合谋借公共利益之名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结果基层政府手中囤积的土地越来越多。

  这场义乌圈地狂潮背后的利益引擎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义乌每年几万亩的巨大缺口使土地变成聚敛财富的核反应堆,一个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中一半的土地出让,就有3亿多元的利润。

  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面前,义乌在圈地狂潮中出现的所有离奇事件都不难理解。义乌遍地的工业园区,德清县狂卖土地指标,结果是一方面大量土地被征用,另一方面开发区土地利用率低下,成片土地闲置撂荒。最终,基层政府成为圈地狂潮的最大赢家。

  义乌圈地狂潮让中国土地制度的异化暴露无遗。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制度安排,实质上确立了两类土地不同的地位和增值空间,集体土地往往因为巨大的利益预期而被圈占,保护农地的初衷因某些规则的变通而大打折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3 18:19:36编辑过]
浙江义乌的圈地狂潮有一个共同的名目


 乡镇政府以开发区的名义圈一块地,在"招商引资"的名义下获得土地出让金,然后进行滚动开发,数以亿计的利润滚滚而来。"义乌现象"已惊动中央

  “黑户”开发区:变土成金的“圈地公司”

  
  --开发区,五花八门的开发区。义乌2002年初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为1000亩,但到年末,实际用地量达2万多亩,超标20多倍,为超标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开发区。

  难以想象,义乌这个小小的县级市下辖的13个乡镇,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工业园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尽管14个工业园区中的大多数在几年前甚至10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但直到2003年8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为金华管辖的县级市)召开的一次全市国土资源局长会议上,人们才突然"发现",这14个工业园区中只有义乌经济开发区一个是经过省里批准的。按有关政策规定,只有省一级政府才有审批工业园区的权限。这就是说,义乌其他13个工业园区全是"黑户"!

  佛堂镇吴溪叶村村东北边100多亩地以前一直是村民的承包地。三年前这块地被义南工业园区征用。但三年过去了,100多亩"黄金宝地"仍荒在那里,没有任何"工业开发"的影子。义南工业园区成立于1999年,总规划用地7.47平方公里,在义乌的14个工业园区中,义南属很一般的一个,不算很大。

  那么义乌政府狂热圈地搞开发区的动机何在?

  开发区的经营账

  按照义乌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确立的"自费开发、自求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义乌的工业园区近似于开发公司,只不过这些公司由乡镇政府开办而已。园区管委会大都从乡镇政府各部门抽调人马,包括土地规划、工程管理、财务、文秘等,镇长或书记出任管委会主任。

  这些"开发公司"的启动资金来自于银行,他们往往从镇上的农行分理处贷出数千万资金,一部分投入开发区核心区域的征地之中,另一部分用于该地块的平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义乌征地的补偿价格一般在每亩3万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绿化、管道、电缆等,每亩也得投入3万多元。

  工业园区的大小及推进速度,主要取决于拿到多少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义乌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绝大部分向省内县市购买,尽管由市国土局统一出面,但还是园区自己去洽谈,钱也是园区自己掏腰包,2000年时每亩为1.2万元,今年至少在2.5万元以上。

  再加上缴到市国土局的每亩1万多元的土地报批费,工业园区内一亩地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

  而据义乌市国土局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基准价标准,一类工业地价为18万元/亩,二类地价为15万元/亩,三类地价为13万元/亩,各工业园区还可有最高10%的上浮。

  现在可以算一下建设一个工业园的成本收益情况了。北苑工业园区。

  据2002年12月的《拆迁安置情况》介绍,累计征地9077亩(合6.05平方公里),征地费及安置补偿费为2.6亿元;

  同期的《建设投产情况月报表》显示,自建园以来累计开发面积为5.18平方公里,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累计3.1665亿元,但园区共卖出土地3168亩(合2.11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土地出让收入为8.2391亿元。

  一出一入,净赚在2.5个亿!

  据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管理科科长陈中民透露,到2003年11月,北苑工业区卖掉的工业用地为4000亩,即不到3平方公里;开发的面积达10平方公里。但3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入,足以负担10平方公里的征地费用。

  义乌市政府对园区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建成一期、开发建设二期、规划征用三期",但据了解,各园区往往是"统一征用、分批出让"。这一方面受限于审批手续,只能分批开发,另一方面,平整一块出让一块,土地的收入使园区有了"滚动开发"的资金。

  在丰厚利润(其实往往只是预期中的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各镇政府争先成立招商引资小组,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工业园区一多,自然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于是各园区争相优惠地价、减免税收。

  尽管园区管委会只管开发不管生产,管委会的收入也与园区内企业的效益似乎沾不上边,但这些企业是统计在该镇的企业名单中的,按义乌市有关部门的规定,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缴纳的税金与其用地量挂钩,每亩为1万元左右。开发区内企业多了,乡镇政府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在市里的年度评比中也可引为重要砝码。

  谁栽植了开发区里的荒草

  从义乌市区到佛堂镇是40里。现在公路的两边除了一排排崭新、却看不见人影的商品房以及一些监街建筑和厂房外,就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乍一看还以为是生长庄稼的农田。但实际上这些荒地都已在数年前被征用为某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是要用来搞"工业开发"的。

  2003年11月11日,《金华日报》在头版刊出一篇题为"义乌撤销工业规划用地33345亩"的报道说:"一些工业园区的投资密度只有每亩20多万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个报道令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管理科科长陈中民很不满。陈中民反驳说,政府制定的工业园区投资密度标准是每亩80万元左右,现在各园区都是符合标准的。不过,这篇500多字的报道的作者不是普通人,他是义乌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李荣俊。

  如果"投资密度只有每亩20多万元"的说法属实,就意味着大批开发园区内实际上没有多少建设,围墙内一定有大片荒草。

  《经济》杂志在义乌展开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据一些进入园区的企业估算,在每亩土地上的投入其实也就在13万元至18万元之间,义乌那么多工业园区内的大片荒地是情理中事。一些工业园区附近的村民告诉《经济》杂志,"这还不明白?圈地嘛!先圈起来再说!"

  至于开发区里的那些荒地,陈中民解释说,按规定已经进入园区的企业若半年内未开工建设,一年内未正式投产,投资额缩水,先拿土地后交钱,出现这些情形之一,我们可以实施的处罚措施是收回土地。但土地一旦进了开发区,就是由国土部门管理,园区管委会经营,特别是涉及到要退还土地出让金这类头等重要事宜,收不收回还是由管委会说了算。

  按陈中民的说法,他们园区管理科的主要职责是调研一些开发计划、引资政策等,然后上报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各园区的总体规划也只是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路,并根据园区上报的一些统计数据做一些考核。真正的利薮所在,是招商引资、土地买卖,而这完全是各园区管委会自己的事情,入园企业也不用在陈中民那里办理任何手续。

  但荒地并非都是企业造成的。据一位已在义南工业园区建厂投产的企业主透露,义南园区管委会统一为企业提供立项报批、代办执照等服务,但他2002年下半年就缴纳了土地出让金,现在一年多过去了仍未拿到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等合法凭证。尽管不无担心,但他仍表示相信政府不会据此收回他的土地,因为"问题不在我身上"。

  事情到此已经明了。栽植开发区里荒草的人正那些热衷搞开发区的人。

  "义乌现象"惊动中央

  11月9日,义乌市的气温陡降10多摄氏度,位于义乌佛堂镇城区东南一公里的义南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小四合院也备感冷清,除了10多名工作人员相互串门,很少有人光顾。往日的热闹已经不再。

  兼任管委会主任的佛堂镇吴副镇长面带怒气地对记者说,园区的牌子已经撤掉,"现在谈什么都没有意义"。他的秘书在提供一份《义南工业区基本情况》时也再三提醒,在报道中"园区"、"工业区"等字眼不要出现。

  愤怒和紧张都因为义南工业园区即将面临"撤、划、并"。而同样可能罹此命运的工业园区在义乌还有11个!

  义乌开发区近乎疯狂的热潮终于惊动了中央。前不久,在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组集中期间,起草组成员之间就在议论着义乌的这件事情,一些专家称之为"义乌现象"。

  10月初,义乌12个擅自设立的工业园区被省里叫了暂停,各园区的管委会也被通知撤销。据说这与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7月30日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有关。

  11月中旬,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松林带队,省土地清理整顿小组到了金华,义乌市也在这之前就撤销荷叶塘、东苑、大陈、赤岸四个特色工业区,涉及33345亩"工业规划用地"。

  11月初,义乌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决定将对义乌的13个工业园区重新规划,佛堂镇的义南园区、上溪镇的义西园区、义亭镇的义亭园区、城西镇的城西工业区,将合为义西南产业带,其他几个园区合为义东北产业带,两大产业带的规划总面积为225.58平方公里。

  据了解,重新组合的这两大产业带将由市政府直接组建管委会。但陈中民认为,这种跨乡镇的管理框架,打乱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肯定会有阻力。他说,各乡各镇千辛万苦地征地、平整、招商,等到收获果实的时候却没自己什么事了,这种事谁愿意老实就范?

  尽管在一个月前义南工业园区已经被叫停。但在11月9日下午,《经济》杂志记者发现,一名叫企业主拿着100万元支票及营业执照,在义南工业园区管委会财务室办理缴费手续,财务人员拿出"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收据",在"收费事由"一栏填上"土地出让金",收据上的公章仍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义乌市工业园区一览

  序号 名称 成立时间 规划面积 隶属单位 开发进展 审批机关

  1 义乌经济开发区 1992年 44平方公里 义乌市政府 一、二期3.5平方公里完成开发, 稠江街道办事处 三期7.1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四 浙江省人民政府 期22平方公里全面启动 (1994年)

  2 外商投资园区 2002年 约20平方公里 义乌市政府 首期1200亩开发启动 义乌市人民政府

  3 北苑工业园区 1998年9月 20平方公里 北苑街道办事处 一、二期3.5平方公里完成开发, 三期7平方公里已经启动,四期 义乌市人民政府 10平方公里着手征地

  4 义东工业园区 1999年10月 11.08平方公里 廿三里镇 一期1平方公里完成开发,二期 义乌市人民政府 1.2平方公里正在开发,三期1.5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在建,四期1.8 平方公里正在征地,小商品加工 区1平方公里完成征地

  5 义南工业园区 1999年 10平方公里 佛堂镇 一期1.5平方公里完成开发,二期 义乌市人民政府 2平方公里搞好基础设施,三期2 平方公里完成平整

  6 义西工业园区 1999年5月 6平方公里 上溪镇 一期1260亩完成开发,二期1200亩 义乌市人民政府 完成规划,三期1.5平方公里完成征地

  7 义北工业园区 1999年6月 约12平方公里 苏溪镇 一、二期开发2平方公里,三期4平方 义乌市人民政府 公里在建,10000亩的印刷服饰专业 园和标准厂房创业园正在启动

  8 东苑特色园区 不详 4.685平方公里 江东街道办事处 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义乌市人民政府

  9 后宅特色园区 不详 约24平方公里 后宅街道办事处 一、二期2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 义乌市人民政府 三期21平方公里完成规划,其中 4.5平方公里开发启动

  10 赤岸特色园区 不详 4500亩 赤岸镇 首期开发1200亩 义乌市人民政府

  11 城西特色园区 不详 1平方公里 城西镇 开发0.9平方公里,出让工业用地712亩 义乌市人民政府 12 大陈特色园区 不详 2.86平方公里 大陈镇 一期736亩完成征地、平整,二期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0亩正在征地,镇东地块计划 征地800亩

  13 义亭特色园区 不详 5.5平方公里 义亭镇 2003年5月完成8300亩征地 义乌市人民政府

  14 荷叶塘特色园区 不详 不详 稠城街道办事处 不详 义乌市人民政府 荷叶塘工作片

  (资料来源:义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注:2003年11月,义乌市决定撤销荷叶塘、东苑、赤岸、大陈四个工业园区33345亩工业规划用地)

  泛滥的开发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37家,平均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0多家,仅浙江一省就有各类园区和开发区800多个。一些省会城市或稍大一些的城市,其开发区数量常常多达五六个。而在这3837家开发区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仅占6%;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6%;其他2586家均为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4%。

  一方面是数量巨大,一方面是面积惊人。近年新设立的开发区,其面积已从当年的1平方公里、几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动辄十几、二十几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3 18:12:12编辑过]
浙江义乌乡镇政府的圈地运动


  2003年10月,义乌市一块地拍出22.5万元/平方米的天价,超过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

  而此时,义乌农民手里的土地几乎被征用殆尽,补偿是每人4万多元。一切都是镇政府和村干部说了算,在征地协议书上没有土地承包者发表意见的地方

  
  2001年10月的一个傍晚,义乌市廿三

  里镇如甫村村委会主任施培通赶到

  镇政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便在副镇长楼允民拿出的《征地协议书》上盖上公章,在"乙方代表"旁签了字,按了手印,"甲方"则盖的是廿三里镇人民政府的公章。

  如甫村450余亩农地从此改变了性质,从农用地变成了建设用地。

  如甫村土地7日易手这份决定450余亩农地去向的协议共两页,第一页为协议文本,主要包括"征用土地范围"、"土地征用费、安置补助费标准"、"青苗赔偿费标准"等几项,第二页为"土地征用费及青苗费清单"。

  由于毗邻廿三里镇城区,加之用途为商品房开发,如甫村的征地价格为全镇最高,每平方米为80元,比其他征为工业用地的村高出一倍左右。2002年5月,2300万元的征用款到位,村里在7天内就一分不剩地分了下去,每人拿到4万多元。

  至今仍令村支书施子华津津乐道的是,如甫村的征地工作"没有给镇里添什么麻烦"。早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施子华就在村民大会上传达了镇里的指示--如甫村的土地将在3至5年内被征用,村民们在领取《浙江省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的同时,必须在《土地征用费分配协议》上签字盖章,因此后来在"比较敏感"的征用款分配上,村里几乎没有吵闹声。

  如甫村征地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起初是镇政府召集村支书施子华、村主任施培通开会,传达"如甫村为镇区规划中的建设用地,经研究决定予以征用",让他们带着这个"口头文件"回去做村民的工作,此外并没有红头文件、安民告示之类的东西。

  施子华在四个村民小组分批召开村民会议时,没人问过"征用的依据"、"土地的用途"、"征地的具体面积"及"补偿标准的计算办法"等问题。在村民们看来,土地是国家的,政府要收回就收回,只是希望多补偿一些,并不关心征地的程序和手续是否齐备。

  20多天之后,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20多人到镇政府,在协议副本上一一签名,施培通最后在协议上盖章签字,除24亩旧城改造的自留地及38间集体店面房外,村里的耕地全被拿走,460多个村民从此成为拿绿户口本的"农村居民"。他们与以前的身份相比,除了不再缴纳农业税外,并没有多大区别。

  如甫村166户人家中,有70多户办厂,80多户经商,全村去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施子华说,目前而言,大家生活都没困难。

  但施子华毕竟也是农民,仍不免有些担忧:失去土地之后,子子孙孙怎么办?

  今年初,义乌市政府出台了一个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办法,即土地被征去70%以上的村,可以享受养老保险,由村民自己掏4000元、政府补贴21000元统一购买;男60岁、女55岁的村民可以每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专门由一个社会保险公司操作。

  但绝大多数村民并不"领情"。年纪大的交了4000元之后每年还能拿回1440元,但年轻的却担心若干年之后,保险费很可能不知去向。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但只有张思村等几个村,今年才领到征用款,村里截留了一部分购买保险,村民的意见非常大。

  如甫村这一片农田,以前种双季稻时亩产近2000斤,家家户户到处都堆着粮食。如今,灌溉管道被切断,已无法栽种作物,而建设开发又迟迟没有到来,荒草足有半人高。一些村民看到荒着实在可惜,就偷偷辟一小块,种点甘蔗、蔬菜之类。

  直到2003年10月初,义乌市商城集团以3.3亿元拿走如甫村160亩土地,每亩达200多万元,据说是开发高档住宅楼,但村庄西边这一块地上,还没有打桩、立牌,村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边界。

  如甫村虽然有很多人办厂,但绝大多数为"家庭工业",既是住房,又是厂房和仓库。根据义乌市政府今年4月份发布的30号文件,这种"三合一"企业属于重点整治对象,如果没有地方搬出去或"三分开",难逃"关门"的命运。

  尽管村庄四周荒地成片,但村民无望买来做厂房和仓库,因为园区管委会规定入园企业的门槛为20亩地以上,而村民门的家庭小厂远用不了20亩。全村只有两户"有门路"的以每亩18万的价格在镇里的义东工业园区各拿到20亩地,尚未建造厂房。村里曾向镇政府提出,以市价在工业园区内购买100亩土地,为这些"家庭工业"统一建造厂房,统一管理,但园区管委会严词拒绝了。

  村民们终于明白了荒地的"价值"。尽管大片工厂可能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建成投产,镇政府可能因此损失几年的税收及水、电、通信等附加收入,但一路飙升的地价足可以弥补一切--如果到时候地价不跌下来的话。在土地还没有被征用的时候,施子华曾设想由镇政府出面为村里招商引资,甚至招徕房地产企业,村委会每年从这些企业身上收取一定的土地使用金,或者随企业的经营效益逐年分红,子孙后代就不愁生计了。但现在,这一想法已没有了现实基础。 叶银生状告村委会 2001年7月,佛堂镇吴溪叶村54岁的叶银生因未拿到一分钱的土地安置补偿费,将村委会告到了义乌市人民法院。2001年8月27日下午佛堂镇法庭开庭审理,但不到一小时便宣布休庭,原因是"接到上级通知"。

  四天之后,叶银生拿到由义乌市人民法院下达的《民事裁决书》,裁决意见为"根据上级法院规定,本案应予以中止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裁定如下:本案中止诉讼。"

  这场迄今未有定论的纠纷缘于突如其来的土地征用。2000年夏天,村里近500亩地里开进数辆推土机,转眼间即将收割的稻谷被掀了个底朝天,叶银生种了5年的一亩半桃树及九分地的梨树也连遭厄运。

  2000年12月,村委会决定第一次分配征用款,前提是各户与村委会签订一份《退田协议》,要求"自愿将全部口粮田退回给村委会",然后每人可分到1600元,外加每年300斤大米。

  叶银生认为征地过程中有许多疑点,诸如征地的合法依据、补偿标准、征用费的管理及发放等,村委会也丝毫没有尊重村民的意见,有30多年党龄的他拒绝在《退田协议》上签字。

  随后,村里在2001年6月、2001年底又发了两次征用款,分别为2000元、2400元,但仍没有叶银生家5口人的份儿。2003年10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工作组专程到吴溪叶村,叫他在自愿退田协议上签字,然后立即下发6000元,也被叶断然拒绝。

  村里分三次发放征用款的一个说法是,镇里先支付一部分定金,如果后来义南工业园区使用这块土地,再一并付给村里。据现任村委会委员叶荣昌透露,全村的征地款在980万元左右。

  吴溪叶村有人口630余人,全村在1998年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人均6分地左右,但村民们并未拿到土地承包权证。当时为了防止地界纠纷,村领导带领每一个户主现场丈量,最后抽签确定。据村里一位老干部透露,村里当时统一制作了土地证,估计是为随后征地起见,没有发到村民手中。

  尽管吴溪叶村90%以上的村民姓叶,村"两委"干部也全部姓叶,但村里的派系斗争激烈。据村民们透露,2001年村里换届选举时,共选了三次,最后村支书叶芹辉、村长叶光清得以连任,期间拉票异常猖獗。

  新一届"两委"成员共10人,但村长在这10人之外任命了村会计、治保主任、民兵连长、计生专干等,几名有点隔阂的委员只得赋闲,除加入16人组成的联防队之外,村里事无巨细,都与他们不相干。

  吴溪叶村70多岁的肖老太说,村里的事情主要由书记、村长说了算,从1985年吴溪叶行政村分成三个自然村时召开过群众大会,10多年来村民大会再也没有开过。村委会委员叶樟良说,2000年征地时的有关文件、手续,他压根儿没有见过,也没有召集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开过任何会议,所以征地的准确面积、具体补偿办法、征用款数额,大家都只是猜测。

  村民们盛传村长借了200万元给镇政府,但并不清楚拿去干了什么。有一点可以说明村长、书记同镇里的关系,即佛堂镇有10多个土地平整工程项目,镇里通知他们去承包了一大半。

  由于吴溪叶村靠近镇城区,是义南工业园区的建设范围,但过了三年,村庄西边仍有100多亩"黄金宝地"荒在那里。叶银生也与许多邻居一样,悄悄地开辟一块菜地,这样可以节约一些生活支出,因为除了孩子在附近厂里打工挣600多元之外,带有残疾的叶银生开在家里的小店也没多少收入。

  圈地总动员义乌市土地征用的历史始于1992年前后,当时义乌启动经济开发区,大批经商户也完成初期积累开始回乡搞实业。当时的土地只有几千元钱一亩,政府还动员买地,诸如"浪莎袜业"等知名企业就是在那时开始成长壮大。到1998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大,上门采购的国内外商人蜂拥而至,各镇开始筹备工业园区,征地运动在全义乌铺开,2001年之后,各乡镇有半数以上的行政村土地被征用。

  义乌的"五园一区七特色小区"迅速延伸。除规模最大的义乌经济开发区规划44平方公里外,其他各园区均在10平方公里左右。据义乌市国土局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市总用地量达22912.24亩,2003年可能突破3万亩。

  义乌村干部选举竞争激烈也与土地征用有关。一方面可以掌管数千万元的征地补偿款,另一方面,至少有70%的村干部还将自己可"购买10亩地"或"购买20亩土地"作为征用协议的附加条款。

  据苏溪镇的一位村长透露,征用款标准高低,往往看村长、支书跟镇领导的关系好不好,村长、支书是否好说话,所以在镇里主要领导的办公室、饭桌上,大都是村长、村支书。

  义乌市委党校一名老教师将义乌的土地利用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山区栽种庄稼的农田,仍在农民手中,市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板田平整过,但未来是否被征用,谁也不好说;二是有蔬菜、甘蔗之类点缀的杂草地,为已经被征用而尚未平整的土地,估计是用地手续没有批下来,也有可能是拿到审批手续,但待价而沽;三是正在平整的土地,应该是拿到了审批手续,因为平地就视为开发;四是有围墙圈起来的土地,那是已经卖掉的地,但购地者是自己开发还是再行转让,还说不清楚。五是围墙内有建筑物的地块,为已经开发的土地,但围墙内一般仍有开阔的空地。

  此外,还有两种更为隐蔽。一是帮人买地,某些"有办法"的人,拿别人的企业工商登记,替别人买地,每亩收取佣金2万元;二是出租,拿来一大片土地,自己使用很小一部分,其余要么建成厂房出租,要么直接出租土地。

  曾参与各乡镇征地调研的义乌市某政协委员说,由于各乡镇担心征地阻力较大,规划用地往往提前几年征好,征用面积也超出规划面积好几倍,尽管近几个月由于全省整顿放慢了脚步,但据他估算,已征用的农地在3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所剩耕地估计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由于是村镇负责操作农地征用,不像规划用地、建设用地那样易于统计,主管部门也不能清楚地掌握全部情况。

  据义乌市政府在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提交的材料,作为县级市的义乌辖地1102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平地面积为500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并且仍在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义乌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陈正强也坦陈,如何保障建设用地需要、加快供地速度,是他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据义乌市工业园区开发办2003年7月的统计,已经在义乌报名买地的企业还有3800多家,共需净工业用地8万多亩,加上道路、绿地、花园等工建设施,土地需求还要多2-3倍,达200平方公里,义乌可用土地将占去一半。这批企业还是符合报名条件的,需要几亩地的小企业数量更多,也更没办法满足。

  2003年10月,义乌市区东北角的国际商贸城旁边,一块建设用地拍出22.5万元/平方米的天价,超过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这一爆炸性新闻足够刺激义乌所有与土地有关的人。

  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那些报名买地的企业一旦地到手之后,是真的自行开发,还是再转一手"倒"出去。人们知道的是,目前想在义乌拿到地的人太多了。义乌市经济发展局一位干部说,义乌全部土地被征掉也不够用的!

  2003年8月,义乌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用20年时间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可以预见的是,义乌更大的用地规模还在后面。当地一位老干部说,对此,他的心情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圈地的代价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系数就更高。由此可以推断,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2000万人。

  我的权利?

  2002年8月29日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 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尤其是"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等规定,对于稳定农村的人地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但制度与制度的执行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据记者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农村调查,90%以上的村委会主任对土地的概念仅有一条,即村里的土地是国家的,上级政府需要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他们只有全力做好村民工作的义务。他们中几乎没有人看过《土地管理法》以及今年3月份实施的《土地承包法》。

  不仅集体土地的代表者如此,具体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许多镇党委书记、镇长们也未研读过"两法",对他们而言,县一级"红头文件"具有更大的敦促力。

  作为农地经营者的广大农民,在自身素质限制以及信息渠道不畅的环境中,他们不太可能具有与村、镇干部坐下来谈判的实力,对村、镇推行的某些土地方略并不具备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往往认为村、镇干部代行的是法律的权力。

  最明显的莫过于农地的流转。尽管法律赋予农民具有流转土地的权利,但在土地市场需求高于供给、流转的第三方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很容易同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者形成合谋,农民往往孤立无援,对村委会与基层政府的交错关系甚至找不出破绽。

  据浙江省农调队的调查,95%以上的失地农民没有见过任何征地的公告、文件、手续,85%的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征地的村民大会,70%的农民不清楚具体的征地费数额。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映认为,农地征用因改变土地用途而增值数倍、数十倍,这种以土地征用实现土地发展权及土地涨价归公的制度安排,并不能保证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现实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分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认为,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进而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但实际上农村社区多年的内部规范更起作用,基层权力借公共利益之名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一方面耕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手中囤积的土地越来越多,耕地管制趋于失效。

  实质上,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相当一大部分职能是由县(市)政府代行,他们具体负责出让或划拨土地使用权,并取得土地收益。有学者指出,以法令规范土地使用,应当首先规范土地利益的获得者。
文章太长了!

与民争利,这样的地方政府也太堕落了!
必须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必须确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义乌着实风光了几年,估计这两年要出事了
写出这样文章的人,牛!
唉!杀不完啊!
非常想知道"经济杂志"的网址,繁请楼主说一下,谢谢.
土地政策要该
麻木了
这样的文章我在新浪里就看到过。
我家就在义乌边上,这几年经济被义乌甩开了,郁闷呢!!
腐败啊, 腐败啊,腐败啊, 腐败啊,腐败啊, 腐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