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2:11
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大大2000

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

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后来为了解放舟山群岛和台湾,又在上海和青岛修复了175辆美式水牛式水陆坦克。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受阅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驾驶着数一百多辆缴获的日式、美式坦克和装甲汽车威风凛凛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但是这些搜集和缴获接收的坦克装甲车辆的数量不仅跟当时540万人民解放军相比,显得过少,平均每万人还不到1辆坦克。至于质量更是较差,日式坦克装甲车辆本来就是战场遗弃品,美式车辆在国民党军中的保养也不很妥善。这些车辆完好率很低,配件来源断绝,就连普通的训练都无法保障,更不要说作战了。1950年10月,总参谋部批准,全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512辆日式和美式各型坦克及77辆装甲车开始退役。此后,全军除一部分美式水陆坦克和水陆装甲输送车延至1963年退役外,其余日式、美式坦克装甲车辆均在1960年全部退役。


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军委对于装甲兵这个现代化兵种的建设非常的重视。1950年5月,遵照中央军委决定,第2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率领第2兵团的22名干部、战士到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6月,毛泽东主席任命许光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张文舟为装甲兵参谋长。9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军委装甲兵编制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后,军委装甲兵政治部、后勤部、技术部、干部管理处相继成立(其中大多数部门在1950年8月1日就已经开始办公)。



二、进口苏联坦克装甲车辆,参战抗美援朝作战


早在1950年5月22日,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首席苏联军事顾问切尔卡斯基致函毛泽东、朱德,提出装甲兵发展和使用的建议。8月23日,周恩来总理为聘请10名苏联装甲兵军事顾问,致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请求苏联政府派遣10名装甲兵军事顾问1950年9月来华工作。9月7日,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根据中央军委组建装甲部队总的意图,给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写信,提出购买苏联坦克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这也是首次提议购买苏联坦克装甲车辆。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9月底,中共中央鉴于朝鲜战争的局势,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但我军装备落后,跟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差距巨大。9月26日,毛泽东主席致函斯大林,请苏联帮助于同年11月末供应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486辆,各种卡车、牵引车、油槽车、救护车、修理车、工程车、充电车等2000余辆,3个大、中修理工厂设备,各种武器、弹药、器材、油料等,共19个项目。这是我国首次购买苏联坦克装备的订货。


1950年11月3日起,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从苏联购买的10个坦克团装备,计:T-34中型坦克300辆,IS-2重型坦克60辆,ISU-122自行火炮40辆,以及苏军10个坦克团的官兵携带全部武器装备陆续来华,分别与坦克第1、第2、第3师各2个团,坦克独 立第1、第2、第3,训练基地练习团进行一对一传授技术。苏军帮助进行了3个月新装备训练,于1951年2月中旬完成装备交接工作后回国。

这10个团为当时苏军坦克团,完全按照苏军的编制:编制3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中型坦克,一个IS-2式重型坦克连(6辆),一个ISU-122式122毫米自行火炮连(4辆),一个装备冲锋枪的摩托化步兵连,以及指挥连、修理连、运输连、高炮连等,全团700多人。从上述编制看,这是1948年苏军新编制表中步兵师的师属坦克团编制,并不是当时苏军战略坦克部队(坦克师)的坦克团编制。

当时进口的三种坦克自行火炮,都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武器。


苏制T-34/85 1944型

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员。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战时产量18650辆。战后多次战争参战的T-34坦克几乎均为这一型号。前苏联的T--34/85是世界当时上生产量最大(连同战后的生产,共53000辆),装备国家最多(29个),服役时间最长(1940---现在2004年底)的坦克。至今仍有蒙古、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14个国家在服役使用。

性能数据:

长度/宽度 6.1m/3.00m
高度 2.72m
重量 32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6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径身管,备弹55-60发,仰角-5°~ +2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1920发

(另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官方各种纪录中,50年代我军进口使用的都是T-34/85型坦克,但是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却有一辆T-34/76型坦克作为展品,是沈阳、旅大苏军赠送,还是其他什么途径的来的,不得而知。)


苏制IS-2重型坦克

1943年10月31日,命名为IS-2重型坦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连同改进型IS-2M共生产3854辆(1944-1945)。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IS-2m主要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45吨
车长 9.60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7.62mm DT MG ; 1x12.7mm DShK MG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19-16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涉水深 1.3m


苏制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1943年,用IS-2重型坦克底盘生产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ISU-122与ISU-152同时发展,功能上主要以反坦克为主。ISU-122与JSU-152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主炮,ISU-122配备一门A-19C型122毫米加农炮,通常使用2种弹药,战斗室共装有30枚炮弹。而ISU-152则配备一门相同炮架的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ISU-122和ISU-152一同投入批量生产,1945年大战结束前两种车型共生产了4075门。

ISU-122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6吨
车长 9.02m
车宽 3.05m
车高 2.37m
引擎 Model 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306/133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 122mm A-19 ;12.7mm DShK-38 MG(AA)
弹药 122mm:30发;12.7mm:1000发
装甲 19-127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7m
越壕宽 2.49m
涉水深 1.34m


当时苏联虽然已经开始生产T-54中型坦克作为T-34/85的替代型号,以及装备了数量不同的IS-3重型坦克(3211辆)、IS-4重型坦克(400多辆)、T-44中型坦克(1000多辆)。但T-34/85、IS-2/2M、ISU-122/152依旧是当时苏军主要装备的坦克装备。尤其是ISU-122/152重型自行火炮,苏联战后在冷战期间重新生产,1947-1952年新生产了3130辆ISU-122,1948-1956年新生产了2450辆ISU-152,作为苏联陆军在核条件重要的地面突击力量。


在我国进口上述装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主要是原本计划进口都是新的车辆,并按照新车辆付款。但苏军运来的都是正在使用的旧车辆,尤其是原定的IS-2M重型坦克,来的却是远东苏军使用过的IS-2的战时早期生产型,有的T-34,炮塔上还嵌着德军穿甲弹的弹芯,苏联人索性将它与装甲焊牢,照样支援中国。我部分官兵有些不同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国的订货很急,苏联根本来不及调配生产和库存新车发运到中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现役坦克团的装备整个运给中国,这也是战时不得已的方法。1950年统计,我军装甲兵装备中,旧杂式(日式、美式等)占65%,苏式占35%。


1951年2月,华东军区摩托装甲在徐州古山地区组织坦克第2师进行坦克师对既定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实兵演习。这次演习的目的是检查坦克第2师换装后,部队的战术水平、专业技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经过3个月突击训练的成效。


同年2月4日,东北军区摩托装甲兵副司令员赵杰、坦克第3师师长孙三带领49名干部组成赴朝鲜先遣组,勘察预定战场地形,了解敌情,为坦克部队入朝作战作准备。3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和第一批参战的4个坦克团及2个工兵营、2个高炮营、1个步兵营及1个修理工厂先后入朝,总计4360人,坦克100辆,装甲输送车、特种汽车、牵引车、弹药、油料、零件、给养等共计581车皮。


1951年6月30日,志愿军战车第1团以T-34坦克和122自行火炮各一辆,在九化里地区对敌纵深炮群试行间接瞄准射击获得成功。


自1951年3月到1953年7月,入朝参战的装甲兵部队先后有坦克第1师、第3师和第2师大部,坦克独 立第1团、2团、3团、6团和步兵第32师、第33师、第46师、第47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共14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3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首批苏制坦克装备的10个坦克团全部都入朝参战,其中有3个坦克团两次入朝,实际参战过战斗的有8个坦克团。在两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共参加大小战斗246次,出动坦克998辆次,除配合步兵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外,共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击毁敌炮20门,摧毁敌地堡工事864个。高炮分队对空作战1200余次,击落敌机109架,击伤460架。志愿军坦克部队战斗中伤362人,牺牲146人,损毁坦克9辆,战伤26辆。荣立一等功14人,荣立二等功229人,荣立三等功5313人,荣立集体功的有197个单位(车)。



三、完善编制体制,进一步建设装甲兵部队


1951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从1951年开始,以两年零5个月时间整编60个现代化步兵师。每个现代化步兵师编1个战车团,战车团由装甲兵负责组训。随后从9月初起,陆续分批在华北、东北、华东组建步兵师属战车团。共组建了47个步兵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使得我军步兵师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951年9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军建设的方针,向中央军委呈送报告,对装甲兵建设提出了设想,其要点是:(一)1953年前计划组建60个步兵师属坦克团,并建立不少于20个团的战略坦克部队,此外再组建7个装甲师;(二)建立坦克制造厂、修理厂和修理营;(三)培训干部1836名,乘员和修理工9784名。后来这项计划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我军整体战略思想的改变而调整,大部分内容被搁置。


1951年9月装甲兵接收从苏联进口的4个步兵师师属战车团装备(每团40辆坦克、自行火炮),计:T-34中型坦克96辆,SU-76自行火炮64辆。随后又在1952年7月上旬、1953年6月、1954年1月分别从苏联进口数十个战车团装备。


1955年2月,国防部批准组建第1机械化师,该师以陆军第64军步兵第190师为基础,调入华北军区独 立坦克自行火炮团、第63军炮兵第170团,并从各军区装甲兵部队抽调222名干部、636名坦克乘员、508名修理工,于4月15日在辽宁省旅大市组成。下辖3个机械化团、2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隶属军委装甲兵建制。


1955年3月7日,遵照中苏两国政府关于旅顺口海军基地归还中国的联合公报,装甲兵在旅大市接收苏军机械化师防务装备。这次共接收各型坦克、自行火炮、坦克牵引车393辆,汽车493辆,工程车49辆。整个接收技术装备器材折合人民币7500多万元,接收工作于5月1日结束。


在进口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和接收旅大苏军装备中,又进口了如下几种坦克自行火炮。


苏制SU-76型76毫米自行火炮

1943年5月推出改进型SU-76M自行火炮(采用T-70轻型坦克底盘)。此车性能大幅度提升,并于次年起开始大量生产,一直生产至大战结束,成为此种自行火炮的主型产品。1943年苏军共生产SU-76M1928门,1944年增至7155门,1945年则推出3562门。占二战苏制自行火炮总产量的56.8%。虽然SU-76M的性能较好,但缺点也不少,比如开放式战斗室就带给乘员非常多的困扰,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操炮环境非常恶劣,并且极易被敌方炮弹破片或步兵手榴弹所摧毁,此外,它的驾驶室工作环境极差,由于动力系统排出热气的影响,高温使得驾驶员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在夏季更是如此,士兵们骂它是"狗娘养的"。

SU-76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0800kg
车长 4.94m
车宽 2.71m
车高 2.16m
引擎 2xGAZ-20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5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450/298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76.2mm Model 42/43 L/41.5
弹药 76.2mm:62发
装甲 10-35mm
爬坡度 25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6m
越壕宽 1.98m
涉水深 0.89m



苏制SU-100型100毫米自行火炮


1944年设计出一种基于T-34坦克装备100mm火炮的新型坦克歼击车。采用T-34中型坦克车体主要部件,新型100毫米炮定名为D-10。SU-100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的技术和战术特性可以保证在1500m的距离上击穿德国豹式和虎式坦克任何部位的装甲,而在2000m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菲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侧装甲。

SU-100的车体取自SU-85,它的前装甲从45mm增加到75mm,因为这个原因,它的第一对诱导轮超载,所以弹簧的直径增加到了30-34mm,诱导轮依然超载。新的车长指挥塔安装在车顶,还装有MK-IV观测仪,另外还安装了一对通风器便于排出车内浑浊气体。SU-100的72%的部件是和T-34通用的,4%的部件是取自SU-122,7.5%的部件和SU-85通用,只有16.5%的部件是新的。100mm长身管的D-10S型炮使用18枚BR-412B型穿甲弹,15枚OF-412型破甲/高爆弹(如左图)。射击初速为895m/s。自1944年12月起到1945年战争结束,SU-100一共制造了3037辆。

SU-100在苏军中服役一直到70年代,华约组织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军队都装备过SU-100。二战后,SU-100在中东战争,安哥拉冲突中都被使用过。

SU-100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31600kg
车长 9.45m
车宽 3.00m
车高 2.25m
引擎 Model W-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310/18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00mm D-10S
弹药 100mm:35发
装甲 20-75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3m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0.89m


苏制ISU-152型15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具体性能见苏制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是装甲兵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7年。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装甲兵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2个坦克师、2个坦克团迅速发展到3个坦克师(不含组建后又撤销的坦克第26师)、1个机械化师、6个独 立坦克团、48个坦克自行火炮团、5个自行火炮营,还有若干所坦克学校、若干乘员教导团、若干个坦克独 立修理营,以及若干个器材仓库、修理工厂、训练射击场等单位,建立了数个军区装甲兵领导机关,形成了完整的领导体系。拥有3200多辆苏式坦克、自行火炮,数千辆其他车辆,数百门门各种火炮。年轻的装甲兵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和严格的正规化训练,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兵种,陆军中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1955年装甲兵战斗序列中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已经100%为苏式进口。


苏式装备器材,开始主要依靠进口,由于消耗量很大,因而供不应求。为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器材部门积极开辟国内货源自行筹措,各修理厂和修理营积极创造条件,自己生产部分器材和修旧利废,逐步改变了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1954年国外订货项目占33%,1956年占21%。在苏联帮助下,通过自力更生,到1956年我国已可生产T-34和SU-76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主要部件。


从1949年到1956年的短短几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亚洲国家(不算苏联驻亚洲部分的驻军)从未有过的最强大的装甲地面突击力量,其规模和素质远远超过旧日本军队最盛时。装甲兵在积极建设的同时,也参加了1955年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抗登陆演习等重要军事演习,探索了作为战役军团突击预备队的使用等战术。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大大2000

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

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后来为了解放舟山群岛和台湾,又在上海和青岛修复了175辆美式水牛式水陆坦克。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受阅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驾驶着数一百多辆缴获的日式、美式坦克和装甲汽车威风凛凛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但是这些搜集和缴获接收的坦克装甲车辆的数量不仅跟当时540万人民解放军相比,显得过少,平均每万人还不到1辆坦克。至于质量更是较差,日式坦克装甲车辆本来就是战场遗弃品,美式车辆在国民党军中的保养也不很妥善。这些车辆完好率很低,配件来源断绝,就连普通的训练都无法保障,更不要说作战了。1950年10月,总参谋部批准,全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512辆日式和美式各型坦克及77辆装甲车开始退役。此后,全军除一部分美式水陆坦克和水陆装甲输送车延至1963年退役外,其余日式、美式坦克装甲车辆均在1960年全部退役。


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军委对于装甲兵这个现代化兵种的建设非常的重视。1950年5月,遵照中央军委决定,第2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率领第2兵团的22名干部、战士到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6月,毛泽东主席任命许光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张文舟为装甲兵参谋长。9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军委装甲兵编制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后,军委装甲兵政治部、后勤部、技术部、干部管理处相继成立(其中大多数部门在1950年8月1日就已经开始办公)。



二、进口苏联坦克装甲车辆,参战抗美援朝作战


早在1950年5月22日,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首席苏联军事顾问切尔卡斯基致函毛泽东、朱德,提出装甲兵发展和使用的建议。8月23日,周恩来总理为聘请10名苏联装甲兵军事顾问,致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请求苏联政府派遣10名装甲兵军事顾问1950年9月来华工作。9月7日,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根据中央军委组建装甲部队总的意图,给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写信,提出购买苏联坦克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这也是首次提议购买苏联坦克装甲车辆。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9月底,中共中央鉴于朝鲜战争的局势,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但我军装备落后,跟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差距巨大。9月26日,毛泽东主席致函斯大林,请苏联帮助于同年11月末供应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486辆,各种卡车、牵引车、油槽车、救护车、修理车、工程车、充电车等2000余辆,3个大、中修理工厂设备,各种武器、弹药、器材、油料等,共19个项目。这是我国首次购买苏联坦克装备的订货。


1950年11月3日起,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从苏联购买的10个坦克团装备,计:T-34中型坦克300辆,IS-2重型坦克60辆,ISU-122自行火炮40辆,以及苏军10个坦克团的官兵携带全部武器装备陆续来华,分别与坦克第1、第2、第3师各2个团,坦克独 立第1、第2、第3,训练基地练习团进行一对一传授技术。苏军帮助进行了3个月新装备训练,于1951年2月中旬完成装备交接工作后回国。

这10个团为当时苏军坦克团,完全按照苏军的编制:编制3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中型坦克,一个IS-2式重型坦克连(6辆),一个ISU-122式122毫米自行火炮连(4辆),一个装备冲锋枪的摩托化步兵连,以及指挥连、修理连、运输连、高炮连等,全团700多人。从上述编制看,这是1948年苏军新编制表中步兵师的师属坦克团编制,并不是当时苏军战略坦克部队(坦克师)的坦克团编制。

当时进口的三种坦克自行火炮,都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武器。


苏制T-34/85 1944型

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员。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战时产量18650辆。战后多次战争参战的T-34坦克几乎均为这一型号。前苏联的T--34/85是世界当时上生产量最大(连同战后的生产,共53000辆),装备国家最多(29个),服役时间最长(1940---现在2004年底)的坦克。至今仍有蒙古、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14个国家在服役使用。

性能数据:

长度/宽度 6.1m/3.00m
高度 2.72m
重量 32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6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径身管,备弹55-60发,仰角-5°~ +2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1920发

(另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官方各种纪录中,50年代我军进口使用的都是T-34/85型坦克,但是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却有一辆T-34/76型坦克作为展品,是沈阳、旅大苏军赠送,还是其他什么途径的来的,不得而知。)


苏制IS-2重型坦克

1943年10月31日,命名为IS-2重型坦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连同改进型IS-2M共生产3854辆(1944-1945)。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IS-2m主要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45吨
车长 9.60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7.62mm DT MG ; 1x12.7mm DShK MG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19-16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涉水深 1.3m


苏制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1943年,用IS-2重型坦克底盘生产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ISU-122与ISU-152同时发展,功能上主要以反坦克为主。ISU-122与JSU-152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主炮,ISU-122配备一门A-19C型122毫米加农炮,通常使用2种弹药,战斗室共装有30枚炮弹。而ISU-152则配备一门相同炮架的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ISU-122和ISU-152一同投入批量生产,1945年大战结束前两种车型共生产了4075门。

ISU-122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6吨
车长 9.02m
车宽 3.05m
车高 2.37m
引擎 Model 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306/133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 122mm A-19 ;12.7mm DShK-38 MG(AA)
弹药 122mm:30发;12.7mm:1000发
装甲 19-127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7m
越壕宽 2.49m
涉水深 1.34m


当时苏联虽然已经开始生产T-54中型坦克作为T-34/85的替代型号,以及装备了数量不同的IS-3重型坦克(3211辆)、IS-4重型坦克(400多辆)、T-44中型坦克(1000多辆)。但T-34/85、IS-2/2M、ISU-122/152依旧是当时苏军主要装备的坦克装备。尤其是ISU-122/152重型自行火炮,苏联战后在冷战期间重新生产,1947-1952年新生产了3130辆ISU-122,1948-1956年新生产了2450辆ISU-152,作为苏联陆军在核条件重要的地面突击力量。


在我国进口上述装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主要是原本计划进口都是新的车辆,并按照新车辆付款。但苏军运来的都是正在使用的旧车辆,尤其是原定的IS-2M重型坦克,来的却是远东苏军使用过的IS-2的战时早期生产型,有的T-34,炮塔上还嵌着德军穿甲弹的弹芯,苏联人索性将它与装甲焊牢,照样支援中国。我部分官兵有些不同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国的订货很急,苏联根本来不及调配生产和库存新车发运到中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现役坦克团的装备整个运给中国,这也是战时不得已的方法。1950年统计,我军装甲兵装备中,旧杂式(日式、美式等)占65%,苏式占35%。


1951年2月,华东军区摩托装甲在徐州古山地区组织坦克第2师进行坦克师对既定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实兵演习。这次演习的目的是检查坦克第2师换装后,部队的战术水平、专业技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经过3个月突击训练的成效。


同年2月4日,东北军区摩托装甲兵副司令员赵杰、坦克第3师师长孙三带领49名干部组成赴朝鲜先遣组,勘察预定战场地形,了解敌情,为坦克部队入朝作战作准备。3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和第一批参战的4个坦克团及2个工兵营、2个高炮营、1个步兵营及1个修理工厂先后入朝,总计4360人,坦克100辆,装甲输送车、特种汽车、牵引车、弹药、油料、零件、给养等共计581车皮。


1951年6月30日,志愿军战车第1团以T-34坦克和122自行火炮各一辆,在九化里地区对敌纵深炮群试行间接瞄准射击获得成功。


自1951年3月到1953年7月,入朝参战的装甲兵部队先后有坦克第1师、第3师和第2师大部,坦克独 立第1团、2团、3团、6团和步兵第32师、第33师、第46师、第47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共14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3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首批苏制坦克装备的10个坦克团全部都入朝参战,其中有3个坦克团两次入朝,实际参战过战斗的有8个坦克团。在两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共参加大小战斗246次,出动坦克998辆次,除配合步兵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外,共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击毁敌炮20门,摧毁敌地堡工事864个。高炮分队对空作战1200余次,击落敌机109架,击伤460架。志愿军坦克部队战斗中伤362人,牺牲146人,损毁坦克9辆,战伤26辆。荣立一等功14人,荣立二等功229人,荣立三等功5313人,荣立集体功的有197个单位(车)。



三、完善编制体制,进一步建设装甲兵部队


1951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从1951年开始,以两年零5个月时间整编60个现代化步兵师。每个现代化步兵师编1个战车团,战车团由装甲兵负责组训。随后从9月初起,陆续分批在华北、东北、华东组建步兵师属战车团。共组建了47个步兵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使得我军步兵师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951年9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军建设的方针,向中央军委呈送报告,对装甲兵建设提出了设想,其要点是:(一)1953年前计划组建60个步兵师属坦克团,并建立不少于20个团的战略坦克部队,此外再组建7个装甲师;(二)建立坦克制造厂、修理厂和修理营;(三)培训干部1836名,乘员和修理工9784名。后来这项计划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我军整体战略思想的改变而调整,大部分内容被搁置。


1951年9月装甲兵接收从苏联进口的4个步兵师师属战车团装备(每团40辆坦克、自行火炮),计:T-34中型坦克96辆,SU-76自行火炮64辆。随后又在1952年7月上旬、1953年6月、1954年1月分别从苏联进口数十个战车团装备。


1955年2月,国防部批准组建第1机械化师,该师以陆军第64军步兵第190师为基础,调入华北军区独 立坦克自行火炮团、第63军炮兵第170团,并从各军区装甲兵部队抽调222名干部、636名坦克乘员、508名修理工,于4月15日在辽宁省旅大市组成。下辖3个机械化团、2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隶属军委装甲兵建制。


1955年3月7日,遵照中苏两国政府关于旅顺口海军基地归还中国的联合公报,装甲兵在旅大市接收苏军机械化师防务装备。这次共接收各型坦克、自行火炮、坦克牵引车393辆,汽车493辆,工程车49辆。整个接收技术装备器材折合人民币7500多万元,接收工作于5月1日结束。


在进口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和接收旅大苏军装备中,又进口了如下几种坦克自行火炮。


苏制SU-76型76毫米自行火炮

1943年5月推出改进型SU-76M自行火炮(采用T-70轻型坦克底盘)。此车性能大幅度提升,并于次年起开始大量生产,一直生产至大战结束,成为此种自行火炮的主型产品。1943年苏军共生产SU-76M1928门,1944年增至7155门,1945年则推出3562门。占二战苏制自行火炮总产量的56.8%。虽然SU-76M的性能较好,但缺点也不少,比如开放式战斗室就带给乘员非常多的困扰,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操炮环境非常恶劣,并且极易被敌方炮弹破片或步兵手榴弹所摧毁,此外,它的驾驶室工作环境极差,由于动力系统排出热气的影响,高温使得驾驶员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在夏季更是如此,士兵们骂它是"狗娘养的"。

SU-76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0800kg
车长 4.94m
车宽 2.71m
车高 2.16m
引擎 2xGAZ-20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5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450/298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76.2mm Model 42/43 L/41.5
弹药 76.2mm:62发
装甲 10-35mm
爬坡度 25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6m
越壕宽 1.98m
涉水深 0.89m



苏制SU-100型100毫米自行火炮


1944年设计出一种基于T-34坦克装备100mm火炮的新型坦克歼击车。采用T-34中型坦克车体主要部件,新型100毫米炮定名为D-10。SU-100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的技术和战术特性可以保证在1500m的距离上击穿德国豹式和虎式坦克任何部位的装甲,而在2000m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菲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侧装甲。

SU-100的车体取自SU-85,它的前装甲从45mm增加到75mm,因为这个原因,它的第一对诱导轮超载,所以弹簧的直径增加到了30-34mm,诱导轮依然超载。新的车长指挥塔安装在车顶,还装有MK-IV观测仪,另外还安装了一对通风器便于排出车内浑浊气体。SU-100的72%的部件是和T-34通用的,4%的部件是取自SU-122,7.5%的部件和SU-85通用,只有16.5%的部件是新的。100mm长身管的D-10S型炮使用18枚BR-412B型穿甲弹,15枚OF-412型破甲/高爆弹(如左图)。射击初速为895m/s。自1944年12月起到1945年战争结束,SU-100一共制造了3037辆。

SU-100在苏军中服役一直到70年代,华约组织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军队都装备过SU-100。二战后,SU-100在中东战争,安哥拉冲突中都被使用过。

SU-100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31600kg
车长 9.45m
车宽 3.00m
车高 2.25m
引擎 Model W-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310/18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00mm D-10S
弹药 100mm:35发
装甲 20-75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3m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0.89m


苏制ISU-152型15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具体性能见苏制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是装甲兵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7年。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装甲兵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2个坦克师、2个坦克团迅速发展到3个坦克师(不含组建后又撤销的坦克第26师)、1个机械化师、6个独 立坦克团、48个坦克自行火炮团、5个自行火炮营,还有若干所坦克学校、若干乘员教导团、若干个坦克独 立修理营,以及若干个器材仓库、修理工厂、训练射击场等单位,建立了数个军区装甲兵领导机关,形成了完整的领导体系。拥有3200多辆苏式坦克、自行火炮,数千辆其他车辆,数百门门各种火炮。年轻的装甲兵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和严格的正规化训练,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兵种,陆军中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1955年装甲兵战斗序列中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已经100%为苏式进口。


苏式装备器材,开始主要依靠进口,由于消耗量很大,因而供不应求。为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器材部门积极开辟国内货源自行筹措,各修理厂和修理营积极创造条件,自己生产部分器材和修旧利废,逐步改变了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1954年国外订货项目占33%,1956年占21%。在苏联帮助下,通过自力更生,到1956年我国已可生产T-34和SU-76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主要部件。


从1949年到1956年的短短几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亚洲国家(不算苏联驻亚洲部分的驻军)从未有过的最强大的装甲地面突击力量,其规模和素质远远超过旧日本军队最盛时。装甲兵在积极建设的同时,也参加了1955年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抗登陆演习等重要军事演习,探索了作为战役军团突击预备队的使用等战术。
四、苏式坦克装甲车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


50年代初期,苏式装备投入作战和训练后,车辆事故不断发生。1951年,仅两个月坦克部件损坏即达200多件次。1952年,全军共发生车辆事故342次,平均每月发生28.5次,用于修复事故车辆所消耗的器材占装甲兵器材总消耗的47%,坦克事故伤亡人数竟超过在朝鲜作战的坦克部队战斗伤亡总数。1953年头4个月,发生车辆事故174次,平均每月43.5次。从客观上讲,部队技术水平低,没有熟练地掌握装备,许多干部、乘员技术不熟练;修理分队技术不高,修理质量低等。从主观上缰,主要是一些人对防止事故重视不够,"事故难免论"在一些人头脑中作祟,存在着严重的游击习气,纪律松弛,有章不循,一味蛮干,致使60%-70%的事故和损坏是人为造成的。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不钻研技术和业务,缺乏管理装备的经验,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因素。


从1954年起,装甲兵将爱护武器装备,消灭车辆事故工作转为经常性的工作,强调预防为主,结合军事训练和其他工作常抓不懈。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修理能力的增强。装甲兵许光达司令员提出了"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口号,装甲兵将技术工作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许司令员带头钻研技术,参加乘员训练,并获得了坦克驾驶资格。在各级指挥员大力学习技术的鼓动下,装甲兵的各种事故率大幅度下降。


另:我军内部称呼T-34坦克为特34中型坦克,IS-2坦克为伊斯2重型坦克,SU-76自行火炮为苏76自行火炮,SU-100自行火炮为苏100自行火炮,ISU-122自行火炮为苏122自行火炮,ISU-152自行火炮为苏152自行火炮。



五、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使用发展


从1951年起,到1959年每年国庆阅兵中,苏制坦克自行火炮取代了日式、美式坦克装甲车辆,成为历年阅兵的主要装甲兵武器。


我军虽然从苏联进口了57个现代化步兵师的装备,却只是组建了47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相当一部分车辆作为教练车训练坦克乘员和作为储备车,还有部分自行火炮编组了守备部队下属的自行火炮部分队。装甲兵建立了坦克学校和数个装甲兵编练基地,用以训练坦克乘员和培训干部、培养修理工。50年代的我国还比较贫穷,装甲兵相对于步兵而言,是耗费很大的技术兵种,按照1951年的标准,一辆坦克的价值相当于一个步兵营一年的生活费。坦克兵的服装、伙食供给等标准也是陆军中最高的,仅次于空军飞行员、海军潜艇兵。与2-3个月就能培训好的步兵相比,坦克手的培训至少6个月最多一年,机械师和指挥员就需要二到三年。


至于当时为何在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内编制T-34中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两种不同的履带车辆。笔者是这样看的,这种编制为苏联经过数年卫国战争经验编制的步兵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编制。主要体现在T-34坦克为步兵师的突击力量,担负主要突击方向的师突击预备队,SU-76则是主要支援步兵作战,必要时作为压制炮兵使用,当时步兵师炮兵团编制的76野炮营的野炮跟SU-76也是同一种火炮,弹药供应也比较方便。而且SU-76的价格也比T-34要便宜的多,苏联正好当时部队换装,倒下来大量二战装备,所以就卖给了我国。但从部队的建设长远看,一个2营制的小团,编制两种不同的履带车辆,造成的技术保障能力跟不上的问题在整个50-60年代都是存在的,这种小团也没有经过战时的考验,很难说是否会起到预定的作用。

在整个50-60年代,由于国力所限,从装甲兵装备的坦克数量来说,我军的战略坦克部队----坦克师编制的坦克数量,只比同期美军(连同按照美军编制的日军、韩军、台湾军等)的坦克营多20几辆坦克,坦克营编制的坦克数量只有美军坦克连编制坦克数量的三分之二。与同期的苏军(我军样板)相比,在坦克团编制坦克数量方面,只有苏军的不到三分之二。


进口的采用IS-2底盘的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较少,主要是因为50年代的重要作战对象也没有在亚洲部署太多的重型坦克。当时我国的铁路、公路、桥梁、涵洞等也无法保障太多的重型装甲车辆的行动。苏军作为坚强的盟友,在远东地区部署有大量的重型坦克自行火炮部队,战时也可成为我军坚实的后援。


SU-100自行火炮进口数量也不多,是因为我国即将开始的T-54A中型坦克的生产,将提供跟SU-100相同的反坦克火力,所以没有必要大量的进口。作为同是东欧集团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苏联的授权下生产了大量的T-34和SU-100,并出口到中东。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建国以前基本不存在机械和车辆工业,所以只是建设坦克自行火炮的配件工厂和大修厂,没有在国内仿制生产以上的苏联坦克自行火炮。


从编制数量上讲,1955年底到1963年之间,我军主要还是装备之前进口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这8年间,我军坦克自行火炮数量增加有限,原来的日式,美式坦克装甲车辆则全部退役。我军主要是完善装甲兵的各种编制体制,完善教育培训、技术维修、科技研究等重要的配套发展,不是追求单纯的坦克自行火炮和坦克团数量的增长,这几年也是1980年以前我军装甲兵发展最稳健的几年。

1955年11月,我国从苏联进口T-54/T-54A中型坦克样车。1958年底从苏联进口PT-76水陆坦克样车。这应该是我国在50年代最后进口的苏联坦克装甲车辆了。



六、苏制坦克装甲车辆与国产车辆混合编组使用


1955年底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援建我国一个中型坦克车体制造和总装厂,也就是国营617厂。这个厂主要生产仿制的苏联T-54A中型坦克。1958年12月25日,第一辆国产59式中型坦克在617厂试制成功,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阅兵中,首批33辆国产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让全世界的目光为之一振。中国这个昔日的东亚病夫,落后的农业国家,居然能成批生产出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中型坦克来,这个场面也让亿万海内外华夏儿女激动不已。


1958年11月,在全民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中,军委装甲兵也决定设计、试制和生产6种新型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完成设计并生产后将全面替代50年代初期进口的苏联坦克自行火炮。由于大跃进的失败,国民经济出现重大困难,在研制工程中也出现重大技术难题。在调整方向后,除3种新型战斗车辆在60年代初期陆续定型装备部队外,其他3种由于装备调整而下马。


1959年2月,在朝鲜战场立下战功的"215号人民英雄坦克"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存列。这也是第一辆退出现役的进口苏联坦克自行火炮。

1960年2月,中央军委在广州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今后10年国防战略和解放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会上作了《装甲兵7年发展规划》的报告。计划在未来7年中,装甲兵在编制、装备、教育训练等方面将有较大进展,初步计划1967年实现陆军的摩托化装甲化。同年(1960年),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只有2%为国产,98%仍是苏式进口装备。1964年"大比武"中,使用的坦克车辆也大多为苏式车辆,我国1964年10月第一次举行原子弹试爆,首批冲入原子弹爆心的核效应实验大队的坦克车辆中,就有2辆SU-100。


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大跃进失败、国民经济进入调整、西方对我国长期进行的贸易和技术封锁禁运等。我军并按照计划没有实现摩托化装甲化的目标,反而在两年后的1962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陆军建设步兵团以下骡马化的口号。


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进口的生产装甲钢的重要原料-镍的进口断绝,在1963年我国科研工作者试制出国产稀土装甲钢之前,我国的坦克装甲车辆的生产几乎停止。1963年后在原材料国产化得到保证的条件下,中型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装甲输送车、中型坦克牵引车等国产坦克装甲车辆分别开始投入成批生产,装备部队和援外。


1962年后,装甲兵按照坦克自行火炮的类型编组为中型坦克团、重型坦克团、重型自行火炮团、轻型坦克团、水陆坦克团等。又为若干沿海警备区、要塞区编制了自行火炮团,作为机动火炮使用。


1964年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扩大在越南战争中的规模,装甲兵建设迎来新的历史高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经过几年的充分酝酿,根据主要作战对象可能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进行突击的特点,并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的作战经验,决定加速战略战役机动突击力量的发展,加强对敌集群坦克作战的能力。为此,对装甲兵部队的体制编制作出重大调整,将步兵师属坦克部队集中起来编组坦克师,以充分发挥其机动作战能力。1966年8月后,有关军区就师属坦克部队集中组建坦克师、改编独立坦克团问题向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了报告,军委装甲兵也提出了建议。1967年6月后,中央军委分别批复各军区,开始实施步兵师属坦克团集中编组的计划。1965年,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国产占21%,苏式进口占79%,仍为主要装备。


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调整、文 化 大 革 命造成的坦克工厂长时间停产、大规模的援外、装甲兵部队的扩编等原因。原本准备报废的进口苏联的旧坦克纷纷延期退役。到1971年,全军装备的59式坦克数量达到2300多辆,超过了苏制T-34的装备数量。但是以上原因造成坦克部队大量缺编,三分之一的坦克团只有40至50辆坦克,全军缺编坦克1280辆。这也使得T-34等坦克自行火炮不能过早按计划退役。1970年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中国产占52%,苏式进口占48%,国产坦克装甲车辆首次超过苏式进口车辆。



七、苏制坦克自行火炮逐渐退出装备序列


决定坦克自行火炮更新换代是因素有四:一是军费;二是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程度;三是技术保障,易损件的标准化,如发动机的来源;四是后勤支援系统,主要是炮弹。因为坦克炮来自于地炮,弹药应与列装的火炮型号现状相符,减少供应难度。


SU-76自行火炮是苏军二战时期的过渡性车辆,汽车制造厂转产的产物,用两台汽车发动机并联着用,我军当时的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数量仅次于T-34,舍不得扔,曾经尝试过改装85毫米炮。60年代末基本退出一线部队,少量送到训练团和守备区。成为第一种全部退出现役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SU-76退役,与海军的76毫米舰炮换装、陆军的76毫米加农炮交给民兵和地方部队不无关系。


IS-2自朝鲜战争回国后很少露面,原因之一是炮弹匮乏,苏联当时为IS-2选用D-25加农炮就欠考虑,单纯追求口径大但精度不高,122毫米在1500米之外有时打不过虎式的88毫米,战后的T-10系列改用弹道低伸的D-74型炮。我国仿制D-74成功的60式122加农炮,但没法往IS-2上安(炮塔齿圈、后坐长度等因素),也犯不着为落后的D-25专门生产弹药。IS-2最后一次光荣亮相是1972年,在北京南口装甲兵靶场受到共和国总理的接见,不过是被拉出去充当新式坦克的靶子,因为皮厚接近T-62,有一张周总理亲自登车检验命中部位的照片。还有一些拆了炮塔当作拖拉机在东北的军队耕地,也有战时作为移动火炮使用的因素,当时苏军也将大量的退役的IS-2坦克部署到中苏边境作为火力点。


ISU-122/152在60年代还参加了大比武,因为同场献艺的还有苏式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和A-19型122毫米加农炮。在保证弹药和发动机的情况下,这两种自行火炮估计要使用到70年代末期。


T-34使用寿命最长,沾了同口径地炮的光,陆军大量装备的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空军50年代进口的苏联85毫米高射炮和海军苏式猎潜艇85毫米主炮使用同一弹种。我国又在苏联85毫米坦克炮基础上研制了国产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使用的85毫米坦克炮,更是扩大了85炮的使用范围。


1961年9月,军委装甲兵办公会议确定T-34坦克的配件凡能向59式坦克靠拢的应逐步以59式坦克配件代替。随后我军服役的T-34很多部件都采用59式坦克的部件,但是悬挂、行动系统没有更换。苏联50年代末改装T-34,比较大手笔,连负重轮、履带等都更换为T-54的部件,改装了双指挥塔,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改装后的苏联版本的T-34,简直成了装85毫米炮的T-54了。


坦克不是轿车,视国情确定新旧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当然现代战场上老爷车最多唱配角。台军的M-41还在干活、二战老车M-24刚刚退役。飞机也一样,50年代初进口的米格15,到了60年代,用国产的发动机换一下照用。坦克比飞机再生能力更强,T-34使用得高速柴油发动机的保险期为500摩托小时(指第一次大修,镗缸后可再用300小时,之后转入民用),坦克的车体寿命高达数千摩托小时。T-34的B2发动机与T-54的B54发动机结构相似,通常战备车与教练车的数量比为3:1,这意味着大批停放的战备车实际车体寿命可能高达数十年,结实的中型坦克尤为如此。


我国在60年代在生产12150L系列军用柴油机(59式坦克、69式坦克、62式轻型坦克、63式坦克等的发动机)时,也生产了12150L-5、12150L-6 这两型发动机,用于T-34和IS-2底盘换装新发动机使用。


1975年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中国产占71%,苏式进口占29%,国产车辆已占大多数。十年动乱中,部队中不少装备因为保养和使用的问题,导致毁损和报废,这些车辆相当一部分集中到了某军区。文革结束后,这些车体得到了翻新,70年代后期年某军区修配厂曾经使用库存T-34配件组装过大约40台T-34,炮塔是改进的双指挥塔式样,80年年代曾经安装激光测距仪,后分散转到预备役,90年代初期才撤装。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在谅山动用了一个师属T-34坦克营,部署在奇穷河两岸,这就是当时美国之音和BBC大肆炒作的"中越坦克大战"。我方只有某军军坦克团的一个连62轻坦克,沿河一字排开,与敌对射不到十分钟,缺油少弹的T-34就全完了,战后公布:击毁越军坦克14辆、装甲车(中国援助的63式)2辆,缴获1辆坦克,正好是一个老编制营。大概觉得打败老爷车也不值得宣扬,当时罕见之于国内的各种宣传文字,拖回的一辆放在军博,保养得不错。这辆坦克为二战后50年代波兰生产的,质量性能非常的好,跟我军那些苏联二战中生产的T-34相比,是天壤之别。80年代拍摄的的电影为了衬托我军甲兵的战绩,加工出一番T-54大战62轻的场面。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主要出动的车型是62式轻型坦克,其次是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还有一营则是T-34,放在禄平方向保障侧翼,没有参战,如果当时也开进谅山来一老爷车大战,绝对是一段T-34最后的传奇。

我军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的数量到70年代初期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1980年据英国战略研究所的报告,我军装备的各型坦克数量超过10000辆。 1985年我军装备的59式坦克数量占我军当时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T-34已经不再作为部队的主要战斗车辆。只有部分乙种坦克师和乙种坦克团还装备T-34。虽然没有正式退出现役,但已无使用价值,基本不在战斗序列之中,而是有计划地集中封存,不再大修。


1987年9月,总参谋部批复总参装甲兵部,同意对苏制T-34中型坦克作退役处理。这些T-34有些转给了民兵预备役部队,在90年代初期的电视上播送的预备役演习的电视画面上又一次见到这些老装备,在以后就不再看见了,随着我军精简整编,大量59式坦克也转到预备役部队,T-34彻底退出了部队编制。少量幸运的到各地国防园风光,大队人马则在90年代走向最后的归宿--废金属炼钢厂。


目前只能在一些电影电视上还能看到T-34了,如电影导演冯小宁称拍《紫日》勉强凑了6辆T-34,靠电脑特技摆出大场面,有的连驾驶椅都没有,驾驶员蹲着拉操纵杆。估计连潜望镜也没有,全开着窗,比美国大片假多了。真应该将部分老旧退役坦克装甲车辆卖给影视制作机构和道具公司,否则今后拍摄有老坦克镜头的电影电视也是个麻烦。


至此我军长达40多年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使用终于结束。
谢谢LZ!
楼主可了解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前那辆抢救车?看上去似乎是SU-85的底盘?
图:






大大出品必是精品!
可惜你老兄啊……文章怎么能这样写??这样写怎么在公开刊物上能发表?
首先是对苏联出口坦克质量状况的描述,象你我这样看过一些书的人知道这些情况,但是广大普通读者是不知道这个的,如此发出去损害苏联的形象是小,被人说成给我党我军的形象抹黑就麻烦了!
二是你文章中暴露出来我军的问题,忌疾讳医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不能写。就是写了,关键时候还要和一把稀泥。
最后一条是你的资料有写地方不是很确切。比如参加对越自卫还击的我军T34不止你说的那些。我记得54军的军属坦克团79年时装备的正是T34。
看到图上还有我的大名...............倒下ING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6-12-18 00:24 发表
看到图上还有我的大名...............倒下ING



本来就是你的问题,偶记挂着,该咋感谢我呢?
要求不高,你电脑上那几十G的东东刻盘交来就行:D
你怎么跟某人的要求一样?
说到IS2,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30年多前在山东的某坦克师服役,营职军官。据他回忆大概在70年代中后期,他们师里还有个一两辆苏制重型坦克,不过他本人是从来没见过那东西动弹就是了。
原帖由 LUDA 于 2006-12-18 10:57 发表
说到IS2,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30年多前在山东的某坦克师服役,营职军官。据他回忆大概在70年代中后期,他们师里还有个一两辆苏制重型坦克,不过他本人是从来没见过那东西动弹就是了。

山东就一个坦克师,没听说70年代编重坦克,理论上,编重坦克的就是沈阳、北京、济南三个军区。
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读者,小老百姓,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问题我感觉完全可以接受,也不怎么意外。

除了个别语句有点冲,在公开刊物上很少见之外,不觉得有什么不便发表的,至于那个别语句,不是有编辑嘛,改一改不就行了?

刊物们的顾虑是不是太多了点?:)
原帖由 kgb1059 于 2006-12-17 20:51 发表
大大出品必是精品!
可惜你老兄啊……文章怎么能这样写??这样写怎么在公开刊物上能发表?
首先是对苏联出口坦克质量状况的描述,象你我这样看过一些书的人知道这些情况,但是广大普通读者是不知道这个的,如 ...

禄平那个营就是第54军军属坦克团的。
原帖由 吃拐椒的蛤蟆 于 2006-12-18 12:17 发表
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读者,小老百姓,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问题我感觉完全可以接受,也不怎么意外。

除了个别语句有点冲,在公开刊物上很少见之外,不觉得有什么不便发表的,至于那个别语句,不是有编辑嘛,改一改 ...

老兄没有见过新闻出版审查得厉害,光是语句有点冲得问题就有可能整死你!
不错,收藏了
不错,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好文章,学习中.
原帖由 kgb1059 于 2006-12-18 12:33 发表

老兄没有见过新闻出版审查得厉害,光是语句有点冲得问题就有可能整死你!

要真如你所言,新闻出版的审查确实有不合理之处.
楼主讲的有些东西,连我都略有所闻,我买的第一套军刊是《兵器知识》85-89精华本,里面刊登了一点《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这部书里的内容,就提到过50年代我们进口的苏联装备有一些是旧货(比如安东、沈阳等地的苏军撤走后,他们的装备我们大部分都有偿接收了),技术落后(不用说也知道,看看型号就明白了)。确实没什么好遮掩的。
:)
不错!
详细!学习
终于想起密码,留个名
不错,虽然大多在通过各种渠道看过,但是一还是谢谢楼主进行综合
好文, 到了今天, 进口的各种技术兵器的确切数量还是不能公开么?
某协定虽然过去了50年有余,但是上面还有鲜红的绝密字样
]]
]]
补充:50-60年代中国陆军装甲兵建设情况

大大2000

摘自舰船知识论坛


刚刚看了许光达50-60年代的关于装甲兵建设的文集,发现了好多早期的资料和建设装甲兵的思想.

1950年10月,军委装甲兵计划准备在3年内,到1953年年底,建设11个坦克旅,每个坦克旅编2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都是小团制,每旅编坦克90辆(每团45辆),运输和特种车584辆.装甲车和装甲输送车25辆,摩托车24辆,野炮(可能是76毫米)12门,榴弹炮(可能是122毫米)10门,迫击炮(可能是120毫米)8门.人员5000名.组建以上11个坦克旅,共需要坦克1000辆,运输和特种车6424辆,装甲车和装甲输送车275辆,摩托车462辆,野榴炮242门,迫击炮88门.人员55000名.

还要建立4个军区坦克司令部(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共1000人),3个中心修理基地(工厂共2400人),3个中心仓库(共360人),1个坦克学校(教职员1600人),1个编练基地(8000人).

我觉得以上的编制建设是符合当时技术和人员素质等条件的,作为农民步兵向机械化过渡,应该不需要编制装甲师和步兵师属坦克部队的.不过后来因为韩战,编制装备重新调整规划,要求国防军步兵师编制坦克自行火炮团.彻底推翻了这个计划,虽然后来进口装备的坦克数量远远多于以上计划配备的坦克数量,但是配备的其他各种车辆和装备就远远少于这个计划了,变成单纯的坦克部队建设,缺乏配套.

50年代中期,军委装甲兵在独立坦克部队以及国防军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都建立的情况下,又提出新的陆军机械化,就是逐步将国防军步兵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由小团编制(40辆坦克自行火炮,481人,共2个营)改成标准团(120辆坦克自行火炮),然后建立步兵军军属坦克团至少20个,军委装甲兵和军区直属的坦克师至少7个,这个计划也是恨庞大的,不过由于当时不准备再进口坦克装甲车辆了,所以也只是书面的计划.


50年代国防军步兵师坦克自行火炮团在建设上问题很多,跟所在步兵师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自身力量薄弱,也不会在战争中起到大的作用,这也是导致了60年代开始撤销步兵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合并建设独立坦克部队政策.50年代由于官兵文化素质差,装甲兵跟空军一样,事故很多,官兵的农民习气很重,损坏了大量的装备器材,所以说现代化,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

50年代中期,苏联在包头援建617厂,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坦克车体生产厂,计划全负荷生产规模大于每年1000辆(用的是xxxx替代),不过工厂提出1960年才能出坦克,军委装甲兵不同意,后来在没有科学定型的情况下1959年生产了33辆,参加国庆阅兵,不过没有装备,因为1960年开始2年的定型试车,恐怕直到1980年,617厂也没有达到年产1000辆吧.

1960年,军委装甲兵又提出了陆军装甲机械化计划,这个计划更庞大,计划在1967年,坦克师占到陆军作战师的13%,机械化师占到40%,摩托化师占到47%,另外还有独立的坦克部队和分队.每个坦克师编制坦克400多辆,机械化师编制坦克250辆,这两种师全部车辆都是自行化(工兵,炮兵,通信兵等也是自行化),而且装备近程火箭导弹,具有原子战能力.摩托化师编制坦克110辆.看到这个计划后,我觉得真是大跃进啊,这个计划别说1967年,就是2007年中国陆军也达不到啊.后来的历史证明,60年代中国陆军的装甲机械化和重武器装备编制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远远落后于50年代,陆军建设陷入轻型化,骡马化,步兵化的历史倒退中.

直到1989年,中国陆军的机械化水平还不如二战后期苏德战场上,苏军德军的水平,中国陆军是庞大而虚弱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混杂的产物.
好文啊
一定要顶
原帖由 林青豪 于 2006-12-20 06:38 发表


:)
自己原创的部分,还是打上红字为好……
比如说从上到下,也就从“从上述编制看,这是1948年苏军新编制表中步兵师的师属坦克团编制,并不是当时苏军战略坦克部队(坦克师)的坦克团编制。”开始,才有算 ...


MS有高人!给大家科普一下也好啊。
早就听说SU和JSU被TG改成了坦克牵引车, 还真头一次见, 弄得挺有鼻子有眼的, 根M88三分象
1955年国防军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是40辆,一个营22辆,SU76一个营16辆,团部坦克2辆T34/85。

60年代撤销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后坦克师属中型坦克团是3个21辆(两个连)编制的营,团部两辆;70年代以后坦克师下辖的坦克营才逐渐是三连制。

按照1969年装甲兵新的编制表编成的坦克团,那时的甲种坦克团编制80辆中型坦克,轻型坦克团编制107辆轻型坦克,但是很多中型坦克团只有40-50辆坦克。

装甲兵在1969年前,编制最大的坦克团编制坦克为67辆,一般来说40-45辆的团为多数。

即便是全军装备最好编制最充分的3个甲种坦克师,其实在70年代初,也是各有一个乙种编制的坦克团的,这个乙种团也就编制40-50辆T-34,其他两个甲种坦克团编80辆59式。这三个甲种坦克师在60年代中期换装59式的时候,是按照67辆车的老坦克团编制的,70年代才陆续按新编制充实。

全军第一个按照新编制执行的59式坦克团是军委装甲兵新组建的一个团,组建后,即投入新编制沙漠作战演练,检验新编制的效率效能。

1976年前,完成新编制的甲种坦克师,编266辆中型坦克,1976年后编253辆车。坦克师高炮团是1985年后才建立的,直到现在也不过组建了2个坦克师高炮团,其余81%的坦克师都只有师属高炮营。

1976年后的步兵军属坦克团和守备师属坦克团中的中型坦克团大多数为乙种团,只有2个坦克营,而且装备很多都是T-34.59式坦克首先要满足坦克师的需求,不过有的坦克师的T-34一直用到80年代末才被更换。

1985年后坦克团开始按94辆车编制。
94= 31 +31 +31 +1?
吃拐椒的蛤蟆 发表于 2006-12-18 19:13
新闻出版审查因人而异,有关系不犯原则一般都没问题。苏联提供的军火中有部分旧品的原因是有多种原因的,不能都怪在苏联身上,一是朝战急需而当时能提供的现货的只有从苏军的现役部队里调,人家不可能将自己的精锐好装备都调给你,即使本朝部队之间调装备打埋伏都不是新鲜事;二是76毫米自行火炮认为是苏联即将淘汰的武器,是忽悠本朝的观点有点偏颇,对当时的国内情况稍微了解点就不会下如此结论,当时国内威力最大的美式57反坦克炮全军才21门,581门反坦克炮里87%是37口径的,苏制76自行炮对当时的土鳖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一种利器,说76炮不好也是在得到85炮后的话,其实这是依靠外国军援的一种常见现象,类似的如MD分阶段提高WW装备水平一样;三是旧品一说实际上从朝战苏联提供的军火中就多次发现,但当时没办法,因为战时急需。国内当时连复装子弹都无法保证供应,而苏联的武器别说旧品,连一些新品都不比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械强,但他能保证弹药供应,这个比什么都强;四是土鳖也不傻,当战时急需的因素不存在时,比如接受旅大地区的苏军装备就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都要了。总之当初进口的苏联军火对打赢朝战起了巨大作用,当然毛子也夹了点私货,小白兔当时思想也比较纯洁,所以交了点学费也正常。
i6y6 发表于 2006-12-19 23:02
目前比较公开且有比较精确数字的话要看彭总军事参谋王亚志的新书里有。
老树新花,大大同志更新了:D
对一切讨论编制问题的文章都无条件强力支持!
T34存在的时间还是相当长地,记得当兵第二年偶们团后山上的那台无炮塔的T34就被偶用40火干了不止一两次啊。
多少钱才能组建一个现代化坦克师?
挖坟党?
摸金校尉?

这篇文章算是大大的文章中比较公允的一篇了
好文章!
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有没有我军使用美式半履带车的照片?
装甲师 发表于 2010-2-27 12:41
我都不知道国军有用M3的
装甲汽车的型号比坦克还杂
日德美国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