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安西都护府辉煌录(长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9:20
序言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个叫张骞的汉人和他的百余位随从踏上了向西的路途,在他身后寄托着一个正要雄起的大帝国的期望,而他的面前却是无际的草原,茫茫的沙漠。十三年后这个人终于又回到了他的祖国,此时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身边也只剩下一个叫堂邑父的随从。这十三年来他为祖国凿穿了一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从此知道了一个崭新的西方世界,在中国那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于是多了一个新词,这个词就叫做“西域”。  

“西域”这个词在东汉初年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差不多是今天的新疆南疆地区。但《汉书·西域传》所述,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而包括了天山以北的乌孙和葱岭以西的许多国家。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皆立西域传,所记录的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而“西域”一词,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西域,一般即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玉门以西的地域;广义的西域,则泛指中央帝国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除包含狭义的西域外,还包括南亚、西亚,甚至北非和欧洲地区。自古以来,西域位于东西方文明的的联结点,古代世界东西南北的要冲地带其重要程度毋庸置疑,自汉帝国以降,直到清帝国将狭义的西域完全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份(新疆)为止,西域从来都是中国历代皇朝强大与否的一个晴雨表,自张骞以降的两千余年中,无数中央帝国的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着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他们弃而不舍地努力经营着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个不朽地传说……  

在汉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一个史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时代,拿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连绵的战火,使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个时候的中国历史似乎滑入近乎毁灭的深渊。但,乱世出英雄,此期间名臣良将亦是层出不穷,大浪淘沙,强者生存,各民族间的不断征战、融合,在去芜存菁般地动荡中,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中,而一个以旧汉族为基础,集合了各族精华的新汉族又重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章 草原帝国  



神秘的大自然给了中国人赖以起源的黄河和长江,同样也在黄河的北方画下了一道看不见的线,后世研究者称之为“15英寸等雨线”。在这条线以南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而在这条线以北则出产最为强力的游牧民族,围绕着这条无形之线农人和牧民们几千年来不断进行着最为血腥残酷的斗争。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地建立起一个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向南方进行掠夺和征服,而南方的农耕文明用长城和一次次地远征来打击甚至摧毁北方的强大对手,在侵略与反侵略,征服与反征服中,最终此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了现代的中国人。  


第一节 “狗”帝国  


就在中央帝国处于动乱的年月中,柔然人所建立的草原帝国却方兴未艾,草原各族均为其治下的奴隶。可是在古代社会中,文明的先进和其军事能力常常不能画上等号,这经常是古代高级文明们的痛苦。柔然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并不例外,与他们的军事实力相比,柔然人的文明程度惊人的落后。关于柔然人的落后有这么一个典故,在西域当时有一个悦般国,他们曾经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后代,被东汉的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后向西迁徙立国。柔然在草原实力强大,对西域也就有很强的发言权,因此悦般国国王在臣下的进谏之下预备和柔然结盟。可是当悦般国王率领结盟使团进入柔然国内数百里才发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束头发,不洗手,清洁器物的方法是妇人们用舌头来舔,这让让身为匈奴人后裔的悦般国王都目瞪口呆难以忍受。悦般国王当时就气得大骂臣下,“你们这帮混账居然把我骗进这种狗国来。”说完转身就率人回国。当时占据中原的北魏对柔然同样评价极低,北魏世祖拓跋焘嘲笑柔然人愚蠢地跟虫子类似,因此把柔然这个称号改成了“蠕蠕”,实在是对其蔑视以极。   

与文明落后相对的,在文明落后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蛮地区却往往蕴含着强悍的军事力量,柔然人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柔然人西征之时,当时的西域强国高车被柔然豆伦可汗一举击破,柔然人把高车王系在了马上,活活地拖死,然后把他的头漆好之后做成酒具,四周不服从的国家也均被柔然人灭亡。在这个世界上,丛林法则虽然不是唯一,单却是最为赤裸裸血淋淋又最能够表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法则,这种法则的意义就在于谁的拳头硬,谁就说话大声,就有发言权。中原国家嘲笑柔然帝国的愚蠢,可是柔然人的实力让当时分裂的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不得不对其曲意奉承。这种奉承我们现在来看已经达到了一种极其卑微的地步。东魏的一代雄主权臣高欢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柔然求婚,柔然王直接对使者说:“高欢的儿子不够资格,他自己来娶还差不多。”搞的高欢左右为难,还是贤惠的发妻娄妃力劝高欢迎娶柔然公主,为此在柔然公主到达的时候将自己的正室让出来给柔然公主。高欢感激得向娄妃下跪,娄妃却说:“公主会发现我们的关系,希望你和我断绝来往,不要再来看我。”即便是这样柔然人却根本不把高欢放在眼里,柔然公主嫁入东魏之后决不肯说华语,不但如此,高欢还得时时宠幸公主,有一次高欢病了不能见公主,结果柔然可汗派来照顾公主的弟弟秃突佳立刻对其表示不满,高欢无法之下只能抱病登车去公主那里。东魏如此,西魏也不差,为了娶到柔然可汗的公主,西魏文帝把自己的皇后废掉,强令她出家为尼,将皇后的位置空给柔然的公主。  


承受了这样的屈辱之后能有国家甘之如饴么?显然不能。可是当时中原两大势力之间争斗不休,绝不能再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西魏国开始在草原上寻找合适的势力进行扶植,希望他们能够对柔然进行打击,让草原也陷入诸族分裂争斗的局面,这样可以让北方的边境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中原争霸的对手。在这种形势下,西魏国终于找到了一支合适的草原势力,这支被选中的部落便是突厥人。序言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个叫张骞的汉人和他的百余位随从踏上了向西的路途,在他身后寄托着一个正要雄起的大帝国的期望,而他的面前却是无际的草原,茫茫的沙漠。十三年后这个人终于又回到了他的祖国,此时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身边也只剩下一个叫堂邑父的随从。这十三年来他为祖国凿穿了一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从此知道了一个崭新的西方世界,在中国那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于是多了一个新词,这个词就叫做“西域”。  

“西域”这个词在东汉初年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差不多是今天的新疆南疆地区。但《汉书·西域传》所述,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而包括了天山以北的乌孙和葱岭以西的许多国家。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皆立西域传,所记录的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而“西域”一词,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西域,一般即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玉门以西的地域;广义的西域,则泛指中央帝国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除包含狭义的西域外,还包括南亚、西亚,甚至北非和欧洲地区。自古以来,西域位于东西方文明的的联结点,古代世界东西南北的要冲地带其重要程度毋庸置疑,自汉帝国以降,直到清帝国将狭义的西域完全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份(新疆)为止,西域从来都是中国历代皇朝强大与否的一个晴雨表,自张骞以降的两千余年中,无数中央帝国的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着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他们弃而不舍地努力经营着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个不朽地传说……  

在汉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一个史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时代,拿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连绵的战火,使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个时候的中国历史似乎滑入近乎毁灭的深渊。但,乱世出英雄,此期间名臣良将亦是层出不穷,大浪淘沙,强者生存,各民族间的不断征战、融合,在去芜存菁般地动荡中,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中,而一个以旧汉族为基础,集合了各族精华的新汉族又重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章 草原帝国  



神秘的大自然给了中国人赖以起源的黄河和长江,同样也在黄河的北方画下了一道看不见的线,后世研究者称之为“15英寸等雨线”。在这条线以南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而在这条线以北则出产最为强力的游牧民族,围绕着这条无形之线农人和牧民们几千年来不断进行着最为血腥残酷的斗争。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地建立起一个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向南方进行掠夺和征服,而南方的农耕文明用长城和一次次地远征来打击甚至摧毁北方的强大对手,在侵略与反侵略,征服与反征服中,最终此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了现代的中国人。  


第一节 “狗”帝国  


就在中央帝国处于动乱的年月中,柔然人所建立的草原帝国却方兴未艾,草原各族均为其治下的奴隶。可是在古代社会中,文明的先进和其军事能力常常不能画上等号,这经常是古代高级文明们的痛苦。柔然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并不例外,与他们的军事实力相比,柔然人的文明程度惊人的落后。关于柔然人的落后有这么一个典故,在西域当时有一个悦般国,他们曾经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后代,被东汉的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后向西迁徙立国。柔然在草原实力强大,对西域也就有很强的发言权,因此悦般国国王在臣下的进谏之下预备和柔然结盟。可是当悦般国王率领结盟使团进入柔然国内数百里才发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束头发,不洗手,清洁器物的方法是妇人们用舌头来舔,这让让身为匈奴人后裔的悦般国王都目瞪口呆难以忍受。悦般国王当时就气得大骂臣下,“你们这帮混账居然把我骗进这种狗国来。”说完转身就率人回国。当时占据中原的北魏对柔然同样评价极低,北魏世祖拓跋焘嘲笑柔然人愚蠢地跟虫子类似,因此把柔然这个称号改成了“蠕蠕”,实在是对其蔑视以极。   

与文明落后相对的,在文明落后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蛮地区却往往蕴含着强悍的军事力量,柔然人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柔然人西征之时,当时的西域强国高车被柔然豆伦可汗一举击破,柔然人把高车王系在了马上,活活地拖死,然后把他的头漆好之后做成酒具,四周不服从的国家也均被柔然人灭亡。在这个世界上,丛林法则虽然不是唯一,单却是最为赤裸裸血淋淋又最能够表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法则,这种法则的意义就在于谁的拳头硬,谁就说话大声,就有发言权。中原国家嘲笑柔然帝国的愚蠢,可是柔然人的实力让当时分裂的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不得不对其曲意奉承。这种奉承我们现在来看已经达到了一种极其卑微的地步。东魏的一代雄主权臣高欢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柔然求婚,柔然王直接对使者说:“高欢的儿子不够资格,他自己来娶还差不多。”搞的高欢左右为难,还是贤惠的发妻娄妃力劝高欢迎娶柔然公主,为此在柔然公主到达的时候将自己的正室让出来给柔然公主。高欢感激得向娄妃下跪,娄妃却说:“公主会发现我们的关系,希望你和我断绝来往,不要再来看我。”即便是这样柔然人却根本不把高欢放在眼里,柔然公主嫁入东魏之后决不肯说华语,不但如此,高欢还得时时宠幸公主,有一次高欢病了不能见公主,结果柔然可汗派来照顾公主的弟弟秃突佳立刻对其表示不满,高欢无法之下只能抱病登车去公主那里。东魏如此,西魏也不差,为了娶到柔然可汗的公主,西魏文帝把自己的皇后废掉,强令她出家为尼,将皇后的位置空给柔然的公主。  


承受了这样的屈辱之后能有国家甘之如饴么?显然不能。可是当时中原两大势力之间争斗不休,绝不能再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西魏国开始在草原上寻找合适的势力进行扶植,希望他们能够对柔然进行打击,让草原也陷入诸族分裂争斗的局面,这样可以让北方的边境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中原争霸的对手。在这种形势下,西魏国终于找到了一支合适的草原势力,这支被选中的部落便是突厥人。
第二节 “锻奴”帝国    


  突厥人在柔然的治下是以“锻工”的身份生活的,也就是专门帮柔然人打铁的奴隶部落。在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部族日益强大。他当政的时候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公元542年的时候就派人到塞上进行贸易,并表达了希望与中原王朝通好,加强联系的愿望。这样一个主动示好的草原部落,当然立刻受到了当时中原王朝的重视。于是在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酒泉胡商安诺磐陀出使突厥,这次出使显然是西魏为了联合突厥打击柔然的一次政治出行。当时的突厥没想到会得到西魏的如此看重,举国欢腾,均认为:“大国使者到来,预示着我们突厥要兴旺发达了”。第二年突厥人也派遣了使团带着特产到西魏献礼致意,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当然虽然两家关系良好,但是突厥对与柔然对抗依然举棋不定。毕竟柔然人是草原上的霸主,而突厥人不过是个刚刚兴起的小部落罢了,这个决定一旦做错,那可是身死国灭的下场。可是就在这一年,草原上的铁勒诸部因为忍受不了柔然人的统治而起兵反抗,结果突厥人坚定地站在了柔然人的一边,土门率兵击败了铁勒联军,迫使五万余户铁勒人投降。在吸收了这些铁勒部众之后突厥人的实力有了脱胎换骨般地增强,由于为柔然人立下了如此大功,自身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长进,因此突厥的阿史那土门首领便大胆地向柔然可汗请求结亲,这个行动事实上是向柔然寻求一种平等地位。突厥人这样的行为当然不会被容忍,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怒,立马派了使者去斥责土门,大骂道:“你们不过是我的打铁奴隶,居然敢提出这种非分的要求。”受到这种侮辱的突厥首领土门也挺干脆,直接就把柔然人的使者杀掉,和柔然彻底决裂,然后向西魏寻求结亲。这样的情势发展西魏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同意了突厥人的要求,于公元551年将魏国的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土门,两国从此缔结了战略同盟的关系。此时的西魏达到了自己挑起草原战火的目的,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帮助使得草原上即将崛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羽翼丰满之后的突厥人给中原帝国造成的麻烦将比柔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了西魏国支持的突厥人免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西魏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部落实力空前强大。草原上强者为王,头狼只能有一只,信奉狼图腾的突厥人向他们曾经的主人柔然人露出了尖锐的狼牙,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正月,突厥的伊利可汗土门率领大军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战于怀荒北。柔然可汗阿那瓌万万没有料到以前那支卑贱的奴隶现在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在拼尽全力地战斗中,柔然人最终不支落败。战败之后阿那瓌带着悔恨与绝望自杀殉国。柔然主力被突厥战败之后作为同盟国的西魏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立刻发兵出塞痛打落水狗。当时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发兵主动进攻败逃至魏国西北边境的柔然部族,每战必胜,打得柔然人抱头鼠窜,前后斩获数万人,拿获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子孙二人,还有各大柔然部落的酋长。作为争霸的另外一方当时已经取代东魏的北齐也毫不示弱,起初还短时间支持了一下柔然余部,后来发现柔然人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打不过突厥人,甚至还频频入侵北齐的国境,于是便在公元554年四月,齐主亲征柔然,杀得柔然伏尸二十馀里,俘虏柔然三万馀口。在中原诸国和北方突厥的共同围剿之下,最后一支柔然部落在西魏境内被突厥人屠戮,柔然人从此衰绝,他们的族名从此消失,他们的血脉最终溶入了这已经遭受了三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上。  

    
  在赌上双方国运的胜负中,突厥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这最终的胜利却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当时柔然帝国正当兴旺发达,实力很强,作为新兴势力的突厥人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怀荒大战中柔然人固然惨败,可是恶战之下突厥人的损失同样极大,就在怀荒之战胜利的同年,伊利可汗土门随之去世,可谓是惨胜。可是既然是赌国运,那么胜利以后的利益必然是巨大的,突厥人的大规模扩张已经不可避免。  
    

  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大多数人看到这种说法都会嗤之以鼻,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土耳其人自己当然没有,但是他们的老祖宗突厥人的确有过这种辉煌的历史。在经过了第二代突厥之主阿逸可汗科罗短短一年的统治之后,第三代突厥之主木杆可汗俟斗终于将大突厥汗国推向了极盛。此时长城以北突厥人再无敌手,突厥人以新一代统治者的身份君临草原,开始了他们波澜壮阔地征服史。
第三节 突厥人的征服  
    
  在确立了草原的霸权之后突厥人的势力仿佛如浪潮向四面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属于东胡的契丹。在通常的印象中,一提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骑射的轻骑兵形象。其实这种认知有着不小的误区,的确后世的契丹人以骑兵雄强于中国北方,甚至占有中原,控骑数十万。可是与突厥人对阵的契丹人用来征战的主力却并不是骑兵,而是早在战国时代就被我国淘汰出主力战争兵器的战车。落后的契丹人面对强横的草原霸主进行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便是契丹人被尽数驱逐出了家园。丧失了居住地的契丹人不得不作苦难地迁徙。他们携带了部落中十余万口男女老幼,几十万头牲畜倾族南下,意欲寻找一块可以生活下去的土地。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常常能造成一系列的民族连锁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迁徙发生过多起,匈奴强横的时期将大月氏驱赶到中亚,结果大月氏便鹊巢鸠占,将中亚的塞人赶走,建立了贵霜大帝国,而被迫迁居的塞人又扑向帕提亚帝国,差点将之摧毁。而汉帝国将匈奴人赶往西方所引起的大规模民族连锁迁移甚至将西罗马帝国完全摧毁,从此欧洲留下了“上帝之鞭”的传说。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一个处理不好,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契丹人当时的迁徙目标是南方中原大国之一的北齐,北齐当时的君主是文宣帝高洋,他继承了他父亲高欢的军事能力,亲自出征与契丹决战,契丹人本就是新败之师,又拖家带口,结果被文宣帝一战击破主力,契丹部族十余万人尽成俘虏,剩余的万余户契丹残部走投无路,只能投奔高丽国。为了巩固东方的领地,木杆大汗任命阿史那库头为突厥东面可汗,疆域直抵鸭绿江。  
将契丹打得全族逃亡之后,突厥随之降伏了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结骨族。这个结骨族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前身是汉代的坚昆,后来又演化成黠戛斯,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的老祖宗。在唐代最终击败回纥,迫使回纥迁居的也是这个民族。突厥大破其国,然后驱使他们为突厥卖命,结骨被击破后突厥北方的各大少数民族极为震恐,纷纷向突厥请降输诚,突厥北疆由此固定。  
    

  从汉代开始,西域就是东西方交汇的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在中国的蒙古大草原上确立了霸权的民族几乎全都会把手伸向西域,强大的能够号令西域领袖群伦,差一点的也能对西域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西域这块富饶的地方实在是强大游牧民族的命根子,他们从西域能得到大量的铁器,丝绸,金银以及工匠,甚至还能垄断东西方贸易,控制了西域之后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将东方和北方稳固之后,立刻转回身着力经营西域。首当其冲得便是西域名国高昌。高昌在西域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国家,从立国起国人便是汉晋中原戍卒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其国有八城,城中均有华人。此后几代君主不是汉人也是汉化极深,国家之内通行汉文,典章文物均守晋朝旧制,风俗习惯一如中原。这么一个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会被突厥人盯上。高昌国起初还反抗过一阵子,号称是“鹰扬闾外,虎步敌境”,可是当突厥人大举进兵之后马上开始吃不住劲,战争连连失败,变成了“兵锋暂交,应机退散”。无法之下只能屈辱地求和,完全成为了突厥人的附庸。  
    

  打开了西域的咽喉要道之后,突厥人继续西进,兵锋直指于阗,龟兹,焉耆一线。这三国都是西域上的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突厥势必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不过这几个国家不像高昌那样孤立无援,他们身后都有大国撑腰,雄踞流沙东西的吐谷浑国便是其中之一。突厥为了控制西域,与吐谷浑起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是吐谷浑实力强劲,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此时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西魏联兵,一同进攻吐谷浑,对于这个提议西魏也是求之不得。原来西魏和吐谷浑的矛盾由来已久,上面提到过西魏为了和柔然人联姻,居然废掉自己的皇后,让她出家当尼姑。出嫁的女儿受了气,谁来出头呢?当然是娘家人。这位被迫出家的乙弗后的娘家正是吐谷浑,她原本是吐谷浑与西魏和亲的公主,可是西魏为了与更为强大的柔然结亲,居然让她与青灯古佛陪伴一生。远方女儿的泪水让娘家人怒不可遏,吐谷浑和西魏的关系于是完全破裂,吐谷浑转而和北齐通好,时时进攻西魏后方,成为了西魏的大患。两家人一拍即合,突厥木杆大汗率兵借道西魏的凉州,魏军大将史宁率兵跟随,两军目标直指黄河源头吐谷浑的老巢。这次联军起先是想要奇袭,利用吐谷浑在西北防备突厥人的时候从东南方向打吐谷浑一个措手不及。可是事机不密,发兵没多久吐谷浑便得知了消息,于是吐谷浑南下,吐谷浑国主亲自守北道的贺真,吐谷浑的征南王防守南面的旧都树敦(今甘肃西宁西,曼头山北)。史宁于是与突厥木杆大汗商议,建议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这两个重要的据点。木杆大汗觉得这个策略非常好,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敦城。娑周王在史宁进军的路上与之野战,被史宁击杀,魏军乘胜进逼树敦城。可是树墩城毕竟是吐谷浑国的前首都,城防坚固,硬攻难以奏效。于是史宁在攻城的时候率兵伪败,吐谷浑征南王果然中计,率兵从城内杀出。此时魏军回军奋战,吐谷浑军败退,魏军趁吐谷浑人败退时来不及关上城门的时候一举杀入城内,生擒吐谷浑征南王。这时候吐谷浑贺罗拔王在险要地段上依山为栅,意图死守。史宁率兵猛攻, 不多时便攻破其栅。“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此时突厥大汗木杆亦攻破贺真城,生擒吐谷浑国王及其妻子,与史宁会师于青海。游牧民族一向尊敬强者,突厥人见史宁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汗木杆对其极为欣赏,将自己的好马让给史宁骑乘,自己步行在大帐前相送,又赠给宁奴婢一百人、马五百匹、羊一万头,甚至把史宁称之为“中国神智人”,可见史宁的战绩给突厥人多大的震撼。当时的中国人正处在民族大融合的后期,史宁和魏军的悍勇正显示了当时新兴中国人那强悍的实力,这也让强大的突厥人望而生畏,有效地吓阻了突厥人对正处在分裂时期中国的企图。如果那个时候史宁和魏军的表现一塌糊涂,那么恐怕金灭北宋的故事就会在这公元6世纪先期上演。  
  吐谷浑在突厥和西魏的夹攻中损失极大,连国王也成为了俘虏,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吐谷浑毕竟是一个大国,联兵摧毁了他们的政权却没能摧毁他们的民族,在多年之后吐谷浑又一次兴旺发达了起来,此时又一个中国将军李靖踏上了讨伐吐谷浑的征途,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解决掉了吐谷浑之后的突厥人依然不能独霸西域,在突厥人面前还有一个更为强力的中亚大国,这个国家叫做嚈哒(Ephthalies,Hephthalites)。嚈哒人是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嚈哒国的政治中心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此国在河中的时候兼并周围诸国,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将当时的波斯击败,让当时的波斯王称臣纳贡,贡献赋税。我国的史书里面称其“征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而波斯史学家米尔孔(Mirkhond)则说嚈哒人征服了吐火罗,迦布罗,石汗那。《宋云行纪》则说嚈哒能役使康居、于阗、沙勃,安息等三十余国。可见嚈哒国的赫赫气势,甚至之前称霸草原的柔然人与之相比亦逊色不少。和打吐谷浑仅仅是为了开西域不同,嚈哒和突厥人则早就有仇隙。这要从和嚈哒同族同源的高车人说起。高车本是西域强国,后来被柔然攻灭,其余部奔投嚈哒国寻求庇护。在柔然攻灭高车的时候突厥作为其打手自然冲锋在前,因此就跟高车族结下了深仇,后来嚈哒收留并扶植高车人自然也和突厥人结下了仇。嚈哒势大面对这样一个对手,突厥人心里也有点发憷,单打独斗是一点把握也没有。于是就在攻灭柔然不久,在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大汗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波斯王努锡尔旺(Noshirwan),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波斯与嚈哒的仇恨更深,波斯王鼎盛时期号称“万王之王”,后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所摧毁,但是公元三世纪波斯国又复兴,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萨珊波斯王朝,它以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强大的武装实力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初。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王朝,在和嚈哒的战争中国王卑路斯(Prouz)战死,王朝被迫称臣纳贡,这对一个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可谓是奇耻大辱,后代波斯王努锡尔旺(库萨和一世Khosrou Anouschivwan意为“不朽的灵魂”)决心报仇,他了解到突厥人此时已经取代了柔然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于是遣使请求结亲,两国一拍即合,当时的波斯王储(Hormizd IV)贺尔米斯达四世便是突厥木杆大汗的女儿所生,可见两国对嚈哒国的企图是多么的强烈。  

    
  攻灭柔然之后,突厥人东征西讨,长城以北的势力几乎均被其荡平,到了公元562年的时候(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原年,陈元嘉三年)突厥人终于腾出手来挥师进攻嚈哒,早就迫不及待的波斯人立刻起兵响应,两国合兵进攻嚈哒,此战突厥木杆大汗亲征,突厥叶护室点密(Istami)为副帅,统领突厥十大首领,率兵十万西征。突厥人自东而伐,波斯人则沿乌浒水(今阿姆河)向北进军。嚈哒虽强,可是也架不住这样两大势力的夹攻,历史上两线作战的结果往往是悲惨的,嚈哒国也不例外。公元562年(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元年,陈元嘉三年)的三国决战中嚈哒人大败。嚈哒主力被击破后突波联军乘胜进军,此时大势已定,于是木杆委任室点密指挥剩下的战争,自己回到了漠北的突厥王庭。战争从公元563年一直打到公元568年,最终嚈哒人势穷力竭,叶护室点密亲手击杀嚈哒国王。取得了完全胜利的两国战后瓜分了嚈哒国,以乌浒水为界,波斯取得了巴里黑、喀布尔、石汗那、吐火罗,突厥取得了石国、拔汗那、康、安、史等国。此战后中亚诸国望风而降,突厥大帝国的版图臻于极盛,叶护室点密也因为此战功绩卓著,被突厥大汗木杆封为突厥西方可汗,掌管西域。从此在东至北海,西越咸海,西南至波斯,南至中国长城,北越贝尔加湖的广大土地上,均竖起了象征着突厥人的狼头大纛。
 第四节 中国、突厥、波斯与东罗马  
    

  突厥人赶上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壮大了起来,所谓喝水不忘挖井人,对于一手将他们扶植起来的西魏国突厥人不能不有所表示。那么怎么报恩呢?首先就是突厥族的王后制度的改变。突厥王后被称为可贺敦,又称为可敦。她在突厥大汗国中地位崇高,不仅仅地位在大汗诸妻妾之上,主管内务,而且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发言权,权力非常大。突厥当时有两大高贵种姓,阿史那氏为王族,而阿史德氏则为后族,突厥大汗无论娶多少女人,身为正妻的可贺敦必定是出自阿史德氏。突厥由于西魏的扶植强大了起来,因此中央帝国的出嫁公主便尤其被突厥人所重视,因此可贺敦便易为华人,此后北周,隋等均有公主陆续出嫁,华人可贺敦的制度因此被固定下来。  
    

  再就是帮助北周(当时的西魏,皇帝其实只是一个傀儡,政权全都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上,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便废掉了西魏,建立了北周。)进攻他们的死敌北齐。公元563年至564年正月,突厥和北周联兵,突厥木杆大汗挟亲征嚈哒国胜利的余威率麾下东方控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西方步离可汗共十万骑分三路南下,虽然这并不是突厥的全部实力,因为此时嚈哒并未全部平定,突厥还有大量的军队滞留在西方作战,不过这十万骑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以嚈哒国之强,突厥人也只是带了十万人去征讨,这次对北齐也用上了十万精锐骑兵,可谓是下定决心一举灭掉北齐了。作为盟友的北周派出了多少人呢?一共只有四万人。这里就有疑问了,作为主要战斗的一方为何出兵如此之少呢?原来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我国重甲骑兵高度发展的一个时代,人马均以重甲披挂,当时叫做“甲骑具装”,装备这样的一支骑兵的花费是巨大的。北周此时派出的四万人以骑兵占了多数,因此国家也只能负担这么多的重甲骑兵。当时朝野都议论说人要多派点,起码也要十万人才行。可是当时的柱国杨忠却认为根本用不着,一万重甲骑兵就够了。最后北周决定派杨忠率步骑一万与突厥人一起在北面进攻北齐,大将军达奚武率步骑三万从南道出发,约定会师于晋阳。杨忠虽然夸下海口,但是他的确有这个资格夸口,他率领一万人迅速攻克北齐的二十多座城,一举突破北齐人防守的陉岭山口。此时突厥大军分三路突破了北齐的长城防线,与杨忠胜利会师。此时北齐的武成帝见到进攻而来的周突联军如此强大,吓得立马打算逃跑,被臣下死死拦住,最后总算强撑着坐镇晋阳。本来周突联军的发展挺好,可是此时天公不作美,居然突降大雪,一连下了几十天,南北一千多里平地积雪几尺深。这场雪对于老百姓是大好事,恰巧是过年的时候下雪,这是典型的“瑞雪兆丰年”,可是这场雪对进攻方来说不啻于一个大灾难,如此大的雪,骑兵几乎完全排不上用场,作战就只能靠步战。齐兵以逸待劳,周突联军则因为大雪行军冻累交加。结果交战之时突厥人引兵上西山,不肯战斗。只有杨忠率周兵下马死战,他本人亲率七百敢死队冲入齐军军阵,最后死伤近半,不得不撤退。当然这场战斗即使突厥人加入进来也是于事无补,草原上发迹的游牧民族绝大多数骑射是一等一的强兵,可是下了马的话战斗力就会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因此突厥人才不肯下马和以逸待劳的齐兵死拼。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决定完全正确,在齐兵严整的军阵面前,周兵死伤惨重。当然突厥人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当时天寒地冻,突厥人的马没有草料可以充饥,越来越瘦弱,到了长城马匹死亡殆尽,突厥人只能截短自己的长矛做成手杖拄着回家。突厥木杆大汗一生东征西讨,所向无敌,结果居然在中原北齐国这里惨败而归。经历了这样史无前例的一场大败仗,突厥人终于从天下无敌的感觉中清醒了过来,从开始的全力为北周作战开始慢慢转变。此后于公元564年,突厥再次发兵助北周进攻北齐,但依然无果,突厥人于是再不肯为北周卖命,转而雄霸域外,内觑中原,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  



    
  波斯因为嚈哒的关系一度与突厥的关系极好,可是好景不长,两国刚刚瓜分完嚈哒国之后关系就出现了裂痕。两国就拔汗那的归属问题大起争执,结果突厥人火起,撕毁签订的条约,强渡乌浒水,将原本属于波斯的那边也全部侵占,也就是几乎整个嚈哒旧境均被突厥人占领,于是波斯与突厥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除了领土的问题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问题。突厥人控制了西域之后,粟特商人就成为了突厥人的臣民,他们的经商所得也就变成了突厥人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当时粟特商人主要经营的便是从中国倒卖丝绸到西方的生意。此时波斯却居中阻挠,不但垄断了当时东西方的丝绸贸易,而且还在学会了产丝技术之后开始厉行丝禁。这下子不啻于断了粟特人的财路,更让突厥的经济受损。突厥派遣使者马涅亚克(Maniach)携带大量精美丝绸给波斯王努锡尔旺,希望开放丝禁,可是努锡尔旺向使者展示了波斯产的丝绸之后居然把使者携带的中原丝绸全部烧毁。后来突厥人再次派遣使者来波斯交涉,可是波斯在宴席中投毒,使者几乎全被波斯人毒死,由是两国反目成仇。昔日的盟友变成了仇敌,突厥人再次玩起了老一套,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这手简直被突厥人玩得炉火纯青。此时突厥人找上的不是别国,正是东罗马。东罗马又称为拜占庭,疆域在今天的小亚细亚与希腊半岛,他们继承了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传统,国富兵强,因此我国称之为大秦。正好东罗马和波斯人是世仇,两方成功结盟,不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允许突厥商人(即粟特商人)不必经过波斯中介即可入境贩卖丝绸,还应突厥人的请求,废除了同波斯签订的和约,由此东罗马和波斯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年战争(公元571--590年)。此时东罗马和突厥关系密切,双方使者不断,波斯也为此不断派兵伏击双方使者,甚至投毒,但是都没有成功。而波斯则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被突厥和东罗马两线攻打。不过波斯人毕竟也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虽然抵挡得非常辛苦,但是毕竟还是顶了下来,没有被灭国。不过波斯人也在两大强力势力的不断打击之下国力大量消耗,最终被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的阿拉伯人灭国。
第五节 东突与西突  
    

  突厥人所建立的超级草原帝国给了周边各国巨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感受尤其深刻的当然是长城以内的中原各国。当时北周与北齐正在中原争霸,谁都惹不起突厥人,于是类似于柔然公主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又一个伟大的女性为了国家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北周武帝的原配窦氏极力劝说周武帝迎娶突厥公主,并且甘愿退居侧室,尊木杆大汗之女为后。即便是如此,迎亲依然是一波三折。突厥因为获得了北周的大量帮助因此很早就答应将公主许配给周武帝为妻。北周派了陈国公宇文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安〕公杨荐等高官贵戚率领了六宫以下一百二十人的迎亲团去迎亲,可是被突厥人借故拖延,就是不肯完婚。原来北齐动用了大批金钱财物去突厥说亲,还贿赂了突厥的东面可汗阿史那库头为他们说项。北齐的不惜血本使得突厥人极为心动,悔婚几乎已经成了定局,这时候老天帮了北周的大忙,就在木杆决定悔婚之后草原上狂风暴雷突起,打坏了突厥人的帐篷,并且一连持续了十几天都不停。这下子突厥人以为自己的背信弃义触怒了老天,遭到了天谴,于是赶忙让女儿出嫁到北周。得到阿史那皇后到来的消息周武帝亲自到甘州迎接,还举行了盛大的排场接待,可见这次的联姻已经是当时中原两国的头等大事了。就这样突厥人越来越嚣张,到了佗钵可汗的时代就公然宣称:“我在南方的两个儿子那么孝顺,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花。”此时突厥人对于中原已经是类似于太上皇般地存在了。  
    

  在中原争霸的这两国真的心甘情愿地当儿皇帝么?当然不愿意。他们每年进贡给突厥人大量的财物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北方出现敌人腹背受敌,然后积蓄力量全力击败对手统一中原,因此才对北方的霸主如此卑躬屈膝。中原国家心里想什么突厥人知道么?突厥人虽然在文明程度上不及中原文明,可是他们并不傻,看看他们称雄域外的过程就很清楚地知道,突厥不但不傻,而且是一个极其聪明甚至可以说狡诈的民族。他们对统一后的中国所能爆发出的能量知道得非常清楚,因此当北周表现出能够统一中原的实力以后,突厥的政策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偏帮北周到两不相帮最后发展到偏帮北齐,给北周的统一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可是三百年的乱离已经太久,中国人渴望统一的心情无法用任何言语描绘,这种上下一致的愿望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北周最终还是排除了突厥的干扰,彻底击败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作出此等功绩的北周武帝宇文扈不幸英年早逝,作为权臣的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改国号为隋。  
  隋帝国拥有并且稳固了整个中国北方,此时隋朝的国力强盛,昔日的对手已经灭亡,当然不能对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突厥人再那么客气,隋文帝杨坚很快地就中断了对突厥人的财物供应。这一下立刻惹翻了突厥人,突厥全力南侵,全面突破长城防线,隋军尽起精锐相抗,虽然依然不是狂猛的突厥人的对手,突厥人进入中原后杀掠千里,所向无敌。隋将达奚长儒率两千隋军与十万突厥人死战于周盘,隋军将士昼夜拼斗血战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损耗殆尽。隋军士卒赤手空拳依然毫不放弃,没有武器便用拳殴击,军士手皆见骨,突厥人死伤万余。而此时血战到底的隋军两千将士几乎死伤殆尽,达奚长儒自己身被五创,两处伤口甚至被刺穿,身负重伤。隋军将士以自己的生命硬生生将突厥人逼退,隋帝国用血的代价将突厥和中原之间的关系重新拉回到了平等。突厥的入侵让隋帝国上下重新认识了突厥人的巨大威胁,面对这样强力的对手硬抗肯定不行,但是堡垒往往由内部被攻破,隋帝国开始了一个被后世称为“中国的阴谋”的计划。  
    

  突厥人自木杆大汗起的辉煌盛世可谓是武功赫赫,可是在辉煌里却有很大的隐忧,那就是突厥的分封制度。由于分封制度,所以各大小可汗就会有自己的固定封地,可是突厥人的领土绝大部分非常贫瘠,不能给突厥人多少经济收入,可是西域这块地方则完全不同,不但经济发达,更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被分封在此处的突厥西面可汗的实力便比其他可汗大很多,甚至不比中面的突厥大汗的实力逊色。如此不平衡的实力对比当然会让人的野心膨胀。此时因为突厥佗钵可汗死后的继承人问题导致突厥五可汗争位,虽然突厥的沙钵略大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暗中的裂痕不可避免地渐渐扩大。面对西方强藩镇主的局面沙钵略大汗虽然也想出了种种措施加以解决,可是不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就在突厥人彼此暗中猜疑之时隋文帝派出了使节结交突厥各大方面可汗,进而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下子将突厥人之间的矛盾给放在了台面上,昔日的突厥大帝国终于开始分裂,形成了以突厥中面大汗和东面可汗为代表的东方集团与以西面可汗和阿波可汗为代表的西方集团这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突厥分裂之后内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国家都架不住内讧,隋帝国乘机东西逢源,给与对自身威胁最大的突厥东方集团数次重大打击,之后又扶植突厥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大汗,此时东西突厥帝国的局面正式形成。在突厥的内战中,东西两方面都奈何不了对方,于是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开始采取表面臣服隋朝以求尽快恢复国力的政策,使得东*突厥的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壮大,到了隋炀帝年间东*突厥的实力已经不亚于当初全盛的时代,到了隋末甚至比突厥大帝国全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史书记载“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而反过来隋帝国却好景不长,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让征伐高句丽国这样一个平常的战争行动变成了敲响隋朝丧钟的导火索,中原大地战火重燃,国内盗贼蜂起,隋帝国刚刚拥有没多久的对外优势再度丧失殆尽。此时正当东*突厥的盛世,兴旺强盛的突厥人立刻给了以往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隋炀帝一个下马威。公元615年隋炀帝不顾国力衰弱,发大军亲巡塞外,企图震慑突厥。可是突厥人哪里会将这个在小小的高丽国都撞得灰头土脸的皇帝放在眼里?突厥始毕大汗率数十万骑兵针锋相对,将隋炀帝在雁门团团围住,隋军数度出战均遭败绩,雁门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人攻下三十九座。突厥人日夜猛攻,隋军死伤不计其数。此时隋炀帝才收起了昔日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狂态,吓得像个女人般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杲哭得双眼红肿。隋炀帝杨广此人实在是一个被宠坏的典型,从小到大顺风顺水,父亲宠他母亲爱她,朝中大臣支持他,简直就是把皇位送到他的手中一般。当了皇帝之后便自以为无所不能样样精通,做事全凭一己好恶。他要是真的行倒也罢了,可是关键的恰恰是他很多事情并不懂,尤其是行军打仗,而他偏偏喜欢外行领导内行,现在遇到挫折便立刻六神无主,之后全国大乱无法控制局面之后居然逃避现实。要是此人在人生道路上受过哪怕一点点的挫折磨炼,隋帝国的最后结果也可能会大大不同。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虽然突厥没能将隋炀帝抓住,但是此战完全暴露出了隋帝国的虚弱和突厥的强大。隋炀帝一个人搞垮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各种势力再次割据一方,对演义评书熟悉的读者们一定很清楚“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样的说法。隋末群雄势力,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总计有四十八人,而根据《隋书》以及其他记载,则远远大于此数达到百余人之多。这些豪杰称霸一方,进而逐鹿中原,中国再次陷入了战乱之中。而突厥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了中国北方之上。当时的北方群雄,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必须要结交突厥以为靠山。当时著名的群雄例如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罗艺,高开道等人不是突厥的附庸就是与突厥有所勾结,就连后来建立唐帝国的开国君王李渊都不得不领受突厥人赐给的狼头大纛,向其称臣。此时的突厥人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隋帝国的时候是挑拨离间,分化突厥东西两部互相内斗,现在突厥人反过来对中国也开始这么干,他们控制中原各大割据势力,操控中国内战,希望各大势力之间内斗不休,从而在其中渔利。中原大地如果继续这样混乱下去的话,那么五胡乱华的乱世将要再一次在中原大地上重现,而辽金宋元的历史也可能会在这隋末先期上演。
第二章 大唐草创  


第一节 八柱国家  
    
    
  上天注定不会让一个三百余年后重新统一的帝国就此再次陷入分裂,这个重新统一天下的重担就被放在了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身上。说起李渊,就不得不说一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家”。“八柱国家”是由当时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创立的一个军事贵族系统,他以府兵制为基础,以当时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为 基干,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因此唐代史书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这“八柱国家”中的李虎便是李渊的曾祖父,可见李渊的身份是极其尊贵的。李渊的出身极好,又受到了隋文帝时期的独孤皇后的宠爱,所以一开始的仕途一帆风顺,可是到了炀帝时期则情况开始有所变化,当时有这么一句“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隋炀帝因此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身边的这些关陇李姓贵族。不但在毫无罪名的前提下,灭了右骁卫大将军、邸国公李浑的族,对李渊也是极不放心。一次征召李渊从驻地来谒见,李渊因病未能亲赴。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是炀帝的嫔妃,炀帝便问王氏:“你舅舅怎么来得这么迟?”王氏回说有病,炀帝立刻便说:“他会死吗?”可见隋炀帝对李渊的猜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  
    

  李渊遭到猜忌之后,不得不韬光养晦,每天纵情于酒色来让隋炀帝接触戒心。李渊是一个政治嗅觉极为灵敏的人,在天下大乱出现征兆的时候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乱世中什么最可靠呢?地位?财富?这些其实都是虚无的东西,在乱世中并没有太多的用处。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乱世中的兵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不仅仅能够保护自己,更能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李渊用尽了一切办法来搞到兵权,而炀帝此时已经是到了非常昏聩的地步,居然给了李渊兵权让他出兵讨伐当时的所谓“群盗”。为什么说隋炀帝昏聩呢?以李渊当时的状况,用纵情声色,收贿受贿来韬光养晦。如果炀帝很明智,看破了李渊的假相,那么首先就会把李渊给解决掉,决不会允许李渊拿到兵权。如果炀帝并没有看破李渊的伪装的话,那么一个如此颓废的人何堪大用?并且李渊也并不是什么早有威名的名将,在此之前并没有显赫的战绩,一个正常一点的帝王也不会对李渊委以重任。  

    
  被委任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李渊终于离开了凶险的朝堂,开始了他讨伐贼寇的生涯。李渊的爷爷和父亲均早死,李渊七岁就继承了李氏家族的家长,早早地就肩负了家族的重任。作为关陇军事贵族中的一员,李渊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这样的训练甚至可以称之为残忍,也因此,李渊从小就有一身的好武艺,甚至凭借着这身好武艺让他娶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李渊的原配是北周上柱国窦毅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当时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传说她出生之时便长发过颈,长到三岁便发与身齐,活脱脱的一个长发小美人。因为和北周皇室的亲戚关系,因此从小便被养在深宫之中。上文提到过,为了迎娶突厥公主,北周与北齐当时进行了一场极为激烈的斗争,最终把突厥公主娶到了手。可是政治婚姻往往是悲惨的,北周武帝虽然娶了突厥公主,可是并不爱她,平时对她很是冷淡。此时还很小的窦氏便对舅舅进言说:“现在我国四边都不平静,突厥非常强大,希望舅舅你以苍生为念,按耐自己的心意好好抚慰皇后,如果有了突厥的帮助,那么江南和关东这两大敌人都不能对我们造成危险了。”如此小小年纪便能说出如此深合政治之道的谏言,这窦氏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父亲窦毅跟自己的夫人商量道:“我这个女儿才貌双全,实在不能随便许配给别人,一定要给她许一个好丈夫。”于是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求婚的人来了就让这些青年才俊射箭,如果能够射中孔雀的眼睛的就可以娶他的女儿。这窦氏既是远近闻名的佳人,又是皇亲贵戚,前后求亲的人简直踏破了门楣,可是没有一个求婚者能够射中孔雀眼睛。这时候李渊为了美人也巴巴地赶来求亲,从小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没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之前先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渊两箭都射中了孔雀眼睛,最终抱得美人归,这就是“雀屏中选”这个典故的来历。李渊的军事素质在领兵讨伐贼寇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出兵的第一仗中,李渊仅仅带了十余骑与龙门贼帅母端儿数千人战于城下,李渊手持强弓驰射七十余发,箭无虚发。敌人于是溃败。一次次地战胜敌人让李渊获得了太原道安抚大使的重要职位,后来又升任为太原留守,这使得李渊终于有了一块重要的根据地。
第二节 太原李渊  


  身处在太原这个位置上,不管李渊是否愿意,突厥都是他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李渊到了太原不久隋炀帝就为了震慑突厥而巡边雁门,结果非但不能震慑突厥,反而被突厥所震慑。就在隋炀帝父子在雁门抱头痛哭之际,李渊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却在隋炀帝被围的雁门之役中初露头角。为了解救皇帝的危难,李渊不但派出了能够派出的兵马进行勤王,连自己的儿子——年少英武的李世民也加入了隋朝的勤王军队前往雁门救援。可是突厥人实力强大,隋朝此时已经风雨飘摇,勤王军的实力不足进退两难,此时李世民向当时的主将云定兴出了一个主意,让隋军多带旗帜金鼓,然后分为十余里日夜大造声势,做出了一付大军来援的假象。对于古代战争而言,旗帜的多少跟军队的数量息息相关,突厥人看见隋朝勤王军居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以为大军开来,害怕遭到内外夹攻,于是才撤兵解围。  

    
  隋炀帝被突厥打怕了,不敢再在边塞多呆,结果拍拍屁股去了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享受起了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却下了一道旨意让李渊带领太原的兵马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同防御突厥。这简直是把李渊放在火上烤一般,李渊和王仁恭的兵马合计只有五千多,兵力严重不足,而突厥却有数十万之众,用这点兵力防御突厥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叹在隋朝这个大帝国的家还未被杨广败光的时候,他也曾经以五十万精甲士兵耀武于塞外,很是风光了一把,可是短短数年在长城一线这样的边塞军事要地居然会有兵力不足的状况出现,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最后李渊想了一个法子,他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在草原上游荡,无论是起居生活还是射猎都学足了突厥人,然后又挑选了一些神射手埋伏起来作为奇兵。突厥人一下子看到这么一支跟自己极为相像的军队出现自然大惑不解,往往以为是自己人,李渊于是趁机猛攻,突厥人措手不及之下被李渊所击败。  
    

  当然这样的方法可一可二不可三,头几次还能见点效,可是时间一长突厥人也就识破了李渊的这点小把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计谋能够起到的作用实在不大,因此从马邑一线的长城防线频频被突厥突破,突厥兵马入内地后烧杀抢掠自是不提,李渊因此也被获罪,又因为李渊的名字暗合“李氏为天子”的预言,因此眼看就要身遭不测。对于李渊太原起兵的原因以及过程很多史书说法不一,但是它们也都认为李渊在此之前依然忠于隋朝,正是因为隋炀帝的这个行动才使得李渊最终走上了立唐反隋的道路。李渊的反隋固然有自身的野心使然,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渊此时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他只能在灭亡或者反叛中选择一条道路。李渊当时所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隋朝交给李渊的任务是防御突厥,镇压境内的“盗贼”。可是交给李渊的兵马总共不过五六千,不要说突厥,就连扑灭四处蜂起的“盗贼”都极为吃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扑灭当时的盗贼“历山飞”一伙的战斗,李渊的五六千人马被敌人的两万优势兵力所包围,差点出不来,好在有儿子李世民率了李家家奴拼死陷阵,里应外合击破了强敌。当时的盗贼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就凭李渊这点兵力不啻杯水车薪,就这样还要防御住连朝廷主力兵马都不能防御住的突厥人,一个不好就获罪下狱掉脑袋,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李渊即便是不想,也不得不走上造反这条路。

第三节 结好突厥  


  就在李渊蠢蠢欲动的时候,马邑那边却抢先举起了叛旗,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太守王仁恭,公然造反作乱,在勾结突厥人击破了雁门的朝廷讨伐军之后公然称起了皇帝。以刘武周为首的这股割据势力并不同于一般的“盗贼”之流,首先他是朝廷正规军出身,他的部队也是正规军出身,不是一般丝毫未受过军事训练的盗贼之流。其次他的称帝是一个明确地政治信号,在隋朝末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李氏为天子”这个预言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刘氏主吉”的预言,此预言在大业初年就已经被童谣传唱,歌曰:“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不决则为李。”这使得刘武周的称帝又带上了一层天命的色彩,与李家的预言相顽颉,这就使得李家起兵的大义名分大大地降低。更为可怕的是刘武周与突厥的关系匪浅,凡是领军出战必然有大批突厥兵马助阵。在其起事之初,被隋朝平叛军队包围在马邑城内的时候就是突厥人突然杀到解了刘武周的围。尤其是马邑就在太原正北不远,距离太原是如此之近,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就在不远的北方虎视眈眈,等于是将一柄利剑悬挂在了李渊地脑门顶上,让李渊夜不安寐。  

 这样的情况之下,跟突厥人搭上关系就变成了李渊起兵之前的头等大事。在当时臣服突厥得好处有三,第一是斩断刘武周的臂助,让李渊西进长安的时候不至于后方起火,丢失太原的老巢。历史上正是因为李渊适时与突厥签订了和约,使得刘武周错过了进攻太原的最佳时机,使得刘武周虽然攻下了太原,但是李渊在长安的根基已固,再没有初起兵时的后顾之忧了。第二是能够获得突厥人的帮助,当时突厥人战力之强悍就不用再说,更重要的是突厥人有大量的马匹能够增强李渊军队的战力。当时刘文静一次就从突厥带回了两千匹马,此前后还与突厥进行了大量的马匹交易,这使得李渊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西征。第三则是稳定人心,在当时的北方边郡,几乎人人谈突厥而色变。李渊起兵干得又是杀头的买卖,成功了也就罢了,一旦失败自己赔上性命不算,还会连累家族。当时在李渊与突厥书信往来的时候,就因为李渊不肯答应突厥公开反隋的条件,手下的士兵立码开始不稳,纷纷说:“唐公如果不能顺从突厥的条件,我们也不能跟从唐公起兵。”  
    

  虽然与突厥人结盟是头等大事,可是李渊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反王,他绝不是死心塌地地攀附突厥人。从密谋起兵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独立性,比如说在与突厥始毕可汗的书信中,他就说明自己的起兵是为了迎回隋主,而不是自己要当皇帝。而突厥人则一定要李渊自己当皇帝,然后起兵。这个条件让李渊考虑了很久,最后也没有完全答应。当然李渊不肯答应突厥这个条件绝不是因为他对隋朝还有什么忠义之心,只不过是朱元璋“缓称王”战略的先期应用罢了,而突厥的用意则是让李渊称帝从而吸引各方势力的瞩目,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李渊决不能接受。此外在派刘文静去塞外请求突厥援助之时,李渊便嘱咐刘文静道:“这些突厥人不过是拿来壮声势用,有一点就行,决不能多。”等到出兵之时,李渊特别使用了红白两色旗帜,红色是隋朝的标志,表示他依然是隋臣,此次起兵不过是匡扶朝纲而已,白色的旗帜则是用来向突厥表示臣服之意。李渊自嘲自己这是“掩耳盗钟”,但是并没有全数用白色旗帜也表现了李渊起兵的独立性。李渊虽然向突厥称臣,但是始终恪守以我为主的原则,对突厥仅仅是利用而非倚赖,这一点才是李渊比各路反王都高明的地方,历史上很多野心家就是因为把握不了这个度沦为了汉奸或者卖国贼,从而被天下人唾骂。当然李渊虽然在自己实际利益上寸步不让,可是在无关利益的表面功夫上却作得极其到家,他与突厥大汗书信来往的时候用得都是臣下身份的“启”而不是平等身份的“书”,甚至对突厥大汗派遣的普通使者都能够纳头便拜,丝毫没有面子上的顾虑,可谓是把自己臣下的身份演到了家。  

李渊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治家,他跟突厥人作交易是为了利用突厥人,内心深处其实对突厥人极为反感。可是突厥人干得也不是什么慈善事业,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利用的?从上文突厥发家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厥人在国际关系上的合纵连横简直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从突厥起家起就与中国有着割不断地联系,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突厥人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的能量会有多么地巨大。天幸隋帝国自作孽,一个刚要雄起的大帝国就毁在了隋炀帝自己的手上。突厥人遇到如此天赐良机,哪里会就此轻易放过?当时中原大乱之后大量中国人北逃塞外,躲避兵灾,因此突厥人对当时中原局势的把握极为精确,他们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扶植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来打击当时还未灭亡的隋帝国,最理想就是让整个中国陷入永久地战乱,北中国的各种割据势力均必须唯突厥马首是瞻,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势力再度统一中国。因此在李渊与突厥和谈的时候突厥明确地表示了反对李渊打着立隋主的旗号起兵,一定要李渊自立山头。之后当大唐建国有统一天下的征兆之时又纵容刘武周攻取了李渊起兵的根据地太原,来牵制唐帝国统一的步伐,最后甚至扶植了自己之前极力反对的杨隋后人来与草创的唐帝国相抗衡。这种种表现看似矛盾,但究其实质,其实都是为了为了阻止中央帝国的再次统一。  


      

  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李渊对突厥未必是最恭顺的一个,但是所获得的帮助却可以说是最多。李渊起兵之时,当时的童谣就传唱曰:“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当时李渊的军队半数均是白旗,可见突厥兵数量之多。为什么李渊能获得突厥人如此巨大的帮助呢?这就不得不提当时仅仅是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在李渊和突厥的和谈中,李世民可谓是一个关键性地人物,正是由于他才促成了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李世民和突厥之间关系之紧密,从其后刘武周攻陷太原的事件中更是能明显地看出来。当时李渊于关中称帝,眼见新生的唐帝国就有席卷天下之势,此时受到突厥大举支持的刘武周立刻入侵太原,李渊四子李元吉甚至不敢接战便狼狈逃回长安。可是李渊派李世民为帅之后,突厥人却态度大变,加入了唐军的阵营,可见李世民与突厥人的关系非比寻常。那么李世民和突厥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后来的渭水之盟上李世民自己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与突厥的突利可汗有着香火之盟,可以说是兄弟,可见其关系的密切。李渊起兵之时不单单获得了东*突厥的帮助,甚至连西突厥的部众都前来投靠,在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我们在演义中非常熟悉的史大奈了。提起史大奈,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一定知道他与秦琼秦二哥打擂台这一段,可是真实历史中的史大奈可不像演义中仅仅是个小角色,他的本名叫作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中的贵族特勤。由于在隋朝西突厥处罗大汗在内斗中失国,不得归化入中原,而阿史那大奈便是跟随者之一,其族中地位除了处罗和其弟之外是第三号人物,在跟随炀帝东征之后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率其部落居于楼烦郡,隐为一方之重,李渊起兵之后即率部落之兵从龙,隶秦王李世民帐下转战四方,为唐帝国的草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被赐姓为史。当然此部突厥人与东*突厥的援兵性质则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对东*突厥人仅仅是利用的话,史大奈部则是嫡系部队,备受信任,从一开始的击破隋将桑显和之役算起,他参加了大唐开国之后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攻破长安,平薛举、王世充,灭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功劳极大,最后官居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唐代官制,武卫大将军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指挥,为正三品,都督则是方面军总司令,为从二品,检校是暂任的意思,他是皇帝身边亲卫,自然不可能去地方,因此是遥领,国公则是封爵,为从一品,死后又被追封为辅国大将军,为武官散阶的正二品。光这些官职等级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将演义中与之打擂的秦琼秦二哥与之对比一下便可一目了然,秦琼最后被封为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转封为胡国公。上柱国为武官勋级,为正二品,国公与史大奈同级,左右武卫大将军亦同级,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史大奈无论是职位的重要程度还是官职品轶与秦琼均不相伯仲,由此可见史大奈在初唐之地位。
第四节 英雄儿女  


  就在李渊苦心积虑地准备出兵之时隋炀帝杨广正在江都醉生梦死,终炀帝一生,他对于长安的恶感要远远大于好感,这种不可思议的感情其实源自其父亲隋文帝杨坚。我们知道杨坚篡了北周的位,自己坐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却并不是那么稳。杨坚的父亲是上文提到过的杨忠,在西魏的“八柱国”军事系统中他是一个大将军而并没能当上柱国这样的顶级职位,而杨坚在朝中也并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功绩来,能够篡位成功实在是因为欺负当时北周的孤儿寡母而上得位,因此无论是资格还是实绩,杨坚均不能让当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贵族们服气。面对如此情况杨坚只有以刻薄寡恩,大杀昔日同僚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可是这些军事贵族盘根错节互相之间多有联姻,就是杨家自己也是这些军事贵族中的一员,隋朝的统治也依然需要他们的帮助,因此不可能完全清除干净,杨坚引入了科举制度也是为了抵消关陇军事贵族的影响力,但是在当时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完全不顶用。父亲对关陇军事贵族的猜忌也深深影响了儿子,隋炀帝的内心深处也对于处在关陇心脏地带的长安首都有着深深地恶感,因此在巡边失败之后隋炀帝并不是回到长安重整旗鼓,而是去了江都破罐子破摔。隋炀帝觉得长安不好,可是李渊却正相反,李渊是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后人,是顶级门阀李家的家长,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号召力数一数二,因此他起兵的唯一目标就是攻取长安,以关中为基业夺取天下。  
 誓师起兵的李渊其进展可以用顺利来形容,虽然路途上有隋将宋老生的阻拦,更有潼关这个雄关的阻挡,但是均有惊无险,最终顺利地拿下了长安,鉴于本书侧重于唐代对外西域史,因此不再赘述。李渊定鼎关中之后关陇军事贵族望风景从,而李渊之子李世民更得到了瓦岗山系统的山东豪杰全力支持(注意这里的山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而是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势力迅速扩张,很快有了统一天下的兆头。当然插一句题外话,其实李渊这个人在隋末群雄当中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地理位置都不是最好的,可是最终能够打下大唐的江山,他子女的功劳实在不能抹煞。如果论培养子女,李渊在皇帝当中当算头一号,二儿子李世民就不用提,大儿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史书上并不昭显他的功绩,但是从李渊起兵到后来领军打仗,其能力比之李世民相差也仅是一线,即便是最差的李元吉也是能力敌十人的猛将,在玄武门之变中,经常领军突入敌阵的李世民在单挑中却也不是李元吉的对手,差点反被李元吉干掉,如果不是超级猛将尉迟恭出场救驾,李世民这条命就断送在李元吉的手上了。不单单是这几个儿子,李渊的女儿亦是了得,喜欢演义的朋友肯定知道郡马柴绍这个人,他的夫人是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他们当时均在长安居住,李渊在太原举兵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柴绍就与自己的夫人商议道:“如今岳父举义兵,我要去投奔,可是我俩一起走目标太大,留你一个人又恐身遭不测,这如何是好?”坚毅的平阳昭公主当即回答道:“夫君你先走,不用挂念于我,我一个妇道人家躲藏容易,官府对我们女人也不会太过注意,我自然有法子脱困。”就这样俩夫妇各奔东西,留下来的平阳昭公主转而去了长安附近的鄠县,在那里有公主的一处庄园,安定下来之后公主立刻散尽家财招募当时上山为盗的亡命之徒,组成了一支军队,起兵和李渊呼应。当时有西域胡商在司竹园啸聚一方自称总管,公主就派遣家仆马三宝去晓以利害,后又接连说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这些占山为王的势力来投,声势大振。当时长安留守频频发兵讨伐公主,却均被其击败。公主乘胜追击至盩厔、武功、始平,四周郡县均被攻下。平阳昭公主在军中申明法令,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于是各方势力纷纷效命,很快公主麾下的军队就达七万之众,后来与父亲李渊合军一处共攻长安,与丈夫柴绍各置幕府,其所属军队均号“娘子军”,这也是我们现在“娘子军”这个名词的来历。从平阳昭公主的身上可见隋唐女子英姿勇武丝毫不下于男子,而平阳昭公主也就此成了之后一代代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女英雄效法的榜样,一直流传至今。因为有大军功,此后李渊每逢节日赏赐家人,平阳昭公主所得的赏赐均与众不同,其逝世之后,李渊给的葬礼仪仗是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当时主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太常奏道:“按照礼法妇女是不能享有鼓吹的。”而李渊却说:“鼓吹即是军乐,大唐开国之际公主在司竹园起兵于我呼应,亲执金鼓于战阵之上,有克定国家的功勋,公主功在社稷,为何不配享有鼓吹的礼仪?”于是特别加上了这个仪仗来表彰平阳昭公主的赫赫功勋,还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公主为昭。
第三章 突唐反目

第一节 刘黑闼(上)


唐朝占据关中之后,激战连连,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平定了薛仁果,武德二年五月又平定了李轨,由此河西、陇右、关中连为一体,渐渐地有了一统中原的气象。这样自然是突厥人最不愿意看见的,于是两国之间渐渐有了裂痕,突厥人转而册立隋齐王遗腹子杨政道为帝,以此为旗号聚集反唐势力,与意欲一统天下的唐王朝对抗。突厥与唐王朝之间从小冲突最终演变为大战,最先是扶植中原的各种势力阻挠唐朝的统一进程,后来眼见各大势力纷纷败阵,最终自己赤膊下场,与唐王朝作正面对决。大战在武德三年终于爆发,此时始毕大汗已死,新即位的突厥处罗大汗在军阀梁师都,自己的王后(即可贺敦)隋义成公主的怂恿之下分兵四路大举南侵,西路莫贺咄设(处罗之弟咄苾,也就是后来的颉利可汗)出兵原州,中路泥步设与梁师都出兵延州,处罗出兵并州,突利可汗与奚、契丹、靺鞨等族出兵幽州,窦建德率兵自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西入,两军会于晋、绛二州。唐军不能相抗衡,于是派遣太常卿郑元璹前去求和,可是处罗不从,执意南下,可是天不假以寿,处罗大汗于当年十一月突然病死,享国仅十八个月。处罗的死让此次大规模出兵无疾而终,也让唐王朝有了喘息的机会,自此唐王朝一改以往谨守藩臣礼的卑下姿态,使者书信往来由“启”改为了平等的“书”,当突厥扣押唐朝使者为质的时候唐朝也毫不犹豫地扣押了突厥的使者作为人质作为报复。此后派遣使者联系西突厥,组成针对东*突厥的军事同盟。最后全面加强边塞防御,在各种关卡要道上修筑堡垒要塞,作为防御突厥的屏障。这几管齐下,突厥人意识到唐朝实在不是一个好吃的果子,加上处罗新丧,颉利可汗即位后必须稳定内部,因此新生的唐朝赢得了一段难得的休战期。在此期间唐朝全力进攻关东,将窦建德、王世充这两个中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一举荡平。


李渊不是一个心胸宽大的人,自李唐建国以来被打败的军阀基本上没几个有好下场,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等人不是暗地里被干掉就是明正典刑,结果在平定窦建德之后唐廷依然不依不饶,要窦建德的部将们去长安。这其实是李渊犯下的一个巨大错误,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刀头舔血的主,任人宰割可不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就这样大伙儿一合计,都觉得按照李渊一贯的作为,这去了必定是有死无生,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干脆就反了,于是众人推举刘黑闼为头,起兵反唐。这唐朝趁机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突厥那边也没闲着,新即位的颉利可汗在此期间整合内部,将突厥汗国的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唐朝一统中原之后突厥本无机可乘,可是刘黑闼的起兵却给了突厥人绝好的机会。两家一拍即合,迅速勾搭在了一起。


刘黑闼是窦建德手下头号猛将,打仗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加上突厥又出兵援助,唐军猝不及防之下就吃了很大的亏。此时唐朝派淮安王李神通与幽州总管李艺统兵平叛,李神通率关内兵与李艺(这个李艺便是演义中号称“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之罗成的老爹罗艺,本来割据一方,后来归附唐朝之后赐姓为李。)汇合于冀州之后又征发附近六州五万士卒,布阵十余里,与刘黑闼会战于饶阳城南。刘黑闼兵少,排不了如唐军般地长阵,于是让军队背靠长堤,减少阵型的的厚度以增加长度,来与唐军的长阵向抗衡。此时风雪漫天,李神通于顺风之时领全军突击,寄希望以天时加兵力的优势将刘黑闼一举打垮。可是天公不作美,没等冲到跟前,风向突变,反而变成了唐军逆风,刘黑闼乘势决战,风雪弥漫之下唐军大溃,士马军资失亡三分之二。同时间幽州总管李艺在西面布阵,与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合战,高雅贤不是对手,唐军追杀数里远,可是突然接到本阵失利的消息,无奈之下只能退守藁城(今河北藁城);刘黑闼乘胜追击,李艺也不是对手,初唐大将薛万均、万彻兄弟竟都成了俘虏。李艺不敌之下只能引兵败归幽州,刘黑闼面前再无敌手。战败唐军主力之后刘黑闼再接再厉,当时的黎州总管也就是初唐二李之一的李世绩被刘黑闼杀得五千步卒全军覆没,李世绩仅以身免。短短半年之内,刘黑闼杀魏州刺史权威、贝州刺史戴元祥、屯卫将军王行敏、鄱阳刺史裴晞、瀛州刺史卢士睿、毛州刺史赵元恺、冀州刺史麹稜、魏州总管潘道毅等唐朝官吏不计其数,尽数恢复了以前窦建德所占有的地盘。
第二节  刘黑闼(中)

  
  突厥不单单援助刘黑闼反唐,同时亦出兵与马邑军阀刘武周的残部苑君璋出兵进攻雁门,定襄王李大恩部将王孝基拒战,结果全军覆没。李大恩众寡不敌只能据城死守,突厥围城月余之后继续南下,唐将尉迟敬德、窦琮、桑显和、杨师道等分率大军救援,苦战逾月终于将突厥人击退。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一见有机可趁,原先投诚的军阀如高开道、徐圆朗等人亦响应刘黑闼而纷纷起兵,勾结突厥入侵内地,一时间关东大地烽火处处。
  

  刘黑闼势大难制之下,唐朝只能再次祭出百试百灵的终极武器,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二月十五日以秦王李世民为主帅,齐王李元吉为副帅,麾军讨伐刘黑闼。刘黑闼闻李世民前来,立刻收缩兵力,放弃相州,退守其老巢洺州。李世民顺势攻取相州,兵锋直指刘黑闼老巢洺州,大军攻至肥乡,在洺水(今河北省南部之洺河。源出武安县西太行山,东经监洺关北,自此以下,河道屡改,今则东流经永年县北折,汇入滏阳河。)岸上扎营与刘黑闼对峙。而幽州总管李艺也重整旗鼓,再次领本部兵马会同秦王李世民讨伐刘黑闼,刘黑闼闻讯之后,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二十七日留下一万兵力,命范愿守洺州,自己率军攻击李艺。夜晚,刘黑闼在沙河县宿营,唐将程名振携带六十面大鼓,潜至洺州城西二里处的河堤上猛擂,鼓声喧天,洺州城中地动屋摇。这招声东击西让范愿惊慌失措,以唐大军将要攻城,急派飞骑报告刘黑闼,刘黑闼闻报害怕都城有失急忙返回。派他的弟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率领一万兵马在鼓城(今河北晋州)攻打李艺,正月三十日双方战于徐河(今河北保定东北),刘十善、张君立大败,损失八千人。

  
  在唐军的威压之下刘黑闼所占据的城池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对刘黑闼心怀不满的洺水城(今河北周曲东南)李去惑占据城池后降唐,李世民于是派彭公王君廓率一千五百名骑兵入城与李去惑共同守城。洺水城是洺州的战略要地,位在肥乡以北,洺州城以东,洺水与漳水交界之处。此时李艺在北,李世民在南,已经是两面夹击的包围态势,而刘黑闼所能控制的地区全数在东面,唐军得到了洺水城不但等于控制了漳水的东岸,而且掐断了刘黑闼军通往东面各州的联系,因此绝不容有失。因此刘黑闼闻讯之后立即率兵猛攻洺水城,二月二十一日前锋行至列人县后却被秦琼给拦了下来,两军混战,秦琼勇猛无敌,刘黑闼前军因此败退。之后李世民乘胜收复邢州(治龙冈,今河北井陉西北)、井州。李艺亦夺取了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县)、栾(治今河北隆尧东)、廉(治今河北藁城)、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四州,抓获黑闼尚书刘希道,与唐军主力会师于洺州。
  

  秦琼虽然小胜一场但是依然未能阻止刘黑闼收复洺水的决心,其主力突破唐军封锁,将洺水城团团包围。该城虽然城防很差,但是地势险要、四面环水,水宽50余步,深三、四丈,于是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甬道(这甬道本来的意思是庭院或墓地中砖石铺的路,在这里个人认为其实是浮桥。)准备攻城。李世民率兵三次增援,而刘黑闼军顽强阻击,将唐军挡在了洺水城之外,此时洺水已成孤城一座。刘黑闼军战斗力很强,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李世民认为以王君廓的能力决守不住洺水。此时大将李世绩亦进言道:“甬道修成之日,便是洺水城陷之时。”但是洺水乃兵家必争之地,绝不能失,此时一员猛将自告奋勇请求入洺水代替王君廓守城。这员将军在演义中亦是大大地有名,他便是秦琼的傻弟弟,号称隋唐第一猛的罗士信,在真实的历史中,罗士信勇猛过人是真的,他十四岁便能披两重重甲,携带两支装满箭支的弓箭袋上马作战,演义里面说他是第一猛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吹,但是他不傻也不是秦琼的弟弟,不过彼此同在张须陀的讨贼军麾下并肩作战过,说有过命的交情应该不错。李世民遂登上城南高坟,用旗语令王君廓突围。于是唐军里应外合,王君廓率兵向外突围,而罗士信则率人向内冲,代其坚守城池。刘黑闼军一开始被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很快便反应过来,再度将突破口堵死,罗士信手下能突入城中的仅二百余人。甬道修成后,刘黑闼猛攻洺水城,罗士信不愧猛将之名,在十几倍敌军围攻之下死守8昼夜,可是天公不作美,此时天降大雪,唐军增援不上,洺水城最终于二十五日陷落,罗士信被俘。刘黑闼极为欣赏罗士信的勇猛,想要招降于他,但罗士信威武不屈,最终被杀,年仅二十。(关于罗士信的年龄目前还有疑问,新唐书载享年二十八,而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为二十,但是按照通鉴所说,其在大业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是十四岁,那武德五年去世的话应该是二十四岁,这与两种记载均相差四岁之多,实在不知何故。)四天后天终于放晴,李世民率大军奋战,而刘黑闼军亦因为罗士信的坚守而打得精疲力尽,洺水城再次易手。就这次洺水城攻防战来说,唐军虽然完成了封锁刘黑闼的战略目标,但是为此城损一大将,实在是得不偿失,以罗士信之武勇,如果能活到贞观年间,那大唐征伐四方的辉煌战绩中必定有他的一份,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也是身为武人的一种悲哀吧。
第三节  刘黑闼(下)
  


  攻下了洺水城之后,刘黑闼已如困兽,被唐军死死封锁在了洺州城方圆极小的一个地域内,已无战略回旋余地。唐军控制洺水城之后刘黑闼与东边各州的粮道亦被掐断。刘黑闼因此率军向唐军多次挑战,但李世民算准了刘黑闼军缺粮,急于求战的心理,坚守不出。刘黑闼没奈何,于是想了一个法子,于三月十一日在军中大摆宴席,向唐军示威,表示己方并不缺粮,李世绩趁机袭营,刘黑闼军就是怕唐军不出击,于是唐军不但没能袭营成功,反而被人追杀。刘黑闼手下左大将高雅贤当时也是喝高了,单枪匹马红着眼睛追杀李世绩,不知不觉中与大部队拉开了距离,结果冷不防被李世绩部将潘毛刺于马下,等高雅贤部下继后赶到,扶高雅贤回营之时,高雅贤却已一命呜呼。可是唐军并没有吸取教训,两日后再次袭营,结果被刘黑闼手下右大将王小胡生擒潘毛,算是为高雅贤报了仇。由是唐军继续坚守不出,刘黑闼在后勤压力之下不得已冒险从东边的冀、贝、沧、瀛等州水陆运粮,结果不出意外地被唐将程名振率军所拦截,舟、车,皆被沉焚。唐军袭营启发了刘黑闼,刘黑闼也照葫芦画瓢发动了一次突袭,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次刘黑闼瞄准的也是李世绩的大营。李世民亲率兵马自后掩杀,哪知刘黑闼早有防备,结果不但没能解围,自己和其后亦是名将之一的略阳公李道宗一同深陷重围险遭不测。结果还是尉迟敬德神勇无敌,亲自率敢死队冒死陷阵,终于将李世民与李道宗救出。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有人会觉得非常奇怪,李世绩被后人与李靖并称为初唐二李,战功赫赫,为啥在对阵刘黑闼的时候表现却如此不济?其实这里面有一段内情,话说刘黑闼原本并不是窦建德手下的将军,天下大乱之后他先是跟随郝孝德,后来李密掌握瓦岗义军之后便在李密手下当裨将。此时李世绩也是瓦岗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可以说还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投降唐朝之后他又跟了王世充。而此时窦建德联合突厥人大举攻唐,李世绩不能敌,与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及淮安王李神通俱被俘虏。窦建德抓了李世绩的老爹,李世绩无奈之下只能为他卖命。李世绩想归唐,但是窦建德又看得紧,不好行动,必须干出一点功绩来让窦建德放松戒备。这时候王世充派了刘黑闼防守新乡,实在是撞到了李世绩的枪口上,于是李世绩率军进攻新乡,把刘黑闼给抓了当作投名状献给窦建德。可是没想到的是刘黑闼与窦建德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于是干脆就跟了窦建德,而李世绩在窦建德放松警惕之后连老爹也不要就逃回了唐朝。因此李世绩与刘黑闼之间既是熟识又有极大的过节,刘黑闼打李世绩自然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的战力来,李世绩总是吃鳖也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唐军坚守至六十日,刘黑闼军中终于粮尽,于是倾巢而出,率步骑两万与唐军决战。而这边唐军早已在洺水上游拦堤筑坝,堵截水流。李世民与上游士卒约定,两军交战之时,伺机决堤放水。唐军此时再也不高挂免战牌,亦是全军出动,李世民以轻骑为先锋,与刘黑闼军骑兵混战,李世民自率精骑于后掩杀,刘黑闼均骑兵不是对手,向后败退。李世民趁势率骑兵冲击,马踏刘黑闼的步兵大阵。刘黑闼军亦是骁勇善战,以步卒对抗骑兵依然阵势不乱,殊死反击。两军从正午战至黄昏,刘黑闼军虽死战不退,但是终究不敌,渐渐显出败像。右大将王小胡长对刘黑闼长叹:“智力尽矣,宜早亡去。”于是与刘黑闼先行撤退。而手下士兵并不知情,依然奋勇战斗。此时唐军早已在上游挖开大坝,洪水汹涌而至,瞬间平地成为泽国,水深丈馀。背水一战的刘黑闼军猝不及防,终于溃败,被斩首万余,溺死数千人。刘黑闼见事不可为,只得率两百余骑逃奔突厥。
  

  就在李世民与刘黑闼生死鏖战之际,唐朝为了不被两线攻击,因此再次向突厥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愿望,派使者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突厥颉利可汗,并且答应进行和亲。突厥人收了财物之后倒是放了之前抓的人质,当然唐朝亦将突厥方的人质放归。眼见唐突两国关系就要转为谐和之际,没想到突厥人翻脸比翻书还要快,又率兵与高开道、苑君璋进攻雁门。守将并州总管刘世让死守月余,终于顶住了这次突袭。唐军此时正处于平刘黑闼之战的关键时刻,因此只能隐忍不发。等刘黑闼被李世民打跑之后,唐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探得突厥发生饥荒,因此可以趁机攻取苑君璋所占据的马邑,于是计划李大恩与殿内少监独孤晟一同进攻马邑,约定于二月在马邑汇合。本来计划是不错,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独孤晟居然失期不至,李大恩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势单力孤,只能驻扎新城。这时候刘黑闼正好逃到了突厥,他的勇武让突厥人非常欣赏,于是突厥颉利可汗派数万骑兵和刘黑闼一起讨伐唐军,突厥军将李大恩团团包围在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唐高祖急派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往救,唐军还未能赶到,李大恩军却已粮尽,只能趁黑夜仓促突围,刘黑闼与突厥乘机掩杀,大败唐军,唐军死者数千人,李大恩殁于阵。之前刘黑闼因为缺粮被李世民打得一败涂地,这次斩杀李大恩也算是小小地报了一回仇。





  刘黑闼击败李大恩之后招兵买马,很快又聚集起了一股势力,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引突厥军进扰山东,唐高祖李渊诏令燕郡王李艺征讨。十七日,刘黑闼引突厥军进攻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其旧部曹湛、董康买在鲜虞县(即安喜)起兵响应。七月十五日,唐命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原国公史万宝为其副,进剿刘黑闼。唐朝对原河北起义军窦建德、刘黑闼旧部采取的是残酷镇压政策,因此原窦建德系统地山东豪杰不肯归顺唐廷,他们潜伏在暗处活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便立刻又是烽火燎原。很快地,他们就等到了这个机会。反王们的不争气让突厥人终于再也看不下去,颉利可汗终于赤膊下场,要与唐朝大干一场。于是颉利可汗于武德五年(622)八月亲自率精骑十五万入侵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军容之盛被史书形容道“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这一下唐廷震动,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一股脑地派了出去,一面派太常卿郑元璹前去求和。能打才能和,唐廷内部深谙这个道理,于是命令下属将领倾力反击。唐军的奋战给突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州大总管襄邑王李神符、汾州刺史萧顗等唐将先后取得对突厥的胜利,虽然打得并不是突厥主力,但是依然让突厥人知道唐军并不是好惹的,给了突厥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此时求和使者郑元璹亦到达了颉利可汗的营地。后来史书里面把郑元璹形容成一个靠三寸不烂之舌让突厥退兵的说客,可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国与国的实力,唐军的拼死反击加上倾尽全国的财力贿赂突厥人,终于使得郑元璹将颉利可汗暂时说服,突厥主力终于退兵。唐军集全国兵力北上防守突厥,此时河北空虚,刘黑闼自然不会放过此等天赐良机,于是率所部于九月南下,攻陷瀛州(治河间县,今属河北),杀唐瀛州刺史马匡武。东盐州(治今河北沧县)人马君德据州城归附刘黑闼。此时李渊的两个最有能力的儿子全去防守突厥人,剩下的只有李元吉,李渊此人对外臣很是不信任,兵权大部分都是交给亲族掌握,虽然李元吉能力差点,但此时无人可用,于是在十月,唐又以齐王李元吉为领军大将军、并州大总管,率军讨伐。刘黑闼的军事能力在初唐算得上是顶尖的人物,这次卷土重来依旧生猛无比,唐朝守军无力抵抗,纷纷败退。十月十七日,刘黑闼终于与淮阳王李道玄率领的3万唐军主力于下博相遇。这李道玄非常有能力,十五岁就从军出征,在平窦建德一战中立有大功,在李渊家族中算是一颗新星,将来无可限量。可是李渊千不该万不该,居然派了个史万宝作李道玄的副手,这史万宝是个什么人呢?他是个大侠,大家看到这里不要以为笔者写错,此人不但是大侠,江湖外号还挺响亮,号称长安大侠。史万宝这个大侠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可不是金庸老先生说的“为国为民”这么崇高,而是“以武犯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黑社会老大。此人靠着李渊起兵之时资助李渊弟弟李神通起的家,也做到了国公的位置。此人仗着自己后台硬,就不把身为王族的李道玄放在眼里。当时他们商定,李道玄率骑兵在前突击,他史万宝领步兵自后跟进,一举击破刘黑闼。这种战法其实学自李世民,李世民每战便靠重甲骑兵将敌阵冲破一个缺口,而步兵随后跟进,将敌阵的缺口扩大直至完全崩溃。按理说,这样的战术决策并无错误,可是这史万宝倒好,心里非常反对,但是当面不说,等李道玄率先突击之后,他拿道路泥泞做借口,对部下说:“我有皇上的手谕,里面道淮阳王是个毛头小子,军事方面都由老夫作主,如今淮阳王轻脱妄进,如果跟他一起胡闹必然全军覆没,不如让淮阳王作为诱饵,他败了敌人必然轻兵冒进,我们严阵以待,必然能大破敌军。”李道玄毕竟年轻,没想到史万宝就敢背后下黑手,结果孤军冲阵,被刘黑闼军团团包围,殁于阵中,死时年仅十九岁。史万宝自以为得计,哪知道刘黑闼可不是什么善茬,其军队击破李道玄之后更是勇不可挡,而唐军却因为李道玄的败没而士气大降,兵无斗志。两军交锋之下唐军大溃,全军覆没。这时候史万宝算是拿出了一些大侠的功力,轻功无人能敌,只身一溜烟逃回长安,让刘黑闼军目瞪口呆望尘莫及。要说史万宝后台也是硬,干了这样的事居然没受到什么处罚,不过此人前途也算是就此完蛋,在历史上再无登场的机会了。李道玄之死使得山东震骇,唐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逃。齐王李元吉也畏惧刘黑闼实力强劲,不敢进兵讨伐。于是河北诸州皆归附刘黑闼,十天之间,刘黑闼尽复旧地,复都洺州,声势大振。

  
  刘黑闼这么厉害,按理说让曾经击败过他的李世民来讨伐是一件顺利成章的事情,大臣们也是如此主张。可是此时唐室内部的矛盾已经凸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如果这个功劳再让李世民得了去,以后太子李建成的位置往哪里摆呢?于是李建成自告奋勇请求讨伐刘黑闼。而李渊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于是令太子李建成率关中兵征讨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各州均受其指挥,有权便宜从事。唐朝这边是动了真格的,但是刘黑闼虽然屡战屡胜,却已到了强弩之末。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黑闼就是吃亏在这上面。李渊占据的关中是个好地方,隋末大乱之后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兵灾,因此唐朝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提供粮食兵员。可是刘黑闼所占领的山东地却是屡遭兵灾,各种盗贼,割据势力在这里混战,刘黑闼又在此与唐军打了几次拉锯战,此地早已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个地方,虽然刘黑闼每每能利用反唐的窦系山东豪杰们驱逐唐朝的势力,克复全境,可是粮食和兵员天上掉不下来,他再勇猛,最终也只能落的一个楚霸王的下场。
  

  李建成统兵之后迅速整合了唐军在山东的部署,自此唐军开始了反攻的步伐,两军在山东开始了拉锯战,刘黑闼一直打到弹尽粮绝连手下士兵疲惫得连摆阵都摆不了的程度还在顽抗,这时候魏征又出了一个主意,说刘军之所以到了这种情况还在拼死反抗是因为害怕唐军秋后算账,让李建成把目前在押的叛军犯人家眷都释放以取信于人,这样刘黑闼不战自败。这一招仿佛是压断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刘黑闼部属纷纷逃亡,或缚其将官降唐,全军崩溃。刘黑闼眼见势不可为,立刻率军逃亡,可是他一生打雁,临了却被雁啄瞎了眼。当他昼夜兼行逃至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时,从者仅剩百余人,并且十分饥饿,此时其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出城迎接刘黑闼,请他进城,刘黑闼本来对他已经有所怀疑,不愿进城,但在诸葛德威反复流泪的请求下,终于答应了他的邀请。到城旁的市场中休息,诸葛德威给他们送来了大量食物,刘黑闼等人实在太过饥饿就放松了警惕,结果诸葛德威趁机带兵将刘黑闼等人全部抓住,以此投降唐军,最终刘黑闼与其弟刘十善同被斩于其都城洺州,山东之乱被彻底平定,中国大地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第四节  突厥袭来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帝国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一条完整的中国龙终于昂然屹立在了东亚这块土地之上。在长期的战乱摧残之下,这条伤痕累累的中国龙虽然恢复了往昔的形状,但是依旧虚弱不堪。而上天却并没有给这条满身伤痕的巨龙好好休养生息的时间,北方的恶狼已经对着巨龙亮出了他们锋利的獠牙。
  

  突厥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关东与唐帝国的小打小闹,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唐朝的心脏——关中。武德七年三月丁酉(公元624年4月20日),突厥人开始了他们潮水般的攻势,他们首先进攻原州,同年秋,再次循南北两道入侵关内道。凉州通长安北道,即乌兰关道的突厥军队于七月抵达原州,唐朝遣宁州刺史鹿大师发兵赴援,并由杨师道自灵州率兵截突厥的退路。但是突厥军队很快就突破了唐军的防线,越过弹筝峡,癸未(8月3日),进抵阴盘城(即径州潘原县,地在今甘肃平凉东厂〕。南道,即兰秦道的突厥军队也在七月庚辰(8月1日)抵达陇州(州治在今陕西陇县),东距长安仅有四百余里的路程。这点距离对于拥有大量马匹的突厥人来说,仅仅需要一天就能兵临长安城下。而此时的唐帝国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充足的准备,这两年唐军东征西讨,但是关中地区却始终未遭受什么大的威胁,因此北面的防御设施并不完备,突厥人的南下攻势几如无人之境。
  

  首都长安老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可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前车之鉴就在不久之前,南方的反王萧铣就是因为把首都放在前线,结果被唐军一鼓而下,这次唐朝自己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然就会产生迁都的想法。这时候有人不失时机地献上了迁都的谏言,说是突厥人之所以频频入寇是因为贪图长安的财富,如果迁都再烧掉长安的话,那么突厥人无利可图也就不会再来了。这个谏言现在看来十分地荒唐,可是在当时却很是吸引人。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均是此意见的极力推动者。此时唐朝内部的政治内斗已经处在白热化的边缘,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位已经是手段尽出,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个荒唐的提议李世民自然要极力反对,两派于是在朝堂之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世民慷慨陈述道:“戎狄为患,自古就有。父皇您现在一统海内,手下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如果仅仅是因为胡寇扰边就害怕得迁都,岂不是让四海蒙羞被后人所耻笑么?以前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将军就立志消灭匈奴,何况我这个堂堂大唐王子,只要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把颉利给您抓过来向您请罪。如果到时候不行您再迁都也不晚。”而李建成则立码反唇相讥道:“以前汉朝将军樊哙吹牛自己能以十万人横行于匈奴,你李世民的话岂不是跟樊哙一样么?”李世民据理力争道:“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不过一个庸才,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必然平定漠北,这绝不是大话!”别人说这话旁人一看就会认为这是在吹牛,可是李世民则不一样,他平定中原的战绩在那里摆着,说出来的话分量自然大不相同。


可是李渊此时已经不再是特别喜欢李世民的那个李渊了,他在继位的斗争中完全站到了太子李建成的这边,打定了主意不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因此对于现在的李世民极其排斥。这其中固然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主要的是有隋朝的这个前车之鉴。李世民与杨广实在太像了,他们都出身最高级的大官僚家族,都是比长兄耀眼聪明比长兄更得母亲宠爱的次子,都少年成名,都以军功起家并靠这个把长兄害死坐上皇位,都多才多艺,最后还都征讨过高丽。李渊不想看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再被类似于杨广的二儿子李世民给毁掉,他不愿意成为第二个隋文帝。因此李世民提出反对迁都的意见以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大怒,依然坚持要求迁都,并且派人到处勘测新都城的地址。而李建成也趁热打铁,通过后宫向李渊进谗言说:“突厥虽然屡屡成为边患,但是得到财宝也就会退兵,而李世民假借防御突厥的名义其实是要拿到兵权,以便图谋不轨。”使得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越来越深。当然李渊毕竟是个不错的政治家,最初的不理智过后他还是清醒了过来,认识到了李世民建议的正确性,最终取消了迁都的决定。他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派李世民与李元吉总领兵马于豳州(今陕西彬县)御敌。
  

  唐军虽然做出了迎击的态势,但是此时关中霖雨不止,粮道受阻,而士兵们因为突厥的突袭而大规模的被征召,疲惫不堪,而朝廷对新兵的武器装备也准备不足,从朝廷到军中均愁云密布。唐军行军至豳州与突厥相遇。突厥可汗率万余骑兵乘高而阵,唐军将士见到突厥人的军容都十分震恐。李世民眼见这样下去必然要打败仗,于是对李元吉说:“现在突厥人居高临下,我们不能露怯,应该与之决一死战,你能跟我一起么?”李元吉则没有李世民那份勇气,说:“敌我形势悬殊,怎么能轻易出动呢?如果万一失败了,后悔就晚了。”李世民知道李元吉胆子小,于是道:“你不敢出战,我就一个人去,你留在城里观战吧。”于是李世民仅率领百名骑兵出城迎战。到了阵前李世民对突厥人说:“我们唐朝与你们可汗签订过盟约,为什么毁约入侵我唐朝的地方?我是大唐的秦王,特来一战,你们突厥可汗如果自己来,我就跟他单挑,如果全军杀来,我也只用这百名骑兵。”颉利可汗不清楚李世民的虚实,所以笑而不答。李世民眼见激将法没成功,立刻转而用离间之计,他派骑兵与突利说道:“以前我们盟誓的时候说过不论谁有危难都要互相救助,现在你居然率兵攻打于我,你还有往日的香火之情吗?”颉利可汗看见李世民居然只率这点人出战,又听闻突利与李世民竟然有香火之情,立码就对突利有了猜忌。为了防范突利在身后插一刀子,于是率军后撤。李世民一看有门,又接连派遣使者说服突利不再与唐朝为敌,并且同意与突利和亲。突利这样一软,颉利可汗也就硬不起来了,只能同意了突利的建议,撤军回归草原。前文已经说过李世民与突厥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唐朝起兵伊始和突厥的联盟便是他一手策划的。他不但通晓突厥语,更对突厥内部事务观察入微,因此此次出击虽然冒着天大的风险,但并不是逞血气之勇,而是早有预谋。首先关中地带大雨不止,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让唐军没办法快速征调粮食,但也废掉了突厥人的依仗的战斗武器——弓。我们知道东方民族使用的弓均是复合弓,突厥人自然也不例外。复合弓的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便是动物的筋腱,干燥之后的筋腱具有极强的弹力,这是一把弓能发挥威力的关键之一。但是复合弓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怕水,一旦被水浸湿,那筋腱便会软化,其原理如同我们现在泡发干货,这样一张弓便不再具有弹性,成为了摆设。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李世民敏锐地把握到了颉利和突利之间的巨大矛盾。这就要从突厥人的继承传统来谈起,最初的突厥人继承传统为兄死弟及,后来突厥分裂之后东*突厥这一系变成了父死子继,而始毕大汗死了以后按理说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儿子突利(这里的突利是可汗称号并不是本名,本名应该是什钵芯,为了大家阅读的方便以后一律称之为突利),但是突利此时仅有十五六岁,年纪太小并不能负担起大汗的职责,因此始毕之弟处罗继位大汗,其实是摄政王,不久处罗死去,此时突利已经成年,并且娶了隋淮阳公主,照理说此时的突利应该执掌突厥大权,成为正式的大汗才对。可是如果突利成了大汗,那淮阳公主必然会成为新可贺敦,于是义成公主为了保住自己的后位,勾结了颉利谋得了突厥大汗的位置。这样不合法的继承埋下了突厥内部冲突的种子,突利虽然敢怒不敢言,但与颉利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因此李世民才能甘冒奇险,阵前离间此二人。
第四章 我武维扬  


第一节 军神李靖(上)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孟子·滕文公下  


突厥人咄咄逼人的态度大大触怒了李渊,本来李渊起初向突厥称臣亦不过是虚与委蛇,现在大唐一统海内,突厥人依然将唐朝视为一块上好的肥肉,随意予取予求,武德七年的入侵几乎将刀子驾到了李渊的脖子上,这是李渊决不能忍受的,因此唐朝内部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击步骤。  


首先是利用互市的时机大量购买用于军事的战马和用于农业的耕牛,充实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其次便是同意了与西突厥结亲的请求,以许婚的名义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共同对抗东秃厥。最后则是全力加强关中的防守,“遣将军桑显和堑断北边要路”,又重新建立本已废弃的十二军,“以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晓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晓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奇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侯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侯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歧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简练士马,将图大举焉”又“遣燕王李艺屯兵于华亭县及弹筝峡,水部郎中姜行本筑断石岭之道以备胡”,李渊这次是下定决心跟突厥拼个你死我活,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战争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李渊对突厥又来了一次改书信名称的动作。之前我们知道,李渊尚未发迹之前对突厥书信用的是“启”,这是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建立唐朝之后改成了“书”,这是平等的敌国之礼,现在两国之间已经扯破了面皮,于是李渊干脆换成了“诏”,这就是拿突厥为藩属看了。如同一个耳光打在脸上一般这种羞辱性的称呼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宣战,突厥人当然忍不下这口气,唐朝北边防线再度全面开打。相、并、灵、潞、沁、韩、朔、绥等州均遭到突厥侵袭,其中颉利可汗亲率十万突厥铁骑横扫太原,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大谷,全军皆没,张瑾只身逃脱投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虏,突厥拷问其唐朝国内兵粮虚实,温彦博宁死不招,被突厥掠往阴山扣押。挡在突厥主力之前的唐军诸将均遭败绩,唯有李靖顶住了颉利可汗狂风暴雨般的攻势。  


这场战役从总体而言对唐朝是一场失败的战役,李渊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急于求成,上一次李世民用离间之计侥幸让突厥退兵,可李渊居然在仅仅一年不到就敢向突厥人主动挑衅,结果不得不吞下自己酿的苦酒。但是从个人来看,这是军神李靖自归降大唐之后第一次在北方战场上的闪光亮相,这次亮相的结果似乎也昭示了李靖便是冥冥中注定要灭亡东秃厥的那个人。  


在演义小说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如果说十三条好汉是尘世间最强的话,那李靖就是超脱尘世的强者,终极BOSS般的存在。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最强的称号,即便是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李靖依然是最有资格得到最强称号的名将之一。  


李靖于公元571年(阿拉伯世界中最伟大的人物默罕默德亦于同年降生)出生在一个关陇贵族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李崇义是西魏的殷州刺史、永康公,父亲李诠是隋朝的赵郡郡守。李靖首先长得非常帅,《旧唐书》说他“姿貌瑰伟”,《新唐书》说他“姿貌魁秀”,可见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大帅哥。李靖从小就显露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少年老成文武双全。不但精通书史,而且对于兵法更是有极深的造诣。他那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舅舅韩擒虎便称赞他道:“现在能跟我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也只有这个人了。”后来他的才能还被当时的吏部尚书牛弘、左仆射杨素所赞赏,作为隋朝四大名将之首的杨素更是拍着床对李靖说:“我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可见李靖是多么的才华出众。  


十六岁的少年李靖便担任了长安县功曹(掌握人事的官员),后任驾部员外郎(负责交通牲畜等后勤的官员),后来又到了汲县、安阳、三原等地当县令,每年的考绩都是最佳,身为名将的李靖在历史上最初显露的竟然是他那非凡的政治才能。李靖在隋朝担任的最后一个职位是马邑的郡丞,当时王仁恭是马邑的太守,而李渊又恰好是太原留守,李靖可以说是李渊下级的下级。王仁恭并没有多大的能力,掌握实权的其实是李靖,隋末的郡丞权力很大,张须陀便是以郡丞的身份带兵讨伐各路“盗贼”。李靖在马邑充分发挥了他的能力,号称是“以德安连,长城弛柝;运奇料敌,合境无尘。”在那个被突厥压迫和各路盗贼袭扰的年月里,李靖能做得如此出色实在是不容易。  
李靖的超强能力很快便被李渊所注意到,当然与其说是被李渊所注意还不如说是被李世民所注意,当时已经心生叛意的李渊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负责笼络各方豪杰的便是李世民,论慧眼识英雄,李世民实在要比他老子强太多,李靖在当时便是李世民重点拉拢的对象之一。可是这个时候李靖却并没有对隋朝完全失望,依然对朝廷有着忠诚之心。上司心怀异志,此地迟早成是非之地,李靖明白马邑是呆不下去了,因此找了个机会不辞而别,回到了长安家里。李靖出身贵族,在长安熟人不少,一见他突然回来了自然纷纷询问缘故。李靖也不隐瞒,就说:“李渊这老小子恐怕要造反,我怎么还能继续呆在那里啊?”于是李渊要造反的消息不胫而走。李靖实在没有想到,这一说可给自己惹下了多大的祸,李渊成功攻下长安之后,自然有人出首告密,李靖在家被逮个正着。  


李靖的罪过非常大,李渊起兵消息的走漏使得第五个儿子李智云被杀,李建成、李元吉、李神通、柴绍等李氏家族成员也差点被包了饺子,当然消息的走漏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李靖,但是当时所能够抓到的现行就李靖一人,李渊的起兵差点就毁在他手里,可以说对其恨之入骨,立码就要把李靖给斩首示众,李靖当然也不甘坐以待毙,于是嚷了一嗓子:“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这一嗓子正好被李世民听到,深知李靖能力的李世民于是拼命为李靖求情,希望李渊留下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这样才堪堪救了李靖一命。  


(当然关于李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李靖察觉李渊要谋反之后,为了想要告密于是故意犯罪以便被押往江都,但是到了长安因为盗贼蜂起道路阻隔而不能行,只能在长安滞留,结果就一直留到了长安被李渊所攻破。不过这一说法根据司马光考证,被彻底否定,因为当时马邑到江都是可以直通的,并不需要转道长安,而且当时的道路也并没有被阻断。另外要告密当乘快马而行,“自锁上变”显然解释不通,此考证亦为隋唐史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赞同,因此本文不采此说。)当然李渊此时不杀李靖仅仅是给自己宠爱的儿子李世民一个面子,并不代表真的不记恨李靖了。后来李靖跟着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其间并没有显山露水,李渊一看李靖没啥利用价值,立刻给了李靖几个人,把他调离李世民身边,让他去讨伐萧铣,萧铣是当时几个著名的反王之一,拥兵四十万,让李靖带着几个人去平萧铣,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着对李靖说你给我去死吧。李靖到了硖州之后李渊就叫硖州都督许绍把李靖给暗中干掉,罪名则是李靖“迟留不进”,李靖实在也是命不该绝,每次遇到危机的时候总有贵人出现,这个许绍也非常欣赏李靖的才华,知道他很有能力,不但没听李渊的命令,反而帮着李靖求情,李靖的命也就再一次被保了下来。这时候恰巧一个叫冉肇的四川少数民族首领率兵攻陷了通州,并且继续进攻夔州,领军的赵郡王李孝恭不是对手,唐军战况不利。  


这简直是老天送到李靖手上的功劳,李靖立刻率八百唐军突袭冉肇的营地,又算准了冉肇的退路,要险设伏,阵斩冉肇,俘获五千人。这一连串组合拳让敌人目不暇接,还没反应过来便被打倒在地,实在是彰显了李靖用兵的大师风范。这一仗终于让李渊认识到了李靖的巨大价值,他一边对自己的臣子吹嘘道:“我听说用人使功不如使过,现在李靖果然就是这样。”一边下诏给李靖说:“你好好干,不要怕没有富贵。”还特别写了一封私人信函,里面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情我早就忘记了”其实哪里是早就忘记了,简直是无时不刻铭记在心头才对。  


李渊的信任很快就获得了回报,在李靖的出谋划策之下唐军很快就平定了整个中国南方,光平萧铣就让唐朝获得了九十六州土地,六十馀万户人民,加上后来平定的江南,李靖所打下的土地与人口占到了当时整个唐朝的二分之一强,此时的李靖再不是李渊所憎恶的对象,而是把他当宝贝一般了,平定江南之后李靖不但被大加封赏,更被李渊赞为“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评价已经是极高了。
第二节 军神李靖(中)  


作为平定南中国的军事总策划人,李靖劳苦功高,当然李渊也没忘记之前说的话,李靖不久就官拜安州大都督,治所在今天的武汉附近,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可是李靖运气并不好,刚刚上任没两天,被李渊激怒的突厥人就大举杀到,唐军防御失利,形势极为紧张。李渊无法可想之下只能征调一切能够征调的力量北上抗击突厥,于是李靖安州大都督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命令赶往太原作战,他手上仅有一万不善马战的南方江淮战士,他的敌人却是颉利可汗亲率的十万突厥精锐。在暴风般的进攻中李靖终于以最小的损失将突厥人击退,保住了李渊的龙兴之地太原城。  


突厥人的进攻狠狠地给李渊来了一个下马威,让李渊愤怒的头脑开始冷静了下来,形势比人强,没法子只能继续谈判。可是这次谈判却没有派五次出入突厥的谈判专家郑元璹去,却换了个南海公欧阳胤。这个南海公欧阳胤的出使非常的不顺利,并没有能够与突厥人达成交易,或者说突厥人根本不想和他谈判,眼见突厥人的侵掠一日胜似一日,欧阳胤心急如焚,最后居然学汉代的班超领了五十人意图偷袭突厥大汗的牙帐。可惜欧阳胤并不是班超,突厥人也并不是匈奴人,这次突袭最后以失败告终。欧阳胤的行为自然让谈判彻底破裂,作为报复,唐朝的北方遭到了突厥人更猛烈的进攻。灵州、凉州、朔州、径州、西会州、秦州等唐朝州府再遭兵灾。眼见突厥人来势汹汹,李靖为了挡住突厥大军的入侵于是大胆前插,迎突厥锋锐而上,从太原北上至灵州,与突厥人大战于硖石,此战从清晨战至下午,力战之下突厥人终于精疲力尽,不得不收兵撤退。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唐朝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之时,内部也面临着一场腥风血雨。围绕着李氏三兄弟之间的皇位争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太子李建成用毒酒招待李世民,而李元吉则借防御突厥的名义要求李渊把李世民帐下的心腹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叔宝等人调归其指挥,意图架空李世民后杀之。而李世民也毫不手软,眼见局势越来越凶险,于是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其兄弟一网打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玄武门之变中李靖扮演的角色史书中记载不一,绝大多数的说法是李世民当时为了夺权而拉拢李靖和李世绩,而此二人却都表示中立,不愿意介入此事。后来李世民夺权成功之后却认为李靖这种行为恰恰是为国家着想的正确行为而对此大加赞赏。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李靖与李世绩很早就对李世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早早地就站在了李世民的一边。历史的真相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按照过往的纪录来看,李世民不但是李靖的救命恩人,而且李靖最初在李世民帐下干得是亲卫禁军之职,可谓是心腹,很难相信李靖会在这么一个紧要的关头保持中立。当然无论李靖在这场斗争中是否中立都无关紧要,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则是突厥人的大军。  


就在唐朝内部发生动乱这当口,北方反王梁师都眼见唐朝统一大势已成,自己势孤力穷,迟早完蛋,于是趁此机会亲自前往突厥大汗牙帐说服突厥出兵。而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颉利、突利二可汗于是合兵十馀万骑从长安西北的泾州一路杀向长安,最终在渭水之北列阵威逼长安。而新登基为皇的李世民一面紧急宣布长安戒严,一面针对突厥人的攻势作出了应有的对策。首先他派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突厥偏师,抓获突厥俟斤阿史德乌没啜(这里的俟斤是突厥官名,阿史德则表示此人属于突厥蓝贵族系统中的阿史德后族),斩首千馀级,狠挫了一下突厥人的锐气。此时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入长安窥探虚实,于是在长安朝堂之上爆发了一场尔虞我诈的外交好戏。执失思力起初自信满满,开口就吓唬李世民道:“二可汗统兵百万,现在已经兵临城下了。”要是一般的皇帝,在此大军压境的当口或许就怕了,可是李世民却是多少年的军旅生涯中磨练出来的,对他玩这一手算是正好踢到铁板上,他立刻怒叱执失思力道:“我与突厥大汗亲自约定的和亲,并且赠送金银绸缎前后不计其数,你们大汗撕毁盟约,居然兴兵攻打我大唐,难道没有一点愧疚吗?你们虽然是狄夷,但也有人心,为何将以往恩情全数忘却,来我这里耀武扬威?信不信我我先宰了你?”执失思力万万没想到在如此恶劣情形之下李世民居然敢动手杀他,吓得立刻下跪求饶,再也不敢牛气。当然执失思力作为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并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他在东秃厥灭亡之后作为唐军大将不但为唐朝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曾冒死规劝李世民不要贪图享乐,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将军还是一个贤臣,此时在李世民面前如此失态只能说是被太宗皇帝的王者之气所震慑,才会如此进退失据不知所措。李世民此时不但当堂斥责了执失思力,并且不顾朝臣的反对将其扣留,对突厥大军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当然光表面上的强硬没有任何用处,在军事方面李世民作了两手准备,首先是调集全国军队至长安勤王,其次则是命李靖与长孙无忌急行军至豳州以夹击突厥身后,一旦战争打响则前后夹攻消灭敌人。  


面对突厥的大军李世民仅率六骑进至渭水便桥,隔河斥责颉利的毁约行为,此时唐诸勤王大军自后缓缓开来,旗铠光明,旌甲蔽野,在李世民身后布下大阵,军容鼎盛。而李世民独立桥头,视突厥大军于无物,真可谓英姿飒爽丰神飘逸。突厥人眼见唐军阵容坚强,摆出一幅决死一战的架势,打起来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加之执失思力又被扣留,无法获知唐朝内部的真实情况,因此均萌生了退意。当然表面上镇定自如的李世民其实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此时的唐朝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全国人口不过200多万户,中原地带千里无人烟的地区比比皆是,加之内部又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人心浮动,内部并不稳。一旦在关中大战,败了自然是万事皆休,即使得胜,中原地区唯一一块未遭受太多兵灾的地区亦会生灵涂炭,唐朝国力军力大损,得不偿失,如果关东陇西江南岭北等地的分裂势力再次抬头的话,一个好不容易重新统一起来的大帝国将会再次分崩离析,这样高昂的代价决不是李世民所愿意承受的。因此李世民一面在便桥上利用其与突厥的特殊关系尽力离间突厥各个部落,使突厥人不能齐心攻唐,一面则采用了李靖的建议,将长安府库的金银绸缎全部搬出来贿赂突厥人。这样软硬兼施的策略终于使得突厥人打消了继续侵攻的念头,接受了唐朝提出的和约。于是双方在第二天再于便桥之上杀白马以正式会盟,约定不再互相侵攻。  


一战后法国的霞飞将军说了一句名言:“这不是和平,不过是二十年的停战。”唐突的会盟亦是如此,刚刚上台的李世民就吃了突厥这么大的一个下马威,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突厥刚刚退走,唐太宗便于武德九年九月召集诸卫将卒习武於显德殿,并说:“我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可见李世民心中报复的念头有多么的强烈。此后每日均亲领数百士卒及将领在宫中训练,并测试他们的成绩,优秀之人则以宝刀、宝弓或金锦赏赐。此时李世民贵为天子,群臣均劝谏他不要整天出入于普通兵将之中,万一有刺客,李世民的个人安危实在得不到保障。但李世民却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于是人人奋进,几年之内均成精锐。
第三节 突厥失败的改革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励精图治,那边的突厥颉利可汗也没闲着,他也在谋求一种将国力更上一层楼的办法,可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拥有强悍的武力,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注定创造不出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优秀制度,因此向有着成熟制度的民族借鉴就是一条最为简单的方法,而突厥附近有着最为成熟制度的国家便是唐朝,颉利可汗想要改变突厥制度的唯一借鉴对象也只可能是以唐为代表的中原帝国体制。因此他用了一个华人赵德言来进行改革。  


可是改革这种事说好说作难作,首先一旦改革就必然要打破旧势力而创造一个新格局,对既得利益者多少都会有所损害,因此必然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其次改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国情,不能一股脑的照搬,在一个国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未必,如果强行实行,则必然导致人们的反对。因此改革能否成功,这个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而颉利可汗恰恰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导致了改革的严重失败,这个失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突厥人与颉利可汗离心离德,对国内的政策极度不满,加上颉利可汗又非常重用粟特胡人,这就更加损害了突厥大众的经济利益,加剧了本以改革引起的不满。  


当然粟特胡人的任用并不是从颉利可汗开始的,而是从大突厥汗国建立伊始就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突厥人首先是一个游牧民族,搞经济他们基本是一窍不通,可是控制了西域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等于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突厥人虽然对经济不懂,但是突厥人并不笨,于是西域的原住民,在丝绸之路上作了数百年买卖的粟特胡人就成了突厥人发展经济的最好帮手,可是这其中亦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无奸不商”,作为商人自然求得是利益最大化,而粟特胡人在突厥上层占据了主要地位的话,自然会用手中的权柄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达到垄断,这样普通突厥人的利益便得不到保障,甚至地位不高的贵族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由颉利可汗所倡导的改革彻底地失败了。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形容突厥人是一点也没错,就在改革不顺的当口,九姓铁勒与回纥、薛延陀全数叛变,颉利可汗先后派了欲谷设、阿史那杜尔,突利等三人去讨伐都不能成功,这三人在突厥都不是什么小人物,欲谷设是颉利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杜尔是处罗可汗的儿子,而突利更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东*突厥这代的正统大汗。对外征讨的失败使得突厥内部的裂痕也越来越大,突利以正统可汗的身份却要听命于摄政王颉利可汗,心中的不满由来已久,因此处处喜欢跟颉利对着干。而颉利也不是好惹的,正好派其征讨以薛延陀为首的叛军,结果突利不但失败而归,而且因为其对统属的契丹、奚等族横征暴敛导致这些民族纷纷降唐,最后不但被颉利关了起来,还赏了一顿鞭子。这一顿好打怎能让突利不对颉利恨之入骨?此后颉利又问突利借兵,但突利不给,史书说于是两家有隙,其实哪里是有隙,根本就是刀兵相见水火不容了。这样还不算完,老天又给突厥人下了一场大风雪,号称平地积雪数尺,结果突厥部落内羊马多死,部民开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结果导致颉利用度不给,因而又加征税,导致部落人众纷纷叛离。这个世界聪明人很多,突厥处境如此之窘迫,外人哪有看不出来的道理。  


恒安反王苑君璋就是一个聪明人,从隋末大乱起,此人与唐军打了无数次大仗小仗,投降以后又背叛,居然混到了贞观年间还能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唐朝始终拿他没什么办法。因为他很聪明,所以突厥的国势江河日下就被其敏锐地察觉到,此人也很有魄力,迅速斩断了与突厥人的联系,又一次投降了唐朝。  


突厥都混到这份上了,唐太宗这边整军精武也是颇有成效,照理说应该开打了,可是唐太宗却没有同意朝臣们的开战意见,说什么:“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馀,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我们现在看李世民这个说法也许会觉得他很迂腐,其实这些话都是场面话,说给外人听的。李世民之所以放弃大好机会绝不是因为什么仁义,而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突厥和唐朝并不是两个世界,突厥那边有大灾唐朝这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岁尾就显露出了大灾的迹象,到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三月旱灾、蝗灾联袂而至,唐朝的粮食基地关中居然发展到了“民多卖子以接衣食”的地步,连比较富庶的关中都如此,全国其余地方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动武显然是不智的行为。  


当然暂时不能动武不代表不能动别的脑筋,恒安反王苑君璋是聪明人,可是还有一个梁师都却是个死硬派,怎么都不肯归顺大唐,此时全国就他这么一个目标,自然就要把主意打到他的头上,李世民先派遣了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把梁师都所占据的夏州搞得一团乱,接着又于旱情缓解后的四月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正式讨伐梁师都。梁师都虽然拼力反抗,突厥亦全力来救,但终究不敌唐军的勇武,梁师都这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唐朝踢掉梁师都这最后一块绊脚石之后,北伐突厥也就提上了日程表,李世民消除了大灾影响之后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终于认可了代州都督张公谨针对突厥的进谏,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筹备谋划北伐突厥的一切事宜。  


到了十一月一切计划敲定之后终于正式任命并州都督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以李靖为总帅,麾兵十余万北伐突厥,问罪的借口则是突厥人援救了梁师都,破坏了两国的和议。此次北伐诸将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超豪华阵容,初唐顶级名将中也就李世民没有亲自上阵,其余诸将基本都是唐军将领中的精华。这唐军要北伐颉利的消息一传出,突利自然是大喜过望,颉利可汗虽然国势日衰,可是比突利那还是要强得多,两家结怨之后颉利就时不时地进攻突利,将突利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突利立刻利用这个机会入朝觐见,向李世民称臣,完全地投靠了唐朝。
第四节 东突厥的灭亡  


  东突厥是彻底的衰落了,可是俗话说“烂船还有三斤钉”,突厥现在的确很惨不错,可是颉利可汗还能带兵威胁西突厥的叶护统可汗不敢东来迎亲,其武力依然很可观,不能小觑。而颉利也知道唐军迟早要杀过来,因此对唐朝大军的动向十分警惕。  


可是出乎颉利意料之外的是李靖身为统帅居然只带三千人马就从马邑潜至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趁夜幕降临之际悍然突袭定襄城(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20 里处),给了突厥人一个新年的“惊喜”。这一下把突厥人打得措手不及,防卫森严的突厥大本营被唐军一鼓而下,在几十倍突厥人的眼皮子底下将定襄城占领。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不但立刻加封李靖为代国公,并赞叹道:“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报吾渭水之耻矣!”  


仅仅这一下子,李靖的战略战术大师的身份便昭显无遗,首先正月这个时间天寒地冻,正是草枯马瘦的时节,突厥人的战马均以牧草为食,而这个天气最多只有之前预备的干草能够作为食料,马力削弱得很快。而中原马匹则是用大豆麦子等喂食,天气如何对马匹的食物来源影响不大。马匹对突厥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削弱了突厥人的马匹等于砍掉了突厥人最为强力的武器,因此天时上唐军就占据了优势。李靖这三千人带得也非常有学问,首先为了潜行匿踪考虑,人带多了必然会暴露身份,因此只能带三千人偷袭。李渊曾经率两千人改装冒充突厥人,获得过很大的成功,此次李靖想必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摸到了恶阳岭实施偷袭。当然少了也不行,李靖孤军犯险其实完全是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他的原定计划其实是偷袭定襄得手之后以三千人死守定襄城,利用突厥人因为唐军兵少而轻视的心理把突厥人的主力牢牢地吸引在定襄,然后唐军主力在外合围,一举歼灭突厥人,三千人马就是保证了最低限度的战斗力。隋朝有达奚长儒两千兵马死斗沙钵略可汗十余万突厥兵,血战三昼夜,亦有李崇以三千步骑对突厥大军转战十余日,李靖出征之前想必也做好了死战到底的心理准备才能如此坚决地突袭定襄。  


李靖这边计划非常周详,换了一般人也就上当了,可是颉利可汗也是聪明人,凭着以往的经验他知道没那么简单,李靖决不会是来送死的,因此做出了李靖身后必然有唐军主力的推论,于是连忙率部北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与沙漠交界处)。李靖一看计划有变,当即立断改变作战方案,一面率部于其后尾随,一面派遣了大批间谍对颉利部众进行离间,颉利国内本已不稳,这一招果然见效,颉利亲信康苏密等立即挟持隋场帝萧皇后及其孙杨政道前来归降。此时李世绩率领的唐军主力亦杀到,颉利可汗一见唐军主力仅有十万,于是大胆率主力与唐军会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唐军奋战之下突厥惨败,颉利只能率残部退守阴山。李靖则率骁骑穷追不舍,二月八日,李靖与颉利大战于阴山脚下,颉利又败,只得北逃至铁山(今内蒙古固阳北)。  


此时颉利知道再这样打下去肯定要完蛋,可是突厥马匹瘦弱,比速度一定会吃亏,根本逃不了多远。现在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往漠北,可是沿途荒无人烟皆是沙漠,凭突厥现在的状态根本不可能逃出生天。于是颉利立刻派使者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表示愿意举国内附,亲自入朝。这个做法自然是缓兵之计,使者从铁山到长安相距千里,一来一回就要月余,唐朝使者来了之后再想法拖延一段时间,很容易就能将时间拖至四月,而中国农历的四月基本相当于现代历的六月,此时草青马肥,天气回暖,突厥人便能恢复长途跋涉的能力,逃往漠北。此时颉利尚有数万死忠战士、十余万部众,加以时日卷土重来并不是难事。颉利的算盘打得挺好,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容易在这上面犯迷糊,李世民虽然非常精明,但是颉利愿意亲身入朝的说辞也使李世民相信了颉利是真心投降,于是派了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为使者至颉利处慰抚,又派李靖迎接突厥部众归降。  


可惜颉利这个算盘能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李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李靖与李世绩一合计,觉得朝廷派使者来受降正是个好机会,正好将计就计把突厥彻底打垮。可是这事好说不好做,朝廷既然已经同意颉利的请降,下面将领再去攻打等于是抗旨,一般将领决没有这种胆量。因此当时李靖的副将张公瑾就表示了反对,认为诏书已经许降,使者又在突厥大营中,怎么能贸然就去攻打呢?李靖却当即立断地说:“韩信攻灭齐国就是用这个方法,比起消灭突厥人,唐俭区区一个使者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李靖亲自挑选了一万名精锐骑兵,带了二十天的干粮就趁夜急袭颉利大本营,而李世绩则率主力于其后进发,封堵突厥人北逃的要道碛口。唐军奔袭至阴山之时,正遇到一个数千帐的突厥部落,为了不暴露突袭的意图于是将他们全部俘虏后裹挟随军。此时颉利方面一看苦苦等候的唐朝使者终于到来,终于完全将心放下,彻底地放松了警惕。似乎冥冥中就是要让唐军取得这次胜利一般,天上又下起了大雾,等突厥人察觉之时,唐军距突厥人的大本营仅有七里之遥。凄厉的报警之声响彻夜空,突厥营地立时大乱,而唐军却如天兵天将一般猝然杀到,为首的一员猛将便是那演义中的大反派,淤泥河乱箭射死罗成的苏定方。颉利大惊失色,知道图谋已被唐军识破,连忙乘千里马逃窜。首领逃窜使得突厥部众军无战心,乱成一团,李靖趁机麾军掩杀,斩首万馀级,俘突厥男女部众十馀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亲信一路逃至碛口,却被李世绩的唐军主力等个正着,颉利只能折而向西,突厥贵族酋长们眼见大势已去于是纷纷跪地请降,李世绩俘虏了五万余口突厥部众而还。西逃的颉利一路奔至驻守灵州附近的沙钵罗设(这里沙钵罗是称号,设是官名)阿史那苏尼失处,企图由此南下,往依吐谷浑。而屯驻灵州的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闻讯后,一面派人威压阿史那苏尼失捉拿颉利,一面发兵北进。颉利非常精明,一见形势不妙慌忙连夜逃遁,藏匿于荒谷之中。阿史那苏尼失恐怕李道宗兴师问罪,率兵搜捕,终于擒获颉利。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进至阿史那苏尼失营寨,将颉利执送长安,阿史那苏尼失亦举兵归降。  


此战后东突厥汗国作为一个政权被彻底灭亡,唐帝国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天可汗”的名号响彻四方。此后约半个世纪(630 -682 年),突厥人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原先被突厥人控制的西域,此时终于开始向新生的唐帝国招手,而为唐帝国打头阵的,正是先前投降的突厥人。
第五节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消灭突厥之后,唐朝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此时挡在唐朝面前的就是一直与唐朝作对的吐谷浑。  


吐谷浑这个部落上文已经介绍过,在西魏之时曾被突魏联军所重创,可是游牧民族的恢复能力很强,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唐朝初年渐趋强大。唐朝建立后,当时的吐谷浑国主伏允与割据河西的反王李轨联合,骚扰唐西北边境。武德二年( 619 年),唐灭李轨,伏允可汗为了从唐获得茶、盐等生活必需品,频繁遣使,请求在边界互市。由于“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而吐谷浑又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盛产牛马,唐高祖遂慨然答应。于是吐谷浑通过互市,从唐境获得了大量生活必需品,而唐朝也“资于戎狄,杂畜被野”获得了大量用于农业的牲畜。唐朝为了保持与吐谷浑的友好关系,还主动放回了从隋末一直为人质的伏允可汗的儿子慕容顺。但是,随着吐谷浑势力的不断强盛,伏允可汗逐渐不满足从互市中获得的财富。于是,又经常袭扰凉州、兰州、岷州、鄯州、廓州一带,威胁河西走廊。  
当时唐突关系紧张,帝国的重心都在对付突厥方面,因此面对吐谷浑唐军只能紧守门户却没有能力进行反击,当时作为李渊女婿的柴绍便曾经是负责防御吐谷浑的一线大将。在柴绍的作战经历当中,吐谷浑对唐军的威胁已经相当之大。当时柴绍率唐军与吐谷浑大战,却被敌人包围,敌军乘高临下四面放箭,矢下如雨,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结果柴绍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弹奏胡琵琶,又找了两个女子对舞。吐谷浑人从来没见过这个,非常奇怪,箭也不射了,纷纷驻足观看。柴绍趁机暗中率精骑从后面突袭,这才获得了胜利。  


到了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实力今非昔比的唐朝开始策划对吐谷浑进行讨伐。十二月,时任尚书右仆射(唐代因太宗曾为尚书令,其官非人臣所敢居,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之正官。古人尊右而卑左,李靖是尚书右仆射,就是正宰相)的李靖再次请缨,李世民非常高兴,立刻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今甘肃积石山县)、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今新疆若羌)、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今属新疆)、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今青海茶卡盐湖)行军总管,此外又有突厥、契苾两族作为仆从军参战,李靖作为大帅总领五路唐军征讨吐谷浑。  


此时李靖已65岁高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吐谷浑一听到是李靖亲自领军,连仗都不敢打,立刻西逃,靖令李道宗率军疾追,终在库山追及伏允。伏允据险欲作殊死战,李靖大军随后继至,便分遣李道宗率四千余骑越过库山,从背后袭击。伏允腹背受敌,溃不成军,只得再西逃。为阻止唐军追赶,伏允下令焚烧沿途野草,企图坚壁清野。于是唐军的马匹因无野草可食,日益羸瘦,骑兵们因此心急如焚。以李道宗的为首的多数将领认为伏允西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札陵湖),难知其确切藏身处,且若再西进已近黄河源头,古今罕有人至,险顺难料;何况,此次远征,尽赖马力,今野草已被烧尽,不如撤兵,待马肥草生,伺机再进。  


李靖面对险恶的地形和困难的局面不为所动,兵分两路,深入敌境,作钳形追击。李靖亲率李大亮、薛万均、万彻兄弟及契芯何力等部从北道进击,另遣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部由南道进击。唐军将士英勇追击,跋涉于高原之上,贞观九年( 635 年)四月二十三日,北路军李靖终于追及伏允,于曼头山(似今青海东日月山)上大战,李靖部将薛孤儿斩杀吐谷浑王族,获得了大批牲畜。二十八日,李靖部又败吐谷浑于牛心堆(今青海湟中西南)和赤水源(今青海东南恰卜恰河上源)。此时伏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决心拼死一搏,于是率军埋伏在赤水川附近,而作为先锋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率部到达赤水川后却因为连胜之后轻兵冒进,正好进入伏允所设的包围圈,吐谷浑吐谷浑国相天柱王亲自搏杀于战阵之上。  


唐军血战不得脱,薛万均兄弟皆中枪堕马,徒步死斗,兵士死者十六七,此时的场面可以想象是多么惊心动魄。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契苾何力(契苾族族长)率领数百骑驰援,史书中说他“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万彻兄弟这才死战得脱。与此同时由凉州南下的且末道李大亮部在蜀浑山(在今恰卜恰河上源)击败吐谷浑部,获其王公二十人。突厥将军执失思力(此人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率军亦败吐谷浑于居茹川。  


李靖率唐军从积石山河源一路杀到且末,纵横整个吐谷浑西部,所向无敌。而南路军在侯君集和李道宗的带领之下唐军翻越两千余里无人之境,五月一日,抵达乌海(今青海冬给措纳湖),与吐谷浑部遭遇,唐军大败其众,擒吐谷浑王族梁屈忽,此时正当盛夏,天上却骤降寒霜,唐军经过破逻真谷(约在今青海共和大非川东)之时,其地无水,只能人龁冰,马啖雪,唐军与吐谷浑军从星宿川(今黄河河源附近之星宿海,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星宿海应该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战至柏海,吐谷浑军望风披靡,唐军一路翻山越岭,至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最终在赤水川与李靖北路军胜利会师。  
李靖率总集二路大军之后,继续穷追猛打,很快攻克了吐谷浑首府伏埃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的铁卜卡),伏允可汗被迫北逃突伦碛(今新疆且末、和田之间)中。李靖坐镇伏埃城,命李大亮、薛万均兄弟及契芯何力率部北上追击伏允可汗,在抵达突伦碛前时,薛万均兄弟鉴于赤水之败,不敢深入。但契芯何力却自选骁兵千余骑,独自向突伦碛挺进。唐军进入碛中以后,百里沙碛难见水,唐军口燥舌焦,不得已只好饮马血止渴。如此艰难境地之下终于追上伏允,袭破国主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伏允猝不及防之下只得率千余骑向沙碛深处逃遁,其妻儿均被唐军所俘虏。十多天后,伏允亦被随从骑将所杀。唐北路军大获全胜。伏允嫡子大宁王慕容顺眼看大势已去,遂率众击杀国相天柱王,举国请降,唐朝遂夺得鄯善(鄯善郡在蒲昌海西南,且末水以南,即今天新疆若羌县附近)。李靖以区区四万余唐军历时半年,横行青藏高原,行程五六千里,从青海打到西域,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终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再次向世人昭显了他身为军神的强大实力。  


此战之后,一代军神李靖终于为自己的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句点,终李靖一生,内战、外战、陆战、水战、草原战、高原占、山地战、沙漠战无不得心应手战无不胜。凡是与他对阵的敌人,从冉肇、萧铣、辅公祏到东*突厥、吐谷浑无一不是彻底被灭亡,而李卫公兵法更是光耀后世,成为兵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正所谓“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卫公之名,名垂千古!
第六节 西定高昌  


  有了伊吾与鄯善,西域的大门已经为唐朝所敞开,如何控制整个西域也已经放上了唐王朝的议程表。经营西域对于唐王朝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正是所谓的“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对于已经控制了伊吾与鄯善的唐王朝而言,横亘在唐朝西进道路上的高昌国(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便显得愈发碍眼。  
    

  高昌国在西域诸国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国家的国人构成以华人为主,前身是汉朝屯驻西域的戍卒所建立的营垒,原名高昌壁,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为高昌郡,最终因为柔然、突厥兴起而分离出去,演变成为了高昌国。但是其文字、社会风俗、礼仪文化等依然一如中国,为当时中原王朝的铁杆藩属国之一。在隋代,高昌国王麴文泰亦与隋朝关系非常密切,号称当时“西域所有动静,辄以奏闻”。其子独文泰嗣立,后隋灭唐兴,麴文泰还曾偕其妻宇文氏亲诣长安朝觐。当然唐朝对他的忠诚亦有不低的回报,当时就赐其妻李姓,封常乐公主,预宗籍,待以国婿礼,规格极高,可见其受到的重视。  
    

  可是此时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结束了族内的斗争,一统西突厥。原本西突厥的传统政策一向与中原王朝友好相处,不但可汗均受唐朝册封,甚至为了对付东*突厥与唐朝还保持着军事同盟的关系。可是这种情况在乙毗咄陆可汗却发生了剧烈的转变。首先唐帝国在消灭东*突厥以及吐谷浑之后国力日盛,国威远播四方,此时唐帝国西部边境已经与西突厥接壤,受西突厥控制的西域诸国纷纷向唐帝国进行朝贡。这就导致了西突厥的强烈不安,因此决心切断西域诸国与唐帝国的联系。由于高昌国所在的位置为丝绸之路咽喉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于是高昌国便成为了西突厥的重点开刀对象。  
    

  乙毗咄陆可汗当时向高昌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他一面委任重臣阿史那步真率兵进驻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用武力威胁高昌。接着又派遣宗室阿史那矩入高昌作为监国,从而操纵高昌国政。另一方面将隋末逃亡至东*突厥,后来又沦落至西突厥的华夏子民迁徙至高昌,充实了高昌国的劳动力,以此利诱之。于是高昌国王麴文泰对唐朝的态度急剧变化,他首先中断了与唐朝的传统宗藩关系,不再朝贡。唐朝遣使责其“无藩臣礼”。麴文泰居然置若罔闻。还拒不遣返流落在高昌的华夏之人。李世民登基后对于这个问题极其重视,发诏令隋末沦亡的华夏士民,务令遗归,而麴文泰强行将这些人留下,匿而不应。再又阻断西域诸国的贡道,扣留他们的去唐朝的贡使。还跟当时继突厥之后新兴的草原霸主薛延陀可汗说:“你既然已经贵为可汗,跟唐天子是平起平坐,何必拜唐朝派来的使者?”最后甚至与西突厥联兵进攻唐朝的伊州(治今新疆哈密),甘心成为西突厥在西域的打手,成为反唐的重要角色。如此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唐帝国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29年)十二月正式下诏讨伐高昌国。此战兵部尚书侯君集以军神李靖亲传弟子的身份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左武卫将军、上柱国、中郎将薛孤吴仁,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左屯营将军姜行本等三行军总管,及沙州刺史刘德敏,中郎将伯屈昉等汉军十五万,另以契苾何力领突厥、契苾等族步骑数万从唐军西征。为了进军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唐帝国动员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可见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唐帝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军渡戈壁,当时军容之壮盛被形容为“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长戟彗云。”凛冽的杀气直让天地均为之颤抖。  
    

  可是麴文泰面对如此强劲的军事压力却非常乐观,他对朝臣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麴文泰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一般来说,进行这样艰苦的远征,即便是胜利了军队也必然损失惨重,汉朝征大宛便是前车之鉴。但是唐朝毕竟不是汉朝,在“华夷如一”思想的影响下,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前古未有的民族平等,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的民族政策,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文化,而以此产生的王道文化甚至将号称神之子民的犹太人同化在了中华民族之中。如此开放的少数民族政策给唐朝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攻打高昌唐军就是在熟悉当地地形的铁勒族契苾部族长契苾何力的引领下,毫发无伤地杀至高昌。高昌受到攻击,西突厥不得不救,于是乙毗咄陆可汗调遣驻可汗浮图城的阿史那步真进行防御作战。而唐将姜行本、牛进达等率大军出伊州,行至柳谷,依山采木,造攻城器械后,鼓行急进,一路锐不可当。五月十日攻占了时罗漫山险塞,唐将姜行本于时罗漫山发现班超记功之碑,于是亦于此碑之上勒石纪功宣扬国威(此姜行本纪功碑清初立于巴里坤松树塘关帝庙之前,目前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之后大军长驱西进。契芯何力所统蕃骑亦别取葱山道,两军汇合之后合攻可汗浮图,阿史那步真不敌而降,可汗浮图被攻克。麴文泰想不到唐军居然如此之快的就兵临城下,于是忧惧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唐军于是猛攻高昌城池,在攻城过程中唐军利用了先进的攻城武器,史载“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者不复得立。”仅仅半天便攻下了高昌国的田地城,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随即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于当夜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守都城。侯君集劝降不成之后便立刻开始攻城,唐军建造了五丈高的巢车作为投石车的观察哨,城中石如雨下,高昌国人均不敢出屋走动。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以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而还,从前汉帝国发现、维护并且拥有的丝绸故道在几百年后的这个时候终于重新出现了中国人高歌猛进,横刀跃马的雄健身影。而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安西都护府的传说亦于焉开始……
好文!就是不吃饭也要看完,现在去吃饭。:victory:
哎,自由如风君滴文章好是好,就是一发好长好长,光看完都要半天(就别提消化了.:L ).
不过,我们还是要对他滴辛苦劳动表示适当滴敬意.
所以
我顶~我顶~我顶顶顶~:victory: :victory: :handshake
确实是不错的文章,只是有点意尤未尽的;P
谢谢!在当今淫糜腐败的世风下,看到这样的文章尤为珍贵!
楼主请继续贴呀...
第五章 安西都护府的传奇

第一节 平定焉耆、龟兹


  平定高昌之后西突厥吃了个大亏,不甘心失败的西突厥立刻把主意打到了西域剩下的几个大国身上,首先西突厥重臣屈利啜(啜是突厥官位)将焉耆国王龙·突骑支的女儿娶为弟媳,使得焉耆与西突厥有了联姻的关系。接着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继任者乙毗射匮可汗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龟兹的国王诃黎布失毕。因而将二国牢牢地绑到了西突厥的战车之上。而原本亲唐的西域两国政治态度由此急剧转变为反唐。
  

  如此强烈的政治转变自然导致了焉耆国内亲唐势力的不满,于是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发生了内乱,亲唐派首领王弟颉鼻叶护与粟婆准等人因为遭受国王龙·突骑支的迫害不得不逃往唐朝。因此身为安西都护的郭孝恪于贞观十八年八月正式被任命为西州道行军总管,以栗婆准为向导,出南道,攻焉耆。以阿史那忠(此人就是在唐军威压之下率兵抓住颉利的那个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的儿子)为西州道抚慰使,以屯卫将军苏农·泥孰为检校处月、处密吐屯,出北道,安抚西突厥治下的处月、处密二部。郭孝恪接到任务之后便于八月十一日出兵,率数千安西汉兵倍道兼行急行军至城下。此时已是夜晚,焉耆四面环水,易守难攻,因此防卫便较为松懈。郭孝恪暗中遣将士浮水过河,埋伏在城墙下,于拂晓之时攀爬至城墙之上,消灭掉城楼上的哨兵之后打开城门,并在城中四处敲锣打鼓,搅乱人心。郭孝恪趁机率城外主力一举杀入,这一下子打得焉耆措手不及,城中兵将还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之鬼。这一役郭孝恪八月十一日出兵,八月二十二日便攻破焉耆,仅用了十一天的时间便取得了斩首七千级,活捉焉耆国王的战绩,上演了一场中国古代特种部队突袭的经典战役。此役后因为粟婆准为向导有功,所以郭孝恪留他统摄焉耆国政,便率军返回安西都护府。西突厥得知此消息后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屈利啜于三天后亲率大军杀奔焉耆国,将位子还未坐热的粟婆准囚禁,并以劲骑五千追击唐军。突厥骑兵风驰电掣,又熟悉地形,很快便在银山脚下将郭孝恪追上,两军会战,唐军虽然是被追击的一方,可是丝毫没有一丝死守的思想,他们在郭孝恪的率领下率先向突厥军发起了逆攻。两军锋锐相交,汉家士卒勇猛无敌,突厥军大溃,唐军追杀数十里而还。北路唐将阿史那忠闻听焉耆又被西突厥侵占,便率军再攻焉耆国,击破留守的屈利啜,胜利夺回了焉耆国。可是好景不长,唐大军刚退,西突厥的鼠尼施、处般啜又领兵前来,以自己的吐屯(官职)统领焉耆国政,还将被俘虏的粟婆准杀于龟兹国中。此次战役,虽然唐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碍于地理国情,并没能达成最终的战略目标,因此在数年的准备后唐军又发起了龟兹战役,与西突厥的势力进行全面的较量。
  

  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45 年)十二月,李世民正式下诏讨伐龟兹,拜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持节昆丘(此为昆仑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全军。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汉将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兵部侍郎、清河郡公杨弘礼等三人为副大总管,率左武卫将军李海崖,沙州刺史苏海政,伊州(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刺史韩威,右骁卫将军曹继叔,尚辇奉御薛万备等诸将俱为行军总管,统各路汉军步骑,并发“铁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十余万骑”另有吐蕃、吐谷浑等诸部兵马,军容之盛,更在侯君集高昌战役之上。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6年)春,唐军渡碛,正式行军于域外。唐军军威赫赫,沿途之敌均惧怕而降,四月份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便率部投降,七月因为屡败于唐军而失势的西突厥屈利啜亦率部投降。唐军于是沿丝路北道发进,九月二日进至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时击破处月、处密等部的抵抗。至十月唐大军兵从焉耆之西突然直趋龟兹北境,西突厥复立的焉耆王慌忙弃城而逃,阿史那社尔派轻骑追击,擒杀焉耆王,并立其弟先那准为王,重新夺回了焉耆。眼见焉耆一触即溃,龟兹国内大震,很多城内守将不战而逃。社尔率部抵达西部碛口(今新疆轮台西),大军屯于距龟兹王都伊逻卢(今新疆库车) 300 里处,命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为后军次之,继续西进。韩威率先锋军行至多褐城(今新疆库车东 80 里处),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国相那利、大将羯猎颠率五万大军出城迎击。韩威见敌人气势汹汹,因此率兵伪退诱敌。龟兹王见唐军寡少,尽率大军追击。韩威一路上发挥了极高的战术手腕,与龟兹军若即若离,始终将龟兹大军紧紧钓住。退至三十里后终于与曹继叔后军会师,两军合击,大破龟兹主力。龟兹王只能率败军退守伊逻卢城。阿史那社尔立刻直捣伊逻卢城,龟兹王眼见不是对手轻骑而逃。阿史那社尔于是派安西都护郭孝恪留守伊逻卢王城,又令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率精骑追击龟兹王,向西穷追六百余里,阿史那社尔率主力殿后。龟兹王在穷困之际,只能据守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社尔麾大军西进,将拨换城团团围住,接连猛攻四十多天。闰十二月初一,拨换城终被攻破,龟兹王及其大将羯猎颠等龟兹大臣全部被擒,只有其国相那利单骑北逃。


  

  龟兹国相不甘心失败,于是投奔至西突厥处,不但引来了西突厥的大军救援,他也利用其在龟兹国多年的威望征发了万余龟兹国兵助战,突龟联军气势汹汹地杀奔龟兹王城伊逻卢城。而唐军连战皆捷却使得郭孝恪丧失了警惕性,居然迟迟没有进入龟兹城稳固唐军的统治。当时有龟兹人劝告郭孝恪说:“那利是我国的国相,在龟兹国中素有名望,很得人心,如今逃亡在外,肯定会有所动作。而城中之人多有异志,还请大人多多防备。”可是郭孝恪却将此金玉良言抛之脑后,依然恣情歌舞为乐。当西突厥军杀到之时郭孝恪才恍然大悟,连忙率部下千余人进城防守。可是此时城内国相那利的党徒却将城门抢占,城中龟兹人与城外突龟联军夹攻郭孝恪。郭孝恪虽然犯下了大错,可是其依然勇武无比。他自己为先锋,率唐军杀入龟兹城内。而城内龟兹人亦不退缩,占据有利地形的他们与唐军死战,而城外大军则猛攻唐军之后,城上流矢及钺斧乱下,唐军死伤惨重。郭孝恪血战长街,一路杀至西门,身后唐军仅剩数十人。而龟兹王城巨变早已被附近驻扎的韩威、曹继叔两军知晓,于是尽起兵马援救,援军从西北角杀入,眼见就能救下郭孝恪等人,可是依然晚了一步,郭孝恪与其子郭待诏在十数倍的敌人围攻之下同死于阵中,由此他成为了第一位马革裹尸的安西都护。郭孝恪死后唐军并没有全面崩溃,其部将仓部郎中崔义超率因混战失散的唐军二百余人依然在城中与敌力战,坚持到了韩威、曹继叔的援军到来。此时局势因援军前来略有好转,可是唐军依然兵少,两军在城内以死相拼,白刃映血,短兵相接,甚至徒手肉搏以拳互殴,战况异常惨烈。两军在龟兹王都血战至第二天黎明,唐军终于将敌人击退。失败后的那利并不甘心,于十天后又率兵前来攻打,却被曹继叔率修整完成的唐军杀得大败,死伤八千余众。与此同时闻之龟兹王都大变讯息的阿史那社尔率大军回援,大破西突厥主力,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只能收兵退守碎叶川西,不敢再轻举妄动。那利彻底没了指望,只能单骑而逃,但却被龟兹降人所抓获,执送唐军。

  
  唐军血战后再接再厉,鼓行而西,先后获大城五,下七百余城,俘获男女数万口,遂立诃黎布失毕弟叶护为龟兹国王。唐将薛万备率偏师至于阗,于阗王亦归降。高昌、焉耆和龟兹等国相继平定,西域震惊,西域诸国争献驮马军粮,慰问唐军,阿史那社尔于是勒石纪功解俘奏凯而还。置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四军镇,留汉兵镇戎。与此同时,又建置了四镇都督府(注意此四镇都督府不等于安西四镇,不能混淆。),由此唐军西征龟兹的战役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第2节 四战西突厥 1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五 北狄列传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 唐纪九



四战西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十一天后却又传来一个让整个帝国都为之休克的消息。五月二十六日,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三岁,得谥为“文”,葬于昭陵。中国历史上君臣知遇的典范,两位不世出的英雄就这样先后而去,由此造成的政治地震影响深远。太宗的死,如同一针兴奋剂,让帝国周边不甘雌伏的势力野心急剧膨胀,太宗皇帝全面恢复的单极亚洲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对于西域而言,头一个试图挑战帝国统治地位的便是西突厥。



西突厥原本于西域称雄,为了对抗当时的“巨无霸”东突厥,而与唐帝国结成了联盟,但是“没有永久的和平,只有永久的利益。”随着东突厥的覆灭,唐帝国的势力扩张至西域,由此引发了西突厥一系列的反唐行动。在这段时间内西突厥虽然内斗不休,但是接连几个可汗均持反唐态度,同唐军在西域进行公开地较量。在经历了高昌、焉耆、龟兹等一系列的较量之后,最终以西突厥方面大败亏输而告终。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突厥人百年基业,在西域早已根深蒂固,自然不肯甘心臣服,于是以阿史那贺鲁为可汗,又一次点燃了在西域的战火。


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始祖室点密大汗的五世孙,论出身是当然的天潢贵胄。对于西突厥来说,阿史那贺鲁更是一个人杰。他原本是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牙帐建于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即葛逻禄)、弩失毕五姓突厥。但是在突厥内部争斗之中咄陆可汗众叛亲离,新立的乙毗射匮可汗为了一统西突厥诸部,自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咄陆可汗党羽,于是向其大举攻伐,阿史那贺鲁不敌,眼见要覆灭。此时恰逢唐军征讨龟兹,他趁机率残部向唐军投降,于是被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龟兹战役结束之后,西突厥虽败,但并未完全崩溃,乙毗射匮可汗依然以碎叶川(今中亚之楚河)为界,与唐帝国势力相互对峙。


此时对于唐军而言,打赢接连的几场大仗已属强弩之末,继续劳师远征并非上策。但是中原军队一旦撤回,势必乙毗射匮可汗的势力又将卷土重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树立一个在西域有一定力量的亲唐势力与乙毗射匮可汗争斗,如此阿史那贺鲁便成为了当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他的身份尊贵,在西突厥部族中又有一定的号召力,与乙毗射匮可汗又是死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扶植他的话既可以分化西突厥,削弱乙毗射匮可汗的反唐势力,又可以借助阿史那贺鲁来稳定唐帝国在西域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惠而不费。因此很快唐朝便恢复了阿史那贺鲁在突厥的泥伏沙钵罗叶护的爵位,并在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二月十一日建立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瑶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给了他充分的授权,让其召讨“西突厥之未服者。”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让西突厥分治互斗,让他们削弱彼此的力量,这样的如意算盘自然打得很好,但是阿史那贺鲁毕竟是一代人杰,并不是什么提线木偶,因此他反而利用了帝国给与的授权,拉起大旗作虎皮,于是“密招携散,庐幕益众”,很快便将碎叶川以东的突厥部族招致自己麾下。

阿史那贺鲁有很大的野心这点其实太宗皇帝心知肚明,但却苦于一时并无更好的人选,因此就在他初降之际便动用了各种政治手段使其入长安觐见,施之恩示以威,意图以权术将其牢牢掌握在手中。这种手段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觐见结束,在唐军征讨龟兹大军已经出发的情况之下,阿史那贺鲁主动坚持要求作为向导参战,不能不说是慑于太宗“天可汗”的威严而做出的行动。但沸腾的野心仅仅是被暂时地压抑,却并没有消失。他如一匹沙漠中的恶狼,在力量不济之时暂时收敛了爪牙,默默地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当然有太宗皇帝在的一天,阿史那贺鲁这匹狼就只能乖乖地当帝国的一条忠狗,但是仅仅一年后,太宗皇帝便与世长辞,阿史那贺鲁闻讯后迅速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向帝国的疆土亮出了它磨砺已久的獠牙。

  
  以太宗皇帝的政治水准,当然不可能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对阿史那贺鲁也是做好了两手准备。临近阿史那贺鲁的西州、庭州对其丝毫没有放松警惕,甚至大派侦骑入阿史那贺鲁的领地进行查探。因此他的异动甚至还在谋划阶段便被庭州刺史骆弘义所侦得,并很快地报告给了朝廷。这次成功地古代间谍活动想必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可惜其惊心动魄之处史书不言,最终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其成效则极为显著。唐廷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前往前往慰抚,并持弓矢、杂物以赠,要其长子咥运入朝宿卫。当然这些不过是面子上的话,其实唐廷这次出使的含义就是在告诉阿史那贺鲁,你的动作朝廷都知道了,也早有防备,赶快打消不该有的心思,此外你的长子就来朝廷作人质吧。当唐廷的使者突然出现在阿史那贺鲁面前的时候,笔者相信其面上的表情一定很精彩,恐怕他到最后都不知道尚在谋划中的事情如何被朝廷未卜先知的。唐廷反应如此迅急给了阿史那贺鲁极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无奈答应了让长子咥运入朝宿卫。当然实际情况也远不是如此简单,能成功地给阿史那贺鲁施以强大地压力,并让其同意咥运入朝,使者桥宝明在其中的作用可谓极其巨大。咥运在去往长安的路上曾不止一次动过叛逃的心思,但是精细的桥宝明“内防御而外诱谕”,终于将其送至首都,暂时粉碎了阿史那贺鲁的阴谋叛乱。





  进京之后的咥运直接被升为右骁卫中郎将,受到了刚刚即位的高宗皇帝的厚待。但是对于此般桀骜不驯之人,单单用物质笼络是远远不够的,高宗李治毕竟是刚刚即位,没多少御下的经验,再加上本性又比较懦弱,完全不能震慑住咥运,反而让他小看了唐帝国的整体实力。而高宗却以为此等礼遇已经让咥运心悦诚服,于是为了让他影响其父亲不要反叛,结果将其放回西域。这一放可谓是龙回大海虎入深山,不但没能打消阿史那贺鲁反叛的念头,反而在儿子的鼓动之下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举起了叛旗。阿史那贺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又获得唐帝国的援助,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他知道,单单占有西域半壁江山是无法与唐帝国相对抗的,于是在反叛的同时便举兵西征,杀向碎叶川以西的乙毗射匮可汗属地。此时的乙毗射匮可汗元气大伤,部属离心,很轻易地便被阿史那贺鲁所击败,所属部众亦被并吞。于是阿史那贺鲁一统西突厥,建牙于双河(今新疆博乐西之博尔塔那河)及千泉,自号泥伏沙钵罗大可汗,统两厢十姓突厥部众,拥胜兵数十万,君临西域。

  
  统一了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自以为有了对抗唐帝国的本钱,于是让咥运为先锋,统处月、处密、姑苏、畀失、歌逻禄等五部兵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东侵庭州,相继攻陷了金岭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和蒲类县(今新疆奇台),杀掠数千人而去。这一下使得西域的安西都护府与西、庭二州均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此时西域的几大都督府均属羁縻建置,人心不稳,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则局势立时便会糜烂,大事去矣。不能不说阿史那贺鲁的时机把握得既准又狠,完全瞅准了唐帝国的形势给了重重地一击。
  

  这种情况之下帝国政府就显得极为尴尬,高宗初立之时便停止了征讨高丽的军事行动,就是因为听取了臣下修生养息的意见,要暂息兵戈。但是此种情况不打也得打,于是在当年冬便以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征,以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征发秦(州治在今甘肃秦安西北)、成(州治在今甘肃西和西北)、岐(州治在今陕西风翔)、雍(州治在今陕西西安)等州汉军府兵三万,此外尚有瀚海都督吐迷度之子婆闰麾下回纥骁骑五万,取道天山北路进击。就在朝廷大军将要出发之际,庭州刺史骆弘义对于征讨阿史那贺鲁上了一个条陈,说是兵贵神速,如今天寒地冻正好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应该以阿史那贺鲁为主要打击目标,对于处月、处密等附从部族应该进行策反离间,然后征发他们的兵力一起对付阿史那贺鲁,这样便可以将其一举歼灭。这个条陈表面上看的确是好的,如果真的成功那朝廷惠而不费,可以在最少的损失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战果,因此高宗皇帝很快便通过了这个条陈,排遣了大量使者去西突厥诸部进行安抚宣慰。但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条陈最大的失误就是太小看了阿史那贺鲁的政治能力,虽然他崛起时间很短,但对于手下各族经营得真如铁桶一般。结果派出去的使者除了射脾部酋长沙陀那速俟斤响应了帝国的征召之外,其余的使者均无功而返,甚至在处月部酋长朱邪孤注率先杀害唐招慰使、果毅都尉单道惠的影响之下,处密、处木昆等其他主要西突厥部族亦先后杀唐使者,与帝国彻底决裂。

 此时西突厥诸族皆反,唐军战略意图完全暴露,再想闪击阿史那贺鲁已属天方夜谭,于是整个出征计划全盘推倒重来。朝廷此时依然保留了瑶池都督府,并未与阿史那贺鲁彻底决裂,还留下了一定的转圜余地。远征军的主攻矛头却放到了敢于触犯帝国天威的处月、处密等部落,意图杀鸡儆猴。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正月初五,帝国远征军兵分两路,梁建方一路率军进抵牢山(约在今新疆奇台东北中蒙交界处之阿尔泰山),处月酋帅朱邪孤注率众死守牢山险要地带,拒不投降。梁建方分兵多路,在战鼓声中四面登山,一齐合围。结果,牢山虽险绝,处月部众虽然骁勇,但依然不能挽回败局,在四面围攻之下迅速崩溃,朱邪孤注眼见不支,连夜携亲族遁逃。唐军上下从李靖开始便似乎形成了一个惯例,出征之后敌人首脑除非死了,否则即便逃到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抓住。梁建方自然也秉承了这个传统,派副总管高德逸领轻骑兵穷追五百余里,朱邪孤注眼见绝无逃脱之希望后,又占据险要地形,幻想还能击破追兵。唐军急行军之后士气不坠,两军大战后高德逸阵擒朱邪孤注,历数其罪名之后斩杀当场以儆效尤。此战唐军斩首九千级,俘虏敌方酋帅六十,俘虏万余人,获牛、马、杂畜七万。赢得了牢山之战的胜利。而与此同时契苾何力一路亦顺利击败处密部,“擒其渠帅处密时健俟斤、合支贺等以归”。此时唐军粮草亦耗尽,于是只能班师回国。之后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以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州,标志了帝国重新控制了天山以北的西域东部地区,解除了阿史那贺鲁对庭、西二州的直接威胁,显示了帝国的军威,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此次远征战果可以称得上辉煌,但是却远未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因此战后身为大将的梁建方甚至遭到了御史的弹劾,指责他:“兵众足以追讨,而逗留不进”。当然后方的文官们是不明白前方战局的艰苦的,他们不知道打仗并非仅仅靠人多便能取胜,他们更不知道军队缺粮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反正批评他人既能博得名声又没有什么危险,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说说容易,总得选出一员大将来平定西突厥,唐高宗此时四顾朝廷,却发现竟然无人可用!贞观时代尚在人世的名将们要么已老迈负担不了重任,要么如李世绩身为辅政大臣,不能轻离朝廷。或者如薛家兄弟与宗室名将李道宗一般因房遗爱谋反之事牵连而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朝廷中的将才为之一空。在一番纷扰之后,朝廷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终于安排出了远征军的主将以及随从诸将。在这批将领当中,主帅的人选最为让人惊异,如果将关于中国历史的演义小说中的人物根据出名程度排个序的话,此人必然名列前茅,要问此人是谁?他便是混世魔王大德天子三板斧的大老程程咬金,大号程知节。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位大老程既没有当过魔王天子,当然更不会使什么“三板斧”,他的真正兵器是马槊,年轻时代勇猛非常,与王世充的偃师一战中,他单骑救友,其英姿与《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赵子龙相差仿佛。但再勇猛的将军依然架不住岁月的消磨,此时身为左屯卫大将军、卢国公的他已经二十余年未曾上过战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除了主帅之外,尚有一人更为值得关注,此人在介绍李靖的章节曾经被提到,那便是演义中的终极反派BOSS——苏定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对于苏定方来说是一个咸鱼翻身的年份,自从跟随李靖讨平东 突厥之后,他已经被投闲置散了二十余年。与程咬金二十几年养尊处优不同,他却是以待罪之身被搁置了二十余年,究其原因,还得从当年那场大战说起。贞观四年李靖率铁骑一万夜袭阴山扫平了东 突厥,但是回国之际却遭到了御史大夫萧瑀等人的弹劾,说他:“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直接要求太宗皇帝把李靖交付司法问罪。要知道李靖击灭东 突厥并不是一般般的功劳,在闻听唐军胜利的消息之后李世民立刻下旨大赦天下,全国放假五天,李氏父子又召众王、功臣在宫中夜宴狂欢,席间李渊自弹琵琶,李世民亲自起舞,可见功勋之巨大。立下如此大功,回国却立遭弹劾,那这个出头弹劾的人不是傻子就是背后有人指使。再让我们来看看弹劾的内容,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李靖手下的军士们打仗完了之后抢劫,所以李靖这个总指挥要负责。这个指责可谓极为荒谬,古往今来,哪一支出国远征的军队没干过抢劫的勾当?更何况抢得是敌人的军队。恰好历史往往是螺旋状发展的,在讨伐高丽的时候太宗皇帝恰巧也遇上了同样的事情。当时唐军围攻高句丽的白岩城,白岩城城主先说欲降但后又反悔,结果在唐军猛攻之下又说要投降,当时唐太宗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可是此时唐军将士不干了,以李世绩为首的十几个将官当时就对太宗皇帝说:“士兵们之所以甘冒矢石,不顾生死,就是为了城破之后能大肆抢劫一番。现在敌人的城池眼看就要被攻破,为何还要受降,寒了将士之心呢?”此时太宗皇帝可没有大怒,将这些将官统统下狱,而是答应受降之后将府库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赏赐将士们,用来赎取这座城不遭到劫掠。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几十年戎马生涯,又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紧关节要呢?可是太宗皇帝对此事的处理却极其耐人寻味,他首先驳回了将李靖交司法机关审查的提议,但是另一方面却在李靖觐见之时将其重重地斥责了一通。而李靖的反应也是那么地耐人寻味,他什么辩解也没有,直接叩头谢罪,深刻自我批评,老老实实地回家待罪去了,居然半点怨言都没有。所谓历史是螺旋状发展的可谓一点也不假,在李靖之前,隋朝名将史万岁也遇到了几乎是同样的事情,他当年大破突厥达头可汗之后朝廷仅仅是没评他的功劳,结果这位大将军在朝堂之上就对着隋文帝“词气愤厉”,还带着将士要朝廷封赏。结果落得个被大内卫士“暴杀之”的下场。假如李靖当时一如史万岁,下场可谓不言自明。此事可谓是太宗皇帝对李靖的一次忠诚度的测试,综观整个帝国也只有李靖能够在战功上与太宗皇帝相顽颉,这样太过能干的人才,哪朝哪代对皇帝都是一种威胁,因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件举不胜举。可是李世民毕竟不是刘邦、朱元璋,对李靖也不过是借机试探一番。而李靖的表现也堪称完美,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绝无不该有的野心,于是君臣相协,自始至终。可是回到这件事上来,虽然李靖被太宗亲自赦免,但既然此事已被提出,并且太宗皇帝与李靖都认可了这件事情并非子虚乌有,那么总得找出一个人来承担罪责,这只替罪羊就是倒霉的苏定方。因此他从首先杀入突厥大营的英雄一下子落到二十余年无人问津的罪人身份,可谓从天上一下子掉入了地底。可是即便这样苏定方依然没有放弃,而机会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终于在永徽六年让他等到了机会。由于良将缺乏,因此苏定方被重新起用,封为左卫中郎将,与营州都督程名振一起讨伐高丽国,再次崭露头角。由于战绩优良,因此亦被选入了此次平西突厥之役,苏定方可谓是磨刀霍霍,就等着能够再立新功,以雪二十余年来所受的不平之气。
  在经过了大半年的精心准备之后,远征军于显庆元年(公元656 年)正月终于正式出发,此次远征军阵容如下,左屯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为葱山〔 即葱岭)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王文度为副大总管,旗下分别有左武卫将军舍利叱利、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伊州刺史苏海政、周智度、刘仁愿等人(此人后来在镇守百济当中功勋卓著)。对于此次远征唐高宗显得极为重视,甚至亲至玄武门为唐军诸将饯行,期望此行能够一战成功。

  
  在皇帝的殷切期望之下远征军终于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行军是艰苦的,唐军足足跋涉了七个月才终于寻到了西突厥的踪迹,与阿史那贺鲁部众歌逻禄、处月(这里为处月残部)二部在榆慕谷(今新疆霍城果子沟)大战。已经六十八岁的程老将军依然不减其勇,麾军大破敌军,斩首千余级,俘获驼马牛羊万计。在追寻到西突厥主力之后程知节立刻派副总管周智度领军追击,于咽城(今新疆博尔塔拉)之下再破西突厥突骑施和处木昆诸部,斩首三万余,攻拔其城。

  
  在接连两次大胜之后,唐军已经推进至鹰娑川(今裕勒都斯河),即当年大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牙庭故地。而阿史那贺鲁也调集了重兵与唐军进行决战,显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阿史那贺鲁的儿子咥运率两万精骑与总管苏海政所率领的唐军前锋会战于鹰娑川,两军激战连场未分胜负,此时西突厥鼠尼施部又率援军两万加入战团,胜利的天平眼见慢慢往西突厥方面倾斜。此时十里外,苏定方恰巧在与苏海政隔了一个小山岭的地方歇马,望见远方烟尘阵阵,厮杀震天,知道前锋已然遇敌,于是急率五百铁骑赶往救援。当苏定方赶到之时战局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他审时度势,对敌军阵势薄弱之处进行决死突击。突厥战阵在这次突击之下遭到了致命重创,整体阵形瞬间崩坏,唐军乘胜追杀二十余里。此役斩杀一千五百余人,缴获战马二千匹,战场上一片狼藉,死马及突厥所弃甲仗,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鹰娑川一战唐军获得了大胜,但是战后唐军内部的矛盾却爆发了出来。副大总管王文度开始公开地指责主帅程知节轻骑冒进,因此导致战斗虽然胜利,但是唐军亦有不小的损失。之后他居然拿出了一道圣旨,宣布因为程知节恃勇轻敌,因此皇帝委托王文度在适当的时候节制诸军。于是在王文度的指挥下,唐军一改之前的战术战法,将大军布成一个巨大的方阵,粮草辎重均藏于阵中,人马整天披甲戒备,缓慢进军,等待敌人的主动进攻。当然王文度的这种战法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其实是隋代杨素改革之前对付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战法。但是他没有想到时代已经不同了,这种早以被淘汰的被动防守的战法立刻导致战马多瘦累而死,士兵疲劳不堪,士气大降的恶果。当时苏定方便对主帅程知节进言道:“我们本来目的是主动讨伐敌人,现在反而大搞防守。如今马饿兵疲,逢贼即败。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对王文度的战法大加抨击。此时的苏定方比谁都要焦急,他沉寂了二十多年,就等着这次大战能获得足够的功勋,谁知道到手的功劳就要这样被生生断送,万一军败搞不好回京之后还会担上不小的罪名,这怎么能不让他心急如焚?

  
  王文度此时的行为在所有的原始史料当中均记载为“矫诏”,也就是这道圣旨是王文度伪造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细究史籍中的种种细节,却让人觉得并非如此。首先在王文度用矫诏的方式夺取指挥权后,程咬金的反应却是极为窝囊,当时苏定方就直接表示了对此诏书的怀疑,要求程知节将王文度囚禁起来,然后传书回京,等待天子的确认。可是程知节却并未听从苏定方的劝告,听任王文度胡来。要是别的将军也许性格懦弱一点有此反应也不足为奇,可是程知节是什么人?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就敢公然违抗高祖李渊的旨意,坚持不去外地上任。如果王文度真的是矫诏,以程知节的为人怎么可能听之任之?更大的疑点在于回军之后对王文度的处罚上,“矫诏”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下场几乎都是个死,最起码也要流放三千里。王文度即便能借着矫诏打胜仗,回国之后显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显然付出与收获根本不成正比。但是王文度却依然干了,并且矫诏之后并没有打胜仗。可是回国之后的惩罚却异常地轻,仅仅是个“特除名”,“特除名”在唐律中仅仅为罢官三年,而且三年后可叙官,再录用时降原有官品两级而已。这样的惩罚已经让人感觉到异乎寻常,可是更为匪夷所思的是王文度被罢免之后的三年刚出头一点,就被高宗皇帝迫不及待地起用为左卫郎将、首任熊津都督。在如此众多不符合逻辑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只有王文度的圣旨是真的才能解释这一切,让逻辑变得合理。王文度使用了圣旨却造成了极坏的后果,如果这道圣旨是真的,那么责任很大程度就要归咎于高宗皇帝,因此这道圣旨只能是假的,“矫诏”这个黑锅也只能让王文度一个人承担。





   唐高宗为什么要给王文度这样的圣旨呢?史书里面写的很明白,就是怕程知节“恃勇轻敌”。之所以这样说还得从老程在战场上过往的经历说起,程知节从一开始在李密手下干得就是精锐卫队的活,战场上往往要冲锋陷阵,搴旗先登。此后跟随李世民也是一样,每每都是冲杀在前。对于旁人而言,程知节的武勇要比兵法韬略给人印象深得多。再加上他二十多年没怎么打过仗,年纪又近古稀,万一在战场上犯了糊涂,那可就坏了大事。而王文度则是贞观末年涌现出来的新星,他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渡海夜袭卑沙城的战役中是首要功臣。因此高宗皇帝为了保险,就给了王文度一纸圣旨,让他在关键时刻可以制止程知节犯错误。可是恰恰是这道圣旨惹了祸,中国人从古到今,在官场上最看不得一个副字,一旦头衔上有了个副字,那就基本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唐军西征一开始一帆风顺,功劳自然是身为总指挥的程知节最大,而鹰娑川一战后身为直接参战将领的苏定方的功绩也是铁板钉钉不可能抹杀,在功劳簿上身为副总指挥的王文度便显得可有可无,这显然让王文度不能忍受。因此借着鹰娑川一战唐军战损较多的由头王文度使用了圣旨夺取了程知节的指挥权,这样最终击灭西突厥的话,功劳最大的便是他王文度。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王文度的战法不仅不能带来胜利,反而使得军队兵无斗志。王文度眼见计划就要破产,恰巧此时唐军进至恒笃城,城内的粟特胡人开城请降。这时候王文度为了提高唐军的士气,想了一个馊主意,说:“这群胡人反复无常,我军退去之后他们必定依然为贼,不如全部杀掉,夺取他们的资财。”当时苏定方就表示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干我们就变成贼军了,还有什么理由讨伐叛逆?”但此时苏定方一个小小总管根本影响不了王文度的决定,于是唐军依然屠城,获得了大量的财物。苏定方唯有冷眼旁观,一物未取。阿史那贺鲁就在唐军忙着屠城的时候远遁而去,而唐军方面由于王文度的战法行进缓慢,加之屠城之后导致西域诸城纷纷坚壁清野,唐军后勤愈发困难,因此只能班师回朝。自此帝国第二次讨伐西突厥的行动再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高宗皇帝的自作聪明使自己很闹了一个没脸,虽然朝堂之上无人敢对他进行指责,但大臣们心里都有数,因此他心里其实非常郁闷。高宗皇帝的悲哀之处就是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之下,太宗皇帝的光辉使得他的任何错误都显得更为刺眼。因此在一种恼羞成怒的情绪驱使之下,高宗皇帝在距离前次远征军回朝不过一个多月之后,便于显庆二年正月便又下达了再次讨伐阿史那贺鲁的诏令,更是破格提拔了之前既立有功勋又没有同流合污的苏定方担任北路军的主将。此次西征计划如下: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今新疆伊犁河)行军大总管,部下将军都有燕然都护渭南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瀚海都督婆闰等人,率汉军以及回纥等兵,自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族兄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天山南路,经焉耆去伊宁)和金山(今阿尔泰山及天山北路)道安抚大使,统领各自部属,自南道招集旧众,进讨阿史那贺鲁。不单单如此,高宗皇帝还发布了一个《采勇武诏》来显示自己的决心,诏书里面这样写道:

  
  济时兴国,实伫九功;御敌安边,亦资七德。朕端拱宣室,思宏景化,将欲分忧俊,共逸岩廊。而比者贡寂英奇,举非勇杰,岂称居安虑危之志,处存思乱之心?如不旌贲远近,则爪牙何寄?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牧守,各举所知。或勇冠三军,翘关拔山之力,智兼百胜,纬地经天之才。蕴奇策於良平,也功绩於卫霍。踪二起於吴白,轨双李於牧广。赏纤善而万众悦,罚片恶而一军惧。如有此色,可精加采访,各以奏闻。

  
  颇有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架势,加上破格提拔苏定方的举动,更被之后几乎所有的史家称赞为有知人之明,仿佛一夜之间之前那个老是做错事的高宗皇帝突然开窍了一般。
高宗皇帝对外把这次出征搞得轰轰烈烈,可是身为主帅的苏定方内心却并未感到多少获得提拔的喜悦,反而是深深的忧虑。首先他的勋阶并没有与北路军主帅相匹配,他随程知节出征之前便是右屯卫将军,这次被提拔为主帅之后还是右屯卫将军,说明高宗皇帝对他之前的功绩并没有认可。再就是之前的指挥班子几乎大换血,这使得苏定方必须重新熟悉他手下的将军们。单单如此也就罢了,勋阶问题还能解释为受到之前连带责任的关系,指挥问题也能解释为怕以前的旧指挥班子对苏定方这个新提拔上来的不服气,因此换成新人让苏定方少受制肘。但是最关键的是这次高宗皇帝仅仅给了苏定方一万人!而且还不是清一色的骑兵。要知道阿史那贺鲁可是手握十数万人马的西突厥大汗,之前两次远征少说也出动了八万人马,这样都未获全功,就给苏定方一万人,高宗皇帝是在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么?其实高宗皇帝心里清楚得很,他压根就没对苏定方有过任何不切实际的指望,他这次搞得如此轰轰烈烈其实就是要把所有注意力都吸引到苏定方这里,他真正寄以厚望的其实是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这两兄弟,他们均拥有不弱的实力,并在西域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高宗皇帝希望他们能够釜底抽薪,彻底打败并瓦解阿史那贺鲁在西域的势力。至于苏定方的角色大致同汉代的李陵相差仿佛,所不同的是苏定方头上挂着明晃晃的“远征军主力”这几个大字。



 就在苏定方忧心忡忡地当口,另一名演义中的著名人物,唐代名将之一,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向高宗皇帝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西突厥中的泥孰部素来不顺从阿史那贺鲁,因此阿史那贺鲁将其击败之后掠夺了他们部部落很多的妇女儿童,我军前几次远征阿史那贺鲁获得了不少突厥人口,其中如果有泥孰妇幼的,应该释放他们回家并给予一定的赏赐,让他们明白阿史那贺鲁是强盗而帝国如父母,这样他们必然会拼命为本朝效力的。”这个建言的确是分化西突厥的一着妙棋,唐高宗接受并实行了这个建议之后果然泥孰部全体反正,投靠了帝国这边。薛仁贵的主意为苏定方的远征削减了一部分压力,但是阿史那贺鲁的根本并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次的远征依然是九死一生,就在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中,苏定方于显庆二年( 657 )秋率着一万汉军与回纥军组成的军队开往了西北的疆场。
  

  经过数个月的跋涉,唐北路远征军于显庆二年( 公元657 年)十二月,在苏定方的率领下终于渡过沙碛。此时苏定方领军沿着沿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南开始了急行军,闪击居住在此地的西突厥处木昆部。处木昆部虽然经过数次帝国远征军的打击,但是并未料到苏定方会来得如此之快,因此被轻松击溃。此时处木昆部酋长俟斤(俟斤是突厥贵族的官衔)懒独禄等人慑于唐军军威率万余帐部众来降,对于苏定方来说这可谓是及时雨,他马上从中征发了千余人的突厥骑兵加入远征军的行列,以补充自己军队实力的不足。

    可是闪电战可一不可二,突厥人是游牧民族,在马上驰骋是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因此处木昆部的漏网之鱼很快就将唐军的信息通报给了阿史那贺鲁。而阿史那贺鲁去年刚刚领教过一次唐帝国远征军的威力,自然时时枕戈待旦,防备远征军再来,因此在短时间内便调集了两厢十姓突厥的十万骑兵进行反击。两军主力会战于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平原之上,此时敌我兵力极为悬殊,形势异常险恶,但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配称为一代名将,苏定方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根据当时的情况,他命步兵以密集长矛阵死守南原高地以吸引敌军注意力,自己率汉军骑兵埋伏于北原。此时阿史那贺鲁眼见唐军兵少,并且尽为步兵,果然上当,便集中骑兵主力将之团团围住,四面攻杀。此时唐军训练有素,斗志高昂,死战不退,沙钵罗三冲南原而未逞,苏定方乘势率骑兵从侧面发起突击,西突厥军猝不及防,由是大败,苏定方领军追杀三十里,俘斩三万余人,杀其部众首领都搭达干等二百人。次日唐军乘胜追击,这时候突厥军人心散乱,无人敢战,西突厥中的胡禄屋等部举众归降,阿史那贺鲁与儿子女婿以及处木昆屈律啜等人仅率数百骑向西狼狈逃窜。

  
  与此同时,南路远征军进展亦是所向披靡,尤其在阿史那贺鲁兵败之后,南道西突厥部众均言:“我旧主也。”纷纷归降于阿史那步真,唐军前景一片光明。当然苏定方并没有因此满足,他既为李靖门徒,自然也学得了李靖“痛打落水狗”的真传,决不让敌人有机会东山再起,因此苏定方令副将萧嗣业、回纥婆闰率杂虏兵顺着邪罗斯川(哈拉苏,今新疆奎屯河中游)穷追,他本人与任雅相领新附兵尾随。此时天降大雪,地面平地积雪达二尺,行军极其困难,仿佛老天都在阻止唐军继续追击。此时众将官均向苏定方请求等天晴再行军,但苏定方却说:“敌人就是凭借这场大雪才停住了逃跑的脚步,认为我军肯定不能再进行追击,如果我们现在休息了他们便会逃得更远,再想追那就晚了。”因此不但否决了部下的建言,甚至命令昼夜兼行,更加快了行军的脚步。北路远征军在苏定方的率领之下一边急行军,一边收容沿途的突厥部众,终于在双河(今新疆博乐)与阿史那弥射、步真的南路军会师。



 此时阿史那弥射已经击溃了在此筑栅防守的西突厥大将步失达干,唐南北路军会师之后士气大涨,又饱食回复体力之后再次开始急行军。就在不懈的追击之下唐军终于摸到离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阿史那贺鲁牙帐还有两百里的地方。此时远征军整好了因急行军而有些散乱的队伍,排出了整齐的方阵向敌军老巢发起了猛攻。而阿史那贺鲁却因为大雪而放松了警惕,在收拢了散落的部众之后便要进行狩猎以获取食物,丝毫没有防备,结果被唐军攻入牙帐,斩俘数万人,鼓纛器械等缴获无数。阿史那贺鲁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部众只得骑马浮过伊丽水(今伊犁河)逃往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北之苏咄城。而苏定方依然不依不饶,领军穷追,在碎叶水(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又一次将阿史那贺鲁追上,彻底征服了他的部众,此时阿史那贺鲁除了极少数亲随之外已经再无任何依靠。对于已经如光杆司令般地阿史那贺鲁,苏定方另派了萧嗣业和阿史那弥射的儿子元爽继续追捕,自己终于率领主力胜利回师。

  
  阿史那贺鲁逃到苏咄城时,城主伊沮达官自然不敢收留,将其抓获后送到了石国王都,此时萧嗣业恰巧追击到此,于是转手便绑送给了唐军。显庆三年( 公元658年 )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副总管萧嗣业擒阿史那贺鲁至京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十七日告于太社,而后释而不杀。唐帝国于是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苏定方在西域又开通道路,设置邮驿〔 通信和交通旅行系统),掩埋战争中枉死者的尸骨,了解并解决突厥部众的急切困难,划定各部的牧区疆界,恢复正常生产;凡是被阿史那贺鲁等人掠卖为奴隶的,全都清查出来释放回家,使得十姓安居乐业为西域的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自此西突厥汗国寿终正寝,而苏定方亦一战成名,他同消灭掉东突厥帝国的二李前后辉映,成为一代将星。高宗皇帝的无心插柳于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恐怕是高宗皇帝本人在战前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福无双至今日至”,高宗皇帝的霉运总算是走到了头,喜事接连不断,就在苏定方击灭西突厥之前,讨伐龟兹的杨胄已经先行传来捷报,经过数月跋涉,他与羯猎颠在显庆二年(公元658年)正月决战于泥师城下,大破其军,一战擒羯猎颠。战后唐军穷搜其党羽,尽杀之,又封龟兹王之子白素稽为新龟兹王,恢复了龟兹都督府在西域的法统。此外被任命统治西突厥部众的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两人也干得不错,当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之子真珠叶护可汗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率吐火罗之兵侵入碎叶川,企图恢复昔日的王统之时,已经被朝廷封为兴昔亡可汗的阿史那弥射率部众与其会战于双河,阵斩真珠叶护可汗,最后一支西突厥的反唐政权自此灭亡。

   在西域的全面胜利使得唐帝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建制行政区划:

  659 年,设立了127 个州县。(通鉴载"(659年)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
  
  661 年,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16国设立了8 个都督府;76个州;110 个县,126 个军府。
  
  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区:(前面为今地名)
  
  塔什干:当时称为“石国”。658 年已经设立了大宛都督府。
  
  费尔干纳:当时称为“宁远”。658 年设立休循州都督府。
  
  撒马尔罕:总称为“康”。631 年设立康居都督府。
  
  米国:在撒马尔罕南部。658 年设立南谧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长叫刺史)。
  
  卡塔- 库尔干:当时称为“何国”。641 年设立贵霜州,任命刺史。
  
  乌拉- 提尤加:在宁远西南四百里,当时称为东曹。唐高祖时已经归附。
  
  沙赫里夏勃兹:当时成为“史国”,642 年设立佉沙州,任命刺史。
  
  布哈拉:古代成为“安国”,设立安息州,任命刺史。
  
  661 年的区划设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内。
  
  经过这两次建制后,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包括:
  
  鸟飞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克汗走廊——就是阿东部与我国相连的那个长尾巴。另管辖1个州,州治所在今萨尔哈德。
  
  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达尔瓦兹地区。
  
  天马都督府:在塔吉克斯坦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辖落那与束离两州。
  
  悦班州都督府:治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迭脑。
  
  高附州都督府:在今阿、塔边界一带。下辖2 个州。汉朝时的高附指喀布尔,与唐朝的高附州都督府位置不同。
  
  王庭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的西南角。
  
  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口。
  
  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辖25个州。
  
  大汗都督府:下辖15个州。
  
  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库曼与阿富汗之间的安德胡伊一带。
  
  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
  
  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库曼东南的木耳加河一带。
  
  修鲜都督府:治所在今喀布尔。公元619 年已向唐表示归附。管辖10个州。
  
  写凤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扬。管辖5 个州。
  
  条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辖9 个州。李白有诗云:“洗兵条支海上波”,因此有人认为唐朝军队可能曾越过阿富汗到达阿拉伯海边。
  
  波斯都督府:不在伊朗,而是在今锡斯坦。阿拉伯哈里发东侵后,波斯不能抵挡,王子亲赴长安求援。唐朝册封定立三代波斯王室后裔为波斯都督,有的晋封为波斯国王,在今阿、巴、伊边境一带立国,但终于未能恢复萨珊王朝在波斯本土的王统。
  
  此时唐帝国雄霸西域,彻底恢复了汉朝曾经在西域的疆域,甚至更加超过,因此安西都护府在西域的地位更显重要,于是帝国将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节龟兹,并再升一级,成为了“安西大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四镇为其核心,以从二品官衔的安西大都护为最高统领,号令西域。
安西?我只知道吐蕃攻陷过长安,大唐从没攻陷过拉萨。
吐蕃在帕米尔挡住了阿拉伯人东侵啊,要知道他们一直都是两线作战的.
西拒阿拉伯东侵大唐.
一个字——“强”啊~:victory: :victory:
李世民接受突厥归降,又派李靖“迎接”归降,是典型的麻痹突厥争取时间的战略欺骗。只是这种行为实非帝王正道(这和战场上使用计谋存在本质不同),对于明君形象损害很大,所以只能靠前线将领的默契。李靖和李绩都是在政治上打过滚的,如果不是对皇帝的真实意思心领神会,绝对不会抗旨出兵的。我甚至怀疑,李靖出兵前,是不是和李世民有秘密约定,一起来演这出戏,否则万一李靖当真了,可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