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是活的:为何历史专家都不是学史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9:52
历史应该是活的:为何历史专家都不是学史的?
2006年12月18日 12:39中国青年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重读中国历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风气,一些作家、学者也由此成为风云人物。稍早的有刘心武谈《红楼梦》,然后有易中天谈“三国”,现在又有了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作家、学者这种重说历史的风潮,与社会上“讲国学”、建立“孟母堂”等现象相映成趣,成为当前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社会动向,很值得关注。
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但是,他们同他们的拥趸、粉丝一样,都对中国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我本人也不是学历史的,我的一些文章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后,也经常有人留言问我是不是学历史的。因为,我也对历史很感兴趣。目前的年轻人,更主要的是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繁荣和强大,文化上的自豪感也开始上升,广大的中国青年需要在文化自豪感上获得一个新的落脚点,而这个落脚点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不能给予的,因此,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便应运而生。
其实,文化自豪感伴随经济发展而兴起似乎是必然的。比如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自豪感也同时出现。那个时候的日本电视媒体,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拍了一遍。又如,美国曾经是一个文化沙漠,但是,美国经济发展起来后,对于他们自己短暂的历史非常爱护,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美国各式各样的纪念馆、博物馆很多,历史遗迹的保护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甚至把欧洲某些难以维护的古代建筑,整个拆卸下来,运到美国,再严格按原样拼装起来,例如城堡、桥梁等。
在21世纪中国人文化自豪感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看待自己曾经的历史?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由于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因此,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评价,都明显带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以及个人喜好的特点。这个特点与传统的、专业的历史研究是不同的。而我认为,跳开所谓正统的历史框架,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研读中国历史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从整体上,我非常赞成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的做法,尽管他们通过历史总结出来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同意。
与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相比,中国有着极具丰富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在今天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里,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今天提供借鉴。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国历史上,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把已经成形的历史记载重新写一遍,无非是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解读一遍历史,让历史的经验更好地为活着的人所用。
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现代中国人大多接受了西方人的观点:历史是一门科学。这两种历史观是有区别的。西方所谓的历史科学观以追求历史真相为主要任务,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以“以史鉴今”为主要目的。因此,西方的历史科学观基本上将历史视为解剖台上的死东西,而中国的历史观则始终将历史视为活着的东西,是为今天服务的东西。
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重新解读历史的行为其实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历史观的。他们将历史视为一种依然有活力的东西,用不同于传统的角度重新解读,从而能够获得很多新的体验和领悟,而这种体验和领悟对于现实中的人们也是有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去要求他们,是没有意义的。而这种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更多地来自被西方历史科学观洗脑后的历史学家们。
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但是,当你烹饪完了,端上桌的是什么,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的烹饪技术和理念。

历史应该是活的:为何历史专家都不是学史的?
2006年12月18日 12:39中国青年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重读中国历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风气,一些作家、学者也由此成为风云人物。稍早的有刘心武谈《红楼梦》,然后有易中天谈“三国”,现在又有了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作家、学者这种重说历史的风潮,与社会上“讲国学”、建立“孟母堂”等现象相映成趣,成为当前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社会动向,很值得关注。
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但是,他们同他们的拥趸、粉丝一样,都对中国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我本人也不是学历史的,我的一些文章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后,也经常有人留言问我是不是学历史的。因为,我也对历史很感兴趣。目前的年轻人,更主要的是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繁荣和强大,文化上的自豪感也开始上升,广大的中国青年需要在文化自豪感上获得一个新的落脚点,而这个落脚点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不能给予的,因此,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便应运而生。
其实,文化自豪感伴随经济发展而兴起似乎是必然的。比如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自豪感也同时出现。那个时候的日本电视媒体,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拍了一遍。又如,美国曾经是一个文化沙漠,但是,美国经济发展起来后,对于他们自己短暂的历史非常爱护,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美国各式各样的纪念馆、博物馆很多,历史遗迹的保护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甚至把欧洲某些难以维护的古代建筑,整个拆卸下来,运到美国,再严格按原样拼装起来,例如城堡、桥梁等。
在21世纪中国人文化自豪感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看待自己曾经的历史?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由于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因此,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评价,都明显带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以及个人喜好的特点。这个特点与传统的、专业的历史研究是不同的。而我认为,跳开所谓正统的历史框架,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研读中国历史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从整体上,我非常赞成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的做法,尽管他们通过历史总结出来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同意。
与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相比,中国有着极具丰富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在今天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里,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今天提供借鉴。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国历史上,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把已经成形的历史记载重新写一遍,无非是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解读一遍历史,让历史的经验更好地为活着的人所用。
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现代中国人大多接受了西方人的观点:历史是一门科学。这两种历史观是有区别的。西方所谓的历史科学观以追求历史真相为主要任务,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以“以史鉴今”为主要目的。因此,西方的历史科学观基本上将历史视为解剖台上的死东西,而中国的历史观则始终将历史视为活着的东西,是为今天服务的东西。
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重新解读历史的行为其实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历史观的。他们将历史视为一种依然有活力的东西,用不同于传统的角度重新解读,从而能够获得很多新的体验和领悟,而这种体验和领悟对于现实中的人们也是有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去要求他们,是没有意义的。而这种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更多地来自被西方历史科学观洗脑后的历史学家们。
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但是,当你烹饪完了,端上桌的是什么,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的烹饪技术和理念。

辛苦了,沙漠之虎君.:victory: :victory:
这年头,难得你这样滴有心人哟.:handshake
这有错吗?学历史的人是把历史真实尽可能的给我们看到,工作不一样嘛。他们也无辜啊,都干工作来着
你说的那些不是历史专家 谢谢 随意找本历史学术专著再看看就明白2者的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