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两汉三国兵制-----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1:14
后汉三国的游戏开发这几年越来越火,文艺作品也常年不衰,正传,演义,时空穿越,角色换位,等等题材十分丰富。谈英雄美人的传奇故事,军事是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军事中,最基本的军事制度-----文言所谓"兵制"-----就很有研究价值了。因为我国朝代变迁,兵制几番变革,文艺作者和游戏开发者往往容易混淆,造成重大错误,不仅歪曲了历史,也不利于观众进行正确的历史思考。在秦统一之前,诸侯各国多"宗周",即以周制为典范,这时期,兵制具有共同点和稳定性,可称为"周流兵制"。秦统一后,至伪拓跋魏前,汉魏晋皆大体因循秦制,或稍有修正,总体上具有共同点和稳定性,可称为"秦流兵制"。
  
  我们讲的后汉三国时代,当然就属于秦流兵制。这种兵制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它适应郡县制官僚国家,具有辐射集权性,第二它适应统一国家的大规模对外作战,具备专业和机动性,第三它还有武士集团的特征,贯彻著古朴的武士道,符合那个时代民间尚武的风气。
  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特点,辐射集权性。这表现在皇帝-----至少在制度上-----拥有对全国军队的统帅权,并且根据距离远近,离皇帝最近的军队配备最强大,由进及远,军力逐渐减弱,形成辐射效果,强化了中央集权。以东汉为例详述,全国军队分中央军,地方军,边境国防军三大系统。其中以中央军最为强大,顾名思义,中央军驻守京畿,日常管理各有将校,但发兵必须有皇帝的虎符,是皇帝直接号令的部队。中央军的人数,各时期虽有不同,但基本维持在5万到10万之间。中央军内部也根据远近亲疏原则,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禁卫军,宫卫军,和首都城卫军。在地理上,皇帝生活起居之所称为"禁",整个皇宫和政务衙门可看作"宫",整个首都周边地区就是"城",中央军的三个层次就由此而来。其中禁卫军称为"郎",这个"郎"本义是年轻威武的男子,渐渐就和日文的"侍(Samurai)"一样,专指武士。在汉代成为"郎"是武门的荣誉。其中最尊荣者莫高于"羽林郎",羽林郎本源于秦代的"外郎"和"骑郎",为汉武帝首创,对外大战多从羽林郎里选拔将才,延续到东汉,羽林郎定员128人,皆配马,重甲,挂强弓,执利刃,选任标准很严格,往往宁缺勿滥,可视为皇帝的贴身保镖。羽林郎其次为"羽林左右骑","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是精练骑兵,护卫皇帝两侧。其次为"期门郎"1500人,以步战为主,相当于欧洲的宫廷重步兵,这三郎合计为3328人,真Kiss悬城大战的那一天,这3328人就是皇帝的最后部队,要战至最后一滴血流尽的。这三"郎"是专业战斗家,此外还有一些兼文兼武的类别,也属于武士的范畴,比如中郎,郎中,兼宿卫和备皇帝顾问,比如侍郎,主要是侍奉皇帝起居和随时答疑解惑,很有名的是"黄门侍郎",即侍奉于黄门的武士,他们起初都是正常男人担任,后来宦官权势越来越大,才开始有宦官染指这职位,但也是其中有勇力者,简称"黄门"或"小黄门",他们直接成为宦官集团的武装力量,有时连大将军也要忌惮(比如何进),大概以宦官而为武士,也是中国的特例了。所有"郎"的总官长称为"光禄勋",列位九卿之一,掌握著几千精装禁卫军,光从表面看,光禄勋的权势似乎大得不得了,但其实上他不能完全掌控,比如黄门武士就只听宦官的指挥,侍郎中郎一类战斗力有限,真正的三郎部队也因为紧贴皇帝而更愿意直接受皇帝本人的调遣。"郎"们不仅在和平时期护卫禁中,在战时,也要远征,因为他们无论从装备训练还是忠诚度来说都是皇帝最信赖的部队,出征的郎部队其大将称"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等名号,最著名的就是远赴匈奴的"使匈奴中郎将"了。"中郎将"不论入"将军"之列,但其等级和尊贵程度,往往比各色"将军"还要高。特别在黄巾贼闹一揆的时候,全国大乱,很多后来的大人物,曹操,董卓之类,都是顶著"中郎将"的高贵头衔率军出发的。
  
  禁卫军之外,就是宫卫军,汉代称为"卫士",我们现在的新词语有国防卫士,健康卫士什么的,其实"卫士"这个词最早就来源于这里。卫士就离皇帝远多了,甚至有的都很难看到皇帝一眼,他们主要守卫皇宫内外各门,首都城内各关键要隘,还有远在城外守卫皇家的陵寝或别墅的。打个比方如果洛阳城中有个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机构,那么这里是一定要驻扎足够卫士的,因为虽然不属于皇宫,但这里是首都的重要机关。卫士的人数,各时期不同,西汉时人数比较多,并有南宫卫士和北宫卫士两大体系,到东汉时编制有所缩减,大概是郎军和城卫军的加强取代了一部分宫卫军的职能。其具体数量已不可考,大致不超过三郎部队的数量。另外东汉的卫士由简单的战士慢慢向警察辑盗转化,确切讲,应该算武警部队了。卫士官长称"卫尉",顾名思义,卫士之尉也,其副官为"执金吾",专门负责司隶地区的治安,"金吾"是精金打造的大杖,很有威势的象征物,可以想象执金吾骑著高头白马,手执金杖,在洛阳的街道上巡逻的样子,是多么光彩照人了。卫尉也是九卿之一,虽然等级一样,但从实际可掌控力量来说,他似乎比光禄勋要强一些。
  
  宫卫军之外,就是城卫军,用我们今天的话比拟,就是京师卫戍部队。在西汉,称为"(京师)南北军",顾名思义,有南北两军,但以北军军容实力为胜,到了东汉,索性把南军裁撤了,专门强化北军,后世也就专以"北军"称呼。无庸置疑,北军是中央军三层最外的一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以10万中央军为准,郎和卫士不超过1万,剩下9万多就都是北军,北军的战士就称为"卒"。当然卒的数量最大,其装备和尊荣程度却是低于卫士,卫士又低于郎的。战功优异者升为卫士或郎,这种三级体制,也是一种竞争和激励制度。我们的郎--卫士--卒,略相当于日本的侍(武士)--乡士(下层武士)--足轻(普通士兵)。在功能上,如果说郎是禁卫军,卫士相当于武警部队,那么卒就是正规军,北军有完备的兵种,标准化的建制,和成熟的训练指挥系统,除了屯警,拱卫京师外,一到战时,就负命出征,战胜即凯旋。尽管建国初就有南北军,但使北军壮大的人物当属雄才大略的武帝,武帝首先使军队建制标准化,定制为八营,每营设校尉,其次使兵种完备化,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车兵外,专门增建或强化了新兵种。下面是北军八营的简表:
  中垒营--中军指挥核心部队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
  越骑营--大汉轻骑兵
  长水营--大汉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虎贲营--战车部队
  胡骑营--胡式骑兵部队
  其中中垒营是中军核心,其余各营均代表一个特定兵种,军队专业化具体化,作战时组织协调,战斗力很强大。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武帝对骑兵建设的重视。到了东汉,因为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机构变动等原因,北军标准配置简化为五营,列表如下: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兼中军指挥核心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北军除了作战标准建制的五营之外,在洛阳各城门有城门营,设城门校尉,专责护卫京师,在洛阳南北8处关隘有守关营,设守关校尉。根据秦汉一贯的军衔制度,一营的将官称为"部尉""都尉"或"校尉",后来主力作战营多以称"校尉"为主,"部尉"和"都尉"渐渐倾向于指专业性部队或别动部队。北军日常的训练管理由校尉负责,作战时设将军,由将军统领一营或数营出战,战事结束后将军即解消,各营复由校尉管理。从这点上说,校尉无论日常还是战时都设,最亲近士兵,而且汉代采取专兵制度,即尉兵不分离,很多都是关系深厚的子弟亲兵,故而校尉是比较有军事实权的。事实上东汉末年的军阀,大部分也都是校尉出身,反而何进皇甫嵩朱俊段颖这样战功累累的将军,被废的废,杀的杀,实力很脆弱。至于董重这样靠外戚身份当上的车骑将军,虽然地位崇高,但无力调动手下各营校尉,最后轻松被董卓围捕杀掉,就不足为奇了。
  
  上面是说中央军的三个层次,下面就是地方军,和中央军相比,地方军总以分散为特点,要在既能维护地方安定,又不能威胁中央集权。汉代每郡设郡都尉,太守掌兵,都尉辅佐,其建制为一营,但必须是小规模的营,人数有定制,大概不能超过2000人,腹里一些和平宁静的郡,往往不设营,而设坞,坞的兵员就更少了。其下每县有县尉,县令掌兵,县尉辅佐,县之下有乡,乡之下有亭,都各有长尉。刘邦起初做亭长,能管理10来个兵卒,大概也没想到时代洪流,自己能做皇帝。到了东汉末年,地方上越来越乱,为了镇压,州刺史往往也有了兵权,同时也改刺史而称州牧,州牧已经军阀化,相当于四征四镇将军的级别了,能编制出拥有好几个营的强大兵力。
  
  除了地方军,就是边防军了。顾名思义,这些军队是用于防范异族异国入侵的。一般边境上,由太守直辖边防军,其中重要的战略地带,如东北方向的右北平郡,其太守乃至于能掌握1万人,编制为2至4营的庞大兵力。在某个异民族特别猖獗的地区,除太守辖兵外,朝廷还专设校尉,带领一营或数营兵马,这样的校尉往往以"护xx"命名,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在西域的则有著名的"戊己校尉",而戊己校尉动辄可以调发两三万人马,其实力已经不亚于内地的大将军了。除此之外,还有属国都尉,他们是异族投降大汉后就地设立的军事管辖机构,编制也以一营为主。随著东汉末年战事越来越频繁,进入三国时期,长期的征战,使各国军事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国家的各个方位,都设有"将军"统领边防军或侵略军,就是著名的"征镇安平",以征字等级地位最高,军力也最盛,根据方位,有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其次有四镇四安四平,根据情势而随时设置。其中大概征字将军以侵攻任务为主,镇字以防御为主,安字平字是安抚平叛为主。在吴国,也习惯称将军为"督",如陆逊为西陵督,即驻扎西陵镇守西部的将军,其性质和实力是一样的。很明显,边防军比地方军实力要强盛的多,而且兵力集中便于调动,因此随著局势演变,边防军反叛或反戈一击的事也屡有发生,魏国后期数次反叛都是寿春地区的镇东或征东将军所为,不过他们概不成器,旋即就被司马懿的中央军讨灭了。后汉三国的游戏开发这几年越来越火,文艺作品也常年不衰,正传,演义,时空穿越,角色换位,等等题材十分丰富。谈英雄美人的传奇故事,军事是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军事中,最基本的军事制度-----文言所谓"兵制"-----就很有研究价值了。因为我国朝代变迁,兵制几番变革,文艺作者和游戏开发者往往容易混淆,造成重大错误,不仅歪曲了历史,也不利于观众进行正确的历史思考。在秦统一之前,诸侯各国多"宗周",即以周制为典范,这时期,兵制具有共同点和稳定性,可称为"周流兵制"。秦统一后,至伪拓跋魏前,汉魏晋皆大体因循秦制,或稍有修正,总体上具有共同点和稳定性,可称为"秦流兵制"。
  
  我们讲的后汉三国时代,当然就属于秦流兵制。这种兵制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它适应郡县制官僚国家,具有辐射集权性,第二它适应统一国家的大规模对外作战,具备专业和机动性,第三它还有武士集团的特征,贯彻著古朴的武士道,符合那个时代民间尚武的风气。
  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特点,辐射集权性。这表现在皇帝-----至少在制度上-----拥有对全国军队的统帅权,并且根据距离远近,离皇帝最近的军队配备最强大,由进及远,军力逐渐减弱,形成辐射效果,强化了中央集权。以东汉为例详述,全国军队分中央军,地方军,边境国防军三大系统。其中以中央军最为强大,顾名思义,中央军驻守京畿,日常管理各有将校,但发兵必须有皇帝的虎符,是皇帝直接号令的部队。中央军的人数,各时期虽有不同,但基本维持在5万到10万之间。中央军内部也根据远近亲疏原则,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禁卫军,宫卫军,和首都城卫军。在地理上,皇帝生活起居之所称为"禁",整个皇宫和政务衙门可看作"宫",整个首都周边地区就是"城",中央军的三个层次就由此而来。其中禁卫军称为"郎",这个"郎"本义是年轻威武的男子,渐渐就和日文的"侍(Samurai)"一样,专指武士。在汉代成为"郎"是武门的荣誉。其中最尊荣者莫高于"羽林郎",羽林郎本源于秦代的"外郎"和"骑郎",为汉武帝首创,对外大战多从羽林郎里选拔将才,延续到东汉,羽林郎定员128人,皆配马,重甲,挂强弓,执利刃,选任标准很严格,往往宁缺勿滥,可视为皇帝的贴身保镖。羽林郎其次为"羽林左右骑","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是精练骑兵,护卫皇帝两侧。其次为"期门郎"1500人,以步战为主,相当于欧洲的宫廷重步兵,这三郎合计为3328人,真Kiss悬城大战的那一天,这3328人就是皇帝的最后部队,要战至最后一滴血流尽的。这三"郎"是专业战斗家,此外还有一些兼文兼武的类别,也属于武士的范畴,比如中郎,郎中,兼宿卫和备皇帝顾问,比如侍郎,主要是侍奉皇帝起居和随时答疑解惑,很有名的是"黄门侍郎",即侍奉于黄门的武士,他们起初都是正常男人担任,后来宦官权势越来越大,才开始有宦官染指这职位,但也是其中有勇力者,简称"黄门"或"小黄门",他们直接成为宦官集团的武装力量,有时连大将军也要忌惮(比如何进),大概以宦官而为武士,也是中国的特例了。所有"郎"的总官长称为"光禄勋",列位九卿之一,掌握著几千精装禁卫军,光从表面看,光禄勋的权势似乎大得不得了,但其实上他不能完全掌控,比如黄门武士就只听宦官的指挥,侍郎中郎一类战斗力有限,真正的三郎部队也因为紧贴皇帝而更愿意直接受皇帝本人的调遣。"郎"们不仅在和平时期护卫禁中,在战时,也要远征,因为他们无论从装备训练还是忠诚度来说都是皇帝最信赖的部队,出征的郎部队其大将称"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等名号,最著名的就是远赴匈奴的"使匈奴中郎将"了。"中郎将"不论入"将军"之列,但其等级和尊贵程度,往往比各色"将军"还要高。特别在黄巾贼闹一揆的时候,全国大乱,很多后来的大人物,曹操,董卓之类,都是顶著"中郎将"的高贵头衔率军出发的。
  
  禁卫军之外,就是宫卫军,汉代称为"卫士",我们现在的新词语有国防卫士,健康卫士什么的,其实"卫士"这个词最早就来源于这里。卫士就离皇帝远多了,甚至有的都很难看到皇帝一眼,他们主要守卫皇宫内外各门,首都城内各关键要隘,还有远在城外守卫皇家的陵寝或别墅的。打个比方如果洛阳城中有个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机构,那么这里是一定要驻扎足够卫士的,因为虽然不属于皇宫,但这里是首都的重要机关。卫士的人数,各时期不同,西汉时人数比较多,并有南宫卫士和北宫卫士两大体系,到东汉时编制有所缩减,大概是郎军和城卫军的加强取代了一部分宫卫军的职能。其具体数量已不可考,大致不超过三郎部队的数量。另外东汉的卫士由简单的战士慢慢向警察辑盗转化,确切讲,应该算武警部队了。卫士官长称"卫尉",顾名思义,卫士之尉也,其副官为"执金吾",专门负责司隶地区的治安,"金吾"是精金打造的大杖,很有威势的象征物,可以想象执金吾骑著高头白马,手执金杖,在洛阳的街道上巡逻的样子,是多么光彩照人了。卫尉也是九卿之一,虽然等级一样,但从实际可掌控力量来说,他似乎比光禄勋要强一些。
  
  宫卫军之外,就是城卫军,用我们今天的话比拟,就是京师卫戍部队。在西汉,称为"(京师)南北军",顾名思义,有南北两军,但以北军军容实力为胜,到了东汉,索性把南军裁撤了,专门强化北军,后世也就专以"北军"称呼。无庸置疑,北军是中央军三层最外的一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以10万中央军为准,郎和卫士不超过1万,剩下9万多就都是北军,北军的战士就称为"卒"。当然卒的数量最大,其装备和尊荣程度却是低于卫士,卫士又低于郎的。战功优异者升为卫士或郎,这种三级体制,也是一种竞争和激励制度。我们的郎--卫士--卒,略相当于日本的侍(武士)--乡士(下层武士)--足轻(普通士兵)。在功能上,如果说郎是禁卫军,卫士相当于武警部队,那么卒就是正规军,北军有完备的兵种,标准化的建制,和成熟的训练指挥系统,除了屯警,拱卫京师外,一到战时,就负命出征,战胜即凯旋。尽管建国初就有南北军,但使北军壮大的人物当属雄才大略的武帝,武帝首先使军队建制标准化,定制为八营,每营设校尉,其次使兵种完备化,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车兵外,专门增建或强化了新兵种。下面是北军八营的简表:
  中垒营--中军指挥核心部队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
  越骑营--大汉轻骑兵
  长水营--大汉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虎贲营--战车部队
  胡骑营--胡式骑兵部队
  其中中垒营是中军核心,其余各营均代表一个特定兵种,军队专业化具体化,作战时组织协调,战斗力很强大。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武帝对骑兵建设的重视。到了东汉,因为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机构变动等原因,北军标准配置简化为五营,列表如下: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兼中军指挥核心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北军除了作战标准建制的五营之外,在洛阳各城门有城门营,设城门校尉,专责护卫京师,在洛阳南北8处关隘有守关营,设守关校尉。根据秦汉一贯的军衔制度,一营的将官称为"部尉""都尉"或"校尉",后来主力作战营多以称"校尉"为主,"部尉"和"都尉"渐渐倾向于指专业性部队或别动部队。北军日常的训练管理由校尉负责,作战时设将军,由将军统领一营或数营出战,战事结束后将军即解消,各营复由校尉管理。从这点上说,校尉无论日常还是战时都设,最亲近士兵,而且汉代采取专兵制度,即尉兵不分离,很多都是关系深厚的子弟亲兵,故而校尉是比较有军事实权的。事实上东汉末年的军阀,大部分也都是校尉出身,反而何进皇甫嵩朱俊段颖这样战功累累的将军,被废的废,杀的杀,实力很脆弱。至于董重这样靠外戚身份当上的车骑将军,虽然地位崇高,但无力调动手下各营校尉,最后轻松被董卓围捕杀掉,就不足为奇了。
  
  上面是说中央军的三个层次,下面就是地方军,和中央军相比,地方军总以分散为特点,要在既能维护地方安定,又不能威胁中央集权。汉代每郡设郡都尉,太守掌兵,都尉辅佐,其建制为一营,但必须是小规模的营,人数有定制,大概不能超过2000人,腹里一些和平宁静的郡,往往不设营,而设坞,坞的兵员就更少了。其下每县有县尉,县令掌兵,县尉辅佐,县之下有乡,乡之下有亭,都各有长尉。刘邦起初做亭长,能管理10来个兵卒,大概也没想到时代洪流,自己能做皇帝。到了东汉末年,地方上越来越乱,为了镇压,州刺史往往也有了兵权,同时也改刺史而称州牧,州牧已经军阀化,相当于四征四镇将军的级别了,能编制出拥有好几个营的强大兵力。
  
  除了地方军,就是边防军了。顾名思义,这些军队是用于防范异族异国入侵的。一般边境上,由太守直辖边防军,其中重要的战略地带,如东北方向的右北平郡,其太守乃至于能掌握1万人,编制为2至4营的庞大兵力。在某个异民族特别猖獗的地区,除太守辖兵外,朝廷还专设校尉,带领一营或数营兵马,这样的校尉往往以"护xx"命名,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在西域的则有著名的"戊己校尉",而戊己校尉动辄可以调发两三万人马,其实力已经不亚于内地的大将军了。除此之外,还有属国都尉,他们是异族投降大汉后就地设立的军事管辖机构,编制也以一营为主。随著东汉末年战事越来越频繁,进入三国时期,长期的征战,使各国军事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国家的各个方位,都设有"将军"统领边防军或侵略军,就是著名的"征镇安平",以征字等级地位最高,军力也最盛,根据方位,有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其次有四镇四安四平,根据情势而随时设置。其中大概征字将军以侵攻任务为主,镇字以防御为主,安字平字是安抚平叛为主。在吴国,也习惯称将军为"督",如陆逊为西陵督,即驻扎西陵镇守西部的将军,其性质和实力是一样的。很明显,边防军比地方军实力要强盛的多,而且兵力集中便于调动,因此随著局势演变,边防军反叛或反戈一击的事也屡有发生,魏国后期数次反叛都是寿春地区的镇东或征东将军所为,不过他们概不成器,旋即就被司马懿的中央军讨灭了。
咳咳,自由如风君.
你要是真如相片上那样滴话,偶怕偶忍不住把你先****再****了~~
嘎嘎~;P ;P :P
嘻嘻,特此声明:
大家不要心不正就往邪处想,偶只是想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罢了.
那几个字是这样滴:先“洗劫一空”后“屠杀一空”了.嘎嘎~
(出自说不得大师滴《佣兵天下》第六卷第10章.);P ;P ;P
佣兵天下 都出来了 牛啊...;P ;P ;P ;P
悄悄问一句  最新的写到哪里了?/哪下载????:P :P
在谢谢自由的文章...
:victory: :victory:
:L :L 不好意思滴说:
偶也是在BBS.QMZW.COM上看到滴.
抱歉了~: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