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进来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49:01
经高人点拨,终于明白了两件大事 !!!
大事件问题一:专业炒房团是怎样炒房的,他们为什么能稳赚不赔,为什么即使房地产崩盘也不会影响他们?

高人答:炒房者是利用自己买自己的房子的方式进行炒房的,稳赚不赔,崩盘也不受影响。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案例:比如某楼盘开盘是均价5000,我购买100平房子一套,花费50万。三年后,经过我的努力,把房子炒到10000,这样我手中房子的总价是100万。于是我自己再购买自己的房子(当然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家人出面购买),可以向银行贷款,按二手房最高贷款额70%,我可以从银行拿到70万。

那现在是怎样一种结果呢?是我已经实际赚了20万(70-50),而且房子还是我的,我可以出租,或找下家出售来获得终极暴利。如果出现房地产崩盘,我也不怕,因为我已经实际赚了钱,到时候大不了不还银行贷款,让银行收走房子而已。我拿着20万走人。当然,炒一套房子20万的绝对稳利润,那我炒N套呢?

这是极端假设,个人没有能力把一个楼盘炒高,但是炒房团呢?温州炒房团手中1000多亿,足以把一个中等城市的房价炒高很多了。



大事件问题二(这个是重点):人民币会升值吗?目前涌入国内的1000多亿美元热钱(国际游资)是赌人民币升值吗?

高人答:人民币不会升值。国际游资不是赌人民币升值。

我的理解:人民币目前是采取的紧盯美元汇率的策略,但是美元一年多来已经实际贬值了60%多,所以从国际角度看,人民币也贬值了60%。目前美元仍在不停贬值,所以人民币也在不停贬值。

所以说,现在人民币不是面临升值的压力,而是面临是否继续跟随美元贬值的压力。人民币不会升值,只能在是否继续贬值,或者贬值的速度是否跟美元一样的答案中做选择。


对于国际游资涌入中国的理解:国际游资涌入不是赌人民币升值,而是赌人民币继续贬值!

因为,第一,中国官方垄断汇率权,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涌入多少美元,央行就要拿出8.XX倍的人民币接盘。人民币不够呢?印呗! 大量增加人民币的投放量,导致通货膨胀,加速人民币国内贬值速度。你看看自己周围的物价最近一年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了。

第二,说过了,人民币紧盯美元,已经实际贬值了60%多,而且还在继续。这个是国际上的贬值,老百姓可能感觉不大,仅仅从汽油等能源价格等方面有所察觉。外资涌入后,并没有简单的变称人民币存入银行,而是投入了黄金、能源、材料,不动产等领域。只要人民币继续贬值,他们手中的不动产就会相应升值,这就是游资涌入的目的。
经高人点拨,终于明白了两件大事 !!!
大事件问题一:专业炒房团是怎样炒房的,他们为什么能稳赚不赔,为什么即使房地产崩盘也不会影响他们?

高人答:炒房者是利用自己买自己的房子的方式进行炒房的,稳赚不赔,崩盘也不受影响。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案例:比如某楼盘开盘是均价5000,我购买100平房子一套,花费50万。三年后,经过我的努力,把房子炒到10000,这样我手中房子的总价是100万。于是我自己再购买自己的房子(当然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家人出面购买),可以向银行贷款,按二手房最高贷款额70%,我可以从银行拿到70万。

那现在是怎样一种结果呢?是我已经实际赚了20万(70-50),而且房子还是我的,我可以出租,或找下家出售来获得终极暴利。如果出现房地产崩盘,我也不怕,因为我已经实际赚了钱,到时候大不了不还银行贷款,让银行收走房子而已。我拿着20万走人。当然,炒一套房子20万的绝对稳利润,那我炒N套呢?

这是极端假设,个人没有能力把一个楼盘炒高,但是炒房团呢?温州炒房团手中1000多亿,足以把一个中等城市的房价炒高很多了。



大事件问题二(这个是重点):人民币会升值吗?目前涌入国内的1000多亿美元热钱(国际游资)是赌人民币升值吗?

高人答:人民币不会升值。国际游资不是赌人民币升值。

我的理解:人民币目前是采取的紧盯美元汇率的策略,但是美元一年多来已经实际贬值了60%多,所以从国际角度看,人民币也贬值了60%。目前美元仍在不停贬值,所以人民币也在不停贬值。

所以说,现在人民币不是面临升值的压力,而是面临是否继续跟随美元贬值的压力。人民币不会升值,只能在是否继续贬值,或者贬值的速度是否跟美元一样的答案中做选择。


对于国际游资涌入中国的理解:国际游资涌入不是赌人民币升值,而是赌人民币继续贬值!

因为,第一,中国官方垄断汇率权,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涌入多少美元,央行就要拿出8.XX倍的人民币接盘。人民币不够呢?印呗! 大量增加人民币的投放量,导致通货膨胀,加速人民币国内贬值速度。你看看自己周围的物价最近一年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了。

第二,说过了,人民币紧盯美元,已经实际贬值了60%多,而且还在继续。这个是国际上的贬值,老百姓可能感觉不大,仅仅从汽油等能源价格等方面有所察觉。外资涌入后,并没有简单的变称人民币存入银行,而是投入了黄金、能源、材料,不动产等领域。只要人民币继续贬值,他们手中的不动产就会相应升值,这就是游资涌入的目的。
要按你的方法炒房,那些房地产老板可赚不到什么钱。
    人家都是直接空手套白狼的,请国内那些吹出来的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楼盘,找媒体做宣传,然后疏通政府部门拿到批文,然后去银行找贷款。如果拿不到贷款的则卖楼花,批文一下有时候甚至批文都不下就假冒几个批文开始做广告宣传,卖楼花,吹得天花乱坠让你买。
    搞到了钱再开工造房子,事实上搞到了钱开始造房子的算是客气的,好多人设计做好宣传做好楼花卖出去,装模做样建个一期工程多卖点期房,卷钱就跑路的都有。
至于上海那些大牛,那就是直接分掉社保基金去炒房了。。。。。新闻媒体配合下,楼盘开业的时候找几个笔杆子吹下,找帮托到处去散布下消息,这些都见多了。
]]
去年汇率制度改革就是所谓建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呆坏帐一高,金融体系就不稳,金融体系要保,就得印钞票注入资本金,巴塞尔协议的银行资本金8%,核心资本4%的规定那可都是西方国家百年来不断遭受经济危机所总结出来的。印钞票,就得通货膨胀,90年代中前期的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房地产就成了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中央搞掉陈也是没有办法,我不愿意把搞掉他看成一次单纯的政治斗争,他的集团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国家的蛀虫,威胁了国家的经济稳定。上海的房价一直以来被归咎于浙江炒房团,现在看来完全是上海的官僚集团所为。
原帖由 风与风吹 于 2006-11-24 17:42 发表
呆坏帐一高,金融体系就不稳,金融体系要保,就得印钞票注入资本金,巴塞尔协议的银行资本金8%,核心资本4%的规定那可都是西方国家百年来不断遭受经济危机所总结出来的。印钞票,就得通货膨胀,90年代中前期的通 ...


肉食者鄙~~
他们可不鄙,以他们的经历,见识,目光可远大得很。 只是这些见识与智商被心歪者用在私利集团上了。
这个事情楼主都知道的话地球人都发财了。
实际上,不管你怎样买卖,首先银行会对你的房进行评估。不管你以前买价如何,你后续如想通过银行按揭的话,都会以此评估价格操作。而操作上这个评估价格会被实际价格低20%左右——银行很黑的!
当然你可以说,我可以买通评估公司啊,事实上是可以,但有个问题,评估公司会不会那么傻,一般情况下评估公司都担负有一个保责问题,即万一供款人供不起楼就要有有单位回购这个单位的责任!
评估完毕,银行按7成给你放款。你算算了,除非你的房子涨得很厉害,在目前的税费手续费等等环境下,即使涨得很厉害的人也赚不几个钱,更不说用这种手法了。
楼主的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很老以前的流言和传说了,现在银行管理很严格了,这个漏洞是钻不成的啦。
所以,经鉴定,LZ的帖子是火星帖,LZ是火星人,鉴定完毕。:b :b
狂热·恐慌·崩溃
  
  
  十八世纪的欧洲金融界精彩纷呈。譬如出了个叫John Law的英国逃犯,这小子介于诈骗犯和金融天才之间,流亡期间他为法国摄政王搞的金融创新最终把法国经济送入了地狱。在此位仁兄迅速率领法国人民进入颠狂状态的同时,他的祖国英格兰,也正酝酿着一起重大事件,并最终影响了日不落帝国百年的经济格局。
  
  1704年,英国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攻占了直布罗陀,法国国王Philip虽保住了西班牙王位,但要以他的后代永不得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但庞大的海军支出也给不列颠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战争债券英国古已有之,早在十五世纪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作战时就有以税收保证支付本息的公债,这种债券带有金黄色的边,故被称为"金边债券"。但是数百年后打仗的成本超出了先人的想象,西班牙王位战争结束时,帝国拖欠的国债高达5300万镑,每年支付的利息就要300万镑。这笔财务费用成为英国政府的一块心病。
  
  如何偿还这笔债务?
  精明的英国人不会像海峡对岸的法国摄政王那样,用宣布纸币贬值之流的笨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他们想到的点子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合股公司”源于17世纪初的东印度公司,以认股的资金为共同资本,以其股份分享利润、承担风险。议会于1711年批准了牛津的Harry伯爵创办南海公司(South Sea Episode),通过筹集短期债券来换取南美奴隶贸易和捕鲸的特许权。该公司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1000万英镑的债券,为大英帝国捉襟见肘的债务问题解了燃眉之急。对应的,英国政府默许了南海公司以400%的溢价发行股票。南海公司向公众许下动听的诺言,股票价格随之飚升,速度之快远超过2003年的上海楼市。此番美景在英伦三岛引爆了股票抢购狂潮。物理学家牛顿亦不能免俗。就连国王乔治一世也难忍发财的诱惑,买下了10万英镑的股票。对财富的欲望使人们理性崩溃,投机泡沫遂不可收拾,最终造就了世界证券市场上首例因为过度投机而引起的大崩溃。
  
  分析南海泡沫的论著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已汗牛充栋。回顾整个泡沫形成和破灭的全过程,就会对今天的金融市场和人性的共通之处有新的认识:最初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550英镑开始,涨到890英镑只用了四天时间。觉得到顶点的人纷纷抛售,南海董事于是让代理人自己买入公司股票并炒到每股1000英镑以上。可见所谓“庄家”、“黑庄”并非中国特色,前些年上证A股的亿安科技通过自买自卖哄抬股票价格的手段与之如出一辙,有多少股民知道,所有的鬼蜮伎俩早在300年前的英国都出现过,历史总是在不了解它的人身上重演。
  
  南海泡沫的破灭和它的兴起同样惊心动魄,当一些人知道南海董事们自己已经卖掉了股票时,价格立刻跌到700英镑。英格兰银行为救市预购了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不料发生了银行挤兑。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司却彻底崩溃,股票价格最终跌到了135英镑。“政策救市”宣告失败。历史上著名的投机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和地域下,其过程却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见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构成人性基本面的贪婪和恐惧没有改变,无数悲欢离合,皆为题中应有之意。
  
  终于,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沉溺股市,
  贵族和下人一起追逐红利,
  法官当了掮客,主教啃食庶民,
  君王为了几个便士耍尽伎俩;
  不列颠陷入金钱的污秽之中,不能自拔。
  ——蒲柏
  
  
  危机的冲击波
  南海泡沫给英国人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在担任财政大臣的Whigs领导人Robert Walpole倡导下,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Bubble Act),所谓“泡沫”一词,发端于此。法案的真正全名叫“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规定任何未经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这项法令一直持续了100年,到1825年才告结束。Robert Walpole本人并不知道,他主持下的法案产生了如何的蝴蝶效应,将对西方商事制度、会计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影响一 从此公司负有对股东法定的真实披露义务
  南海公司泡沫高涨时,为了蛊惑投资者而编出了无数谎言:宣称可以把英格兰的商品换取南美东海岸土著价值百倍的金锭;还发布谣言说将从西班牙获取秘鲁四个港口的使用权。实际上,南海公司只能在贩卖黑奴的贸易中获得利润,西班牙也从来没有打算让英国人在美洲的港口自由贸易。事后上当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真实的信息是投资最基本的要求。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异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通往黄金之路,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公司必须定期提供真实,清楚的财务报表,从而了解企业真实的盈利过程。
  
  影响二 现代公司的基本体系制度最终确立
  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否认了合股公司的法人资格,抑制了股份制的发展。所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封杀后,英国议会终于愿意重新开放创设公司的大门(有点像今天中国证监会在全面停止新股上市后终于又开始允许IPO)。1844版的公司法为现代公司确立了三大原则,即今天每个法学院学生都烂熟于胸的:公示主义、登记主义和自由转让原则。我们今天证券法上的惯例同样以此为源头。人们从南海泡沫中吸取了教训,从此加强了公司治理。法国公司法也接受了南海泡沫的教训与1844年公司法的部分做法。但是法国早期在公司设立上采取特许主义,尤其是封建王国后期《商事条例》首创了核准主义。法国大革命后,政府继续采用封建末期确立的核准主义,严格限制公司的设立,加强控制和管理,或许这也是历史上法国金融业并不发达的历史原因之一。
  
  影响三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
  吸取了南海公司欺骗股东的教训,人们开始不愿意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水准,从而给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外部独立人士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英国议会颁布公司法时,对公司的会计提出严格的要求。当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批准后,为了保护外部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由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过程中可以聘请会计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的会计师,他们接受各种委托,从事账目审查工作。1854年会计师协会正式受到王室特许,从此注册会计师成为一门职业。
  
  
  伦敦重振金融之谜
  1720年崩盘后,短期国际资本流向阿姆斯特丹寻求避风港。但如Peter Dickson所言:“尽管英国公共金融的处理有问题,在这个世纪剩余的岁月里,它仍然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诚实和有效率。”伦敦得以很快的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不象法国那样一厥不振,动力何在?
  
  解释一:实体经济有力支撑
  建立在虚弱的实体经济上的金融是难以持久的,所幸英国并非如此。英国的农村资本化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七年战争后的5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从1688年到175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增加两倍以上。18世纪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利润。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人们越富有,其物质资产的增加相对越小,而虚拟资产相对越大。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起金融行业,英国得以迅速走泡沫破灭后的低谷。
  
  解释二:光荣革命的影响延及子孙
  英国1689年光荣革命成功,荷兰人威廉被邀请入主英伦,为英国的财政和金融带来了“荷兰新政”。荷兰的先进金融意识在英国掀起“金融革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以补财政之不足。后渐渐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了国债制度。国王不再以人身对国家财政负责,国债成为了国会的责任。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也能像150年来的荷兰一样,国内经济与外贸出现良性互动。在“金融革命”结束时,伦敦已有稳定的金融架构,所以能渡过南海泡沫破灭的风暴。这一点,是英国的子子孙孙得益于光荣革命的。
  
  解释三:英格兰银行的存在
  虽然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为全社会提供融资的现代银行依然是英格兰银行。威尼斯的银行虽然创立较早,但是主要面对政府,并且利率很高。英国银行是从替顾客保管金银首饰的金匠店发展起来的,在伦敦,金匠们成为第一批受到皇家恩准的同业工会。伦敦的金匠,经常为顾客代为保管金银,并签发收据。很快收据进入流通,成为变相的支付手段。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只有4.5%~6%,比意大利的银行贷款利息大大降低。这种成熟的货币体系为赢得南海泡沫危机争取了时间。
  
  解释四:税收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英国历史上一直是没有所得税的,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才有,长期以来征的是消费税。1688年的税额还只有62万镑,到1755年就超过了350万镑。这就是说,金融阶级的利息,来自广大纳税人的腰包,政府在其中起杠杆作用。我们今天无数按揭购房的年轻白领觉得自己成了“房奴”,被银行劫持,为银行打工。殊不知政府也有为银行打工的时候。不过,税收和政治是形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看政治表现和组织能不能鼓励强化经济的表现,如果经济增长,税基和生产就会扩大,可以在下一回合中支持政府的目标和活动,如此一来,政府又能创造增长机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在过去几个世纪英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基础,为威尼斯所无;有全国性的法制系统,为荷兰所无,良性的循环成为英国经济的造血机。
  
  解释五:金本位制度
  成立英格兰银行的同时也固定住了英镑的价值。17世纪末,一代伟人洛克提出,应以最高的道德义务,以一定重量的黄金和白银,维持任何新发货币的真正货币价值。他的意见最终被发展成为金本位制。英镑中的法定纯银比例遵照“古代的正确基准”。不许因为银价上涨而使用较少的数量。支持金本位的牛顿被国会任命为铸币厂厂长。金本位持续了两个世纪,虽然造成一定的通货紧缩,但在危机中却不失为极好的金融稳定器。
  
  
  危机教给了我们什么?
  三百年前者的这场泡沫令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其状甚惨,常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又复哀后人。1720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国债的包销权。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官商勾结的影子?南海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债权人。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且担保为了支付国债利息,政府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的税收作为报答支付给南海公司。这种乃是最经典的官商交易,本质在于圈钱的便利——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最终纳税人和投资人的钱被重新分配。在向完全市场化转轨的国家里,这种现象往往尤为突出。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具有出卖这种资源换来最大的世俗利益的能力。在18世纪重商主义的欧洲,贸易特许权是一种稀缺资源。今天的中国,土地是稀缺资源,那么掌握土地资源的人,也就比常人离财富的顶层近了那么一点儿,这样来看,理解了战争??消费税??英格兰银行??国债利息??南海公司这一现金流向公式的人,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公式的今日中国版:批地??动拆迁??抵押担保??卖楼花??烂尾楼
  
  18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新生和快速拓展的时期,长期的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这种局面和当下的中国比较类似:储蓄在增加,社会需求却相对不足。资金剩余的多了,自然黄金涨价,原材料涨价。在18世纪的英国,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同样迫切寻找出路,公众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够赚大钱,又有政府的支持,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这种情形和我国资本市场初期何其相似,对于有着政府背景的企业,多少人会趋之若鹜。18世纪的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特权之中的人们尚且如此,今天的人们又能长进到哪儿去?都愿意相信道听途说的内幕消息,而不愿意相信财务报告和眼见为实。其结果是形成无数“政策市”“消息市”。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尚不成熟的表现。数百年来,人类一点长进也没有。
  不过英国人丛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着实让人赞叹,英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以及取得信用的可靠管道,使他相对于规模大的多的法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不管在什么时候借钱,成本都包括利息、预期通货膨胀、收不回本金的风险溢酬(Premium)。金本位制有助于降低第二项风险;而良好的政府信用和结构安排,比如皇室的贷款有国会背书,并以课税能力作为保证,可以帮助债主增强信心,相信钱能收回来。这里不得不佩服以下英国人从大宪章的年代就留下了法治传统。不用说三百年前的满清王朝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就是当下的中国,如此多的银行坏账,和我们的政府有没有关系?英国金融革命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借款人的风险,从而从另一角度减少自己的利息费用。政府也可以借到更多的钱,将某些税收用于偿还债务,并且发展次级市场,交易政府的债券。这样的制度安排,为英国政府吸引到了一批稳定的荷兰金融家作为长期客户来提供充足的现金,从而平稳的渡过南海泡沫危机。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像三百年前的古人取点经,是不是在面对危机时会更从容些?至少,三百年前的大英帝国比今天很多国家的政府更有服务意识,国王借钱还要有国会背书,生怕债权人不相信,这种主动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的意识难能可贵。
  
  
  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话在理,却不中听。郁金香狂潮幻灭了,南海泡沫破裂了,还会有群体性癫狂的投机吗?只怕还将有,且前赴后继。
恩,上面是个印证的好例子
  所以我没发财嘛,咋不让我早知道呢,也弄点小钱用用
原帖由 chyg111 于 2006-11-24 19:51 发表
  所以我没发财嘛,咋不让我早知道呢,也弄点小钱用用

    这年头是弄大钱的在挣大钱,弄小钱的亏本死:D
二手房交易税一出来,想倒房赚小钱是很难滴:D
大家没注意到的,很关键的一个原因,上海国资管理公司借了70亿给房地产商