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百年沧桑话潜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05:57
百年沧桑话潜艇


--------------------------------------------------------------------------------

顾宗炎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烟波浩渺、深邃莫测,其平均深度达3800米,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我国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法国凡尔纳著《水下航行两万里》都反映了人类对水下世界的幻想。推动潜艇诞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强烈愿望;另一是想用潜艇取得战争的胜利,后者后来成为更主要的因素。历次海战取得的经验教训、平时远航训练、使用经验及潜艇沉没事故的惨痛教训等成为潜艇不断改进的推动力,而科技进步使得潜艇技术不断改进成为现实。

  自20世纪初真正可用于作战的现代潜艇问世以来,由于潜艇可依靠海洋的掩护而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且突袭力强,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显赫战果,成为主战兵力。世界各国,尤其是海军大国十分重视潜艇的发展,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来研究潜艇的设计和技术。二战以后,潜艇设计和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核动力技术、导弹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潜艇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潜艇在海战中的战术攻击能力,也使潜艇成为海军大国的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柱。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有重要作用,两者有互补性。常规潜艇特别适合在近海区独立作战,执行破交、攻舰、反潜、布雷、侦察、输送小分队登陆、对陆攻击、为编队护航警戒等多种任务。

  从外形看潜艇远没有航空母舰、驱逐舰那么雄伟壮观,然而它却是令敌方望而生畏的“撒手锏”。

潜艇早期发展历史回顾

  首先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看一看先贤们研制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潜艇吧。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乘坐玻璃桶潜入海中,海底美妙的景色使他流
连忘返,这是最早的潜水钟。

  1620年,荷兰人科尼利斯返吕撞级谟⒐ǔ墒澜缟系?艘人力潜艇,艇体由木
骨架和涂油牛皮制成。下潜时向羊皮囊注水,上浮时将水从中挤出。

  1776年,美国人戴维凡际材诙ǔ伞昂9辍焙徘蓖Р⒖词状斡糜谧髡降某⑹浴

  1801年,爱尔兰裔美国人罗伯特犯欢卦诜üǔ伞梆叙穆荨焙徘蓖В馐且凰易坝?枚水雷的铁骨架铜壳潜艇,在水下靠手摇螺旋桨航行,水上靠可拆卸的帆行驶
,它装有最早的水平舵。

  1863年,法国建成排水量为420吨的“潜水员”号潜艇,用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
机推进,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用机器推进的潜艇。

  1864年2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建造的“亨莱”号潜艇用水雷炸沉北军
巡航舰“胡萨托尼克”号,潜艇同时葬身海底,这是世界上潜艇首次击沉敌舰。

  1866年,英国人罗伯特坊程睾诘路⒚魇澜缟系谝幻队憷住

  1878年,美国人霍兰建造了蒸汽动力的“霍兰”-Ⅰ号潜艇。

  1881年,美国人霍兰研制成功“霍兰”-Ⅱ型潜艇,该艇首次装备了汽油机作推进动力,并解决了“纵向稳定性”难题。

  1881年,法国人高贝特建造了第一艘实用电动潜艇“高贝特”号。

  1881~1885年,瑞典人诺德费尔特和英国人迦莱德合作研制“诺德费尔特”-Ⅰ号潜艇,该艇采用蒸汽动力推进,首部装有鱼雷发射管,可发射“白头”鱼雷,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潜艇和鱼雷结合在一起,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1880年秋天,中国天津机器局根据一位姓陈的“道员”设计的图纸建成一艘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船(潜艇),并在海河内试航。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遗憾的是该船很快销声匿迹了,未留下任何实物和照片。史学家们认为,有可能是水下机船的消息披露后,昏庸的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下马了,中国潜艇研制之路从此断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研制潜艇。

20世纪初现代潜艇诞生

  在潜艇发展早期,由于尚不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因而潜艇未能达到成批投入实战的水平,主要问题是:

  ——尚无好材料供制造一个简单的、能可靠承受外部压力的结构;

  ——难于做成和保持水密,致使船体渗漏;

  ——尚无好的能源作为推进动力。

  随着20世纪的来临,一些最直接需要的物质材料问题、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为现代潜艇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这就是:

  ——对于承受外压的船体,有了优质的钢板和构架;

  ——已开发出能有效解决船体渗漏和高压下的密封技术;

  ——内燃发动机(开始是用汽油机,1906年后用更安全的柴油机)的出现,以及柴油机-电机-铅酸蓄电池动力系统的开发成功,形成了用于水下航行的有效推进动力(1859年发明了铅酸蓄电池,1880年后才实用)。

  1898年,爱尔兰裔美国人约翰坊衾季?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世界上第1艘
可供实战使用的现代潜艇“霍兰”-Ⅵ号。该艇首次采用45马力汽油发动机-电机-蓄电池双推进动力,水下5节时可航行50海里;有先进的艇壳外形;能在水下发射有动力
的鱼雷,具备了1艘现代潜艇的特征。霍兰因而被誉为“现代潜艇之父”。1900年4月美
国海军购进“霍兰”型潜艇,这是首型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潜艇。

  1899年法国人劳贝夫设计的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纳维尔”潜艇在法国下水。该艇采用蒸汽机-电动机推进,水下最大航速8节,水下5节时可航行数小时。该艇采用双壳体结构。

  19世纪最后10年中,英、美等国对潜艇作战效能仍持怀疑态度,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的偷袭武器而已。而到20世纪初,所有主要沿海国家都开始建造潜艇。英国购买了5艘“霍兰”型潜艇,并在其基础上研制了A、B、C、D、E级等一系列潜艇,到1914年英国已有11艘较先进的E级艇服役。

  德国对研制新潜艇十分重视,先进的U型艇(性能与英国E级艇不相上下)造了20多艘。虽然英、法两国潜艇数量是德国的6~7倍,但大部分已过时,先进潜艇没有德国多。

  俄国对发展潜艇也很重视,1902年研制了“海豚”号潜艇,1912年开始建造先进的“雪豹”号潜艇,1915年建成“蟹”号布雷潜艇。

一战潜艇初露锋芒

  20世纪初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军用潜艇技术在许多方面已有所改进,如用于潜艇的柴油主机、鱼雷、潜望镜等。一战期间潜艇以水上活动为主,只是作短时间下潜,以攻击和规避敌人,其特征之一就是潜艇装有火炮。一战开始时各国海军潜艇总数达260余艘,而1914~1918年一战期间,仅德国就建造了334艘潜艇,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战前的潜艇,水下排水量一般为200~800吨,水面航速10~15节,水下航速6~9节。

  一战前后各国都在寻求适合潜艇使用的动力系统。1899年法国建成的“纳维尔”潜艇采用蒸汽机,锅炉烧重油,其指挥台后面有烟囟,用于水面航行和充电时很好,但潜航前冷却锅炉需要20分钟,不能速潜是个很大的缺点。1881年美国的“霍兰”-Ⅱ型潜艇采用汽油机,1914年一战开始时大多数潜艇采用汽油机,存在的问题是常发生汽油爆炸事故,很不安全,另外也有艇出港后由于人员汽油中毒不得不返航的例子。1887年德国人R返胰⒚髁瞬裼突阅芎们野踩?906年,英国D级潜艇率先采用了柴油机。德国1907年制成适合潜艇使用的柴油机,1912年开始装于U19型潜艇上。美国从1911
年开始建造的潜艇均换装成柴油机。从此柴油机-铅酸蓄电池-电机动力系统就成为常规动力潜艇占统治地位的模式。

  潜艇的武备,主要是鱼雷、水雷、火炮,个别的装飞机。1866年发明鱼雷后,潜艇与鱼雷首次有重要意义的结合是1881年在瑞典建造的“诺德费尔特”-Ⅰ号潜艇,此后1900年美国“霍兰”潜艇也装了能水下发射的鱼雷发射管。一战前后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从开始的首、尾布置逐步过渡到集中布置于首部,鱼雷直径从457毫米过渡到533毫米。一战期间潜艇普遍装有大炮,口径20~100毫米。鱼雷潜艇必要时可换装水雷,此外也
有专门设计的布雷潜艇,如俄国的“蟹”号布雷潜艇,法、德、意等国也造了布雷潜艇。还出现过一些特殊用途的潜艇,如1918年英国建成R1级反潜潜艇,水下航速15节,装有声纳和反潜鱼雷;又如1916年英国E级潜艇上曾出现安设水上侦察飞机的滑行台,英国M2级重炮潜艇曾被改装为超小型航空母舰。

  1884年俄国杰韦茨基建成的电动潜艇装有经改进的潜望镜。1888年西班牙潜艇也采用了潜望镜。

  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连续击沉英国3艘12000吨级巡
洋舰,1400人丧生,创造了单艘潜艇作战的奇迹,令世人震惊。同年,英国E9号潜艇在赫尔果兰湾击沉德国轻巡洋舰“赫拉”号。当时的水面舰艇对潜艇水下攻击束手无策(后来一战末期声纳和1916年深水炸弹发明后才有了对付潜艇的办法),英、德双方的主力舰队如惊弓之鸟,都撤出了北海海区。1915年,德国为了切断英国的外援,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商船数大增。1915年德U-20号潜艇击沉了大西洋定期班轮“露西
塔尼亚”号后,促成了美国随即加入协约国参战。

  一战中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及钳制敌方兵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英、美等协约国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在北海海区曾布设近14万个防潜水雷的雷区,并曾动员了5000艘舰艇及2500架飞机和飞艇来进行反潜,此时德国共有372艘潜艇,而经常在海上活动的潜
艇只有60艘左右。运用了这样庞大的兵力进行反潜的结果,并未能阻止德国潜艇的有效活动。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击沉运输船达6000余艘,约1400万吨,约占被击沉的全部运输船的87%。由于德国潜艇严重地破坏了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使英国的经济曾一度发生危机。

  一战中潜艇在击沉敌方战斗舰艇方面也取得很大战果,共击沉战斗舰艇192艘,其
中战列舰14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36艘、潜艇30多艘。一战期间。交战国海军共损失潜艇265艘。

  随着海上战术的变化,美国派遣大批驱逐舰护航,此后运输船很少被攻击,而德国潜艇却频频被护航队的深水炸弹击沉。到1917~1918年,德国的潜艇战终于失败。德国潜艇部队将领卡尔返四嶙群罄醋芙嵴舛卫肥比衔喝绻笔钡鹿涤懈嗟那蓖В逼洳渴鹨灿兴谋涞幕埃蓖д奖纠词强梢匀〉檬だ摹6苑匠俪俨挪捎玫幕ず街贫戎阅艽彀艿鹿蓖В耸怯捎诘鹿蓖д绞趺挥兴孀徘榭龅母谋涠谋洹K衔愿痘ず蕉拥陌旆ㄊ遣捎谩袄侨赫绞?。应该说,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多方面综合因
素,而不是只取决于潜艇这一种武器及其战术,但潜艇在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一战中潜艇的重要性导致“反潜作战"的诞生,并由此衍生出护航作战、武装商船
(作诱饵)以及武器和侦测设备,如声纳和深水炸弹等技术的发展。一战期间反潜作战兵力中,水面舰艇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潜艇,而航空兵只在战争末期才初露头角。鉴于潜艇的致命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特别禁止德国再拥有潜艇,然而这并未得到真正的执行,德国潜艇仍在发展,后来成为二战的一个祸根。

二战中潜艇战与反潜战斗法

  在一战中潜艇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反潜战的薄弱状态,战后潜艇和反潜这一对人类战争史上的双胞胎,在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状态中发展。潜艇战技性能比一战期间有较大提高,潜艇艇体制造上逐渐使用了焊接技术,潜艇开始使用声纳、雷达、自导鱼雷、通气管等先进技术,美、英发展了远程作战的舰队型潜艇。反潜方面逐渐使用了新型深水炸弹、声纳、雷达并结合空中监视和紧密护航战术,美国研制出反潜航空母舰,迫使敌方潜艇减少水面状态充电的机会。为此,德国发明了通气管装置,但只在二战快结束时才获得成功的应用。

  二战爆发前,各主要海军国家的潜艇总数达694艘。二战期间各国建造的潜艇总数达1600多艘(德国建造了1131艘)。

  下面以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四个发展阶段及典型艇为例来说明当时潜艇达到的技术水平。

  第一阶段,“可潜艇”。以水上活动为主,仅在白天值勤及鱼雷攻击时才潜至水下。典型艇是1939~1945年建造了572艘的ⅦC型潜艇。该艇为常规线型,结构形式为一个半壳,排水量769/871吨。武备为鱼雷(水雷)及火炮,首部4管和6个备用雷,尾部1管和1个备用雷;火炮为2门37毫米和2门20毫米双联装火炮。有2个潜望镜。水上航行用柴油机直接传动,水下用铅酸电池-电动机推进。航速17.3/7.6节,续航力在水上10节时为9700海里,水下4节时为80海里。船体结构采用焊接,下潜深度100米。

  第二阶段,安装水下通气管装置。由于1942~1943年同盟国装备了雷达的反潜飞机和舰艇给德国潜艇以严重威胁,为了减少敌方发现潜艇的概率,1943年后德国把所有服役潜艇都加装了通气管装置,其使用航速为潜望状态6节。此时高的水面航速和续航力
已失去作用。

  第三阶段,水下快速潜艇。典型艇是1944~1945年建造了120艘的XX1型潜艇,其特点是水上性能服从水下性能,采用水下阻力最小的流线型,其水下航速达17.5节,比水面航速15.6节还大;装备了3×124个大容量蓄电池,使水下5节时续航力可达365海里;建造时就装备了水下通气管(进气和排气)装置;武备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和14枚备
用鱼雷,双联装30毫米火炮;建造方式采用由分散的厂建造各分段,然后在主要船厂进行合拢总装;结构形式为双壳,有8字形耐压体,下潜深度为120米。

  XX1型潜艇因其的优良性能而成为战后初期各国仿效的对象。

  第四阶段,接近于名副其实的潜艇。典型艇是1943年建造的3艘XⅦB型潜艇。特点
是该艇装备2500马力的过氧化氢蒸汽燃气轮机,水下最大航速20节以上,而水面航速仅8节。这型艇是目前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潜艇早期的一种探索。

  同盟国的潜艇技术水平与德国潜艇大体相当,只不过是由于作战海区和任务不同进行了不同的设计而已。如美国1939~1943年建造的“加托”型大型潜艇,排水量1850/2425吨,航速21/10节。续航力在水面10节时为12000海里,水下3节时为200海里。武备
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尾部4管,共载24枚鱼雷,1门102毫米大炮和2门高射机关炮
。下潜深度150米。美国潜艇在二战期间的改进主要在于,增加水面航速,改善航海性
能,减少速潜时间;船体制造中广泛采用了电焊,提高了船体强度,使下潜深度达120~150米;装备雷达站和侦察雷达站,作战实际表明是有效的;装备更完善的声纳、无线电等电子设备。又如英国1938~1946年建造的T型大型潜艇,排水量1320/1570吨,航速15/9节。武备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和6个备用鱼雷,在耐压体外有5个鱼雷发射管,1门102毫米火炮。下潜深度90米。

  二战期间,在击沉敌方大型舰船起重要作用的鱼雷主要是蒸汽瓦斯直航鱼雷及1938年出现的电动无航迹鱼雷,此外还相继出现了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

  在探测设备方面,一战结束时法国人保罗防手蚍⒚髁松桑ɑ匾粽荆?925年英国在声纳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盟国装备声纳的舰艇在反潜战中获得成功,击沉德、意、日三国潜艇900余艘;另一方面潜艇装备声纳后也增强了作战能力和效果。1942年底起,美国在潜艇上增装了搜索雷达。

  1939年9月17日,德国U型潜艇击沉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一个月后U47潜艇又
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王橡”号,1943年U81潜艇再次击沉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潜艇越来越在海战中处于主导地位了。据统计,在二战中潜艇共击沉运输船5000余艘
,2000多万吨,占击沉总数的58%。击沉大、中型军舰381艘(占击沉总数约30%,仅
次于航空兵),其中包括航空母舰17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而潜艇被击沉的总数为1123艘。

  1941~1942年,德国潜艇采用“狼群”战术(一群10~15艘)使英国运输船一下子损失1/4,邱吉尔惊呼:“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为对付在海上活动的200多艘德国潜艇,1943年英、美共出动3000艘水面舰艇、2700架飞机、17艘飞艇,这才逐步扼制了德国潜艇的进攻。1943年德国潜艇战斗效率降至1942年的1/2,1944年降至1942年的1/20。尽管如此,德国潜艇仍取得很大战果,在整个二战期间,同盟国(苏联
除外)运输船被击沉2770余艘,约1455万吨,占击沉总数的58.1%,占击沉总吨位的70%。平均用25艘舰艇和100架飞机来对付德国1艘潜艇,平均用100个英(美)国人来对付1个德国潜艇艇员,由此可见潜艇在钳制敌方兵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同盟国的潜艇也发挥了很大威力,如苏联潜艇共击沉德国舰船400余艘
,占击沉总吨位的40%。美国潜艇共击沉日本运输船1162艘(486万吨),约占被击沉
总数的60%,另外还击沉了250艘以上军舰。1944年,在菲律宾大海战中,美国潜艇一
举击沉日本的2艘航空母舰,取得了此次海战的决定性胜利。日本人尝到了对潜艇战和
反潜战重视不够的苦果。据统计数据,一次大战中德国潜艇以损失178余艘的代价换取
了击沉1300多万吨的战果;二战中则以损失785余艘潜艇的代价换取了击沉1400多万吨
的战果,两者比较是1∶7.3万吨和1∶1.9万吨的差别,这说明二战中反潜兵力加强了,反潜战效果好于一战。

  综上所述,二战中潜艇仍发挥了巨大作用。潜艇是矛,反潜战就是盾,潜艇技术就是在这对矛盾斗争、转化中不断进步。尽管反潜战已有长足进步,但到目前为止,反潜武器尚未对潜艇特别是核潜艇构成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发现和击沉潜艇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战后常规潜艇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潜艇技术有了重大进展。1953年美国建成水滴形艇体的“大青花鱼”试验潜艇,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水滴形线型的潜艇具有优良的水下航行性能(快速性、操纵性),其后各国的潜艇纷纷采用这一优良艇型。在发展核潜艇的同时,人们发现常规动力潜艇具有尺度小、机动灵活、噪音小、造价低、建造周期短、适合近海作战等优点,受到中小国家的青睐,因此世界上常规动力潜艇仍然得到重视和发展。据《詹氏战舰年鉴》(1998-1999)统计,目前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常规潜艇,总数310余艘(1960年曾高达850艘),超过现役核潜艇总数约176艘(1990年曾达380艘)。世界上有潜艇设计和建造能力的国家只有10个,它们是美、俄、英、法、中、德、瑞典、荷兰、日本、意大利。

  战后常规潜艇已发展了四代。第一代是50~60年代服役的艇,其特点是基本沿用战时的设计,但蓄电池容量有所增加,同时改进了通气管装置和电子设备,这一代艇以美国的“刺尾鱼”级和原苏联的W级为代表。第二代常规潜艇为紧凑式的近海型,同时具
有有限的远洋作战能力,它的典型代表是70年代德国建造的209型。第三代是80年代诞
生的远洋型潜艇,如德国的TR1700型、英国的2400型,其特点是平均航渡速度快、续航力大、暴露率低、武器携带量大、居住条件好。第四代艇的主体是90年代建成的新型AIP-柴电混合动力潜艇,如瑞典的“哥德兰”级、德国的212级、荷兰的“海鳝”级、澳大利亚的“科林斯”级、俄罗斯的“阿穆尔”级等。

  常规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虽少,但在仅有的几次海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1982年马岛海战中,阿根廷仅有的一艘209级“圣路易”号常规潜艇参战,与英国
庞大的舰队周旋,尽管英国派出了多批军舰和飞机搜索、跟踪和攻击该艇,但均被该艇巧妙地规避,并坚持与英国海上力量对抗,隐蔽作战达34昼夜,牵制了英军大量兵力,对英国舰队造成巨大威胁。假如阿根廷当时有强大的潜艇部队,战争也许是另一种结局。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常规潜艇“汉果尔”号(“女神”级)参战,一举击沉、击伤印度护卫舰各一艘,取得战争重大胜利。中国常规潜艇70年代初开始驻泊巡弋于南海后,曾令当时猖狂侵犯我国领海的美国舰艇退避三舍,有所收敛。

二战后核潜艇的崛起

  二战前后至50年代,科技在以下五方面的进步,对核潜艇的崛起具有关键性的重要影响:

  ——核反应堆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实用化。1939年发现核裂变。1942年末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反应堆首次实现铀原子核裂变,产生链锁反应并放出能量。这种反应不需要氧气,非常适合潜艇由“鲸”演变成“鱼”对动力装置的要求。

  ——原子弹与导弹结合成导弹核武器,为将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潜艇上创造了条件。

  ——优质高强度合金的厚钢板、型钢的研制及焊接技术的进步,为建造大直径耐压艇体(直径从4~7米增加到10~13米),满足核反应堆和导弹发射装置安装要求创造了条件。此外研制了核动力装置及海水系统所需要的特殊新材料。

  ——对于声音在水中和通过钢板到水的界面的传播及减少这种传播的各种方法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使得潜艇的降噪技术不断有所进展。同样重要的是,用水声系统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目标及反潜武器的进步,为研制用于反潜的核潜艇创造了条件。

  ——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等技术的成熟保证了潜艇在水下可精确定位,这为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创造了条件。此外无线电通信和卫星通信的进步保证了核潜艇与指挥部可靠的通信联络。

  美国1942年开始反应堆研究,美海军1949年正式提出建造第1艘核潜艇的要求,在
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海曼非侵畏里科弗领导下,1954年9月30日世界上第1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1955年1月17日首次用核动力航行,1958年完成了在冰层下穿越
北极的航行。其后1959年12月30日美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华盛顿”号服役,1960年7月20日水下发射导弹成功。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潜艇成为真正能在水下无限期活动的潜艇。此后核潜艇在五个国家高速度地发展。

  美国攻击型核潜艇已发展了六级(“鳐鱼”-“鲣鱼”-“专尾鲨”-“鲟鱼”-“洛杉矶”-“海狼”);弹道导弹核潜艇已发展了四级(“华盛顿”-“艾伦”-“拉斐特”-“俄亥俄”)。1998年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6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8艘,共83艘。美国在反应堆安全性、艇的机动性、武器作战效能、降噪技术、被动声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核潜艇在海湾战争和对南联盟的战争中,对陆上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

  前苏联第1艘核潜艇N级“十一月”号于1958年底服役。其后核潜艇高速发展,至1972年6月达到与美核潜艇总数相同(各约100艘),此后数量超过美国(1990年,苏联199艘,美国151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核潜艇数量锐减,1998年共有62艘在役(攻击型核潜艇27艘;飞航式导弹核潜艇1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24艘)。前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发展了六级(N-V-A-S-“鲨鱼”-“北德文斯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三级(E-C-“奥斯卡”),主要用来对付美国的航母;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五级(H-Y-D-“台风”-“北极风”)。俄罗斯核潜艇总体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俄在壳体材
料和设计、下潜深度、反应堆功率密度、水下最大航速、生存能力、降噪技术等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英国第1艘核潜艇1963年服役,攻击型核潜艇发展了三级(“勇士”-“敏捷”-
“特拉法尔加”),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两级(“决心”-“先锋”)。1998年共有15艘在役。英国的喷水推进技术、整体筏式减振机座、拖曳式线列阵被动声纳、居住性等方面技术先进。英国5艘“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参加了1982年4~5月的马岛海战
,起到了突击封锁海洋的作用,并击沉了阿根廷一艘巡洋艇,证明其有较强实战能力。

  法国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971年服役。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三级(“可畏”-
“不屈”-“胜利”)。攻击型核潜艇为“红宝石”级,水面排水量仅2385吨。1998年共有10艘核潜艇在役。法国核潜艇技术是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在自然循环半一体化压水堆、艇小型化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1965年开始研制核潜艇,第1艘核潜艇“长征一号”1974年8月1日服役,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983年8月服役。中国的核潜艇成为悍卫国家主权、保卫世界和平的重
要力量。

  目前及下世纪发展的新技术主要有:磁流体推进技术、超导技术、永磁电机、减振降噪技术、红外抑制、磁身技术、潜空导弹技术、电磁炮、激光技术等。

  回眸20世纪,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冷战以后出现了新动向,霸权主义者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竟然对一个主权国家狂轰滥炸78天之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现在还不到“化剑为犁”的时候。潜艇在百年来海战和控制海洋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科技强军,壮我潜艇部队实力,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力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世界和平。


--------------------------------------------------------------------------------百年沧桑话潜艇


--------------------------------------------------------------------------------

顾宗炎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烟波浩渺、深邃莫测,其平均深度达3800米,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我国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法国凡尔纳著《水下航行两万里》都反映了人类对水下世界的幻想。推动潜艇诞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强烈愿望;另一是想用潜艇取得战争的胜利,后者后来成为更主要的因素。历次海战取得的经验教训、平时远航训练、使用经验及潜艇沉没事故的惨痛教训等成为潜艇不断改进的推动力,而科技进步使得潜艇技术不断改进成为现实。

  自20世纪初真正可用于作战的现代潜艇问世以来,由于潜艇可依靠海洋的掩护而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且突袭力强,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显赫战果,成为主战兵力。世界各国,尤其是海军大国十分重视潜艇的发展,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来研究潜艇的设计和技术。二战以后,潜艇设计和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核动力技术、导弹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潜艇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潜艇在海战中的战术攻击能力,也使潜艇成为海军大国的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柱。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有重要作用,两者有互补性。常规潜艇特别适合在近海区独立作战,执行破交、攻舰、反潜、布雷、侦察、输送小分队登陆、对陆攻击、为编队护航警戒等多种任务。

  从外形看潜艇远没有航空母舰、驱逐舰那么雄伟壮观,然而它却是令敌方望而生畏的“撒手锏”。

潜艇早期发展历史回顾

  首先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看一看先贤们研制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潜艇吧。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乘坐玻璃桶潜入海中,海底美妙的景色使他流
连忘返,这是最早的潜水钟。

  1620年,荷兰人科尼利斯返吕撞级谟⒐ǔ墒澜缟系?艘人力潜艇,艇体由木
骨架和涂油牛皮制成。下潜时向羊皮囊注水,上浮时将水从中挤出。

  1776年,美国人戴维凡际材诙ǔ伞昂9辍焙徘蓖Р⒖词状斡糜谧髡降某⑹浴

  1801年,爱尔兰裔美国人罗伯特犯欢卦诜üǔ伞梆叙穆荨焙徘蓖В馐且凰易坝?枚水雷的铁骨架铜壳潜艇,在水下靠手摇螺旋桨航行,水上靠可拆卸的帆行驶
,它装有最早的水平舵。

  1863年,法国建成排水量为420吨的“潜水员”号潜艇,用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
机推进,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用机器推进的潜艇。

  1864年2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建造的“亨莱”号潜艇用水雷炸沉北军
巡航舰“胡萨托尼克”号,潜艇同时葬身海底,这是世界上潜艇首次击沉敌舰。

  1866年,英国人罗伯特坊程睾诘路⒚魇澜缟系谝幻队憷住

  1878年,美国人霍兰建造了蒸汽动力的“霍兰”-Ⅰ号潜艇。

  1881年,美国人霍兰研制成功“霍兰”-Ⅱ型潜艇,该艇首次装备了汽油机作推进动力,并解决了“纵向稳定性”难题。

  1881年,法国人高贝特建造了第一艘实用电动潜艇“高贝特”号。

  1881~1885年,瑞典人诺德费尔特和英国人迦莱德合作研制“诺德费尔特”-Ⅰ号潜艇,该艇采用蒸汽动力推进,首部装有鱼雷发射管,可发射“白头”鱼雷,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潜艇和鱼雷结合在一起,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1880年秋天,中国天津机器局根据一位姓陈的“道员”设计的图纸建成一艘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船(潜艇),并在海河内试航。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遗憾的是该船很快销声匿迹了,未留下任何实物和照片。史学家们认为,有可能是水下机船的消息披露后,昏庸的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下马了,中国潜艇研制之路从此断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研制潜艇。

20世纪初现代潜艇诞生

  在潜艇发展早期,由于尚不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因而潜艇未能达到成批投入实战的水平,主要问题是:

  ——尚无好材料供制造一个简单的、能可靠承受外部压力的结构;

  ——难于做成和保持水密,致使船体渗漏;

  ——尚无好的能源作为推进动力。

  随着20世纪的来临,一些最直接需要的物质材料问题、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为现代潜艇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这就是:

  ——对于承受外压的船体,有了优质的钢板和构架;

  ——已开发出能有效解决船体渗漏和高压下的密封技术;

  ——内燃发动机(开始是用汽油机,1906年后用更安全的柴油机)的出现,以及柴油机-电机-铅酸蓄电池动力系统的开发成功,形成了用于水下航行的有效推进动力(1859年发明了铅酸蓄电池,1880年后才实用)。

  1898年,爱尔兰裔美国人约翰坊衾季?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世界上第1艘
可供实战使用的现代潜艇“霍兰”-Ⅵ号。该艇首次采用45马力汽油发动机-电机-蓄电池双推进动力,水下5节时可航行50海里;有先进的艇壳外形;能在水下发射有动力
的鱼雷,具备了1艘现代潜艇的特征。霍兰因而被誉为“现代潜艇之父”。1900年4月美
国海军购进“霍兰”型潜艇,这是首型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潜艇。

  1899年法国人劳贝夫设计的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纳维尔”潜艇在法国下水。该艇采用蒸汽机-电动机推进,水下最大航速8节,水下5节时可航行数小时。该艇采用双壳体结构。

  19世纪最后10年中,英、美等国对潜艇作战效能仍持怀疑态度,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的偷袭武器而已。而到20世纪初,所有主要沿海国家都开始建造潜艇。英国购买了5艘“霍兰”型潜艇,并在其基础上研制了A、B、C、D、E级等一系列潜艇,到1914年英国已有11艘较先进的E级艇服役。

  德国对研制新潜艇十分重视,先进的U型艇(性能与英国E级艇不相上下)造了20多艘。虽然英、法两国潜艇数量是德国的6~7倍,但大部分已过时,先进潜艇没有德国多。

  俄国对发展潜艇也很重视,1902年研制了“海豚”号潜艇,1912年开始建造先进的“雪豹”号潜艇,1915年建成“蟹”号布雷潜艇。

一战潜艇初露锋芒

  20世纪初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军用潜艇技术在许多方面已有所改进,如用于潜艇的柴油主机、鱼雷、潜望镜等。一战期间潜艇以水上活动为主,只是作短时间下潜,以攻击和规避敌人,其特征之一就是潜艇装有火炮。一战开始时各国海军潜艇总数达260余艘,而1914~1918年一战期间,仅德国就建造了334艘潜艇,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战前的潜艇,水下排水量一般为200~800吨,水面航速10~15节,水下航速6~9节。

  一战前后各国都在寻求适合潜艇使用的动力系统。1899年法国建成的“纳维尔”潜艇采用蒸汽机,锅炉烧重油,其指挥台后面有烟囟,用于水面航行和充电时很好,但潜航前冷却锅炉需要20分钟,不能速潜是个很大的缺点。1881年美国的“霍兰”-Ⅱ型潜艇采用汽油机,1914年一战开始时大多数潜艇采用汽油机,存在的问题是常发生汽油爆炸事故,很不安全,另外也有艇出港后由于人员汽油中毒不得不返航的例子。1887年德国人R返胰⒚髁瞬裼突阅芎们野踩?906年,英国D级潜艇率先采用了柴油机。德国1907年制成适合潜艇使用的柴油机,1912年开始装于U19型潜艇上。美国从1911
年开始建造的潜艇均换装成柴油机。从此柴油机-铅酸蓄电池-电机动力系统就成为常规动力潜艇占统治地位的模式。

  潜艇的武备,主要是鱼雷、水雷、火炮,个别的装飞机。1866年发明鱼雷后,潜艇与鱼雷首次有重要意义的结合是1881年在瑞典建造的“诺德费尔特”-Ⅰ号潜艇,此后1900年美国“霍兰”潜艇也装了能水下发射的鱼雷发射管。一战前后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从开始的首、尾布置逐步过渡到集中布置于首部,鱼雷直径从457毫米过渡到533毫米。一战期间潜艇普遍装有大炮,口径20~100毫米。鱼雷潜艇必要时可换装水雷,此外也
有专门设计的布雷潜艇,如俄国的“蟹”号布雷潜艇,法、德、意等国也造了布雷潜艇。还出现过一些特殊用途的潜艇,如1918年英国建成R1级反潜潜艇,水下航速15节,装有声纳和反潜鱼雷;又如1916年英国E级潜艇上曾出现安设水上侦察飞机的滑行台,英国M2级重炮潜艇曾被改装为超小型航空母舰。

  1884年俄国杰韦茨基建成的电动潜艇装有经改进的潜望镜。1888年西班牙潜艇也采用了潜望镜。

  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连续击沉英国3艘12000吨级巡
洋舰,1400人丧生,创造了单艘潜艇作战的奇迹,令世人震惊。同年,英国E9号潜艇在赫尔果兰湾击沉德国轻巡洋舰“赫拉”号。当时的水面舰艇对潜艇水下攻击束手无策(后来一战末期声纳和1916年深水炸弹发明后才有了对付潜艇的办法),英、德双方的主力舰队如惊弓之鸟,都撤出了北海海区。1915年,德国为了切断英国的外援,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商船数大增。1915年德U-20号潜艇击沉了大西洋定期班轮“露西
塔尼亚”号后,促成了美国随即加入协约国参战。

  一战中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及钳制敌方兵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英、美等协约国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在北海海区曾布设近14万个防潜水雷的雷区,并曾动员了5000艘舰艇及2500架飞机和飞艇来进行反潜,此时德国共有372艘潜艇,而经常在海上活动的潜
艇只有60艘左右。运用了这样庞大的兵力进行反潜的结果,并未能阻止德国潜艇的有效活动。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击沉运输船达6000余艘,约1400万吨,约占被击沉的全部运输船的87%。由于德国潜艇严重地破坏了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使英国的经济曾一度发生危机。

  一战中潜艇在击沉敌方战斗舰艇方面也取得很大战果,共击沉战斗舰艇192艘,其
中战列舰14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36艘、潜艇30多艘。一战期间。交战国海军共损失潜艇265艘。

  随着海上战术的变化,美国派遣大批驱逐舰护航,此后运输船很少被攻击,而德国潜艇却频频被护航队的深水炸弹击沉。到1917~1918年,德国的潜艇战终于失败。德国潜艇部队将领卡尔返四嶙群罄醋芙嵴舛卫肥比衔喝绻笔钡鹿涤懈嗟那蓖В逼洳渴鹨灿兴谋涞幕埃蓖д奖纠词强梢匀〉檬だ摹6苑匠俪俨挪捎玫幕ず街贫戎阅艽彀艿鹿蓖В耸怯捎诘鹿蓖д绞趺挥兴孀徘榭龅母谋涠谋洹K衔愿痘ず蕉拥陌旆ㄊ遣捎谩袄侨赫绞?。应该说,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多方面综合因
素,而不是只取决于潜艇这一种武器及其战术,但潜艇在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一战中潜艇的重要性导致“反潜作战"的诞生,并由此衍生出护航作战、武装商船
(作诱饵)以及武器和侦测设备,如声纳和深水炸弹等技术的发展。一战期间反潜作战兵力中,水面舰艇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潜艇,而航空兵只在战争末期才初露头角。鉴于潜艇的致命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特别禁止德国再拥有潜艇,然而这并未得到真正的执行,德国潜艇仍在发展,后来成为二战的一个祸根。

二战中潜艇战与反潜战斗法

  在一战中潜艇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反潜战的薄弱状态,战后潜艇和反潜这一对人类战争史上的双胞胎,在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状态中发展。潜艇战技性能比一战期间有较大提高,潜艇艇体制造上逐渐使用了焊接技术,潜艇开始使用声纳、雷达、自导鱼雷、通气管等先进技术,美、英发展了远程作战的舰队型潜艇。反潜方面逐渐使用了新型深水炸弹、声纳、雷达并结合空中监视和紧密护航战术,美国研制出反潜航空母舰,迫使敌方潜艇减少水面状态充电的机会。为此,德国发明了通气管装置,但只在二战快结束时才获得成功的应用。

  二战爆发前,各主要海军国家的潜艇总数达694艘。二战期间各国建造的潜艇总数达1600多艘(德国建造了1131艘)。

  下面以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四个发展阶段及典型艇为例来说明当时潜艇达到的技术水平。

  第一阶段,“可潜艇”。以水上活动为主,仅在白天值勤及鱼雷攻击时才潜至水下。典型艇是1939~1945年建造了572艘的ⅦC型潜艇。该艇为常规线型,结构形式为一个半壳,排水量769/871吨。武备为鱼雷(水雷)及火炮,首部4管和6个备用雷,尾部1管和1个备用雷;火炮为2门37毫米和2门20毫米双联装火炮。有2个潜望镜。水上航行用柴油机直接传动,水下用铅酸电池-电动机推进。航速17.3/7.6节,续航力在水上10节时为9700海里,水下4节时为80海里。船体结构采用焊接,下潜深度100米。

  第二阶段,安装水下通气管装置。由于1942~1943年同盟国装备了雷达的反潜飞机和舰艇给德国潜艇以严重威胁,为了减少敌方发现潜艇的概率,1943年后德国把所有服役潜艇都加装了通气管装置,其使用航速为潜望状态6节。此时高的水面航速和续航力
已失去作用。

  第三阶段,水下快速潜艇。典型艇是1944~1945年建造了120艘的XX1型潜艇,其特点是水上性能服从水下性能,采用水下阻力最小的流线型,其水下航速达17.5节,比水面航速15.6节还大;装备了3×124个大容量蓄电池,使水下5节时续航力可达365海里;建造时就装备了水下通气管(进气和排气)装置;武备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和14枚备
用鱼雷,双联装30毫米火炮;建造方式采用由分散的厂建造各分段,然后在主要船厂进行合拢总装;结构形式为双壳,有8字形耐压体,下潜深度为120米。

  XX1型潜艇因其的优良性能而成为战后初期各国仿效的对象。

  第四阶段,接近于名副其实的潜艇。典型艇是1943年建造的3艘XⅦB型潜艇。特点
是该艇装备2500马力的过氧化氢蒸汽燃气轮机,水下最大航速20节以上,而水面航速仅8节。这型艇是目前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潜艇早期的一种探索。

  同盟国的潜艇技术水平与德国潜艇大体相当,只不过是由于作战海区和任务不同进行了不同的设计而已。如美国1939~1943年建造的“加托”型大型潜艇,排水量1850/2425吨,航速21/10节。续航力在水面10节时为12000海里,水下3节时为200海里。武备
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尾部4管,共载24枚鱼雷,1门102毫米大炮和2门高射机关炮
。下潜深度150米。美国潜艇在二战期间的改进主要在于,增加水面航速,改善航海性
能,减少速潜时间;船体制造中广泛采用了电焊,提高了船体强度,使下潜深度达120~150米;装备雷达站和侦察雷达站,作战实际表明是有效的;装备更完善的声纳、无线电等电子设备。又如英国1938~1946年建造的T型大型潜艇,排水量1320/1570吨,航速15/9节。武备为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和6个备用鱼雷,在耐压体外有5个鱼雷发射管,1门102毫米火炮。下潜深度90米。

  二战期间,在击沉敌方大型舰船起重要作用的鱼雷主要是蒸汽瓦斯直航鱼雷及1938年出现的电动无航迹鱼雷,此外还相继出现了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

  在探测设备方面,一战结束时法国人保罗防手蚍⒚髁松桑ɑ匾粽荆?925年英国在声纳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盟国装备声纳的舰艇在反潜战中获得成功,击沉德、意、日三国潜艇900余艘;另一方面潜艇装备声纳后也增强了作战能力和效果。1942年底起,美国在潜艇上增装了搜索雷达。

  1939年9月17日,德国U型潜艇击沉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一个月后U47潜艇又
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王橡”号,1943年U81潜艇再次击沉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潜艇越来越在海战中处于主导地位了。据统计,在二战中潜艇共击沉运输船5000余艘
,2000多万吨,占击沉总数的58%。击沉大、中型军舰381艘(占击沉总数约30%,仅
次于航空兵),其中包括航空母舰17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而潜艇被击沉的总数为1123艘。

  1941~1942年,德国潜艇采用“狼群”战术(一群10~15艘)使英国运输船一下子损失1/4,邱吉尔惊呼:“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为对付在海上活动的200多艘德国潜艇,1943年英、美共出动3000艘水面舰艇、2700架飞机、17艘飞艇,这才逐步扼制了德国潜艇的进攻。1943年德国潜艇战斗效率降至1942年的1/2,1944年降至1942年的1/20。尽管如此,德国潜艇仍取得很大战果,在整个二战期间,同盟国(苏联
除外)运输船被击沉2770余艘,约1455万吨,占击沉总数的58.1%,占击沉总吨位的70%。平均用25艘舰艇和100架飞机来对付德国1艘潜艇,平均用100个英(美)国人来对付1个德国潜艇艇员,由此可见潜艇在钳制敌方兵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同盟国的潜艇也发挥了很大威力,如苏联潜艇共击沉德国舰船400余艘
,占击沉总吨位的40%。美国潜艇共击沉日本运输船1162艘(486万吨),约占被击沉
总数的60%,另外还击沉了250艘以上军舰。1944年,在菲律宾大海战中,美国潜艇一
举击沉日本的2艘航空母舰,取得了此次海战的决定性胜利。日本人尝到了对潜艇战和
反潜战重视不够的苦果。据统计数据,一次大战中德国潜艇以损失178余艘的代价换取
了击沉1300多万吨的战果;二战中则以损失785余艘潜艇的代价换取了击沉1400多万吨
的战果,两者比较是1∶7.3万吨和1∶1.9万吨的差别,这说明二战中反潜兵力加强了,反潜战效果好于一战。

  综上所述,二战中潜艇仍发挥了巨大作用。潜艇是矛,反潜战就是盾,潜艇技术就是在这对矛盾斗争、转化中不断进步。尽管反潜战已有长足进步,但到目前为止,反潜武器尚未对潜艇特别是核潜艇构成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发现和击沉潜艇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战后常规潜艇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潜艇技术有了重大进展。1953年美国建成水滴形艇体的“大青花鱼”试验潜艇,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水滴形线型的潜艇具有优良的水下航行性能(快速性、操纵性),其后各国的潜艇纷纷采用这一优良艇型。在发展核潜艇的同时,人们发现常规动力潜艇具有尺度小、机动灵活、噪音小、造价低、建造周期短、适合近海作战等优点,受到中小国家的青睐,因此世界上常规动力潜艇仍然得到重视和发展。据《詹氏战舰年鉴》(1998-1999)统计,目前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常规潜艇,总数310余艘(1960年曾高达850艘),超过现役核潜艇总数约176艘(1990年曾达380艘)。世界上有潜艇设计和建造能力的国家只有10个,它们是美、俄、英、法、中、德、瑞典、荷兰、日本、意大利。

  战后常规潜艇已发展了四代。第一代是50~60年代服役的艇,其特点是基本沿用战时的设计,但蓄电池容量有所增加,同时改进了通气管装置和电子设备,这一代艇以美国的“刺尾鱼”级和原苏联的W级为代表。第二代常规潜艇为紧凑式的近海型,同时具
有有限的远洋作战能力,它的典型代表是70年代德国建造的209型。第三代是80年代诞
生的远洋型潜艇,如德国的TR1700型、英国的2400型,其特点是平均航渡速度快、续航力大、暴露率低、武器携带量大、居住条件好。第四代艇的主体是90年代建成的新型AIP-柴电混合动力潜艇,如瑞典的“哥德兰”级、德国的212级、荷兰的“海鳝”级、澳大利亚的“科林斯”级、俄罗斯的“阿穆尔”级等。

  常规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虽少,但在仅有的几次海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1982年马岛海战中,阿根廷仅有的一艘209级“圣路易”号常规潜艇参战,与英国
庞大的舰队周旋,尽管英国派出了多批军舰和飞机搜索、跟踪和攻击该艇,但均被该艇巧妙地规避,并坚持与英国海上力量对抗,隐蔽作战达34昼夜,牵制了英军大量兵力,对英国舰队造成巨大威胁。假如阿根廷当时有强大的潜艇部队,战争也许是另一种结局。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常规潜艇“汉果尔”号(“女神”级)参战,一举击沉、击伤印度护卫舰各一艘,取得战争重大胜利。中国常规潜艇70年代初开始驻泊巡弋于南海后,曾令当时猖狂侵犯我国领海的美国舰艇退避三舍,有所收敛。

二战后核潜艇的崛起

  二战前后至50年代,科技在以下五方面的进步,对核潜艇的崛起具有关键性的重要影响:

  ——核反应堆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实用化。1939年发现核裂变。1942年末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反应堆首次实现铀原子核裂变,产生链锁反应并放出能量。这种反应不需要氧气,非常适合潜艇由“鲸”演变成“鱼”对动力装置的要求。

  ——原子弹与导弹结合成导弹核武器,为将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潜艇上创造了条件。

  ——优质高强度合金的厚钢板、型钢的研制及焊接技术的进步,为建造大直径耐压艇体(直径从4~7米增加到10~13米),满足核反应堆和导弹发射装置安装要求创造了条件。此外研制了核动力装置及海水系统所需要的特殊新材料。

  ——对于声音在水中和通过钢板到水的界面的传播及减少这种传播的各种方法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使得潜艇的降噪技术不断有所进展。同样重要的是,用水声系统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目标及反潜武器的进步,为研制用于反潜的核潜艇创造了条件。

  ——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等技术的成熟保证了潜艇在水下可精确定位,这为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创造了条件。此外无线电通信和卫星通信的进步保证了核潜艇与指挥部可靠的通信联络。

  美国1942年开始反应堆研究,美海军1949年正式提出建造第1艘核潜艇的要求,在
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海曼非侵畏里科弗领导下,1954年9月30日世界上第1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1955年1月17日首次用核动力航行,1958年完成了在冰层下穿越
北极的航行。其后1959年12月30日美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华盛顿”号服役,1960年7月20日水下发射导弹成功。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潜艇成为真正能在水下无限期活动的潜艇。此后核潜艇在五个国家高速度地发展。

  美国攻击型核潜艇已发展了六级(“鳐鱼”-“鲣鱼”-“专尾鲨”-“鲟鱼”-“洛杉矶”-“海狼”);弹道导弹核潜艇已发展了四级(“华盛顿”-“艾伦”-“拉斐特”-“俄亥俄”)。1998年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6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8艘,共83艘。美国在反应堆安全性、艇的机动性、武器作战效能、降噪技术、被动声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核潜艇在海湾战争和对南联盟的战争中,对陆上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

  前苏联第1艘核潜艇N级“十一月”号于1958年底服役。其后核潜艇高速发展,至1972年6月达到与美核潜艇总数相同(各约100艘),此后数量超过美国(1990年,苏联199艘,美国151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核潜艇数量锐减,1998年共有62艘在役(攻击型核潜艇27艘;飞航式导弹核潜艇1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24艘)。前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发展了六级(N-V-A-S-“鲨鱼”-“北德文斯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三级(E-C-“奥斯卡”),主要用来对付美国的航母;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五级(H-Y-D-“台风”-“北极风”)。俄罗斯核潜艇总体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俄在壳体材
料和设计、下潜深度、反应堆功率密度、水下最大航速、生存能力、降噪技术等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英国第1艘核潜艇1963年服役,攻击型核潜艇发展了三级(“勇士”-“敏捷”-
“特拉法尔加”),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两级(“决心”-“先锋”)。1998年共有15艘在役。英国的喷水推进技术、整体筏式减振机座、拖曳式线列阵被动声纳、居住性等方面技术先进。英国5艘“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参加了1982年4~5月的马岛海战
,起到了突击封锁海洋的作用,并击沉了阿根廷一艘巡洋艇,证明其有较强实战能力。

  法国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971年服役。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了三级(“可畏”-
“不屈”-“胜利”)。攻击型核潜艇为“红宝石”级,水面排水量仅2385吨。1998年共有10艘核潜艇在役。法国核潜艇技术是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在自然循环半一体化压水堆、艇小型化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1965年开始研制核潜艇,第1艘核潜艇“长征一号”1974年8月1日服役,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983年8月服役。中国的核潜艇成为悍卫国家主权、保卫世界和平的重
要力量。

  目前及下世纪发展的新技术主要有:磁流体推进技术、超导技术、永磁电机、减振降噪技术、红外抑制、磁身技术、潜空导弹技术、电磁炮、激光技术等。

  回眸20世纪,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冷战以后出现了新动向,霸权主义者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竟然对一个主权国家狂轰滥炸78天之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现在还不到“化剑为犁”的时候。潜艇在百年来海战和控制海洋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科技强军,壮我潜艇部队实力,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力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