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平之战秦军服饰小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3:16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之上党,韩将冯亭不降,反将土地献给赵,赵孝成王采平原君建议,短视纳地,虎口夺食⑴(见注),秦昭王大怒,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此爆发。这场连续三年的惨烈恶战对秦赵两国,乃至天下大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支拥有虎狼般意志的秦军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可怕的印象:他们光头赤膊奋力向前,六国的军队与秦军相比,尤如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⑵。随着统一战争摧枯拉朽般的结束,秦帝国建立,而后这个建立在极度专权和残酷而细密法律基础上的帝国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那支迷一般的军队也随着他们用铁与血建立起的帝国一起走入历史。


   1975年被发现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终于使这个消失的军团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部分工明确、军阶分明、高速有效的战斗机器。本文谨根据出土秦俑及部分书籍资料对长平之战各个作战阶段所动用的不同兵种的服装形制进行粗浅的分析和疏理。以备日后创作使用。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事也尤以最后一年(前260年)最为精彩最为惨烈,且本阶段各作战行动因作战目的不同所动用的兵种较纯易于区别,故本文也将重点放置于此。



    一.公元前262年-260年(赵孝成王4年,秦昭王45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战争的相持阶段,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长平位于上党郡治所之南,赵大将廉颇扼守于此与秦军对峙,廉颇自前283年以来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将,军事经验极为丰富,廉颇针对秦强赵弱的力量对比和秦军远道而来赵军则以逸待劳的野战实际,遂取占据有利地形,以丹河东岸为界坚壁固守,以图相机后发制敌之策。在此阶段,秦军进展不大,双方互有伤亡⑶。此阶段因赵军采用守势,秦军攻而不得入,相持不下参战而兵种较杂,故在本段对秦军服饰先做概述:



      秦军的服饰等级极为鲜明,秦的军功爵位有二十级,这在军人的服饰和发式上均有体现。
      袍:秦军战袍类似汉的深衣形制,右衽,袖口窄小,束腰带,上衣下裳相连接,下裙长至膝,下穿窄裤,腿束行膝,足着靴或方口齐头尖履,部分有绑腿,显得精悍竣挺,秦长期西对戎人,服饰应有受影响。先秦戎服,除甲冑外,常用色为红黑二色(赵王的宫近卫军衣着全为黑色),取保护色掩蔽色之意,这两种避血色可以保护士兵的战斗情绪,以防作战流血引起战士心理恐惧⑷。秦军甲衣为标准化生产,齐整划一,而内穿的袍服却是颜色各异,二号俑坑出土的数尊俑的赋彩幸运的留存了下来,在同一军阵中袍服有红、绿、青等颜色,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两块木椟,那是两名参加了伐楚之战的普通秦国士兵的信件,这是一对兄弟,叫黑夫和惊,兄弟两个写信向家中要钱和衣服,其中惊十分着急。他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钱不够用了,他借别人的钱,希望母亲给他送钱。黑夫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里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自己买布做夏衣。出去的时候以为时间不长,穿的还是比较厚的衣服,现在天热了,没有衣服了,希望家里给他送衣服。这两封看似普通的家信,却透露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普通秦国士兵很可能没有军饷,日常花消和便衣都要家中负担,所以秦俑所穿的袍服颜色各异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样的话,秦军士兵为什么对血气翻飞的沙场不有所畏惧而采用避血的红、黑颜色的军装呢?云梦的另一个墓葬出土的秦简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墓的主人叫“喜”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治狱鄢,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喜”曾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邢丘之战中,士兵甲斩获了敌人一个“甲首”。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丁发现,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⑸。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秦的兵制规定,秦兵除奋勇作战,没有别的上进途径,严刑峻法无人敢违背,不过对于战功的奖励也是丰厚的:斩获5个“甲首”可役属5户人家,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一人立功全家受益⑹。韩非子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奈,根本就无所谓生死。秦人嗜血好战而无所谓于采用避血色的红、黑色军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趋利至此实在是一支极为可怕的军队了。



    甲:这是一种用于自卫防御、极强调功能性的服装,《释名》谓之“铠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先秦时期甲多以皮革制做,称“甲”而不谓“铠”《周礼冬宫考工记》载其时甲可分为犀甲、兕甲、合甲三种,而其中又尤以“削革裹肉而取其表”的合甲最为坚硬。甲按配带位置分为:戎衣、胸甲、腹甲、披膊。而秦军的甲衣大体有4种形制:



    1.“裲裆甲”从领至前胸、腹及后背皆饰皮甲片,甲片粗大而厚实,上半部的胸甲与背甲是硬甲,胸前和背后的甲片钉牢。腰部用同样甲片以粗绳辍结可以活动,此类甲还可分为有肩甲、无肩甲、有披膊、无披膊四种。裲裆甲的穿着方式是从头套入,两肩也以甲片相连。



    2.“胸甲”顾名思义,只在胸前饰甲,后背用交叉带系结,无肩甲


    3.“软甲”唯在甲衣的腹、背及肩饰以小而薄的甲片,前胸及后背用皮革代之。


    4.“鱼鳞甲”甲衣用整块原料制成(皮革)在甲衣上犀牛皮或金属甲片,四周留边,有短小披膊,前胸,后背都有花结,花结因身份军阶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公元前260年(孝成王6年,昭王47年)战事进行到了第三年,秦人久攻而不克就在赵王廷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信秦之间⑺。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这项任命,赵王不听而将之。秦即阴使武安君白起为将,王龁为尉裨将。



      ㈠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立刻更改军队的规章制度,更换原来的人事安排,改守态为攻势,轻易率大部西渡丹河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追击⑻。



      步兵的服饰:


      1.着袍步兵:在此阶段秦军所动用的兵力应为普通步兵,也就是低级爵位的军人,在战争中从事基本作战任务和基本劳作的应就是爵位最低的公士和上造,穿便装、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为了战功和爵位奋战在一线,商君所说的“陷队之士”大抵就是指这些人了,他们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圆形发髻并包上麻布做的头巾(介帻),这些士兵均着袍,为交领右衽,束腰带,履带紧紧系结于足腕,下裳短,胫缚护腿,足穿履,以适应远距离奔袭的需要。最低爵位的士兵因其行动轻捷,便于灵活调动,可出其不意地冲击敌军,这些士兵多不着甲,多位于军阵前锋或四边。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在极度崇尚战功的秦国,对于普通的秦人来说,从军征战不只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⑼。


       2.带甲步兵:此类士兵数量最多,是当时步兵的主体,按其头饰装束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圆髻、扁髻和介帻三类。又以圆髻士兵最多,这种士兵上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外披黑色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行縢或着护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丘形发髻,髻上扎有橘红色发带。扁髻铠甲步兵的装束与圆髻铠甲兵近似,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着短裤,腿扎行縢,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唯其头饰比较别致,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以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扁髻发式,若长方板形,可能与头上准备戴冑有一定关系。



     3.军吏和军官:



     低级军吏头梳扁髻,戴单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铠甲较细小,札数多,但没有彩色的甲缘。下身穿短裤,腿上扎行縢或缚护腿,足穿履或短靴。



     中级军吏出土数量较多。身穿长襦,外披镶彩色花边的前胸甲,以交叉的背带与甲衣相连。下穿长裤,足蹬翘尖履。头梳扁髻,戴双板长冠。
军官,在战场负责一线指挥和鸣金收兵的是7、8级的公大夫或公乘,身穿交领右衽内外两重长衣,腰束革带,腿缚护腿,头戴鹖冠,有着甲和不着甲之分,在此俑所在战车上出土了一个钟,钟是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掌握金鼓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胫部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佩长剑。


     ㈡秦军把赵括及其几十万赵军注意力吸引到丹西的秦军大营,在防守严密的秦军大营前最先与赵军接战的应是弩兵他们装备的武器是远射用的弩在秦俑方阵中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长平谷地,秦弩兵,万弩齐发,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⑽。



     弩兵的服饰:弩兵的穿着基本与步兵一样,他们的军阶应也大致相同,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东北角方阵的弩兵,都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弩兵也有带甲和不带甲之分,但头部均绾圆形发髻。



     ㈢秦军一方面于丹河、野川河分水岭——大营的纵深阵地加固设防以保万无一失后,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开赴预定的作战区域。一支“奇兵”25000人去截断赵括在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另外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营,赵军大营遂与主将失去联系。赵军失去补给又攻克不了秦军大营只好就地筑垒。秦军不断纵“轻兵”击之,让赵军在饥寒交迫至阴相杀食中度过了46天⑾。



     1.秦骑兵的服饰:骑兵的服饰大大不同于其它兵种,他们身材较之其他士兵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⑿、装束简洁的多。骑兵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了许多,长度仅及腰际,由125片固定与活动甲片组成,双肩无肩甲或披膊,肩头上用带子系连式样的扎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袖口窄,双襟交掩于胸前的上衣,左压右,左侧的襟边垂直于胸的右侧,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下身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登短靴,头戴圆形小皮帽,帽上有带扣结颔下。周身无突兀之物。骑兵服饰是秦人服饰与古之“胡服”交融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不同的是胡服没有配甲衣,而秦骑兵服则把甲衣与胡服糅和在一起。秦的骑兵部队的选拔标准不同与其它部队,对于战马也有严格的要求⒀,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就不多做述赘。秦骑兵还没有马蹬,骑士的双手仍无法得到解放,他们的的作战武器是弓弩。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极为重要的机动攻击力量。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那支断赵军粮路的25000“奇兵”观其穿插作战的速度和表现很有可能就是秦的战车部队,在先秦的时代,车、步兵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好比今天之步坦协同作战,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而在秦军中却有这样的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在二号俑坑的边上有一个未出土的战车坑,已探明有64乘战车,车体较一般战车窄小,仍由四马拉动,车上士兵配备戈、矛等长兵器,由于没有步兵的跟随,机动灵活,打了就走,不至于陷入胶着,该部队的奔袭速度完全可以跟得上骑兵又没有骑兵无法近战的缺点。



     2.秦车兵的服饰:车兵分车左、车右和御手,“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御手披胸甲,双肩无披膊,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冠,军爵高于车左、车右。给高级军官驾车的御手的军爵更高于一般的御手,高级御手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缩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盆领护甲。这种甲衣的非常少见,为秦俑中防护最为完备者,可见此御手军阶之高。(为皇帝御手——太仆,爵位也极高,如:任该职者有高祖的亲信夏侯婴。太仆由于在诸卿中属于显要职务,常常可以升擢为三公。西汉时刘舍、陈万年皆由太仆升为御史大夫,公孙贺由太仆升为丞相。)古代战车上的御手站在车上驾驭车马,目标大容易受到敌人箭镞的伤害。御手一旦受伤则车易失控,造成军队混乱而致败,而御手本人身份也较高,所以特别注重对御手的防护。车左和车右的装束就基本上和步兵一样了,均穿长衣,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绾圆形发髻,有趣的是车左的发髻朝向左,车右的发髻朝向右。



    ㈣赵军被困于今高平——长平关——故关——高平的三角地带,断粮日久继而做困兽之斗攻秦垒,分四队而出,而此时包围圈已经合拢, 秦昭王听到赵军被围后,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迅速征发15岁以上的男丁驰援长平。这支部队占据长平以北的丹珠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赵军四处碰壁,赵括率精锐亲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赵军四十万人投降,继而被全部坑杀,仅放回了240个年纪最小者作为对赵的侮辱,秦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⒁。


    战争的最后阶段,出场的兵种均已略概介绍过了,对于此战中的秦军服饰也有了一个大致的疏理



    秦军的战斗力是惊人的,六国的军队也久经战斗,战斗力也是很强的,所谓“强弓劲弩皆在韩出”⒂,“天下之宝剑韩为众”⒃,魏军则有以单兵战斗力而闻名“魏武卒”⒄,齐有“技击之士”,赵军较早的实行了“胡服骑射”,加之长期与匈奴作战,都有着很强劲的战力,秦军何以能在战国的末期屡屡破之?



    秦国几经变法图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之中央集权强有力的统治,奖励军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军队提作战积极性,军队的动员、组织和编制又较得当,整个国家犹如一部运行在平稳轨道内的机器,本文以秦军服饰做为这一波澜壮阔历史的切入点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整套体系有条不紊、等级分明、分工明确,能以所需之兵投入所应之役,常战常胜也就不足为奇了。秦人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胜利、强悍的关陕子弟、坚锐无比的铠甲兵器,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兵车驷乘……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创造了历史。



     1.《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
    ⑵《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说韩王曰:“山东之士被甲蒙冑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⑷《中国历代服饰史》
    ⑸《复活的军团》央视
    ⑹《商君书•境内》“除庶子一人”《荀子•议兵》“隶五家”
    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军详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
    ⑼《史记•秦本纪》
    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⑾《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⑿《六韬•武骑士》:“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 ,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弛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⒀《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五尺八寸以上”合今1.33米左右
    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武安君言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⒂《战国策•韩策一》
    ⒃《史记•苏秦列传》索隐引《太康地记》
    ⒄《汉书•刑法志》“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参考书目:
《秦史稿》林剑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中国历代服饰史》袁杰英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 黄辉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吴永琪主编   三秦出版社 2004年
    《秦汉史》钱穆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4年
    《先秦历史故事》沈起炜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之上党,韩将冯亭不降,反将土地献给赵,赵孝成王采平原君建议,短视纳地,虎口夺食⑴(见注),秦昭王大怒,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此爆发。这场连续三年的惨烈恶战对秦赵两国,乃至天下大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支拥有虎狼般意志的秦军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可怕的印象:他们光头赤膊奋力向前,六国的军队与秦军相比,尤如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⑵。随着统一战争摧枯拉朽般的结束,秦帝国建立,而后这个建立在极度专权和残酷而细密法律基础上的帝国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那支迷一般的军队也随着他们用铁与血建立起的帝国一起走入历史。


   1975年被发现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终于使这个消失的军团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部分工明确、军阶分明、高速有效的战斗机器。本文谨根据出土秦俑及部分书籍资料对长平之战各个作战阶段所动用的不同兵种的服装形制进行粗浅的分析和疏理。以备日后创作使用。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事也尤以最后一年(前260年)最为精彩最为惨烈,且本阶段各作战行动因作战目的不同所动用的兵种较纯易于区别,故本文也将重点放置于此。



    一.公元前262年-260年(赵孝成王4年,秦昭王45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战争的相持阶段,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长平位于上党郡治所之南,赵大将廉颇扼守于此与秦军对峙,廉颇自前283年以来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将,军事经验极为丰富,廉颇针对秦强赵弱的力量对比和秦军远道而来赵军则以逸待劳的野战实际,遂取占据有利地形,以丹河东岸为界坚壁固守,以图相机后发制敌之策。在此阶段,秦军进展不大,双方互有伤亡⑶。此阶段因赵军采用守势,秦军攻而不得入,相持不下参战而兵种较杂,故在本段对秦军服饰先做概述:



      秦军的服饰等级极为鲜明,秦的军功爵位有二十级,这在军人的服饰和发式上均有体现。
      袍:秦军战袍类似汉的深衣形制,右衽,袖口窄小,束腰带,上衣下裳相连接,下裙长至膝,下穿窄裤,腿束行膝,足着靴或方口齐头尖履,部分有绑腿,显得精悍竣挺,秦长期西对戎人,服饰应有受影响。先秦戎服,除甲冑外,常用色为红黑二色(赵王的宫近卫军衣着全为黑色),取保护色掩蔽色之意,这两种避血色可以保护士兵的战斗情绪,以防作战流血引起战士心理恐惧⑷。秦军甲衣为标准化生产,齐整划一,而内穿的袍服却是颜色各异,二号俑坑出土的数尊俑的赋彩幸运的留存了下来,在同一军阵中袍服有红、绿、青等颜色,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两块木椟,那是两名参加了伐楚之战的普通秦国士兵的信件,这是一对兄弟,叫黑夫和惊,兄弟两个写信向家中要钱和衣服,其中惊十分着急。他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钱不够用了,他借别人的钱,希望母亲给他送钱。黑夫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里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自己买布做夏衣。出去的时候以为时间不长,穿的还是比较厚的衣服,现在天热了,没有衣服了,希望家里给他送衣服。这两封看似普通的家信,却透露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普通秦国士兵很可能没有军饷,日常花消和便衣都要家中负担,所以秦俑所穿的袍服颜色各异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样的话,秦军士兵为什么对血气翻飞的沙场不有所畏惧而采用避血的红、黑颜色的军装呢?云梦的另一个墓葬出土的秦简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墓的主人叫“喜”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治狱鄢,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喜”曾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邢丘之战中,士兵甲斩获了敌人一个“甲首”。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丁发现,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⑸。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秦的兵制规定,秦兵除奋勇作战,没有别的上进途径,严刑峻法无人敢违背,不过对于战功的奖励也是丰厚的:斩获5个“甲首”可役属5户人家,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一人立功全家受益⑹。韩非子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奈,根本就无所谓生死。秦人嗜血好战而无所谓于采用避血色的红、黑色军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趋利至此实在是一支极为可怕的军队了。



    甲:这是一种用于自卫防御、极强调功能性的服装,《释名》谓之“铠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先秦时期甲多以皮革制做,称“甲”而不谓“铠”《周礼冬宫考工记》载其时甲可分为犀甲、兕甲、合甲三种,而其中又尤以“削革裹肉而取其表”的合甲最为坚硬。甲按配带位置分为:戎衣、胸甲、腹甲、披膊。而秦军的甲衣大体有4种形制:



    1.“裲裆甲”从领至前胸、腹及后背皆饰皮甲片,甲片粗大而厚实,上半部的胸甲与背甲是硬甲,胸前和背后的甲片钉牢。腰部用同样甲片以粗绳辍结可以活动,此类甲还可分为有肩甲、无肩甲、有披膊、无披膊四种。裲裆甲的穿着方式是从头套入,两肩也以甲片相连。



    2.“胸甲”顾名思义,只在胸前饰甲,后背用交叉带系结,无肩甲


    3.“软甲”唯在甲衣的腹、背及肩饰以小而薄的甲片,前胸及后背用皮革代之。


    4.“鱼鳞甲”甲衣用整块原料制成(皮革)在甲衣上犀牛皮或金属甲片,四周留边,有短小披膊,前胸,后背都有花结,花结因身份军阶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公元前260年(孝成王6年,昭王47年)战事进行到了第三年,秦人久攻而不克就在赵王廷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信秦之间⑺。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这项任命,赵王不听而将之。秦即阴使武安君白起为将,王龁为尉裨将。



      ㈠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立刻更改军队的规章制度,更换原来的人事安排,改守态为攻势,轻易率大部西渡丹河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追击⑻。



      步兵的服饰:


      1.着袍步兵:在此阶段秦军所动用的兵力应为普通步兵,也就是低级爵位的军人,在战争中从事基本作战任务和基本劳作的应就是爵位最低的公士和上造,穿便装、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为了战功和爵位奋战在一线,商君所说的“陷队之士”大抵就是指这些人了,他们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圆形发髻并包上麻布做的头巾(介帻),这些士兵均着袍,为交领右衽,束腰带,履带紧紧系结于足腕,下裳短,胫缚护腿,足穿履,以适应远距离奔袭的需要。最低爵位的士兵因其行动轻捷,便于灵活调动,可出其不意地冲击敌军,这些士兵多不着甲,多位于军阵前锋或四边。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在极度崇尚战功的秦国,对于普通的秦人来说,从军征战不只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⑼。


       2.带甲步兵:此类士兵数量最多,是当时步兵的主体,按其头饰装束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圆髻、扁髻和介帻三类。又以圆髻士兵最多,这种士兵上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外披黑色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行縢或着护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丘形发髻,髻上扎有橘红色发带。扁髻铠甲步兵的装束与圆髻铠甲兵近似,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着短裤,腿扎行縢,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唯其头饰比较别致,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以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扁髻发式,若长方板形,可能与头上准备戴冑有一定关系。



     3.军吏和军官:



     低级军吏头梳扁髻,戴单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铠甲较细小,札数多,但没有彩色的甲缘。下身穿短裤,腿上扎行縢或缚护腿,足穿履或短靴。



     中级军吏出土数量较多。身穿长襦,外披镶彩色花边的前胸甲,以交叉的背带与甲衣相连。下穿长裤,足蹬翘尖履。头梳扁髻,戴双板长冠。
军官,在战场负责一线指挥和鸣金收兵的是7、8级的公大夫或公乘,身穿交领右衽内外两重长衣,腰束革带,腿缚护腿,头戴鹖冠,有着甲和不着甲之分,在此俑所在战车上出土了一个钟,钟是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掌握金鼓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胫部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佩长剑。


     ㈡秦军把赵括及其几十万赵军注意力吸引到丹西的秦军大营,在防守严密的秦军大营前最先与赵军接战的应是弩兵他们装备的武器是远射用的弩在秦俑方阵中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长平谷地,秦弩兵,万弩齐发,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⑽。



     弩兵的服饰:弩兵的穿着基本与步兵一样,他们的军阶应也大致相同,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东北角方阵的弩兵,都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弩兵也有带甲和不带甲之分,但头部均绾圆形发髻。



     ㈢秦军一方面于丹河、野川河分水岭——大营的纵深阵地加固设防以保万无一失后,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开赴预定的作战区域。一支“奇兵”25000人去截断赵括在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另外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营,赵军大营遂与主将失去联系。赵军失去补给又攻克不了秦军大营只好就地筑垒。秦军不断纵“轻兵”击之,让赵军在饥寒交迫至阴相杀食中度过了46天⑾。



     1.秦骑兵的服饰:骑兵的服饰大大不同于其它兵种,他们身材较之其他士兵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⑿、装束简洁的多。骑兵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了许多,长度仅及腰际,由125片固定与活动甲片组成,双肩无肩甲或披膊,肩头上用带子系连式样的扎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袖口窄,双襟交掩于胸前的上衣,左压右,左侧的襟边垂直于胸的右侧,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下身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登短靴,头戴圆形小皮帽,帽上有带扣结颔下。周身无突兀之物。骑兵服饰是秦人服饰与古之“胡服”交融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不同的是胡服没有配甲衣,而秦骑兵服则把甲衣与胡服糅和在一起。秦的骑兵部队的选拔标准不同与其它部队,对于战马也有严格的要求⒀,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就不多做述赘。秦骑兵还没有马蹬,骑士的双手仍无法得到解放,他们的的作战武器是弓弩。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极为重要的机动攻击力量。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那支断赵军粮路的25000“奇兵”观其穿插作战的速度和表现很有可能就是秦的战车部队,在先秦的时代,车、步兵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好比今天之步坦协同作战,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而在秦军中却有这样的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在二号俑坑的边上有一个未出土的战车坑,已探明有64乘战车,车体较一般战车窄小,仍由四马拉动,车上士兵配备戈、矛等长兵器,由于没有步兵的跟随,机动灵活,打了就走,不至于陷入胶着,该部队的奔袭速度完全可以跟得上骑兵又没有骑兵无法近战的缺点。



     2.秦车兵的服饰:车兵分车左、车右和御手,“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御手披胸甲,双肩无披膊,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冠,军爵高于车左、车右。给高级军官驾车的御手的军爵更高于一般的御手,高级御手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缩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盆领护甲。这种甲衣的非常少见,为秦俑中防护最为完备者,可见此御手军阶之高。(为皇帝御手——太仆,爵位也极高,如:任该职者有高祖的亲信夏侯婴。太仆由于在诸卿中属于显要职务,常常可以升擢为三公。西汉时刘舍、陈万年皆由太仆升为御史大夫,公孙贺由太仆升为丞相。)古代战车上的御手站在车上驾驭车马,目标大容易受到敌人箭镞的伤害。御手一旦受伤则车易失控,造成军队混乱而致败,而御手本人身份也较高,所以特别注重对御手的防护。车左和车右的装束就基本上和步兵一样了,均穿长衣,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绾圆形发髻,有趣的是车左的发髻朝向左,车右的发髻朝向右。



    ㈣赵军被困于今高平——长平关——故关——高平的三角地带,断粮日久继而做困兽之斗攻秦垒,分四队而出,而此时包围圈已经合拢, 秦昭王听到赵军被围后,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迅速征发15岁以上的男丁驰援长平。这支部队占据长平以北的丹珠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赵军四处碰壁,赵括率精锐亲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赵军四十万人投降,继而被全部坑杀,仅放回了240个年纪最小者作为对赵的侮辱,秦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⒁。


    战争的最后阶段,出场的兵种均已略概介绍过了,对于此战中的秦军服饰也有了一个大致的疏理



    秦军的战斗力是惊人的,六国的军队也久经战斗,战斗力也是很强的,所谓“强弓劲弩皆在韩出”⒂,“天下之宝剑韩为众”⒃,魏军则有以单兵战斗力而闻名“魏武卒”⒄,齐有“技击之士”,赵军较早的实行了“胡服骑射”,加之长期与匈奴作战,都有着很强劲的战力,秦军何以能在战国的末期屡屡破之?



    秦国几经变法图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之中央集权强有力的统治,奖励军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军队提作战积极性,军队的动员、组织和编制又较得当,整个国家犹如一部运行在平稳轨道内的机器,本文以秦军服饰做为这一波澜壮阔历史的切入点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整套体系有条不紊、等级分明、分工明确,能以所需之兵投入所应之役,常战常胜也就不足为奇了。秦人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胜利、强悍的关陕子弟、坚锐无比的铠甲兵器,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兵车驷乘……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创造了历史。



     1.《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
    ⑵《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说韩王曰:“山东之士被甲蒙冑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⑷《中国历代服饰史》
    ⑸《复活的军团》央视
    ⑹《商君书•境内》“除庶子一人”《荀子•议兵》“隶五家”
    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军详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
    ⑼《史记•秦本纪》
    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⑾《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⑿《六韬•武骑士》:“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 ,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弛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⒀《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五尺八寸以上”合今1.33米左右
    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武安君言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⒂《战国策•韩策一》
    ⒃《史记•苏秦列传》索隐引《太康地记》
    ⒄《汉书•刑法志》“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参考书目:
《秦史稿》林剑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中国历代服饰史》袁杰英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 黄辉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吴永琪主编   三秦出版社 2004年
    《秦汉史》钱穆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4年
    《先秦历史故事》沈起炜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
可惜没图
图在WORD里提取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