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亚运凸显体制冲突 职业心理非大赛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57:10
中国网球亚运凸显体制冲突 职业心理非大赛心理
2006年12月15日 11:55
在接手后率队出征的第一个大满贯比赛——2005年澳网结束后,中国女网总教练蒋宏伟曾经斩钉截铁的向记者指出了中国网球的发展前途何在,他说:“职业化是必由之路。”然而,当职业化道路越走越深、越走越远的时候,中国网球“接轨”后的体制冲突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也不用多举例子,一届亚运会,就已经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职业心理不等于大赛心理
看过亚运会网球比赛的人们都会奇怪,中国女网各位球员的世界排名如今都是亚洲最高,每年的四大满贯和职业比赛也没少参加,无论是网管中心主任还是中国女网总教练蒋宏伟都指出:“经验绝对不是问题。”可是,这种大满贯经验却没有贯彻到女网的大部分比赛中去——女团首轮就被淘汰,让人尤其心痛并疑惑着。其实,要解释这种疑惑也很简单,因为职业心理并不等于大赛心理。
普遍的看法是,职业比赛事关“经济收入”,选手该对胜负更看重。但实际上,李娜曾说过,参加职业比赛后,她对胜负的心理反而更淡了,“输球也有好事,可以逛街购物啊!”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反常”心态,是因为职业球员真正的心理和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蒋宏伟就表示,职业比赛是一周完了还有下周,这个比赛打不好还有下一个,球员心理是比较放松的,反正只要有实力,东方不亮,西方也会亮。
然而,仅有这种心理应付不了综合性赛事。亚运会是4年一届、奥运会也是4年一届,这周完了,就没了“下一周”;赛程密集程度也和职业赛事不一样;再加上“为国征战”的压力,球员往往更紧张,更患得患失。总结亚运会时,郑洁、晏紫、李娜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诸如“紧张”、“太着急”、“乱”等类似的形容词,可见这些职业高手在综合赛事中的心理波动有多大。
这也是没办法,连费德勒都解决不了这种冲突,他在雅典奥运会首轮就被淘汰。问题是,参加综合赛事的心理稳定原本是中国选手的优势——我们曾很习惯那种压力,雅典的女双金牌就是这么拿的。但在职业化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固有的优势似乎已被我们遗忘。蒋宏伟和孙晋芳都慨叹球员的抗压能力太差,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输球都输得让人毫无希望,简直是“越看问题越多”。
而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网球已经不能退回到职业化以前的时代,也不能再有那种长期集训、集中管理的生活。连孙晋芳都认为,想把老女排的精神力量灌输到如今的网球球员身上几乎不可能,因为“时代不同了”。
职业态度不等于“集体”精神
网球是项个人化的运动。个人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某些职业比赛中,连球员擦汗的毛巾都会绣上他的名字。而在举国体制依然是主流的中国体育界,个人化的网球和大环境本身就存在冲突。中国女网进入2006年以来爆出的大小新闻,几乎都和这种冲突有关。而从亚运会的情况来看,这种冲突还势必影响到2008年奥运会。“领导”们都叹息,说我们的球员在职业化过程中提高了个人待遇之后,似乎都忘了,自己还是中国网球队这个“集体”的成员。
李娜把本届亚运会女单半决赛的失利归咎于“没有个人的教练”——这在职业比赛中是很正常的要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但蒋宏伟指出,队里一共为李娜请了4个外教,不停的更换只是为了看看她更适应哪一个。李婷在女双半决赛输球后表示自己没有遗憾,心理很轻松。孙晋芳却说,这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比赛中发挥得比较好,“对输球没有责任了。”教练和主任都觉得,队员们应该在输球后多找找自己的问题,要觉得自己是中国网球这个集体的一员;但在职业化大海中沉浮的球员们又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
客观来说,这两方面谁都没有错,问题就出在两种体制间那难以逾越的一些东西。而作为教练的蒋宏伟,一方面能够体会到球员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知道现实条件的制约,他坦承自己“很痛苦”,他说:“我这个教练难当啊,就是处在风浪之中。职业化是赚钱,举国体制是在强调集体……大家都认为,中国网球五朵金花,成绩很好,外面看上去很辉煌。但我知道,我们内部其实很虚弱,还有很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是,如果从多哈亚运会闭幕这天算起,我们距离北京奥运会就只有600天了。 稿源: 国际在线专稿中国网球亚运凸显体制冲突 职业心理非大赛心理
2006年12月15日 11:55
在接手后率队出征的第一个大满贯比赛——2005年澳网结束后,中国女网总教练蒋宏伟曾经斩钉截铁的向记者指出了中国网球的发展前途何在,他说:“职业化是必由之路。”然而,当职业化道路越走越深、越走越远的时候,中国网球“接轨”后的体制冲突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也不用多举例子,一届亚运会,就已经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职业心理不等于大赛心理
看过亚运会网球比赛的人们都会奇怪,中国女网各位球员的世界排名如今都是亚洲最高,每年的四大满贯和职业比赛也没少参加,无论是网管中心主任还是中国女网总教练蒋宏伟都指出:“经验绝对不是问题。”可是,这种大满贯经验却没有贯彻到女网的大部分比赛中去——女团首轮就被淘汰,让人尤其心痛并疑惑着。其实,要解释这种疑惑也很简单,因为职业心理并不等于大赛心理。
普遍的看法是,职业比赛事关“经济收入”,选手该对胜负更看重。但实际上,李娜曾说过,参加职业比赛后,她对胜负的心理反而更淡了,“输球也有好事,可以逛街购物啊!”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反常”心态,是因为职业球员真正的心理和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蒋宏伟就表示,职业比赛是一周完了还有下周,这个比赛打不好还有下一个,球员心理是比较放松的,反正只要有实力,东方不亮,西方也会亮。
然而,仅有这种心理应付不了综合性赛事。亚运会是4年一届、奥运会也是4年一届,这周完了,就没了“下一周”;赛程密集程度也和职业赛事不一样;再加上“为国征战”的压力,球员往往更紧张,更患得患失。总结亚运会时,郑洁、晏紫、李娜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诸如“紧张”、“太着急”、“乱”等类似的形容词,可见这些职业高手在综合赛事中的心理波动有多大。
这也是没办法,连费德勒都解决不了这种冲突,他在雅典奥运会首轮就被淘汰。问题是,参加综合赛事的心理稳定原本是中国选手的优势——我们曾很习惯那种压力,雅典的女双金牌就是这么拿的。但在职业化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固有的优势似乎已被我们遗忘。蒋宏伟和孙晋芳都慨叹球员的抗压能力太差,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输球都输得让人毫无希望,简直是“越看问题越多”。
而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网球已经不能退回到职业化以前的时代,也不能再有那种长期集训、集中管理的生活。连孙晋芳都认为,想把老女排的精神力量灌输到如今的网球球员身上几乎不可能,因为“时代不同了”。
职业态度不等于“集体”精神
网球是项个人化的运动。个人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某些职业比赛中,连球员擦汗的毛巾都会绣上他的名字。而在举国体制依然是主流的中国体育界,个人化的网球和大环境本身就存在冲突。中国女网进入2006年以来爆出的大小新闻,几乎都和这种冲突有关。而从亚运会的情况来看,这种冲突还势必影响到2008年奥运会。“领导”们都叹息,说我们的球员在职业化过程中提高了个人待遇之后,似乎都忘了,自己还是中国网球队这个“集体”的成员。
李娜把本届亚运会女单半决赛的失利归咎于“没有个人的教练”——这在职业比赛中是很正常的要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但蒋宏伟指出,队里一共为李娜请了4个外教,不停的更换只是为了看看她更适应哪一个。李婷在女双半决赛输球后表示自己没有遗憾,心理很轻松。孙晋芳却说,这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比赛中发挥得比较好,“对输球没有责任了。”教练和主任都觉得,队员们应该在输球后多找找自己的问题,要觉得自己是中国网球这个集体的一员;但在职业化大海中沉浮的球员们又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
客观来说,这两方面谁都没有错,问题就出在两种体制间那难以逾越的一些东西。而作为教练的蒋宏伟,一方面能够体会到球员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知道现实条件的制约,他坦承自己“很痛苦”,他说:“我这个教练难当啊,就是处在风浪之中。职业化是赚钱,举国体制是在强调集体……大家都认为,中国网球五朵金花,成绩很好,外面看上去很辉煌。但我知道,我们内部其实很虚弱,还有很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是,如果从多哈亚运会闭幕这天算起,我们距离北京奥运会就只有600天了。 稿源: 国际在线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